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娃娃魚)的人工繁殖與管理 [圖]
天然河道(繁殖基地)中間部分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頭部扁平,呈橢圓形,背腹面有疣粒,這些疣粒是由兩個緊密成對的小疣粒組成,吻圓,鼻孔近吻端;眼小,沒有眼瞼,位於頭背兩側;口大,口后角部有唇褶;犁骨齒呈「一」形與上頜齒平行排列。體略扁平而肥壯,體側從膠部至胯部有縱行皮稻,有12~15條肋溝。四肢短小,前肢有4指、後肢5趾,很象嬰兒的手臂,加之它的叫聲似小兒的聲音,故有「娃娃魚」之稱。尾部較體短而側扁。體色變異較大,背面以棕褐色、褐色。暗褐色者較多,也有紅棕色、青褐色、黃白色等,多數個體背面有大而不規則的黑色或深褐色花斑。大鯢可較長時間棲於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每6~30分鐘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吸氣約幾秒至數十秒。大鯢在自然環境中的性比,據32條統計,雌雄之比為14比18,每年 5~ 9月是大鯢的繁殖季節,一般 7~ 9月是產卵盛期。大鯢在產卵之前,雄鯢游到雌鯢棲息地,選擇水深一米左右的洞穴,並用足、尾及頭部將洞內搞得清潔光滑,然後出洞。雌鯢在洞穴內或在淺水灘上產卵。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曾在陝西留壩縣的自然環境中發現400多粒大鯢卵帶在洞內;此外,在陝西留壩縣江口鎮一淺水灘上觀察到產卵情景:卵帶一端附在石頭或木頭上,雌鯢邊爬邊產卵,卵排列在膠質帶內呈鏈珠狀,長達數十米。曾捕獲一條待產卵雌鯢,其產程約30分鐘,產出卵652粒,卵帶長3,602厘米;產後經解剖觀察,該鯢輸卵管內還有20多粒卵未產出;同時卵巢內還有近200粒已成熟卵。大鯢的產卵數量與個體大小有關,體長40~80厘米,體重0.5~3公斤的大鯢可產卵300~600粒,體長100厘米,體重6.5公斤左右者可產卵1,500粒。卵徑5~8毫米,為乳黃色。受精卵在水溫14~21℃的條件下,約經38~40天孵化,也有報道為33~35天或68~84天的。剛孵出的幼鯢體全長28.0~31.5毫米;孵化後的第6天前肢開始分叉;第8天全長33~37毫米;第14天前肢已分為四指;第28天後肢芽出現分叉,體全長43毫米左右,此時卵黃消失,能游泳和攝食。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是較長的種類之一,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長達五年之久。也有存活130年的記載。經濟利用:大鯢是一種大型兩棲動物,一般體重5~25公斤左右,肉質細白,味清淡而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國的珍貴佳肴。食用能增進食慾,強壯體質。大鯢的皮厚實堅韌,可以用以製革,還可製成治療灼傷的藥物;鯢胃可治療小兒嗝食之類的胃病,膽汁能解熱明目。食用大鯢能有效地防治貧血、血經等症。大鯢僅見於我國南方各省,它是現存兩棲動物中較為原始的種類,在研究動物進化方面以及其他科研、教學等都有一定的價值,動物園飼養作為觀賞動物。由於大鯢經濟價值較高,人們過度捕撈作為食用日趨嚴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致使大鯢數量劇降,許多地方資源枯竭,甚至瀕臨絕滅。為了保護這一資源,我國已將大鯢列入第二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飼養等需要須經主管部門批准方能捕捉。目前,大鯢資源在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首先應考慮恢復和發展資源,然後才能有計劃的合理利用這一資源。(一)飼養方法1.場地選擇:大鯢主要棲息於水中,而且需要在水質清、涼的溪流中。因此,以選擇水源充足,常年水溫變化在9~20℃之間的江河或水庫附近建造養殖場為宜。2.飼養地的修建:大鯢在自然環境中喜居於陰暗環境,為了滿足這一生活習性,飼養他一般用石或磚塊(底及四壁用水泥粉刷)拱成不同大小的拱洞,分2、4、10、25平方米等規格的飼養地,池高1米,每地均有進出水孔。飼養他的要求是:光線暗弱,適合大鯢畏光的特性;拱洞避光熱,太陽光不能直射,以保池水陰涼,水溫一般不超過20℃;排灌水便於控制,清污洗池方便,有利地水清新;便於飼養管理和觀察其習性。3.飼養:在野外飼養中發現,大鯢有大吃小或吃卵粒的情況,為避免大鯢相互咬傷或殘食,必須根據大鯢的大小和體質強弱分池飼養;同時還可考慮種鯢的配對飼養或根據需要雌雄分養大鯢周年均可捕食,以夏秋兩季捕食量較大,可投放蟹、蛙、魚類及其他鮮活動物;也可詞喂畜禽加工廠的下腳料等。但以鮮活動物優點較多,其利用率高,可避免剩餘飼料的浪費和腐爛變質造成污染池水,致使大鯢對環境不適等。投餌時間一般傍晚較宜。飼養池的水不宜灌得過深,一般水深控制在35厘米左右,既利大鯢捕食和清污洗地,又有利試驗觀察工作的順利進行。鹼性水質可能導致大鯢毀滅性的傷亡,必須加強水源管理,嚴防含鹼水流入飼養地內。(二)人工繁殖大鯢在自然環境中由於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成活率不高,這是大鯢不能很快自然增殖的因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月前尚未發現自然交配產卵的情況。繁殖是通過人工催產和人工授精獲得受精卵,其方法如下:1.種鯢的選擇:用於人工催產的種鯢必須為性成熟個體,選擇雌雄健壯無傷,腹部膨大而柔軟,用手輕模其腹部有飽滿鬆軟之感,此鯢腹內卵已成熟,可作人工催產用。成熟的雄鯢,其泄殖孔周繳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點,而且泄殖孔周圍桔瓣狀肌肉凸起,內周邊紅腫明顯可見,催產後能擠出精液。2.人工催產:特種鯢放人光線暗弱的拱洞水池內,水深為30~40公分,池底鋪設洗凈的小卵石,水質清潔透明。催產激素採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黃體生成素釋放素類似物(簡稱LRH-A)9其用量是HCG為20~40毫克或157-2173單位/公斤,LRH-A為26—192微克/公斤。兩種激素可以混用或單用。注射激素水溶液的量以0.5~1毫升/公斤計算,注射部位在後背側肋溝間進針,進針深度以穿過肌肉層為宜。3.人工托卵和受精:注射催產素的大鯢,約在4~9天產卵或排精,以4~5天內產的卵質量為好,當雌鯢開始產出卵帶時,隨即用市蒙上雌鯢的眼睛並輕輕放入布招架內,然後用左手將其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右手輕托卵帶,讓卵徐徐自然托入盆中。當盆中有一定的卵帶後,即要抓緊時間,輕壓雄鯢腹部擠取精液,略加3~5毫升水稀釋後與卵帶混合,輕輕搖動使其精卵充分結合。5~10分鐘後,再加少量清水,過切分鐘後換水兩次,即可分盆進入孵化。採用此法,卵的受精率可達 43~91.8%。4.人工孵化方法和管理:將受精卵分放在盆內靜水中,每盆裝50~100粒。水質要清新而無泥沙,每天換水3~4次,換水時動作要輕,不宜振動,以避免卵粒浮動易使卵子破裂,造成胚胎夭亡。此外,分階段採用15~30萬分之一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卵胚3~5分鐘,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根據大鯢的畏光習性,孵化盆宜放在陰涼。光線暗弱的地方。在水溫14~25.5℃的條件下,歷經33~40天孵化。其孵化率可達 56.5%。剛孵化出幼體的全長2.9厘米,體重約0.3克,口部未開,不能進食,幼體發育的營養仍靠吸收卵黃,從孵化至卵黃耗盡大約需時30天左右,此期內不必投放餌料。5.幼鯢的飼養:幼體孵化之後已到冬季,氣溫和水溫逐漸下降,為了提高成活率,幼體需在水溫10~20℃的室內飼養。孵化出膜30天以後的幼鯢即開始攝食,但消化功能較弱,可飼餵紅蟲、蚊蠅,水蚯蚓等。此時,一般全長4.5~4.8厘米,體重0.5~0.8克。經過56天左右的飼養,幼鯢全長可達4.9~5.7厘米,體重1.3~2克,這時可加喂小蝦、水生昆蟲、蚯蚓等餌料。1齡幼銳全長達12~17厘米,體重31克,其成活率可達90%左右。在飼養幼鯢中,每天換水1~2次,保持水質清新是幼鯢成活率高的重要因素。當幼鯢全長10厘米,體重20克以上時即可轉入2平方米左右的池內飼養,每池可放養10尾,水深20~30厘米,除投放鮮活小動物外,也可在傍晚飼餵牛羊肉碎片。因大鯢的生長:據報道,大鯢的全長與體重之比:當全長15~30厘米時,每增長 5厘米,其體重增加 50 rt右;全長 35~50厘米時,每增長 5厘米,體策則增加 100克;全長 50~65厘米時,每增長 5厘米,體重增加 500克左右。在人工飼養情況,體重 400克左右的大鯢,一年平均可增重880 M右。6.大鯢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陝西省是全國大鯢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多數地區已經開發利用,部分地區的資源已經拓竭,4公斤以上的個體難於見到。大鯢是我國的珍貴動物之一,已被我國列入第二類保護動物,各地應認真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和恢復大鯢資源。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大鯢人工飼養,繁殖。天然河道(繁殖基地)中間部分
推薦閱讀:
※核戰過後,地球上最少要存留多少人,才能保證種族的延續?
※源起人類的繁殖模式
※敬畏自然,剖析自己
※人類為何不能單性繁殖,雌雄異體的優勢是什麼?
※吉祥草習性繁殖栽培和養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