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極樂之路 凈土宗概述

通向極樂之路

凈土宗概述——代自序

凈土宗又名蓮宗,是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凈土為方便的修持法門。

凈土啟教,首推《華嚴》。釋迦世尊宣揚大法,文殊、普賢、善財、華藏海眾共同發願往生極樂,此可謂凈土宗發端。

世尊於王舍城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彌勒菩薩聞後說:「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乃至阿難尊者受持經文,如說結集,無量眾生髮菩提心,是凈宗開始普及。

釋迦世尊又於王舍城王宮,說《觀無量壽佛經》,闡十六觀法,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發願往生,蒙佛授記。

釋迦佛更於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專揚持名一法,長老舍利弗及諸大菩薩、天龍八部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為佛在世時之印度凈宗歷史。佛滅度後,最初弘揚凈土者,當首推馬鳴大士。

馬鳴菩薩弘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論》,論中以凈土法門為修行信心的勝方便,圓攝施、戒、忍、進、止觀的五門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種信心,令人依凈土法門,速得成就大乘凈行。

繼而龍樹菩薩傳《華嚴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又著《毗婆沙論》,盛讚凈土。

其後,天親菩薩作《往生論》,說五念門,攝眾生世間、器世間,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成就菩薩善巧方便迴向。作願令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樂。以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示凈土正行,明凈土宗雙融性相之理。

以上經論為凈土法門在印度時的主要論典,也是我國凈土宗的主要依據。因此認為凈土宗只是在我國產生,印度無凈土的論調是學者之見。凈土一宗直溯釋尊,可謂源遠流長。

向來講凈土宗的歷史,皆從廬山東林遠公開始。實際上我國人知有西方凈土,當從大乘佛經開始傳譯為始。東漢支婁迦讖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和《道行般若經》,是為我國大乘佛經傳譯的開始,般若與凈土思想同傳我國。闕公則與其弟子衛士度的信仰彌陀凈土,是現存文獻中有關彌陀凈土信仰的最早記載。東晉潛青山竺法曠(327—402),「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凈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可謂中土往生凈土之創導者。其後,有慧遠(334-416)大師與同學慧永先後入廬山,潯陽刺吏陶范景仰永公道風,乃創西林寺供居。後遠公至,初居西林,因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奏立東林寺,聞公講經感山神獻木、雷雨劈地之異,名其殿曰:「神運」。元興元年(402),遠公大師與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洋宗炳等123人,於般若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預其社者皆法門龍象、儒宗山斗,皆由遠公化道遐播,群趨而至。自此以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諸大師,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曇鸞(476-542)大師,雁門人。從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觀無量壽佛經》,專修凈土觀,作《禮凈土十二偈》,注天親菩薩《往生論》,妙絕古今,為凈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凈土。大師之《往生論注》,依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分他力、自力二法門,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為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闡明凈土立教之本義,並專重持名念佛,以求凈土之生。天台智顗(538—597)大師,作《凈土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此時尚有靈裕(518—605)撰《無量壽經疏》與《觀無量壽佛經疏》,但已佚失;凈影慧遠(523-572)撰《無量壽經義疏》和《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吉藏(549-623)撰《無量壽經義疏》等,但皆非專宗凈土。後有唐代的道綽、善導兩大師,大弘凈土法門,可謂曇鸞法系的繼承者。

道綽(562-645),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歲出家,後於汶水玄中寺見到記敘曇鸞大師事迹之碑文,慕鸞法師凈土之業,於是潛心觀想,六時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計。大師激勸凈業,理致泉涌,為眾講述《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近200遍。著《凈土論》2卷,立聖道、凈土二門:以此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者為聖道門;憑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土,而入聖證果的,則稱凈土門。以凈土門為末法時代之唯一出離之路。斯論統該龍樹、天親,邇及慧遠、曇鸞之文句,詞旨切要。

善導(613-681)大師,臨淄(一說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習《法華》、《維摩》,後依《觀經》修十六觀。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師事道綽大師,聽講《觀無量壽佛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因稱「光明善導」。據載一生以所有(左口右親)施,用寫《阿彌陀經》十餘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念佛時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化身。大師之著述,現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觀經疏》4卷,《往生禮讚偈》1卷,《轉經行道願往生凈土法事贊》2卷,《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1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1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1卷。其中《觀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分玄義、序分、定善義、散善義而成為四卷。玄義分為解釋《觀無量壽佛經》之經題,並明教相,以下3卷,則為解釋經文義理;《往生禮讚偈》,說明晝夜六時禮讚之儀則;《法事贊》說明《阿彌陀經》之轉讀行道之法;《般舟贊》依《觀經》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則;《觀念法門》是說明觀佛、念佛兩種三昧之行相,即依《觀經》說明觀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經》說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綜上各部,《觀經四帖疏》述凈土之教相教義,屬於解義方面;《往生禮讚》等四部,說明行事之儀則,故屬行儀;《依經說明五種增上緣義》,是依《無量壽經》等六經,說明修凈土法門之五種增上緣。大師由以上文字,完備地組成了凈土一宗的宗義與行儀,後被尊為凈土宗二祖,實為我國凈土宗的開創者。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又傳至日本,在十二世紀時,有原出身於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門下的源空(1133-l212)大師,依這一經疏拭去第4卷《散善義》著《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宣修念佛的凈土教,開創了日本的凈土宗。後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親鸞(1173-1262),又開創了日本的凈土真宗。

懷感大師,不詳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經善導大師之勸,虔誠念佛,始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間毫相,證念佛三昧。著《釋凈土群疑論》7卷,通釋往生凈土之各種疑難。開元中,有慧日(680-748)三藏自印度歸,傳天竺所贊之凈土法門,著《凈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贊》、《西方贊》各1卷。《慈悲集》中說教禪一致、禪凈合修、戒凈雙修等義。稍後,有承遠(7l2-802)大師先習禪於資州處寂(648-734),後從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彌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專念彌陀,法化至盛,人稱彌陀和尚。法照大師生卒年均不詳,據載初由東吳至廬山,慕慧遠大師之芳躅,結西方道場,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侍於佛側而大驚悟。乃於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師事承遠大師,受凈土法,始修五會念佛誦經之法。大曆二年(767)於南嶽缽中感見五台山,故後有大聖竹林寺之建。大師曾於五台、并州、長安等處弘五會念佛,大曆中代宗奉為國師。著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2卷,記其儀則並有贊文,又有《大聖竹林記》1卷。

少康(?-805)大師,縉雲仙都山人。初誦《法華》、《楞嚴》、繼學律、聽講《華嚴》、《瑜伽》。貞元初,詣洛陽白馬寺,得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而大喜,遂往長安謁善導大師影堂,感見善導真身,從此專修凈業。後於烏龍山(今浙江建德境內)建凈土道場,聚眾日夜行道,稱揚凈土,後人稱為善導。《佛祖統記》中列為蓮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嘗與文諗共集《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刪傳》l卷,載錄慧遠、曇鸞以下緇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為唐代唯一之往生傳。書中有後於大師的僧藏之傳記,當為後人所追加。

唐代之有關凈土著述尚有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西方要訣釋疑通規》l卷,道鏡與善道兩大師共集的《念佛鏡》2卷,飛錫大師的《念佛三昧寶王論》3卷,迦才大師撰《凈土論》3卷,新羅元曉大師有《無量壽經宗要》及《游心安樂道》各1卷,新羅憬興大師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3卷等。其中迦才《凈土論》,為遺憾道綽之《安樂集》章品混淆,且義旨未盡而作,具明彌陀之身土及往生之行因等,勉自知無定慧之天分者,即應修凈土行而求生凈土,然後於其國中再求無上菩提。憬興《述文贊》及元曉《宗要》,古來和慧遠、吉藏兩大師之疏並稱《無量壽經》四大註疏。

五代末之吳越,有永明延壽(904-975)大師,倡導禪凈合行說,其後禪凈合修漸盛行。延壽大師本丹陽人,後遷餘杭(今浙江杭州)。原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萬行莊嚴凈土鬮,於是一意修凈業。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請住永明寺,日課一百八事,夜則往南屏山頂行道念佛。著《萬善同歸集》3卷,指歸凈處最為切要。嘗作《四料簡》云:「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河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初,有錢塘(今杭州)省常(959-1020)大師,淳化中(990-994)住昭慶寺,續廬山遠公遺風,結白蓮社專修凈業,後改名易行社。相國向公,王文正公,均為社首,信眾入社者有123人,僧眾千餘。其後結社念佛之風愈盛,有知禮的念佛施戒會、神照本如的白蓮社等達二十餘所,其中靈照的凈業社(1068-1077)參加僧俗達2萬餘人,但也有人數很少的,如慧詢的西歸蓮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壽大師後,禪、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凈土。如雲門宗的天衣義懷(989-1060),永嘉樂清人,師事雪竇重顯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廣布弘化,著有《勸修凈土說》。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於修禪時,心常在極樂世界而無二相,其門下守訥於政和三年(1113)著《唯心凈土文》,祖述義懷之說;守一住杭州凈慈寺,以七寶造阿彌陀佛像,楊傑為之記。

慈覺宗賾(910-1092),襄陽(今屬湖北)孫氏子,29歲禮真州長蘆寺法秀出家,於元佑四年(1089)興結社念佛,撰《蓮華勝會錄序》普勸念佛。慈受懷深(1077-1132),生平以凈土為懷,常對人說修行之捷徑莫如求生凈土,自建西方道場集眾念佛,作《勸修念佛頌》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左綿安昌(今四川綿陽)人,一生大弘禪凈合一之教,主張以「阿彌陀佛」四字為話頭,融禪凈為一體,有《凈土集》行世。

此時天台宗兼弘凈土者輩出,宋初南地之凈土教大興。其主要盛讚凈土者有:知禮(960-1028)大師,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師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創念佛施戒會外,並著有關凈土之作,如《觀經疏妙宗鈔》6卷及《觀經融心解》1卷。《妙宗鈔》依天台之論釋,倡約心觀佛之說,其說因不直觀心,故不同於天台之一心三觀,不直觀佛,故又不同於善導之觀佛三昧,而大師並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場作台、凈之融會。後來日本靈空光謙名之為「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師,與知禮大師同為寶雲義通之門人,台州寧海(今屬浙江寧波)人,初往東掖山(在今浙江臨海境內)從義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凈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及《念佛三昧詩》l卷。咸平四年(1001),著《請觀音消伏毒害三昧儀》、《大彌陀懺儀》、《小彌陀懺儀》等各1卷。五年回東掖山,於西隅創建精舍,同時恭造無量壽佛像,並親自領眾修持念佛三昧。天禧元年(1017),撰著《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及《往生西方略傳》各1卷。大師以勸人確立往生之正信,從事禮懺念佛為主。

本如(98l-1051)大師,為天台宗重視行持的實踐者,尤慕廬山遠公遺風,在住持東掖山能仁寺之30年間,常講《法華》、《觀經》等,並於寺之西南隅建宇,與丞相章郇公等結白蓮社勤修念佛。其門下處謙(1011-1075)、有嚴(1021-1101),均篤修凈業。處謙門下又有擇瑛(?-1099),嘗作《凈土修證儀》,其「阿彌陀佛身金色」之贊沿用至今。凈土法門自漢末傳入後,輾轉流傳於北宋,可說是依教結社時代。由於蓮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會上下人士,多所歸信,著名的有楊傑、王古、蘇軾、江公望、陳罐、王闐、王日休等,他們還著書立說廣為宣揚。

南宋初有子元在澱山湖立蓮宗懺堂,勸修凈業,編《蓮宗晨朝懺儀》、《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及《西行集》等。幹道二年(1166)高宗詔入德壽殿,演說凈土法門,賜「勸修凈業蓮宗導師慧照宗主」之號。蓮宗之名始於此。

南宋末,天台宗宗曉撰《樂邦文類》,以慧遠大師為蓮社初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為繼祖。到志盤撰《佛祖統紀》敘《凈土立教志》時,立蓮社七祖為: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

元代弘揚凈土的有明本、懷則、惟則、梵琦、普度諸大師。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師,錢塘人,融通禪、教、律、密、凈,晚年專修凈土。嘗言:「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所撰《三時繫念佛事》、《三時繫念儀範》至今廣為流行,並有《懷凈土詩100首》等詩文傳世。懷則大師撰有以天台學解釋凈土的《凈土境觀要門》。天台惟則大師著《凈土或問》1卷。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師,明州象山(今屬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隱永祚寺,於寺之西側築室號「西齋」,專修凈業。著有《西齋凈土詩》3卷,後收於《凈土十要》中。優曇普度(?-1330)大師,丹陽(今屬江蘇)人。出家於廬山東林寺,曾歷叩諸方,後遷丹陽妙果寺、東林寺善法堂,專修念佛三昧。時因有稱蓮宗,實行邪法之徒輩出,師深以為憂,遂於大德九年(1305)撰廬山《蓮宗寶鑒》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斷蓮宗,師乃決計復興,於十月持書奉進,並請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場、禮凈土正懺、誦彌陀正經者,以及捐家財建立堂殿、造佛像者,應予護持。至仁宗接位,方於皇慶元年(1312)正月,敕令頒行《蓮宗寶鑒》,以師為蓮宗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自此蓮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盤所立蓮社七祖為蓮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澄(1265-1342)撰《阿彌陀經句解》1卷,大佑撰《阿彌陀經略解》1卷,《凈土指歸集》2卷,普智(?-1408)撰《阿彌陀經集注》l卷。

明代盛倡禪凈教一致之說,習天台、賢首教觀及參禪者多贊凈土,以凈土為歸。其時有妙葉大師,明州鄞縣(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際出家為僧,精研台教,專修念佛三昧。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2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廣為傳誦。宗本大師,字一元,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出家於延慶寺。隆慶四年(1570)撰《歸元直指集》2卷,說凈土要義。又作《西方詩百首》,勸人求生西方凈土。無盡傳燈(1554-1627)大師,衢州(今屬浙江)人。初從進賢映庵出家,萬曆十五年(1587)起住天台高明寺,常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懺。萬曆三十一年著《凈土生無生論》,次年講之於新昌石城大佛前,時感天樂之瑞。另著《阿彌陀經圓中鈔》、《凈土法語》、《觀經圖頌》各1卷。居士袁宏道(1568-1610)著《西方合論》10卷。雲棲袾宏(1535-1615)大師,仁和人,後住梵村(今在杭州)雲棲寺,以禪凈同歸而常修念佛三昧,倡導持戒念佛,撰有《阿彌陀經疏鈔》4卷,《往生集》、《凈土發願文》、《凈土發願文注》、《四十八願問答》、《凈土疑辨》各1卷。憨山德清(1546-1623)大師,全椒(今屬安徽)人,早年致力於禪、教,後在廬山仿慧遠大師六時刻漏,專修凈業。有關凈土法門的開示如《念佛切要》等遺文,後人編在《憨山夢遊集》中。靈峰智旭(1599-1655)大師,字蕅益,木瀆(今屬江蘇蘇州吳縣)人。著有《阿彌陀經要解》1卷,以天台教義解釋凈土之義;並選定《阿彌陀經要解》、《念佛三昧寶王論》、《凈土生無生論》等10種弘揚凈土法門之主要著作為《凈土十要》,其弟子成時評點節略成書。近有會性法師,編大師有關凈土著作為《蕅益大師凈土集》行世。大師主張禪、教、律三學之所歸在凈土,稱三學一源論。

清代受元明以來禪、教、律三學互融之影響,念佛一門幾成諸宗之歸趣,並普行於僧俗中。禪僧之兼修凈土者多奉行雲棲大師之主張,信自性彌陀、唯心彌陀之說,禪凈合修,期發自性,臨終往生凈土。主要有道霈(1615-1702)大師,福建建寧人。初參元賢、圓悟兩禪師而悟,並研習天台、華嚴二宗深義。後嗣法元賢禪師,承位開堂說法,融通禪、凈,主張念佛。弘揚凈土著作有《凈土旨訣》、《凈業常課》、《續凈土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各1卷等,此外尚有關凈土之序、贊等十數篇。實賢(1686-1734)大師,號省庵,常熟人。受具後先學天台教觀及唯識等法,受記莂為靈峰四世。後在真寂寺日閱三藏,久課彌陀佛號,作《勸發菩提心文》,勸四眾發菩提心,懺悔業障,求生凈土。雍正七年(1729)建杭州鳳山梵天寺,結蓮社率眾念佛,屏絕諸緣,專修凈業,人稱永明再來。十一年預知時至,掩關晝夜佛號十萬聲,果於翌年四月十四日將午,合掌連稱佛名而逝。另撰有《凈土詩》108首,《西方發願文注》1卷,《續往生傳》1卷等。際醒(1741-1810)大師,字徹悟,號夢東,京東豐潤(今河北豐潤縣)人。嘉慶五年(1800)居京郊紅螺山資福寺倡導念佛,常開演如來救苦攝樂之恩,來歸者日多,遂成北方著名凈土道場。大師主張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本,並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謂一句彌陀即心即禪。嘉慶十五年十二月預知時至而寂。所著《徹悟禪師語錄》多述說凈土法門,以信、願、持名為凈業之要諦,又載錄《念佛伽陀》百偈及《修凈業者必具之水種信心》,知此則樂土之生如操左券。其後,邁春禪師出家於天竺延壽堂,得法於禪宗,亦常棲心凈土。後至雲峰寺率眾念佛,克二十一日為期,周而復始,數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晝夜持念,精進修持,傳為佳話;達純(1752-1814)法師,住嘉興覺海寺,精修凈業十六年,建西方三聖殿,春冬雨季啟建念佛會,緇素盈滿。嘗兩度修念佛三昧,知見卓發,得無礙辯才。應彭紹升之請,住蘇州流水居及文星閣領眾念佛,常講雲棲大師之《彌陀疏鈔》,嘉慶十九年(1814)圓寂。清朝中葉,以明代蓮池大師為八祖。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

古昆(?-1892)大師,字玉峰,又號戀西,江西廣信人。十餘歲投普寧寺出家,後受戒於天台山國清寺。咸豐十一年(1861)夏,於佛頂山閱《凈土十要》及《彌陀圓中鈔》後,專致凈業。嘗在杭州建彌陀寺弘揚凈土,撰有《凈土隨學》2卷,《凈土必求》、《蓮宗必讀》、《念佛要語》、《念佛四大要訣》、《凈土自警錄》、《凈土神珠》、《西歸行儀》、《永明禪師念佛訣》、《念佛開心頌》、《上品資糧)各l卷。近有印光(1861-1940)大師,名聖量,陝西合陽(今合陽)人。光緒七年(1881)出家,翌年受具於雙溪寺。後入紅螺山專修念佛,十九年至普陀山法雨寺閱藏、念佛,1930年應真達法師請,移居蘇州報國寺,1937年再遷靈岩山寺,1940年自知時至於大眾念佛聲中遷化。一生力倡凈土,強調信願念佛求生凈土為三根普被之應機法門,末法眾生舍此莫由出離生死。主張以慕敬心,深心信願持名念佛,敦倫盡分,奉行眾善,在佛教界影響深廣,皈依弟子遍天下。大師改推截流大師為凈土宗十祖,省庵、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卒後,被尊為凈土宗十三祖。所著《凈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諸書信、序、跋、記等弘揚凈土之文達160萬字,前後輯為《印光法師文鈔》初編、續編、三編廣為流通。妙空,與揚文會等志於刻經,創楊州刻經處,著有《蓮邦消息》、《求生捷徑》等弘揚凈土。

清代,特別是嘉慶以後,居士歸向凈土與著書弘揚凈土者很多,載錄於《居士傳》、《凈土聖賢錄》、《凈土聖賢錄續編》等書中。周克複,於順治十六年(1659)撰述《凈土晨鐘》10卷;俞行敏,於康熙三年(1664)編述《凈土全書》2卷;周夢顏,作《安士全書》,其中《西歸直指》引諸經論,說凈土往生之理,及記緇素往生事迹,有決疑起信之功;章攀桂,編《蓮宗集要》6卷;彭紹升,法名際清,撰著有《一乘決疑論》、《華嚴念佛三昧論》、《無量壽經起信論》3卷、《觀經約論》、《阿彌陀經約論》各1卷,《念佛警策》2卷、《居士傳》56卷及《善女人傳》2卷等,大力弘揚凈土。在居士倡導下,其從子彭希涑編成《凈土聖賢錄》9卷;胡,道光末撰《凈土聖賢錄續編)4卷;程兆鸞,撰《蓮修起信錄》6卷;沈善堂,撰《報恩論》2卷,收載《凈土法門綱宗》、《往生正因定論》等18篇,主張禪教律三者皆歸凈土;楊文會,字仁山,創金陵刻經處,「教宗賢首,行在彌陀」,撰有《觀經略論》等。

從上所述,可看出中國的凈土宗有個適應的階段,最初是慧遠大師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之修習;其後有曇鸞及道綽、善導三大師相繼提倡以稱名念佛為特徵的凈土法門,而善導大師實是中國凈宗之集大成者。 日本凈宗開祖源空(1133-1212)在其名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中說,中國凈土宗有慧遠、慈愍、道綽和善導三系,並由此形成凈土三流,其實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凈土學中,已包括了其餘二流。應該說中國凈土法門經善導大師集大成後,吸取了適應中土特色的佛教精華,創立了三根普被、凡聖同攝的凈土宗。其中曇鸞大師的犯五逆罪者可帶業往生、道綽大師的凡夫可入報土、善導大師認為凈土為凡夫而設的主張,增強了曾犯過錯誤的信眾,對往生凈土的信心,調動了他們皈依凈土的虔誠心,又加上稱名念佛之簡便易行,終使凈土信仰深入民間。

本宗以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阿彌陀佛之本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感應道交,即往生極樂國土。其實踐修行的法門是念佛,特別是持名念佛。廬山慧遠大師以降之凈土古師的念佛,是屬於觀想、實相二種,合稱定心念佛,也叫觀察念佛;到了曇鸞大師,則含定心、持名兩種;經道綽、善導二大師的提倡之後,就逐漸形成以持名念佛為主的格局。

善導大師將往生凈土的行業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凈土經典所修的行業;雜行是其餘諸善萬行。正行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凈土經典;觀察正行,恆常思惟觀察阿彌陀佛凈土依正莊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讚歎供養正行,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凈土種種莊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可分為正定業與助業兩種。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餘四種為助業。舍雜行而歸正行,於五正行中,專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同時大師還認為專精修持,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凈土一宗至大師,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體系,可謂契理契機契時,又大暢佛的本懷。修此法門者,即使是見、思惑未斷的凡夫,亦得與地上菩薩同入真實無漏報土。

拙著《通向極樂之路》行將出版,特以此文介紹凈土法門,並代自序。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四集)
關於凈土法門的529個問題答問?下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六0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二集)

TAG:凈土宗 | 凈土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