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常見精神防禦機制十八種(

常見精神防禦機制十八種

弗洛伊德生前曾斷斷續續地提出了一些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安娜.弗洛伊德(1936)系統總結和擴展了其父對自我防禦機制的研究,論述了壓抑、否認、禁慾、投射、利他、轉移、自我約束、反向、反轉、升華、心力內投、對攻擊者的認同、隔離、抵消、退行等15 種防禦機制形式,並指出人類最重要的防衛機制是壓抑。

在DSM-Ⅲ-R以及《美國精神病學綜合教科書》(第三版)中,分別列舉了18種和30種防禦機制。

G.E.Vaillant(1992)認為,防禦機制是弗洛伊德對人類心理學最具創造性的貢獻。「當精神病學進入21世紀時,弗洛伊德學說的許多部分可能會被拋棄,但關於防禦機制的闡述卻不會。」

精神防禦機制的種類很多,在術語、定義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且較有定論的防禦機制主要有:  1.壓抑。也叫潛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衝動、觀念或回憶、情感等壓抑到潛意識中去。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是最古老和最危險的防禦機制之一,也是使用其它防禦措施的先決條件。例如,一位中年婦女的獨生女在某一年的十月份死於車禍,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她把這段不堪忍受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遺忘」了。這些潛意識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她的情緒,在每年的十月份她都會自發地出現抑鬱情緒,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藥物治療也無效。  2.否認。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似乎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以此減少心靈上的痛苦。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3.退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甚至退行到困難較少、阻力較弱、較安全的境地——兒童時期,無意中恢復兒童期對別人的依賴,害怕再擔負成人的責任。如某些性變態病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滿足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4.幻想。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為無力處理這些實際問題,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心理上的困難,以達到內心的滿足。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現實社會裡倍受欺凌的少女,堅信有一天可以遇到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幫助她脫離困境。  5.置換。又稱轉移,指對某一對象的情感,因某種原因(發生危險或不合社會習慣)無法向其直接表現時,就轉移到其它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泄,心理得到平衡。「遷怒」就是這個機制。比如一個售貨員或一個服務員因家中一大堆煩惱問題既無法解決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發泄,只好遷怒於顧客,服務態度極差。恐怖症病人所害怕的對象在正常人看來都是不值得恐怖的,原因是病人在無意識中把真正害怕的對象置換成不值得害怕的對象。  6.合理化與理智化。合理化指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給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來解釋。雖然這理由常常是不正確的,在第三者看來是不客觀或不合邏輯的,但本人卻堅持用這些理由去說服自己,用一種能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來替代真實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惱。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與合理化有相似之處的是理智化:過分使用抽象思維,或者以普遍化和概括化的形式處理個人情感上的苦惱或心理衝突,以掩蓋個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就像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7.投射。一般是指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等,投射到別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斷言別人是這樣,以免除自責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屬於這種作用。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  8.攝入。或稱心力內投、內向投射,與投射作用相反。是把外部對象或自己所賞識的某些人物的特點攝入到自己的行為和信仰中去的一種防禦機制。如常言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於攝入作用,有時候人們把愛和恨的對象象徵地變成了自我的組成部分。如當人們失去所喜愛的人時,常會模仿所失去人的特點,讓所喜愛之人的舉動或愛好在自己身上出現,以慰藉內心因喪失所產生的痛苦。相反,對外界社會和他人的不滿,在極端情況下會變成恨自己因而自殺。還有一種心力內投的防禦機制是對攻擊者的認同,即模仿和學習自己所恐懼的人或對象的行為,從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個令人恐懼的人或對象,以此來消除自己的恐懼心理。  9.反向。內心裡有一種慾望或衝動,承認了會引起內心的不安,反而表現出與其相反的慾望和衝動。如常說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有人對伺機報復的對象內心憎恨,而表面卻非常溫和,過分熱情。可見如果人的某些行為過份的話,表明他潛意識中可能有剛好相反的慾望。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的恐懼。  10.代償。也叫補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例如,盲人的觸覺、聽覺敏銳。又如,一個一向淘氣的十歲男孩,由於同時突然失去了母親和妹妹,他的父親就把全部愛和希望給予了他,使他感到自己應該懂事了,不能再淘氣了,於是一下變為好學生。但是過份的補償則可導致心理變態。  11.仿同。把一個他所欽佩或崇拜的人的特點當作是自己的特點,用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仿同有兩種,一種是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覺中,男孩模仿父親,女孩模仿母親。另一種是利用別人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慾望。例如,一個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歡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因為別人誇獎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常見的「偉人(英雄)崇拜」也屬此類。  12.隔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如把親人去世說成「仙逝」、「歸天」等。最常被隔離的,乃是整個事情中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在心理治療中,醫生注意發現病人使用隔離作用的現象,可幫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問題。因為病人在潛意識中所要掩飾的,正是心理治療可能針對的問題。  13.抵消。一旦發生了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人們常常以某種象徵性或魔幻般的姿態或儀式來抵消由此造成的心理不安。例如,按我國民間習慣,過陰曆年時不要打破東西,萬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則趕快說「歲歲平安」;如果無意中說了不吉利的話,則趕緊淬口水等等。再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14.禁慾。青春期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特點。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常常對出現的性衝動感到不安,為了使自己不致於因此而做出越軌行為,他們便通過放棄一切慾望和快樂來保護自己。  15.軀體化。指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的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人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人意識不能承認的。  16.升華。把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的、高尚的行為方式表達出來。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再如,一位具有嫉妒心的人,因理智不允許他表現出嫉妒,於是他發奮學習,最終超過了別人。這種防禦機制對於本人和社會均能產生積極的意義。  17.幽默。一種積極的精神防禦機制形式,是較高級的適應方法之一。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常可以幽默來化解困境,維持自己的心理平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氣暴躁的夫人,一次他在跟一群學生談論學術問題時,先是聽到叫罵聲,隨後夫人拎一桶水過來,潑得他全身濕透。在場的學生都很尷尬,可是蘇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下雨。」  18.利他。有人認為利他主義也是一種投射作用。人們通過採取某種行動,—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幫助了別人。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別人的願望。

推薦閱讀:

詩經與風雅精神
7式清晨瑜伽趕走慵懶,享瘦又精神
道德境界:人格與精神
女子為狗討精神損失費,狗仗人勢人仗狗勢?
「我可能得了抑鬱症」一個抑鬱症患者的自白

TAG:精神 | 轉載 | 防禦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