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檢查教案有必要嗎?(3)

我不寫教案

文《語文教學通訊》

有一則外國笑話說,一個被退稿的作者闖進編輯部,怒氣沖沖地責問:「你們根本就沒把我的文章看完,怎麼知道它不好?」老編輯笑道:「一個雞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時已經知道它是臭的,你還有必要把它吃完嗎?」在我看來,教案對於教師無異於一個變質的臭雞蛋,而對待臭雞蛋,我們唯一的選擇便是堅決地、毫不遲疑地把它扔出去。而說「我能不能不寫教案?」就相當於問「我能不能不吃臭雞蛋?」一樣好笑。

一、我為什麼不寫教案

事實上,我的味覺也不是那麼靈,就教案的問題來看,如果把它比作臭雞蛋的話,我很慚愧地說,我非但沒有在吃第一口時吃出它的臭來,而且還一度把它當作營養餐大吃特吃過。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所在的學校有一個活動,便是每學期評選一次「優秀教案」。這個獎項是很令我們神往的,因為據說它體現著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鋼筆字、文筆、構思以及自始至終的耐心。我對這個獎項動過無數次念頭,但終究無法企及:我看過往年的優秀教案——工整的方塊字,從遠處看就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再一頁一頁地翻開,幾乎每一篇的板書都不相似;而且滿滿當當,蠅頭小楷擠得密不透風。一個學期下來,一百多篇教案,每篇都那麼工整、精心。我除了自嘆不如以外,也只有盡量向它靠攏了……

就在我從教的第五年,發生了這樣兩件事:

1.有一次上語文課,我讓學生讀完課文,剛想叫一個學生說主要內容,嘴還未張開,就聽一個學生小聲說:「接下來該說主要內容了。」聲音雖小,但足以讓班上的每個學生聽清,我有點掛不住,拎起那個學生問他為什麼能未卜先知,生答曰:「我們三、四年級的語文課都是這幾步。」我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怎麼和人家三、四年級的老師上成了一個模式?我回去翻了自己執教以來的所有教案,發現豈只這節課,我上過的所有課——說的話、履行的程序,都是大同小異的。  2.就在這一年的九月份,《人民教育》中開始連載了一系列關於教案改革的專題論文:《課改,請先給教案鬆綁》《我們迫切需要教案改革》《面對教師備課的一聲嘆息》……

對第一件事,我進行了以下思考:備課的時候也不是沒有備學生、備教材,但為什麼把不同的課備成了同一個樣子呢?我們常說:「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實與活生生的人比起來,教案又何嘗不是死的呢?我們所說的備學生,備的常常是我們理想中的學生——比如我備課時常常預想:我這樣問,學生就會那樣回答,然後我再如此那般地講下去。這從表面上看,是在備學生,實際上呢?實際上是:我這樣問,學生到底會怎麼回答?只有問了以後才知道!教過書的人都清楚,學生的回答,在許多情況下是與教師的預設截然不同的。不同怎麼辦?很多時候,我們會排除「異己」,按照自己的預設講下去。

把學生的不同意見扔在一邊,自顧自地講下去,顯然是不對的。所以,馬上有人出來呼籲:我們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學生又不是牛,怎麼能被牽著鼻子走呢?只是不知說這話的人想過沒有:教師為什麼要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呢?

我順藤摸瓜,發現教師也是被牽住了鼻子的。

誰在牽著教師的鼻子呢?

繩子很多,但我認為首先是教案!

在「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漫長歲月里,教師自己又何嘗不是被教案牽著鼻子走?所不同的是,學生是被別人牽著走,而教師則是被自己牽著走。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我們的教師苦心鑽研、花費大量時間寫的教案,竟成了一根捆住自己手腳的繩子!這讓我想起一個詞來:作繭自縛。

二、不寫教案,怎麼上課

不寫教案,怎麼上課?我認為,只要做好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不寫教案,是可以把課上好的:

(一)精心備課

首先必須聲明的是:備課與寫教案是兩回事。我說不要寫教案,決不意味著可以毫無準備地走進課堂。在沒有教案的日子裡,我們不但要備課,而且要精心地、竭盡所能地備課。我個人認為,我們的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備:

1.備教材。所謂備教材,就是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所教的內容要有一個全面的、透徹的了解。就語文課來說,你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自己要能夠有感情地讀出來;你想讓學生讀文之後有所感悟,自己也必須事先有所感悟。這就好比游泳教練,如果自己都游不好,怎麼能教出遊泳冠軍來呢?這樣,在上課時,我一范讀課文,學生就被吸引過來了,也興緻盎然地讀了起來;等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感悟時,我聽到他們居然有和我一樣的想法,總是禁不住由衷地表示讚許:「真好,你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而對於他們的不同意見,我更是欣喜異常:「你想得太棒了!這一點連老師都沒有想到呢!」因為在課前精心地備了教材,所以我不但可以遊刃有餘地駕馭課堂,而且有時還能和學生互相啟發,共同學習呢!

2.備相關知識。「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有一桶水」這句著名的論斷,隨著「學生不是容器!」的一聲斷喝,變得幾乎無人敢提。我倒認為,雖說從頭到尾的「灌輸式教學」不可取,但如果我們由此而斷定,任何時候都不要灌輸,就有矯枉過正之嫌了。因為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件事都自己親自去弄懂。退一步來說,就算我們想讓他們自己去弄懂,自己沒有一桶水也是不行的。

我無意於指責我們的教師知識是多麼的貧乏,因為相對於強大的體制來說,他們太渺小了!他們的需要(精神的、物質的)太容易被忽略,他們的呼聲太容易被掩蓋,他們成天忙得暈頭轉向,想讓他們博覽群書顯得強人所難。但我卻不能不說,教師的「內存」如此之小,要把課上得生動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肚子里的東西不是太多,至少應該臨時抱一抱佛腳,在上課之前惡補一下相關的知識吧!(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無效勞動被減去了,我們還須多看幾本書才好。)

3.備教法。不寫教案,決不等於課就可以亂上一氣了。雖有「教無定法」之說,但我們決不能忽視「教學有法」的事實。我認為,教師可以手中沒有教案,但決不能心中沒有教法。

要做到「心中有教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把教法的積累當做一項常規性的學習來抓;二是課前要想一想這一課怎麼上,要做到心中有譜。教法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兩個途徑:一是別人已經總結出來的方法,二是自己在教學中發現的方法。對於前者,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拿過來用。而對後者,我們則應該及時總結、不斷完善、最終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法。就我個人來說,發現別人的好方法,我總是把它記錄下來,並認真地思考它的優點在哪,不足是什麼,然後試著在自己的教學中去用、去改善,使它能夠為我所用。有時自己上了一節比較滿意的課,我也會坐下來琢磨一下,這節課為什麼上得好,哪些方法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使用?——要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光想是不夠的,因為有些念頭轉瞬即逝,不及時抓住,就容易忘。

(二)靈活上課我們的課堂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面對不同的內容,反應自然也不盡相同,我們上課時就必須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這就是我要說的「靈活上課」的意思。

「我不寫教案!」會成為一句驚人之言嗎?說這句話的人,會被認為是懶蟲嗎?就在這篇文章即將完稿的時候,我又「找到」了幾個「不寫教案」的前輩:國內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一年中幾乎有一半時間在外講學上課,他上課常讓學生選上哪一課或猜上哪一課,而他從來不帶教案;趙謙詳是全國十佳教師,他的「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研究」成果轟動全國,他上課也是沒有教案的,可就是這麼一位不帶教案上課的「懶蟲」,前不久竟被人從吉林「挖」到了北京……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相信,不帶教案上課的教師會越來越多。

正如「離不開台詞的主持人不是一個合格的主持人」一樣,總有一天,會有一個這樣的標準出現:不寫教案能上好課的老師,才是一個成功的老師!這一天不會遠了!

結語:教齡五年以下的教師的教案可檢查,教齡五年以上的沒必要檢查。


推薦閱讀:

引用 轉載:由凡入聖的八正道
【轉載】男人如何變帥
【轉載】嘆紅顏.恨紅塵.紅色妖姬
[轉載]郭敬明拍《爵跡》,特效難成器
[轉載]3.10

TAG:轉載 | 檢查 | 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