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節課 思考題 342、皈依後有哪三種所修、三種同分?請具體說明。哪些戒條你曾犯過?倘若你周圍有佛教徒不明此理,你打算怎樣做? 343、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樂,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請舉例分析。 344、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怎麼樣隨時隨地憶念三寶?若能經常這樣串習,對自己臨終時有何幫助?
345、通過修持皈依,請時常觀察自己能否做到縱遇命難也不舍三寶。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講皈依的學處,也就是皈依後須守的九條戒律。昨天已講了三條所斷的戒律,今天接著講: 戊二、三種所修: 所修,就是皈依三寶後應該做的。它也有三條:
一、皈依佛以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在清凈的地方。對它起真實佛寶想,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佛陀雖然已示現了涅槃,但很多經典里也講了,佛陀幻化的形象就是佛像。故《親友書》中說[1],作為智者,即使看到木雕的佛像,也會恭敬頂禮。 我們作為皈依佛門的人,不要說對佛菩薩的畫像、塑像頂禮膜拜,就算是佛像的碎片、唐卡的一角,也應當恭敬頂禮,放在清凈之處,不能任人踐踏。在末法時代,佛陀會顯現為佛像來度化眾生,故要把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對它生起歡喜心、恭敬心。而千萬不能輕蔑佛像,甚至見到時連帽子都不摘,以不恭敬的態度來對待。 二、皈依法後,不要說對顯宗的《大藏經》、論著,密宗的續部、經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隻言片語,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想。 佛陀曾在經中說:末法濁世時,我會以文字相來利益眾生。因此,我們不僅要恭敬佛經論典的文字,從廣義上講,世間的雜誌報紙由於能指導人們取捨,故也應該值得恭敬。 然而,聽說有些寺院的佛教徒,在跟別人辯論時,手裡拿著《釋量論》的法本,說它只不過是文字而已,對它恭敬沒什麼意義,然後就放在屁股下面。這種行為特別可怕!持此邪見的人,表面上是佛教徒,實際上根本不是。當然,他也是因為愚痴所致,不知道佛經的價值,所以非常可憐。 我們作為佛教徒,皈依了法寶之後,不能把經典放在不凈的地方,或者地上,而一定要放在高處。有些人把法寶、佛像塞在床底下,甚至坐火車時把有經書的行李放在下層,這真的很不合理。一般來講,有智慧的人,絕不可能將法寶放在身體下面,這樣對三寶連基本的恭敬都沒有。 「文革」期間,藏地有些人被紅衛兵逼迫必須坐在轉經輪上、經函上,他們寧死也不坐,不願意捨棄三寶。還有個地方的紅衛兵,把經函、玻璃碎片分別攤在路上,讓一個誓言特別堅定的人,要麼光腳踩玻璃碎片,要麼就去踩經書。後來那人選擇了玻璃碎片,而不願意踩在經書上。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所有的佛經有恭敬心,因為你已經皈依了法寶。 三、皈依僧[2]以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的紅黃補丁以上,也應當生起真實僧寶想,恭恭敬敬頂戴供養,將它放在乾淨的地方,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僧眾的僧衣,我們千萬不能踩,如果在上面跨來跨去,過失也相當大。為什麼呢?因為有關經典中說,出家人的紅黃僧衣,實際上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成佛時的裝束,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會恭敬頂戴。還有些經典里說,大鵬每天捉龍而食,龍王向佛陀求救,佛以僧衣贈與龍王,教其及眷屬各分一縷,系在龍角上,就能避免大鵬捉食之難。
所以,出家僧衣加持極大,我們穿上之後,除非是前世殺生等異熟果報現前,否則,一般的世間鬼神無法加害。 現在有些在家人,邪見特別重,對出家人很看不慣,看到誰都覺得是壞人。有這種心態的話,造的業會非常大。阿底峽尊者說過:「四個僧人中,一定會有一位聖者。」只不過我們的心不清凈,看不到而已。因此,能穿上這樣的紅黃僧衣非常不容易,大家理應觀清凈心,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破皈依戒。 戊三、三種同分: 一、對為自己開示取捨道理的上師,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麼樣,我們都應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寶。甚至連其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而要精勤承侍、供養。 當然,將上師視為與佛無異,並不只是藏傳佛教的說法,漢傳佛教個別人對此頗有微詞,這也是他孤陋寡聞而已。其實,漢地有一部經典叫《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裡面就說:「當於阿闍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闍梨者,諸佛等無異。」所以,我們對上師像佛陀那樣承侍恭敬,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沒有這樣,則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 二、對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都應當作真正法寶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覺得上師講的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絕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對上師要有恭敬心,對上師的教言要有歡喜心,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現在有些人認為:「對上師要有恭敬心,這是一種過時的傳統思想。現在已進入21世紀了,人人都是平等的,上師和弟子也不例外。」 如果你這樣想,那不要說佛教中,連世間上也說不過去。試想,假如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平起平坐,學生可以隨意反抗老師,他們不願意坐在下面,就可以跟老師一樣坐在講台上,如此沒有尊重心的話,學生永遠也學不到任何知識。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特別可怕,好多人都特別愚痴,將很多傳統理念棄之不顧,反而去推崇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另外,對於上師的眷屬、弟子,及與自己共同持梵凈行的道友們,也要作真正僧寶想。身語意恭敬依止,一剎那也不做令他們不歡喜的事。 包括為上師發心的人,你也不能看作敵人,背後遇到誰都講他的過失,甚至覺得上師如何如何偏袒。就像藏地的一句諺語:「看到騎馬的人,在他面前站著說;看到走路的人,在他面前坐著說。」其實,就算是當年釋迦牟尼佛身邊,也有好人和壞人,但這並不是佛陀的過失。不過,嘴巴長在自己身上,你想給別人說是上師的過失,說是上師身邊發心人員的過失,不把他們當僧寶想的話,想怎麼說都可以。如果上師的眷屬不歡喜,實際上也跟間接危害上師沒什麼差別。
當然,假如上師的眷屬、弟子,行為確實說不過去,那也不一定非要維護。包括上師若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作所為完全違背正理,佛教中也並不是強迫你一聽說是上師,就必須無條件服從,上師什麼都可以隨心所欲,什麼壞事都可以干。 不過,上師若是真正的善知識,就必須要以恭敬心來依止。尤其在密宗金剛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師。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師的身為僧眾,他代表了十方諸佛,在末法眾生面前示現為善知識的形象;語為妙法,以講辯著的方法,為眾生開示取捨,廣轉*輪;意為佛陀,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跟佛陀的密意無二無別。故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對於上師的所作所為,我們都要看作是正確的、善妙的,誠信不疑地精進依止,時時刻刻虔誠祈禱。 假若自己三門的行為,讓上師生起厭煩心、生起不歡喜心,那就完全捨棄了一切皈依境。這樣的話,再祈禱諸佛菩薩賜予悉地,也沒有一點用處。因此,我們應隨時隨地以堅定不移的毅力和決心,想方設法讓上師歡喜。 然而現在末法時代,好多弟子不在乎這一點。包括不少聽過密法的人,覺得上師就像親友一樣,不高興也無所謂,從來沒想過自己觸怒上師的話,不能過夜就要懺悔。有些人可能是不懂這個道理,有些雖然懂一些,但不把它當回事,如此一來,他們一切悉地都得不到。 以前我看到《藍色手冊》里說:「一切大乘之教規,令師歡喜最重要,上師極為喜悅故,一切所為具大義。」只有讓上師心生歡喜,一切所作所為才有了實義。因此,令師生喜在修行中特別重要,我們應當以三種歡喜來依止上師。 ◎ 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 總而言之,在生活中,不論痛苦也好、快樂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傷也好,我們都應一心一意依賴上師三寶。如果幸福快樂,也知道這是三寶的悲憫所致。誠如佛在經中所說:此世間的安樂與善事,乃至烈日炎炎時,有習習微風吹到臉上,都是佛陀的悲憫與加持。 《福蓋正行所集經》亦云:「若佛不興世,三界何有樂?由佛出現故,我等獲安樂。」佛陀出世,不僅能開示正法,引導我們懂得取捨,獲得解脫的安樂。甚至在夏天特別熱時,吹來一絲涼風;冬天特別寒冷時,出現一縷陽光,也都是佛陀的加持。 記得《中觀莊嚴論釋》里還說,對出家人而言,包括刀能剃髮、衣能著色,也完全源於佛陀的加持,只不過人們不知道而已。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時,釋迦牟尼佛的度生事業在娑婆世界已經圓滿,此時人們很難獲得佛陀的加持。很多出家人雖想剃頭髮,但剃髮工具無法使用,只能把牛皮覆在頭上,裝成光頭的形象;想把法衣染成紅黃色,顏色也沒辦法染在衣服上,只好將牛皮反過來,當成袈裟穿。 對此,或許有人不一定相信。但不管怎麼樣,大家應該知道,世間上的一分快樂、一分開心、一分祥和,全部是佛的加持。很多老修行人就有這樣的心態,自己如果特別快樂,或是喝了一杯茶,特別香,馬上就會說:「這是佛陀的加持!這是上師的加持!」
同樣,哪怕你生起一剎那的善分別念,比如想修行、想出家、想放生、想發菩提心等,也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帶來的。就像《入行論》中所言:「猶如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在這樣的末法時代,我們生起如閃電般短暫的學佛意樂,或者對佛陀生起信心、對眾生生起悲心,是特別特別不容易的,因此,這一切均為佛陀的加持。 倘若沒有這種加持,我們會永遠沉溺在苦海中,感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時時感恩佛陀。《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說:「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眾生受大苦,無復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方廣總持經》還說[3]:佛陀滅度之後,若有法師為人說法,令眾生趨入大乘之道,假如他們生起一絲歡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淚,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我們跟別人交流佛法時,有些人對佛陀生起歡喜心和信心,聽著聽著就感動地流淚,這都是佛陀的加持,是很不容易的。對一般世間人而言,哭的話,多是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家庭,這時候他流的眼淚比長江黃河還長,但這種眼淚沒有任何價值。 以前我在一所醫院住院,有個護士對我很不好。有一天,我看她在流淚,就問:「你是不是為我哭的?」她惡狠狠地回答:「我才不會為你哭呢!」(眾笑)法王講《釋尊廣傳》時說,對眾生因悲心而流淚,或者對三寶因信心而流淚,這種淚水有很大功德。但如果只為了自己而哭,那沒有什麼意義可言。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三寶有這麼厲害,那天天祈禱三寶就可以了,我生病是不是就不用看病吃藥了?」 並不是這樣。假如出現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難,首先你要祈禱三寶,除此之外,若是需要採取醫療術、禳解術[4]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這些都是三寶的事業,然後再接受治療等,而不要認為「祈禱三寶起不到什麼作用,我看了醫生以後才好」。其實你到醫院去,不管是醫生診斷還是開藥,全是三寶的威神力在作饒益。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理念搞清楚,對「一切顯現都是三寶的游舞」要深信不疑,並且觀清凈心。 如果為了辦事等目的,我們要前往異地他鄉,也應先頂禮所去方向的如來或三寶,然後再開始動身。比如,要去東方的話,就觀想東方如來,並作頂禮、祈禱;去西方的話,就向西方如來頂禮和祈禱。或者,可以念些《八吉祥頌》,對三寶始終有一種恭敬心。若能如此,則會成就一切順緣。《佛說灌頂經》亦云:「禮拜向三寶,供養散花香,釋梵相擁護,萬事皆吉祥。」 我們藏地就有這種習慣:出門之前先去寺院供養僧眾,請他們念經,然後自己進行祈禱,向所去地方的佛陀頂禮,這樣的話,一切所願就很容易成辦。 《三戒論》中也講過,阿底峽尊者規定,皈依後有五個共同學處:「不為命獎舍三寶,何等要事不尋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頂禮所去之方佛。」 意思就是,第一、皈依以後,就算遇到生命危險,或者得到再大的獎賞,也不能捨棄三寶。
第二、不管發生怎樣重大的事,也不能認為三寶不能救護,而去另尋其他的世間辦法。 第三、行住坐卧中恆時憶念三寶功德,不間斷供養。 第四、了知功德後,令自他虔誠地皈依三寶。有些人出去時,坐車也看看有沒有容易調伏的對象,如果有人看起來不錯,就馬上坐到他跟前,笑眯眯地問:「你皈依過沒有啊?」結果別人不但不領情,反而一直抽煙,最後把他給熏跑了。 第五、無論去往何方,要對那方的佛陀進行頂禮。 ◎ 日常生活中如何祈禱三寶 一切時處,都應念修寧提派儀軌的皈依偈「真實三寶善逝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直至菩提果間永皈依」[5],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藏地,幾乎人人都會念。那天我去一個學校,問了很多小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會。不過,現在藏地很多知識分子不像以前了,因為新文化的衝擊特別大,他們對三寶的信心日益退化,這種現狀不容樂觀。 念誦三皈依,其實功德非常大,《聖解脫經》中說,若能在臨死的旁生耳邊,念「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瑪雅,南無桑嘎雅」,它來世就會擺脫惡趣之苦。而四皈依,是在三皈依的基礎上加了「皈依師」,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所以,我們要經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時讚歎三寶的功德,令其皈依,並使他們明白:自他所有眾生今生來世的依賴處就是三寶,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不過現在末法時代,有些人真的特別過分,常說佛經的這個道理不對、那個道理不對,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這些人口口聲聲說這是事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只看到過失的一面,卻從不看功德的一面,因為自己心不清凈,故根本看不到皈依三寶的功德。 其實,就所有眾生而言,對今生來世最有利的,即是皈依三寶。如經云:「唯有諸世尊,能加施無畏,當至歸命佛,及法與聖眾。」唯有世尊可以賜予無畏的境界,故我們應以誠摯的信心,皈依佛陀、法寶和僧眾,只有這樣,今生來世才會得到快樂。 真正懂得皈依功德的人,不管到哪裡去,哪怕路上見到一個人,沒有皈依過的話,他也肯定要講皈依的功德。或者他在旅館裡住一晚上,旁邊的人若不信佛教,他就慢慢慢慢講,到了第二天分開時,那人已經皈依佛門了。
不過,有些人特別剛強難化,你講了半天也沒有用,這樣的話,你就給他念些皈依偈或佛陀名號,這對他也是有利的,因為在暗劫中,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所以,遇到實在聽不進去的人,你可以在他耳邊突然念「佛、法、僧」;或者走路、坐電梯時,突然念「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在別人看來,你可能有點問題,但實際上,這對他們利益非常大。只要能在眾生阿賴耶上種下善根,這也是一種弘揚佛法。畢竟你即生中想找一批眷屬,專門給他們講經說法,機緣不一定很成熟。但在走路的時候,可以把路人當成你的得力弟子——呵呵,是不是啊? 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也要觀想憶念三寶。 睡覺:晚上就寢時,要像前面所說那樣,將皈依境的尊眾觀想在自己心間,心專註於皈依境而入睡;倘若你沒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境界,實在不會觀想,那也要在心裡意念:「上師三寶此時就安住在我的枕頭上,以慈悲的目光垂視我,憐憫地關照我、加持我。」若能在這種境界中入眠,自己迷亂的夢就會變成光明夢。所以,睡覺前應當這樣觀修,盡量不要有貪嗔痴的心態,而應在不離隨念三寶的狀態中入睡。 吃飯:享用飲食的時候,就像平時會供一樣,將三寶的壇城觀於自己喉間,以飲食的美味作供養。不過,有實執的人因為沒有生圓次第的境界,就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念頭:「具體是在喉間的哪裡呢?三寶會不會有這麼小?」其實,在觀想時,我們的身體並不像現在這樣,而是全部顯而無自性的,一塵上有無數剎土和世界。說喉間,只是一個方向而已,在那裡有無量無邊的如來壇城,你也變成無量無邊的幻化身作供養。 若實在不能這樣觀想,則可誠心意念:一切所飲所食的獻新[6]部分,首先供養三寶。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就是這樣,平時哪怕喝一瓶飲料,也是一打開就先沾少許,向空中彈三下。假如你不方便這樣做,也可以在心裡念一遍供養三寶的偈頌,然後再自己享用。 這方面,學院大多數道友做得不錯,不管是男眾、女眾,平時吃飯的時候,把飯盛到碗里後,先合十念供養偈,然後才開始吃。這也是一種修行,這種習慣要慢慢養成。我們每個人世間習氣很重,不好的念頭和行為經常出現,好的行為學起來非常艱難,所以,大家應該經常這樣串習。 穿衣:當你準備換上一件嶄新的衣服時,還沒有穿之前,應先觀想供養三寶,向空中甩動一下,然後意念三寶賜給了自己,再穿上。 當然,不僅僅是新衣服,任何一種你特別喜歡的對境,比如新房子、新道場,都可以先供養三寶,之後觀想三寶賜給自己,這樣是非常有功德的。聽說有個道友天天在佛前供水果,完了以後,就跟佛說:「釋迦牟尼佛啊,您把最好的蘋果給我吃哦!」呵呵,這樣也可以。 同樣,遇到悅意的外境,如美麗的花園、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宮殿、悅意的樹林、廣大的財產、富饒的受用、佩帶裝飾的俊男美女等,也應先供養三寶。(你在路上看到一個特別好看的人,可以馬上想:「供養三寶!供養三寶!」)無論看見任何喜愛或貪執的事物,都要誠心意念供養三寶。 打水時,也應將獻新供養三寶之後,再把水裝入自己的水器。不過,現在城市裡有自來水,不一定有條件這樣做。在以前,人們去泉邊、井邊打水時,都會先沾取水瓢里的一點點,向空中灑三下,然後再裝入自己的水桶。
古人的這些行為,如今不少人覺得是一種多餘,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此舉的功德。其實,除了我們眼睛看見的以外,還有無形的三寶加持,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供養了三寶,就算財物不是很多,也可以積累許許多多功德。《大莊嚴論經》云:「雖無諸珍寶,及以資生具,能信三寶者,是名第一富。」因此,我們看見一個美妙的對境時,隨時隨地都要供養三寶。 此外,自己獲得現世的幸福美滿、安居樂業、名聲遠揚等任何稱心如意的事情,也要想到這完全來自於三寶的大悲,首先供養三寶,生起恭敬心,並觀清凈心。 自己頂禮供養、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一切善根,也應當供養三寶,然後迴向眾生。我們平時念的放生儀軌中,就有專門供養三寶的偈頌,有些人看後覺得:「我自己放生就可以了,還供養三寶幹嘛?沒有必要。」其實不是這樣的,無論你做任何一件善事,將善根先供養三寶,後迴向眾生,如此既有供養的功德,也有布施的功德。比如,你今天聽課、念《普賢行願品》、修加行的善根,首先觀想供養三寶,然後迴向給天下無邊的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耽著,但實際上,這種耽著可令我們積累很大的菩提資糧。 尤其在藏曆每月十五、三十的晝夜六時中,一定要儘可能供養三寶。或者每月的初八、初十、二十五、二十九[7],以及漢地的佛陀成道日、觀音菩薩誕生日等吉日中,也要盡量作供養。並且,平時也不間斷供養三寶。 我在小的時候,常聽父母、附近修行人說:「今天是初十,一定要行持善法。」「今天是初八,所有孩童都要行善。」從小就有這樣的傳統。但現在藏地的一些地方,這種習慣還是有點改變。我常常會想:「可能是與前世的福德有關吧,我從小不管讀小學、中學,還是在家裡放氂牛,總能遇到非常好的善知識,一直不讓我學得特別壞。一個人在年齡沒有成熟時,很容易隨外境而轉變,此時周圍如果有好的觀念和行為,就會影響他一輩子。」所以,現在的父母特別需要在孩子耳邊、孩子眼前,作正面的引導。我們也應通過各種方法,給這些新一代的孩子灌輸佛教的理念和教育。 總之,大家隨時隨地切切不要忘記:無論是苦是樂,唯一要皈依三寶。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夢中心裡害怕、恐懼萬分時,也能夠皈依,這樣一來,在中陰界時也能做到。在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前,務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 寧死也不捨棄三寶 歸根到底一句話:一心一意依託三寶之後,縱遇命難,也絕不能捨棄三寶。 《六度集經》中說,從前有一位國王,以佛法來治理國家。為了推行佛法,他詔令天下:凡是肯受持戒律、身心清凈者,即可免除一切賦役。 有些人為了免稅,表面上信奉三寶,背地裡卻為非作歹。國王發覺這種情況後,決定重重懲治這些人。為了分辨出哪些人是偽善之徒,國王想出一條計策:
他命人在全國各地貼出告示,上面寫著:「凡是信奉佛法者,都要處以死刑!」結果,那些偽善之徒一看告示,紛紛捨棄佛法,露出本性,毫無顧忌地作姦犯科。 當時有一位年老的修行人,看到國王的禁令,心裡非常悲哀。他想:「佛經中記載,三寶的功德非常大。我今以宿世功德,才能信奉三寶,如果要我捨棄正道,即使可貴為帝王,我也不會去做。若能親近三寶,就算犧牲性命,我也在所不惜。」於是,他對佛教依然篤信不已,並勸兒子千萬不能捨棄三寶。 國王得知後非常高興,派人請他到王宮來,任命他為宰相,並待以厚禮。至於那些捨棄佛教的偽善之徒,皆被課以重稅和勞役。從此以後,國內就再無偽善的行為了。 其實,我們對三寶若有這樣虔誠的信心,三寶的加持自會時時入於心。假如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永遠不捨棄三寶,有如此堅定信念的話,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從前,印度的一位居士,被外道徒抓住了。他們威脅:「如果捨棄皈依三寶,就放你一條生路;如果不捨棄,就殺掉你。」這位居士回答:「僅僅口頭上說一句也可以,但我內心絕不可能捨棄。」最後,他被外道徒殺害了。我們也務必要竭盡全力,使自己擁有這樣的境界。 尤其是這次大家共修皈依,一定要反反覆復地思維。雖然你現在沒有遇到那麼大的違緣,但可能你家裡不信佛教的人,經常對你百般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萬萬不能捨棄三寶,這種誓言一定要堅定。(口頭上也不能捨棄,否則也有一定的過失。) 在「文革」期間,藏地也好、漢地也好,這方面可歌可泣的故事相當多。那個時候,誰是真正的佛教徒,誰是虛偽的佛教徒,一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而我們沒有遭受這種逆境時,理應多多串習,修滿十萬遍皈依。其實,每個人的心是可以轉變的,以前對三寶的信心馬馬虎虎,後來通過不斷修持,必定能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否則,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對解脫沒有多大意義。 這些內容,大家必須要先了解好,之後再慢慢串習,串習到了究竟時,才算是有了修行境界。加行中雖要求我們念十萬遍皈依,但這個數字只不過是最低界限。你念完之後可以捫心自問,如果有人逼你捨棄三寶,不然就會殺死你,此時你會怎麼做?倘若你有可能捨棄,那說明修行還不到量,還要繼續念,二十萬遍、三十萬遍都可以。 總之,皈依不是口頭上的,大家一定要從內心中,對三寶生起穩固的信心。假如你在皈依境面前,已經發了十萬遍誓言,再變心的話,就太壞了。世間人說一句海誓山盟,永遠都會刻在心底,將來變了要受到懲罰。那我們在三寶面前,一心一意地發了十萬遍誓,就更不能輕易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