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演講系列(18-20)
回歸心靈的故鄉認知科學與佛學——浙江大學演講2014-11-26聽一遍一切並不神秘2014-11-21聽生命科學與價值 修心之路 2014-11-21聽問答
怎樣對待死亡 聽一
回歸心靈的故鄉認知科學與佛學——浙江大學演講2014-11-26聽一遍
一切並不神秘2014-11-21聽生命科學與價值2017-2-21看一遍
修心之路 2014-11-21聽問答
《智慧比金子還貴》(大學演講系列18)2015-01-05信仰、科技與法律——四川大學演講2015-01-05四川大學問答2015-01-06智慧人生 和諧社會——廣州金融學院演講2015-01-06廣東金融學院問答2015-01-07一個女人和她的鑽石項鏈——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演講2015-01-07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問答
《走近藏傳佛教》(大學演講系列19)2016-05-14漢藏佛教文化交流——華南農業大學演講2016-05-15華南農業大學問答2016-05-16擊掌空聲.佛教的辯論方法——台灣華梵大學演講2016-05-17台灣華梵大學問答2016-05-18藏傳佛教對現代文明的重要性——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演講2016-05-19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問答
《年輕人也需要佛教》(大學演講系列20)2016-05-20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專場問答2016-05-21藏傳佛教的學修體系——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演講藏傳佛教的學修體系——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演講『 2013年7月19日上午 』喇榮——這片孕育僧才的聖地,是法王如意寶在1980年秋天正式創辦的。法王如意寶培養出來的諸多堪布們,一直遵循著法王如意寶的意願,將佛法播撒在人間的每一個角落。而和我們漢族弟子最為有緣的,當屬索達吉上師仁波切。這次的參會者——無論科學家、佛學家,亦或文學家、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以廣闊無私的心尋求真理。正面了解藏傳佛教很有必要雖然我對所有的宗教都很尊重,但藏傳佛教在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和修行竅訣的珍貴性方面,相當殊勝。甘會長學藏傳佛教,而且也是學寧瑪巴敦珠法王的法脈,而學院就在第一世敦珠法王的聖地。後來我們也想,末法時代蓮花生大士的加持確實不可思議,讓世界上的很多人真正得受到正法的加持。《大智度論》中講:信心就像雙手,沒有手的人在寶山裡不可能得到任何金銀財寶;同樣,沒有信心的人,即使身處有無數珍寶的佛法寶山,也無法得到絲毫利益。而如果有了信仰,蓮花生大士身口意的加持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力量。藏傳佛教為何備受推崇?第一,藏傳佛教傳承清凈、理論體系完備。其人才培養體系完全可以跟國際高等學校的教育體制相吻合。比如,藏傳佛教歷來具有完備嚴密的講辯著體系,諸如因明中的辯論,完全可以跟現在的國際大學生辯論比擬。第二個原因,藏傳佛教非常重視修學次第。比如,先打好五部大論的理論基礎,然後修持加行,之後趣入正行,正行也是次第而行。所謂正見,是指世間的正見。什麼是世間正見呢?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見解。昨天上午一個教授說:你不一定要信佛教,但是要信因果。這也非常有道理。那天去一所學校,有個同學問:「我的老師非常了不起,但是他死的時候很痛苦;我的奶奶很愚痴,但是她死的時候很安詳,為什麼?」我說:「即便他是老師,或者之前在社會中做出過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了解生老死病的真相,死時也會很可憐。比如,很多歷史人物最後死時也很悲慘。」昨天有的教授說:死的時候,我準備移民到極樂世界。這句話很好的。這次聽你們的演講,有些人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有收穫。探索藏地的神奇之處藏地有很多稀有的傳奇,昨天北京大學的一個老師說:「巍巍的珠穆朗瑪峰旁邊、滔滔不絕的雅魯藏布江旁邊有米拉日巴的讚歌聲。」這些確實很神奇,但它的背後,還有更傳奇的事情。1912年,法國的旅行家、探險家歐文,來藏地探索。一個法師給他帶路。這個帶路的法師在雪地里行走時腳不沾地,遇到寬一百多米的很多懸崖時,就在空中拉著歐文飛行。文革前,西藏軍區有一個司令員,叫張國華,他的一個朋友是位活佛。這個活佛告訴他:「你明天早上要來送我,我要走了。」他當時覺得活佛可能要去什麼地方。第二天,經堂里聚集了很多僧人時,活佛在法座上首先騰空兩三次,之後逐漸飛升而去。因此你們以後去西藏,準備照相機、攝像機無可厚非,外面的藍天、白雲也很美,但其實更美的是修行人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並不是攝像機可以拍攝的,也不是詩學家的讚頌詞能描繪的。但是在這片心靈的凈土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一個純潔而珍貴的思想體系。無論是什麼民族、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去接受,就能獲得面對生活的勇氣。現在很多西方人到西藏探索,被稱為「藏漂」。他們的探索非常長久,有些是十多年,有些二十多年,有些三十多年,一直在研究。哈佛大學有一名教授,致力於研究藏地高僧大德的智慧和思想。在一些高校演講中他感嘆:「一個少數民族中出現智慧豐富、書籍如山的現象,在如今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藏地有一種說法:西藏的歷史讓史學家沮喪、讓文學家瘋狂。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專場問答『 2013年7月18日 』不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不論他人亦或我們自己,都可能會面對這種無常,今天還健健康康的,明天就突然得了重病。佛經中說一切如夢幻、如泡影,所以,疾病和死亡也如夢如幻。如果所學的這些道理,在我們處於最關鍵的時刻——面對生病和死亡這兩個可怕問題時,沒能派上用場,確實是慚愧之處。現在大學生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感情和錢財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不能害眾生。我一直認為,不管怎樣,在此世間應盡量做到不害眾生。第二個原則,盡量遵循因果而取捨。善惡因果,是真實不虛的,誰也無法改變。前段時間,我寫了一本書《做才是得到》。想真正調伏內心的煩惱和痛苦,需要長時間的奮鬥。修行和世間法都是如此,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積聚因緣的過程。光有開頭,中間半途而廢,什麼事情都辦不成。答:禪宗有兩種:一種是頓悟法門,一種是漸悟法門。頓悟法門沒有很多次第,是讓人當下頓悟,比如六祖大師在《壇經》里所講的法。在《壇經》的不同章節中都敘述,六祖大師通過對話,令很多人當下開悟了,這其中並沒有很多次第。密宗的無上大圓滿和大手印修法,也相當於頓悟法門。比如,蓮花生大士的傳記中曾講,貝若扎納有次從甲摩擦瓦絨上來時,遇到一個80多歲的老人。貝若扎納給老人傳授禪定之法,老人當下開悟了。想要完全改革教育,恐怕現在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即便教育部也不一定有。但在教育中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的內容,比如《弟子規》《千字文》《孝經》《中庸》和《大學》等,或者佛教中的慈悲理念。否則,僅僅依靠自然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生的大問題。唯有道德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可能具備完善的人格,最終實現自利利他。佛教講要「與時俱進」,而要與時俱進則需要善巧方便的智慧:對上面的人隨順恭敬,與中等的人和睦相處,對下等的人慈悲愛護、去除傲慢。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遵循這種原則來工作和生活,修行也會自然成功,修行在生活中。2016-05-22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禪修2016-05-23為什麼要利他——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演講2016-05-25為什麼要利他——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佛學問答
2016-11-20圓滿
演講19藏2016-11-12
聽看一問答聽看
辯論聽一11-13看一
農大聽看一11-15
《智慧比金子還貴》(大學演講系列18)2016-7-9聽一遍 智慧人生四大2016-7-21看一遍四川大學演講11-8己聽20168-4,8-5看一遍 三個問答
2015-01-05信仰、科技與法律——四川大學演講2015-01-05
四川大學問答2015-01-06智慧人生 和諧社會——廣州金融學院演講2015-01-06廣東金融學院問答2015-01-07 2016-7-9聽一遍 智慧人生2016-10-26看一遍智慧人生 和諧社會——廣州金融學院演講——廣東金融學院演講『 2013年9月28日下午 』利他的智慧我所理解的智慧人生,就是具有利他智慧的人生。有了利他的智慧,你自己會幸福;有了利他的智慧,你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有了利他的智慧,你的前途光明無限。《資治通鑒》就德與才的有無多寡,分出了四種人:德才完美具足的,是聖人;德和才一樣沒有,是愚人;德勝過才稱君子;才勝過德叫小人。利他的心不僅是一顆好心,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和態度。如果每個人都能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那麼天下也就太平了,誠如清末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所說:「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相信業因果命運在佛教認識里,就是業的呈現,《百業經》等經典中都說:業如同廣大無邊的網,覆蓋整個世界。業都是自己造的,上一輩子、再上一輩子乃至無量生世當中,我們在阿賴耶識里播下或善或惡的種子,今生,它們結果了。綻放心中的水仙花其實行善不僅是高尚的,也是有智慧的,誠如《正法念處經》里所說:「一切時一心,常勤修善業,舍離不善者,此是智慧相。」生生世世的智慧除了今生的智慧,我們還要有生生世世的智慧。所謂「歡歡喜喜造惡,哭哭啼啼受苦」。今生都如此,更何況來世?培養完善的人格我的建議是,好好享受眼前的讀書生活,單純、快樂、無憂無慮。如果你真為將來著想,那就好好培養自己的人格和善心,具備了這些,你就可以面對壓力,也就有可能迎來真正的幸福人生。「羅斯頓醒悟得太遲了」默爾那時就醒悟了。他知道生命很脆弱,不應該為了一些多餘的東西,在不斷忙碌中不知不覺失去它。愚痴無智慧,貪苦中妄樂有位科學家說:「淺薄的知識使人遠離上帝,淵博的知識使人親近上帝。」有利他心,才有和諧社會因此,年輕時要多學習,而且要學到正確的知識——包含利他與慈悲的真理。不管你是學生、企業家或藝術家,都應該追求這種不需要狹隘宗教或思想包裹的真理。你們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對佛教所闡釋的真理,如果不去了解、不多少學習一些,我覺得,來一趟人間還是挺可惜的。愛因斯坦曾說:「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到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請大家想想他說的道理。廣東金融學院問答廣東金融學院問答『 2013年9月28日下午 』問:請問什麼是「究竟」?答:對於究竟,應該有很多理解方式,但在佛教的觀察里,萬法皆空就是究竟。當量子力學研究者看到,他們的發現與2500多年前佛陀用實證智慧揭示的真理那麼一致時,感到異常驚訝:原來在東方思想中,早就出現了對真理成熟而準確的認識!如果你問的是這個方面,就是空性: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空性的自現是光明——現空無二,萬事萬物的本基。所以佛教認為,「我」是在五蘊假合上建立的。蘊是聚合的意思,色、受、想、行、識,有五個蘊,就是這個身心五蘊的和合狀態,我們稱之為「我」。無我分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執著,認為有我,這個不成立。而法無我是指,在「我的」房子、「我的」轎車、「我的」花朵,這些「我所」的事物上面,也沒有「我」——這個法它沒有自性,就是「法無我」。因此,認為有「我」,只是我們的執著而已。當然,了解了「無我」還要修行,修行後才能逐漸減輕甚至斷除我執,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想斷就斷,馬上沒有「我」了。理論上了解還比較容易,修行要難得多。真正證悟無我,沒有了私心,那是一種很深奧的境界。愛因斯坦也說,時空是人類的錯覺。因此,時間只是一種概念而已;三時無實,沒有真實體性,是空性的、等性的。我父親死的時候,我沒有離開寺院,也沒有哭。那是1995年,18年前了。但是我的上師圓寂時,我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因為他帶給我的智慧,比父母的養育之情更讓我感恩和懷念。前兩天我看到一份報告,說現在全世界88%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尤其是蘇聯解體後,有信仰的人數大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那10億左右沒有信仰的人,62%是在中國。從這個數字我就明白,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沒有信仰正常,有信仰反而有問題,甚至排斥這些人,認為他們迷信。但宗教真的迷信嗎?美國那麼發達,卻有95%以上的人信仰宗教,德國、英國也不少。現在全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然後是佛教和其他宗教,這麼多人帶著信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難道都是迷信嗎?正如莎士比亞說過的,「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的過失。」請記住,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只要調整好心態,何時何地都可以過得開心快樂、自在洒脫。2016-10-26看一遍一個女人和她的鑽石項鏈——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演講2015-01-07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問答一個女人和她的鑽石項鏈——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演講——上海佛學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演講『 2013年10月3日下午』在和諧氣氛中弘法利生說到弘法利生,這應該也是在座每一位的責任。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所謂弘法,就是弘揚真理;而利生,就是幫助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命。從這一點看,不管你有沒有信仰,是不是都有一份使命、一份責任呢?要弘揚真理,首先要學習真理。女人與鑽石莫泊桑在小說《項鏈》里,描寫了一個女人和她的鑽石項鏈的故事,這個故事或許有些偶然,但現實中也有賣腎買手機的例子,而更為普遍、更難以覺察的是,為了表明自己生活有檔次,人們一生在車子、房子上攀比,並因此放棄了真正的生命意義。這些都是為了什麼?虛榮。虛榮讓人活得又苦又累。就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來看,就算生活在城市裡,有飯吃、有床睡、有衣穿也就可以了,一件衣服一二十年穿不壞。但問題是,人們不是在愁簡單的吃、穿、住,而是要追求高消費、高檔飾品,例如鑽石之類的。據說自從瑪麗蓮·夢露唱了那首《鑽石是女人的好朋友》之後,全世界颳起了一股鑽石風,女士們都以佩戴鑽石為榮。我知道鑽石有祛病的作用,但是,人們熱愛鑽石,可能不是這個目的,多少有些虛榮吧。慈禧的夜明珠讓我們感到虛榮的東西很多,鑽石、車、豪宅,甚至是傳世之寶,可是要知道,這種可以傳世的財富一直在變換主人,就像河流穿過一座又一座城市,沒有人能真正擁有它。而且,人是會死的,你再執著的東西,即便像慈禧太后一樣擁有那麼多珍寶,一旦入了土,哪一樣用得上呢?慈禧太后不是女皇,但她在三代皇帝的統治中握有重權,相當於女皇。她生活奢侈,一頓飯要擺一百多樣菜,而死後的陪葬品,也價值一億兩白銀。她嘴裡含了一顆夜明珠,據說可以讓屍體不腐爛,按1908年的價值算,這顆珠子值一千多萬兩白銀,摺合現在的數目是八億多人民幣。富貴雖樂,一切無常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財富雖然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這是暫時的、無常的,終將被他人享用;而且,錢財總是讓人心思散亂、心神不寧。人什麼時候死很難說。有法師說:「我們暫時不會死。」這是不了義的。禪宗里是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境界,一切都是鳥語花香,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但在了悟這種境界之前,誰能那麼洒脫?我們要真切地面對死亡。然而,當你死的那一天,再一條條去安排,可能就來不及了。前段時間李開復在微博上說:「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喬布斯也說:「記住,你即將死去。」他確實把每天都當最後一天對待。可能絕症就有這種作用:你知道活不久了,你醒了,於是理性地看待生命。其實理性不一定要在這時候才開始,越早越好。我們只是生命的過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學習佛法,這種機緣很難得,能保持多久很難說;而我們的生命也有限,誠如如藏傳佛教的修心竅訣《當日教言》中所說:我們不是以主人的身份生存於世,我們只是生命的過客。請大家記住:我們是客,不是主,百年之內都會離開的,不可能永遠住下去。我今天最想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無常。然而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人還沒有這個理念,他們只知道為現世的利益忙碌,不知道為後世做些準備。其實應該早做準備,因為死亡和後世隨時會到來。關於聞思在這種次第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聞思。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在所有教授佛法的傳統中,僧人們都要透過嚴密的邏輯去獲取正見,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不信你們去一些正規佛學院看看,他們即便花上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夜以繼日聞思,還是很難通達佛法的甚深奧義。關於態度莫待老來方學道所以,「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記住這兩天法師們的話,多為別人想,人就快樂。要有滿足感、歡喜感,這樣活著才有意義。當然,也要有緊迫感。今天講了財富和生命的無常,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如果你真的懂了無常,該放的放、該做的做,那其價值不用別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上海佛教文化社會化傳播高峰論壇問答『 2013年10月3日下午』學佛是急不來的。弄得太緊弦會斷,一學佛就不看電視、不跟家人說話、不管孩子,成了和尚一樣,但等過段時間所有的事堆到頭上,佛法學不了,虧欠也彌補不了,就沒意思了。所以,我經常跟在家居士們講:過正常生活就可以,以前怎麼過,現在還怎麼過,別人怎麼過,我們也怎麼過,佛教沒有讓我們不關心家人、孩子,要好好關心他們。所謂細水長流,學佛就是這樣,慢慢學,慢慢修我希望你們看書,學習裡面那些正的、善的理念;然後去做。希望大家平時都有一種寧靜的心態,當你感受到寧靜的當下,就是在安住、觀心,也是禪定,這時可以息滅由奔波、馳求帶來的身心疲勞,凈除心靈垃圾,保持心理健康。學著修修心,讓我們也像禪師們一樣,在每一個當下里都活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離開世間時,也了無遺憾了。我們可以共同發願:從今以後保持心地善良,盡心儘力服務社會、利益眾生。回歸心靈的故鄉認知科學與佛學——浙江大學演講2014-11-26聽一遍一切並不神秘2014-11-21聽生命科學與價值 修心之路 2014-11-21聽問答
回歸心靈的故鄉認知科學與佛學——浙江大學演講2014-11-26聽一遍
一切並不神秘2014-11-21聽生命科學與價值 修心之路 2014-11-21聽問答
《走近藏傳佛教》(大學演講系列19)藏傳佛教對現代文明的重要性——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演講呼喚利美精神
宗派融合是時代要求
佛在《楞伽經》中也說:「乃至有心起,諸乘未究竟,彼心轉滅已,無乘及乘者。」只要眾生的心存在,就需要不同乘的佛法。宗乘的劃分是合理的。
當今時代,各種文化正在融合為一體,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
如果靜心觀察就會知道,佛教的融合和團結完全符合佛陀的精神。
藏研會的意義
我們皈依的是佛、法、僧。所謂皈依佛,你只要恭敬,所有的佛都是一樣的;從皈依法來說,無論大乘、小乘、南傳、藏傳,都是佛法。這個道理,大家皈依的時候,應該都明白。
利美運動
17世紀,華智仁波切在藏地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利美運動,直譯過來,就是無偏袒運動。當
執著越小 空間越大見解無偏 容納百川
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讓佛法傳遍世界。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無條件地加入藏研會,一直堅持下去,對未來佛法興盛於世將有極大的利益。藏傳佛教的不共特色
藏傳佛教不是這樣。因為它與真理已經變成無二無別。三乘教法圓滿於密乘
完整的菩提心學修體系
系統聞思修
培養人才
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培養人才。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教育,任何一個知識,想要讓它與時俱進地弘揚於世,如果沒有人纔則無法實現。這種智慧就會斷層,無論再怎麼殊勝,也難以弘揚開來。
傳承嚴謹
藏傳佛教的發展
物質時代更要修行
現在來看,我們尤其要思考的就是要修行佛法。無論修哪一個本尊,依止哪一個宗派都可以,有緣就很好。重要的是,自己在短暫的人生當中一定要修行。如果沒有修,僅僅是在詞句上辯論,或者在形象上度日,那到死的時候,恐怕什麼境界都沒有,那就太遺憾了。
要知道,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和財物,而是認識自己的心靈。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就是心裡的智慧和悲心。上師們留在這裡,主要目的也應該是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大家秉持一個共同的目標,盡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心,一心一意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對每一個大乘佛子來講,是義不容辭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走近藏傳佛教》(大學演講系列19)漢藏佛教文化交流——華南農業大學演講——華南農業大學演講 『 2013年9月29日 』藏傳佛教的超勝特色我認為藏傳佛教在辯論傳統、系統聞思和次第修行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點。藏傳佛教也需要向漢傳佛教學習。漢藏佛教適應時代需求佛教的理論非常高深。以中觀思想為例,任何一個知識分子,用他最高的智慧進行分析都絕不可能超越。漢藏《大藏經》的差別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如今藏傳佛教保留了世界上最完備的佛教體系。民國時期有一位妙舟法師,出家前曾是廈門大學的碩士。他對藏傳《大藏經》和漢傳《大藏經》作過一些粗略的分析。他認為,在藏地的《大藏經》中有很多非常珍貴的資料。漢藏佛教交流的見證——覺沃佛像除了《大藏經》,還有一尊佛像也與漢藏佛教有甚深的淵源——這就是拉薩大昭寺聞名遐邇的覺沃佛像。如今地球的軌道已經旋轉到21世紀。21世紀是包容和開放的世紀,不僅商業開放,文化思想也是開放的,全世界東西方文化都在不斷地交融。此時,每個人都應從狹隘、固執以及自私的束縛中走出來,主動接受文化的剖析,尋找思想的碰撞,這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應以佛法充實心靈我們不斷地追求金錢和異性,想要依靠他們的力量讓自己獲得永恆的快樂,這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如果我們關注內在價值,用佛教里所講的信心和智慧來充實自己,那即使沒有豐富的外在物質,所享受的快樂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希望在座各位以後多去了解。同時,你們也應該去藏地實地調研。一方面,那裡有藍天白雲、鮮花綠草,還有清水河流等,美不勝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實地去了解藏文化的內在精髓。藏族人生活雖然比較貧窮,沒有漢地這樣繁華,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始終蘊涵著善良淳樸的品質,尤其有一種非常可貴的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給你帶來的利益,也許遠遠超過物質。擊掌空聲.佛教的辯論方法——台灣華梵大學演講『 2013年11月28日 』藏傳佛教辯論的歷史佛教中有一套獨特的邏輯推理體系,非常嚴密。分別念很重的現代人要進入佛教的真理大海,特別需要這套方法。佛教辯論的意義佛教的辯論是為了辨別真相、發現真理。我們辯論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斷除未知、懷疑和顛倒的執著,把這些心態一一推翻。所以辯論非常有意義。藏族有一句諺語說:「有口才的人,讓別人寸步難行。」別人說一句話就給他挑一個毛病,這不叫辯論,叫刁難。辯論的形式藏傳佛教在辯論的時候,有些人坐著,有些人站在對面或旁邊,兩邊互相辯論。有多對一、一對一、多對多等多種形式。辯論時還會對立論方做出擊掌、甩念珠等動作。演講的緣起佛教辯論既不是為了爭勝負,也不是為經濟糾紛,而是為了獲得真理。而且辯論還是一種修心的鍛煉。要辯論還是要實修?所以不能走極端,既不能天天辯論,不修行,也不能什麼都不學。尤其是有一定智慧的年輕人,應該學一學中觀、因明。通過學習可以打開自己的甚深智慧。三相推理一個合格的論式,首先必須具足三部分:所諍事和所立的法、因以及比喻。這三者通常被稱為宗、因、喻三支。其中「因」必須滿足三種關係,也稱為「因三相」。所以這種推理方式叫做「三相推理」。學佛需要理性藏傳佛教對現代文明的重要性——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演講『 2013年11月29日 』呼喚利美精神宗派融合是時代要求按照過去的傳統,每個上師都有自己的宗派和道場,像藏傳佛教,就有寧瑪、薩迦、格魯、噶舉、覺囊等很多宗派。當今時代,各種文化正在融合為一體,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在此時空縮短、多元理念盛行的環境下,無論學習大乘佛教還是南傳佛教,我們都應該明白,現在到底該做什麼。藏研會的意義當我聽到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成立的消息時,心裡極為歡喜,因為這代表著各大教派的團結和融合。利美運動17世紀,華智仁波切在藏地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利美運動,直譯過來,就是無偏袒運動。當時包括蔣貢貢智仁波切,還有格魯、薩迦、噶舉等四大教派的眾多高僧大德,全都參與了這場運動。從那以後,藏地各教派之間大的分歧與不和基本就消失了。如今歐美很多國家也在提倡利美運動。台灣有些創始人也一直在推動利美運動,並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這是歷史性的超越。如果我們參與利美運動,是不是自己的宗派就不需要了,全部融為一體就好了?不是的。你自己學哪一個宗派,跟隨哪一位上師,不需要改變。就像現在各個大學,雖然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世界上所有優秀的知識和理念都可以傳播。執著越小 空間越大不管任何上師,越沒有宗派的偏執和鬥爭,他自己的事業反而愈加增長廣大。見解無偏 容納百川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讓佛法傳遍世界。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無條件地加入藏研會,一直堅持下去,對未來佛法興盛於世將有極大的利益。藏傳佛教的不共特色從我個人而言,近30年來,幾乎用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在跟藏傳佛教打交道。越研究,越是隨時隨地想,這個藏傳佛教,有緣人如果都能了解該有多好。三乘教法圓滿於密乘到了藏傳佛教,進一步著重宣講了光明以及如來藏的本體,這在第二轉法輪中並沒有詳細宣說。完整的菩提心學修體系系統聞思修他們不僅傳播藏傳佛教的顯密教義,而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戲劇學、詩學、醫學等等,以及其他與現代科技完全相應的包羅萬象的知識,也全都在傳授。培養人才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培養人才。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教育,任何一個知識,想要讓它與時俱進地弘揚於世,如果沒有人纔則無法實現。傳承嚴謹藏傳佛教的發展物質時代更要修行現在來看,我們尤其要思考的就是要修行佛法。無論修哪一個本尊,依止哪一個宗派都可以,有緣就很好。重要的是,自己在短暫的人生當中一定要修行。如果沒有修,僅僅是在詞句上辯論,或者在形象上度日,那到死的時候,恐怕什麼境界都沒有,那就太遺憾了。要知道,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和財物,而是認識自己的心靈。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大家秉持一個共同的目標,盡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心,一心一意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對每一個大乘佛子來講,是義不容辭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利他心,缺少了對佛法的責任心,那我們學法其實也不過成了自私自利。因此,特別希望大家共同弘法利生,每一個人都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這個責任是什麼?就是要維護正法,同時認認真真地修行。怎麼才能做到呢?首先需要一種和合,因為和合才是「僧」。和合以後,心態能平和,心態平和以後,法能融入心,當法融入心的時候,每個人的開悟實際上就不遠了。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專場問答『 2013年7月18日 』不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不論他人亦或我們自己,都可能會面對這種無常,今天還健健康康的,明天就突然得了重病。佛經中說一切如夢幻、如泡影,所以,疾病和死亡也如夢如幻。如果所學的這些道理,在我們處於最關鍵的時刻——面對生病和死亡這兩個可怕問題時,沒能派上用場,確實是慚愧之處。當然,任何人聽到罹患這類疾病的消息,都是驚聞噩耗。所以我們也祈禱上師三寶加持病者早日康復,我想在座的善心人士都會在心裡默默祈禱和發願「願他們早日病癒,並得解脫」。現在大學生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感情和錢財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所以,第一個原則,不故意傷害任何眾生;第二個,至少要成為相信善惡因果的一個人。能做到這兩點,你對這個社會直接間接肯定有利益。禪宗和藏傳佛教中的很多大德,一方面壽命很長,另一方面內心非常寂靜快樂。這是通過修行獲得的。因此想要獲得內心的寧靜,一定要學會禪修等調心方法。當然其他宗教的調心方法,我也不排斥。禪宗有兩種:一種是頓悟法門,一種是漸悟法門。密宗的無上大圓滿和大手印修法,也相當於頓悟法門。比如,蓮花生大士的傳記中曾講,貝若扎納有次從甲摩擦瓦絨上來時,遇到一個80多歲的老人。貝若扎納給老人傳授禪定之法,老人當下開悟了。漸悟法門,是次第的,諸如神秀大師所傳之法。藏傳佛教當中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也是漸悟法門,是一步步次第而修的。眾生根據各自不同的根基,可以選擇兩種法門中的一種。現在的教育其實已經成了分數至上的模式,比如,父母都是問孩子「你的成績怎麼樣?」人格不好但只要成績好,大家都會讚歎你。其實,一點德行都沒有的人到了社會上,恐怕只會造成危害。想要完全改革教育,恐怕現在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即便教育部也不一定有。但在教育中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的內容,比如《弟子規》《千字文》《孝經》《中庸》和《大學》等,或者佛教中的慈悲理念。否則,僅僅依靠自然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生的大問題。唯有道德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可能具備完善的人格,最終實現自利利他。通達空性很難,但要了解前後世的存在並不難。佛教講要「與時俱進」,而要與時俱進則需要善巧方便的智慧:對上面的人隨順恭敬,與中等的人和睦相處,對下等的人慈悲愛護、去除傲慢。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遵循這種原則來工作和生活,修行也會自然成功,修行在生活中。藏傳佛教的學修體系——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演講『 2013年7月19日上午 』這次的參會者——無論科學家、佛學家,亦或文學家、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以廣闊無私的心尋求真理。所以藉助這個平台學習之後,就應改變生命中的不正之處,要去饒益有緣眾生。正面了解藏傳佛教很有必要在這次會議的整個籌划過程中,甘耀權會長和我都非常認真地思考過:為什麼要開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會議的目標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我們的目標,不像有些宗教的目標——要統治其他宗教;我們的目標,也不是要給不信仰的人強制灌輸一種教育,讓他一定要皈依,進入這個「籠子」里。我們的目標不是這些,我們給每個人留下足夠的自由空間。雖然我對所有的宗教都很尊重,但藏傳佛教在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和修行竅訣的珍貴性方面,相當殊勝。甘會長學藏傳佛教,而且也是學寧瑪巴敦珠法王的法脈,而學院就在第一世敦珠法王的聖地。後來我們也想,末法時代蓮花生大士的加持確實不可思議,讓世界上的很多人真正得受到正法的加持。藏傳佛教為何備受推崇?而藏傳佛教在西方備受推崇又是什麼原因呢?有兩方面:第一,藏傳佛教傳承清凈、理論體系完備。其人才培養體系完全可以跟國際高等學校的教育體制相吻合。第二個原因,藏傳佛教非常重視修學次第。比如,先打好五部大論的理論基礎,然後修持加行,之後趣入正行,正行也是次第而行。共同外加行共同加行里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業因果以及依止善知識。所謂正見,是指世間的正見。什麼是世間正見呢?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見解。昨天上午一個教授說:你不一定要信佛教,但是要信因果。這也非常有道理。不共內加行皈依、發菩提心,然後積資凈障——修曼茶羅積累資糧、念金剛薩埵心咒懺悔業障,然後修上師瑜伽。上師瑜伽之後,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大圓滿。這些法層次比較高,要盡量修加行,之後才有機緣趣入。有個同學問:「我的老師非常了不起,但是他死的時候很痛苦;我的奶奶很愚痴,但是她死的時候很安詳,為什麼?」我說:「即便他是老師,或者之前在社會中做出過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了解生老死病的真相,死時也會很可憐。比如,很多歷史人物最後死時也很悲慘。」昨天有的教授說:死的時候,我準備移民到極樂世界。這句話很好的。探索藏地的神奇之處因此你們以後去西藏,準備照相機、攝像機無可厚非,外面的藍天、白雲也很美,但其實更美的是修行人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並不是攝像機可以拍攝的,也不是詩學家的讚頌詞能描繪的。但是在這片心靈的凈土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一個純潔而珍貴的思想體系。無論是什麼民族、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去接受,就能獲得面對生活的勇氣。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補充精神能量的妙藥。現在很多西方人到西藏探索,被稱為「藏漂」。他們的探索非常長久,有些是十多年,有些二十多年,有些三十多年,一直在研究。哈佛大學有一名教授,致力於研究藏地高僧大德的智慧和思想。在一些高校演講中他感嘆:「一個少數民族中出現智慧豐富、書籍如山的現象,在如今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世間人一般貪執財富等小的欲樂,按現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這是一種低等追求。我們應該有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力求內心無貪、無嗔、無嫉。達到這種精神狀態時,無論面對什麼對境內心都會很快樂。藏地有一種說法:西藏的歷史讓史學家沮喪、讓文學家瘋狂。意思是說,如果歷史學家想要探索,可能會失望,因為神秘之處太多了;如果文學家要去探究,可能只能發瘋。這句話背後有很甚深的意義。為什麼要利他——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演講『 2013年7月20日 』利他心對人類的價值人的利他、孝心等德行,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後天教育熏陶的。而現在,經由後天教育培養的德行非常少。但其實,利他心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會歌中有句話「智慧和慈悲是永遠的新鮮話題」,我也這樣認為。只要人類存在期間,都需要智慧,離開智慧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解決;而慈悲利他心則更為重要,如果缺少它,世界會變得很可怕。據聯合國統計,現在全球總人口72億,再過12年增長到81億,到2050年預計達到96億。當前國際上最關心的,是人格教育。因為如果缺少這種教育,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自私自利的一群人對地球和人類社會能帶來什麼?大家可想而知。利他心對個人的利益最近美國醫學界也發現,心臟病人中有兩類情形。一種人整天在說「我身體不好,心臟不好」等等,特別關注自己的病情;另一種人,雖然心臟不好,但不在乎,反而盡量去幫助別人。結果發現:整天說身體不好的人,病情越來越嚴重;不關心自己的病反而經常幫助別人的人,病情反而越來越輕。藏傳佛教寺院中有部非常流行的書,從印度傳來的,叫《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改變了很多人的心態和命運。這裡面再再講:有了利他心會很快樂,很多事情會有隨緣的感覺;相反,沒有利他心,自私心越來越強,則會很痛苦。利他心是人本有的佛教中有很明確的觀點——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如來藏在每個眾生心中決定存在,而如來藏的本體能散發出慈悲和善。不僅佛教中如是承認,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寶性論》中講:斷善根眾生也具佛性。其實,並不存在真正斷善根的眾生,這是佛教中的常識,很關鍵。所以說,每個眾生都有本具的利他特質。幫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彼得·辛格有一本書,裡面說「幫助他人並不是自我犧牲,而是自我實現」。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意思是,不用說很多的語言,世間凡夫人每天以自我為中心,從早到晚為了自己而奮鬥、奔波;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三世諸佛,把一切精力用在利他上,沒有絲毫自私心。但是前者依然在輪迴中流浪,後者反而已經獲得了成就。誰有利他心就了不起有些人稍微有點錢財地位、名聲才華等,就洋洋得意,認為很了不起,開始夸夸其談。其實真正和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為利眾生付出寶貴生命相比,凡夫人所做的區區小事,真的是微乎其微。人在宇宙中是相當渺小的,不應該因為一點點小事而自我誇耀、自我宣傳。其實,自滿行為本身就表明:此人是個凡夫。最大的魔,住在你的心裡21世紀時,基本的推理思辨能力,許多知識分子都具足,但是否具足感恩心呢?可以說,現在有些人,不要說大乘的利他思想,連最基本的做人的德行都不具足。這確實很可憐。忽略人格和慈悲教育,這樣培養出的人即使有智慧又能做什麼?不要說為家庭、社會或全人類服務,可能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足,甚至有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世間中最大的魔是什麼呢?大乘佛教認為,最大的魔不在外面,外面的魔王雖說也很可怕,但內在的自私自利心,才是最可怕的魔。利他心是永久的財富有利他心的人即便沒有外在的財富,這顆利他心也是永久的財富。社會上的很多人很可憐,他們拚命賺錢,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老了用、生病時用等等,但最後真正用到的很少。國際上有些銀行專門占死人的錢,因為密碼只有本人知道,人一旦死了,這些錢財下一世也無法用,別的親友也用不了,錢就成銀行的了。《經莊嚴論》中講:求自樂的人不但不會快樂,反而經常產生痛苦;求利他的人不但自己快樂,而且事業圓滿成功。用佛法的智慧觀察,利他心的意義和價值超越一切。成佛的唯一因是什麼呢?就是利他心。實踐利他的五種力藏傳佛教中有部論典叫《修心七要》。裡面講到利他心時,總結了五種力,這五種力對於圓滿利他很重要。第一個:引發力。就是要發利他的願:我在今天、明天,這個月或這一年中,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幫助天下無邊的眾生。第二個:串習力。光是一兩次口上說要幫助眾生,或者心裡發一兩次願是不行的,要長期在生活中串習。藏地有句俗話:「說話開頭難,做事中間難,修行結尾難。」說話時,很多人不知道從何說起。做事時,中間會遇到很多麻煩和問題,比如有人辦公司做項目,中間遇到很多問題,這時如果沒有思想準備,就會缺少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事情就會夭折。但修行呢?結尾難。很多人剛開始發菩提心時,「我要努力地利益眾生」,好像很勇悍,但是到了中間就開始削弱,最後變成虎頭蛇尾。第三個:善種力。就是種下很多善根的力量。《入菩薩行論》中講:「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世間的所有快樂,都是由利益他人而獲得的;世間的所有痛苦,都是由利益自己而產生的。第四個:破斥力。修行利他時,如果冒出自我保護的心,就要破斥它。要想到「維護自我是慚愧之處」,一定要呵斥它、對治它。第五個:發願力。哪怕一點點善根也迴向給一切眾生,並願自己能夠生生世世利益眾生。沒有利他心,就沒有實質的意義我以前看過一本書《沙漠的智慧》,裡面說:「如果不能跨越人類與自我的隔閡,即使飛到月球也沒有什麼意義。」這一點說得很對,科技再發達、人類再聰明,如果不能真正將自己和人類融為一體,沒有跨越這個深淵,或者說沒有利他心,就沒有真正的意義。即便你長得再好看、錢再多、地位再高,都沒有什麼實質的價值。所以,各位要經常培養利他心,這樣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更重要的,在全球來講,利他心的價值也會熠熠生輝!為什麼要利他——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佛學問答『 2013年7月20日 』利他的方法非常多,除財布施外,法布施也能真正利益眾生。法布施就是傳播真理。其實這方面每個人都有責任。漢地眾生非常多,但很多人的內心是空的——沒有信仰,因為沒有信仰,所做大多是違背因果的,以此今生和來世都會感受痛苦。印度聖雄甘地說過:「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但不能滿足人類的慾望。」這句話說得很對。慾望是無底洞,一個人擁有了無數高樓,可能還是不滿足。為了滿足私慾而不斷開發是不合理的。幫助別人不一定非用錢財,培養利他心、行持利他行才是最主要的。比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這個圈中有人類、動物,還有其他生命。但是首先要從家人做起,在家居士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平起平坐的有夫妻和兄弟姊妹,和他們要能做到和睦相處。不一定要用很多錢財布施眾生,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調伏自心,「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如果調伏了自心,我們的言行也可以感染周圍人。比如,有些人學了《入菩薩行論》後,像完全變了一個人——原來性格很不好,後來已經懂得如何做人,面對家人和社會各類人時,能做到隨順和合,這就成為佛教中的一個初步的修行人。在此基礎上,用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利益眾生,就又更上一步。作為在家學佛人,三樣東西不能忘——三樣責任:對家庭要負責、對工作要負責、對信仰和修行要負責。所以,你的時間也要在這三個方面合理分配。任何事講一個平衡,否則,只看重一個,其他全都拋棄,最後身體會出問題、心理會出問題,更重要的,修行也會出違緣。所以,要用智慧合理分配時間。藏族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比喻:真正的好漢和君主說出來的話永遠不會變,生時說的話到死時依然存在。現在社會的很多人變得非常快,包括創辦一個活動、做一些善行,想變就變、想改就改。有些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也是說變就變。因此,我以這個比喻說明:人要穩重地堅守承諾。如果能做到這樣,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會有利益。但是引導別人時,還是要正面給他宣講道理。他有緣接受當然很好,如果無緣接受,我們也隨緣。佛教一直講隨緣,隨緣弘法、隨緣教育,這很重要。在現在社會中,利他心難有生存空間,遭到誤解;而功利心反而有空間,被認為是正常的。此時,老師或家長如果因為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就退失信心,是不合理的。不管怎樣,金子總會發光。有句俗話說,金子放在地下,但是它的光芒在天空中。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禪修『 2013年7月19日下午 』下功夫很重要要修行成功不是以簡單的功夫就能實現的。從此以後,他也像上師那樣經常閉關,一直坐著禪修。身要和氣要今天的參禪方式很簡單。參禪時,一個是萬緣放下,這樣幾分鐘之後,通過誦經的聲音讓自心完全放鬆下來,內心達到寧靜。希望大家以後每天早上最少五到十分鐘,或十到二十分鐘這樣來參禪,如果能坐半小時或一個小時更好。晚上睡覺前,如果你在床上這樣安住一下,白天的所有垢染都可以清掉。寂止在做到身要和氣要——雙手定印、排垢氣的基礎上,把分別妄想止息下來,任何分別念當下斷除。身體不要動搖,心也不要動搖,一直安住,這是第一步。如果妄想再生起來,就想「噢,我不能這麼想,要讓它安住下來」。心靜下來之後才容易認識心性,這是藏傳佛教和禪宗當中的一個重要方便。勝觀剛才是心安住下來,現在給你們講一個更深的竅訣:不但心安住下來,同時要觀心的本性。大家反觀自己:剛才心安住時,心的本體是空性的,但自性是明明清清的。無論安住或起心動念時,心的本體是光明和空性,這種光明和空性是不可言說的,這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圓滿的本來清凈。剛才是「寂止」,現在叫做「勝觀」。僅僅是心安住,不一定認識心的本性,安住過程中要觀察自己的心到底是怎樣的,這是勝觀的內涵。心安住或生貪嗔心時,自己反觀一下。也許大家在觀察的當下開悟,有這個可能。禪宗里經常講:念佛的是誰?誰在念佛?誰會解脫?也有這樣參話頭的觀法。下面具體來做,在安住時觀察心的本體。接下來的動作是雙手蓋膝蓋,這叫做心性休息手印,是密宗中的一個特殊手印。自然放鬆,安住過程中產生任何分別念時,看看它的本體是什麼。在這個時候,「噢,原來起心動念的本體,確實是光明空性無二無別,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但是這個誰用語言也沒辦法說,這就是禪宗或密宗當中的一種開悟的境界。剛才所講:第一個是寂止,心安住下來;第二個是勝觀,安住過程中認識心的本性;最後一個,我們的心稍微有一點波動——產生信心或歡喜心等時,觀察自己的心。推薦閱讀:
※清華學霸楊奇函的演講:《詩詞之美》
※競聘演講:如何讓評委加深印象?
※謝長廷走進校園演講 遭遇大陸學生辛辣提問
※川普勝選演講 VS 希拉里敗選演說 VS 奧巴馬白宮演講
※希拉里退出選舉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