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又是一年」七月半」 作者:全人脊

又是一年「七月半」,父親遠在貴陽打工,我則因工作原因,只剩下母親一個人在家,今年的「包」是寫不成了,家裡也就沒有過節的那種熱鬧,一種莫名其妙的凄涼便湧上心頭。小時候最喜歡的日子就是春節和鬼節,這兩個日子,再窮的人家都會想方設法把晚餐弄得豐富,其他的節日可以減辦些,原因很簡單,春節是一年最後的日子,送歲時討個吉利,再窮的人家都想把窮日子送出去,不不把宴席辦得豐盛些說不過去,「七月半」送鬼,也是紀念先人的節日,對待自己的先人,沒有哪一家不盡心的,這一天的伙食也就與眾不同。 為什麼要過「七月半」?我問過父親,父親說得很模糊,只說是中元節,是祖先被發配邊疆的時候,老家有一句話「七月半的鬼,六月二十四的水」,意思是到那一天,這兩樣東西是一定會日期而至的。農曆七月半,叫鬼節,接祖,送祖,就是接鬼,送鬼;農曆六月二十四,是老家楚雄彝族傳統盛大節日「火把節」,此時已是夏末,無論之前如何乾旱,這一天,或者火把節期間,一定會下大雨。  明天又是七月半鬼節了。我不相信有鬼。但是老人們,是相信或者說惟願鬼是會來的,回來享受給他們的祭品,燒給他們的紙錢。當然,老人們只迎送自己家祖先的鬼魂。  七月半,或者提前一天,黃昏,很多人家就會在院外、路邊、河邊送鬼。一些老奶奶,蹣跚著纏過或者沒纏過的小腳,提著或大或小一提籮東西,酒肉、水果、麥芽等祭品,領著個半大孫兒,或者小媳婦,到路邊去送鬼。  忽明忽暗的火,照得他們的表情十分可怕。其實,跟在老奶奶身後的半大孩子,或者年輕小媳婦,往往也現出害怕的樣子。  一袋袋大大的包封里,包滿金銀定,金黃金黃的金銀定,紙折的金子樣子,現出一錠錠銀子的模樣,十分好看。不過活人千萬不能喜愛和眼紅。  我高中政治老師的老伴,一位迷信的老奶奶,常年四季就是折這種金銀定賣。平時,買的人不多,清明節和七月半鬼節前買的人很多。她家住在古老的街道米市街,折好了金銀定,和打好花印的紙錢,新式的冥幣一起,一摞摞,一篩篩,擺在街邊,和其他古老小店的鋤頭犁鈀、爐子木桶、鏟子火鉗、鍋碗瓢盆、草煙煙筒、篾帽草帽、竹籮篩子一起,作為商品賣。  其實送鬼,是要先迎鬼的。  小時候,常住外婆家,我記得每年七月初,就要把祖宗的鬼魂接回家來,叫做接祖。外婆做得很認真。六月底,就買好各種紙,折金銀定的金黃紙,列印冥幣的土黃草紙,包封金銀定的包封袋。接祖時只擺酒飯水果等祭品,在門外插上香,在祭祀的供桌前,也要插上幾把或者幾柱香。貧窮農家,沒有香爐,外婆一般都是把香插進一個矮點的酒瓶口,或者在一個大碗里盛滿灶坑裡的火灰,把香插在碗里,有時也把香插在一個大蘿蔔上。  外婆對祖宗很虔誠,怎樣貧窮,七月接祖回來,都要給祖宗鬼魂吃肉喝酒,準備豐盛的飯菜。每天吃飯前,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擎著點燃的香,虔誠祭拜,有時她會讓我跟她一起上香,祭拜。我聽見她很虔誠地呼喚著一個個我根本不認識的祖先的名字,叫他們回家來,來享用祭品。她還向有的祖先鬼魂道歉,表達感情,說是常去看他們的住房墳墓的,不過由於貧窮和忙碌,沒有經常維修他們的住房墳墓,可能致使他們的墳墓陰宅漏雨漏風,並且給他們許願說,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幫他們培土、修繕一下。然後外婆還會趁機委婉地埋怨他們,已經燒給他們足夠的紙錢了,每個節氣都祭拜他們,為什麼還要來糾纏家裡的活人,為什麼不保佑家人無病無災。我在一旁或者後面,聽著外婆跟我根本看不見的鬼魂說話,她含糊陰森的聲音,叫我心驚膽戰,我以為她看見了一個個作古已久的鬼魂飄飄而來。看著繚繞飄渺的青煙,烏黑低矮、陰暗陰森的農家瓦房,我經常全身毛骨悚然,甚至心驚膽戰。  祖先鬼魂,當然不會真的來把祭品吃掉。我觀察過無數次,不敢問外婆。有一次,終於憋不住了,問外婆,祖先為什麼沒有把祭品吃掉。外婆說不清楚。不過,祭祀完之後,她就會很快把水果拿一個給我。外婆疼我,知道我想什麼。那時貧窮得很,鄉村裡很少能吃到水果,祭祀的水果,一般是很好的紅梨,有時還會有蘋果和香蕉,鄉村裡更難見。  接祖前,要焐麥芽,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麥芽長在一個個大碗里,或者小盆子里,長得很高,撐住了碗邊,甚至可以提著高高的嫩綠麥芽,把碗也提起來。麥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是不是象徵子孫興旺,醞釀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還是因為知道祖宗都是農民,忘記不了莊稼,因此擺幾碗旺盛的麥芽在供桌上,讓祖先鬼魂看了歡喜。  送祖,就是送自己家祖宗的鬼魂。一般就叫送鬼,說自己家祖宗,當然不能這麼說,得叫送祖。  不會填包封袋,外婆就請前面鄰居家的一個老人填,他有文化,舊知識分子,熟悉民間文化習俗,毛筆字也寫得很好。他們家也是外婆的本家,我也叫他外公。  我曾經幾次在他們家,看老人戴著黑黑的老花鏡,為村裡許多人家填包封袋。外婆和我請請他填,他很高興。他曾經教過我填包封,給這些作古的人寫這種特殊的信封,當然得講究古禮,得豎著寫,由右向左,由上到下地寫,還得講究「先妣」「先考」等獨特稱謂。  這位很獨特的,會給先人、已故祖先寫信封的外公,死於我遠在省城昆明上大學期間,我來不及在他面前改正自己犯下的一個知識錯誤,至今很遺憾。  記得在我讀初中的時候,住在離學校很近的外婆家,也經常幫外婆做家務,牧牛,拔牛草,有時也會串門子,大多是到臨近的這位會寫包封袋的外公家去。我很敬佩他,他戴著鄉村裡少見的眼鏡,我那時覺得戴眼鏡的老人肯定飽含學識,而且他還會寫毛筆字,能給死人、祖先的鬼魂寫豎排的信封。  一天,回到家,外婆家沒人,我進不去,就到老人家去做作業。老人就隨手翻了翻我的書包,看了看我的書,翻閱到《中國古代史》「隋文帝懲子」一節時,他問我「隋」這個字怎麼讀。當時,剛剛開學,發下新書不久,老師還沒教到這一章節,我書包里又沒有字典。我被問住了,憋得臉紅紅的,羞慚得很。我幾乎要流淚,不想在這位慈祥的老人面前丟臉。在這位飽含學識的外公面前不認識字,我覺得很丟臉,比在大字不識的親外公外婆面前丟臉。我很想在老人面前表現一下,讓他看得起我。但是,猶疑再三,我卻告訴老人,讀「惰」,並且告訴他,就是「懶惰」的「惰」。不記得老人是否笑我了。  我不明白,老人是真的不知道這個字,還是要考考我。要是考考我呢,他最後卻沒告訴我正確讀音。後來,我猜測,他是確實不知道這個「隋」字。  不久,課堂上就聽老師讀這個字。我很羞愧,不過,卻一直不願意,也沒有機會當面跟老人改錯,告訴他這個字的正確讀音。如果他真的是不知道這個字,那麼我的錯誤就被老人帶進了棺材,成為我終生的遺憾了。  不知道,老人死後,是村裡什麼人給他寫包封袋。這種給死人寫的信封,估計會寫的人越來越少了。雖然,他曾經多次手把手教過我,不過我現在早已經忘記,毛筆字也沒有學好。  到了七月半,接回家的祖先,也孝敬得差不多了,就都要在這一天,把他們送回陰間去。我總有疑問,死去的人,鬼魂不是很快就要托生人間嗎,那麼他們的鬼魂就不存在了,幾年甚至幾十百年之後,怎麼還可以把他們的鬼魂接回來和送出去呢。  不過,大家即便都有這種想法,也不會深究,反正,接祖,送祖或者說送鬼,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表達對祖先的一種緬懷,一種思念而已。  到了送祖那一天,家家戶戶就都把寫好收信祖先地址姓名的包封,或者說給鬼魂的信封,裝滿金銀定,封起來,拿出郊外、僻靜處,丟進火中,和面值億萬的紙錢,一起燒給祖先,把他們送回去。酒肉、紙馬,甚至紙彩電、紙別墅、紙汽車,都要送進火中。只有焚燒化了,他們才能帶到陰間去。  酒也可以潑在燒的紙錢、金銀定附近。有的人家,也把一碗碗的麥芽、肉菜,一個個的水果放在紙錢堆附近。  七月半或者七月十四日,黃昏送鬼,所以這兩天,大家都忌諱傍晚外出,或者晚歸,害怕回魂纏身,燒完紙錢金銀定,送完鬼的人,也會匆匆而歸。這時,到處只見紙錢紙灰飛揚,紙火幽微昏暗,明滅閃爍,路人稀少,郊外路邊,僻靜之處,到處顯得陰風慘慘的。想想,那麼多被各家接回來的鬼魂,一下子都被送到昏暗的路邊,也真是可怕。  老家鄉村人迷信,慢性病久治不愈,總認為是鬼魂纏身,就要請端公來端篩盤,送禍鬼。這個鬼,就是纏身的病魔,不是七月半送鬼時送的鬼,七月半送的鬼,是自家祖先的鬼魂,是自家的鬼,不害自家人。  纏身的病魔,往往是惡鬼,孤魂野鬼,叫禍鬼。  兒時,往往可以見到村外路邊,田間地頭,有一篩子送禍鬼的禮品,照樣有一碗碗酒肉,和許多燒過的紙錢、金銀定灰。惹不了他們,戰勝不了他們,就用祭品賄賂討好他們,讓這些禍鬼滾蛋。我佩服家鄉人的聰明,理解他們的無奈。  此時,已經是七月十四日黃昏,想必已經有部分人家在路邊僻靜處送鬼了。我想起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是一個上墳和懷念祖先的節日,此時又是另一個緬懷祖先的節日。  現在,許多人家已經嫌麻煩,能簡單則簡單,就在七月半這一天,既接祖,又送祖,接鬼迎鬼送鬼都在這一天。有的乾脆不接祖接鬼,直接在七月半黃昏,到大門外或者僻靜的路邊,把包封的金銀定和紙錢燒給祖先,在那裡喊叫他們的名字,讓他們來拿金銀定和紙錢,享受酒肉供果等祭品,意思是叫他們享受完祭品後,拿著燒給他們的金銀定和紙錢冥幣,就回陰間去。當然,大家都怕鬼,既然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和關懷了,家門都不讓他們進一下,也可以。何況沒有多少人信任真有鬼神?何況三輩以上,親情就淡了嘛?今天的人,還能記得祖先,簡單\草草地緬懷一下祖先,已經不錯了。  老家的祖墳,埋在村子後山,以前祖母在時,清明節,我曾經跟著她去上過墳,七月半,我也曾經跟著她在家裡接過祖,送過祖。我的母親,還曾經跟著祖母到遙遠的七甸寺一帶,給更早的祖先上過墳。祖母早已經作古多年,我的母親不會做這些事情。只有大伯母,依然像祖母一樣,年年堅持著清明節上墳,七月半接祖和送祖。  我的外婆,無數次上墳,無數次接祖和送祖。如今她和外公也同樣作古多年,但是舅母不會做這些。如果真有陰間,作古的長輩真有魂靈,那麼他們享受不到祭品、金銀定和冥幣了。
推薦閱讀:

六爻預測疑難問題初論 作者:唐玉龍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李自成》(作者 姚雪垠)
史鐵生:透析生命 升華死亡(作者:傅光明
糖尿病與消渴症 作者:張步桃
《大逃港》作者陳秉安:直面"大逃港"是一個進步(全文)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