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謀略篇 . 三十六計《第七計 無中生有》
中華文化—謀略篇.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二套敵戰計處於勢均力敵態勢之計謀。或躍於淵。第七計無中生有無中生有:《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係。【原典】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①。少陰、太陰、太陽②。【注釋】①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②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象。【按語】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老子《道德經》【探源】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係。《尉繚子·戰權》中說:「戰權在乎道之所極,有者無之,安所信之?」主張以「無」道假象迷惑敵人,乘敵人對「無」習以為常之際,化無為有,以虛為實,出其不備,打擊敵人。可見,本計對特點是,製造一種假象,有意讓敵人識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後又化無為有,化假為真,化虛為實;真的攻擊敵人了,而敵人確依然以為是假對,不作防備,從而為我所乘,戰而勝之。
趙匡胤畫像
宋太祖大宴群臣【故事】宋太祖杯酒收錢財北宋初年,宋太祖擔心軍隊將領們的兵權太重,將來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因此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從此以後,這些將領只顧積蓄財產,吃喝玩樂。宋太祖此時又憂慮他們積蓄的財產過多,所以又想出一個「杯酒收錢財」的辦法。宋太祖先賜給每位將領一塊寶地,讓他們修建住宅。因宅地是皇上所賜,這些將領當然不敢怠慢,立即大興土木。住宅完工後,宋太祖又賜宴招待他們,酒宴上宋太祖再三勸酒,結果個個喝得酩酊大醉,連家都回不去了。宋太祖讓每位將領家中來個公子,把他們的父親攙扶回家。宋太祖送到大殿門,若無其事地說:「你們的父親都表示願意捐獻給朝廷10萬緡(1000錢為1緡錢)。」將領們酒醒後發現自己已經回到家裡,忙問家裡人:自己是怎麼回來的?在皇上面前是否有失禮的行為?在詢問中,他們知道了捐錢之事。將領們儘管懷疑自己在酒醉時說過向朝廷捐錢的話,但是第二天他們還是乖乖地上交了10萬緡錢。宋太祖擔心將領們積錢太多,對皇權不利,就想從他們手中收取一部分。可是堂堂的皇上怎麼能向手下臣子伸手要錢呢?於是,宋太祖想出這樣一個無中生有的計策。如此這般,既不傷皇上的尊嚴,朝廷又得到了好處,將領們還無話可說,真是一石三鳥,高妙無比。
張儀欺楚
張儀欺楚強秦
屈原怒斥張儀歷史案例一:張儀欺楚助強秦修魚之戰後,齊國出兵打敗了趙和魏,並與楚國結成聯盟。齊是東方的強國,楚則虎視於南方。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而離間齊楚聯盟,削弱齊楚力量就成為秦向東擴張過程中的關鍵一著。公元前313年;張儀再次辭掉秦國相位,向南去拜見楚王。到楚之後,他首先派人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懷王信任,然後著手離間齊楚關係。他對懷王說:「我們秦王所敬重的人沒有誰能超過大王您,即使我張儀願意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們秦王所憎惡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齊王,就是我張儀也最憎恨齊王。齊國雖然和秦國曾經是婚姻之國,然而齊國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我們秦國想討伐齊國,所以我們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張儀也沒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係,臣下將請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獻給楚國。這樣,齊國就一定會被削弱,齊國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齊國。這是向北削弱齊國、向西施德於秦而自己居有商於之地一計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大臣們都向楚王慶賀,楚官上下皆大歡喜。張儀雖然說動楚懷王,但楚國不乏有識之士。原來在秦國用事的陳軫,張儀為相後來到楚國,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毋聽張儀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齊國斷絕關係。屈原在一旁已忍了很久,這時也開口了:「張儀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絕對不可聽信他的話!」楚懷王不信,便派人隨同張儀前往秦國接收六百里地。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軫的意見,而且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接著一面派人去齊宣布斷交,一面派人跟隨張儀去接收土地。張儀帶領楚國使者快到秦國首都咸陽城時,他忽然假裝酒醉,失足落到車下。張儀說要去看病,不能去了。他自己回家養傷,一養就是三個月,不出門也不上朝。楚國的使者等得不耐煩了,就上書秦王,請他趕快交出六百里土地。秦王回答:「既然張儀和楚王有約,我一定守約,只是現在張儀在養傷,我怕被楚王詐騙,還是等張儀上朝問清楚再談吧!」這時,屈原又勸楚懷王別上當了,但楚懷王不理,反以為秦王不明白自己與齊斷交的決心,竟然派一個人去齊國,把齊王大大辱罵一番。齊王一怒之下和楚國翻臉,同秦國結交。張儀一看齊、楚兩國的關係果然被他的詭計破壞了,就召見楚國使者說:「可賜你們六里地。」明明講好是六百里,怎麼變成了六里?楚國使者當然抗議。然而張儀毫不理會,還裝模作樣說:「楚王恐怕聽錯了吧,這些領土是好不容易才攻下的,哪裡會隨便送人?」楚懷王知道中計了,惱羞成怒,發兵攻秦,但楚軍又打不贏,不得已只好跟秦議和。楚懷王的惟一條件是要求得到張儀,甚且願意白白獻上黔中地方。張儀竟自告奮勇去楚國。張儀到了楚國,買通姦臣靳尚幫忙說話,又跑到楚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道:「秦王不知楚懷王生我氣,才派我出使楚國。現在聽說楚懷王要殺我,秦王將還給楚失地,並派一個會唱歌的美人來贖我的罪。美人一到,你就得被打入冷宮了」鄭袖急死了,這時奸臣靳尚獻上一計。鄭袖哭哭啼啼地去見楚懷王,表示要離開他,因為如果楚國把張儀殺了,秦一定會來攻打楚,那她自己的命也不保了。靳尚又在旁添油加醋,勸楚懷王別輕易丟棄黔中地方。懷王竟然放張儀走了。屈原聽說了這一件荒唐事,上諫懷王:「張儀自投羅網,你不吃他的肉,反而聽他一派胡言,準備親秦,將遭天下共憤。」楚懷王這時才醒過來,派人去追張儀,早就追不到了。不久,秦王騙楚懷王說:「秦國美女天下無雙,請到秦國面談。」好色的楚懷王起身到秦國去,屈原勸不住,楚懷王后來果然就在秦國被害死。其子頃襄王繼位,哪知竟然比懷王還要昏庸愚蠢。屈原活在君王昏庸、小人當道的環境中,滿腔愛國情思不能發揮,怎不傷心失望呢?悲憤之下,投江而死。楚國百姓一向敬仰屈原是愛國的大忠臣,為了怕魚吃他的屍體,特把米放在竹筒內丟在江內給魚吃,後來演變成包粽子的風俗。這種對忠臣表達敬意的習俗,也就流傳至今。
趙高-中國史上10大噁心大太監之一
趙高指鹿為馬歷史案例二:趙高指鹿為馬秦始皇在外地巡視中不幸病死。他身邊只有小兒子胡亥。太子扶蘇正在北方邊境與蒙恬一起防禦北方匈奴入侵,未能及時接受遺詔。丞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謀偽造了兩份詔書。一是說傳皇位給次子胡亥,二是說將扶蘇、蒙恬賜死。後來,扶蘇、蒙恬接受偽詔書後都自殺了。胡亥本是懦弱無能的昏庸之徒,又因年紀小沒有經驗,以致完全受制於趙高。趙高勢力越來越大,但是還懼怕李斯的力量。索性在秦二世第二年就誣陷李斯通匪。胡亥信以為真,就將李斯腰斬並誅滅了九族。這本是「無中生有」的罪名,而秦二世胡亥反而感激趙高:「如果沒有你,我幾乎被李斯所害!」趙高見胡亥如此愚蠢,越發倚仗權勢而胡作非為了。李斯死後,趙高升為宰相,越發統霸天下,總攬國事,殺害異己,無惡不作。秦二世也樂得不問朝政,整日荒淫無度。趙高仍不滿足於位其人臣,唯恐群臣因他出身低賤不聽他調遣,還想篡奪皇位。於是想出一計以試天下的反應。有一天,他特意帶來了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他說:「臣獻給皇上一匹馬。」胡亥雖然愚蠢,但不至於連鹿與馬都分不清,於是,笑著對趙高說:「丞相你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鹿,你怎麼說是馬呀?」趙高沒有回答。秦二世轉問左右的大臣們:「你們說這是鹿呢,還是馬呢?」朝臣中許多人畏懼趙高的權勢,不敢做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便說:「這當然是一匹馬了。」「指鹿為馬」的故事,原是「無中生有」的彌天大謊,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想起那些專權者,仍然令人骨寒。
劉奎齡 李廣引弓射騎圖
飛將軍李廣
李廣巧布疑兵退匈奴歷史案例三:李廣巧布疑兵智退胡虜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漢景帝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卻望見匈奴有數千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的部下毫無準備,遇見多於自己幾十倍的敵人都很恐懼,想要馳馬逃回。李廣說:「我們離開自己的大隊人馬已數十里,如果現在這樣逃走,匈奴人必然追射我們,那就會被他們消滅。如果我們留在此地,匈奴人就會認為我們是大軍的誘餌,不敢出擊。」於是命令所有騎兵:「向前進!」一下行進到離匈奴陣地二里的地方才停下來。李廣又命令說:「都解下馬鞍,原地休息。」手下的騎兵焦慮地問:「敵人眾多,而且離得很近,萬一有事,我們怎麼辦?」李廣答:「那些匈奴人是預計要我們往回走,然後好來追殺,現在我們偏要解下馬鞍表示不走。」果然匈奴騎兵未敢出擊。這時,胡人方面走出一個騎白馬的將領,試圖監護他的兵,李廣立即上馬,與十幾個騎兵。馳馬奔射,殺死了白馬將,然後又回到原處解下馬鞍,命令士兵都縱馬而卧,等到天快黑了,胡兵始終感到很奇怪,不敢出擊。半夜時分,匈奴人擔心埋伏的軍隊要夜襲他們,於是全部撤離。第二天清早,李廣帶領百餘人,平安返回大軍。
孔明智激周公瑾
江東二喬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歷史案例四:諸葛亮智激周瑜聯抗曹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師,聽說曹操大軍到達荊襄一帶,便星夜趕回柴桑和孫權商議對策。孫權派的人還沒走,周瑜就已經回來了。魯肅與周瑜兩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先來見面,把大家的主張向周瑜細說了一遍。周瑜說:「子敬不要發愁,我自有主張。可速請諸葛孔明來見。」周瑜剛要休息,張昭、顧雍、張紘、步騭等人來探望。張昭說:曹操擁兵百萬,屯於江漢。昨天送來檄文,雖有吞併「之意,但尚不太露骨。吾等勸主公降曹,以免江東之禍。不料子敬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以花言巧語激主公。子敬卻執迷不悟。此事請都督決斷。周瑜問他們幾個的意見是否」相同,顧雍說相同。周瑜說:我早就有降曹之意。你們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論。」不一會兒又來了一班人,是程普、黃蓋、韓當等戰將。程普說:吾等自跟隨孫將軍開創基業,大小數百戰,方才得現「在這六郡城池。今主公聽那一幫謀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乃可惜可恥之事。我們寧死不辱。望都督勸主公興兵,我等願效犬馬之勞。」周瑜又問你們幾位的意見一致嗎?黃蓋忿然而起,以手拍額說:「吾頭可斷,誓不降曹!」周瑜對他們又變了一個腔調:我正想與曹操決戰,怎肯投降,將軍們請先回。見了「主公,自有定論。」這班剛走,又來了一班,是諸葛瑾和呂范等文官。諸葛瑾說:吾弟諸葛亮從江夏來,說劉備欲結東吳,共伐曹操,文「武商議未定。因諸葛亮是吾弟,我不便多言,專等都督回來決定此事。」周瑜問:「你的意見如何?」諸葛瑾說:「降者易安,戰者難保。」周瑜聽後笑著說:「我自有主張。來日見了主公再下決斷。」諸葛瑾等剛走,呂蒙、甘寧等人又來。有要戰者,有要降者,互相爭論。周瑜歡笑不止,說:都不必多言,來日見主「公再作決定。」到了晚上,魯肅引諸葛亮來拜周瑜。施禮畢,分賓主而坐。魯肅先問周瑜:「今曹操驅兵南侵,是和是戰,主公不能決,只聽將軍一言。將軍之意如何?」周瑜說:曹操以天子之名,其師不可拒。且其勢甚大,「不可輕敵。戰則必敗,降則易安。我意已決,來日見了主公,便遣使納降。」魯肅聽了感到出乎意料,忙說:「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日送於他人?孫策將軍臨終前留下遺言,外事託付給將軍。如今正依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為何說出懦夫之言呢?」周瑜說:「江東六郡,百姓眾多,若打不勝,必然怨我,因此決計納降。」魯肅又說:「不然。以將軍之英雄,東吳之險固,曹操未必能得勢。」周魯二人互相爭論,你來我往,諸葛亮一言不發,只是袖手冷笑。周瑜問:「先生為何冷笑?」諸葛亮說:「不笑別人,只笑子敬不識時務。」魯肅問:「先生為何反笑我不識時務?」孔明說:「公瑾主張降曹,甚為合理。」周瑜說:「孔明乃識時務之士,必然與我同心。」魯肅說:「孔明,你怎麼也這麼說。」孔明說:「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一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之對抗。今這些人皆被曹滅,天下再無人矣。只有劉玄德不識時務,強與之爭鋒;可是他也孤身江夏,存亡難保,將軍決計降曹,一則可以保妻子,二則可以保富貴。何足惜哉!」魯肅大怒:「你這是教我主屈膝受辱於國賊!」諸葛亮不動聲色地說:我有一計,投降時用不著牽羊擔「灑,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要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得到此二人,他百萬之眾,馬上便可以退走。」周瑜馬上問:「用哪兩個人可以退曹兵?」孔明說:「江東去此二人,如大木飄去一葉,太倉減去一粟,而曹操得之必大喜而歸。」周瑜追問:「到底用哪兩人?」孔明說:「我居隆中時,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一台,名曰銅雀,極為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居其中。曹操乃一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大的叫大喬,小的叫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發誓:吾有二願,一是掃平四海,以成帝業;另一個是得江東二喬,放在銅雀台上,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曹操雖陳兵百萬,虎視江南,其實是為了得此二喬。將軍何不去找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派人送與曹操,他得了二喬,稱心如意,必然班師返回北方。此乃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用之?」周瑜問:「曹操想得二喬,以何為證?」孔明說:「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曹操命他作一首賦,名曰《銅雀台賦》。賦中說他成天子,誓取二喬。」周瑜又問:「這篇賦,先生能背下來否」孔明說:「我很愛其文華美,曾背頌過。我為將軍一誦。」接著諸葛亮向周瑜誦了這篇賦,為了達到激周瑜的目的,他巧妙地把其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共」一句,曲解為大喬和小喬。其實在這裡的「喬」是指「橋」。讀時「喬」姓的喬和橋樑的橋使用同一個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開座位指著北方大罵:「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故意說:過去單于屢侵邊疆,漢天子以公主「和親,今天借民間二女,何足怒哉?」周瑜說:「先生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妻子,小喬乃我周瑜之妻也。」孔明裝作怕恐之狀,說:「亮實在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周瑜說: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反而說:事須「三思,免致後悔。」周瑜說:「我承伯符寄託,豈有屈身降操之理?我自離鄱陽湖之時,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回頭,也不能易其志!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同破曹。」孔明說: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聽候調遣。周瑜說:「來日見得主公,便議起兵討曹。」孔明與魯肅辭出,相別而去,諸葛亮的目的達到了。
推薦閱讀:
※中華道藏 06_1---2
※中華詩人 | 姚繼新
※[名勝賦] 中華賢母賦 譚亦帆
※臨汾:帝堯之都,中華文明之始
※什麼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