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楊 少 侯 及 其 傳 人
楊 少 侯 及 其 傳 人
由劉習文提供 Vincent Chu 整理
【按:本文系全英文著作,發表在美國《太極》雜誌2008年第3期(總32期)。作者Vincent Chu(朱國宏),美藉華人,露禪門下(海外)六世弟子,其父朱振瞬,為楊澄甫宗師長子楊振銘(守中)高足,在美國波士頓傳拳已四十餘年;譯者閉綠,廣西師大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今天,人們一般把楊澄甫所傳的大架太極拳體系稱做楊式太極,而楊澄甫的長兄楊少候所傳的楊氏小架太極拳卻鮮有人知。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楊氏小架太極拳的存在。
兩年來,我有幸幾次去(中國)廣西南寧,拜會了正在那裡傳拳的劉習文先生。劉先生的老師張虎臣曾經在楊少候門下學習,精通楊氏小架太極拳。
在這裡,我急切地想和西方的太極拳愛好者一起,分享劉先生所知的楊少候生平業績,以及楊氏小架太極拳系傳人的情況。
熟知楊少候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的太極拳技爐火純青。以下所述,是劉習文先生在南寧與我談話的記錄整理。
楊少候(1862—1930)名兆熊,字夢祥,號少候。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禮儀規定,直接稱呼人的姓名是不禮貌的,所以平時不能稱呼楊兆熊,而順從習俗稱其字或號,叫作楊夢祥或楊少候。
楊少候是楊健候長子,七歲學拳,拳技得家傳於二伯父楊班候和父親楊健候,
童年時得到祖父楊露禪的親自指導,太極功夫名冠於世。民國年間被人稱作「太極第一人」,與人推手「出手不見手,見手混身手」,因此又被人美喻為「千手觀音」、「聖手觀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他說:「學習大架太極拳,如同記時鐘表中的長(秒)針,走的是外圓、大圈;學習小架太極拳,如同鐘錶中的針的轉軸,走的是內圓、小圓。」因此,楊少候所傳拳架架高步活,緊湊縝密,圈多圈小而輕靈奇巧,這是楊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
楊少候經常說:「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如果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術的人。天地間無純剛柔可以操必勝者,有之,非剛柔相濟不可。太極拳由柔得剛,外家家由剛得柔,其目的是一樣的。」
多數的武術訓練都與楊式太極相反,他們大多先練剛勁後求柔和。而楊少候的小架太極則是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從而開合有序、虛實分明、剛柔並施、快慢相間、鬆緊並存……」,真正達到了「人身處處是太極」、「妙手一著一太極」的境界。
楊少候還說:「喜則假喜,怒則真怒。所謂一怒而諸候懼,安居天下而息者,蓋由此也。」楊少候小架太極拳是「先聲奪人」、「氣勢逼人」:有彈抖、有震足,有飛腿、有掛樹,發勁冷彈脆快,時有哼哈聲響;拳架隨拳勢剛、柔、快、慢而目表情豐富:有時面帶微笑溫和慈祥,有時怒目圓睜殺氣騰騰……觀者無不嘆為觀止,這也是楊少候所傳太極拳的特點。
楊少候常說:「兵無常勢,拳無常法。太極無法,動即是法」。因此,楊少候與人對陣,手法刁鑽古怪、變化奇異莫測。總結起來有為輕快、流暢、短小、清晰、深入。所謂輕快,是指整個身體要放鬆,出手迅速利落;流暢,是指要讓身體處於有利的位置,以便活動自如;短小,是指手臂始終貼近身體,這樣前後的動作就能連貫、有力,對對手造成的打擊就更大;清晰,指的是發勁時準確的運用每一分力;深入,指的是發勁時把力量的作用最大化。
楊少候與人較技,常棚捋採挒混用,跌打摔拿並施,不拘常規,又能「出手不見手,見手混身手」,常使對手捕風捉影,不知如何是好。
雖然太極拳有刀、劍等短兵器和矛等長兵器,但楊少候最喜歡的兵器卻是兩支鐵筆。他說:兵器是手的延伸,這兩支鐵筆在他手上,能更好的施展太極拳術的著法。
楊少候的拳技已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神明境界。據前輩言,1929年,少候行走在南京街頭,身側後方突然竄出惡犬襲咬小腿脛部,將及未及之際,少候只是膝蓋一屈豪毛未傷,犬卻被騰出數丈、哀嚎趄趔而去……
楊少候推手注重活步。經常說:「『善戰者致人,不至於人』,太極拳實戰須審時度勢、果斷地攻其不備、攻其要害、攻其弱點,切莫痴迷『以靜制動』的條框;以逸待勞,不如主動出擊,誘敵深入,使敵陷落太極圈內,借盡其勢其力,瓮中捉鱉」。楊少候活步不是今天楊式太極的進一退一、進三退三,也不是武式太極的兩步半或三步半,而是搬攔跟進,「手從腿邊起,側身步輕移」,蛇行穿插摺疊遊走,如影賦形飄忽不定,移形換位、扣擺旋轉,無有定勢,自喻為「飄飄蕩蕩浪里鑽,追風趕月戲神仙。」
楊少候常說:「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不敵術。」問:「何為術?」答曰:「牆上畫門出入自由為巫之術,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為醫之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兵之術……『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之術也。」
1882年,楊少候開始成為父親楊健候的助手,教授太極拳。後來三弟楊澄甫也加入到教授太極拳的行列中。1912年後兄弟倆又一同被許禹生聘邀執教於「北京(平)體育研究社」、「北京(平)體育講習所」、「北京(平)行健會」,成為職業拳師。1902—1928年的二十六年間,少候曾一度南下上海、抗州、南京等地教拳,作過保鏢,但主要活動還是在北京。
楊少候性格孤僻剛暴、心高氣傲,喜抱打不平、霸強護弱,剛直不阿弱於交際,因而曲高和寡,在拳技圈內,楊少候只視許禹生、陳微明等極少數人為知己,能融洽相處。原因在於許禹生曾拜在健候門下,與少侯同輩,性情謙遜、包容大度且為當時拳界的領軍人物;陳微明中過舉,與鄭孝胥、庄士敦等,同為(退位後的宣統)帝師,編篡過清史,文化修養極高。也許正是這個緣故,他們和楊少候成為了朋友,而且許、陳二人都得到過少候的傳教,特別是許禹生,得到楊少候的拳技最多。
楊少候為職業拳師,但教學方法循規蹈矩、古板教條、缺乏耐性,不會因人因時而異、通達權變,曾經說過「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學什麼就教什麼,怎麼學的就怎麼教」,是位有名的「三不教」:不是學拳料的不教;看著不順眼的不教;挨不起打罵的不教。楊少候的拳術多得自班候,所傳拳架難度極大,教學態度又極其嚴厲,特別是推手,常言:「尋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摔跟頭」,「棍子下面出好手」。因此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迅捷不分輕重,常使學生難堪無法下台或跌創疼痛不已,故學者多難接受他那種近乎殘酷的訓練,雖喜其技卻敬而遠之,不敢問津。其三弟楊澄甫雖小他二十一歲,但性格脾氣卻恰與其相反,溫和謙恭,善於通達權變,教學方法又能因人而異、循循善誘,是順應潮流,改造、革新太極拳使其大眾化、普及發展走向世界的專家。因此,同為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傳人桃李滿天下,楊少候傳人卻屈指可數。
楊少候蔑視權貴、寧折不彎,「不吃嗟來之食」,霸強護弱,自尊心極強,因此,生活上常處於貧困窘境,以致身懷絕世武學的武林泰斗,竟於1930年在南京中山陵憤世自裁,搶救無效,逝於南京古樓醫院,享年68歲。巨星隕落詳情,時年許禹生主辦的《體育》月刊有載。筆者以為,逝因除「貧困首都」外,當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楊少候膝下有一子,名楊振聲。楊振聲拳技得自其父楊少候,亦得自其三叔楊澄甫。楊振聲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被親朋薦往雲南昆明傳拳,戰亂中與河北永年家庭失去聯繫,不知所終。
關於楊少候武技傳承,1937年吳圖南先生《國術概論》所載,少候傳人有東潤芳、尤志學、馬潤之、田兆麟、烏拉布;見著於報刊雜誌的少候傳人有李壽箋、顧履平、張虎臣。
2006年8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永年太極拳志》,是目前武術界首部大型系統全面的史志性書藉,具有相當高的權威性。書中記載了楊式太極、吳式太極的規範、課程、歷史以及傳人。書中(第80頁)所載楊少候拳架傳承僅有三支:
一、楊少候傳給吳圖南的太極拳用架
……拳架動作有73式,與楊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其特點是短小實用,速度極快、發勁冷脆、化勁園活,練習一套一般用兩分半鐘,要求做到輕靈、緊湊、快速、堅韌、順遂,由招功而勁功,繼而進入氣功。
二、楊少候傳給張虎臣的太極拳用架
張虎臣,從學於許禹生、楊少候、楊澄甫,得傳楊式太極拳小快式,極有特色。一是套路長,共225式。二是動作極為實用。練拳的同時,即練習散手應用,搭手就打,推手也是推打結合。其變化神速,防不勝防。
三、楊少候其他拳架
楊少候的再傳弟子張星卓(筆者按:張星卓是少候弟子顧履平之徒)曾在貴州傳拳,著有《太極拳鍛煉要領》。所傳拳架為85式,與楊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其練法與定型架略有區別。
《永年太極拳志》載少候傳吳圖南支系,傳人有馬有清、於志鈞。
《永年太極拳志》載少候傳張虎臣支系,傳人有劉習文、韓世昌、王秀田、李順波、梁禮、蔣林。
今之練太極拳者,知澄甫架者多,知少候架者少,在西方尤其如此。而知者多認為少侯拳剛猛少柔,因此不易練習。其實並非如此。《永年太極拳志》所指為少候拳用架、技擊架,為太極快拳。除此而外,少候弟子張虎臣支系,所傳少候拳尚有練架、功力架名曰「太極家手」,尚有預架、養生架名曰「太極正路」,皆講松靜柔緩。
少候嘗言「祖宗的東西是不能變的,我學什麼便教什麼,我怎麼學的便怎麼教。」正因為如此,少候拳較多的保留了楊氏家傳太極拳的原貌,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多少年來,少候拳技一直被認為是門內秘學,鮮為人知,甚至有人認為是楊少侯不允許外傳而造成的。筆者以為這是由於教學方法不當所至,而絕非楊少候先生的本意。為此筆者撰寫此文,將楊少侯的太極拳技及其奧妙予以介紹,藉此與西方練習者們一同分享楊氏太極的精妙絕倫。
推薦閱讀:
※[轉載]寶豐定穴
※轉載/1966孔子墓蒙難:墳冢被掘聖賢頭顱被當球踢
※[轉載]道派命理十神精論
※【轉載】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
※[轉載]宗喀巴大師贊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