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

樟樹市位於中國江西省中部。

樟樹市

人口約48.8萬。漢族為主,有回、壯、苗、侗、滿、土家、京、畲等13個少數民族。面積1286.8平方千米。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析高安、新淦置清江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併入新淦縣茂才鄉、新喻縣思賢鄉。1988年10月26日,撤清江縣設樟樹市。礦產資源有岩鹽、煤、鐵、瓷土等。岩鹽儲量大而集中,為江南最大礦鹽基地。野生動物有黑麂、小天鵝、穿山甲、蘇門羚、猴面鷹。土特產品有四特酒,清江紅橘,商州枳殼。自古為中藥材集散地。名勝古迹有築衛城遺址、三皇宮、葯碼頭、望津樓。

目錄

· ? 自然地理

· ? 歷史沿革

· ? 經濟發展

· ? 城市建設

· ? 社會事業

·? 自然地理

·? 歷史沿革

·? 經濟發展

·? 城市建設

·? 社會事業

·? 文化淵源

·? 旅遊資源

·? 參考資料

[顯示全部]

樟樹市-自然地理

樟樹市地處江西中部,

樟樹市

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游兩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衝,贛中工商之鬧市」之稱,水陸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浙贛鐵路穿境而過,京九鐵路和105國道縱穿南北,贛粵高速公路和滬瑞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樟樹港與南昌、九江港並稱為贛江三大港口。地理坐標:東經115°06′33″至115°42′23″,北緯27°49′07″至28°09′15″。市區位於橫穿江西的浙贛鐵路和縱貫江西的贛江交叉點上,市域東鄰豐城、南接新干、西毗新余、北連高安。全境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31公里,總面積1291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河川縱橫,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60毫米,平均氣溫在攝氏17.5度以上,無霜期約272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樟樹市有耕地59.1萬畝,其中水田51.4萬畝、旱地7.7萬畝;可養水面6.6萬畝;林業用地面積44.77萬畝,有林地21.84萬畝,森林覆蓋率18.2%,面積構成為「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農業人口38.2萬人,農戶99940戶,農業勞動力197792人。

樟樹市-歷史沿革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

樟樹市

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新淦的崇學鄉建清江縣,以蕭灘鎮(今臨江鎮)為縣治,直屬鎮南軍節度使。境內袁贛兩水在蕭灘鎮合流後一段,波流澄澈,名為「清江」立縣後即以水名縣。南唐保大十年(952),將高安升為筠州,清江改隸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縣置臨江軍,清江為倚郭望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鄉,新喻思賢鄉入清江縣,縣境由三鄉增至五鄉。元至元十四年(1277),臨江軍改臨江路,清江為上縣。明洪武二年(1369),改臨江路為臨江府,轄清江、新淦、新喻三縣。清代府縣隸屬仍沿明制。民國二年至民國十四年,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三十八年,先後屬第一、二行政督察區。1930年10月至11月,在臨江鎮建立過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導。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屬南昌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屬宜春專員公署。(1978年改稱宜春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10月26日,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縣設立樟樹市,以原清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樟樹市的行政區域。

樟樹市-經濟發展

●綜合實力

樟樹市

2005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2億元,比上年增長4.9%;第二產業完成23.8億元,比上年增長28.3%;第三產業完成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三次產業的比例由「九五」末的40.7∶32.∶27調整為24∶47.6∶28.4。2005年,全市實現財政收入46108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中央收入21378.5萬元,比上年增長36.1%;地方收入24018萬元,比上年增長6.5%;省級收入711.7萬元,比上年增長28.8%。全年完成財政支出46482.5萬元,比上年增長15.4%。

●工業2005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7.4億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6億元,比上年增長35.3%。全年葯業實現增加值2.85億元,比上年增長72.4%;酒業實現增加值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6%;鹽業實現增加值1.51億元,比上年增長62.3%;保險設備和機械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99億元,比上年增長67.8%。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5億元,比上年增長41.1%;實現利潤0.65億元,實現稅收3.2億元。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7.5%,比上年提高12.3個百分點。2005年,全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實現利潤0.44億元,實現稅收0.38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萬平方米。●農業

樟樹市

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大豆、紅薯等,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經濟作物主要有藥材、蔬菜、花生等;養殖業較為發達,肉用畜飼養以生豬為主,是肉類生產百強縣市之一。地表水資源豐富,為全省水產養殖十強縣市;畜禽生產發展迅速,是畜牧業百強縣(市)之一。境內樹木繁陰,「清江紅桔」以「色、香、味」俱佳而馳名中外。野生藥用植物2400多種,「商州」枳殼、車前籽等為中藥佳品,享譽中外。形成了藥材、糧食、生豬、水禽、蔬菜、工業原料林等主導產業,有農業龍頭企業11家,其中省級6家和宜春市級5家。2004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並獲1180多萬元商品糧基地補助資金;2005年獲省委、省政府「出路在工」發展先進縣市。2002、2004宜春市農業農村工作先進縣市,2003年獲宜春市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增收306元,達到3579元。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14.7萬畝,同比增長2.4%;糧食總產達45.7萬噸,同比增長4.3%;今年早稻種植面積達50萬畝,其中超級稻種植面積達21萬畝,糧食作物優質率為95%以上。目前,全市中藥材基地面積15.3萬畝,1家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GAP支撐系統技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獲得了宜春市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2001年至今,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1.2萬畝,並實施了「綠色通道、綠色養老、綠色幫扶」三大綠色工程,林改面積達33.8萬畝。全市共建立省級畜禽無公害養殖基地5個(昌傅牧工商公司、臨江生豬養殖基地、江西綠環實業有限公司、樟樹市虹橋牧業有限公司、樟樹市種草養畜示範山羊基地),2005年新增各種生態養殖小區13個(觀上龍虎山、觀上橫里、城北廖洲、城北槎市、臨江毛家山、洲上銅江、吳城瓷場、吳城山前、昌傅城頭等9個養豬小區,洋湖敖洲家禽養殖小區、閣山台埠水庫養鴨小區、吳城塘下養雞小區、永泰大塘養鵝小區)。2005年,全市生豬出欄70.16萬頭,存欄32.7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3.06%、1.8%;家禽出籠1670萬羽,存籠582萬羽,同比分別增長12.8%、1.6%;肉牛出欄4.2萬頭,肉羊5518頭,水產品產量達3.5萬噸。2005年省農業廳授予我市為養殖十強縣,並有7個鄉鎮(街道)成為全省養殖百強鄉鎮。2005年全市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宜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固定資產總額達6億多元,上交稅收8000多萬元,聯繫農戶8萬多戶,形成藥材、生豬、家禽、優質水稻、蔬菜、花生等特色產業。全市已建立起鄉鎮小型科技示範基地26個、村級示範點800多個。湧現種植面積50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205戶、連片種植青皮冬瓜50畝以上的基地27個;建立千畝以上中藥材基地18個,其中吳城鄉5000畝黃梔子基地通過GAP認證。圍繞主導農產品,建立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強化資金、技術、場地、人才管理等服務,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全市已培育各類農產品運銷聯合體931個,從業人員達2萬餘人,85%以上農副產品實現外銷。全市農產品共獲中國名牌2個、江西省著名商標15個、江西省名牌6個、宜春市知名商標9個、綠色食品商標3個。

●對外貿易樟樹市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出口企業由2000年一家發展到現在的20家,出口企業由2000年的200萬美元,發展到現在的700多萬美元,翻了幾番。主要出口企業有冠京香料有限公司、清麗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江西鹽礦、春絲食品有限公司、美科實業有公司和新黃海醫藥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其中冠京香料和清麗醫藥化工有限公司一直是宜春市的出口龍頭企業,年出口額超500萬美元,2005年該企業出口產品獲江西省重點出口培育和扶持品牌。2006年,富達製鹽公司、金虎集團、其門堂蔬菜、金怡制衣和福鈴內燃機配件等新的出口企業增加。

樟樹市-城市建設

●基礎建設2005年來,樟樹市城區面積由1987年樟樹設市時的12.6平方公里擴大到25.2平方公里,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城區面積擴大了12.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比設市時的9.6平方公里擴大了8.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9.3萬,比設市時的9.7萬人增加了9.6萬人;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80公里,公交車180輛,城市日供水綜合能力10萬噸,供水管道長度77公里,城區道路長度133公里,道路面積232.6萬平方米,路燈3541盞,排水管道長66公里。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樟樹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往年成倍增加。2006年,城市新攔洪牆建設、清江大道拓寬改造、香樟外灘廣場等工程相繼竣工,葯都公園改造正抓緊掃尾工程建設,葯都大道北段拓寬改造、沿江路、葛玄路、王家佬路、福城大道南段延伸、樓門前、馬洲上道路改造、葯都廣場、水景廣場、城北工業園、鹽化基地等基礎設施正在抓緊建設,高速公路連接線改造也在籌備中。特別是四特大道、清江大道、沿江大道、葯都大道、鹽城大道和杏佛路、葛玄路、葯都路、福城路、吳城路等道路的新建、改建、擴建,初步構建起了樟樹「五縱五橫」的城市道路網。●城市建設

樟樹市

按照樟樹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樟樹市先後制定了1.8平方公里的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舊城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並按照規劃要求,在新城區以杏佛路為城市建設主軸,沿軸線兩側先後建起了新華書店、樟樹人壽保險、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建設大樓、財政大樓、民政大樓、電信大樓、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地稅大樓、交通大樓、疾控中心和銀河大酒店等具有現代氣息的建築物,加快了行政辦公區的建設步伐。同時,通過市場引導和招商引資,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先後開發建設了五洲花園、江南華城、世紀花園等一批基礎設施配套、質量好、環境美、品位高、具有一定規模效益的住宅小區,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特別是四特大道的打通和南昌理工學院以及新天國際、幹部安置小區、水景廣場的建設發展,進一步做旺了新城區人氣,使城市的人居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在老城區,政府通過盤活土地存量,以資源換資金等方式,加大了舊城改造力度,投資近億元,先後對葯都公園、香樟外灘、錦繡共和(繁昌地段)等舊城區實施成片開發改造,有效地改善了老城區的基礎設施,使老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此同時,樟樹市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先後把城北、大橋兩個街道辦事處納入城區範圍,並投入資金完善城北工業園區基礎設施。

樟樹市-社會事業

●教育2005年末,全市擁有中小學校218所,在校學生69456人,中小學教職工5119人,專任教師4886人。其中:普通高級中學1所,專任教師196人,在校學生4249人;普通完全中學4所,專任教師647人,在校學生12520人;職業高中2所,專任教師33人,在校學生432人;初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098人,在校學生15202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3所,專任教師482人,在校學生5809人;完小146所,專任教師2303人,在校學生30156人;初小及教學點32所,專任教師127人,在校學生1088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職工1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工10人,在校殘疾少兒283人;幼兒園60所,其中公辦教職工(即市幼兒園)38人,幼兒及學前班學生9554人。●醫療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4所,其中市直醫療衛生單位8所,中心衛生院5所,一般衛生院11所,有村衛生所220個,鄉村醫生530人。全市醫療機構擁有病床857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494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助理醫生760人,註冊護士655人。擁有固定資產9800萬元,其中醫療設備4600萬元。全市有二級甲等醫院2所,一級甲等醫院4所,經評審達到愛嬰醫院4所,為全國農村中醫試點先進縣,江西省第一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科技承擔並實施了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0項,其中,「863」計劃一項、創新基金項目3項、星火計劃項目2項;科技攻關計劃、科技興貿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火炬計劃各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7項,其中火炬計劃2項、創新基金1項、農業重大專項1項、星火計劃4項、重點新產品計劃9項;宜春市科技計劃項目27項;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63項。

樟樹市-文化淵源

●中藥文化樟樹市以中藥業著稱於世,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的譽稱。中藥業是樟樹寶貴的古文化遺產,也是樟樹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篇章。據方誌文獻記載,樟樹的醫藥活動,自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葛玄,到閣皂山修道煉丹,採藥行醫算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興起、發展、鼎盛三個歷史時期:(1)、興起時期據說葛玄在閣山修道煉丹的同時,也採藥行醫。從唐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草本》來看,收錄的藥品844種,其中樟樹閣皂山所產的藥材就有茯苓、沙參、烏葯、葛根、烏首等200餘種。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古代淦陽一帶,地勢低洼,常有洪水為患,水災之後,往往流行瘟疫,閣皂山民將採集的中藥,或巡診於村舍,或擺攤於淦陽,懸壺施診,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葯都源地,葛玄被尊稱為樟樹葯業鼻祖。(2)、發展時期

樟樹市

樟樹成為今日的「葯都」,為中藥材交易,集散,加工炮製之地,奠基於唐宋。唐代「葯圩」,宋代「葯市」,為明清時期樟樹中藥業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樟樹「葯圩」的形成,始於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處於這條「官道」中心的淦陽城(今樟樹)即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憑藉袁贛二水與南通北達的驛路,或達京師,或至吳楚,或走湘桂,或通閩浙,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於是「貨棧」、「藥行」等應運而生。至宋代「葯市」也就逐漸形成。醫藥兼備的「藥店」相繼出現。北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樟樹地產「商州枳殼」、枳實,又以它上乘質量,每年作為貢品向皇宮進貢15斤左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為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遺民侯逢丙,恥於仕元,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至樟樹開設「侯逢丙藥店」濟世度人,「設肆製藥」,所制飲片成藥享譽東南,成為樟樹葯史上首創設廠製藥的著名藥師。樟樹在唐、宋、元三代約700餘年的時間裡,形成「葯圩」,並進一步發展為「葯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湧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3)、鼎盛時期樟樹中藥業,在明清時期的400餘年中,已進入全面發展、鼎盛時期。行、號、店、庄遍布全國,同時也引進「外商」,在樟樹設立字型大小,形成「以我為主,主客並存」的葯業體系。清道光初年(1821-1850年),樟樹鎮內有藥材行、號、棧、庄近200家,其中藥行所佔比例大,號稱「四十八家藥材行,還有三家賣硫磺」。在這200家店中本地藥商經營的有百數十家,外地藥商以河南、安徽人為主,開設店、棧50餘家。以「鄉誼」、「親誼」為紐帶,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樟樹葯幫逐漸形成。它雖非官方組織,但高尚的葯德,嚴明的幫規,高超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是與其它政治為背景的「幫會」有區別的,它是促進中華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社會經濟的民間組織。樟樹葯幫的形成,是與樟樹人向外開拓分不開的。樟樹藥商以樟樹為「大本營」,通過三次外出經商的高潮,逐漸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漢口、四川的重慶,加上樟樹四個中心據點。「樟樹葯幫」在組織上進一步的健全,反過來又促進了「樟幫」葯業經營的發展,形成了以樟樹為中心的全國葯業網,與當時的「京津幫」、「四川幫」三足鼎立。以葯、醫結合,藥材集散與藥材加工炮製同步發展。樟樹中藥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已不僅僅是藥材交易、集散,而且以獨特的鑒別技能,科學的收藏保管,技藝精湛的加工炮製,質量上乘的成藥產品,而獲得「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

●酒文化樟樹酒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穀物生產,商代有佳釀,宋代出名酒,清末民初,「四特酒」又在競爭中崛起。樟樹酒文化,有文字記載是從南宋開始。愛國詩人陸遊,號放翁,以喜酒、豪放著稱,他在臨川任職時著有《劍南詩稿》,在「對酒」詩中寫道:「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可見當時樟樹的酒已頗有名氣了。「四特酒」一名始於民國初年。清末,婁源隆獨創南北合一的酒型,即用北方汾酒(以高粱為原料,大麴發酵)和當地土酒(以稻穀為原料,小曲、葯曲發酵)兩種工藝相合釀造,並巧為勾兌,生產出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色、香、味俱全的特型白酒,即四特酒。而「四特」一名則是在激烈的生意競爭中產生的。首先是婁源隆分店「天成」別出心裁地在酒罈上貼上兩個「特」字,即所謂「雙特」,以示他的酒優。抗日戰爭前夕,又用大鵬商標,標出四個「特」字,以示更優。於是,婁源隆這種特型酒便以「四特」而聞名。

樟樹市-旅遊資源

樟樹市地處贛中,

樟樹市

交通方便,可進入性強,處在南昌-井岡山-贛州金牌旅遊線路的必經之道上,又是贛西旅遊網路開發與全省金牌旅遊線路的結合部。樟樹市旅遊發展是發掘和彰顯樟樹葯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底蘊,重點開發建設樟樹市葯都旅遊區、閣皂山藥道養生旅遊區、吳城商邑文化旅遊區、臨江贛文化旅遊區、築衛城遠古文化旅遊區等五大旅遊區。可以概括為「一山、一江、兩鎮、兩城」。一山為閤皂山(含玉華山),一江指贛江,兩城分指吳城和築衛城,兩鎮各為樟樹鎮(即樟樹市區)和臨江鎮。從而形成以閤皂山(含玉華山)為龍頭,以市區為核心,以「吳城」和「築衛城」為兩翼的旅遊開發框架和格局。江西省推出了三條金牌線路,其中「南昌——井岡山——贛州」是一條紅綠古文化生態兼俱的金牌旅遊線,樟樹正處在必經之道上,特別經公路的旅遊者可將樟樹作為一個中間站。●吳城遺址位於樟樹市吳城鄉吳城村。1973年樟樹市博物館調查發現,遺址總面積有4平方公里,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自1973年起共進行過十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鑄銅、祭祀場所等文化遺迹和墓葬,出土有青銅戈、矛、刀、器蓋;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豆、爵、尊;陶質和石質生產工具有馬鞍形刀、紡輪、網墜、拍、墊、斧、錛、刀、鐮、鏟、鏃、矛、玉刀,以及鑄造青銅器的石范,還發現200多個刻劃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元號,這些文字有的與甲骨文相似,有的更為原始。特別是在西段城牆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了20多個商代人頭顱骨和部分肢骨。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否認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歷史。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榮獲「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2001年,國家文物局將該遺址列入「十五」期間大遺址保護50處重點之一,定性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遺址。●樊城堆遺址位於樟樹市西南24公里的劉公廟鄉廟下村東側,2006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系高出稻田1—3米的台地遺址,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1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距今約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贛江中下游最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閣皂山道教名山——閣皂山,又名閣山,海拔802.7米,位於市境東南隅,雄峙贛江東岸,蟠衍200公里,成為樟樹碧嶂。山名肇見於東漢。宋代以來,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館」的譽稱。東漢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雲庵」,築壇立灶,修鍊「九轉金丹」,尊稱樟樹葯業之祖。唐儀鳳年間(676-678)朝廷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進入鼎盛時期,與金陵(今南京)茅山、廣信(今貴溪)龍虎山並稱為天下三大名山。●九龍泉位於福地景區太極峰西麓。傳為崇真宮前放生池內十條錦鯉,受葛仙翁洗葯池水靈氣而化成龍,有九條飛入宮東深壑中深修,故壑稱九龍洞,泉為九龍泉。經現代科學檢測,九龍泉水中含鋅、鈣、鐵、鎂等十二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是四特酒釀造水的源頭,也是福地景區群眾唯一的生活飲用水。●永鎮塔

樟樹市

又名永泰塔。位於樟樹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鎮。贛水河畔。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誌》永泰團圖載:「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贛水暴漲衝決,遂成大江,因水勢直下,建永鎮塔以控下游」。當時村民建塔九層,為鎮水患命名為「永鎮塔」。系磚石結構。六邊形,共7層,從下而上逐層遞縮,高24米。清光緒十七年(1981)「辛卯風災」,颳去塔頂,注入江口。鄉民又捐資整修,由9級改為7級。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綠色花崗石砌成。青磚作平台,磚上壓印銘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會公修」、「永鎮塔磚」等。每層高3米,設6門,三虛三實,塔身眠磚壘砌,塔壁白灰粉飾,腰檐皆以青磚疊澀鋪挑出,上蓋青石吻鰲斜出聯角,雕作翹式,下部弔掛銅鈴,頂層以青石覆蓋,頂部銅帽呈圓錐形。塔內中心豎一參天杉木柱,柱直徑80公分,直通塔頂。各層設有井字木架四根,夾嵌木柱,使木柱與塔身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原塔內設有樓板、木梯,現已廢。1984年公布為樟樹市文物保護單位。●望津樓位於樟樹市西面贛江邊大碼頭石級坪台上。又名望津亭。與對岸的「知津亭」(毀)遙遙相望。該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豐七年(1857)毀於兵燹,光緒元年(1875)重修。1957年秋,1982年又兩次維修。因處重要渡口,居碼頭之上,登樓可遠望贛水;清代曾設卡課稅。為商賈稅收之要津,故名為望津樓。大碼頭系贛水交通必經之地,過往船停泊之點,為之標記,當時碼頭旁設有義渡,過往行人可在望津樓內歇息避風雨。該樓系木石結構,方形擎檐石柱四根,置於方礎石之上。木質圓形通住四根。下墊鼓礎,樓為兩層。底層為敞間,呈方形。鋪砌花崗岩為基台,兩側砌有台階,上下層之間設樓板腰檐,天花板素底,四面欞條明窗,歇山頂泥瓦覆蓋,勾頭,滴水檐頭,彩瓷葫蘆剎,餞脊鰲尖,四翼懸掛鐸,樓體髹漆棗紅。樓上層原懸掛「望津樓」匾顏體字,下層懸掛「利涉大川」橫匾、隸書體。兩匾均系黑地金字,筆力雄勁,惜毀。


推薦閱讀:

婺源人都自稱是安徽人,為什麼國共都強行劃為江西?
怎麼看待江西文化廳查處違禁遊戲這件事?
江西南昌機場,大風刮來的天災(多圖)!
如何評價「江西考試院與清華大學各定錄取線且互不認可,一區狀元落榜」?
圖蟲風光攝影:江西婺源:油菜花美景醉遊人

TAG: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