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鑒:一千多年前,韓國勾引日本進攻中國,結果自己亡了國!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的實力最強,對中國中央政府也是時降時叛。在三個國家中,新羅與中國的關係最好。
等到隋朝滅亡,唐朝建立,高句麗認為中國戰亂剛剛平息,正好是他大有作為的時候,就聯合了百濟一起進攻新羅,準備統一朝鮮半島。
公元655年,新羅向唐朝告狀,說高句麗、百濟聯合出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個城池。剛開始,唐朝還想心事寧人,下詔勸和,但是,高句麗和百濟不聽勸阻,唐朝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深懂兵法的蘇定方並沒有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凶,力量相對較弱的百濟。
唐軍從城山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攻克了百濟的都城,擊滅了百濟軍隊的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國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無奈出降。唐軍將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百濟一些皇族殘兵不甘失敗,竟然向高句麗、倭國,乞師援助。高句麗因為懼怕唐軍沒敢發兵,倭國卻認為這是進入朝鮮半島的好機會,於是傾全國之兵渡海作戰。
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命令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27000餘人先攻新羅,攻取數城,然後直撲百濟,進攻駐紮百濟的唐朝士兵。
當時,唐朝駐紮在百濟的軍隊人數很少,面對氣勢洶洶的倭國軍隊,急忙命令右威衛將軍孫仁率領近一萬唐兵從海路乘軍船馳援,與留守在百濟的劉仁軌將軍會師百濟城,會師後,劉仁軌將兵力集中,首先攻打百濟叛軍的老巢周留城。由於周留城告急,倭國將領廬原君臣率水軍一萬餘人渡海,準備從白江口登陸,解除周留城之圍。
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率領唐朝和新羅水軍先期抵達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急速而來,寬闊水面上,唐軍和倭國軍隊兩路水軍對峙,戰事一觸即發。
當時,劉仁軌率領的唐朝水軍只有7000餘人,戰船170艘,倭國水軍萬餘人,戰船1000多艘。唐軍軍船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但是,當時唐朝的造船技術非常高超,戰船壁高堅固,設計精良。
據李靖《衛公兵法輯本·攻守戰具》和李筌《太白陰經·水戰具篇》記載,唐朝水軍戰船共有樓船、蒙沖、鬥艦、走軻、遊艇、海鶻6種,所以唐朝水軍的戰船在數量上雖處於劣勢,但在質量上卻遠勝倭國戰船。
由於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船精良,劉仁軌採取了疲敵的政策,先搶佔有利位置,列戰船於白江嚴陣以待。等到倭軍一到,率先發起進攻,結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敗於唐水軍後,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實力,錯誤地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不觀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充分利用唐軍戰船的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使其不得迴旋,隨後再施以火攻,一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經過激戰,唐軍四戰四捷,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焚毀倭軍戰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朴市田來津。
在海上慘敗,在陸地上,百濟和倭國的軍隊也抵抗不住唐朝和新羅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倭軍被殺數萬,極少數的殘餘乘船逃回了本島。「百濟諸城,皆復歸順」。
百濟亡了國,下一個倒霉的肯定輪到高句麗了,公元668年,唐朝大將李勣為師,一舉踏平了高句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唐朝置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句麗終成唐朝治下之地。
推薦閱讀:
※你喜歡的那個自己一直都在等著你
※星雲大師《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經典語句:我該有自己的目標,真正的為自己活一次
※捏捏手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情況!!!幹嘛不試試?
※風水師為人擇日須知 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方法要避開殺師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