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調查】養老系列報道之二——養老,錢哪裡來(10.10.24)
06-12
□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顧箏有一些聳人聽聞的數字:《理財周報》上有專業人士撰文表示,退休生活30年,即使只吃盒飯的話也需要100萬元;北師大教授鍾偉指出,如果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官方的發鈔節奏沒有根本改變,一個將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將需要300萬-500萬元才能度過餘生。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中國銀行的理財專家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通脹速度,確實會有這樣的數字,當然,不能用現在的情況去推算將來。即使沒聽過這些令人心駭的數字,很多人還是在為未來積累。因為誰都想擁有舒適、體面的養老生活。對於目前五六十歲,正在切實進行養老準備的人來說,由於生命歷程的關係,他們在選擇上有一些一致性:如喜歡儲蓄,說到投資基本就是炒股,為子女傾盡所能……而這些舉動,可能存有隱患。半夜裡懊惱得睡不著一位退休人士的理財樣本□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顧箏方程鵬55歲從單位退休,退休之後又被一家外企聘用,幹了7年。2年前,他正式退休。退休之後的生活安排得很豐富,上網,去老年大學,出去旅遊。方程鵬樂於接受新事物,性格開朗豁達,在別人眼裡,他似乎沒有什麼煩心事。可是,在某一些深夜,他會突然醒過來,想起那件事,他就懊惱不已,然後就睡不著了。方程鵬(化名)周一打開報紙,看到《星期日新聞晨報》所做的「養老」專題後,他打開電腦,半個小時一氣呵成,寫下了自己關於養老的困惑。他所寫的也正是他們同齡人常在一起討論的:「老人聚在一起,談得多的自然是養老話題,還有,就是常常派生出來的一個字眼——死。老不怕,因為有養老金,有政府保障,能保證溫飽;死也不怕,因為人生不可避免地要走到終點,無一例外。怕的是到時活著,活得痛苦不堪,想死又死不掉,天天受折磨。看到那些在病痛中掙扎的老人,真希望想減輕他們的痛苦,於是也常常談到『安樂死』。」方程鵬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個話題和同學朋友都談過,甚至和愛人還有約定,「碰到不治之症,很痛苦的時候該怎麼辦,要搶救到什麼時候,搶救費用該是多少,是否超過這個費用就不看了?」在採訪結束的時候,他說不想用真名,「用我的筆名『方程式無解』吧,或者你幫我取個化名。」房子拆遷了2007年,方程鵬遇到一件大事——家裡的房子面臨拆遷。那一片區域要拆遷,是早幾年就肯定的消息,方程鵬未雨綢繆,2002年就在外環線附近買了一套新房。他想,等到拆遷之後,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根本沒時間去選房子,而且拆遷的人都要去買房,那時就會擁擠在一起搶房源,更何況,拆遷之後沒房子住了,在買房這件事上肯定有很大的壓力,可能會在倉促之下作出錯誤的決定。現在想來,方程鵬非常慶幸自己做了早早買房的決定,「如果在拆遷之後再買,那就慘了。」2002年,方程鵬已從原單位退休,被聘去外資企業工作。「2002年,在一般的國營企業,大家都拿2000元左右的工資,如果有人跳到外企,大家都會很羨慕:『他拿3000多元了。』」從企業單位退休,方程鵬的退休工資在1000多元,剛進外企,他的工資是2000多元,在2002年的時候已漲到3000多元,所以別人會說:「他很有本事,退休之後還能拿這麼多錢。」那時房價還不高,但買房還是花了方程鵬家大部分儲蓄,同時還做了貸款。貸款是方程鵬的一件心事,因為他算了一筆賬,發現銀行利息非常高,貸15年的話,利息幾乎是本金的一倍。所以原本是15年的貸款,2年內方程鵬就還清了。「我們並沒有委屈自己,為了還貸而過著節儉的生活,我的生活態度是『過日子一邊活一邊過』。主要是那段時間我做了幾個大業務,拿到很大一筆獎金,所以錢湊齊之後,我們就把貸款還清了。」方程鵬說,其實在五六十歲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變動房子的念頭了,特別是在沒有經濟條件的情況下。除非有兩種情況,一是原來的房子被拆遷,這是一個契機,可以考慮換一套新房子;另一種情況就是子女面對人生的變化——結婚,這時在社會的壓力之下,父母不得不作出對房子進行調整的選擇。不管是何種原因作出了買房的決定,這個年齡的人在內心是有一種失落感的。「離開了生活了幾十年的區域,有點適應不過來,心裡很鬱悶。」方程鵬之前所住的地方在虹口區,搬家之後他有3個月時間沒有適應過來,「想想自己從市中心搬到了外環,離開了原來的朋友圈,感覺很失落。」失敗的投資等到房子真正拆遷的時候,方程鵬心想自己的新住房已經有了,而女兒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會嫁到什麼地方還未定,那麼手裡握有貨幣是比較方便的。所以,方程鵬一家並沒有要房子,而是全部拿了動遷款。拿到動遷款之後,方程鵬把屬於女兒的那部分錢給她,由她自由支配。「這部分錢由你自己去管理,投資也好儲蓄也好,都隨你。以後我們可能沒有餘錢再給你了。」方程鵬對女兒說。「這個年紀的人特別想獨立,我當年也是如此。我把錢給女兒管理,希望她感覺好一點。」真正屬於方程鵬夫婦的錢款拿到手裡後,方程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資。「如果只是存銀行的話,隨著通貨膨脹,錢會漸漸地貶值,我希望能夠讓這筆錢保值。」2007年底,股市大好,方程鵬在和愛人商量之後就把大部分錢投了進去。在此之前,方程鵬也曾炒過股,不過戰績不佳。「我總是在波谷的時候出來,而在上升的時候不進去。後來我心臟出了點問題,為了怕麻煩,我就把股票都清空了。」2007年,方程鵬有了資金之後首先想到的投資方向還是股市,「股市不用求人。」這是方程鵬的第一個想法,他坦言,其他的投資方向,比如郵幣、藝術品等,他都不懂,而且也聽說朋友買了假古董損失100多萬的事情。「2007年底,感覺股票還會上升。」這是方程鵬的第二個想法,「那時人民幣匯率從8點多到6點多,感覺還會不斷升值,而股市有上漲的可能性。」現在在接受採訪時,方程鵬說起當年的想法,「哎,那是非常粗糙的想法,我的理財概念還非常幼稚。」就是這種被方程鵬評價為「幼稚的理財概念」讓他遭遇了滑鐵盧。「我不知道,當我進入股市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一個大口袋張著,就等我們進入,然後抽緊袋子。」方程鵬把錢投入股市之後,股票的形勢開始漸漸變得糟糕,每天方程鵬都看到自己所購買的股票呈現綠色,股價不斷下跌。抱著不「割肉」的想法,方程鵬不斷等待,希望哪天股市能慢慢回暖,可是他一次次地失望,不久他的損失就達到了70%左右。他不知道股市還會跌到什麼程度,擔心自己血本無歸,於是在損失達到70%多的時候,他把股票全部清空。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等他清空之後,股市又漸漸回暖,而他的損失已沒有辦法彌補了。「有的人投資股票,做短線。而我呢,總是一開始『摒牢』,結果是越來越下跌,某天我實在忍不住了,全部清空,結果陽光又照進來了。像我這種比較傳統而保守的人,總是會看看再行動,而這時,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方程鵬總結自己在投資股票上失敗的原因。我怎麼沒投資房子呢股市一戰,元氣大傷後,方程鵬有深深的自責。「投資股市的時候,雖然說是和家人商量的,但我愛人對我並沒有什麼限制,她很信任我,所以幾乎都是我一個人『獨斷專行』的。愛人非常大度,即使虧了那麼多錢,她也並沒有抱怨我。直到隔了幾年,這一兩年中,她有的時候會調侃我:『想發財,結果落財了。』家裡人沒有說什麼,但我還是很自責,這對身體也造成了影響。即使到了今天,有的時候睡得好好的,會突然醒過來,想到那麼大一筆損失,就再也睡不著了,那畢竟是我們的養老費啊。」由於身體原因,方程鵬兩年前從那家外資企業辭職,真正退休下來。他現在的退休工資在1800元左右,愛人的退休工資也差不多。「企業退休工資和事業單位、公務員的退休工資有差別,我們現在拿到的這筆錢,維持日常開銷,一般溫飽沒問題,可是要有很舒服的養老方式,那就不夠了,這得看之前的經濟條件。」方程鵬之前把錢投資股市就是希望能夠為自己多積攢一點養老金。之後的那些經歷讓他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當時怎麼沒投資房產呢?」2007年動遷的時候,方程鵬有的是機會買房子,可是他沒有買。相對他2002年買房的時候,2007年的房價已經上升了很多。「這幾年的情況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誰也沒想到上海房價會漲得這麼高。如果我那時不拿動遷款,而是拿幾套房子,現在不知道賺了多少。」在房價面前,很多人都有方程鵬這樣有關「如果」的後悔,「在這件事上我只能告誡我自己,過去也就過去了,如果一直鑽牛角尖而自責,那麼對身體和對家庭關係都有影響。」子女有需求,我會盡我所能方程鵬承認,當時在考慮投資的時候完全忽視了房子其實也是投資的一個種類。他的另一層後悔是,當時沒有為女兒準備一套房子。「如果她能獨立擁有一套房子的話,可以生活得更自在更自信。」方程鵬說。在方程鵬周圍,和他年齡相仿的同事朋友,大部分人都要為孩子準備房子。「在2002年我買房子的時候,房價和工資不成比例,而現在是更不成比例了,如果單靠孩子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買房。」方程鵬的女兒現在還沒出嫁,他的想法是,以後在許可的範圍內,有能力的話一定竭盡所能幫助女兒。「在客觀上並不是年輕人不努力,而是他們根本賺不了那麼多錢。以我個人為例,即使以後會影響我養老,我也一定會把女兒的需求放在首位進行考慮。如果她找到一個很好的對象,僅僅是因為房子問題而無法結婚,那我一定會幫忙,甚至會把自己住的房子讓出來給他們,寧願自己去租房。」方程鵬說,老年人在物質上的需求其實很少的,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覺得,除了自己豐富精神生活外,子女的孝順是精神上最大的享受。讓他欣慰的是,女兒非常乖,很顧家,即使自己工資不高,也常常想辦法貼補家裡。「為了得到這種精神享受,我們在物質上損失一點沒有關係。」方程鵬說。理財專家老年人不宜重注股市 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顧箏如果單靠退休工資,維持日常的生活開銷沒有問題,可是面對醫療費用,或是想有享受型的養老生活,那還是捉襟見肘的。為未來做準備,很多人會有理財投資的考慮,不過大部分人,特別是面臨退休或剛剛退休的這代人選擇有限,要麼是選擇低風險的儲蓄,要麼就是如方程鵬一樣,投資股市。這樣的理財方式是否存有弊端,我們請一名理財專家進行點評。採訪對象:范一民,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外灘財富中心理財師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以下簡稱星期日):在我們的採訪中發現,六十歲左右的這批人,他們似乎更多地願意信任銀行儲蓄,在你看來,這會有什麼問題?范一民:目前利息較低,即使短期內加息,也遠遠比不上物價和房價的上漲。按照目前的情況,手裡現金的貶值速度很快。星期日:看到一些資料,有理財人士表示,退休生活30年,即使只吃盒飯的話也需要100萬元;甚至有北師大的教授指出,如果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官方的發鈔節奏沒有根本改變,一個將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將需要300萬-500萬元才能度過餘生。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這些說法令人心驚,會是這樣嗎?范一民:如果以現在的通脹速度來看,會是這樣的,但我覺得不能用現在的速度來推算將來。目前的通脹是全球經濟形勢所造成的,而且美國也曾經歷過物價飛漲的時期,但是他們後來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物價穩定,我想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這些讓人心驚的數據的意義,可以提醒大家一些風險,讓大家考慮多種理財方式。星期日:像我們所採訪的方程鵬一樣,很多人也意識到儲蓄的弊端,他們希望能通過一些投資方式使資金升值,但是他們大多會投入股市,你覺得這有風險嗎?范一民:如果方先生當初是把自己的絕大部分資金投入了股市,那是有問題的。理財講究的是配置,而且根據不同的年齡應該有不同的配置。以方先生當時的年齡,把大筆資金投入在高風險的股市中,不夠科學。我覺得應該進行合理配置,較大的比例應放在低風險的產品上。當然,我覺得這並不完全是方先生的責任,因為2007年到2008年的股市形勢,誰也沒有想到。但是當時如果已經注意了資產配置,那風險將大大降低。星期日:很多人已經考慮了自己的養老問題,也希望能為自己多準備一點養老基金,可是卻苦於無途徑,你有什麼建議嗎?范一民:投資理財是一步步來的,一是講資產配置,二是需要時間。理財和發財是兩個概念,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般而言,年紀大的人理財難度也更大,因為他們已經通過工作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如果希望手頭的資金能夠再次迅速膨脹,這非常難,因為理財靠的是積累。其實人們可以多多了解一些理財的產品,並諮詢相關人員,這樣就能多了解產品,避免買到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在此也要提醒大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適合產品,理財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在這方面,銀行的理財師應該能夠提供此類幫助。社會學家他們對風險的預見性比較高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顧箏採訪對象:文軍,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一位退休的老師入住了浦東的一家養老公寓,住了一個多月,對文軍說:這兒真不錯,住70平方米的房子,有專人服務,平時還常常組織活動。最讓他感慨的是,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突然發病,幸好房中有呼救系統,值班的醫生馬上來處理了問題。文軍知道,這是一種社區養老的方式。他也知道,現在養老問題凸顯,不僅僅是老人所面對的問題,而是影響到了一個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星期日: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都早已想到了自己的養老問題,為積聚自己的養老資金做準備。我們發現,像方程鵬一樣,這個年齡段有一大批人喜歡儲蓄,或是做股票投資,而由於通貨膨脹以及股市風險,他們所做的理財可能並不能如他們所願積聚資金,反而是有所損失。文軍:出現這樣的情況,和我們現在投資渠道有限有關。臨近退休的人,房子問題基本已解決,手裡又有一些積蓄,這積攢的二三十萬在現在的社會幹不了什麼大事:要改善住房,又買不起新房子。而家裡的家用電器等也已備齊,不需要大筆花費。大家心裡有預期,希望手裡的閑錢能有增值的空間,也可為將來養老做準備。另外,外界的各種宣傳也起了很大的鼓吹作用,如一些媒體或證券從業人員向中老年人大肆宣傳投資股票的好處,許多人在缺乏專業知識,又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很容易進入股市這一領域。星期日:五六十歲這批人的理財觀念,是否也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文軍:社會學比較擅長做群體分析。這個年齡階段的群體特徵與其特殊的生命歷程和社會環境有關,共同的成長曆程和生活環境會使他們的行為出現一致性。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初的這批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一,對風險的預見性比一般人高。因為他們經歷過文革,社會動亂,所以他們在風險的評估上會趨於保守,對風險的估計往往會比較大;二,他們小時候的成長過程比較艱苦,所以對生活財富,以及幸福的渴望要遠遠超過現在的年輕人。星期日:而且我發現他們這一代,總是在很大程度上為子女著想,在子女結婚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多年積蓄都提供出來,這對他們的養老其實也有一定的影響。文軍:是的,而這也和他們的生命歷程有關。他們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磨難,也失去了很多機遇。如一出生的時候挨餓,上學的時候停課了,中學一畢業就下鄉,上班沒多久就下崗了。所以這一代人對其下一代人非常關注,寧願自己苦,也要為下一代人做貢獻,希望他們的生活能夠比自己更好。讀者反饋 手機號為1350****890讀者:之前收到過朋友轉發的郵件,說的是根據你現在的工資水平及所交養老保險金,到你退休的時候可以拿多少退休工資。我算了算,發現自己並不多,只有2000多元。了解了之後,我內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我今年40歲,在一家外企工作,雖然看似工資不錯,可是交掉稅收和各種保險金,拿到手裡的其實並不多。如果將來確實只有那麼點退休工資的話,那麼想要過有生活質量一點的生活,幾乎沒門。考慮了養老問題之後,我們希望能在年輕的時候多掙點錢,只是除了努力工作之外,也不知道該怎麼多掙錢。現在我也做一些投資,如基金股票保險等,但我也知道如果孩子選擇去國外接受教育,到時會花光我們所有的積蓄,那時壓力一下子就會出現。可是怎麼辦呢?現在能攢就多攢一點吧。署名為「俗媽」的讀者:逢到重陽節有些許感懷:老一輩還健在,自己即將老,還要顧小的。是高興老人長壽,是慶幸自己無大病,還是期待女兒早日有小孩,自己也道不明理不清。首先有心理壓力,自己已向老年人靠攏了嗎?對此還沒有心理準備,在老母眼裡我還是孩子,碰到事情她還要指導,在世人的眼裡是一個準外婆,而女兒認為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啥事都無需我摻和。還有經濟壓力。拿著退休工資還需承擔老人的一部分開銷,幸好自己生了個女孩,幸好女兒已結婚,幸好老公還在工作,還不至於影響生活質量下降。第三還有身體壓力,人到中年各種慢性疾病像傳染病樣悄然而至防不勝防,今天身體再不行,老母一個電話,招之即來來之能戰,不敢消極拖延。……家住宛南一村的讀者:我認為居家養老是最好的,可是最大困難是,80歲以上的老人,腿腳不便,爬樓是難題。買房買不起,子女也已近60歲,靠他們也不大可能。如果改造些舊區,老房,安裝簡易電梯,需要電梯的老人將自己的房子與之兌換。這樣解決了資金問題,也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造福了。手機號為1893****682讀者:關於養老專欄開設得很好,希望你報定期發表,為老年人提供一點信息,什麼方式養老,哪裡養老最合適?手機號為1896****686讀者:希望晨報能介紹一些適合生活能基本自理的人去的養老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正確處理民事案件調解與判決關係的問題的調查報告
※iPhone 8 Plus充電中外殼爆裂 蘋果正在調查原因
※男人「偷吃」背後真相大調查
※政協關於人民調解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90後離婚現象調查:閃婚閃離 導火索多為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