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火神派之內涵

火者,陽氣之謂也!氣化之謂也!

中西匯通學派有論言:西醫泥於形跡,中醫長於氣化!氣化者,由氣而化,亦由化而為氣者也。人身有形,五臟六府,五體九竅,皆由氣而化也,由化而成形也。人身有形,由氣化也,生長發育,亦由氣化也!精血津液,無不由氣化而成。氣化諧和,氣化恰當,無太過不及之差,則人身生機旺盛;若氣化不及或陰邪凝聚,或血瘀氣滯,或痰濁水飲留滯,有形之陰邪生也。若氣化太過則虛陽外浮,亢奮煩熱之象作矣!

氣化於精,以陰血為基,陰血不足,則氣不足以化,此陰不化氣也。

氣化:由氣助化的過程。

化氣:由陰化氣,有形變氣的過程。

人身之病,皆氣化之病也,或氣不化陰,或陰不化氣,或氣化不及,或氣化太過。

氣化不及者,補其火也,在上則以君火為主,助心肺上焦之陽氣也。在下則以命火為主,助下焦肝腎少陰之陽氣,在中則助太陰脾胃之陽氣。君火居上以明,相火居下以位,二火往來熏蒸以成中焦之陽氣。君火主神明,為一身之統領,命火為一身之根,為君火之基,中陽為後天之本。君相之火均以之為基,中醫氣化療法乃火神派之基也。有鄭附子,吳附子,有盧附子,有祝附子,皆以重用附子以助氣化也。溫陽、回陽、救陽,皆助陽氣之火也。火神者,陽氣也。神者,陽之靈也。溫陽葯,化生陽氣也。火神派,助中醫氣化之學派也。

助化命火之陽,以附子為第一;助中焦太陰之陽,以乾薑為第一;助上焦君火之陽,以桂為第一。

氣不化津則口乾口渴,姜附可致津液通氣化也。氣不化水則三焦水泛,真武、苓桂之屬也。血氣凝滯,痰於互結,陰氣內聚,助陽可以化陰也,李可老用理中、四逆,溫陽以治糖尿病、治高血壓、治腫瘤,助陽以化陰也。

溫陽補火,可以治數百成千的疾病,乃中醫氣化療法之功也。

補陽可以旺盛神氣,故四逆輩可以治少陰但欲寐也。

40.論火神派之內涵(二)

一、以陽氣為重的思想

1. 陽主陰隨。「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2. 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多數情況)

3. 生理:存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陽氣乃生命的象徵!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

二、陽氣的作用無所不能

可行一切善!

可戒一切惡!

可助一切正!

可攻一切邪!

可治一切病!(萬病不治,可助其陽!)

氣化乃中醫學的靈魂!

陽氣是氣化的源泉!

陽氣可以化津、化液、化精、化氣,化生一切有形之體。

陽氣可以攻痰、逐瘀、化濕、利水、行氣,改善一切新陳代謝!

三. 仲景六經體系是以陽氣為重,氣化為用的最佳體系!

助六經之陽氣: 太陽——麻桂

少陽——小柴胡

陽明——良姜吳萸

太陰——理中

少陰——附子

厥陰——肉桂

四. 氣化要點:

1. 陽主陰隨

2. 陽與氣的關係:氣之峻者為陽!

3. 氣化 -- 陽氣是可以化的

1)生化:化生精、血、津、液

2)化解:痰飲瘀血徵瘕積聚

3)轉化

4. 氣化療法是中醫學術的最高境界。

a. 可助一切正!

b.可攻一切邪!

c.可治一切病!

41.李老學術思想的核心和學術創新

一、 李可老學術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內因、外因之分,李老認為人之所病,內因不外乎陽衰和陽虛,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濕,總結其病因病機為:

1. 人身皮毛筋脈,五臟六腑,五官九竅,但有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

2. 陽虛者十佔八九,陰虛者百不見一。

3. 寒濕為害,十佔八九。

二、李可老學術創新點:

1.六經伏寒;

2.三陰同病;

3.統雜病於六經;

4.培源固本;

5.創立新方;

6.破格用藥;

7.注重煎服法。

三、李可老學術思想的內涵:

陽氣不化!!!?D?D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陽氣不化所致!凡一切陰血之虧皆可以陽化陰!

陽虛可助陽!陰虛也可以助陽!

陽氣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氣化!

助陽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證!

附子萬歲!

大疾沉痾,陽衰已回,調養善後

第一步:大疾沉痾,陽衰欲脫,服四逆類回陽之後,脈漸緩和,必須改用附子理中湯以陰中求陽,先後天並治,元氣元精並補。

第二步:病勢已穩定,陰寒之邪大勢已去,以扶正化瘀為主。以培元固本散加減。

在五味培元固本散基礎上加減,

有肝風,有痛,有凝結積聚之症加止痙散。

有肺腎兩虛,喘咳欲脫加蛤蚧、沉香。

有頑疾死血,攻之不去者,加甲麝、水土。

第三步:大病初癒,陽氣未固,養生三忌。

1、絕對杜絕房事,以護坎中真陽。

2、心情愉悅,以使氣機調暢。

3、杜絕生冷粘膩,以防損傷陽氣。

4、慎起居,順四時以養生氣。

5、大疾沉痾,不遵戒者不治!!!

體會30:中醫立法,切矣!

仲景為醫聖,仲景之理法方葯歷千年而不衰,但仲景方葯之量晦矣!目前國內仲景方葯之劑大多在原方用量的1/3---1/5,甚至1/10,即使辨證用方精確,望之效亦難矣。或全然無效,或1/3---1/5,甚至1/10之效。故經方之道晦矣。仲景之名侮矣。看如今之國家藥典,各種教材,大家之作,其仲景之用量也不過如此。有回歸仲景之量者,如李可,如吳佩衡,如盧崇漢等,其效著矣!但峻毒之葯近十倍於藥典之劑量,豈非法之徒乎!仲景如若在世,亦非法之徒乎!醫聖已是罪人,吾輩何敢望其前途!

衰矣!目今中醫執業環境之慘淡。

仲景仍是醫聖,仲景之量明矣。

起大疾沉痾,仲景之方甚效!

不以仲景之量為法,其方葯之效難矣。

以藥典之量為法,仲聖已是罪人!

故吾儕乃罪人之徒孫乎?

回歸仲景之量,仲景才可洗雪!

回歸仲景之量,才可免囹圄之憂!

體會31:治病之法要在四辨四定

一、四辨:

1、辨病:外感、內傷

2、辨證:首辨虛實

正氣虛?D?D五臟六府、氣血陰陽

邪氣實?D?D寒暑燥濕風火

3、辨症:嘔吐、呃逆、頭痛、咳嗽

4、辨因:內、外、不內外

二、四定

1、定位:臟腑經絡、五體九竅、四肢百骸

2、定性:風寒暑濕燥火,痰飲瘀血積毒

3、定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順傳、逆傳、越經、直中、合病、並病

4、定量:三陰三陽,氣血多少,陰陽盛微

三、辨析系統(怎樣認識)

總括?D?D八綱、六因、六經

外感?D?D六經、衛氣營血、三焦

內傷?D?D臟腑經絡、氣血津精液

體會32:病機十九條的意義?D?D創建了定性定位診斷模式

一、定位?D?D五臟、上下

二、定性?D?D風寒暑濕燥火

三、特點?D?D開列了定性定位診斷先河

四、不足?D?D定位定性分列,無有融合

體會33:假象之症,十之八九

凡病幾乎均有假象,或假於舌,或假於脈,或假於症,或假於上,或假於下。凡假者眾,實吾儕之難料,辨假者,醫之難矣!初學者惑,即有識之醫,不惑者寡,或惑於一時,醫之難免,或惑於一世,害人者眾,「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者」即是此類。

惑於舌者,陽衰而見紅舌,剝舌、光舌,陽氣外泄也。惑於脈者,氣虛而有盛候。但弦、但代、但毛、但鉤,無胃者也。惑於上者,面赤如妝,惑於外者,陽衰而身反熱也,格陽戴陽之類也。

世之俗醫,惑於假者多矣。

辨假之法,猶悟空有火眼金睛,授之要害,務請牢記:

一、要在陰陽總綱上把握,勿在五行細節上糾纏。

二、七綱上定陰陽:舌脈神氣聲色便。

三、仍惑者,以小劑試之!

雒曉東跟師筆記(二)

35.論中醫的差異性

一. 病的差異性?D?D

二. 症的差異性?D?D

三. 舌的差異性:同一病證,舌脈同一嗎?

四. 脈的差異性:現一病證,舌脈同一嗎?

五. 方的差異性:即或同用一方,量會一致?

六. 葯的差異性:同一藥品,一個醫院同一個醫院的差異,一批有一批的差異。

七. 煎服法的差異性

八. 因的差異性:即或同一內傷外感,因也有異!

九. 時的差異性:

十. 地的差異性:

十一. 體的差異性

十二. 醫的差異性

十三. 證的差異性

怎樣看待中醫的差異性?要不要解決?能不能夠解決?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解決?是值的我們各位同道思考的問題?因為他關係到我們對證的準確把握,對方葯的準確把握,最終關係到我們的最終療效。

36.論中醫之內涵

總則:以中為醫之目標!

即諧和、平衡的機狀態。

即《內經.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萬病皆要首分陰陽

經雲,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陰陽不惑,治之不至於大錯也。傷寒以陰陽統六經,萬世之法備矣。與陰陽相比,五行乃末節也。

治病先明陰陽綱領,以六經為緯,分清三陰三陽,在臟在腑,陰陽之氣何盛何衰。經氣開闔樞轉何乖,標本中之三氣何化何從,循經,過經,合病,並病,越經,兩感何如,黎清陰陽之綱,尋出六經之結,得病之真情,乃敢問治。

治氣者,循六經之大法而治,三陽經重在順其開闔樞轉之情,因勢而利導之,重在除邪。三陰者務要察清標本之變,中氣之化,合病並病。少陰之上,熱氣治之,熱氣乃少陰坎中真陽也。故少陰以陽衰為正局,少陰之陽即一身之陽,故三陰陽衰,皆及少陰,少陰陽衰,即一身之陽衰矣!故太陽有麻、附、細,有桂加附,以少陰助太陽也。太陰有四逆輩,厥陰烏梅丸有附姜椒桂,以四逆助三陰也。治病必以六經之正局為綱,以六經之宗法為變,仲景之心明矣。

不可慣用經方,隨意增減,不循六經之理,昧於仲景之心,不記經方比例劑量,醫之道危矣!

體會28:運用經方的三個境界

一、方症相應境界?D?D我誦六經

謹記仲景條文,方症相符者用之,不通六經,不問理法,以症候群與方葯相應,以常規劑量,隨意用之,不行加減或隨症加減,此第一境界。是應用仲景經方的最低境界,也是應用仲景經方的最起碼境界,此境界不能達到,則屬於境界之外,不可以運用經方,慎之!(日本人境界。)

一、六經方證相應境界

明六經之布局,通六經之理法,以六經開闔樞、標本中氣、陰陽盛微之理而用方,辨證無乖六經之理,用藥謹守煎服、消息、禁忌之法,明藥性葯毒,知服藥幾劑可以相應,無違於大毒、常毒、小毒、無毒、食養之道。知麻桂之表實表虛,明少陰之格陽戴陽,可通少陽少陰二樞,厥陰陽明從中之化,知六經乃一氣貫之,真陽乃立命之本。

二、神遊於六經之外

通天地之變,察古今之化,與六經氣化相應,乃天地人,時空宇,與仲景六經?D?D神遊之境,神遊則無方!無定法,無定方。精通中國文化,融儒道佛於一體,其大無外,但循天地之理,無代化!無伐時!以天地之子自居。其小無內,明六經氣化之理,洞晰解剖生理,細胞基因之學。神遊於仲景六經之外,可創新法,可立新方,劑量方葯應時應人應地而變。知醫易之同源。知易乃盡天地之理,醫者以意合陰陽消長之機。

論三焦之陽

三焦者,人體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氣(元氣、谷氣、清氣),乃氣化之樞紐,乃人身最關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陽,上焦以心肺統之,中焦以脾胃統之,下焦以肝腎統之。雖言三焦,其實一焦而已。其氣化相呼應。上焦陽衰,心肺之陽衰也。不能統攝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薑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陽虛,脾胃之陽衰也。中焦者上下陽氣交通之樞紐也。中焦陽衰則寒濕水飲痞膈之證作矣。上之真陰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於心。陰陽不交,心腎不交也。故鄭氏理中湯最佳。理中溫中焦之陽,法夏去其濕濁水飲,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滯塞也。下焦之陽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統下焦之關竅精血,遺尿、滑精、帶下、二便不禁,諸症作矣。 四逆湯類回陽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陰乃是一陰。六氣乃是一氣,其陽衰甚則皆可於先後兩天著眼,以四逆、理中、回陽以救之、助之、挽之。沒有天地一統的思想,不可以為醫也。

體會26:六經用藥之理

內經、仲景皆首重陽氣,陽氣者元氣也,真氣也,生氣也。六經本為一經,六氣本為一氣,三焦本為一焦,皆坎中真陽流行其間也。

陽氣為一身之本,只求陽氣充裕流暢,則萬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為常備之葯。三陰病多陽氣衰,皆以少陰陽氣為其根本,故三陰病多合病,並病,故三陰陽葯多合而用之,回陽飲(附子、乾薑、肉桂、炙甘草)為三陰並治萬全之劑。但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故太陰要兼治其濕,苓夏為常用之品。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多寒凝、血氣凝或陽氣凝滯或陽氣散亂。可以當歸四逆或烏梅丸,來複湯之類增損以治之。

三陽經病多以開闔樞之經氣轉輸失常為主,故治以疏表開腠,清涼開泄為主,太陽重在疏表以開之,少陽則重在轉輸三焦之氣液,陽明以清下為主,以助其闔。麻桂柴芩、白虎承氣為其正局。三陽在經之邪,必以太陽為出路,故三陽經證皆要疏表,三陽腑證必以陽明為出路。故太陽有桃核抵擋,少陽有大黃芒硝。正局乃陽明三承氣也。

六經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其間。六經之陽衰,四逆類皆可加減用之。如太陽之桂枝加附子湯,太少兩感之麻附細辛湯,即使胃寒、膽寒、三焦之寒證,皆可加減用之。三陰重證,無論何經,吳氏回陽飲均為正劑,以奠其基。

總之,陽氣為一身之本,無論何處,無論何病皆陽氣之病,六經無論何經,五臟無論何臟,皆要調其陽氣,治其陽氣。陽氣旺則人旺,陽氣衰則人衰,陽氣亡則人亡。陽氣旺則陰寒不凝,水飲不生,血氣流通萬病不生!

人身一小宇宙

人類是先認識外界然後才認識自身的,而且認識自身的難度更大,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生產和生活,就應該順應自然的氣候變化,寒暑風雨是我們始祖最早認識的對象,陰陽、五行,把這些認識的思想方法拿來認識人體。

取類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陰陽?D?D人體亦有陰陽

自然界六氣?D?D?D人體亦有六氣(六經)

自然界五行?D?D?D人體亦有五行(五臟)

六氣六經?D?D?D張仲景?D?D?D傷寒論

五臟五行?D?D?D華佗?D?D?D中藏經

體會體會24:談辨證論治之難

中醫治病,有兩難之境。

辨證,一難也,辨證難在何處?

1.是陰證還是陽證?可以從辨證大要來考察?D?D舌脈神氣聲色便也。

2.真證還是假證?縱觀20餘年之經歷,臨床假症頗多,水極似火,陰極似陽,處處可見假證!陽虛可見面赤如妝,可見咽部化膿,可見舌紅無苔,可見脈數、脈實,可見便結尿赤,甚者可見高熱不退。皆假象也,不識假像,葯必增病,辨假之難,難於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陽氣一處不到便是病。

2.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見。

3.寒濕證十之八九。

二、論治,二難也

西醫重在診斷,診斷一旦明確,即可據可查之現成治療方案,中醫違矣,即使辨證明確,遣方用藥仍難矣。

同是氣血虧,是用八珍還是歸脾?

同是陽衰,是用四逆還是通脈?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還是後世法?

用量之差,天淵之別也,療效之差,亦天淵也。即使是同一病證,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時刻,不同的醫生,即或是高明之醫,方葯肯定也大不同也。千人千方,萬人萬方,一人一方!後學諸君,有何可師可法?

論治之難,難於上青天。


推薦閱讀:

【生活語絲】人的內涵
又搞笑又有內涵,這些段子2015年要瘋狂!
女人注重內涵的修養 綠幽靈「內涵」不夠級可沒人要
伏羲傳說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內涵
風水理論中「氣」的內涵類型解析

TAG: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