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婦女節不能成為低俗侵蝕崇高的秀場

資料圖

  3月8日,滿眼是「女神」與「女王」的狂歡。

  線上的電商與APP彷彿告訴我們:沉浮於打眼的價格標籤和廉價的煽情辭藻之間,你過了一個假的「國際婦女節」。沒錯,這個節日除了買買買,似乎就剩下吃吃吃,加之粉色撩人的「她文化」——這個節日,今夕何年?

  一本正經地過節,似乎有點老八股。在解構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裹挾之下,嚴肅的正變得輕佻、厚重的正變得浮漂,好像你不加入狂歡的隊列,就是特立獨行的「遠古來客」。3月2日,網綜《奇葩說》的辯手范湉湉發起了#女生節取代婦女節#活動。理由是,單位發的三八節禮物都是洗衣粉、姨媽巾,不實用,所以三八節應該被廢除。不過她最核心的理由是,沒有一個女生願意被叫做「婦女」,所以不應該過婦女節。

  你不要驚訝,這不是單個人的想法,而是挺時髦的籲求。不過,愣是把婦女節打扮成「少女節」等奇異變種的男女女女們,越是語調鏗鏘,越是露出兩個「小尾巴」:第一,誰告訴你婦女節是誇你美的魔咒?念一千遍「少女」、過一個廣告式的節日,天下女性的人生就圓滿了?第二,這邊廂拒絕被稱之為婦女,那邊廂又習慣於去找《婦女權益保護法》和婦聯等組織哭訴不公遭遇——如此分裂,怕只是說破了內心對「婦女」一詞的歧視性認知?這世界從不缺瑪麗蘇,但,動輒以「小公舉」般的心態來參與公共議題,明顯違和。

  再活潑的國家,「祀與戎」的時候,估計也不會舉止輕浮;同樣,一個嚴肅的節日,縱使溫情蕩漾,恐怕也不宜淪為全國性的歡笑場。有必要提醒少數為「女生(神)節」蹦躂的朋友一句:「國際婦女節」,本是為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時為讚頌婦女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而設立的節日。全世界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過的鬥爭之路,路阻且長,「國際婦女節」是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一言蔽之,這個節日作為女權運動的紀念,其實是希望藉助這個特別的日子警醒世人,女性權利的爭取不易、不夠、不滅。

  這些年,我們幾乎快要忘記了婦女節的本意。深究起來,無非是三個肇因:一是節日被庸俗化。割裂歷史,空談「女性」,甚至盯著荷爾蒙做文章。在對「婦女」辭彙表達嫌惡之情的同時,傳達的是根深蒂固的年齡歧視和階層歧視。就像李銀河說的,「我覺得在這個節日,女性應該再想想中國婦女地位、男女平等上還有些什麼問題,至少在媒體上有這樣一些話題去引發人們思考,比如男女平等的訴求是否已經都實現了,讓這個節日回歸到它本身的初衷和意義上來。」二是節日被娛樂化。在娛樂至死的泛化潮流之中,一切的節日都可以成為大PARTY。開心就好,調侃就好,莊重的、沉鬱的,統統都可以化為無意義的。繞過社會價值、跨過政治訴求,只將節日付諸感官的娛樂。三是節日被物慾化。「她權益」讓位於「她經濟」,商家借著節日刺激消費欲,新媒介與社交軟體被消費主義的狂歡所綁架。女權的進步、女性的力量,反倒湮滅於物化女色的五迷三道里。其實呢,有關心洗衣粉的心思和閑情,倒不如觀察和思考女大學生就業的冷暖、二孩母親在職場的境遇等。

  好在,婦女節雖有被異化的傾向,社會仍在關注女性權益與自由:《反家庭暴力法》落地一年了,全國法院發出680多份人身保護令;兩會前夕,婚姻法解釋24條也及時地打上了重要的「補丁」……在今年的兩會上,「她聲音」依然是最響亮的風景。也許是時候,讓我們跟消費婦女節的流習說再見了!(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推薦閱讀:

《低俗小說》-------超耐看的小說
你們公司曾經有過什麼低俗活動?
男生如何顯得low?
為什麼低俗的笑話笑感好?
扒扒那些年女星們穿過的低俗雷人裝(圖)

TAG:低俗 | 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