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德
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
【出處】《荀子·修身》。
【淺釋】通過品德修養達到自強,則名聲可與古代聖賢堯、禹齊名。修身是儒家傳統道德的一項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嚴格按社會道德規範要求自己。荀子對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體,以至於一言一行,甚至服飾、飲食、居處、容貌、態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準則。在他看來,做到這些,就與堯、禹差不多了,實際上也是強調修身可以成為自強的一種途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出處】李世民《賜蕭瑀》。
【淺釋】狂風勁吹,才能顯出野草的堅韌不折;動蕩的亂世,才能認識忠誠正直之臣。這是唐太宗為表彰大臣蕭瑀而寫的詩中的兩句。唐高祖後期,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帝位,雖然李世民的情勢有時很不妙,但蕭瑀堅定地站在他一邊,最後幫助他奪得帝位。誠然,這只是封建社會的一次權力之爭,但這兩句詩說明了一個道理: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最能看出一個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風亮節的人,在艱難時刻,在危難面前,能堅持真理,不隨波逐流;而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常常會迷失方向。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出處】《論語·子罕》。
【淺釋】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後凋零的。兩千多年前,戰亂使周王朝衰微,孔子發出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感嘆。松柏傲寒而屹立,多麼像那些在亂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嚴和氣節的人啊!所以,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讚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出處】《呂氏春秋·紀冬紀·誠廉》。
【淺釋】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絕不能改變它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絕不能改變它本身的紅色。這句話以石堅丹赤為喻,說明具有高潔品質的人是不會因外界壓力而改變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處】《論語·微子》。
【淺釋】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說一個人應當具備一定的人格,恪守做人的準則,而不能在強權的壓迫下屈服。孔子在《論語》中所列舉的微子、伯夷、叔齊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節操的古代賢人。如果為強權而屈服,或被不正當的名利所誘惑,那麼就是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出處】桓寬《鹽鐵論·地廣》。
【淺釋】不要因生活貧困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不要因地位低賤而變更志向。此語出自西漢著名文士桓寬,這是他在參加漢昭帝時著名的鹽鐵會議與人辯論時所說的話,其用意在於表明這樣的氣概: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要保持高尚的氣節和堅定的志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處】周敦頤《愛蓮說》。
【淺釋】(蓮花)雖生長於淤泥之中,卻能保持潔凈不污;雖洗滌於清水之中,卻風姿天然,不顯得妖媚。這句話讚揚那些品質高潔、操守堅定的人。他們不論是在惡劣的環境中,還是在順利的條件下,都能夠保持自己的心靈高潔。屈原本來受楚懷王的重用,由於小人的挑撥離間,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並且貶謫他。楚懷王的兒子即位後還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鬱地走到江邊,被一個漁翁認出來,說:「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成了這個樣子?」他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漁翁說:「既然舉世混濁,為什麼你就不能隨波逐流呢?既然眾人皆醉,為什麼你就不能吃點兒殘羹剩飯呢?為什麼要死守著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卻被流放呢?」屈原說:「我聽說剛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彈帽子,剛剛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誰願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寧可投身江水葬身魚腹,也不能蒙受世俗的玷污。」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
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出處】李白《贈韋侍御黃裳二首》之一。
【淺釋】希望你學習長松凌雪傲霜、堅韌挺拔的雄姿,千萬不要成桃李那樣的沒有陽剛之氣、賣乖討巧的小人。韋黃裳諂媚權貴,作者贈此二句詩,乃有諷喻之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出處】李商隱《霜月》。
【淺釋】青霄玉女和嫦娥都具有耐寒的特性,她們頂霜傲寒,爭美鬥豔,自得其樂。這兩句詩寫的是霜月爭輝的景色,同時也寄託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嚮往之情。青女:青霄玉女,傳說是主霜雪的天神。素娥:嫦娥,傳說是月宮仙子。斗:競賽。嬋娟:姿態美好。
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他復何言。
【出處】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之一。
【淺釋】大丈夫既然已經把自己獻給了國家、獻給了知己,那麼只有勤勤懇懇忘我奮戰而已,還有什麼別的可計較的!意思是說要一心為國家為知己獻身效命,別無所慮。大丈夫:志在有為之人。既:既然。許:獻給。鞠躬盡瘁: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盡瘁,竭盡勞苦。復:又,還。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
【出處】李益《塞下曲》。
【淺釋】伏波將軍馬援只想馳騁疆場,馬革裹屍而還;定遠侯班超為什麼非得活著入關呢?這兩句詩借馬援、班超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殺敵戍邊,建功立業,不求生還的雄心壯志。伏波:伏波將軍,即東漢名將馬援。裹屍還:《後漢書·馬援傳》中寫到,馬援由南越班師回洛陽,賓客相賀。馬援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席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定遠:定遠侯,即東漢名將班超。生入關:《後漢書·班超傳》中寫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年老思返,曾上疏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出處】于謙《石灰吟》。
【淺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這首詩通過對「石灰」的歌頌,抒發了作者「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堅強信念。深山中的石頭經過了千錘百鍊、烈火焚燒而粉碎,變為潔白的、可以為人類所用的石灰。于謙以石灰自喻,表達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氣,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懼的氣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淺釋】富貴不能使心志迷亂,貧賤不能使節操改變,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從一個人對各種名利的抵禦程度,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意志堅定的人,可以戰勝各種威脅利誘,義無反顧地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上面這幾句話是孟子在與別人辯論什麼叫做「大丈夫」時提出的做人準則。我國歷史上這種「大丈夫」很多,西漢時的蘇武就是其中一個。漢武帝時他奉命出使匈奴國,匈奴國首領脅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財富、官位等引誘他,不成之後又罰他到極其艱苦的偏遠地方牧羊,斷絕他的飲食來源,企圖用艱苦貧困的生活迫使他就範。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也不為富貴所誘惑,在匈奴被囚十九年之久,始終保持節操。後來,他終於回到漢朝。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
【出處】于謙《無題》。
【淺釋】名聲與氣節重如泰山,個人小利與慾望則輕如鴻毛。這是明朝保衛北京城的名臣于謙所寫的詩句。15世紀,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舉進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臣子逃離北京,惟有于謙為首的抗戰派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打敗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後,為鞏固自己的皇權,對抗戰派下毒手,殺害了于謙。廣大人民對於謙表示極大的同情與尊敬,在北京為他建了祠堂。于謙臨難不屈、堅持民族氣節的行為,本身就是「名節重泰山」的最好體現。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處】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
【淺釋】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元景安的人,他本來是北魏貴族。550年,高洋滅魏,當了北齊皇帝,把北魏的許多皇親國戚都殺了,稍遠的皇親如元景安等人,連忙商議對策,決定跟著北齊國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說:「怎麼能夠拋棄本姓,隨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後來,人們常用這句話表達堅守氣節的決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處】文天祥《過零丁洋》。
【淺釋】自古以來,有誰能長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顆精忠報國的誠心,永遠閃耀在青史上!留取:留下。丹心:忠誠的心。汗青:古時在竹簡上寫字,先用火熏竹簡,以便蒸發水分,使之乾燥,謂之汗青,後引申為史冊。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出處】司馬遷《報任安書》。
【淺釋】司馬遷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同情的話,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腐刑」。司馬遷覺得這是奇恥大辱,幾次要自殺,但想到自己的著作(即《史記》)還沒有完成,就含羞忍辱活了下來。後來,司馬遷在給友人任安的一封複信中,詳細而坦率地敘述了自己受刑後的態度和心情。「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一千古名言,便是出在這封書信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固然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司馬遷認為,自己如果因遭冤屈受刑罰而死,就「輕於鴻毛」,因為重要的事業尚未完成。這一名言,兩千年來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選擇了「重於泰山」的壯烈道路。毛澤東在追悼革命烈士張思德的講話中,也引用了這句話。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出處】文天祥《正氣歌》。
【淺釋】越是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崇高的氣節才越能顯示出來,這種氣節永垂青史。這是文天祥在獄中寫的詩句。當時元朝統治者絞盡腦汁,以高官厚祿相誘,勸他投降,可他絲毫不為所動,並寫《正氣歌》一詩以明志,表現了他的錚錚鐵骨。這種民族氣節是最可寶貴的品質,這樣的英雄人物,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丹青:史冊,史籍。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出處】李清照《烏江》。
【淺釋】活著就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死了也要當鬼中的豪傑。詩的下面兩句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語出關於項羽的故事。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在垓下,項羽衝出重圍,退到烏江時,有人預備了船隻,讓項羽返回江東,項羽不肯,他說:「當年我帶著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個人回去,即使江東父老仍然擁護我,可我有何顏面去見他們呢?」於是,項羽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詞人,她以《烏江》一詩讚美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也暗諷南宋懦弱的政權。後來,人們多用這兩句詩來形容胸懷大志的英雄氣概。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出處】屈原《九歌·國殤》。
【淺釋】「國殤」的意思是為了捍衛國家而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的將士。《國殤》就是屈原專為祭奠那些沙場捐軀、漂泊無依的勇士遊魂而作的。這是一首悲壯的充滿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的樂章。「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是這樂章的最後兩句。
樂章的前部分,先寫了戰士們執戈披甲,在戰車上和敵人短兵相接。敵軍人多,旌旗把陽光都遮蔽了,雙方的箭在空中相接而墜落,士兵們個個奮勇向前。但是,敵人沖陣,打亂了我軍的行列,戰車兩邊的馬匹被殺死刺傷,車輪陷在泥中,然而我軍還是不斷擂鼓進攻。敵我雙方直殺得天昏地暗,神靈震怒。最後我方將士全部捐軀於荒野。以上寫的是勇士們在戰場上展開白刃戰壯烈犧牲的場面。接著又描寫將士們以身許國、視死如歸的情況:他們出了營門就不打算再進去,身體和頭顱分離了也毫不悔恨。他們是忠誠、勇敢而威武的,到死剛強不可凌辱。最後唱出了人民對他們的頌讚:人雖然死了但精神永不泯滅,魂魄也充滿堅毅成為鬼中的英雄。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出處】文天祥《正氣歌》。
【淺釋】南宋末年,文天祥曾積極組織義軍抗擊元兵的侵略,最終因勢單力薄,被敵軍俘獲。但他拒絕元朝的威脅利誘,誓死不屈。被囚三年,作《正氣歌》明志,最後被殺害。這裡的幾句詩是《正氣歌》開頭的六句,著重闡明了什麼是「正氣」。所謂「正氣」,是指天地之間正大光明剛強無畏的精神氣質。這種正氣是空靈的又是實在的。文天祥說,天地間的正氣,從許多方面表現為各種物體形象。下至地面,滔滔長河和巍巍山嶽就是正氣的象徵;上至天空,就表現為燁燁生光的日月星辰。正氣在身,則人也顯得忠貞無畏、堂堂正正,自有一股浩然之氣蓬勃充盈地存留在天地之間。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處】屈原《離騷》。
【淺釋】《離騷》是戰國時楚左徒(官名)屈原所作。屈原原是楚王同姓遠族,為人正直高潔,因為反對楚王親秦反齊的政策,遭到讒毀,兩次被放逐。他恨正道不行、邪曲害公,遭受陷害而憂患國運之衰頹,因而寫出了《離騷》這首自敘性質的抒情長詩。詩中,屈原首先敘述了自己的身世,接著從各個方面詠唱出自己的品質、志願和所追求的崇高目標。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用餐花飲露來比喻自己一向所吸收的精神養料,它們都是十分潔凈、充滿芬芳的。早晨喝著木蘭上滴下的清露,夜晚吃秋菊謝落的花瓣,從早到晚,都生活在高潔芳香的環境里,不受任何污垢穢臭的腐蝕或影響。屈原這種堅持高潔品德,決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偉大的榜樣。
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生死如鴻毛。
【出處】林逋《省心錄》。
【淺釋】追求善美之心明確,就會把名節看得像泰山一樣重;心志堅定不移,就會把死亡看得像鴻毛一樣輕。意思是只要有堅定和崇高的志向,就會注重名節,輕視生死。見:看,求取。名節:名譽與節操。泰山:山名,在山東省中部。鴻毛:鴻雁的羽毛,比喻極輕的東西。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出處】李白《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淺釋】做草,就要做寒秋飄香的蘭草;做木,就要做嚴冬不凋的松木。比喻做人應該做品行高尚的人。該詩的下兩句是「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則進一步抒發了作者的這種高尚理想。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
【出處】邵謁《金谷園懷古》。
【淺釋】竹子即使死了,也不改變骨節;花兒即使飄落下來,也仍然保留濃郁的芳香。比喻忠義之士堅守節操,至死不渝。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出處】譚嗣同《獄中題壁》。
【淺釋】面對著敵人的屠刀,我放聲大笑;無論死去的還是留下的,忠肝義膽都像昆崙山一樣高大。這兩句詩寫出了作者臨危不懼、死而無悔的鬥爭精神和對還在繼續進行鬥爭的革命者的鼓勵。橫刀:橫對著敵人的屠刀。去留:死去和留在人世,指作者和逃脫了的戰友。肝膽:紅心。崑崙:山名,形容高大。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出處】于謙《詠煤炭》。
【淺釋】只是為了讓天下的老百姓人人腹飽體暖,煤炭不辭辛苦走出深山老林,來到人間。這兩句詩借詠煤炭,抒發了作者自己為造福人類,甘願粉身碎骨的博大胸懷。蒼生:老百姓。
良玉燒不熱,直竹文不頗。
【出處】孟郊《君子勿鬱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之一。
【淺釋】好的玉石用火燒也燒不熱,卓然挺立的竹子它的絲紋是修直不歪的。比喻君子有堅貞的氣節。文:指竹子的絲紋。頗:歪。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出處】李白《古風》十二。
【淺釋】孤傲挺拔是松柏的風格,它沒有桃李那樣妖艷媚人的顏色。比喻志士仁人行為端正、不卑上、不媚俗的高風亮節。桃李顏:桃李妖艷的顏色。
貪而棄義,必為禍階。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淺釋】貪求物質利益而背棄了道義,這一定是招致災禍的階梯。說明人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只會貽害自身。義:道義。階:階梯。
貧賤不可苟免,富貴不可苟取。
【出處】元結《述居》。
【淺釋】貧賤不能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免除,富貴不能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意思是說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屈節變志。苟:苟且,不正當,指有違自己的本意。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出處】宋方壺《山坡羊·道情》。
【淺釋】境況窮困,正直的氣節堅守不移;地位顯達,舊有的志向也不改變。意思是說,不管處境如何,人也不可以改變自己應該堅守的志向。氣:氣節。達:顯達。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處】李商隱《無題》。
【淺釋】原來意思是說愛情堅貞,現在常用來形容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操。
珍重晚來風景好,黃花老圃殿高秋。
【出處】于謙《遣懷》。
【淺釋】要百倍珍惜這一年中美好的晚景;時值深秋季節,老圃中的菊花正在傲霜開放。這兩句詩借詠秋景,寄寓了作者珍重晚節的思想感情。晚來風景:指秋天的風景。老圃:凋殘的花圃。高秋:深秋。
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
【出處】汪莘《水調歌頭》。
【淺釋】硬鐵可以折斷,玉石可以粉碎,大海可以乾涸,不管是得志失意、健在病死,我總要把正直的操守貫穿在各種遭際之中。意思是說,要永遠保持正直的節操。窮達:失意和得志。直節:正直的操守。貫:通行。殊途:指各種遭際。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出處】龔自珍《己亥雜詩》五。
【淺釋】落紅並不是沒有感情的物體,它化作肥沃的泥土,還要培育更美麗的鮮花。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雖然辭官,但仍想為國家出點力的思想。現在有人用以比喻革命前輩離開工作崗位以後積極幫助和支持年輕一代工作的高尚情懷。落紅:落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
【淺釋】勤勤懇懇,竭盡全力,一直到死為止。這兩句話表現了諸葛亮對於興漢滅曹事業的無比忠誠。現在用以說明為革命為人民不辭辛苦,奮鬥終生。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已:停止。
推薦閱讀:
※什麼是修身?
※廉政格言警句修身篇(四)
※【修身】古代名門家訓選粹
※經典修身緊身褲, 美麗穿搭不服輸! 實踐出真知!
TAG: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