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會幕及對會幕的解釋

自從人犯罪墮落,神一直渴望與人恢復交通,渴望與人和好,舊約是這樣,到了新約仍舊是這樣,至今不變,在舊約中,神藉著祭司、獻祭,建造會幕,表明心意。每一步驟,每一個器具,每一個原則均有深厚屬靈的意義,人透過這樣影兒,能更多認識背後的基督。像以色列人照山上的樣式建造一樣,使人服事更合他心意,更能榮耀神。

會幕是摩西在西奈山上從神所領受的,是照著山上的樣式(出25:40)建造的。一直到所羅門建造聖殿以前,會幕都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獻祭、以及宗教文化的中心。

聖經不是單在《出埃及記》中用15章的內容來記載關於會幕的事。同時還在許多地方論述過關於會幕的事。如:利未記、民數記、希伯來書等。其中尤以「希伯來書」中對「會幕」的簡要敘述為精彩。由此可見會幕在舊約中,乃至整本聖經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究竟神是怎麼通過會幕來展現神自己的心意以及神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先從兩方面來看就是「神的計劃」和「神的目的」。

首先,我們從「神的計劃」來看。當始祖亞當犯罪得罪神以後,神與人的關係就被破壞了。人不能直接與神面對面,而神一直希望可以恢復這層關係。所以神將會幕啟示給摩西經由摩西再將啟示傳於以色列百姓乃至今日的我們,藉著獻祭、敬拜等方式顯明神的心意——就是神愛我們,心與我們同在,有豐盛的恩典及赦罪的大能。

會幕其實在地還未成型的時候就有了——就是天上的帳幕(參來8:1~2),是神居所地上的「會幕」只是天上的反映。影兒(參來8:5)在《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八節「又當為我造聖所,是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後半句告訴我們神計劃與人同住,但是一種特殊的方式住在人的中間。透過「會幕」使我們更加明白神所賜給人的話語(當時尤為特指「五經」、妥拉.Torah),同時也是透過「會幕」教導我們,讓我們學習怎麼樣敬拜。所以神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所以神的計劃(從聖經角度來看「會幕」)大致可能有,第一:恢復神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神要以特殊的方式住在人中間;第三:讓我們明白神的話(五經),第四:學習如何敬拜。

接下來我們大致看一下會幕的結構

首先,我們看見會幕是一個長方形結構的,朝向東方。在以色列全營的最中間,表明「會幕」對以色列民的重要意義,不但如此,以色列所有的百姓各自的帳篷。要面對著「會幕」。在會幕的最外圍有長100肘(約45公尺),寬50肘(約22.5)的帷子圍著。構成了長方形的形狀。

在這個帷子裡面一開始看見的就是「外院」,——就是祭牲被殺的地方,是祭祀獻祭的地方。在「外院」中有2樣物件:「祭壇」——獻祭用的。洗濯盆——祭司洗手洗腳用的。

然後就是一個帳篷式的建築。覆蓋在外面的「罩棚」共有四層。第一層(最外面的一層)是海狗皮做的,基本作用是用來「遮風擋雨」;第二層是用「染紅的公羊皮」;第三層是用山羊毛做的;

第四層(最裡面的一層)是用細麻做的。這四層罩子之間有50個金鉤連接,接下來就是罩子下面的部分,共分成了兩個部分。前面的部分被稱之為「聖所」。裡面的部分被稱之為「至聖所」。我們先看一下「聖所」的部分。

「聖所」裡面有幾件固定的物件。有「金燈壺」、「陳設餅桌」、「金香爐」。

首先,我們先看「金燈台」,為什麼先看「金燈台」因為祭司每天進入「聖所」的時候,最先料理的就是「金燈台」。因為會幕是完全封閉的,裡面沒有光不行,所以得點燈。按照這個順序,我們光看「金燈台」。

「金燈台」是由一塊很大的金子造成的。高度大致和一個普通人差不多。現在在耶路撒冷有一個叫做「廟堂機構」,是一個非基督徒的機構。目的是教導會幕,這是專為猶太人所設立的機構。講解會幕裡面的事。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教導——就是教導祭司(培訓祭司)。預備有一天聖殿重建後,就可以及時行禮。在機構里有一個很大的金燈台。

另外,我們看一下,「陳設餅桌」。

「陳設餅桌」是用皂莢木所造的,用金子鑲。其意義不容易理解。英文欽定版聖經翻譯為「the bread of the presence」。就是「陳設餅」。希伯來原文叫:「??? ????lechem (hap)pānīm」,。這個詞是兩個片語成的,就是「???lechem(hap)」和「????pānīm」。「???lechem(hap)」的意思是「麵包」,而且「????pānīm」的意思現已失傳,但有一種流傳於猶太人中的解釋:就是內餅(要與外面的餅有區分,院子中有素祭的餅),或者叫做「同在的餅」。預表有神的同在,這只是一種說法,但是具體含義並不是十分清楚,然後看「金香爐」

「金香爐」,是用來燒香的。有兩個環,有兩根杠子穿在其中。「聖所」內大致就是這些主要的傢具。

把「聖所」於「至聖所」分開來的是「幔子」。(參來9:1~7)。在新約的時候,當主耶穌為我們被釘於十字架上,而正當「十架七言」一畢後,天地昏暗,耶穌斷氣後,聖殿中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主耶穌打開了人與神和好的路。(參來10:19).

這個用來隔開的「幔子」由幾種顏色的布料(藍色、紫色、硃紅色和捻的細麻布)交叉編製而成的,上面還綉了「基路伯」。大祭司每一年一次(贖罪日參出32章)通過「幔子」進入「至聖所」,進去時手拿一杯盛滿祭牲血的杯。用手沾血連約櫃七次。以表示完全的除罪。

講到「至聖所」里的物件,就只有一件,卻是整個會幕以及全以色列民信仰的核心——約櫃

「約櫃」在英文中叫做「The Ark of the covenant」,就是立約的柜子。在希伯來文叫「?????? ???????????ārōn Hābrīt)」(,意思就是「聖盒」。為什麼約櫃會如此的重要,而以色列人又對之如此敬畏呢?關鍵在於「裡面的東西」。約櫃里有三樣物件。1.兩塊法版2.用金罐裝滿一罐的嗎哪3.一根發芽的杏樹枝(亞倫的杖)。在約柜上面有兩個精金做成的「基路伯」,約櫃在以色列民中表示「神的同在」。總的來說。會幕中器具大致的意思是:

祭壇:提醒以色列百姓首先要解決罪的問題(參來10:3)

「洗濯盆」:潔凈自己。

「金燈台」神的話是光(參:119:105)同時預表耶穌是世上的光。

「陳設餅」神的話是我們的食物(參約6:35)

「金香爐」神可以和我們說話,我們也可以和神說話(是新約中藉著主耶穌得以完全成現的。參啟8:4)

「約櫃」1.神是與我們同在的神

2.提醒我們約櫃里的器具

(1.)法版提醒我們與神立約

(2.)金罐中的嗎哪說明神是供應我們的神

(3.)發芽的杖(亞倫的杖)預表耶穌是神所育立的

3.施恩座表明神是施恩惠、發憐憫是神。

第二,我們再從「神建造會幕的目的」來看。那麼神究竟為什麼將這些放在我們面前,而會幕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們該從「神建造會幕的目的」來看,不如與其說:透過會幕在實際中的應用,從而反映出「神建造會幕的目的」。我們就從猶太人的教訓中看。

1.「會幕」是一個學習教導的地方,學習什麼呢?普通的以色列百姓一般是不能進入會幕裡面,只有祭司可以進入「聖所」。「至聖所」更是只有大祭司一年才能進一次(贖罪日),所以,會幕裡面的東西對於普通的以色列人一無所知的,這樣的話就一定會對會幕里的東西產生好奇,就回去詢問祭司。那祭司就會教導以色列民認識會幕里的事物,教導屬神的事,和關於「妥拉」Torah(五經)。也特別教導會幕的功用。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會幕的物件:

祭壇:功用是獻祭(出27:1~8)。祭司教導以色列民學習赦免。因為我們的神本是滿有憐憫,赦免人的神。祭牲、祭物,本身不能除罪。乃是由獻祭者的心。因人確實地悔改(參約一1:9)、(利26:40~46)神就赦免人的罪,所以作為神的兒女,也理應學會這一點。

「洗濯盆」功用是祭司供職前洗手、洗腳(參出30:17~21,38:8)。「洗手、洗腳。免得死亡」一舉一動都在表明神是絕對聖潔的。祭司教導以色列民學習潔凈,神不但赦免我們的罪,並洗凈我們的罪。

以上兩樣都是在外院部分的,大家都看的到,但關於聖所和至聖所的問題,就會問祭司。

先是「聖所」,前面已提到了3個物件「金燈台」、「陳設餅」、「金香爐」。

「金燈台」,功用是發光、照亮。(出25:31~40、利24:1~4),祭司教導百姓,神是我們生命的引導與光照(參詩119:105)。告訴百姓,「神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在當時神的話特指「妥拉」Torah(五經)。也就是「五經」是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說明「五經」在以色列中的重要地位,更加說明這是「五經」更是神的話。包括以色列民的生活準則,應盡本份。

「陳設桌餅」功用是擺放「陳設餅」。祭司就教導百姓「神的話」是我們的糧食。再次強調「妥拉」Torah是我們力量的來源。撒旦試探耶穌時是用「妥拉」Torah,而耶穌也是用「妥拉」Torah回答而得勝,這就是經文的力量。

「金香爐」功用是燒香(出30:1~10、30:34~38)祭司教導百姓,要時常敬畏神。同時不可奉上異樣的香(出30:9)。

然而在新約啟示錄中這個「金香爐」代表「聖徒的禱告」。(啟8:3),也預表著今天我們是侍奉中極重要的部分——祈禱。這也是神特殊的恩典,透過祈禱人可以和神說話,是藉由耶穌基督,也只有透過耶穌基督。

然後就是「至聖所」內的物品,也就是「約櫃」的事告知百姓。祭司告訴百姓「約櫃」是「神與人立約以及神與人同住」的見證、憑據。通過約櫃來顯示我們的神是肯赦免有憐憫的神。是非常願意住在他百姓中間(參出25:8),現在許多人說:「舊約的神是非常嚴厲且常審判的神。而新約的神是有恩典的神」。這種錯誤的觀點實在會讓我們的神傷心。主透過「約櫃」告訴我們,他是滿有慈愛,同時通過五經大量的告訴我們這點。

2「會幕」是一個續約的地方,原來最初神與人之間有美好的約,但因為「罪」的緣故,「約」就被破壞了(非毀壞)。神因藉慈愛和憐憫,所以要與人續約補約。獻祭的作用其中一條就把「約」補起來。所以以色列民首先要做的就是獻祭,獻祭是有一定的程序,或者可以講,補約是有過程的,其中這裡所講到的獻祭,特別專指「贖罪祭」。所以我們透過《利未記》第四章1至20節來看這個。補約、續約的過程。

(1)找到一個代替品(利4:3),一般是無殘疾的牲畜。作為代替獻祭者罪的。

(2)獻祭者必須認罪,並且按手在祭牲頭上,表示自己的罪歸在祭牲身上(利4:4)。在「利未記」和其它幾卷中,特別提到「贖罪日」,透過「贖罪日」特別的看到這個過程,就會有祭司認罪,然後按手在祭牲的頭上,預表把整個民族的罪都歸在祭牲身上。但是,後來的以色列祭司完全違背這個原則。單從行禮上來看,他們是無可挑剔的,外面所需的禮儀,他們全遵守,卻已完全無心的,只是成為外面的信文,而喪失了其真正的含義,祭牲的血不能除罪,(來10:4),神不是要我們殺祭牲,而是認罪,而且要從內心發出,「神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

(3)獻祭者在按手後,必須有一個認同,認同所獻上的祭牲就代替了自己的罪(利4:4)

(4)獻祭者要親自將這個祭牲殺了,過程非常的讓人難過,但這是必須的,祭司可以幫助他,(參利4:4~5)

(5)生命的替換,將祭牲殺了,我們得以赦罪(利4:20)

通過以上的程序,約就被補起,續下去,但因人的悖逆,不用心靈誠實來敬拜。我們特別藉著以上程序來看主耶穌是怎樣額獻祭,代替我們的罪,首先,他自己既是獻祭者也成為「代罪的羔羊」,然後為我們的罪(他本無罪)。認同自己是被獻的祭,本來可以下來,卻因要完全父的的旨意,受盡了羞辱,最終以他死在十字架上而換來我們的生。

3.「會幕」是一個團契的地方,會幕在以色列營中心,所有的帳篷都要面對會幕。神沒有把「會幕」造在山上,這樣一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的敬拜神:祭司和平民都可以在一起。「詩篇133篇: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神讓我們受邀自由的進入,同時也邀請其他人,一家、一族、朋友鄰居。一起在那裡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因此人與人也建立親密的關係,神告訴我們,我們是一個集體,族群。耶穌在新約許多地方都強調信徒合一,告訴我們不可停止聚會。

4.「會幕」是一個敬拜的地方,當我們想起敬拜時,會想到柔和的音樂、燈光、或是有一個樂等,但以色列人在會幕敬拜時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們敬拜時帶一個祭牲,殺了祭牲,看見血流來,他們認為「作神的工就是在敬拜」。希伯來文叫「A kao Da(純屬音譯),」表示「工作、事奉」。「敬拜就是服事神,為神做工」他們認為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除此之外,敬拜也是也是有音樂的,因此詩篇對他們非常重要。藉著奉獻各樣東西,但音樂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敬拜不是預備我來讀神的話,而本身就是,為什麼「獻祭」也是敬拜。因為行在神的旨意中。

5.「會幕」是一個紀念的地方,神要百姓記得會幕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我們盼望去,首先,要記得面對山,對猶太人,西乃山代表一切,因為神與人立約,在西乃山與人說話,顯現,這讓以色列人知道從哪裡來,該怎麼生活一切準則都源於西乃山,。會幕好像是可以移動的西乃山,都是聖地,都只有部分人可以進入,且要潔凈,吃喝,我們是作為余民,被接在以色列民上(因基督)。還要記得「神的約」。(約櫃)我們時常忘約,但神永不背約,是守約的慈愛的神,讓我們知道神永遠同在,聖潔,他的話永遠長存,最後,要幫助我們紀念伊甸園,希伯來原意是「愉悅之處」,起初神按他的形象造我們。(創2:8),神在東方立了個園子:東方在原文「Mikeden」,告訴我們是一個美好的地方,讓每一個人都有盼望。

所以,總而言之,會幕是一個神為了緩和,而特別建立的地點,是為要讓我們迴轉歸向,認識神,並且按他所吩咐遵行。是一個神、人和好的地方。


推薦閱讀:

評《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之缺陷(二)
金剛薩垛除障法的四種對治力(1) |《儀軌與偈頌解釋》上冊
常見詞牌解釋——017風流子
天相星解釋
我對老子《德道經》的解釋

TAG: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