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索國民黨軍抗戰十大名將

理性探索國民黨軍抗戰十大名將許多朋友都喜歡評論抗日十大名將,這其實是一個難說的話題。在本人的《中國義勇軍抗擊日寇十大名將》一文貼出後,有許多網友以各種形式給本人以幫助,並提出了保貴意見,本人深表謝意。對於那些本著否定中共抗日功勛,對義勇軍統領也說三道四的人,不光本人,絕大多數朋友也是蔑視的。當義勇軍抗日將領的文章貼出後,本人又把目光重新放到了國軍那邊。本人曾認真思考過,如果國共兩黨的武裝及義勇軍放在一起綜合評定這十大名將,即使中華民族抗日第一名將朱德元帥位居及高,穩坐中華民族第一名將,不再參加評比,那前十大抗日名將,也有可能被中共軍隊全部囊括(最少能囊括至前七或前八)。首先,義勇軍將領,雖然風起雲湧,但是,由於民間武裝的性質決定了提出單獨任何一位將領,其功勛均不足與國共兩黨的前十位將領抗衡。同等條件下,國軍將領基本無法與中共將領抗衡,其原因有如下幾項:國軍是當時純粹的政府軍,擁有國家的各項保障,而中共軍隊只是半政府軍,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大部分屬於有優秀政黨領導的義勇軍。在人員補充、後勤供應,武器裝備、隊伍組成等多方面無法與國軍相比,而在作戰規模和敵軍的精銳程度的指標中,國軍可能被加分,但是中共軍隊也同樣會加分,國軍不佔任何優勢。在失守國土數量一項中,國軍失守國土近400萬平方公里,幾乎所有參戰的國軍將領人人有份,全部會被扣分,中共軍隊失守國土為0,全部不扣分。說到這裡,某些人可能會舉什麼「五.一」大掃蕩之類的例子;那本人就告訴你們:冀中是國軍失軍的國土,「五.一」是中共軍隊在收復冀中的過程中,面對小鬼子反撲,而進行的一次戰役。那不是中共丟失國土,而在、是在國土。同樣,在收復國土這一項中,國軍也少有將領能與中共方面將領相比。想來想去,還是把國軍將領和中共將領分開評述好一些,在國軍將領評定過程中,加上保衛國土一項。再說幾句題外話:看到網上流傳的關於張靈甫位列十大名將的貼子,我想,不光本人,只要有一點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笑。因為張靈甫,無論從任職經歷還是抗戰經歷與戰功,哪一方面比較他是否能進入前30名都是個未知數。進入十大名將簡直是獻眼,居然被某些人別有用心地硬拉進十大名將,這不是打張將軍的臉么,只怕張將軍地下有知,也會給賞某些人兩耳刮子。曾有人憤憤地質問本:「如果張靈甫不是才能出眾,功勛過人,蔣委員長怎麼會把整編74師這樣的精銳交給他。」這樣說話,真是自取其辱,給臉不要臉,本人當即回答:「如果蔣委員長知人善任,多用英才,抗戰之中豈會敗退在大西南,豈會在三年之中就敗到孤島。」國軍將領張發奎、湯恩伯在1945年雖曾有收復廣西全境,有人平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成績,但是此二人率40至50萬人的精銳部隊,居然是在小鬼子收縮的數萬部隊之後跟進,未能有驕人之戰績,無法服眾,雖然可加分,但是;張發奎前期作戰,無明顯佳績;而湯恩伯就更別提了,就他37天失守38座城的速度,如果居然列入了抗戰十大名將,那就是國際玩笑了。話說至此,對於國軍將領的評述,還是有許多困難的,因為國軍將領多,十幾個戰區,40多個集團軍,100多個軍,300多個師。將軍數以千計,就是本人手中,在抗戰中留下了名字的,有屢歷的也有500人以上。要本著客觀公正評個高低、名次,那可真是麻煩事。本人思考再三,確定了如下標準試評:一、首先軍職不能太低,不考慮追認少將。如團級的謝晉元將軍等。同時在抗戰中最高任職不能低於正軍級。二、參加或指揮重大戰役不低於五次;如果不足,則以有意義較大,或某一方面突出貢獻給予補充加分;三、在保衛國土,失守國土,收復國土等方面有突出表現;四、由於抗戰進行了十四年,全面抗戰為八年,本人又考慮到,以年度計算的話,抗戰年份不得低於五年;五、我們也要明白,抗戰就是為國為民,雖有戰功,但是民憤極大者,如李品仙等不予以考慮;六、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挑起摩擦,但是由於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雖然挑起摩擦有罪,但是抗戰中有明顯特殊功勛者還是考慮入選。七、不考慮平衡任何軍頭派系。八、軍銜只做參考。本人即考慮功勛,任職、年份又考慮敗績明顯、民憤極大等剔除因素,把這500多位將軍,減少至50位,50位減少至30位,又到20位,15位……越往後越難,對於李宗仁等將軍很好確定,但是有的就沒有那麼好評定。幾經綜合,個人認為,國民黨軍抗日十大名將,以下十位將軍當之無愧:第一位:李宗仁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五戰區司令,漢中行營主任;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一級上將;李宗仁將軍,字德鄰。生於1891年3月13日。逝於1969年1月30日。1937年10月抗日戰爭期間,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我軍進行保衛津浦路的防禦戰。以「敵進我退,敵退我打」的戰術原則,與來犯日寇展開運動戰,周旋數月,先後將強敵阻於明光、滕縣,挫臨沂,成為台兒庄大戰前的序幕。1938年3月17日,定下了「固守台兒庄及運河一線,誘敵來犯,斷敵後路,相機實施反包圍,聚殲日軍」的作戰方針,4月4日,李宗仁指揮守軍全線進攻:內外夾擊台兒庄附近之敵。經激戰至7自凌晨,殲敵第10師團大部相第5師團一部,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系國民在全面抗戰爆發後的第一次大捷,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成為抗日戰史上光輝的一頁。李宗仁將軍充分運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與南北兩路日軍周旋了五個月零六天,粉碎了敵人迅速打通津浦線的計劃,史稱徐州會戰;在會戰後期,他成功地指揮50萬官兵跳出了日寇的包圍圈,將主力部隊撤往西南山區,死守桐柏山、大烘山兩個戰略據點。隨後,他指揮第五戰區官兵與日寇逐鹿大別山、進行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北戰役、豫南戰役、豫西鄂北會戰等多次戰役,並參加了武漢會戰等戰役,屢見戰功。於1943年9月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在當時擁有一級上將軍銜這一國民政府最高軍銜的將軍中,他是唯一一個能阻擋日軍攻勢人物。在全面抗戰開始的前期和中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入選合全部條件,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第二位:傅作義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7軍軍長,第三十五軍軍長,第7集團軍總司令。第8戰區副司令等職,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二級上將;傅作義將軍,字宜行;生於1895年6月27日,逝於1974年4月19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傅作義將軍即請纓上前線殺敵。1933年1月,傅率第三十五軍(臨時番號為華北軍第五十九軍)由綏遠赴察哈爾、熱河。在張家口組成華北軍第七軍團,傅作義任軍團總指揮,阻擊來犯之日軍第八師團一部,殲敵300餘人。6月28日,傅作義奉北平軍分會的命令,率軍返回綏遠。1936年,傅作義不顧蔣介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成功地進行了綏遠抗戰。於11月15日進行抗擊日寇的紅格爾圖戰鬥,取得勝利,隨後傅作義不顧蔣介石的反對,於11月23日收復了百靈廟。這就是中外聞名的「百靈廟大捷」。全面抗戰開始後,傅作義將軍參加了忻口戰役,保衛太原的戰役,為策應徐州會戰,發動了綏南戰役。更值得一提的1940年3月20日,傅作義將軍發動了收復五原之戰,擊斃日軍水川伊夫中將,取得了五原戰役的勝利。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個收復失地的較大型戰役。隨後傅作義將軍率部轉戰綏遠地區,是國民黨將軍中為數不多的即能守土,又能收復失地的將軍。雖然沒有參加五次以上的大會戰,但是孤懸淪陷區,堅持抗戰,並能收復失地,坐第二把交椅當之無愧。第三位:衛立煌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二級上將;衛立煌將軍,字俊如,又名輝珊。生於1897年2月16日,逝於,1960年1月17日。「七.七」事變時,衛立煌將軍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從8月19日至9月10日,率部均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937年10月衛立煌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統轄晉北全部中央軍和晉綏軍,在忻口阻住日軍進攻。11月9日,太原失守。衛立煌只好率部至介休、孝義一帶築工事堅守,與敵對峙。1938年2月中旬,衛立煌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指揮山西境內的全部中央軍。續忻口戰役後,衛立煌指揮所屬部隊在太行山區的韓信嶺一帶進行了繼忻口之後的第二次大型阻擊戰。1939年1月,衛調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長官部設在洛陽,轄十一個集團軍,並可調用第三、第三、第九、第十戰區的部隊,共約二百萬人。第一戰區範圍東至黃海,包括江蘇,皖北,山東,北面包括冀察兩省及山西東南;南界信陽縣與淅川縣;西抵潼關達山西河一帶,為全國最大的戰區。在衛立煌將軍指揮下,我軍8次在中條山打退日軍進攻。1942年1月中旬,由於和中共團結抗戰,不肯挑不磨擦,衛立煌將軍被革去二級上將軍銜。1943年冬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失利,衛立煌被再度起用。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隨後衛立煌將軍率領中國遠征軍取得了滇西緬北反攻戰役的重大勝利,收復國土83000多平方公里,為國軍抗日將領中實際收復國土最多的將軍。穩居第三。第四位:薛 岳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一、三戰區前敵總司令,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二級上將;薛岳將軍,又名仰岳,字伯陵,生於1896年12月27日逝於1998年5月3日;「八一-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薛岳率第十九集團軍參加淞滬和保衛南京的戰鬥。南京陷落後,薛岳升任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駐節屯溪,收容整頓隊伍,深入杭、嘉、京、一帶淪陷區,切斷水陸交通。1938年5月,指揮蘭封會戰失利,隨後,率部奉命指揮南潯鐵路沿線和鄱陽湖沿岸的防衛,以粉碎日軍從南面包圍武漢的企圖。在戰役中,薛岳在萬家嶺地區重創日寇敵106師團史稱「萬嶺大捷」。南昌失守後,薛岳率部反攻雖然未取勝,但給日寇造成重大殺傷。1939年9月,薛岳指揮九戰區部隊三次打退日軍對長沙的大規模攻擊,創下了日寇三攻一城而不能佔領的戰例,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抗日將領之一。但收復失地方面表現不佳,居第四。第五位:張自忠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38師師長,第59軍軍長,27軍軍團長,第33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右方面軍司令,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中將加上將銜,追認上將;張自忠,字藎忱。生於1891年8月11日犧牲1940年5月16日。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侵佔山海關和熱河省,並向長城各要塞推進,為保衛祖國,張自忠將軍任前線總指揮,率部與敵在長城一線較量四十餘日,取得一次次的勝利。1937年11月,張自忠將軍升任59軍軍長,經二十餘天艱苦激烈的戰鬥,重創日軍板垣師團解臨沂之圍,隨後又取得了保衛潢川和碾庄戰鬥勝利。積功升為27軍團長,後27軍團改番號為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任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十九軍軍長,並加上將軍銜。1940年4月,日軍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張自忠將軍率部與敵激戰,1940年5月16日,在南瓜店前線負傷八處,英勇犧牲。張自忠將軍與日寇作戰從未有敗,有「活關公」之稱。系中國國民黨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最高將領,因犧牲沒有明顯收復失地戰績,穩居第五。第六位:陳 誠將軍:抗戰時期任職: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二級上將;陳誠將軍,字辭修, 生於1898年1月4日,逝於1965年3月5日。全面抗戰爆發之初,陳誠奉蔣介石電召抵達南京,幫助抗戰計劃與戰鬥序列。並受命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淞滬作戰,並增調部隊赴滬參戰。上海南京失守後。陳誠將軍轉戰前線,參加武漢會戰,並參與了「萬家嶺大捷」的指揮,隨後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重大戰役。特別是1943年6月的鄂西戰役,給來犯日寇以重大殺傷。1944年5月陳誠將軍地豫西指揮作戰中,一度將向嵩縣、魯山以南地區竄犯之敵擊退,挫敗了日軍西侵的企圖。同時還參與了中國遠征軍的組建工作。陳誠將軍有理論,有實際在國軍抗日將領中表現不俗,居第六位。第七位:孫連仲:抗戰時期任職:第一軍團司令,第二集團軍司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上將;孫連仲將軍,字仿魯。生於1893年2月2日逝於1990年8月14日,「七·七」事變爆發後,孫連仲將軍率部與日軍在良鄉、竇店、涿縣等地展開戰鬥。隨後,接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參加徐州會戰,系台兒庄戰役之主力,所部損失慘重,隨後參加了武漢戰役,冬季戰役,棗宜會戰、豫南戰役等表現無大戰績。1943年5月,日軍向鄂西大舉進犯,孫連仲在宜昌、沙市以南地區組織抵抗失利後,又在長江西岸石牌進行阻擊,取得勝利。接著沿江反攻,宜昌、宜都間江防態勢全告恢復。此役對穩定重慶形勢頗有關係。蔣介石因此來電獎勉,並升任孫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隨後,在保衛常德的戰役中,孫連仲率部向進佔常德之敵反擊,將敵人擊退。在整個抗戰中,孫連仲將軍也算頗有戰績,居第七位。第八位:王耀武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五十一師師長,第七十四軍副軍長、軍長;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方面軍司令官;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中將;王耀武將軍,字佐民。生於1904年,逝於1968年7月3日。「七·七事變」後,王耀武率第五十一師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戰後晉陞中將。隨後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王耀武率部參加河南蘭封戰役,與日寇土肥原之第二師團激戰於三義寨附近;同年參加萬家嶺戰役,升任第七十四軍副軍長兼五十一師師長。1939年6月,升他為第七十四軍軍長。隨後王耀武率第七十四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春,王耀武率第七十四軍參加了著名的江西上高會戰,並蠃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王耀武獲最高勳章。1941年9月至12月,王耀武率第七十四軍兩次參加長沙會戰,接著參加了浙贛會戰,延緩了日軍西犯的企圖。1943年4月,在參加鄂西戰役中,王耀武率第七十四軍經石門向湘北之松滋縣敵人側背攻擊,並截斷敵人的交通。此役結束後,他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七十四軍軍長)1944年1月,升為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隨後王耀武指揮了著名湘西雪峰山戰役。殲日寇28000餘人,空前大捷。王耀武將軍和張自忠將軍一樣在抗戰中從師長至方面軍司令,不愧國軍的抗日名將。位居第八。第九位:鄭洞國將軍:抗戰時期任職:第二師師長,第九十八軍軍長,第五軍榮譽第一師師長,新編十一軍軍長,新一軍軍長,駐印軍總指揮副總指揮(中國軍隊的總指揮)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中將;鄭洞國,字桂庭,生於1903年出生,逝於1991年1月27日。「七·七事變」後,鄭洞國率第二師參加台兒庄戰役、徐州保衛戰。升任第九十八軍軍長,率部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底,國民政府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新編十一軍(後番號改為第五軍)。特調鄭洞國任該軍榮譽第一師師長。即升副軍長兼榮一師師長。1939年12月上旬,參加崑崙關戰役。是役後鄭洞國升任新編十一軍軍長,(後番號改為第八軍),不久率部參加鄂西會戰。1943年秋,鄭洞國受命擔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隨後,率部和部分盟軍部隊經過無數次浴血鏖戰,取得了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和密支取圍攻戰役的重大勝利。消滅號稱「叢林之王」的日軍第十八師團大部。1944年8月,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中國軍隊的總指揮)。率部一路橫掃緬甸日軍,光復緬甸國土70000多平方公里。鄭洞國將軍和他的部屬孫立人將軍、廖躍湘將軍均為揚威異域之中華名將。在鄭將軍率領下,我軍光復土地面積僅次於衛立煌將軍,居第九位。第十位:唐式遵將軍:抗戰時期任職:二十一軍軍長,抗戰時期軍銜:國民政府二級上將;唐式遵將軍,字子晉。生於1883年,戰死於1950年3月25日。「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唐式遵為副總司令,兼二十一軍軍長。在皖南廣德、泗安一帶,掩護撤退國民黨軍,保衛首都外圍。率眾奮勇抵抗,寸土不讓,戰況極為激烈。此戰後,唐式遵升任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隨後唐奉命轉戰於武漢、新鄭、江蘇、浙江、安徽長江南岸一帶,與敵軍作戰大小數百次,並擊毀擊傷日軍大小2000船隻艘。曾一度佔領要塞馬當;在抗戰中不忘記反共,積極策劃皖南事變。但是,新四軍撤離後,中國軍隊在日軍進攻下失利時,唐式遵將軍在形勢萬分緊急之下,固守皖南,確保皖南近三十縣的安全,並牽制日軍西進及阻止其由長江登陸,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於唐式遵將軍江防戰績在國軍中應屬首屈一指;因此入選十大名將之末。以上為本人努力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收集各方資料彙集整理,歡迎真正愛好歷史的朋友共同探索。
推薦閱讀:

喝牛奶的十大誤區,90%的人都不知道!
歷史上十大高僧,第一名你最熟悉不過了
玉器收藏:應走出十大誤區
中國最美十大油菜花海(轉載)

TAG:名將 | 國民 | 探索 | 理性 | 十大 | 抗戰 | 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