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寶神燈1

標籤: 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靖王劉勝墓 浙江省博物館 朱雀 國寶神燈 分類: 至尊國寶

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據考古資料,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據考古資料,早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已經開始將火用於生活之中,而至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亦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燈的歷史是悠久的,戰國時已很精美,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

下面就列舉一些從新石器時代到唐代的國寶神燈!

1 刻花陶燈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館

夾炭黑陶。圓唇,斂口,大寬沿,腹斜直,平底。寬沿上刻滿弦紋,點紋組成的圖案,還有兩排等距小圓孔。

2 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

3 戰國支釘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4 「東方第一神燈」--陶燈

福建曇石山遺址出土

5 紅陶豆型陶燈

6 東周文物——陶燈

7 東漢人俑坐陶燈

8 男俑燭台周朝 河北省博物館

本作品於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出土,為戰國中期之照明用具,又名【蛇人燈】。燈為長袍男子形,一男俑立於獸紋方座上,頭部發梳罩巾縛帶,濃眉短須,扁臉高顴,兩臂張開,手握雙螭。右手一螭頭上挺吻托燈柱,柱飾蟠螭紋和三角紋開有夔龍戰猴,柱頂一燈盤。左手一螭向外捲曲頭上挺,吻托一燈盤,其下有一大型燈盤,於內沿螭環一螭,頭上挺吻頂上螭,全燈穩定。原作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9 東漢越窯黑釉熊形燈盞 浙江省博物館

上虞百官出土,燈作熊形,頂上的碗為盛油及捻的盞,兩肩下斜,腿腳曲於腹前,坐狀,懷抱一熊,正在吃食,腹部有一圓孔.自頂口沿至膝部有援攀的鼠形動物.

10 西漢朱雀燈 河北省博物館

朱雀燈1968年於河北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外觀優雅雋秀,設計精緻,是漢代青銅器之代表作。本作品為西漢時期的照明用具。朱雀昂首翹尾,口銜燈盤,足踏盤龍,展翅欲飛。雙翅和尾部陰刻纖細的羽毛紋。燈盤為環狀凹槽,內分三格,每格各有燭座一個。盤龍身軀捲曲,龍首上揚。燈盤、朱雀和盤龍三部分系分鑄,朱雀的嘴部和足部均留有接鑄痕迹,本作品高30厘米,盤徑19厘米。此燈造型優美,結構相當嚴謹。

11 西漢銅羊燈 故宮博物院藏

銅羊燈雕作立角羊形,身體渾圓,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態可掬。羊背設計成可活動的燈盤,羊體中空用以儲存油脂。中國古代「羊」與「祥」通用,以羊形作燈象徵吉祥。漢代的燈主要以脂膏為燃料,一般是動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時將燈炷縛成束浸在脂里點燃照明,古人稱其為「膏燭」。燈炷以剝去麻皮後的麻秸即麻枲(音喜)製成,將其置於燈盤中。

12 戰國羊燈 遼寧省博物館

本作品為陝西省漢中出土之戰國時期青銅器,形似卧羊,伸頸,兩眼凝視前方,神態安詳傳神。頸下擴大為盂通體用纖細的銀絲嵌錯,流雲紋。製作極為精緻,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鑲工藝的高度水平。

13 西漢卧羊燈河北省博物館

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可北省博物館。此燈作卧羊式,羊昂首,雙角向前捲曲,身軀渾圓,短尾巴。燈盤呈橢圓形,一端有一流,便於安置燈捻。羊尊的腹腔中空,可儲燈油。此燈設計巧妙。1 銀首人形燈 戰國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1976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這件銀首人形銅燈是戰國時代燈具中的傑作,其結構和裝飾技巧均十分完美,是我國古燈中的珍品之一。

2 戰國十五連枝銅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戰國著名青銅燈具之一。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出土。高84.5厘米。燈形如樹,燈枝上有群猴戲游,金鳥啼鳴,夔龍盤枝,下有兩個下穿短裳、上身裸露的男子拋食引猴,底座有三虎作為器足。全燈由大小八節接插而成,每節皆有榫鉚,榫口各異,移動時便於安裝和拆卸。此燈是戰國兩漢時期連枝燈的代表作。

3 戰國騎駝人形燈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江陵縣紀南故城發現,於1965年出土,表面雖樸素無華,但其所塑造的駱駝形象在此時青銅器中卻極為罕見,頗引人注目。燈座為方座,駱駝四腳分立站在座上,頭昂視前方,似將遠行。背上騎著的銅人腿夾駝肚,手舉帶節的圓形燈柄,燈柄上有一隻盒狀燈盤,徑8.9厘米,深1.7厘米,敞口,中有支釘,用於插燈燭。

4 [戰國]銅人擎雙燈中國歷史博物館

此燈由造型獨具特色的燈座、燈柱和燈盤三部分組成,燈座是一條蟠曲透空的龍,擎燈之人立於其上,這一造型在其後以龍象徵天子、皇權至上的時代是絕對不會出現的,這也正說明在早期龍的地位還不像以後那樣顯赫。那時龍只被看作是水中的靈物、一種水神而已,作為一種自然力而加以崇拜,在人們心目中它只不過是一個吉祥物,青銅器上所用的圖案裝飾也比較開化,沒有過多的限定、禁忌。

  擎燈的人俑似一貴族的家奴,頭頂光平,身著短服,腰束帶子,雙臂伸開,兩手分別持一根彎曲的燈柄,燈柄與人俑的手用子母榫口連接,可拆卸,方便使用。燈柄頂端各承托一隻燈盤,由於人俑手的位置高低不一,兩個燈盤也錯落有置,於對稱中有所變化。由於燈盤較大,故燈柄未用直柄,而採用彎柄,使兩燈盤能相隔一定的距離以擴大照明範圍,但又保證了人俑的支撐力和穩定性,在力學設計上周到、縝密。此燈出土時還配有一隻柄長22厘米的銅勺,勺頭呈橢圓形,供加油之用。

5 戰國銅象燈。通高11.5厘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6 [戰國]玉勾連雲紋燈 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為故宮舊藏,燈高12.8厘米。戰國時期的燈大多用金屬或陶製作,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用和闐青白玉琢制。燈分為三部分,是用三塊玉琢成後粘合一起。上部為燈盤,呈圓形,中心凸起一五瓣花柱,盤外紋飾勾連紋,反轉起伏,回屈自然。中部為燈把手,為圓柱形,上浮雕三葉,中束腰,下飾以勾連雲紋,上下對照,極富韻律感。下部燈座為覆圓盤形,足底凹進,座面飾五辦花,底邊刻勾連雲紋。此燈紋飾藉助燈光閃爍,呈現形影變化的藝術效果,非常美妙,不愧是戰國玉庫中的一顆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7 [西漢]鎏金羊形銅燈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這件銅燈於1957年在西安市郊區出土,羊身圓渾,呈靜卧狀,長角捲曲,昂首挺胸目視前方,神態+分安詳,通體無紋樣裝飾,素麵。羊的背部與器身為分開鑄造而成,並由頸部後面的關紐與器身相連,因此它是可以開合的。使用時,將羊臀部處的小提紐提起並向上翻卷,羊的背部便成為了羊頭上托起的一個燈盤,然後再置油點燈。放置不用時,剩餘油脂會通過燈盤一側的流口倒流回器物的空腹內,羊背折回原位,銅燈便又成為了一件精美別緻的觀賞品。

8 [西漢]彩繪銅雁魚燈二件。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9 [東漢]錯銀銅牛燈。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

1980年出土,江蘇邗江甘泉2號東漢墓陪葬品,東漢時期照明用具。

燈座為一立牛,牛腹中空。燈體作長圓筒式,盞為一圓盤,盤沿有銴,盞上有兩片瓦狀的鏤空罩,可開合。罩上有一穹頂形蓋,蓋中心有一彎狀管連接牛頭。除燈罩外,通體有流雲狀的錯金銀龍鳳紋飾。該燈不但設計精美,而且在製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銅牛燈通體光滑,工藝精湛,整體紋飾運用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瀟洒,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10 [漢代]銅牛燈湖南省博物館藏

1949年在湖南長沙一座西漢墓中出土,通高50厘米,長40厘米,燈體似水牛,雙耳下垂,腿短小,從肩背兩側作圓管狀向上豎立,至牛背上端折曲會合為一,由會合處再向下擴大呈覆碗狀,成為煙管。背中心有一圓洞,洞上置一帶柄圓燈盤,盤中有錐體,邊沿設槽,用以放擋風板。

10 [漢代]銅牛燈南京博物院藏

1975年在江蘇睢寧劉樓東漢墓出土,此燈通高26.5厘米、長21厘米,由牛身、燈體、燈蓋部分分鑄後合成。牛的軀體渾圓結實,俯首,聳角,雙目圓睜,翹尾,神態憨厚,強壯有力。燈由燈座、燈盤、燈罩組成,燈盤與燈罩均可任意轉動方向,以調節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燈罩頂部為穹窿形蓋,內有圓管狀煙道連接於牛頭上雙角,牛角內空,牛身和穹窿蓋上滿飾雲紋。全燈造型新穎,意趣盎然。以上這3件銅牛燈點燃之後,產生的煙炱可以通過煙管進入於牛腹中,腹中盛有清水溶解煙塵,從而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這項發明在世界燈具史上也處於領先地位。西方的油燈,直到15世紀才由達·芬奇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與我國相比晚了1500多年。

1 [西漢]長信宮燈 河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鎏金燈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鑄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由考古學工作者白榮金在1968年對滿城漢墓中竇綰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的發掘作業中發現。石家莊市河北省歷史博物館「滿城漢墓」展區。

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燈上刻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如: 「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卧」 (位於燈座底部)。

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2 [三國]「甘露元年」銘瓷熊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燈分上中下三段,上面燈盞是一件鼓腹斂口小碗,燈柱是一隻前肢掩耳坐地的仔熊,熊的胸腹印有流蘇形條紋,燈盤直口平唇,外底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甘露」是吳末帝孫皓的年號,「甘露元年」即是公元二六五年,此燈是繼「赤鳥十四年」銘青瓷虎子之後,出土的又一件刻有銘文的孫吳青瓷器。

3 [西晉]青瓷獅形燭台 1974年杭州張勁宇捐獻

整體作仰首蹲伏狀—,背有一淺管,與器內不通,可用以插物,豎耳,雙目前視,張口露齒,頷下飾長須,背脊分披鬃毛,自然下垂腹部,腹側毛旋卷如水波。短足前曲,足部壓印斜方格紋。尾巴彎曲上拱,緊貼於臀部,呈蕉葉狀。全身施青釉,勻凈無瑕,造型優美,富有情趣,既是一件工藝品,又是一件有西晉建興三年可考的實用器皿。

4 [西晉]青瓷騎獸燭台。通高2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燈具發生了變化,秦漢以來琳琅滿目的面貌變為單一,無論從品種、質地、造型均無法與漢燈相提並論,戰國至兩漢時期興盛的銅燈工藝衰落了。

這一時期瓷燈已廣為普及,這與當時各種生活器皿普遍使用陶瓷有關。西晉短暫統一後變為偏安江南的東晉和分裂的北方多國,南方的越窯瓷得到發展,器物造型除平面裝飾外,立體的動物、人物造型較前更多見。動物造型除傳說中的龍、鳳、麒麟外,也有生活中常見的獅、虎、熊、牛、羊,豬、狗等現實動物,陶瓷工匠還把生活中觀察到的動物形象加入到想像中的獸類造型中去。這件青瓷騎獸燭台就是一個例子,其整體做成一個動物形象,背上騎一男子,男子頭上頂一管狀物,便於插蠟燭點燃;獸獅抬頭呈蹲伏狀,齜牙咧嘴,圓目怒睜,人在獸身上,身挺僵直,頭戴網格卷沿長筒帽,圓臉高鼻,大眼短須,雙手按住獸角,目視前方,人與獸周身飾小圓圈紋。

六朝時,這種造型的怪獸反映的是人們觀念中的瑞獸,此類怪獸的頭往往兼有獅子和老虎的特徵,頭上雙角為犀牛或龍角,蹄又像牛羊的蹄,是融合神龍、猛獸和家畜為一體的靈異之獸,有稱為辟邪者,取其驅走邪穢、拔除不祥之義。六朝時北方連年戰亂,江山分裂,動蕩的社會給人們帶來了恐懼與不安,於是寄希望於神獸,企求它們給人間帶來安寧,這些思想在燈具造型中也曲折地反映出來了。

5 [唐]三彩釉陶制燭台。通高40.6厘米。私人藏品。

這件陶燈主要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燈的形制似古代豆形燈,淺盤,盤心承托起一敞口小盞,猶如一個小碗置於盤上。燈柄上細下粗,作竹筒狀,並自下而上裝飾以一圈圈整齊細密的弦紋,燈座為覆盆狀,體形碩大突出,給人以穩重大方之感。釉色鮮艷華麗,斑紋交錯。整個器物於莊重典雅中又顯出頎長秀美。

三彩器物出士和傳世的並不少見,但像這樣設計獨特的三彩燈具則極為罕見,只有1987年在河南洛陽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高柄燈與之形制相近。這件三彩工藝品曾拍賣出8000美元的高價。可見,新奇獨特無疑應該是工藝品收藏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6 [唐]白瓷燈。高30.4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6年河南省陝縣唐墓出土,戰國秦漢時期多用銅燈和陶燈,魏晉以後,瓷燈開始流行。北朝時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處於初級階段。唐代的白瓷生產技術明顯提高,這件白瓷燈原料優良,工藝講究,釉色瑩潤光潔,通體白玉般的色澤使造型更顯穩重。

7 金代 耀州窯青釉獅形燈盞 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金代青釉獅形燈盞高9.5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7*5厘米。燈座為卧獅狀,獅子張嘴露齒,回首左視,耳、鼻、須、眼等刻印清晰;獅四肢前屈,尾上翹,卧在長方形底座上,形象頗為生動。獅背上置一圓形盞,盞為菊瓣形口,有30餘瓣,盞內印花,盞心為折枝牡丹紋,盞壁模印蓮瓣紋。燈盞通體施青釉,釉色薑黃,有開片,釉薄處顯胎筋,胎色灰白。底足無釉,有一孔。一盞之內以菊、蓮、牡丹三種花卉裝飾,很是難得。

8 彩繪四龍蓮花陶燈 唐代

鞏義食品廠出土燈由燈盤和燈座兩部分組成。燈盤敞口,弧腹,平底,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盤體以三層蓮花組成。燈座較高,下部呈喇叭狀,上方為缽形,缽腹部等距飾四個龍頭,龍口含寶珠,龍頭之間由兩道凸棱紋連接。燈盤花瓣正面及龍口部飾粉彩,余為素燒白胎。

9 龍形燈 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高33.5厘米,長27.8厘米 西漢中期。 1983年廣東廣州象崗出土,龍兩角間有燭扦,龍口內蹲一蛙。龍四爪攫雙蛇,蛇身外旋,各卷繞一蛙。

10 東漢銅人吊燈 廣西昭平東漢墓出土

一名觀眾在廣西昭平縣文物展覽廳觀賞國家一級文物「東漢銅人吊燈」

我國共發現東漢時期的銅人形吊燈2件,一件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系1974年長沙市徵集所得[下圖];另一件為廣西昭平東漢墓出土[上圖]。

11 青銅人形吊燈 東漢

1974年從湖南長沙收購的廢銅中揀選出來的。這燈有兩個特點值得一說:

其一,我們已發現的漢魏前的古老燈具,幾乎都是座燈或行燈,唯有這人形燈是一盞吊燈,是已知最早的吊燈實物,開中國吊燈史之先河。

其二,古代怕燈燭失火,就用奴僕管理燭火,名曰「燈奴」。從戰國始,青銅燈具就多鑄有燈奴形象。燈奴或是家奴,或是宮女,都是漢家形象,並多錦衣華服,具有大家風範。可是,這個燈奴不同,他捲髮、圓眼睛、寬鼻樑,膚色黝黑,頭大而身材矮小,打著赤腳,全裸軀體,只有一條橫幅繞在腰間。顯然,他並非蒙古人種,不是炎黃後裔!那他們是什麼人呢?答案是黑人

推薦閱讀:

團城的兩件國寶從何而來
日本為何將曜變天目列為國寶?
中國建盞成了日本國寶
日本奶粉是否真的適合中國寶寶?
中國流失在日本的十大國寶

TAG: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