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絕不要原諒品質低下之人

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驅力——陳行之思想小品輯錄(18)  181.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成物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成物,不管社會對人類個體施加怎樣的影響,決定人的精神形態和倫理特徵的,最終還是那個被稱之為「自我」的東西。所謂「生命底色」,抽取掉文學成分,實際上就是這個「自我」。  弗洛伊德將「我」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與超我。他認為自我在生命最初的六至八個月就開始形成,到兩至三歲(我認為這個時間應當是在八到十歲之間)便已經構建得很好了。  兒童成長為成年人之所以會顯現出不同的生命質態,其原因不在於「我」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社會對「我」的表達進行了修飾,真實的「我」被掩藏起來了,所謂「老成持重」、「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生薑老的辣」、「老而不死謂之賊」,就是從這個角度概括出來的;反之,少年兒童的自我尚未被掩藏和折曲,以最自然形態呈現出來,因此才有「天真可愛」、「少不更事」、「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等說法。  宋朝詩人黃庭堅在閱盡人間紛擾之後,懷著看破紅塵的情結,寫了一首名為《牧童》的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問題來了:老奸巨猾的人的自我是被掩藏了還是被改變了呢?如果是掩藏了,說明它還在;如果是被改變了,說明它發生了位移,甲變成了乙。按照形式邏輯排中律,兩種狀態中,應當只有一種狀態是真實的。  我是這樣看的:無論時間對生命施加怎樣的影響,無論風霜雷電怎樣殘酷地對待過他,無論他徜徉過多少溫柔富貴之鄉,靈魂深處那個最基本的「我」都是不變的,它絕不會發生顏色和質地上的改變。從裡面說,人即使到了耄耋之年,體現為情感認知狀態和精神擴展狀態的生命激情也不會有絲毫的減弱,不同點僅僅在於生物性條件限制了他而已。  從外面說,人出於生存需要在其一生中可能扮演各種各樣角色,善的或惡的,陰鷙的或開朗的,忠厚的或狡詐的、貪婪自私的或利他主義的,然而無論扮演什麼角色,無論扮演得多麼成功,那個最切實的存在仍舊是他的存在,他自己正是從自己中生成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干預這個生成過程。所謂「人生充滿了矛盾和悖論」,「人面對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反映的都是人的這種難以迴避的糾結與困境。  我們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中,可以猶如教科書一般觀察到其中的奧秘。你比如殺人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認為,人殺人不僅僅是人在殺人,很多時候是他所扮演的角色在殺人,是促使和推動他扮演殺人角色的那個社會在殺人,拉斯柯爾尼科夫如此,楊佳、夏俊峰也是如此。很多西方國家取消死刑,不說所謂的人道主義,僅只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這也是依據之一。  一位洞悉人生奧秘的戲劇家在彌留之際詩意般說了這樣一句話:「演出結束了。」我認為這句話好極了,好在哪裡呢?好在它沒有善惡判斷,沒有是非曲直辯解,它只訴說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在強固的自我和同樣強固的社會中間,嚴格意義上的「人」經常是被遮掩、被扭曲的,人生是一個極為無奈、無法躲避的過程。  是的,人生無奈,無法躲避,並且僅只是一個過程。  182.選擇的河流越寬,淹死在裡邊的人越多  選擇的意義就像存在對於人的意義一樣重要,這是因為,存在實際上就是一連串選擇。羅曼·羅蘭所謂「人生是不斷的死亡與復活」,說的也是選擇,選擇導致一個人精神的死亡與復活。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選擇看成一條河流,河流的質態決定著人生的形態——河道狹窄,意味著選擇的空間局促有限;河道寬闊,則意味著選擇的空間自由而寬廣。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很多時候都把「選擇」作為「自由」的代稱,儘管從邏輯上說它們並不完全是一個東西。  如果我們約略地將「選擇」視為「選擇的自由」,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形:選擇就像「0」一樣,加在它前面的數字意味著增加,形成正數;加在它後面的數字意味減少,形成負數。對應來說,擁有選擇自由的選擇是正數,而不擁有選擇自由的「選擇」是負數。從社會政治學角度說,人的不自由是一種常態,自由則是一種奢侈品,許許多多的人終其一生也與其無緣——你能想像朝鮮人民乃至於金家王朝的家丁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嗎?你是不能想像的。  有各種各樣的緣由造成「失去選擇的不自由」,無論何種緣由,你都無法否認,它是一種絕對的存在。換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所有自由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仍舊把河流作為選擇的比喻,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在這條河流狹窄之處,人的危機是有可能的乾涸;而在這條河流寬廣的地方,人的危機則是被淹死,並且,河流越是寬廣,淹死在裡面的人越多。  這在政治領域(譬如極權主義與自由主義)和倫理領域(譬如禁欲主義與性開放、性自由)都是如此。  183.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驅力  歷史運動從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譬如我們從世界範圍內觀察到的追求自由與民主的運動;還有一類是非正義的,譬如上個世紀前半葉在西歐和東亞出現的法西斯主義性質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當下極少數國家仍在鼓噪和堅持的極權主義國家思潮和國家運動。這兩類運動構成了歷史運動的動力總成,個體只是其中極為微小、不為人所在意的部分。  無論何種性質的歷史運動,都是無數個體動機的彙集,就像一條江河,無數水滴的運動構成了江河的奔騰,如果抽取掉水滴的作用,那麼,江河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亦然。歷史運動中整體與個體的關係問題,當然遠比江河和水滴的關係複雜,然而就其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言,大同小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和在舞台上一樣,我們必須區分開演員與他扮演的角色,那就是把這個人本身和他的地位名聲區別開來——與他們被職位、境遇所塑造的角色區別開來。經常是最壞的演員扮演皇帝,最好的演員扮演乞丐!」(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看某些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就會發現很多與莊嚴對應的滑稽,與輝煌對應的黯淡,與顯赫對應的輕薄;我們甚至還會發現與非法對應的崇高,與羸弱對應的剛強,與渺小對應的宏大……經常看到這些,我們也許就不那麼容易被欺騙了;再進一步說,在橫行無忌的權力暴行面前,我們也許就會覺得生活並不那樣難以忍受了。  184.人性中最柔軟的一面  人是一個多面體,人始終都會把心靈中最柔軟的一面面向他所愛的人,這是因為那個人也在用最柔軟的一面面對著他。謂人際關係,實際上就是基於這個原則建立起來的。假設情況發生改變,那麼在對應著的人之間,則一定會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從這個角度說,世界是一個整體,任何人的處境都與他人有關;任何人的生活形態都是與之對應的他人生活形態的反應。不幸的是,生活中讓人堅硬的東西,似乎總比讓人柔軟的東西要多。  堅定不渝、持之以恆、海枯石爛之所以為人所稱道,是因為這些品質在人性中極為稀少,它們就像幾座孤島,漂泊的靈魂很難攀住它哪怕做極為短暫的休憩。人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漂流,這個大海既可以稱之為外部世界,又可以稱之為寄寓在我們軀體之內的內在人性,你身陷其中無以自拔,更無人對你伸出援手,你命中注定要永無止境地在孤獨中漂泊。你當然可以戰勝人生路途上很多的險阻,你甚至也能夠接近你所設定的人生目標,但是你永遠無法超越你無法超越的東西,這個東西,既是世界,又是我們內心。悲觀主義哲學反覆論證的,其實就是這種不可超越性。  世間萬物都在流變之中,人生事物何嘗不是如此?到什麼時候你都應當感謝照射到你身上的陽光,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替代;因為你擁有的會失去,失去的則不會再來。如果你幸運地擁有了陽光,就請用整個生命珍惜它、呵護它,它是那樣稀少,那樣脆弱,那樣容易流失。  185.人的命運在路上  世界遠不如人想像的那樣乾淨,那樣充滿詩意,世界不是這樣的。它魚龍混雜,善惡共存,既有和煦的春風,又有逼人的風刀雪劍……面對由各種邪惡慾望彙集成的污泥濁水,你經常會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其實也沒什麼,你甭抱怨。活著本身就是一場戰鬥,就像非洲馬薩伊馬拉荒原上新降生的動物,剛一出娘胎就得奔跑,否則你極有可能成為其他食肉動物的美餐。我們像角馬一樣拼了命向前奔跑著,路途上充滿了兇險,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到達終點,誰也無法預測終點在什麼地方,命運之神的唯一指點似乎就是奔跑,無休無止的奔跑。  即使你精疲力竭終於到達了「終點」,即將告別這個世界,那個絕對意義上的終點還是遙遙無期,你仍然在路上。你的命運就是在路上,它在那裡開始,並且在那裡結束。所有人都是這樣。  186.絕不要原諒品質低下之人  對已經被事實證明品質低下的人——橫行霸道恃強凌弱之人,趨炎附勢攀龍附鳳之人,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之人,坑蒙拐騙巧取豪奪之人,媚上欺下為虎作倀之人,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人,蠅營狗苟唯利是圖之人,巧言令色虛與委蛇之人,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之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之人……絕不要原諒他們,絕不要通融,絕不要妥協。你要記住,是這些人毀壞了生活;他們不僅毀壞生活,同時也在毀壞整個世界。人生之所以如此艱難,很多時候都源於社會縱容或者說生成了這些人,他們如魚得水,所以才「攪得周天寒徹」。  面對這些人,你當然應當反擊,因為他們侵蝕社會正義,越過了人類良知的底線。然而反擊需要超常的力量和手段,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為英雄。當你不擁有必要力量和手段的時候,你也有理由不反擊,但是在你的心底里,在由「最高理性」(概念援引自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擔任法官的那個法庭上,你一定要將這些品質低下之人作為罪犯置放在審判席上,還正義以尊嚴。這是人的自然責任,一種無可推避的責任。退後一步說,即便在世俗意義上,你也要將諸如此類的人視為零,永遠都是零。所謂零,就是什麼也不是,無嗅無味,屁也不是一個——「最高的輕蔑是無言,甚至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187.男人的慾望是女人,女人的慾望是激起男人的慾望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孟德斯鳩說過這麼一句話:「男人的慾望是女人,而女人的慾望是激起男人的慾望。」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記住了。如果仔細研究兩性關係中複雜的慾望成分,你會發現孟德斯鳩是有道理的,這就是說,無論男人或者女人,一旦墜入愛河,就將無法排除掉佔有對方的慾望,這正是愛情區別於友誼或者墮落的最主要特徵之一。除非是一些完全不受禁忌約束的流氓,一般來說女人有比男人更強烈的佔有慾望,與這種慾望伴生的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嫉妒」。與男人不同的是,女人的佔有慾望常常是以反向方式表現出來的,她更在意男人對她的慾望,如果她發現男人對她的慾望減退或消失了,那麼她自身的慾望也會像得不到陽光和水分的花朵一樣逐漸枯萎……這意味一個愛情事件結束了。  188. 社會運動並不都表現為社會演進  歷史害怕審視,審視往往發現破綻。譬如,貫穿於歷史過程的社會運動,在很多時候並不都表現為社會演進,相反,卻很有可能僅只是過去的重複,換了一種方式而已,甚至還很有可能是貌似前進的一種倒退。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社會運動現象都概括為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鏈條,對某些未見結果的社會運動現象,謹慎地將其視為有待觀察的社會事件,也許更準確穩妥一些。  189. 絕望而死的唐僧  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  唐僧取經回長安,記者問:「你對三陪小姐有什麼看法?」唐僧很吃驚:「長安也有三陪小姐嗎?」記者第二天登報《唐僧抵達長安,開口便問有無三陪》。記者問唐僧:「你對三陪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唐僧說:「對不起,我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記者第二天登報:《唐僧夜間娛樂要求高,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記者繼續追問唐僧:「你對三陪小姐究竟有沒有看法?」唐僧很生氣:「什麼三陪四陪五陪的?不知道。」記者第二天登報:《三陪已難滿足唐僧,四陪五陪方能過癮》。記者仍舊追著唐僧問同樣的問題,唐僧不發一言。記者第二天登報:《面對三陪問題,唐僧無言以對》。唐僧生氣地說:「你這是誹謗,我要去法院告你。」記者第二天登報:《唐僧一怒為三陪》。唐僧將記者告到法庭,媒體爭相報道:《法庭將審理唐僧三陪小姐案》,唐僧看後撞牆而死。唐僧死後,媒體補充報道:《為了三陪而殉情:唐僧這一生》  這當然是一個博人一笑的段子,然而在我看來它卻有很深的內涵:如果話語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你就是唐僧。不幸的是話語權確實不在你手裡,這就是說,你一旦踏上長安的土地,你就擺脫不了被話語權糾纏的命運,你只能成為唐僧。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乃至於現實生活中很多不招人待見的秉持信念者,都是在類似情況下成為唐僧的。  190.靈魂越是深邃,越是孤獨,越是充滿矛盾和糾結  叔本華之豐富多彩不僅在於獨到的哲學思辨,更在於他對生存境遇與道德倫理給予了很多關注,針對人的不同境況發表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議論。閱讀叔本華,我每每都要為其幾乎覺察到我們每一個細微的心理脈動而感到驚訝。在這樣一個透視了人性的偉大哲人面前,世界是赤裸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遮掩它的美麗和醜惡。反過來說,把世界看得這樣通透的人所能收穫的,絕不會是無量的滿足與幸福,所以我們從叔本華那裡總是體味到難以言傳的苦澀。  唉!靈魂越是深邃,越是孤獨,越是充滿矛盾和糾結啊!  叔本華說:「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難道不正是他對自己人生處境的道白么?相反,有一種類型的人卻活得異常滋潤,這就是被叔本華謂之「精神遲鈍」的人。「精神遲鈍的後果是內在的空虛,這種空虛烙在了無數人的臉上。並且,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現出持續的強烈關注,也暴露出他們這種內在的空虛……內心空虛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這個世界熙熙攘攘,涌動著多少這樣的人啊,而真正的思者,卻往往潛沉在一個不為人所在意的地方。  2015-12-29  文章來自陳行之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http://chenxingzhi.blog.21ccom.net/?p=270  按一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我的原創號


推薦閱讀:

那些讓女人傾心、追隨的男人特有的品質
如何辨別衣服的品質
觸塵|頤和安縵:人生總要做一次阿哥或格格
珍惜你擁有的這個品質,否則終生遺憾!
[N2008 884] 鑫達收藏之《高品質交誼舞曲十七》(聖誕版) - 音樂地帶 - 華聲...

TAG:品質 | 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