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卡倫·霍妮(又譯霍爾奈,荷妮)是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優秀獨特在哪裡?

【曹舟力的回答(24票)】:

謝邀!

哈哈,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樓上說了《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馮川翻譯 (樓上說的《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是另外一個翻譯版本 ,原著就同一本)這本書。 她道出了真實現象。她很直白。

「她認為產生神經症的個人內心衝突,雖然不排斥性壓抑、遺傳稟賦、童年經歷等個人特徵,但本質上卻來源於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對個人施加的影響。人性、人的各種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壓抑和挫折、人的內心衝突和焦慮,乃至什麼是正常人格、什麼是病態人格的標準,所有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時代的不同而不同。這一思想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一書中已形成。」

「例如,一個孩子如果十分幸運地有一位慈愛的祖母,有一個善於理解孩子的教師,有一些好朋友,那麼他和他們在一起時的經驗,就可以避免讓他感到一切人都是對他不安好心的壞人。但如果他在家庭中的處境越困難,那麼他就越容易不僅形成針對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仇恨心理,而且形成對一切人的不信任感和敵對態度。 」

這是在她那個年代很早期的觀察了,後面的心理研究也確實證實這個情況。

「卡倫霍尼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壓迫「真我」、讓「真我」無法成長的問題,這是神經症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人的成長就是要擺脫「假我」的束縛,讓「真我」顯現出來,獲得自由。每個個體最終都是獨特的,不可重複、不可代替。」

大部分人都難以在一定的情境,特別是重要情境下顯得真實,反而確實失控的時候才有機會。

人活得不「真」。 (往往因為一開始就失去了真,失去了辨別的方式) (比如我之前的有回復過的帖子,裡面的孩子在前語言期可以感覺到身邊人的攻擊和狂暴,但是當有了記憶言語能力等的時候卻要被迫承受『愛』)

有的時候能承認,他/她愛我,但是他/她也有其自身的需求和情況,就好像我一樣,這個前提是,我已經誕生了,而不只是被生出來和養大。

「愛是允許對別人的某種性格或某種態度提出建設性批評的,以便如果可能的話,對他人有所裨益;但指望他人盡善盡美,對他人提出種種不能容忍的要求卻並不是愛。正如神經症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那樣,這種要求中包含著一種敵意:「如果你不能盡善盡美,那就滾你媽的蛋吧!」

但是,我估計我們很多人都有感受這種敵意吧。

「貪婪的人不相信他們自己有創造任何事物的能力(而是需要獲取,控制……),因此他們不得不依靠外部世界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與此同時他們又不相信有任何人願意給他們以幫助。那些在愛的需求方面貪得無厭的神經症病人,往往在物質方面也表現出同樣的貪婪。」

「撇開一切細節,由神經症病人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追求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其主要輪廓可大致表示如下:焦慮、敵意、受到傷害的自尊心->對權力或其他類似事物的追求->敵意和焦慮的增加->逃避競爭的傾向(伴隨著自我貶低的傾向)->由此而導致的失敗和在潛能與成就之間出現的差距->過分高漲的優越感(伴隨著嫉妒心)->不斷增多的自大幻想(伴隨著對嫉妒的恐懼)->越來越敏感(伴隨著新產生的逃避傾向)」

「我們不可能瞧不起一個人,不信任一個人,希望破壞他的幸福與獨立性,而與此同時又渴望得到他的愛,他的幫助和支持。為了同時實現著兩種事實上互不相容的目的,我們就必須嚴格地把這種敵對的態度從意識形態中驅逐出去。換句話說,這種愛的錯覺,雖然一方面是由於完全可以理解地混淆了真正的愛與對他人的需要的緣故,另一方面卻具有使愛的追求變得可行的特殊功能。」

「我們說一個人是神經病人時所依據的標準,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我們時代人所公認的行為模式。們時代人所公認的行為模式。 人們關於什麼是正常,什麼事不正常的觀念,不僅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同一文化中也會發生改變。 文中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一個觀點,一個人是否是神經病人和他所在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競爭、同胞之間潛在的敵意、恐懼、搖搖欲墜的自尊心,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在心理上導致了個人的孤獨感。即使他與他人有很多往來和接觸,即使他的婚姻美滿幸福,他在情感上仍然是孤獨的;如果這種孤獨感與他缺乏自信心的彷徨憂慮、恐懼擔心相吻合,就會成為一場災難。」

「通過沉浸在痛苦中來獲得滿足,體現了這樣一種共同的原則,這就是通過把自己消融在某種更大的東西中,通過消除自己的個體性,通過放棄自我以及它所擁有的一切懷疑、衝突、痛苦、局限和孤獨,來獲得最後的滿足,這正是尼采所謂的從「個體性原則」中解放出來;正事他稱為「酒神」精神的那種東西,他把這種傾向視之為「日神」精神──它致力於積極地塑造和掌握人生──恰恰相反的一種人類基本追求。」

「答案只能,這種內在的軟弱根本就不是一個事實;人們感覺為軟弱並且顯得像軟弱的,僅僅是一種軟弱傾向的結果。我們從已經討論過的那些特徵中可以發現這一事實:神經症患者在自己的感覺中無意識地誇張了自己的軟弱,並且頑固地堅持著這種軟弱。這種軟弱傾向不近可以通過邏輯推論而發現,在我們的工作中也往往能夠發現這一點。 …… 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病人的自我譴責往往來自他把一種預先估計到的批評作為他自己的主張。這就表明了他隨時準備預先屈服於任何他人的判斷。盲目接受權威一件,依賴他人,總是抱著「我不能」的態度逃避困境,而不是把困境看作是一種挑戰,所有這些態度,都進一步地證明了存在著這種軟弱的傾向。

這種自我譴責不僅可以保護自己,對抗被人反感的恐懼,而且還可以通過說反話的方式,來得到正面的安全感。即使這時並沒有局外人被牽扯進來,這些自我譴責也可以通過提高神經症病人的自尊心來使他獲得安全感;因此才能夠譴責自己身上那些被外人忽略了的過錯,這一點,最終將使他感到自己確實了不起。除此之外,自我譴責還能給他以寬慰,因為它們很難得涉及他的真實問題涉及他對自己的不滿,從而實際上給自己暗中留下了一條活路,使自己相信自己必經還不算太壞。」(我只是病了,病會好的。)

「焦慮越是難以忍受,保護手段就越是需要十分徹底。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四種主要的方式,藉助這些方式,人企圖保護自己以對抗基本焦慮。這四種方式是:愛、順從、權力和退縮。

退縮的策略與順從或遵命的策略有著共同之處,兩者都是對自己願望的放棄。但在順從遵命的類型中,放棄自己的願望是為了有助於」聽命「或順從他人的願望,以便能夠獲得安全感;而在退縮的類型中,」聽命「的想法根本就不存在,放棄自己願望的目的,乃是為了獲得對他人的獨立。其根本想法是:如果我向後退縮,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我。

人們不禁會問:儘管存在著所有的內心障礙,神經症病人究竟還有沒有可能獲得他決心要獲得的愛的方式。這裡存在著兩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首先,如何獲得必須獲得的愛;其次,如何使對愛的需要在自己和別人看來都正當合理。我們可以把能夠獲得愛的不同方式大致描述如下,這就是:(一)收買籠絡;(二)祈求憐憫;(三)訴諸公正;(四)威脅恐嚇。」

[轉]我們內心的衝突 卡倫.霍尼

"1.當女人承擔起對男人關懷的使命時,男人們卻在自己的心理傾向於怠慢和貶低這種關懷.

2.女性只有在性生活方面獲得自由,才能有力量,才能獨立.不然的話,她會老是渴望男性.她感官的渴求會誇大,這樣就淹沒她自身價值的一切感覺.她成了一條母狗,即便挨打仍在渴求施捨--不折不扣的娼妓.

3.理想的友誼並不排除其中之一愛上第三者,因為感官和所有更低級的本能也需要充分享受它們的權利.

4.女性願望的矛盾性:性伴侶應該很強壯,而同時有該無依無靠,這樣他就能主宰我們,同時又被我們主宰;既制欲,又性感;他既強姦我們,又十分溫柔;既把時間完全用在我們身上,又能積極的投入創造性工作.

5.婚姻成功的機遇取決於婚姻前雙方已獲得的情感穩定程度.

6.對美貌和魅力的膜拜會引起對缺乏女性氣質的恐懼.這種恐懼常是下意識的,但它會導致女性對重要社會運動缺乏興趣,這些運動包括為改善女性地位所進行的鬥爭.我們應停止為女性氣質操心,把注意力放在"作為人的潛力"上面.

7.對一個渴望愛情的人來說,性關係也許看來是得到人際接觸的唯一方式,就那些對真正情愛已經絕望的人而言,情形尤其如此.

8.需要主宰他人的女子身上通常存在一種古怪的矛盾,它可能嚴重的損害任何愛情關係.這種女子不可能愛上軟弱的男子,因為它們鄙視軟弱.可是它們也不可能應付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因為它們永遠期望對方讓步,它們預料這個伴侶遲早會屈服的.

9.長大後,男性始終有深深隱藏的關於他陰莖大小或性能力的焦慮.女性身上卻沒有對應的焦慮.男性應付這種焦慮的對策是樹立"有效率"的形象,尋求性徵服和貶低戀愛對象."

這位是天才!

卡倫·霍妮(德語:Karen Horney,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德國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對基本焦慮研究貢獻良多,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1915年獲得德國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移居美國。

生於德國漢堡。

卡倫的父親,瓦克是挪威人,比卡倫的母親蘇妮大二十歲,是一個有名的船長,他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四個小孩都已成人。卡倫於1885年出生於漢堡城外的艾伯克,有一大她三歲的哥哥伯納特。

蘇妮出生於阿姆斯特丹,是建築師的女兒,社會地位比瓦克高。1881年她在布來梅市遇到瓦克嫁給了他,她告訴卡倫,當時她並非出於愛情,而是因為害怕變成嫁不出去的老女人。卡倫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和父親一起在海上旅行。在後來的作品中,她常引用父親北歐同胞易卜生及齊克果(Kierkegaard)的作品。十幾歲的時候,卡倫反倒支持母親和哥哥來反對父親。如果失敗,她就寄情於冒險故事、「永恆的愛戀」以及良好的學業表現,來尋求安慰。十三歲的時候,她決定成為一位醫師。 (害怕成為嫁不出去的老女人這是我們女性很早就有了的集體潛意識,可以看Yalom寫的《太太的歷史》《乳房的歷史》)

1912年,霍妮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而後求學於弗洛伊德的朋友卡爾·亞伯拉罕(Karl Abraham)。之後在柏林精神精神病醫院擔任醫師,在柏林精神病研究院任教至1932年,後移民美國。初期任教於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副所長,後轉往紐約精神病分析研究所工作,因對弗洛伊德理論的種種不滿及反對而被紐約精神病研究所除名。霍妮於1941年組建成立美國精神分析促進協會,並成立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長。

霍妮反對弗洛伊德將人類的心理現象歸結為生死驅力、性衝動(Libido)與陰莖羨妒(Penis envy)等概念,認為人類某些的精神衝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環境造成的。

在人格發展方面,弗洛伊德理論認為女性的精神障礙是基於對男性「陰莖羨妒」,霍妮卻採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觀點,指女性希望成為男性是因為希望擁有那些被我們的文化認為屬於男性的特質或特權,比如力量、勇氣、獨立、成功、性自由及選擇伴侶的權利,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決定的。霍妮亦指出當男性(男孩)發現自己沒有懷孕生育的本能時,他們反而會產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現出的進取心,爭取成功是對這種自卑感的補償。

【Joy Xu的回答(1票)】:

能把自己年幼的三個女兒都交給同行做精神分析,算是優秀獨特吧。

對了,這位同行,也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克萊因。

當然,早期的精神分析師也是在探索的過程,並不了解精神分析中設置的規則,親自給自己的孩子做精神分析的,也不佔少數。

【宇宙考神的回答(1票)】:

我很喜歡卡倫霍妮的書,《我們內心的衝突》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都是不錯的選擇。個人認為她與弗洛伊德有很大不同,她更家強調不同文化對人的影響,精神分析應該患者生活成長的背景下進行,而不應以偏概全,一概而論。她是新弗洛伊德學派的創始人與代表人物。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小說《遇見番外篇20》:新Q賽戰記(下3)
子宮之戰(1)——節選自〈微精神分析學〉
關於如何處理包含奇點的積分(一)

TAG:心理學 | 心理 | 精神分析 | 心理學家 | 精神 | 優秀 | 學者 | 獨特 | 偉大 | 分析學 | 卡倫·霍妮 | 在哪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