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燒掉鄭和下西洋資料的是誰?
今年,由梁啟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已走過了百年歷程。雖然經過了幾代學者的奮鬥,但是這場600年前的航海壯舉仍然被許多迷霧所籠罩。原因只有一個——當年由鄭和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七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在600年間竟悄無聲息地消失殆盡。這令所有的學者扼腕嘆息。誰動了這些資料? 從明代中期開始,供職兵部的劉大夏就被認為私自燒毀全部鄭和資料,並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詞而被聲討了百年。不過,最近明史專家、南京大學潘群教授在研究時發現,劉大夏極有可能是受了不白之冤。 正史未載「火燒事件」 潘老的疑問是在研究《明史》時產生的。「劉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後輔佐英、憲、孝、武4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在宮廷的改革和黃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功勛。」潘老說,「《明史》中有劉大夏的傳記,而且篇幅不小,可見他在明朝的地位。」可是,潘老發現通篇傳記中並無劉大夏私自燒毀鄭和資料的記載。他又查閱了《明史》中和劉大夏同一時代的人物傳記,皆無記載。 令潘老疑惑的並不只是這些:明代法律對官員極為苛嚴。按照《大明律》的規定,明朝官吏遺失「事關軍機錢糧」的文書資料,不但要停發俸祿,而且要承受殘酷杖責。無意遺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故意焚毀呢?這一切都使劉大夏越看越像是被冤枉了。 一句話惹禍「受冤」400餘年 那麼,劉大夏私焚鄭和資料的說法從何而來呢?潘老找到了說法的最早源頭——《客座贅語》。這是明人顧起元(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南京人)的一部專記史事掌故的筆記。 但是不久他又發現了另外兩本重要的明人著作,它們的記載和《客座贅語》有很大出入。 《殊域周咨錄》是擔任京官的嘉興人嚴從簡所撰。書中記載:憲宗成化間,有太監勸皇帝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事先將這些資料藏匿起來,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最終沒有發現。下西洋一事因此作罷。《殊域周咨錄》不但在《客座贅語》之前成書,而且是據內庫檔案寫成的。由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陸樹聲所撰寫的筆記《長水日抄》中也記載了類似內容。而且這本筆記的成書年代也不在《客座贅語》之後。 潘老還發現,明代專門記載歷代皇帝言行的《實錄》另外記載了劉大夏任兵部侍郎時,為實現「閉關自保」政策,對一些外國資料實行藏匿的事情。因此他推測,劉大夏藏匿鄭和資料比他焚毀資料的可能性更大。 那麼《客座贅語》中「劉大夏私焚鄭和資料」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據《殊域周咨錄》記載,兵部尚書項忠沒有找到鄭和資料後非常惱火,他責問看管檔案的小吏:庫中案卷怎能丟失!在一旁的劉大夏從容地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之。」 「極有可能是劉大夏『舊案雖存,亦當之』這句憤語,被訛傳為是劉大夏私自燒了資料。」潘老說。 乾隆才是罪魁禍首? 如果劉大夏並沒有焚毀資料而只是藏匿,那麼這些資料在以後的數百年中又到哪裡去了呢?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潘老。不過他在校對明史時依然發現了鄭和資料流傳後世的蛛絲馬跡。南圖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書的明史列傳稿本,在這部稿本的鄭和傳中有一些關於鄭和艦隊的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資料中沒有出現的,在成書後的《明史》中也被刪去了。這些描述是否來自於神秘的鄭和資料呢? 如果保管鄭和資料的官員也像他們的前任劉大夏一樣,將鄭和資料深深藏匿在府庫之中,從未流落到民間,那麼這些資料會不會和其它大內檔案一起仍然被藏在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呢?記者了解到,目前一檔館保存的明代檔案只有3620餘件,它們幾乎都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檔案都沒有。著名學者韋慶遠先生解釋說:「明代檔案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際的戰亂,二因清代乾隆時期修撰《明史》之後,按照當時慣例,對所依據的檔案史料往往棄置甚至燒毀掉。」 潘群教授分析說,如此說來,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一道閃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並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後來才知道這本來就是一句戲文。那麼在先秦時,人們到底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以下是《左傳》記載的真實事件。題目是:「晏子不死君難。」。(齊國大夫)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弒之。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左傳》是儒家經典教材,儒家對於「君難」的看法是:「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就是說國君為了社稷國家去死,死得其所,我們就應該與之共同赴難,如果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麼大臣們又不是他的奴才,誰該去死呢?這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麼會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遵守臣道去死呢?」《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只從前半句去理解,還可以理解為專制暴力下的無奈,但是有了後半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不是暴力下的無奈而是絕對道德律令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孔子家語·六本》篇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蘇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回答說:「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 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孟子說:「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孔孟儒家要保持的是獨立人格,士大夫浩然之氣,毫無半點取媚討好之態。還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制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司馬相如寫《難蜀父老》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穀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鑒論》)。 天下和君王的關係,儒家主張的是「天下為公」,(《禮記·禮運》)這點明代君臣也是有共識的。樊玉衡曾上疏萬曆提醒道:「皇上牽於皇貴妃體貌難處之故,優遊隱忍,甘以宗社為戲,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貴妃之天下。」。君主和臣民的關係,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那麼兩段話流傳至今,被廣泛誤解又是怎麼回事?滿清入關後,為了維護其滿清部族統治,奴隸制殘餘,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毫無顧忌的肆意歪曲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為其所用。康熙自稱:「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他自封是聖人在世:「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東華錄》卷五十一)。從此滿清皇帝成為活著的聖人,傳統儒家在君權之上的道統被其徹底顛覆,滿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為所欲為的同時。在精神上也成為「教主」。皇權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權力就是真理,徹底敗壞了儒學思想。於是晏子所說的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就不再是事實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僅僅成為臣下不得不執行的命令,而且還源於起碼的倫理道德要求,要心甘情願,要感激涕零的去死。奴性成為整個社會的共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要求也就不奇怪了。滿清皇帝在把持了儒學語言解釋權之後,滿清「家有天下」、全面專制的觀念也發展到了頂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了更新的內涵。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里這麼罵呂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德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他把這句詩、把大一統歪曲到這種程度,他說:「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愛心覺羅的,你們這群奴才到哪兒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呂留良)敢反對俺大清,這是忘恩負義!」。很明顯滿清皇帝把明代以來的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變為「君本專制」說,滿清皇帝既是教主,出言成「經」,從此儒學被閹割成了「奴學」。滿清王朝康雍乾之世「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實際上是試圖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凡是這種政權都是封閉的、保守的,極力壓制任何異端思想的,這和文明進步是背道而馳,同歷代中華政權有根本性的不同。當代滿遺自由派尤為可恨的是:為了給滿清開脫,把「滿清奴學」強按到歷代中華政權,強加到傳統文化,栽贓到儒學,將儒學當作滿清黑暗統治萬惡之源的替罪羊。參見「由民本主義倒退為奴才哲學」「清朝--中國唯一道統治統完美結合的朝代」 「滿洲國」的奴化教育與日軍侵略理論 日本的侵略理論及其在東北「滿洲國」實行的「奴化」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導致新啟蒙運動倡導者發起一場愛國主義思想運動的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加速把東北變成其獨佔殖民地,在東北推行奴化教育,「滿洲國」建立後,這種奴化教育全面鋪開。 首先嚴密控制日偽統治下的教育機構。「滿洲國」在建立之初便宣布廢除原來中華民國在當地使用的所有教科書,並封閉所有高校進行整頓。隨後,按照日本吞併中國的需要來設置學校和編寫教科書。他們關閉了東北的綜合性大學,如東北大學、馮庸大學等,設立資政局訓練所、中央陸軍訓練處、警察學校、稅務講習會、吉林高等師範學校、奉天高等師範學校等,以培養一些能幫助日本侵略者治理、開拓東北的奴才。至於一直貫徹的教育宗旨,溥儀後來奉佔領軍之命而頒布的詔書作了揭示:「我國之教育本旨,奉體國本奠定詔書之趣旨,徹底於詔書所諭示之唯神之道,涵養振作忠孝仁愛,協和奉公之精神,訓育忠良之國民,更練成之。」〔1〕這裡提及的國本奠定詔書,宗旨是使「滿洲國」宗教與日本的宗教合一,將日本的祖先神靈「天照大神」迎過來作為「滿洲國」的國教,將「滿洲國」的生存與發展歸結於「天照大神之神庥,天皇陛下之保佑」。「滿洲國」談及教育方針的文字,到處充斥「日滿一德」、「民族協和」、「忠良國民」等字眼,毫不掩飾竭力製造「良民」的意圖。〔1〕 「滿洲國」的國定教科書及學科設置,也貫徹了「日滿一體」、「親仁善鄰」、「共存共榮」的意圖。依據「滿洲國」1933年制訂的「統制學生思想方案」,各種涉嫌「赤化」、「黨化」或激發中華民族意識的書籍得全部焚毀。這在地理課本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地理課本和公民課本中如「迫我承認二十一條」、「民國在國際的地位」、「國恥新山歌」、「國恥紀念地金州半島」、「青島問題」等有關中國主權的內容全部刪掉。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使東北青少年忘掉祖國,服從其殖民統治。「滿洲國」學校的課程設置遵循這樣一種次序:日本語最重要,「國民道德科」次之,再次則為「實業」科,至於一般文化知識則成了可有可無的科目。 日本侵略者為泯沒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還在語言文字方面大做文章。他們強迫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日語,而且將日語稱為國語。中文則被稱為「滿文」,其地位也被降為外語。為了減輕學生們的抵觸情緒,日偽教育界還創造了一種「協和語」(一種非中非日、中日夾雜的語言)。日語的課時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加,「協和語」中的日文也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多,最後完全使用日文教科書。〔2〕 國民道德或建國精神科目乃是赤裸裸地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宣揚東北非中國領土、滿族非中華民族、日本和「滿洲國」皆為「天照大神」所創造的父子兄弟,宣揚「神道」如何博大精深、威力無窮。國文和國語教科書中便有靖國神社、仁德皇帝、忠孝一本、孝子故事、曾國藩諭子書、《建國宣言》、「即位詔書」、「回蠻訓民詔書」等等。編製這些課程和課文,其核心內容是要教導東北人民都要對日本天皇及侵華日軍待之事之以父老兄長之禮。「滿洲國」的學習還特地設立了「勤勞奉仕」等課程,讓學生們通過實際行動來效忠侵略者,為日本的殖民統治效勞。更為無恥的是,校方強行要求學生們每天都要遙拜建國神廟,祈禱「武運長久」及「戰歿英靈」,每餐都要以日語詠唱感激天照大神和天皇的頌詞。 同時,日本控制了新聞、廣播、出版、電影以宣傳奴化思想,推行愚民教育,摧殘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據1935年的統計,當時的兒童入學率僅佔23%。1932年10月,公布偽《出版法》,凡危及偽國存在「惑亂民心」的讀物,一律禁止出版,帶有民族意識或進步書刊一律查禁。1932年3-7月東北焚書達650萬冊,《真理報》、《大公報》等36種報刊被禁止輸入東北,共產黨的著作更是嚴禁對象。 殖民統治者及其甘心事敵的奴才,為推行奴化教育,除了使用說教手段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利用恐怖手段。在進行上述說教的同時,還將「滿洲國」的學校變成為變種的法西斯軍營,強制學生們絕對服從等級秩序,任何違反行為都要受到懲罰。各學校還設立秘密稽查班,布置特務監視學生的言行,一旦發現師生有可疑行為或者反抗情緒,便立即報告警察和憲兵機關,瘋狂迫害隨之而至。〔1〕 泯滅民族意識是日本侵略者不遺餘力進行的活動之一,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中有利於為其侵略辯護的內容,都被其吸收和宣揚。其中突出的內容有兩點:一是文化民族主義,一是「王道」思想。 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一直是文化民族主義。這種文化民族主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從文化上而不是從種族或政治上來劃分政治共同體(國家),二是文化自大心態,認為中華文化高大精深,周圍諸國不過是「蠻」「夷」「戎」「狄」。前者體現在「夷狄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論述上,而後者則體現在「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的態度中。日本侵略理論正是利用了後者,強調中日文化上的共同之處,消泯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正如陳伯達所說的,利用「『夷狄之進於中國者,則中國之』的道理,來說明中國應該接受XX帝國主義的統治」。〔1〕 至於「王道」思想,鼓吹最力的是漢奸鄭孝胥。在新啟蒙運動倡導者那裡,鄭孝胥一直是一個批判的對象,消除類似鄭孝胥等人的影響,一直也是他們之所以要發起新啟蒙運動的原因。對日本侵略者賣身投靠,當上傀儡「總理」的鄭孝胥,始終以孔孟之徒自命。在日本帝國主義槍炮軍刀和燒殺搶掠面前,反覆宣揚「仁義道德」和「王道政治」,聲言要同日本「一德一心」把中國的東北變成「王道樂土」。1932年7月19日,他給來訪的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的學生講「王道之大意」說:「愛國之思想、軍國民之教育,皆足釀成世界戰禍,王道則不主愛國而主博愛,不用軍國教育,而用禮義教育。」〔2〕他撰寫的《王道要義》,把孔孟之道與他的賣國理論攪在一起肆意發揮:「當世列國所用以造成國民之思想者,豈不曰愛國乎?所以用以養成國民之能事者,豈不曰軍國民之教育乎?各國所以練習其國民者,唯恐落於人後。豈知愛國之宗旨即為仇外之對象,軍國民之資格,即為備戰之先聲。此皆建成圖霸之策,而世界之戰禍已釀成於習質之中,種因得果,不至於破壞治安,戰滅人類不止。」「果行王道,必先蕩滌愛國之思想;而以博愛為主,必先革除軍國民之教育,而以禮義為先。」〔3〕他在擔任「滿洲國」「總理」期間,不斷寫文章、作講演、作「訓示詞」,開口「王道」,閉口「孔孟」,逢人必講,開會必說,而且把他的《王道要義》廣為印發。而每講「王道」,他必宣揚「滿日兩國,志同道合」,說什麼「中國日本國,同在亞洲,以前歷史上,全是舊道德的歷史。到了20世紀,日本變法維新,政治與戰功,得了世界的大名譽,我以為日本因有舊道德做了根本,所以能成如此大功業。中國二十年以來,本有的舊道德全被共和、共產兩黨破壞盡了,所以也得了國破家亡的報應。現在滿洲國成立,速將舊道德提倡,洗盡共和和共產的流毒,將來滿日兩國,自然是志同道合的了。」〔1〕在他看來,中國被弄得「國破家亡」全然不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因為革命政黨「破壞」了舊道德,只有靠日本與「滿洲國」的「志同道合」才能得救。 鄭孝胥的「王道」理論,雖然連篇累牘,但翻來覆去,無非是要說明一個思想「理論」,就是賣國投敵、「日滿協和」,既合乎「王道」,也合乎潮流。這一套漢奸理論,正是新啟蒙運動要攻擊的對象。而鄭孝胥對儒家「文化中心主義」的利用,對孟子「王道」思想的歪曲,正是新啟蒙運動要「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原因。歐亞大陸的最東端,有個神秘而傳奇的國度,她以特有的光輝文明,開明和自由,物華天寶吸引了無數的全球的探險家們,她的名字叫中國……她,在世界的心中是光榮與夢想的國度。。。她,在世界的心中是成熟,美麗與溫柔慈祥的高貴公主…… 中國的文明,她,承載著同樣的驕傲,在歷史上承一脈相承的文明,柔美而攜永。從西周,經春秋戰國到漢,晉,,隋,唐,宋,明,期間雖因戰亂和朝代更迭以及北方蠻族的屠戮侵害而跌宕起伏,但她卻憑著智慧依然柔韌而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依然孕育和保持著數千年不變的文明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體系,以她特有的溫柔和美麗和高貴,也孕育著一個教養最高的文明所具有的光輝人性,傑出的創造才能,與敬畏天地自然的理性精神。她是地球文明中演繹得最為完美的文明…… 血火熔城,狂沙羈浪的1644年,當滿清貴族踏著中國人的鮮血,鼎立在紫禁城的時候,這位高貴的公主卻帶著人類的遺憾化做最後的一縷春風永遠的死去了,驕陽也永遠收起了他的萬丈光芒…… 267年後,滿清滅亡,中華文明也隨著滿清的覆滅而沉入世界文明的谷底,這個差距是驚人的,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並沒有因為驅除達虜的成功而喜悅,而是陷入更大的一種失落,是一種對文明沒落的失落,這種幾千年來都未曾出現的帶著絕望的失落,在認識不深刻和意識不到現象後本質的原因以及隨著對滿清的仁慈的批判後,轉而極端而憤怒地展開對中國傳統文明的批判,這個時代,是對中國文化,帶著絕望情緒的極端批判的時代。當,所有的中國人,都以為是自己的文化本來的問題的時候,是自己文化的腐朽性導致了國家民族的災難的時候開始深深的自責,甚至,產生要徹底滅絕中國文化的極端思想。即便有人因懷疑,也出於高壓政治和洶洶民意而永久性地坐了下來,但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而階段性地成長,和成熟的,認識和知識的積累,對事物的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抽絲剝繭,發覺事實真相,後世的人們,也因而逐漸並越來越多地,看到了更多的東西,也包括更多的人群和範疇,也包括海外的聲音。 滿清王朝,佔領中國1644-1911,267年的事實真相,是中國文明徹底死亡,267年里,物非物,人非人。267年,為輝煌的古中國文明划上了一個悲憤的句號。 267年的事實真相是:正統意義上的中國文明經歷蒙元和滿清的滌盪,最後終於走向死亡,這也是從地球文明史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的。他已經消失了。文明的輝煌已經不再屬於現代中國了,古代優秀的中國人的特性也已經不在現代中國人身上繼承和發揚了。什麼才是中國,真正的中國,所有人都已經模糊了。我們看到了我們面對中國歷史時的尷尬,我們開始發出難受的疑問,我們現在是中國人么,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和歷史上的中國人不一樣。我們拚命地西化來破壞社會,來破壞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次序,國家的對文明的發展已經一團霧水,自己的文明到底應該是怎麼回事,怎麼發展一團霧水,這是否就是滿清統治的惡果么? 請不要跟我說,用更冷靜和客觀的態度看待歷史,我們已經再用,一種更宏觀與微觀結合的方式來審視自己的歷史,還有,滿清帶來了什麼。也請不要拿出一部隨筆散文來試圖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我們,決不會僅把一部余秋雨先生美化滿清的隨筆散文當作歷史定論來討論。「所謂千秋功過,自由史家評論。」而且,余先生的隨筆散文能代表真正的,史家之論么? 該篇文章原名為《論游牧與文明的衝突》,題目引之亨亭頓的《文明的衝突》但筆者對該書的觀點有抱不贊同觀點,尤其筆者認為文明與文明之間不存在本質的衝突,有的僅僅是利益的衝突,但筆者就此題引入歷史問題,探討了蒙元滿清與中國文明的關係問題,來論證兩者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的文明不是利益的衝突,而是生存方式的根本性衝突,也是根本上的人性的衝突。 具體著眼,在於討論滿清是否耽誤中國的發展,遂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論滿清的治國理想 治國理想,可謂治國精神,治國特點,治國方向,是統治者想要把國家,天下,文明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的一種樸素願望…… 整個宇宙,自然,世界,人類社會都是變化發展的。這是天理,(理學早就闡述了這些道理,)統治需要切合天地宇宙社會的運行規律,才能統治階級獲益,人民獲益,中國社會獲益,中國文明獲益。漢,唐,宋,明都是這一治國理想的延續,「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政權,無論漢,唐,宋,明都是無私權力,私立場,私背景,它的立場背景便是全國人民,便是全社會。。。。這段話是錢穆先生對中國文明倫理高度的定義。中國歷代政治之精神在於代天行天道,而非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治,其對倫理天道地位上明智的自覺自發的認識。也就是統治階級要引導世間萬物眾生遵循天道,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正確運行規律,以達到在冥冥中規律運行下的大治,也即現在國家提出的和諧社會,國家和政府的一切政治行為要完全遵循這個規律。這是中國歷代以來的政治精神和核心倫理,也由此構架的社會次序和體制也是對這一精神的體現。 」……滿清時代的中國政治,是滿洲部族主權的政治。掌握主權的是滿洲人,以後滿清是推翻了,不過連我們中國的全部歷史文化也同樣推翻了。這因當時人誤認為滿清的政治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來的中國舊傳統。又誤認為此種制度可以一言蔽之曰帝王的專制。於是因對滿清政權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全部歷史傳統文化不滿意。但若全部傳統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對其國家以往傳統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經典而深刻披露著滿清的統治實質---也是錢穆先生語。 這個事實重點體現在---滿清的行政機構運營特點已經與漢,唐,宋,明乃至歷史上一脈相承成的逐漸專業化,民主化,分權制約化的思想發展路線呈現絕對的南轅北轍方向,滿清的全國的權利集中在皇帝手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地操控國是,可以絕對以自己的意志行事,因而,滿清時代的中國政治,是滿洲部族主權的政治,是部落政治,是奴隸政治,形成真正而野蠻的獨裁人治統治。中國早在春秋前後就不存在了絕對的人治,卻在滿清蒙元上體現,其實,這對於蒙元而言,何嘗不如此。在統治思路上,大同小異,但卻在方法上,天壤之別。 滿清入主中國,是個意外,一個他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的一個機會,他們很幸運。在面對如此龐大的帝國在日暮中靜悄悄地等待新統治者的指示時,他們在想些什麼?也許他們從來不相信,自己可以屬於中國,人性的貪婪使得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中國永久性地佔為己有,滿清的利益代表的只能是本部族利益,而非天下,非天下蒼生。歷史上的異族入主中原之所以很快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太想把自己變成中國人了,對於中國歷代健康的治國理想出於愛慕和崇拜延續了下來,大家都得利了,社會都得利了,文明也得利了,但他們自己卻很快被進步得更快的聰明的中國人趕走了。這是慘痛的教訓。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思路最終結果是自己被趕出去,顯然,這個思路被否決了,(筆者要申明,這種思路的繼承,異族其實,是無法比漢人作得更好的,所以往往他們會更快地出現問題,其實被趕走的原因當然還有更複雜的因素,並非因為只是異族的原因,但是作為統治者,他的統治就要切絕任何可能想到的因素)。蒙元的失敗也是如此,他的體制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漢人的人身自由,但卻沒想到怎麼去控制中國人的思想,所以元代原中國人的特質沒有完全消失,宋遺民依然因為偉大宋文明的慣性繼續在元朝再創某些成就,也有相當這層原因,所以元朝在中國本部統治沒有超過100年,這可以研究下元代著名創造活動中宋遺民佔多少就知道了 那怎樣才可以永久地保證滿清的部族統治呢? 以史為鑒,這就是滿清治國理想的可怕之處:自己是沒有文明積澱的異族,不要幻想著讓自己成為文明的民族來統治文明的民族,而是要讓原本文明的民族變成比自己更野蠻的民族,才可以長治久安。--好比人之所以永遠可以騎在馬背上的原因是人比馬聰明。也許滿清想到了寄生方式,這個思路是歷朝所無,他要讓中國人喘弱,讓中國人生病,才可以失去反抗的力量,才可以縱情地享受統治者的生活。 很明顯,他們在面對對他們來說寄生的最好方式只有讓中國文明徹底死亡中國人變成野蠻人的時候,他們便會狂喜地進行。他不會愛腳下的中國,他把中國僅當作一座借來的房子,怎麼儘可能多住的最好辦法是讓房子主人死掉,喪心病狂地於是開始消滅中國文明。做不到消滅中國文明也要儘可能地破壞和拖延寄生時間,只要能拖延部族寄生在中國的時間,能拖多久就多久,中國是什麼樣的,又有什麼關係!大不了哪裡來,回哪裡去。筆者越寫越心寒越悲哀,多災多難的民族啊。。 滿族貴族的部落自始終只對部族自身利益感興趣,他對這些利益的理解也只有寄生形式,要保證這種寄生方式的話的外在因素是: 中國社會必須是靜止的拒絕發展的社會。一切發展的結果只會讓中國人找回原來的感覺,是絕對威脅到部族統治利益的,所以他就需要通過繩索套緊中國的脖子,越是中國不透氣,他就越安全。中國的好壞他絕對不關心,因為他從來不相信自己是中國,他只是想永久寄生中國而不是真正融入中國,或把自己變成中國人。所以在這樣的思路下,可以想像,國家的政治走向,製造一切地理隔絕,切斷一切來往,不可以關心認識研究世界自然,不可以接觸新鮮事物。不可以關心國事,不可以思考哲學,讓中國成為徹底平靜的死水般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要杜絕一切可以啟迪中國人心智的東西。不記得哪個資料曾提到過:「曾經有個道士對康熙說,人是用大腦思考的,不是用心思考的。康熙大駭,立馬就把那人的大腦給摘了。。。漢人智慧這個東西,永遠是蠻族最崇拜又最恨的東西。中國文化是流動的彈性的生機勃勃的文化,適應新鮮活潑的環境,當這些新鮮活潑的環境消失了,中國文化開始死了,僵化了,腐爛了,變質了。。。 這種政體的破壞力是可怕的,因為,這種理論下,有什麼政治體制下,就會有什麼樣的國民性之相適應,這種政體使人性上回歸野蠻殘暴,思想上趨於矇昧無知,大腦停止新鮮而高級的思維探索。中國人為了生存,出現消失了數千年的奴性。使原本的高級文明重新回歸野蠻,原本的高級的文化也由此被滿洲部族主權加以修改,好的(適合智慧發展特性的)- 仍掉,壞的(適合野蠻特性的)-保留!於是,本來導向積極的儒學,理學被閹割,(理學呼喚人性,呼喚科學精神與到滿洲部族主權利益是絕對對立的)所以進行重大改造並欺騙性地信仰閹割的理學。這點也反映在元朝政治,只不過滿清的智商更高,破壞力更大,但元朝已經出現閹割性。乃至後世明朝時中國的國民性也受其巨大影響。 當然這一切只能悄悄進行,流傳下來的文章典籍無法銷毀--文人社會就要拉攏文人,不可以激怒他們,但是要遏止他們,不可以讓他們在漢唐宋明一樣開放的環境中去思考!去學習!去實踐,去接觸新事物,去培養新觀念。滿清絕對的害怕這些,比害怕瘟疫樣還甚!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是否能達到漢人的智慧表示絕望,所以只能允許中國人在一個細小的空間內去做這些事情,也就是把勒在中國人脖子上的繩子稍微只鬆一口氣。因而您認為「清代學術是傳統學問的總結帳,不但把儒家經典全部整理了,諸子百家也考據普遍,似乎舊學問也已經走到盡頭」這沒錯,那--正是--因為文人學者沒辦法在--活的環境中去發展更高級的中國文化,沒有活的學術環境---允許在宋明理學的基礎上作再高級別的發展,所以只能回頭作些就學問而學問的死學問,不允許向前看就只能向後看,在變態的政治氣氛下搞些變態規模的考據學來做文化總結,準備入土為安。於是,不敢就學問聯繫現實的學術與思維方式就開始永久性地埋沒了。想像下,中國歷代的學術思想是怎麼樣的。 這就是滿清相對於歷史上的其他異族在治國理想上的「巨大進步」!!---這是「智慧」的陰謀與破壞!這種可怕政體對滿清無疑是成功的,這是五千年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最為成功的統治術,但也是最惡毒破壞力最大的統治術。筆者看到了世界的毀滅。痛!痛!無以名狀的壓抑! 請大家對比下,歷史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偉大政治理想上的北宋時期,宋朝開國以來雄勁清明,群星麗天的士人風範引領著健康積極的社會風氣, 力贊北宋士風較好的學者高度肯定土大夫階層「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入世苦行的精神與崇尚氣節的情懷,北宋的士大夫階層的確曾經頗有生氣,他 們對北宋建國百餘年的長期穩定發展並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屆一指的先進國家,貢獻巨大。因而北宋可以說是封建社會最為繁榮的鼎盛期,陳寅恪先生不勝感慨將宋定位為遠超越世俗定義的盛世的「終極盛世」.無論是文化,藝術,科技,經濟都擁有著絕頂的光榮與風華.也正是這個時期,中國文明超越了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在航海貿易上徹底擊敗伊斯蘭商人,商霸印度洋,開啟近代海洋經濟時代,成為當時實質的海權時代的次序開創者,這是治國理想的政治與人倫天道社會規律健康發展相切合的最佳潛力爆發。請問康乾盛世時有沒有這麼激動人心的時刻?!!你們的士大夫是怎樣的,你們的國民素質和風貌是怎樣的?這些傳統還有么,這些閹割後的文化有造就出這樣的人群么? 再比較下晚明萬曆開始,那時侯,利馬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開始了與中國儒文化的接觸,中國人在震驚之餘,很快明智地拋開優越感,立刻開始謙虛地接觸西方文明,以至於明朝在利馬竇生前就已經可以大量製造可以媲美西方的精巧產品,利馬竇語,但忘了出處)相比較,清朝在做什麼? 所以,1840年在面對西方文明時,後悔晚矣,雙方在治國理想和文明精神差得太大,一方是文明民族,一方是野蠻民族而水火不容。文明與野蠻無法相融,也因此晚清時期的西化漸近運動,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都統統註定要失敗。滿清的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是犯了個故意的錯誤,這個錯誤決定了後面整個體制和治國理想的謬誤,與先進文明無法對接而崩潰,也是這個錯誤,成為一個奧秘:一個千言萬語都無法解釋清楚為什麼所有晚清的任何努力都無法成功的奧秘。 最終漢人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人性,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國民性,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觀念,失去了 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智慧,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為人原則,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生物特性,失去了99%的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遺傳基因… 於是日本人開始叫中國人「支那」 因為清朝以後中國人已經絕非漢唐宋明積澱下來的中國人,是純粹的蠻族,我為什麼要尊重你。 韓國人也說,我為什麼要尊重你。 這就是最高級別滅亡中國文明的「智慧」 所以某些人在死無對證的情況下說,猛烈地批判「滿清及滿族統治者被腐朽的漢文化毒害程度的加深」「中國的發展再一次地受到了腐朽漢文化的羈絆,錯過了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 「真正耽誤了中國發展的不是某個具體的王朝、某個具體的個人,而是腐朽的漢族文化!」(筆者看來是賊喊捉賊的行為,)這正是因為滿清等對中國文化的閹割,才使得中華文化從此失去了存在世界的意義。 所以某些人在死無對證的情況下,猛烈地批判純漢人王朝都是糜爛衰敗,筆者再告訴你們,歷史上,漢人政權雖屢撲屢起,屢有衰敗,但都是統治集體的人群的人事問題,哪怕再弱小腐敗的漢人政權也從來沒有損壞到一個文明的自然發展,保證了一個文明的健康成長。清以前,有亡國現象,蒙元對中國文明的破壞,相比較大都屬於物質性和肉體性破壞,層次較低,所以文明精神還在,就可以再造文明。蒙元的歷史,有一個契丹族人叫耶律楚材,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是他使中國免於象阿拉伯那樣的徹底文明毀滅的命運。是一定程度挽救中國文明的英雄。大家都要記住他。但清以來是亡天下,亡文明的概念,豈可同日而語!! 另外有些人以日本為什麼在明治維新後能立刻得到發展而中國不可以,從而說明中國文化的腐朽與沒落性。筆者大概思考看過些問題,相對於您的隻言片語來說,筆者相信一定比你看得多理解得更深,但總的來說,日本對中國的儒學理學接受是百花齊放的,門派類別教多,側重點不一,學術精神開放與南宋時代類似,所以對儒學理學有了社會良性循環的需要進行了很多的改造,注意改造的目的是適合--於日本社會良性循環--與--符合天道人倫規律---。即不是只適用於統治階級的工具需要,而宋明理學的最精華在於使思維方式趨於精確認識事物和規律的知識性,理性認識思路,這是確立近現代科學概念的里程碑式的貢獻,可惜不理解理學的人認為是思想的僵化體現,不懂理學的人是怎麼也看不懂這些的,而這些精華被日本繼承了下來,並用於社會實踐,當然這個過程有接受改造,有認可批判接受的過程,也有否定之否定的結果當然還有其他日本社會固有的其他特點等等,所以,有了對宋明理學的正確吸收的必不可少的階段,這個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可以在文明模式上很快地轉型,這是鮮為人知的秘密因素。當然,因為文化的傳播是需要一定時空範疇的,也正是有這條原因,和海島型文明的缺陷,導致了日本是被動地接受了西方文明,而不是主動型。而且,明治政府的著名政治家澀哲榮一投身企業界後是以儒家倫理與西方文化結合才開創了現代的日本經濟帝國,所以今天談到日本的經濟成就,日本會公開表態:「是儒家資本主義造就了現在的日本」 (二)論元清對文明的破壞 有人認為滿清沒有破壞中國文化,反而很好地保存了中國文化。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實在是太膚淺,您以為滿清提倡下儒學,修修補補些古籍,搞出四庫全書就算宏揚了中國文化?就可以啦?這種實在是說的好聽點是滿清不懂保護文化的體現,說不好聽是為了有意的破壞文化,而假意做點障眼法的工作。 文明先進進步的奧秘在於他必須是種活性社會環境中孕育出來的活性的文化,因而他是與時具進的或超前的,他具有文明發展方向綱領性作用與適應現狀或調整現狀的彈性特點。中國文明是政治的文明,是人文人性的文明,是科學探索的文明,是技術勞作的文明,是思考哲學的文明,中國文明的生命力在於全面性的現時性,活性和彈性。 (A)元清佔中原是有德者居之么? 某些人認為「中國不應該只有漢族才能統治中國,應該有德者居之」 以上討論了那麼多,現在都應該明白了什麼才是有德者了? 關鍵在於這個德字的理解!中國的「德」是用來遵守天地運行規律宇宙運行規律和人類社會健康運行的規律以達到最佳切合點,這些規律就是「道」,在西方就叫「法」! 所以在中國,才有「道德」一說,認識了「道」後就馬上就需要「德」的維持,「德」是「道」的維持和調和。同時,還強調「知」以正確認識「道」。這些,在中國文化里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些整合可統稱為「大德」請問,你們的治國理想當中有這些倫理的存在么,你們久遠而原始的漁獵部落制里有可能會出現這些文明世界的東西么? 再請問,漢人「農耕文明」的作業方式是「創造培育---收穫果實」這個過程牽涉到天地萬物與社會規律,也是積累「知」和由「知」來指導的過程。這類文明模式是現今地球上唯一認可的文明模式,這就是漢文明的「德」。那元清的「德」是什麼?在「漁獵」過程中,對世界對自然界乃至對其他文明社會只有「索取」沒有付出!不是通過創造來獲取,而是通過殺戮劫掠來獲取,這個過程也有「知」的過程,但這個「知」不是用於創造,而是用於殺戮和劫掠。這樣的生存方式 其實與鳥獸蟲類無異,但通過「知」的積累來進行的殺戮和劫掠所造成的破壞力,無法同日而語,數千年而無改變。您告訴我這是否就是蠻族的「德」在只有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創造人本身這條定義面前,這樣的元清可以算是「人」么?這個「德」 字如何體現? 所以中國人由此而誕生出的文明模式是充滿人性光輝的,這些都反應在文明的所有方面。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幫,對外幫如此,對少數民族也如此,中國自古漢人王朝都很善待少數民族,只要不來侵擾漢人王朝,哪怕是最強盛的時候都不會欺壓對方,總是給予他們以人道的支持和關懷.然而每次這些你們維護的少數民族,回報漢人王朝的卻只有屠殺,屠殺,他們以自己的血腥和野蠻回報漢人的善意和人道主義. 這就是「德」么?元清是在把另自己自豪而光榮的屠殺稱之為「漁獵」吧,這是蠻族所謂的「德」吧。 那就很清楚:什麼是元清認為的有「德」者居天下,其實就是有殺戮有奴役有劫掠有暴行者居天下!! 中國的大唐帝國時代,(如果您又想說什麼唐的強盛是主要歸功於少數民族的輸血過程,簡直又是狼圖騰式胡說八道的爛文,唐朝統治者是漢民族,他們也是以漢民族自居的,只不過他們有一點來自鮮卑的母系血統罷了,而且高宗以後這點胡人血統也沒有了。李唐是從太原起家的,那裡的部隊基本都是漢族農民,也就是說,李唐不是依靠以鮮卑軍人為主體起家的,在唐朝建立的過程,鮮卑人的作用極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李家在李淵之前的李虎李丙都是職業軍人,而且他們是純正的漢人,只不過他們是出身宇文泰的武川集團罷了。)初期國力不強的時候,你們來欺負,燒殺擄掠,無惡不做,這個過程對於胡族,筆者不知道,這怎麼定義,是「德」么,但被太宗皇帝擊敗後,立刻就投降,太宗皇帝出於對「德」的理解,而對胡族的生存方式予以尊重而未加過多干涉。對於胡族將領也是出於「德」 而與漢將一視同仁,甚至偏愛有加,但馬上叛變了是因為「德」在安,史這邊么?,是因為唐朝「失德」么,那如果是唐朝的「失德」你們才有「德」地叛變的話,那筆者就認為,唐朝的「失德」之處在於信任胡族,信賴胡族是有人性的有善性的!胡族的反叛是因為順利地欺騙了唐朝而有「德」。得出結論,唐朝要有「德」的話,那就要認定胡族是不可信任的,胡族是沒有人性的?可以接受么? 現在這些少數民族被文明的進步拖跨了,沒有能力對漢人進行令他們自豪而光榮的屠殺了,只能依附於漢人勉強應付這個對他們來說是外星球般的科技文明而艱難地活著. 如果漢人對於唐朝的教訓,按照胡族對「德」的理解,漢人是否還應該「失德」地關愛他們寵他們,還是「有德」地排斥冷落他們? 在對胡族有利的前提下,應希望漢人會用什麼標準的「德」,在對胡族不利的前提下,又希望漢人會用什麼標準的「德」呢?你們又覺得蠻族應該用哪種「德」治理中國?而且,他們真實遵循了又是哪種「德」? 如此之後,那什麼才是中華正統?我們就先不說是哪個族正統,我們就提出: (1)必須能夠使中國能夠真正意義上理解遵循「大德」的治國理想就可以稱為正統! (2)文明模式必須能夠使全民族富裕安康並文明地發展,不可以有民族壓迫和奴役與歧視! (3)領導的文明模式必須先進的和不會被淘汰的具有與時具進的彈性特色。 (4)必須有能力和多種文明通過文化交流交融來使交流各國家族人民共同繁榮進步,和睦雙邊關係,不得通過殺戮和暴力來達到所謂民族融合! (5)有能力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維持人類的和平與繁榮。 暫時歸納這幾點,以上條件若作為大中國執政要求大憲章的話,哪個族有這樣光輝的傳統有條件坐這個正統的位置?所以說歷史上的漢族正統性地位的獲得並非是民族的關係,而是有無高級文明的關係。正統性地位也不是隨便得來的,而是人性規律,社會規律,文明規律與宇宙規律的選擇。只有文明的民族才有這個殊榮 但在現代工業社會中,一些不開化的人或民族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而依然我行我素把所有精力都用於睡覺唱歌跳舞喝酒等傳統而不是進行文明積累,如要被淘汰(經濟倒退,傳統沒落,族群外散,人口下降….)國家也沒辦法,國家不能老是鼓勵不符合文明進步的傳統。 所以某些人抱怨「我漢族才是中華正統,才能統治中國,即使漢族再無能、再腐敗、再頹廢,也必須由我漢族來當皇帝….」只能是自己的嫉妒和無知,當下最要緊的是趕快讓你們的族人文明起來進步起來,拋卻不合時宜的傳統,不要老是唱歌跳舞或睡覺,坐著,躺在那裡嫉妒抱怨和心理不平橫。 (B)游牧民族發動的戰爭具有合理性么? 某些人認為「人類世界的歷史本來就是相互征伐也相互融合的歷史」所以邏輯上就認為民族戰爭的合理性,更提出戰爭之後就是盛世的荒唐結論。筆者以為,人類世界的歷史不光是相互征伐的歷史,還有各優秀智慧的民族創造的一切偉大文明成就的另人激動的進步和發展的歷史,您只看壞的一面幹嗎,想給游牧漁獵的醜惡的的寄生生存方式尋找暴力借口啊?而且大規模暴力征服不代表融合!!而且您這句話用在漢人和游牧民族或漁獵民族更不合適,漢人和他們經常發生戰爭是事實,但是原因是什麼?是這些民族對漢人的不停地騷擾,燒殺擄掠,無惡不做,也許他們在履行自己的「德」---只有攫取沒有創造。這種令所有文明國家都深惡痛絕的游牧劫掠,當然會引起反抗,反侵略的反抗,僅此而已。在和平年代,碰到大災年代,漢人王朝還不停地救濟,大力發揚人道主義。結果他們卻從來就是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給得多,沾沾自喜,給得少,立馬揮兵南下,~的,這他~的什麼是人么?他們干麻不多學點本事進化下,搞點什麼生產或手工藝跟漢人學學做生意。總之,這些民族看到別人優秀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打砸搶!從來不會去想想怎麼改進下進步下,這和漢人相比簡直是天使與惡魔的對比。惡魔有資格跟天使來爭中國文明的正統性么?他們這樣有文明么? 現在對你們在歷史上發動戰爭的一個合理性解釋是民族融合,但實際上是個漢人替你們遮羞的謊言,騙了絕大多數人,無論怎樣,以劫掠為目的發動的戰爭都是極端可恥的,歷史上,從來沒人提到過以民族融合為正義口號而發動的戰爭。民族融合應該和平地進行,不可以以國家暴力機器進行。是通過社會底層和上層的自然接觸與交流,逐漸積累達到雙方都有需要融合的意願時,才能算有了這個社會的和人文的基礎,也才能通過國家行政的但非暴力地介入。或者一方覺得自己文化有某些缺陷而自願希望融入文明強大的一方時,才叫民族融合,歷史上這類情況也出現過,當某些弱勢的少數民族無法單獨生存時,就有選擇歸附中原王朝,而舉族內遷,與漢人雜居,互相通婚,共同生產,筆者將這種類型的歷史現象叫民族融合。這才是一種偉大的融合,應該大肆標榜史冊!感應千秋萬代。 而如果僅僅通過軍事征服來達到民族融合,是不可能的。如果兩者都是較先進文明之間的征服,若僅限於剝奪對方政府的統治權,則被征服一方的文明損失不會很大,但筆者依然不贊成這種依靠征服來達到民族融合。如果是有目的的毀滅和屠殺的話,被征服者及文明就會徹底消亡。但先進文明之間的征服大體上不會發生這類事情。 但游牧民族對先進文明的征服,則是另外碼事,這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大倒退,是文明的災難,是魔鬼橫行世界的時代,是智慧死亡,獸性抬頭的暗黑時代。筆者沒看到過游牧民族征服文明民族之後社會還能進步的列子,一個也看不到!這是在地球上所有的游牧民族征服文明民族後結果的規律,在游牧民族統治的時代里,文明出現數百年的漆黑斷層,或者文明最終完全改變原來的軌跡與方向。總之,經過游牧民族的破壞,沒有文明能得到順利的延續。即便經過支離破碎後重新續上的文明卻也因失去的生命力衰落或與其他文明的競爭中最終淪亡為二三流的文化……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到拜占庭到阿拉伯到印度到中國,無一倖免!!!古希臘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被游牧民族毀滅了幾百年,使得這幾百年文明一片空白,只有荷馬史詩通過口授流傳了下來,連文字也被消滅了!徹底影響了這個文明的積累而最終亡於羅馬帝國,但是初生的羅馬帝國是個類似中國的農業文明,只信奉應用型科學和文化,於是希臘過於成熟的文明只有接受被幾個哲學家和科學家載著到處流浪的命運。後來羅馬帝國因總是僱傭游牧民族軍隊替他打仗(類似唐朝,看來游牧民族真的是信不過的,古今中外都一樣),使得西北方的游牧化,而導致最後被游牧民族所滅,西羅馬亡後,游牧民族繼承者在好幾百年後,有了文明,但這個文明與原羅馬的文明基本沒關係,說什麼繼承,基本上就是毀滅重來自己喜歡的東西。希臘文明又只有流亡到東羅馬(拜占庭),結果又不受用,東羅馬(拜占庭)的文明自成體系,很輝煌的文明,但被游牧民族破壞後,旋即而滅。希臘文明繼續向東流亡到中東,正好碰到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民族花了約400年時間從游牧民族過度到文明時代,阿拉伯是個空白,所以希臘文化和科學在這裡大力發展起來,希臘文化和科學找到了伯樂,阿拉伯利用地理條件,東拉西扯,又從中國大力引進科學技術後,阿拉伯也很快輝煌起來,但蒙古人一陣旋風後,連點渣也不見了,阿拉伯文明從此徹底敗落,再無回天之力,現在看起來,已經被徹底拋棄了。 游牧民族依然象蝗蟲樣滅絕掉一塊莊稼地,而飛向兩一塊莊稼地。。。這就是可怕的游牧勢力的破壞力。不光人沒了,連文明都沒了。 因此說什麼清朝是對中國文化有很好的繼承是絕對的無恥謊言。清朝時期中國文化早已經破敗凋零,這個時期的東西不是中國本來的東西。所以滿清在欺騙天下。 雖然生存環境一樣的險惡,但希臘文明卻一直奇蹟般地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最後又回到了西方,最終融化升華在西方的科學文明的殿堂里。。。。 筆者一直懷著無限的佩服和景仰於這個偉大的希臘文明,如此偉大的文明,卻在數千年里卻只有背負著象流浪漢一樣的命運,命運如此多鹼卻依然頑強,她依然堅守著清澈明朗的地中海文明特色,這種不朽,如果帕格尼尼在世,很希望他能演奏一首《流浪者之歌》來惦懷偉大的希臘文明和她不朽的精神。 。另外,有人認為分裂和再統一意味著大治,來為游牧民族發動的戰爭推脫責任,所以游牧民族的統治是有功勞的,對於這樣野蠻的邏輯,我只能告訴他:那是您看問題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歷史上的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出現在漢族政權分裂後統一才會有盛世的出現,這是一個建設性為主的征服過程,這個過程是人口,經濟,風尚文明,物質文明的積累在原來基礎上正常自然發展該有的階段,因而容易形成盛世,而游牧民族的征服是一個暴力破壞為主的過程,兩者導致的結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過程。游牧民族的洗劫導致人口毀滅,文明毀滅,很遺憾目前所有資料體現,游牧民族佔領區的增長只是恢復性增長,大大低於原文明自然增長所應該達到的階段。所以大亂後大治的顯性規律,不適合用於游牧民族征服後的社會規律。 (C)滿清與漢民族的開放性對比 至於文明如何在自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是需要有社會環境因素的,包括內需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外界誘因導致自身文明的調整等等,也即是需要有能接觸到新鮮東西包括文明的碰撞,歷史上中國文化曾有一次與印度佛教的碰撞,通過幾個世紀的融合,終於在和平中成為自身文明的一部分,(雖有幾次三武一宗的毀佛事件,但無礙於這是個和平接受過程的)在明朝萬曆年間也面臨著與西方基督文明這樣的碰撞機會,明朝中國人又一次以開明的胸襟和智慧虛心地由西方科學技術入手準備著第二次的文明突破,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文明開始又熱鬧起來。。。然而好景不長,僅幾十年,滿清的進入再度打斷了中國文明的自然發展,他們對於西學的態度與明朝不同,完全呈短視功利主義態度,僅在前期為了戰爭和統治需要,引進一批著作和器物,但隨著天下穩定,滿清嘎然而止地結束了這次原本可以促使自己進步的機會。 無疑,他還是認定了原來的寄生式的治國理想,他們認定了自己只是異族。由此可見,只有先進文明才會意識到與另一種先進文明碰撞的意義,才會互相學習交融。而滿清則更本不懂也不想懂,即便是送上門來的機會也不會珍惜,這與幾千年來的所有游牧民族的表現狀態一樣:嫉妒文明,害怕文明,拒絕文明,排斥文明,仇恨文明!! 這樣的民族幾千年都沒有從鄰居的漢民族那裡學會什麼東西,總是貪婪地想著如何奴役漢人,如此民族,怎麼可能去指望他會產生去融合其他先進文明的願望呢?你們女真完顏一族的至今還發出狠話,說什麼完顏氏絕對不與岳姓通婚之類的愚蠢的祖訓。這就更證明了蠻族的絕對排外特性。所以您說的:「19世紀一位英國的社會學家認為文明不是某個民族的發明,而是所有民族相互學習的結果」這種理論也不適合於游牧民族!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 文明不是某個---有文明民族----的發明,而是所有---有文明民族----相互學習的結果」在中國,就歷史結論來說,只有漢族文明才做到了學習其他先進文明的同時又維護了自己的文明,這才是互相學習和吸收,而歷史上的游牧民族只有在征服了對方才能學點東西,或也不是學東西,而是直接就消失在被征服者裡頭了,然後黑白混在一起,變成灰的,或者等到一退出佔領區又變得人不人,鬼不鬼。歷史上的游牧民族佔領文明地區之後就是要麼瘋狂打殺一陣就消失得骨頭都沒了(被所謂同化----實質是互相同化,文明野蠻化野蠻文明化的半文明半野蠻社會國度),要麼享幾天清富後回到草原,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也沒學到,怎麼著來,怎麼著走(被趕走)。 很明顯,漢人文明與之相比簡直就是功德完滿的烏托邦世界。 另外,有人舉列說明滿蒙現在對文化作出的貢獻,說明蒙元滿清的歷史功勛,但是這無法面對一個現實,蒙元滿清的歷史破壞性要遠超於他們漢化,逐漸文明化 300--700年之後所開始贖罪式的文明創造成果的千萬倍,他們現在的創造活動不過才剛剛開始,僅僅是廖勝於無的階段,他們可曾知道,如果不是這兩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國的歷史將是地球人類歷史上演繹得最光輝最完美的。地球人類的人性將是更高級和光輝的人性,中國的影響力會更大,文明階段將更高,人類也許就不會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可惜,中國的成就連上帝也要嫉妒,偏要造出這兩個民族來兩次毀滅中國。悲哀啊!所以說,那些認為中國的文明輝煌是蒙元滿清塑造的,簡直很野蠻無恥惡毒的言論。而且,如果他們認為中國的文明輝煌是蒙元滿清塑造的話,那他們也應該為能為自己的文明作出貢獻才對,可是,學了數百年,他們依然什麼也學不會,回到草原還是和牛馬過日子,出國深造了幾百年,回來還跟以前一樣,一無所有!這讓誰能相信和認為「中國的文明輝煌是蒙元滿清塑造?「真是個笑話,撒謊都不會,若要人相信你的謊言就只能撒一半謊。 以上,為游牧民族對文明的破壞實質性而非建設性實質的論述中國文化衰落的反思 縱觀整個中國的發展狀態,自清朝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就在開始學習西方文化思想及科學理念。固然,西方理念帶給我們許多有價值且實用的技術,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思想。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教育體系,還是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現代中國人都已被西化了。 西方文化的本質是以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的形式邏輯和實證科學的分析為基礎的,而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就是建立在此方法體系之上的。 在很多中國人眼裡,中國的文化是落後的文化,無法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了。 不過,有一個事實是無法更改的:中國的科技水平在公元1730年之前,遙遙領先於世界,全球重要的發明有三分之二來自於中國。眾所周知,基礎性發明的難度要遠遠超過漸進性發明。而西方的自然科學往往在使用中國的技術,進行漸進性發明,然後申請為自己的專利,取得社會承認。 那麼,為什麼現代中國的科技不能像西方一樣發達呢?這是中國文化被割裂的結果!自清代以來,中國文化不但沒有被繼承下來,而且還出現文化倒退的現象。比如自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以來一直都作為中國文化本源,國家管理者必讀之書的《易經》,現已淪落到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算命書的境地。 由於現代對科學的研究採用西方的方法體系,因此,中國的許多科技理論無法被認知。像實用價值極高的中醫,由於其基礎理論同西醫的分析性理論不同,而被認為是經驗醫學。這種思維觀念直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法在現代中國所認知。 就象今年的SARS,只要採用中醫手段,治療效果就好。而採用西醫的方法,死亡人數就增加。但對中藥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醫不僅有其理論,而其醫學前瞻性和系統思維遠遠超過西醫,但不學習《易經》,如何掌握它呢? 是否燦爛的東方文化就要真的退出歷史發展的舞台?20世紀末,普遍有一種說法,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也許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有一點可以確認:「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這一點,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科學理論的創新就可發現端倪:在60年代後,世界上的15項重要科學理論的發現,有13項之多同東方文化的來源《易經》有關,同時,西方的許多科學研究開始採用東方文化《易經》的整體思維模型。 現在日本對中醫書籍的收藏是全球最豐富的,要想查閱,我們要去日本看。日本根據中藥改良的被稱為「和葯」的全球銷量是中國中藥的50倍。 到美國著名的巴諾書店去看,會有大量的研究《孫子兵法》的書籍,而古老優秀的太極拳在商業上競被跆拳道打得落花流水…… 作為現代中國人、中國的媒體和中國教育機構,不應當努力反思這個問題嗎?中華文明的衰落,讓每一個中國人認清歷史!(轉載) 有人論及中國文明的衰落自乾隆始,而且還把乾隆說成是「千古第一罪人」。我覺得這不過是故做驚人之語罷了。事實不是那麼簡單! 一個人左右不了歷史大勢,確切地說,乾隆朝只是清朝衰落的開始,而不是中國文明衰落的開始。中華文明的衰落從清朝建立起就開始了,那是1644年。清朝統治者從那時就割斷了中國與世界主體文明的交流互動,直到1840年才被重新打開國門,直到五四運動以來科學民主才得以復興,直到在抗日的戰火中西南聯大開始培育中華民族的科學與文化並開始有所創見。這樣算來,清朝整整耽誤了中國300年!研究中國文明是不是衰落,何時衰落,衰落的原因以及復興的動力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大而且非常有意義的課題。事實上我自己曾用一本書的篇幅在研究這一問題。但為了不給大家帶來閱讀上的麻煩,在此文中,我只簡斷截說,而把一些介紹性的文字放在注釋里。 在此,我探討三個問題。一是世界文明為什麼會被游牧民族不斷進犯?二是游牧民族對中國的進犯造成了什麼後果?三是中國文明是不是自清朝開始衰落了? 一、為什麼文明世界會遭遇游牧民族的不斷侵犯? 一部世界文明發展史是文明之間、文明與游牧民族之間的互動史,哪個文明稍一遲疑,必然落後,甚至滅亡。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都難逃這一命運。 在世界歷史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三大文明區域和三大游牧區域。三大文明區域是:中東文明[1]、中國文明[2]、歐洲文明[3],而三大游牧地域是歐洲森林地帶的印歐民族4]、阿拉伯沙漠的閃米特游牧民族[5]、中北亞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漁獵民族[6]。 這六大板塊,此消彼長,牽一髮而動全身,造就了世界文明的主體格局及發展脈絡。直至近代西方文明徹底戰勝游牧民族之前,世界五千年文明史其實也可以看做是三大文明區域與三大游牧區域的角逐史[7]。這一歷史的時間跨度長達3500年(從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18世紀),此後僅僅是文明之間的較量了。 文明區域創造了豐富的人口、物質資源,這是游牧民族始終缺少並覬覦的。事實上,這也成為他們進犯文明區域最重要的驅動力。 印歐遊牧民族和中北亞大草原的游牧漁獵民族,對文明世界衝擊主要是對亞洲、和歐洲文明的進犯,最主要的有三次。(閃米特、阿拉伯人對文明世界的進犯,本文暫不涉及。) 1、第一次:是公元前18世紀印歐人對文明世界的進犯[8]。 2、第二次:是公元4、5世紀匈奴人、印歐人對文明世界的進犯[9]。 3、第三次:是公元13世紀蒙古對世界文明的進犯[10]。 游牧民族需要不斷地把畜群從一個牧場趕到另一個牧場,他們從少年時代在周期性的遷徙、放牧活動中,就學會了周密計劃、準確實施,並有嚴格的紀律。游牧生活方式把游牧民訓練得能征善掠、組織嚴密、治理有方,因此他們是天生的戰士。而游牧民只要被一個有力的領袖組織起來,那麼游牧民團體就是天然的軍隊。游牧民族的婦女可以象男人一樣照料生活的一切,她們可以讓男人們騰出手來專事剽掠。 與人們的想像不一樣,游牧生活儘管是一種非農業生活方式,但它離不開農業,它存在的前提是在勢力所及的範圍內必須存在與之保持聯繫的農業人口和商業點,可以為他們提供所必須的糧食、鐵器等用品。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繁華景象對於他們並不陌生,而且隨時會激起他們的貪慾。游牧民在能夠交換的時候就進行交易,當他們饑寒交迫之時就會劫掠,這與當年希臘商人其實也會隨時會成為海盜是一個樣道理。事實上,游牧民族始終是文明世界的窺伺者,一旦發現文明世界變得軟弱或混亂,他們必然立即進犯。這也是幾千年來,游牧民族無休止侵略文明世界的根本原因。而且,游牧騎兵的巨大衝擊力在熱兵器時代到來之前始終是令農業民族生畏的,這也是他們制勝的主要法寶。 被游牧民族侵犯,是每個文明的宿命,都逃不掉的。這幾次侵犯中國都趕上了,跟世界踩著一個節奏。 二、游牧民族的侵犯對中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這三次世界性的游牧民族進犯潮流,中國都趕上了,但影響都不很大。(限於篇幅,本文只說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進犯,即公元前18世紀那次,在這次侵犯中,華夏族受到的衝擊不大,甚至還從中得到某些好處。因為當時華夏族的文明程度也不高,而此時華夏文明卻獲得了「一項突發性的創新就是馬拉戰車的使用。毋庸置疑,這是在公元前18世紀或稍後一些時候由歐亞大平原傳入中國商朝的。」(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第十三章)。中科院的易華也認為,東西方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早已存在一條「青銅之路」。這條通道不但為東亞引入了游牧文化,而且也為東亞引入羊、黃牛、馬和青銅技術。事實上,這條「青銅之路」就是中國商周時代游牧民族的主要侵犯路線。中國上古時代的許多文明因素很有可能是由西亞輸入的。 第二次進犯,西羅馬帝國滅亡了,野蠻人建立了新的王國;印度文明遭到匈奴人的嚴重摧殘;中國北方被「五胡」蹂躪;但東羅馬帝國和中國南方保住了。中國儘管北方盡落胡塵,但華夏文明的正脈卻轉移到了南方,而且得到很好保存。因此沒有人不承認繼之而來的隋、唐、五代、宋還是華夏文明。 第三次進犯,是蒙古人的進犯,華夏第一次遭遇全境淪陷。但由於蒙古人看不起漢人,很難與漢族「融合」。現在看來,這到是中國文明的一件幸事,因為沒有這種「融合」,漢族可以充分保留自己的傳統。而且由於蒙古人不願意「融合」而繼續歧視漢人,漢人終於起而反抗,把蒙古人趕了出去!而且蒙古人耽誤的時間並不多,明朝很快就追上了世界發展水平,甚至在很多方面還保持領先地位。 應該說,中國雖然遭遇了三次進犯,但都挺過去了,而且繼續與世界保持同步發展。但就在這時,中國卻遭遇了第四次進犯:即公元17世紀滿人對中國的進犯。 這次進犯來得奇怪,也很糟糕。因為那時西方文明已經崛起,他們已經徹底終結了游牧民族入侵文明世界的歷史,並把歷史的主動權拿到了自己手中,開始書寫西方文明進攻游牧民族以及所有落後文明的新篇章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把大半個美洲變成自己的殖民地;荷蘭作為「海上馬車夫」橫絕四海以至於到了中國;英國和法國人移居北美,英國開始把軟弱的印度文明變成英國王冠上的明珠;歐洲文明中最落後野蠻的一支——俄羅斯,也乘著中北亞游牧民族勢微之際,全力向東開進,把過去中北亞游牧民族故壤幾乎全部鯨吞。 而中國,在這個時刻還沒有遭遇西方人的嚴重挑戰,卻遭受了一次落後民族的侵犯, 這一次侵犯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三、為什麼說滿人建立的統治是中國文明衰落的開始? 現在很少人知道並相信,在明朝中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了近代化!滿人入主中原打斷了這一歷史進程,耽誤中國整整300年。 一般人都想像不到,明朝非常先進與開放,在許多方面不僅不落後於西方,而且還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首先,我們先看明朝的精神文明: 明代的中國,在伏爾泰眼中是西方學習的榜樣。那時的皇帝似乎不很勤政,但良好的體制和各級官僚很好地維持著帝國的運轉。那時的知識分子也不再僅僅是皇權的依附物,而把書院作為抗爭的陣地,並敢於在朝堂上與皇帝據理力爭,而且象王夫之、唐甑這樣的學者則開始關注人權等問題。中國全境亡於蒙古的痛苦經歷和關外落後民族的不斷侵擾,也使得知識分子開始把目光投向「民族國家」的構建問題。書院的廣泛分布、生活的富足、教育的普及,使得各種學術活動遍地開花,也使得更多的中國人有條件與同期脫離了宗教束縛的西方人一樣思考著人性問題。那時,以中原華夏貴胄自居的明代知識分子,是自信的,也是開放的,從皇帝到各級官僚,再到一般知識分子,對西方先進技術的掌握和引進抱著熱忱的歡迎態度。以往被看得很低的「奇淫技巧」,在明代也獲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當時中國人的思想自由和創造力都極其驚人。 1、在政治思想上,許多思想家都把思想鋒芒都達到了「民權」高度。王夫之提出了虛君立憲思想,他說:「預定奕世之規,置天子於有無之處」, 「以法相裁,以義相制,……有王者起,莫能易此」。憲法高於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輕易改變憲法。即使今天,這樣的道理又有幾人知道?黃宗羲則怒批君主專制:「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則提出:「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如此明確的輿論監督思想,今天又有幾人知道? 2、在人文思想方面,明朝思想家們普遍主張以人為本,張揚個性。王陽明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王艮說:「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湯顯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反自賤者,何也。」陳確說:「天理正從人慾中見,人慾恰到好處,即天理也」。同時,他們都主張學術要衝破一切網羅,自由馳騁,即使孔子之言,也不能盡信。王陽明說:「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又說:「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而400多年後,中國還有「兩個凡是」之論!真不可以道里計!唯物主義思想巨人王廷相還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教條主義者人嘲笑成「函關之雞」,他說:「學者於道,不運在我心思之神以為抉擇取捨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為函關之雞者幾希」。馮夢龍在《廣笑府敘》中說:「又笑那孔夫子這老頭,你絮絮叨叨說什麼道學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這樣的話與魯迅等啟蒙精英在五四時期的言論豈不是如出一轍? 3、在經濟思想方面,王夫之明確主張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財產:「王者雖為天地之子,天地豈得而私之,而敢談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為己土乎」。他又指出人君也不能干涉經濟自由:「人則未有不自謀其生,上之謀之,不如其自謀,上為謀之,且弛其自謀之心,而後生計愈蹙」。而這個道理,在400多年後,治國者還是不知道,他們的智慧還不如小崗村的那些冒著殺頭危險私搞「承包」的農民! 其次,我們再看看明朝的科學技術: 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100年間,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一個群星燦爛的高峰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同時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學科體系已具雛形,與西方相比毫不遜色。萊布尼茨在《中國近事》序言說:「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軒輊,雙方處於對等的較量中」。李約瑟也認為,由於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科學相接觸。在明代,中國的傳統數學、天文學由於西學的到來而復興。到1644年中國的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在明朝,各種技術和原始機器的發明和創新嘗試在各個領域不斷湧現。在北京保衛戰中,明朝軍隊竟然出動了中國人製造的「噴火坦克」 ,足見當時中國社會之開放自由、創造力之勃發。 1634年,即明朝滅亡前十年,在徐光啟的主持下《崇禎曆書》修編完成。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譽為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羅馬教廷判處終身監禁,晚年極其悲慘。而徐光啟當時的職務是「東閣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得到崇禎皇帝的寵信。這是西方和中國明朝在天文學上的對比,可以說,中國明朝崇禎皇帝對天文學的支持遠超過歐洲。這部集歐洲天文學所有經典為大成的《崇禎曆書》不僅代表「西學東漸」的學術成果,還代表著中國對西方天文學的接納,而更為可貴的是這在歐洲還尚且不能。 1、徐光啟提出建立以數學為基礎的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學科構架。崇禎2年(1629年)7月26日,徐光啟給崇禎皇帝上奏摺《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論述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是把數學作為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來看待。 2、方以智對自然科學和哲學進行了科學劃分和論述。那時西方連哲學和科學的區別都弄不清楚,而方以智已經明確提出概念的區分和關係的論述。 3、在軍事科學方面,徐光啟在崇禎2年(1631年)上疏建議組建全火器裝備的現代化陸軍。他建議,一營陸軍用「雙輪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西洋大炮」16位,「中炮」80位,「鷹銃」100門,「鳥銃」1200門,戰士2000人,隊兵2000人。……練成15營6萬人,並推舉孫元化先訓練一營。此計劃得到崇禎皇帝的激切讚賞和大力支持,並投入實施。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徐光啟新軍事思想的大力實踐者。孫元化本身在科學上也有相當造詣,著有《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可以說沒有孔有德的叛變,他會訓練出一支相當強大的火器部隊來,徹底殲滅滿清應該也沒有問題。但孫元化很快被叛軍孔有德俘虜,後雖放回卻因瀆職罪而被處死。徐光啟訓練新式陸軍的計劃雖然落空,但他卻已經指明了中國近現代軍事的發展方向。沒有滿清的中斷,中國在軍事上是不會落後於西方的。 傳統文化的基本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1.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為了與天地鬥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彙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遊學的大師有淳于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裡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範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繫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複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澱,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4、在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方面,王徵自製出自行車、自轉磨、虹吸、鶴飲、刻漏、水銃、連弩、代耕、輪壺,同鄉人把他當作諸葛孔明復出。王徵和金尼閣合作翻譯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中國第一部羅馬字注音專著。王徵和西方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翻譯編寫創作了《遠西奇器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引進西方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的著作。 5、現代醫學也開始萌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實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其正確性超過了以往所有本草學著作。而吳有性的《瘟疫論》則透露著中華新醫學的曙光。 第三,我們再看看物質文明: 明朝代表著當時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水平。明代末年的中國生產力高度發展,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而17世紀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才2400噸;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明朝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工業總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與此同時,明末的對外貿易量也相當驚人。根據已有研究成果推算,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000到10000噸左右,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那時,不是歐洲而是中國佔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 第四,我們再看看明朝的對外交往: 明朝人對外極其開放。在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上,瞿太素主張應以文化的高低來區分是否文明國度,他說:「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流亡到日本的朱舜水也說:「世人必曰:『古人高於今人,中國勝於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這一主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實上,明朝中國民間和官方已經同時展開對西方科技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現在我們把林則徐,魏源看成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實比他們早兩個世紀,徐光啟等一大批明朝知識分子已經把視野轉向世界,並且認識到中國以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西方列強。徐光啟說:「今之建賊,果化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則今之閩海寇夷是也」。也就是說,雖然那時關外的建州滿人雖然是明朝的大敵,但象徐光啟、崇禎皇帝那樣的人已經知道西方將是中國更兇惡的敵人,因此在內憂外患之中還不忘加緊引進西方科技。 明朝,中國人不僅走了出去,而且還獨佔中國近海以及東南亞的海上霸權,確保了祖國的海上安全。更為關鍵的是,由於我們不僅沒有關上國門,而且還走了出去,這樣使我們的航海與軍事技術都始終與西方世界始終接軌,不至落後。 鄭芝龍在明朝官方的支持下曾經發展成為擁有三千多艘海洋貿易船隻,超級龐大的海上貿易集團。當時鄭芝龍集團勢力已經達到「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二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崇禎元年,荷蘭人和漢人許心素聯手在東山島海面上向他發動攻擊,鄭芝龍盛怒之下出動千艘船隻進行還擊,捕獲荷蘭人的兩艘大船和85名荷蘭船員。不久又攻入廈門港,把許心素抓獲處死並再捕獲一艘荷蘭船和一艘快艇。等到強大的中國海盜集團劉香勢力崛起之後,「荷蘭人與劉香勾結,在1633年7月12日突襲廈門,把港內鄭芝龍水師的二、三十艘戰船擊沉或燒毀,這些被破壞的船隻每艘上面配備有16門、20甚至36門的大炮,可見鄭芝龍的明軍水師實力強大到什麼程度。而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鄭芝龍竟能連續對荷蘭人發動兩次龐大的海上反攻。出動包括五十艘特大戰船在內的150艘戰船,使劉香海盜集團和荷蘭人遭受到重創。最後徹底消滅了強大的劉香海盜集團,並使荷蘭殖民強盜受到沉重打擊。這種戰果在中外交鋒的歷史上是罕見的。也奠定了鄭芝龍的明軍海上力量在這片海域上的霸主地位。荷蘭人在見識了他的厲害之後,改變了對他敵對的態度,與他合作,以求在幾乎完全由他壟斷的貿易中得到一些好處。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和鄭芝龍集團競爭,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貿易上,都是如此。德國學者aldree he wiltn說「他除靠那一項強暴的營業稅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機生意,而終於積攢起一筆莫大資產,他的船隻計有三千,他令其船主們巡航到暹羅、馬尼拉、馬六甲等地,就豪華以及財富而論,他凌駕在他君主之上」。當時就連鄭氏家族手下其他成員,都富可敵國,如戶官鄭泰「守金門,資以百萬計」「富至千萬」「少者百萬」。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方面看看這個中國的海上集團當時強大富裕到什麼地步。《明末中國的私人海上貿易》中說:「崇禎元年,台灣荷蘭長官與鄭芝龍訂立為期三年的購貨合同,議定鄭芝龍每年向荷蘭交付生絲一千四百擔,糖五千擔,糖姜一千擔,絹綾五千擔,荷蘭人支付29萬9700元,這項合同後因荷蘭東印度公司缺乏現金作罷。」 總之,明末華夏文明處於進入人類文明更高級階段的前夜,前程未可限量。雖然因為饑荒西北起了民變,但以明朝的實力是完全可以鎮壓下去的。而事實上,民變之起也跟由於平定滿人而增加稅收有關。增加稅收,江南尚不覺得吃力,而西北卻承受不了。假如滿人不在關外鬧事,一是西北民變未必會起,二是明朝也可傾力鎮壓,而左支右絀而致流寇坐大。 中國自宋以來,北宋、南宋、明從根本上說都不是亡於內,而是亡於外。假如,沒有被少數民族滅亡,華夏文明成果都將會得到進一步積澱,也許會創造更加燦爛的前景。但這一切卻被女真、蒙古和滿人這些敵人毀掉了!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對那時的明朝社會有過這樣描述:「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十章)。這多麼像今天西方的景況呀。 [11] 上面說的是明朝,在滿清異族統治下,華夏變成了什麼樣子呢? 首先我們看看清朝精神文明: 滿人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幾乎把所有崇尚氣節、不甘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屠殺殆盡。通過大屠殺政策,滿族人還第一次徹底滅絕了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髮飾,華夏民族腦袋後面晃蕩的那根豬尾巴成了征服者打在華夏民族身上最恥辱的烙印,華夏民族曾經不曾丟失過的自信驕傲以及民族意識都蕩然無存。魯迅所極力批判的國民劣根性,難道不就是奴才的品性嗎?高貴的華夏民族在滿清異族統治下奄奄一息,苟延殘喘。 在清初幾代皇帝厲行的文字獄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荒謬的金石學,魚蟲學冒了出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再是有生命的形體,而被博物館化,鑽研滿清認可的那些所謂經典和埃及學家在大英博物館裡翻閱埃及文獻沒有兩樣,而且還有個很接近的名字——漢學。漢人的學問已成故紙,這意味著漢族真的成為一個考古意義上的名詞,或者說清朝的漢人已經不是漢人, 清朝統治者,還通過修纂《四庫全書》,焚毀和篡改了大量代表華夏文明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如後來對東亞國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貢獻巨大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都不見了,直到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留日學生才在日本重新發現。 其次,我們再看看清朝的物質文明: 農業方面,明末崇禎時有田783萬頃,到乾隆31年(1766)才恢復到741萬頃,可見清朝過了一百多年才恢復到明末的生產規模。而最高的記錄是嘉慶17年的791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7、8萬頃。 清朝最大的功績是人口方面,乾隆年間已近四億,是明末數倍!但在糧食生產沒有增加、工商業也沒有明朝發達的情況下,人口翻了兩番意味著什麼呢?難道不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普遍下降嗎?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發展,都存在著一個上限,大概在一億左右,以宋、明之富也沒有超越這個極限。清朝生產力並沒有提升,卻滋生出這麼多的人口,不僅說明從清朝開始,中國進入一種低生活質量的發展模式,而且這是一種「反近代化」的道路,巨大的人口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巨大包袱。 中國一直都出產大麻、鴉片等作物,並且是鴉片出口國,可到了滿清時才有大量民眾吸食鴉片,而且中國還成為最大的鴉片輸入國呢。生理繁殖活動的異常活躍和對麻醉品的大量需求,顯然反映出文化思想活動的貧乏和壓抑。 清代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在鴉片戰爭之前從來沒有達到過明末的水平,在所謂的「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 第三,我們再看看清朝的科技水平: 事實上,清朝所有科技研究都已停止,直至近代以來才重新恢復。林則徐廣東禁煙期,民間有人獻上所謂威力極大的火炮,其實僅僅是明代最普通的軍事裝備。明代中國的海軍極其為強大,戰船都配備當時最強大的火炮,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竟然好象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戰船,而不得不驚嘆「船堅炮利」。直到現在,每一本關於近代的歷史書上都會寫著,「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而不知在明朝的時候,我們的船和炮一點也不遜色西方! 第四,我們再看看清朝的對外交往: 為了防止漢族得到當時在台灣的鄭氏政權和日本、韓國等華夏附屬文明的幫助,滿清執行閉關鎖國政策,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被闢為無人地帶,不僅阻礙了中國貿易的發展,也使得中國與世界主流文明脫軌,中國從1644年至1840年200年間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12] 總之,在清朝統治下,中國文明出現了嚴重倒退,與西方文明的差距愈來愈大,等到鴉片戰爭爆發時,在英國人眼裡我們已經屬於類似印第安人那樣的半開化民族了。 事實上,清朝與「五胡亂華」一樣,都使中國文明衰退。但清朝更糟,因為「五胡」人口的絕大部分在戰爭中被消滅,極少數倖存下來的被徹底漢化,而清朝卻使中國「胡化」!而且更致命的是,在南北朝時代還沒有西方這樣一個強勢文明存在,世界的聯繫也沒有如此緊密,中華文明大有轉圜的餘地,也有復興的時間。事實上,中國文明本來就遠離世界文明中心,我們進入青銅和鐵器時代,都比文明中心晚上一二千年。但到了清末卻不一樣了,清朝使我們停下腳步,慢上這一步,結果步步慢。小日本就是因為國民性比我們好,更加開放,因而先行了一步,結果從1894年以來騎在我們頭上整整半個世紀。假如中國一直有明朝那樣的活力,華夏文明應該在1840以前就會融到世界文明之中,哪裡會遭遇鴉片戰爭那樣的恥辱?又豈容小日本猖狂?我們應該明白,明清兩代華夏文明是截然不同的,更應該明白清朝的統治本不是華夏文明的正常發展軌跡,滿人滅絕中國文化給我們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歷代征服者,都沒有象滿人那麼狠!他們讓漢族易服,事實上是徹底打破我們的羞恥心和民族記憶。一提起華夏文化,就應該想到峨冠博帶、寬袍大袖,這才是華夏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最重要的外在特徵。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促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消失、服飾的滅絕、道德的淪喪、禮儀的混沌,如此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稱快呢?為什麼直到今天許多人對恢復漢服還不以為然呢?日本、韓國都比我們更現代,但人家卻為什麼還有自己的「民族」衣冠?還無比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事實上,他們的衣冠和文化傳統難道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嗎?過去我們的恥辱就夠多了,但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還繼續製造新的恥辱,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難道不是我們新的恥辱嗎? 今天,振興中華民族,還是有時間的。一是最強大的西方文明並不是侵略成性,人家也不是靠侵略過活,這也是鄧小平同志得出「和平」和「發展」是「世界主題」的根本原因。二是世界聯繫太緊密,除了核心技術,一般的「新生事物」都能很快學來。連朝鮮那樣的國家都能進行核爆,任何開放開明的國度要想現代化豈能沒有機會?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想發展,既有機會,又有時間,就看統治者的意願了! 制約一個民族發展的是什麼呢?不是外部的,而是內在的,即我們必須創造出這樣一種社會:人民具有高度的自信、活力與創造力。 但憑現在的樣子,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說行嗎? 我現在到希望中國還存在民族危機,也許那樣,我們這個民族可以稍許振作! 看看滿清都幹了些什麼! 入關後滿清把近兩億漢人屠殺到了四千萬,在以後地近三百年來,大規模地屠殺更是一起接著一起,受害者比以往兩千年歷次屠殺加起來都要多滿清對蒙古族厲行減丁政策,蒙古各部只要超過男丁上限.那麼就要靠抽籤來殺死多出來的男丁以進行減丁.這種無差別屠殺甚至包括愛新覺羅家族地鐵杆科爾沁蒙古,科爾沁蒙古地男丁上限是八萬,奴酋福臨和兒子奴酋玄屠殺起科爾沁來也是一樣不客氣,短短四十年里,僅科爾沁蒙古地男丁,他們父子倆就屠殺了三十萬.滿清對回族各部進行了持之以恆地種族滅絕工作,並制定了「以回牽漢,以漢制回」地政策,極力挑撥種族仇恨.鼓勵回漢種族仇殺. 明朝有著輝煌地音樂藝術成就,比如十二平均律就在明朝被提出,直到黃石原本地時代,這還是現在音樂地奠基石——但在它卻不能生存在它出現地母國大的上,因為它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地醫學正在努力發展,比如中醫也第一次提出人是用腦而不是用心在思考——不過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地機會,因為這些新地理論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翻譯了幾何原本……明朝的婦女都知道的球可能會是圓地並為此展開爭論、還為此寫下筆記……明朝有人準備寫下技術書籍.介紹如何鍊鋼煉鐵——這些書籍都被滿清禁毀了. 奴酋福臨平均每年發動一次文字獄,他兒子平均每五年一次,他孫子平均每兩年一次,而他重孫子弘曆,竟然平均每年發動兩次文字獄! 奴酋弘曆還編寫四庫全書,宣布華夏只有三千本書是可以存在地,禁毀而留書名則有近七千本,至於禁毀而不留書名地更是不計其數——天啊,不要說煌煌兩千年華夏.僅在明朝、僅天啟皇帝批准刊行地書籍就有兩萬餘本.愚昧、賣國—— 從滿清開始,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世界史上再也沒有一個中國籍科學名人、沒有哪怕一項屬於中國地技術發明;這個政權在二百多年的統治期間,竟然簽了一千一百個賣國條約,平均每年要簽三個!華夏祖先創建地偉大地文明,已經被摧殘到這個的步,以致它都無法靠本身地力量復甦了,它不得不靠從外來地文明中汲取營養才能再次站立起來. 無數的書籍被湮滅在這一片黑暗中,我們甚至都不知道祖先到底都創造過什麼;在建奴污衊大明是和他們一樣地愚昧國度時,我們甚至都找不到足夠地具體理由來反駁.滿清侵略軍和吳三桂叛軍、李自成叛軍誰的「戰功」最大? 一直的誤區在於聽任清遺自吹「武功蓋世」,詆毀漢族。1,在滿、吳進軍中原之前,李自成叛軍就已經將明朝毀滅大半、皇帝自殺了,全國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奄奄一息。2,吳三桂叛軍原本是明朝軍隊之精華,滿軍一直不是其對手,根本打不進山海關,更不要說佔領中原(袁崇煥曾有九千人擊潰滿軍五萬的一戰)。但這樣一支精銳軍隊卻叛了國,連打帶騙,謊稱為皇帝報仇。其原本人數就超過十萬(此外的全部滿軍不超過七萬),騙到後來更是附從勢力過百萬,而對陣的南明軍隊並非原來明軍精華,人數也不佔優勢,更兼分崩混亂。可以說整個中原的十分之八是那支漢奸軍隊打下來的,滿清侵略軍的戰功沒有超過十分之二。3,吳三桂不適於稱帝,以免和謊言起矛盾,因此擁戴滿清稱帝。滿清只是撿到了歷史上最大的便宜,其實沒有什麼「赫赫武功」可言。4,吳三桂後來又叛滿清,擊滅滿軍如摧枯拉朽,從雲南迅速打到長江。但還是暴露了原先欺騙天下的嘴臉,因此為天下所棄。而隨後與他對陣的,卻是漢八旗,因為満八旗已被重創,沒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5,吳三桂之敗,敗於天下共棄樹倒猢猻散,被漢八旗(其它的漢奸)收拾。所謂満八旗,仍沒有什麼赫赫可談,倒是很慘。6,因此原本輝煌於世界的明朝,主要是亡在李自成吳三桂手裡,亡在帝死分崩,而小小滿清的武功是最弱的,僅僅撿了便宜。「戰功」分配應該是:李自成四分,吳三桂五分,滿清一分。7,這是歷史的真相,但清遺分子卻堅持要說「滿洲十萬鐵騎征服了一億人的明朝」,以此作為武功蓋世、民族優越、鄙視漢族的借口,這不僅違反歷史真相,可笑意淫,而且心態卑下。他們不顧被吳三桂擋在山海關外逾越不得的歷史,不顧李自成四分吳三桂五分的「戰功」,不顧崇禎自殺天下離散的情況,不顧後來満八旗被吳三桂消滅大半的「赫赫」,也不顧更後來満八旗被太平軍打成狗屎的「赫赫」,他們只要意淫。8,明朝一直對抗著當時歐亞大陸上最恐怖的蒙古帝國,而且以強勢壓倒了他,這是明朝武功的驕傲。還曾徹底擊敗巔峰期的作為當時世界第二強的日本,這個日本比努爾哈赤只早十幾年,而力量卻強大十幾倍。這就是皇帝在天下統的時候的漢族武力,談何滿洲小騎。9,明朝是對抗蒙古,滿清卻是在天下分崩時聯合蒙古發難,最終形成與蒙古的聯合天下。因此清遺吹噓滿清「征服」了蒙古,超過明朝,這是個笑話。蒙古沒反制他,是因為蒙古早被明軍打殘了,兩個人一起撿了李自成吳三桂的便宜。崇禎皇帝遺言 與 溥儀的豪言崇禎皇帝遺言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滿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參加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評:溥儀的文化程度不低,他的《我的前半生》寫的文筆非常好。可見,他是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可是這個人卻說出這樣噁心的話,做出這樣噁心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世間還有「羞恥」二字。了解了溥儀的所作所為,我想,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認賊作父」的含義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