《民族與帝國》:日本人與日本帝國
一、日本人
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華」為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1、基本信息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以東京話為標準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同時受到明朝儒教、陽明學的深刻影響。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2、民族的來源
(1)民族由來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迹。
(2)炎帝時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編,1962年)。
我願意指出的是,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一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一千世紀後半才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豐富的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迹。根據上述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向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如下數次。一 、帝禹時代的遷徙活動: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我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待出版)、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中指出,《山海經·五藏山經》乃是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中《東山經》的第三條考察路線,記述的是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當時尚被海水淹沒),以及東海的一系列島嶼,它們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縮印在《經典圖讀山海經》的扉頁)。
顯然,帝禹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壯舉(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動),不能排除伴隨有華夏居民向東海諸島嶼(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遷徙的可能。
(2)黃帝時代
我在1983年撰寫《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一書時,指出遠古神話傳說是人類在發明並廣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載體之一。其中,遠古傳說是對那個時代自然和社會事件的記錄,遠古神話則是當時的人及其後世的人對遠古傳說記錄信息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利用信息傳輸學、符號學、密碼解讀學的原理,對遠古神話傳說進行信息解讀和復原再現,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為此,我曾經專門研究過符號學,並撰寫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號》(1992年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6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更名為《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妙數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等專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顓頊絕地天通等遠古神話傳說(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間故事),我將它門解讀為遠古發生的「天地大衝撞」事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經典圖讀山海經》、《追尋遠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王紅旗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崑崙出版社,1996年)等書,以及長篇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衝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待發表)。
關於日本人自稱和族(大和民族)的來源,《辭海》注謂:大和,日本之別稱,簡稱和,本畿內五國之一,在今奈良縣轄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義甚多:《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為:溫和,和諧,講和,古代車上的鈴鐺,古代軍隊的營門,棺材兩頭的板,兩數相加之數,衣帶,跟隨,相同,連,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著唱,詩詞的一種格式,和牌(麻將術語),和泥,和葯,量詞(煎藥的次數)。《辭海》(中華書局)解釋為:相應也,平也,調也,解也,不剛不柔曰和,心不爭也,溫也,與也,小笙也,軍門也,鈴名,棺題曰和,和數,日本之別稱,姓氏,聲相應也,調合也,和味也。綜上所述,「和」的本義為相應,它是形聲字,意為聲相呼應。
「和」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們是古代負責天文曆法的官職。羲和的「羲」字,與「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著共同的族意淵源(伏犧,亦稱伏羲、羲皇,可能也與天文觀測有關)。《堯典》記有天文總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別觀測四方、四時、四季,他們是:羲仲(東,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據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隨意(四時相應),羲和即日出日落、春來秋往。
3、生活習慣
日本人給人印象比較深的生活習慣有以下這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① 勤洗手
日本人喜愛清潔,從洗手做起。飯前便後洗手、回家之後要洗手,這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日本自來水的潔凈標準高,飲用生水不擔心病毒或者細菌感染
② 勤刷牙
日本人愛護牙齒,每次飯後有刷牙的習慣,不少日本人辦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還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東西就會漱口刷牙。飯後刷牙,清除牙齒中食物的殘留,對保護牙齒相當有益。
③ 勤洗澡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臨睡前泡澡,有助於晚上睡眠好,有的人還會在早上起床之後洗澡,甚至是留長發的女性,這樣能在早晨出門時保持精神煥發。日本人喜歡泡溫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溫泉前,大家都會自覺地在淋浴下把身體洗得很乾凈,然後再去溫泉內浸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④ 勤換衣
日本的上班族,特別是女性,每天都要換內衣和外套,否則會被懷疑沒有回家過夜。
⑤ 不隨地吐痰
研究證明,很多病毒和細菌藏在痰里。日本人認為,不隨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時也對社會負責的表現,代表著個人教養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隨身帶的紙巾上,然後扔進垃圾桶。在東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跡,十分乾淨。
⑥ 不邊走邊吃
在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場所吃東西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街頭食攤出售快餐食品,但買下後吃完再走才是有禮貌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⑦ 鞠躬代替握手
鞠躬是日本人通行的禮節,國人之間幾乎不握手,只有和外國人見面是才偶爾握握手。
⑧ 說話輕聲細語
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一般不大聲喧嘩,說話輕聲慢語,因此減少了唾沫橫飛的現象。飛沫,可是傳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兇手」呢,當然也是「非典」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
⑨ 香煙灰有專用袋
在日本,買香煙的同時還會收到店員附送的煙灰袋,有些商店中也會出售煙灰袋。這種小袋內有隔熱鋁膜的,可以放在衣袋裡隨身攜帶。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時候,把煙灰煙蒂彈入袋子內,收集起來,然後再扔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⑩ 垃圾分類盛放
垃圾分類在日本尤其細緻,住戶必須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別裝入垃圾專用袋,垃圾也不是隨時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個街區都規定了時間和地點,然後由環衛工人收走後,送到垃圾處理廠,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燒。
○朋友親友串門較少
跟熱情好客的中國家庭相比,日本人互相串門的情況相對少一些,也不太在家中接待客人,這大概是因為一般日本人的住房比較狹小的緣故吧。
○主婦每日打掃衛生
日本一部分婦女婚後在家做全職主婦,她們日常活動範圍不廣,洒掃庭院就是重要的工作。房間里或是榻榻米或者是地板,主婦每天都會認真擦洗,就像《聰明的一休》里那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日本人有送禮習慣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於是收禮人可以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和名酒及中藥,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團結和堅忍不拔
大多日本人都有較強的個人能力與團結能力。這讓世界多國的人羨慕。——賣力工作的人們、努力學習的青少年、他們有夢想,團結、意志堅強、不屈不饒。
○善於學習與汲取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與汲取的民族,公元646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大量吸收中國文化,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唐朝進行學習,促進日本氏族制度瓦解,為日本的封建化奠定基礎。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維新」,在「文明開化」「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導下,大量吸收歐美文化,為日本迅速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基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二、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又稱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889年至1945年間所使用的國號,源自《大日本帝國憲法》,雖然1936年之後才成為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除了用來稱呼《大日本帝國憲法》施行之下的日本,國際上多用此來指稱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945年二戰戰敗之間,天皇掌握政治實權,同時對內施行現代化、對外施行擴張政策。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政治權力從武家重回天皇手中,並開始實施一系列現代化措施,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各領域全面仿效西方,使其國力逐漸壯大;對外關係上,透過一連串的條約改正措施逐漸廢除幕末時期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同時以「富國強兵」為口號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對周邊國家實施軍事與經濟侵略,成為東方唯一的新帝國主義國家。雖然在國內推行民主憲政,但1930年代中期後,日本法西斯主義逐漸抬頭,軍部與大政翼贊會掌控政治權力,之後爆發的中國抗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使日本成為發起二戰的軸心國之一,更是日本一連串侵略行動的最高峰。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同盟國實施軍事佔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使此「帝國」時期告終。
在使用「大日本帝國」國號期間,日本有許多以「大日本」或「帝國」為名的公司與機構,例如帝國大學、帝國人造絹絲(現今帝人株式會社)等,在戰後因各種原因而更改或簡化名稱,但亦有保留原有名稱,如帝國飯店集團、大日本住友製藥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一)國家名稱
「日本」、「日本國」、「大日本」、「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名稱都曾經被日本政府使用過,直到1936年(昭和11年),國號正式統一為「大日本帝國」,通稱「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敗戰的日本在盟軍佔領當局的指導下形成新的國家體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國憲法》頒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國憲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國」國號,「大日本帝國」一詞走入歷史。
(二)歷史沿革
(1)古代歷史
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制國家。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19世紀中葉,英、美、俄等國家迫使日本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實行封建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統治動搖,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思想的地方實力派薩摩和長州兩藩,在「尊王攘夷」、「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倒幕。
(2)明治維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1867年11月9日(慶應三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向登基不久的睦仁天皇歸還政權,稱為大政奉還。1868年1月3日(慶應三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時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根據大號令,以討幕派的薩摩藩和長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實權。
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生效,天皇定為國家元首,政體為二元君主制(君主立憲制的分支),內閣及國會也漸次設置。
(3)侵略擴張
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在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及日俄戰爭中殲滅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其中的一角。
在確保國際地位的同時,於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1910年吞併朝鮮。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了新的學問,藝術;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閞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了。
宗教上,改變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現象(神佛分離),出現了打壓佛教(廢佛毀釋)等等的運動。
(4)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
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數年後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在國際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了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5)戰爭策源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景氣。但戰後隨著經濟大衰退後,社會不安加劇,政黨政治日漸衰落(例如田中義一主張懲罰殺害張作霖的兇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會被人刺殺(如五一五事件與二二六事件),皇道派軍人漸漸掌握政權。
① 軍部勢力的崛起
二戰前的日本軍部,是在明治維新後伴隨軍事近代化組建起來的。明治初期近代天皇制初創,國家軍制尚未定型,基本上是採用軍權從政主義,軍權歸屬於政府。但在實際用兵時,往往派出「討伐總督」負責軍事指揮,出現了獨立於政府以外的軍事機關,顯露了軍權獨立的端倪。後在山縣有朋等人主持下,摹仿普魯士,建立起直屬於天皇分管軍令大權的陸軍參謀部,海軍也分出相應的軍令機關。軍令大權被分立出來,只將軍政大權歸屬於內閣。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又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這種變化的新的軍政關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憲法規定,天皇總攬統帥權,並賦予軍令長官「帷幄上奏權」,即凡有關軍令事項,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決。這就是戰前日本盛行的「統帥獨立原則」。從法律角度來說,只有天皇能夠管轄軍部,但近代天皇制的特點是「廷政分離」,天皇不親政,即使在御前會議上裁決爭端,也多數是只聽不答。所以,陸海軍名義上直轄於天皇,實際上無所約束,自成中心,在天皇權威神聖光環中,軍部成為明治憲政的「權力核心」 。
① 軍部法西斯化
軍部成為獨立於內閣之外的「權力核心」後,還要求在天皇的名義下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軍部法西斯化的組織條件是完全具備的:天皇的精神權威可以代替法西斯的領袖權威;軍隊所特有的嚴密紀律,軍部在國家政權中的權力核心地位,使軍部能夠發揮德意法西斯政黨那樣的組織作用。
其次,日本軍部法西斯化有基礎。日本軍部法西斯化的起點是1921年三名赴德國考察的軍官永田鐵山、小煙敏四郎、岡村寧次在萊茵河畔的巴登溫泉聚會,訂立了歸國後將全力推動改造日本的盟約,東條英機也參與其中。不久在軍隊內部出現了眾多形式的法西斯團體。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國內經濟困難,階級矛盾尖銳,法西斯勢力趁機猖獗,他們猛烈攻擊資產階級政黨政治,極力倡導法西斯主義的獨裁和集權,製造了一連串的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構成了勢頭洶湧的軍隊法西斯化,在軍部推動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
② 日本國家法西斯化
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傀儡政權廣田弘毅內閣被扶持上台,這是日本國家法西斯主義確立的標誌。廣田內閣接軍部的意志確立施政方針並改組國家機構。首先,規定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中將以上的軍人擔任,加強了軍部力量,使內閣成為軍部的工具,加強對國內人民的專治統治。同時,確立了對外侵略方針,由內閣召集首、陸、海、外、藏等五相會議,制定「國策基準」。其主要目標是:「鑒於帝國內外形勢,帝國應確定的根本國策是依靠外交和國防,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這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在法律上的確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過去,軍部對政府干預,往往是對某項政策或對內閣成員發表意見,到廣田內閣時,軍部可以全面改組並控制政府,推行自己的施政綱領,國家的權力和內外政策已從屬於軍部法西斯。軍部控制了政府,初步結束了分裂已久的「二重政府」局面,使分裂已久的國務和兵權在服從軍部的條件下,重新結合,達到了新的法西斯主義政治統一。正因為如此,廣田內閣上台就意味著日本軍部法西斯體制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了。
(6)二戰時期
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紮,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從1929年起,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後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瀋陽,對準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後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準備 。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502425_1.html/ ]1931年(昭和六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人口陷入敵手。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6] 。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1937年(昭和十二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南京後,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人 。
1941年(昭和十六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係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7)戰敗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盟軍在亞洲大陸各戰場對日軍發起反攻。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絕,並先後三次擴軍動員,準備進行本土決戰 。
當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召見日本駐蘇大使,通告蘇聯參加《波茨坦公告》,並宣布對日作戰。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對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時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首先在投降書上簽字。9時8分,麥克阿瑟以盟國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後是接受投降的9個盟國代表分別代表本國依次簽字。簽字結束後,上千架美軍飛機從東京灣上空呼嘯而過,慶祝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投降書的簽署,正式宣告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此後,駐海外的日軍陸續向盟國投降,中國戰區的投降儀式於1945年9月9日在南京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了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推薦閱讀:
※石川暢子:日本傳統工藝與西方珠寶聖殿的完美平衡
※日本海軍興衰史(十四):沙皇不怕遠征難,開向遙遠的東方
※日本路面到底有多乾淨?
※日本刀劍簡史篇三
※日本妹子大戰台灣妹,一位留日16年台灣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