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世界宗教-魏司道

基督教與世界宗教-魏司道序  這一連串的課程,旨在從基督徒的觀點,來討論宗教的起源、性質與發展,並基督教宣教師如何接觸非基督教信仰的人,以及一些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要形態。其目的在指出「現代」宗教觀與聖經宗教觀之間的區分。對非基督教信仰的一些描述,旨在使讀者對全世界宣教師所面臨的困難有更透徹的了解。在理智上對宣教工作的關切,須要對世界非基督教宗教體系作適當的了解,因為教會要從相信這些異教的人中去得人。                                   魏司道目 錄  一、宗教為人生中的事實  二、宗教的起源  三、宗教起源的聖經觀  四、人類墮落後的宗教  五、偽宗教的長處  六、基督教對非基督徒所採取的步驟  七、印度教——印度的主要宗教  八、佛教——探求逃避愁苦之宗教  九、儒教——信仰人的中國宗教  十、神道教——神化日本的宗教  十一、伊斯蘭教——亞拉伯戰鬥性的一神主義  十二、猶太教——無贖罪之血的舊約宗教  十三、宗教呢?還是基督教?一、宗教為人生中的事實何謂宗教?  論到宗教,誰能有些意見,但宗教是世界上最難解說的。茲述若干定義如下:  「宗教是追求理想生活上的價值。」  「宗教是在人這一方面承認超人能力的管理,以致叫人去順服、恭敬和崇拜。」  明顯可見,宗教是最難下定義的。如果根據我們對宗教的見解去下定義,那麼這定義必然狹窄。  從歷史方面來說,佛教起初便是純粹的無神主義。然而它確是宗教。孔教(亦稱儒教)在根本形式上論到神的存在來說,不過是未可知主義。然而它也往往被稱為宗教。  我們也必須注意,「宗教」一詞是在客觀的意義和主觀的意義上來被使用的。當我們說到「回教是獨神教」的時候,我們是在客觀的意義上用「宗教」這名詞。在此句中「宗教」一詞說到客觀的現實,正如我們說「亞洲是最大的一洲」,「洲」字一名詞是說到客觀的事實。  另一方面,當我們說「宗教乃各處人類的特性」的時候,我們是以主觀的意義來使用「宗教」一詞。在此句中「宗教」乃是屬於人類的個性的。在此主觀的意義上來說,宗教並不是一個複雜的教義、崇拜、組織、規條、寺院祭祀等等,乃人類意識上的事實。我們可以這樣解說客觀與主觀意義上的區分,在主觀的意義上,我們是說到「宗教」,但在客觀的意義上,我們是說「諸宗教」或某些特殊宗教(如佛教或回教)。  另外的宗教定義是:宗教是人對他所信仰為人生終極意義的反應。  論到那些說「讓我們吃喝快樂吧!因為明天要死了」的人怎樣呢?這種態度也算為他們的宗教么?此種行為也反應他們對人生終極意義的信仰么?  當然,真實宗教的定義必定狹窄。真實宗教的定義必是:「人對真神之啟示的適當反應。」但為宗教下一普通定義,我們就無須只限於真宗教;我們是以宗教為人生現象來討論,暫時不論它的真實與價值的問題。宗教的普遍性  有人說:「人是屬乎宗教的動物。」另一個普通界說是:「人類在天性上是屬宗教的。」宗教在某種方式上,在人類中是普遍的,這乃是事實。  有時有人說,石器時代的人是無宗教的。但這未經證實,不過是假說而已。因為人類學者尚未找到石器時代人的宗教證據,因此人就急促下定義說,石器時代的人是無宗教的。其實是我們對石器時代的人所知有限,而且根據無證據的辯論是危險的。「我可以說香港長洲沒有狐狸,因為我住在長洲一年多,從來未見過一隻。」這種說法明顯是靠不住的。  其實,宗教在人類中非但普遍,而且是持久的。無神論與反宗教的宣傳和壓力在蘇聯繼續了四十年之久,迄今仍未能從該國人民中消除宗教。  國外宣教師與人類學者報告說宗教在今日人類中是普遍的,(不拘人論到石器時代的人怎樣說)。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本人雖然是個懷疑者,有一次他說:「你去找一種完全與宗教脫節的民族吧,如果你能找到的話,他們和野獸總還差幾分。」甚至休謨都未說能找到這種毫無宗教的人。  討 論  1.為何「宗教」難下定義?  2.「宗教」二字的主觀意義為何?  3.「宗教」二字的客觀意義為何?  4.真宗教如何界說?  5.一般的宗教如何界說?  6.所提的這些定義,是適切的嗎?如果不是,怎能將這些定義加以修正?  7.關於宗教的普遍性有何說法?  8.據說那一類人是沒有宗教?  9.為何這種說法不能認為是可靠的?  10.有何例證可以提出來說明宗教的堅持乃是人生的一部分?二、宗教的起源  論到宗教起源的觀念可分二種:(一)自然主義的宗教觀與(二)聖經的宗教觀。  宗教起源的自然觀是由於把進化論應用在宗教觀念上的結果。主張非但人的體質,連他的心智都是進化發展的產品,而且人的宗教也是由於進化的程序,從最初的階段到今日獨神的宗教,逐漸發展的。  在那些主張這個宗教進化說的人中,論到進化的程序雖然意見分歧,但在中心思想上——人類宗教是由自然程序而逐漸發展的——都始終一貫。此進化觀念被認為可以應用到主觀意義的宗教(即人的宗教性)與客觀意義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與系統)上去。  在那些主張宗教發展的進化說的人中,論到宗教的起源也是意見各殊。有的人主張宗教的起源是由於族長的手段,使百姓就範。這也是共產主義對宗教的一種看法,「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為某一社會階級所發明,為使大眾安於現實,知足,作順服的老百姓。此說太不實際,因它以為人民是在有宗教之前才組織政府——這實在是一種可疑的假設。  另外一種觀念是說宗教的起源乃由於無知之人對物神(如骨、石、鳥爪等)的崇拜,認為有特殊能力。這當然不能解釋宗教之起源;只說比較進步的宗教是由低等的宗教發展來的。至於拜物宗教的起源問題,仍置之高閣,未經解答。  還有一種觀念,說到宗教的起源是由於拜靈或祖先崇拜。這種觀念主張人類自然有一種理想,以為死去的靈魂在人身上有感力,所以人必須敬畏。自然崇拜的原始形式也是宗教起源的一種。此說比以前各觀念切近真理,及至我們論宗教起源的聖經觀時,即可看出。然而無論如何自然崇拜決不是宗教起源的整個真理。  這些進化學說無一能解釋宗教的真正來源。進化的意思是某種已存在東西發展成其他別的東西,因此進化不能真正解說任何起源。某種事物如何發展的學說,不能解釋某事物起初到底是如何有的問題。  主張進化論的人類學者,企圖藉著久遠的時期來解決這個難題。你問他宗教智能從無宗教的情形中發展出來呢?他的回答是在長期的時間內逐漸發展的;但時期的間隔不能解說任何事。時期的間隔並非任何結果的原因。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並非時間,乃是宗教起源的真正原因何在。正如人常說:「永世都不足以完全那尚未開始的。」  所有宗教起源的進化觀都設想人(人類假想的祖先)從前是無宗教的,以後逐漸變成有宗教的人。這種由原因推及結果的思想是很明顯的。可是這種「非宗教」人不拘在現今或已知的過去,卻從未被發現或實際存在。  這種主張進化論的人類學者,認為進化學說為一既定的事實,他們本著此學說來進行宗教發展史的大綱,實在是不合科學的。因他們以既定的學說來解釋人類宗教的實際現象,勉強把那學說套在這事實上。  討 論  1.宗教觀可以分作那兩種?  2.為什麼說宗教為酋長或治理者所發明,為要制服他的百姓之說法不切實際?  3.為什麼進化論的觀點,不能真正解說宗教的來源?  4.為什麼宗教的來源被解說為經過長時期的漸進程序所發展來的?  5.拜物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不能夠作為宗教起源的解釋?  6.還有什麼其它宗教起源的概念?  7.為什麼進化論對宗教起源的解釋是非科學的?三、宗教起源的聖經觀  現在我們要討論聖經對宗教起源的觀點。  聖經說人受造就是一個有宗教性的,而且人類的原始宗教是一神教。在人類墮落以前,人與神享有交通,並與神處於盟約的關係中。  人類原始宗教的背景是神在自然界的啟示。這包括(一)在人個性以外的自然――即我們通常所稱之「自然界」,與(二)在人個性以內的自然――即我們通常所謂之「人性」。  論到真神的存在與能力,外界的事實即對亞當與夏娃作見證,這外部的見證被他們自己的內心所證實。神的啟示就寫在人的心版上,人在自己裡面可以見證真神的存在。人在本能上就相信真神。  可是,這自然的啟示不足以叫人享受與神完滿的屬靈交通。人單靠自然的啟示,達不到他當初被造時完滿的宗教命運。自然啟示是好的,也是給真神作的真實見證;但不足以叫人獲得最高的宗教成就。  因此神自動加上「特殊的」或超自然的啟示。神對人說話,神在自然界非但用祂的聲音,而且用神話語的聲音。(當我們說「話語」的時候,在人類歷史如此早期的階段中,並非指聖經說的,乃僅指神給人與自然界中的見證有別的特殊信息而言)。  神人間之距離既如此遙遠――神是無限的,人是有限的――最高的宗教交誼只能由神那方面採取屈尊的行動開始。人不能搭梯子到神那裡去;神卻能屈身就人。神學上稱神這種屈尊的作為為「約」(Covenant)。此約乃是神的作為,藉此約人方能與創造主發生宗教上交誼的關係。  我們所說的乃是人犯罪以前的最初時期。神將自己啟示給人,把人帶入與神盟約的關係中。此約有試驗人願否順服神旨意的性質。(參看創世記二、三章)  神用實物教材的簡易方法來對待人。這事發生在伊甸園中,在這裡象徵了四個大原則是人所不能領略的:生命樹所象徵的生命原則;分別善惡樹所象徵的試驗原則;蛇所象徵的試探原則;人的身體復歸於土所象徵的死亡原則。  假如人順服了神,試驗的結果將是人類必在道德的正義與幸福上根基穩定,也就不會有罪惡與死亡,人類整個的歷史將與現在實際的情形根本不同。  討 論  1.根據聖經,人類宗教的起源為何?  2.根據聖經的見解,人類原始宗教為何?  3.此背景包括那兩部分?  4.在神的自然界啟示之外,為了人享受與神宗教上的交通還須要什麼?  5.在歷史的起源所說神的「話」是什麼意思?  6.是誰先開始叫人與神有宗教的關係?  7.為什麼這一種行動,在神的那一方面是一種「屈尊」的行動?  8.在伊甸園中,神與人立約來試驗人,祂的本旨是什麼?  9.如果人當初完全順服了神,其結果如何?四、人類墮落後的宗教  我們應當知道,人若沒有從神而來的超自然啟示,是不能存在的。就是在人犯罪以前,神在自然界的見證不能滿足人宗教上的需要。自然界中(包括人性)的啟示,不過是神藉著祂話語啟示的背景。  由於人的墮落,時陷罪中,他的宗教也隨之大大改變。在墮落以前所有的乃真實的宗教;墮落之後宗教分裂為真假兩種。墮落後的真宗教即成為救贖的宗教;即救人脫離罪惡。神救贖的計劃早在創世記三章十五節中就聲明了,在那裡神應許女人的後裔至終要擊敗撒但,採取了進步性歷史的發展形式。  神首先准許人犯罪,在約束人的罪上比較不太嚴格,給人以實物教授,表明罪是什麼,罪所給人的又如何。這是從人類墮落到洪水一段期間的情形。  由於亞伯拉罕的蒙召,救贖的計劃得以迅速發展。從亞伯拉罕到基督乃為基督降臨及其救贖工作的預備時期。從基督到世界之末,乃為世人實施救贖的時期。這救贖的宗教,在本質上(雖然不是在外部形式上)與舊新約一致。這救贖的宗教在舊約中稱為以色列的宗教;在新約時期就是基督教。  現在我們要討論聖經對虛偽宗教的興起與發展的觀點。聖經論到此題的教訓詳細記載在羅一:18/32與二:14/16。在此段經文中,吾人見出人類罪惡的可怖景象。保羅首先告訴我們關於神對人類罪惡的態度:「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羅一:18)。這裡所暗示的就是人犯罪壓制神的真理。  保羅繼續討論罪在人類中的影響。他首先說到罪在宗教方面的影響,然後說到罪在道德方面的影響(這正與今日的次序相反,以人為中心而不以神為中心)。由於人犯罪的結果,以致有惡的生活與敗壞的品行。這罪惡的生活至終將遭受神死亡的刑罰。  神在自然界中的啟示為人所誤用,非但不能領人敬畏神、崇拜神、榮耀神並感謝神,反而將之曲解,結果成為世界上許多虛偽的宗教。保羅在羅一:21/23告訴我們世界虛偽宗教之真正起源。這些偽宗教是誤用神在自然界中的啟示而引起的。神在自然界啟示的本身是清楚的,但因人犯罪,所以影響了他屬靈的視線。正如保羅所說:「他們的思想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如果你帶上有色眼鏡,不拘看什麼都是有顏色的。神在自然之書中的啟示是清楚明了的,但因人墮落罪中,所以人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此自啟之書。人所見的都是被曲解的。  人墮落罪中不但影響他的道德,使他成為罪惡;也影響他的理智,使他成為愚昧。此墮落敗壞了人理解神在自然中啟示的能力,所以人在宗教的事上不再有正確的眼光。看見太陽就拜太陽,看見星宿就拜星宿,反而不拜創造他的神了。  人再看一看自己,就成為自我崇拜者。他「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必朽壞之人的形像」(羅一:23)。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但在墮落罪中以後,他就顛倒次序,按照人的形像將自己造成神。古希臘以及其他國家的神話,都告訴我們為自己所發明的是什麼樣的神。這些神都反映了人心中的道德敗壞――乃造神者本性的抄本。在希臘神祗中沒有一樣罪惡不包括在內的。古代希臘有節操的人,都以這樣的神話為恥。  拜偶像的人類最低下的行為。關於人手所造之偶像崇拜,聖經說:「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詩一一五:8)。拜偶像把人從高尚的地位拉下來,以致成為虛偽、迷信與恐懼的奴隸。有些人從另外的立腳點來看異邦宗教,他們以為這些宗教有趣味的習俗及奇異的寺院與禮儀是古雅的、浪漫的。他們應當仔細考查這些宗教,或憑它們的結果來重新考慮他們對這些宗教的觀念。  虛偽的宗教不僅限於世界上許多的古老宗教,現今最顯著的虛偽宗教就是共產主義。因為共產主義雖然是無神,又聲稱反對一切宗教,可是它本身實在就是宗教,因它要求一切信奉其主義的人絕對與至高的崇敬。人們甚至甘願為共產主義捐軀。一個能夠召喚人付出如此忠誠與犧牲的信仰,誠然是宗教而無疑了。  人本主義也是現代的偽宗教,它乃是相信人的宗教。人本主義有許多的方式,其主旨乃是以人(而非以神)為宗教上的默想、盡忠與盼望的標的。  討 論  1.說超自然啟示的需要唯獨因為罪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不正確?  2.當人類墮落於罪中時,在宗教上有何改變?  3.當人類墮落罪中時,在真宗教上有何改變?  4.聖經中所說救贖的頭一個應許是什麼?記載在何書?何章?何節?發言人為誰?對誰說的?這節聖經有什麼意思?如何得到應驗?  5.從亞當到挪亞,人的道德品格如何?神允許這事的理由為何?  6.在早代聖經歷史中有何事說明神救贖的計劃,有迅速的進步?  7.在神的計劃中,從亞伯拉罕到基督,這一段時期內主要目的為何?  8.在神的計劃中,從基督到世界的末了,這一段時期內主要目的為何?  9.在歷史的程序中,救贖的真宗教有那兩種方式?  10.論到虛偽宗教的起源與發展,聖經中清楚的教訓是什麼?  11.在羅馬書一章十八節,關於神對虛偽宗教的態度,提及了什麼真理?  12.羅馬書一章18節所譯「阻擋」二字的真義為何?  13.在羅馬書一章、二章所描述的罪的兩種影響為何?  14.先說到的是那一種?這一種與今日的一般秩序有何不同?  15.論到世界虛偽宗教的起源,聖經有何教訓?  16.希臘與其他國家的古老神話都表示一些什麼?  17.論到希臘男神與女神的不道德情形,我們作何解釋?  18.關於拜偶像,聖經說什麼?  19.拜偶像對人有何影響?  20.對一般宗教存著一種浪漫的態度有何錯誤?  21.現代世界著名的虛偽宗教都是什麼?怎能表示它真是一個宗教?  22.人本主義是什麼,它現今的情形如何?五、偽宗教的長處  明顯可見,沒有一個宗教是完全虛偽的。在所有的宗教里,雖然在系統上必被認為虛假的,但多少都有它的真理成分。這如何解釋呢?  根據宗教的進化學說,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不同,僅屬程度的問題。有的宗教認為強過其他宗教,據說沒有絕對根本相異的宗教。此說當然是宗教由原始而逐漸發展的觀念得來。所有的宗教都是善惡混淆,各宗教之間所不同的只是善惡的比率而已。  如果我們不接納進化的學說,我們必得另外找一個偽宗教長處的解說。基督教解釋這長處乃出自神的普通恩典(Common grace)。「普通恩典」即神賜給世人的恩典,在基督教的意義上來說,與得救無關。此普通恩典不能救人的靈魂,但在人這方面卻能影響他去行善,又能控制罪惡。這在世界不同虛偽宗教的長處中得到結果。  虛偽宗教中的善良品德,不過是比較的善良,並非是高尚意義的善良。在儀文上,佛教與基督教都說偷是不對的。但如果再進一步問:為何偷是不對的?這兩個宗教的主張就不同了。基督教說偷是不對的,乃因抵抗神的旨意,佛教就沒有這種內覺。  再者佛、基二教均教導人施捨捐輸,解救貧困,乃人之本分。在這一方面二者相同。但問為何這就算為人的本分,二者的主張又不同。基督徒施捨濟貧是出於愛神的動機,他是為從神得到救恩而向祂表示感謝;但佛教徒並沒有這個動機,他的動機往往是自私的――為自己求得一些屬靈的功德。他的動機並非為憐貧濟困,亦非為愛神,乃求個人功德。  依照基督的教訓,凡是一件善事必須包括以下三點:(一)合乎神旨;(二)愛神動機;(三)由信所成。以此標準來衡量,就看出基督教與其他偽宗教之間的許多相似點僅屬表面,然而在實際的內容上卻有很大區別。  我們所討論的乃是在虛偽宗教中的長處,而非在其信從者生活中的善德。人的品格或許強過他的宗教信條,或許不及,有些自稱為基督徒的卻沒有給基督教打好招牌。在那裡我們承認在偽宗教的人身上或許看出許多長處來。  例如有人並不認識真神,也不愛祂,然而他卻能見義勇為,赴湯蹈火,救人性命。誠然這種行為當譽為善舉懿行,比那些見死不救,袖手旁觀的人勝強百倍。  當我們說到這種舉動為善行時,我們並非說這就是至高的良善。此種善良的行動與在此行動背後的善良態度,乃是居於雙關的與有限的意義上說的。我們可以說這些所謂善良乃是在人的水準上。只要我們考慮人生的平面――我們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這些行動就得算為「善良的」;但若說到人類的垂直面――我們與神的關係與義務――我們必須說,凡不關心神,或不出於愛神的心所作的,都不是至高的善行。在考察不同宗教的時候,我們務須避免兩項極端。我們不能說一切宗教都是好的,與基督教相異的只不過是表面的而已,我們也不可過於極端地說,所有偽宗教均屬虛謬,毫無「良善」。此二極端皆為錯誤。我們對於不同宗教應當採取公允平衡的態度。  我們說在偽宗教中有些「好」的地方,只不過是在相關與有限的意義上說的。這並不是信從該宗教者誠實的反應。雖然我們稱其宗教為虛偽,但我們仍重視它的信徒。信從的人不但熱心他們的宗教,但由於神普通的恩典,他們在生活中或許強過他們所信的宗教。但我們必須知道,這不能算作基督教所說的得救。  討 論  1.根據進化論的宗教說,在宗教與宗教間有何區分?  2.基督教如何解說虛偽宗教中的優點?  3.所謂神的普通恩典是什麼意思?對人有何影響?  4.實在說來,為什麼虛偽宗教中優點也不算是優點?  5.佛教徒周濟貧人的普通動機是什麼?  6.基督徒幫助貧乏人的動機是什麼?  7.實在說來,善行必須具備什麼?  8.舉例說明一些非基督徒所作的善事?  9.在討論世界宗教的思想上,有那兩個極端必須避免?  10.為什麼說非基督教的宗教中的優點,並非是真正的優點?六、基督教對非基督徒所採取的步驟  基督教乃一宣傳的宗教。不能只求自己信徒中之繁榮就算滿足,乃要全世界能歸信真道。此宣教的目的是根據基督的大使命,你們要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8/20)。基督教對異教信仰當存什麼態度呢?關於此問題的意見各有不同。  有一種極端的見解,認為所有非基督教的信仰不過是魔鬼的作為,都當絕對加以非難。可是這種態度是未能承認非基督教信仰中有比較善良的內容。雖然他們要求與偽宗教分離乃為合乎聖經,況且異邦宗教屬魔鬼的性格也是聖經中的真理(林前十:20、21;林後六:14/18),但在這些宗教中有相關的、有限的「善」,這也是真實的。在性格上,這些偽宗教雖是屬魔鬼的,但它們乃是人曲解神在自然界中啟示的結果。雖然這些宗教是魔鬼的作為,但不僅僅就是魔鬼的作為,在一部分上說來,也是神的普通恩典的產物,一部分是罪人誤用神在自然界中啟示的產物。真正的學術研究與純正思想總當注意對於困難問題的輕易回答。  另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合作的態度。此種態度認為基督教與非基督教信仰之間的關係並非敵對的,乃是互相幫助的。基督教宣教師與教會當與非基督教的道德力合作,努力使這世界成為樂園。  此種態度在數年前(一九三〇年)為平信徒國外宣教審議委員會(Laymen』s Apprais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issions)所標榜。該會在亞非二洲的大宣教地區作廣泛的考察之後,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宣教事業的再思」。在此書中贊助與非基督教信仰合作的態度。所採取的立場是宣教師不當從非基督教信仰中爭取信者。他們應當承認這些異教為在此現代鬥爭中抵抗世俗與非宗教的聯盟。如此,基督教為推進「宗教」的緣故就自居次位,暗中把自己壓下來。  其實,採取這種提案就是強調宣教事工的人道慈善方面――即如醫藥工作、農事工作、社會工作――比較忽略傳福音的重點。目的非在得人,乃為幫助非基督教的信仰。  「宗教事業的再思」的出版惹起人們的注意,大事檢討與反抗。純正信仰的基督徒與教會多數拒絕「平信徒審議委員會」的基本提案。明顯可見,支持此提案的並非純正信仰的基督教,乃是認非基督教信仰為基本善良的自由新派信仰。  另外一種態度就是採取圓棹討論會的態度。龔斯德博士(Dr. E. Stanley Jones)所著的「公開的基督」(Christ at the Round Table)一書即表示了此種態度,意思是說每一宗教對於人的宗教生活都有所貢獻。無疑,基督教比其他宗教貢獻更多,但其他宗教起碼也有貢獻。宣教師的目的(不應太過於領人悔改),應當領非基督教人士得見基督教的長處與價值,進而肯定之,即使不脫離他原有宗教,不受洗也無關緊要。  印度故去的甘地就是景仰基督耶穌,接受基督教某種特性與價值的非基督徒。由於甘地自己清楚的聲明,他是信從印度教的。他並未承認自己是個基督徒,然而他卻接受基督教的某些真理。  不用說,這種宣教的目的比基督的大使命中所闡明的更易達到。信從印度教與佛教的人能夠稱讚耶穌基督,並毫無困難地採取基督教的某些價值。但如果他公然出來,順從基督的吩咐接受洗禮,他就要為基督的緣故背十字架,他必須為基督的緣故忍受逼迫與羞辱。終生在日本傳道的畢德斯博士(Dr. Albertus Pieters)在「為何給嬰兒施洗(Why We Baptize Infants. p.23)」文中說:  「在像印度或日本的國家裡,無人關心其他宗教的信仰。有的兒女或者可以說他(她)相信主耶穌基督,或者在家中祈禱讀經。父母對此事往往漠不關心,他們所特別注意的,還是看見他們兒女品行的進步。但如果青年人提到要受洗入教,那可就風濤大作,毫不容忍。如果此事畢竟發生,非但被逐離開家庭,而且又不被社會歡迎。甘地現今仍被視為印度的英雄,甘地可以在心中稱讚耶穌;但如果他受了洗,明日即遭國人之唾罵。」本文寫於甘地逝世前。  論到宣教工作合乎聖經的目的,當然不僅是叫非基督徒欣賞基督教並採取它的教訓與價值,乃是領個人作耶穌基督的門徒,正如祂在大使命中所吩咐的。  另外一種態度可以說是「完成」的態度。根據此觀念,非基督教的宗教是好的,但不完全,因此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基督教能補其他宗教之不足。  例如有的宣教師若存此態度,就對中國人說,孔教是好的――它有崇高的哲學與奇妙的教訓,但可惜它還缺乏一些東西――但還不完全,必須把耶穌基督加在孔教的教訓上。在中國人中傳這樣教訓的還大有人在呢!至於他們對福音的真理忠心與否,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採取此種傳道法的人未能明了在其他不同宗教里有惡的與虛偽的成分,而這些成分是佔優勢的。例如佛、儒二教並不完全純全,其中大部分是壞的。正如在使徒行傳中,我們清楚看出,基督的使徒並未說基督教是宗教建築物上的屋頂石,他們乃是叫人為過去虛偽的宗教而悔改,並接納基督教為獨一的真宗教(徒十七:30;十四:15、16)。  如此說來,什麼是對非基督教信仰與信者的真正宣教的目的與態度呢?首先,在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上不可妥協,必須在人前承認祂,作祂的門徒,接受洗禮。凡不採取此步驟,不肯受此凌辱的人,就不是基督徒。我們對他或許表示同情,但我們不能承認他為基督徒。  宣教師當殷勤考察學習本地人的宗教信仰,此勿庸贅言。只有當他正確明了他們的宗教背景時,方能有效地把福音傳給他們。宣教師僅有豐富的聖經知識與基督教的神學是不夠的,他也必須充分了解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熟習他們的歷史、原則與習慣。  當提到非基督教信仰時,用訕笑、揶揄、諷刺的口吻,都不是宣教師應有的態度。嚴重解說某一宗教的錯誤與罪惡或許不免,但一個人的宗教信仰是不容許受嘲笑的。  不幸,過去有些宣教師曾把基督與歐美文化混為一談。這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但如今仍有其人,在表演同樣事件。某美籍宣教師對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傳道,一次在紉澤西某教會的主日學中講道,教會應當差遣宣教師給土人傳道,因為印第安人的小孩子吃飯時不知如何使用刀叉!過去有些宣教師以為信教的人當採取歐美式的生活習慣;但這整個的觀念是錯誤的,基督教是基督教,西方文化是西方文化。無疑,在亞、非二洲的國家裡,基督教若被接納,當然會產生文化上的交流;但要求當地人模仿歐美的文化卻不是宣教師的工作。例如,在中國或是日本修禮拜堂,無須仿效歐洲歌德式的建築。如此例證,不勝枚舉。  討 論  1.為什麼基督教必須是一個宣教的宗教?  2.基督徒對禁止在非基督徒中間工作的政府,應當採取什麼態度(就是叫傳道工作與基督教教育工作僅限於已信的基督徒)?  3.為什麼說異邦宗教是魔鬼的工作並不正確?  4.平信徒國外宣教審議委員會,對非基督徒信仰採取何種態度?  5.若採取「宣教工作的再思」那本書中所提議的,其長期結果為何?  6.對非基督教信仰採取公開的態度是什麼?此種態度受到什麼樣的批判?  7.甘地對基督教的態度為何?  8.龔德斯博士論甘地對基督教的態度說什麼?  9.對於非基督教信仰採取「成全」的態度是什麼?為何這種態度不合乎聖經的教訓?  10.我們應當怎樣看一個不接受洗禮的人?  11.為什麼宣教師必須殷勤學習在他地區內非基督徒的信仰?  12.為什麼嘲弄虛偽宗教的錯誤,並不是一個正當的方法?  13.把基督教當作歐美文化是什麼意思?為何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樣做會產生什麼不良結果?七、印度教――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向來是產生宗教觀念與系統的一塊沃土。一般說來,印度人多注重屬靈的事物,認為物質上的東西均屬次要。  印度最初為黑色皮膚的土人所居住。約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壓迫的時候(主前一五〇〇年),印度為西北部的亞利安人所侵攻。此亞利安人與古代舊約中的波斯人有密切聯屬。他們所說的言語與拉丁、希臘以及大部歐洲的言語相近。他們是游牧民族,有馬、牛、羊與犬類。他們逐漸佔領印度全部,使原有居民居次要地位。這就是印度社會階級構成的初步,稱為「階級制度」(Caste System)。  印度最古的宗教經典為犁俱吠陀(Rig-Veda)為讚美之書。「吠陀」乃「知識」之意。犁俱吠陀經內含詩歌一千首以上。著於主前八百年――約於聖經中的以賽亞時代――但詩歌較該年代猶早。犁俱吠陀的宗教是一自然崇拜(天、暴風雨、戰爭、太陽等)的多神教。此宗教在本質上與希臘、羅馬的古代宗教相似,實在說來,希臘人、羅馬人就是古印度的亞利安人的遠代親族。多少也與北歐及英國祖先的古代宗教相似。  印度亞利安人的古代宗教雖然是純粹的多神教,但印度教逐漸向泛神主義(Pantheism)――只有神存在,並一切都是神的觀念――移動。犁俱吠陀的宗教展望是樂觀的,但印度教逐漸成為悲觀,甚至關於人生與世界存在的經驗都是完全悲觀的。  在後期印度宗教重要經典中有優波尼沙土(Upanishads)系傳自主前七百年至三百年之間。此名有「足前受教」之意。此經典提出「何為現實?」的問題,也多論到人生與世界之意義等問題。日常生活的世界是現實的嗎?抑或只不過是幻想無形之事的表詞是真的嗎?怎能有人生與經驗呢?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惟一真正的現實就是梵天(Brahma創造之神,又稱婆羅門)。梵天是被認為非位格的。梵天是自存、無限、無所不在、真實的,而物質界是非真實的,僅為幻想。印度的神秘家藉深奧的默想與梵天合而為一。此乃至高的屬靈經驗;超過一般人對外物以及自己思想的範疇以上的思維。  印度教的一個顯著觀念就是輪迴,有時稱為脫生。從印度人的觀點看來,死最令人有希望的結果就是人格被梵天吸收。可是這並不是死的一般結果。死了的人要再生到世上來,或升到天堂,或降至地獄。至於靈魂的脫生可能生為人,或為禽獸及昆蟲等類。  至於人轉生為何等生命這要根據他在世的業律(the Law Karma)――即因果律。一個人在世上行為的總合決定他死後的轉生。普通人必須面向無數的脫生,多數是愁苦的。此種信仰是印度人過悲觀生活的根據。他們的宗教是沒有盼望的。相信梵天為惟一的現實有減低個人的主動,並在人這方面存一宿命論態度的傾向。也是破壞人的道德生活,因為如果世界與個人生活都是空幻的,就沒有抵擋罪惡的動機。相信因果律對於一般人就毫不介意了,但對於有思想的人卻深受沮喪。  後期的印度教比較多注重實際。現代的印度教承認得救的三道,即(一)行為之道,(二)知識之道,與(三)靈修之道。  行為之道是向神獻祭,研究吠陀經,為祖先在天之靈的緣故而生後代,對同胞廣行善事。這些善事就是給個人積陰功,所以來世轉生能比現在更好。除上述善行外,還有些立法性的事,如寡婦再嫁,來世即轉生為走狗等。這些無意義的行為對印度無數的人乃是惟一的希望與安慰。  知識之道是根據優波尼沙土經。根據此說,無知乃人類一切愁苦與罪惡的原因。尤其是關於相信自己的真實,離梵天而個人的存在的這種無知。據說,人的個人生活好像大洋的波濤所撞出的一滴水,馬上落回大洋中,永遠失掉其個體性。知識之道藉內覺與靈修來尋求救恩。  靈修之道包括愛並敬拜特殊之神或女神。此「救法」甚迎合那些以知識之道太過理性的人。此道亦迎合人的宗教性,因為那些無益的、律法的行為是不合人心的,所以靈修之道在印度教中有特別的感化力。此道自然育成偶像崇拜,因他們的默想不是對真神,乃是對印度的男神與女神。在印度教中有許多神祗,其中最大的為屍婆(Shiva),即毀滅神,與毗紉奴(Vishnu),即護持神。  普通人很少理解印度的哲學與神學,人們的崇拜也往往遵循一種遺傳與不加可否的態度。信者多舉行聖地參拜,特別是神性的恆河,據說此河乃由天上毗紉奴神腳下流出。  近來有人想把拜偶像的印度教加以凈化,而使之與耶穌的教訓結合,同時廢除如焚燒寡婦、童婚與一夫多妻的惡習。此運動雖多少有些感力,但仍未能大部改變印度教的性格。基督教的宣教工作,現代的世俗主義,西方科學,共產主義與近代交通都影響了印度及其人民。然而印度教在本質上仍佔優勢,毫未改變。無疑,有些傑出的印度領袖以尋求同胞的幸福為目的,但將來如何,無人知曉。  從基督教的觀點如何評價印度教呢?首先來說,印度教對解決人生存在的難題極其努力。這就給我看到一個清楚的例證:離棄神的特殊啟示,人的思想是絕望的。人心因罪的緣故而變為黑暗,不拘人如何努力,所得到的結果仍是虛偽的。此外印度教所缺欠的是:  1.對位格的、全能的神的信仰,這位神乃萬物的創造者與治理者,與宇宙萬物有別。  2.對創造教義的信仰,此教義是理解宇宙的根基。  3.對道德責任的真正觀念。  4.對人類罪孽的適當概念。印度教企圖救人脫離非現實,而不是脫離道德上的罪惡。  5.一位捨命為罪人作贖價,死而復活的教主。  6.對個人的靈魂不朽與永生的真實信仰。  我們可以正當地結論說,印度的真正希望不在乎改革或適應印度教,也不在乎「社會福音」的宣教工作,乃在乎清楚宣信一位真神,聖經與耶穌基督並祂為罪人得救而被釘十字架——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神那裡去。  討 論  1.印度宗教的態度或傾向是什麼?  2.亞利安族大約於何時進入印度?在那時聖經的歷史有何事發生?  3.亞利安族與較早的印度民族相接觸後有什麼結果?  4.印度的最古宗教經典為何?寫於何時?其性質為何?  5.印度的亞利安族的早期宗教性質是什麼?  6.所說印度宗教的傾向是從多神主義而轉入泛神主義是什麼意思?  7.優波尼沙土是什麼?他提出什麼問題?  8.根據印度的思想,梵天的性質為何?  9.試述印度的輪迴信仰。  10.「業律」是什麼意思?  11.印度一般人相信業律所得的影響是什麼?  12.在印度教中所承認的三個救法是什麼?  13.對印度教的改革,有什麼企圖?  14.論到罪人心理的有限,印度教表顯了什麼?  15.試提印度教所缺乏的六大真理?這六項真理唯獨在基督教中可以找到。八、佛教——探求逃避愁苦之宗教  佛教系亞洲最重要的宗教,發源於印度,但在今日的印度卻沒有多少佛教徒。佛教起於主前六世紀——約於聖經中但以理被擄巴比倫時期。有一個名為釋迦牟尼(Sakya Muni)者於主前五六六年生於北印度王族之家(今之尼泊爾),尚在弱冠之年即與一位公主締婚。據野史所傳,其父試以種種方法挽救他脫離一切悲苦、疾病與死亡的接觸。一日此少年乘車出遊。目睹衰老病老之苦,又見一出家修道婆羅門教行者。於是佛陀(即釋迦牟尼)決志離家,他當晚對入睡中的嬌妻愛子作最後一瞥,就不告而辭了。六年之久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刻苦極嚴,幾乎餓死。  在六年之末大失所望,因他並未尋獲屬靈的光照或內心的平安。在此次失望之後,釋迦擯斥此遁世之法,追隨他的五個弟子也離開了他。此後釋迦獲得一種經驗稱之為「開悟」。這是當他在「菩提」(道、覺之意)樹下打坐時得到的。所臨到他的這種內覺,就是人類苦難之真正來源,乃是「慾念」。如果人能夠擺脫一切慾念,他即可得到屬靈的平安,去涅                           盤之路於此開通。(涅盤意即藉吸收非人格的一切,而失掉一切個人的意識)。  在此經驗之後,釋迦被稱為「佛陀」(Buddha)(悟者、覺者)。嚴格說來,「佛」乃名稱,而非個人之名,但往往當作人名使用。佛陀起初企圖為自己保守此新發現的秘訣,但他至終勝過此試探,並決意與世人共享他的內覺。從前離開他的五個弟子又回到他這裡,成為最初的佛教徒,為後世無數信眾的模範。  佛陀設立了僧侶制度。他走遍印度北部傳講他的新道理,並發表了十項律例:一、戒殺。二、戒盜。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飲酒。六、節飲食、午後禁食。七、避免觀舞、禁止歌唱及看戲劇。八、禁用花冠、香粉、珠寶手飾等類。九、禁止睡眠於高榻。十、不可收受金銀。  僧侶務必至少遵守此十項律例,但一般佛教徒只須遵守前五項。  陀佛卒於八十高齡,也就是在推廣他的佛教信仰四十五年之後,可能因食物中毒而死。  佛陀並不像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是當他的慾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以及祭司制度毫無價值。  佛陀採用了印度教的業律(Karma)教義,但加以修改。印度教雖渴慕無數次的再生,但佛陀主張在個人生平中可以逃脫業障。這意思是說在今生可能達到目的,無須脫生。  佛陀教訓泛愛的本分。但這必須是非人格性的、客觀的、愛普世的一般人類,並非僅僅幾個人(普渡眾生)。佛陀又擬定「四聖諦」及「八正道」為得救之法,藉此佛教徒可以逃避無止境的脫生。四聖諦即:  一、生老病死苦的聖諦。  二、慾念為苦難之源的聖諦。  三、卻苦的聖諦,慾念止,苦難即止。  四、八正道即領人至卻苦之聖道。  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思。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這就確保在死時進入涅盤。  佛陀本身雖然真是個心理學家,不信仰真神上帝,但在他死後人們卻崇拜他,企圖從他本人得安慰,勝過他苦難的教訓。他不但被認為「啟蒙者」,也是「慈悲者」。  佛教在佛陀死後迅速廣傳。在最初三百年佛教信仰只不過有幾個不同的宗派。主前二五〇年印度阿育王登基,他對佛教的廣傳有莫大貢獻,派遣宣教師至錫蘭島,又遠至敘利亞、埃及與希臘。  東南亞的佛教錫蘭、緬甸、泰國(即暹邏),柬埔寨――稱為小乘佛教。此派佛教與佛陀的最初派最相近。該派主張佛陀已進入涅盤,不再為人――他已超越生成與中止的性格。此南傳佛教著重佛陀所教導的,藉嚴格自律與修養來得救。此派亦獲得某些宗教上的特點,如尊敬佛陀之遺物。  小乘佛教寺院內設置龐大的佛像。在理論上這不過是雕像而已,但在實際風俗上乃是偶像,而且一般佛教徒均崇拜之。普通人相信在此像面前祈禱必蒙垂聽。  佛教另一大宗派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系以後產生的,約於基督時代。在此新型佛教中,心理學上的自我修養不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乃是顯著的宗教觀念與特點。佛陀被崇拜為神,但佛陀並非獨一之神,乃眾佛之一,有些降世,有些仍在天上。得救不再完全是個人修行的事,乃相信有一位無限仁慈者,甘心救苦救難。  大乘佛教在亞洲極為盛行。在中國、韓國與日本尤為繁盛。大乘是最崇拜偶像的佛教。在宇宙中心即是佛的本質,換言之,「愛物之心即生佛」。每人心中都有佛性,此佛性可以培植。  佛教的極端方式即是喇嘛教,這是西藏與蒙古的佛教,他們相信「喇嘛」就是佛陀的再生――即所謂活佛。  有一位基督教的學者稱佛教為「遠東的鬼火」。佛教已驚人地把握住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亞洲。佛教如此成功我們將作何解說呢?可以說佛教對於真正的、普遍的人類苦難問題,毫無貢獻,無所陳述。但說來可憐,人們沒有主耶穌基督和祂的救恩,他們就以佛教為至善。佛教也確能給受困擾者內心的安穩。亞洲無數人民所受的痛苦非歐洲人所能想像,所能理解。佛教的力量就是在於它給人解脫無限愁苦的應許,但可惜那是虛偽的應許,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場幻夢而已。  佛教雖有其感人至深的特點,但究竟是虛偽的宗教。第一、佛教輕重倒置,所關心的是錯誤的問題,它從苦難的問題著手,而忽略了罪(道德上的惡)的問題――苦難的真正原因。基督教所傳的是從罪惡里得拯救。佛教所傳的是從苦難中得解脫。  第二、佛教並無清晰真實的上帝觀。人既不認識真神,焉能得到真正的平安!正如偉大的奧古斯丁所說:「神阿,你為你自己造了我們,我們的心若非在你裡面找到安息,是永遠不會安息的。」佛教在其原初的形式上是無神的心理學上的自律;在其後的形式上乃是無限多神的與拜偶像的。論到永生的真神,佛教毫無所知。  第三、佛教對得救與人類命運的觀念根本錯誤。這是無基督與其流血贖罪的救贖。佛教有許多「救主」,但沒有救人類出罪的真正救主。佛教認為人終極的命運乃在個人靜坐於涅盤。佛教與基督教之區別於此顯示無遺。根據佛教,人類生命與意識的繼續乃是罪惡,是必須從此脫離。歸於虛無乃理想的目標。但根據基督教,人的生命是神的恩賜,是為活到永遠而被造的。個人生活可以從自私與惡念中得潔,而且可以永遠得到聖潔的願望。如此說來,佛教希求消滅慾望,基督教以高尚的目標來達到人的願望。佛教應許受苦的人入涅盤,但耶穌基督說:「我來是要得人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基督所給人的,不是生命的消失,乃是生命的滿溢。  討 論  1.釋迦牟尼生於何時?何地?  2.根據傳說何事吸引他出家當和尚?  3.所謂「大覺悟」是什麼意思?  4.釋迦牟尼六年的苦修有什麼結果?  5.「大光照」是什麼意思?  6.佛陀所勝過的試探是什麼?  7.佛所制定的十項律例是什麼?  8.佛教的基本性質為何?  9.佛陀如何更改印度教的業律?  10.佛陀對於愛護人類有何教訓?  11.四聖諦是什麼?  12.佛教徒對於佛陀死後,所採取的態度是什麼?  13.印度王差遣佛教宣教師進到什麼國家?  14.上乘佛教是什麼意思?上乘佛教都是在那些國家?  15.一般佛教徒對廟宇的佛像採取什麼態度?  16.下乘佛教與上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17.下乘佛教盡在那個國家盛行?  18.喇嘛派所主張的特別信仰是什麼?在那個國家最為盛行?  19.我們如何解說佛教的成功?  20.所說佛教是由錯誤的問題開始的是什麼意思?  21.佛教的神觀有何錯誤?  22.佛教對人類命運概念與基督徒的永生觀有何對比?九、儒教——信仰人的中國宗教  當釋迦牟尼(後稱為佛)九、十歲的時候,在中國北部降生一子,對後代影響甚大。時在主前五五一年――但以理時期。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山東半島的魯國。父早亡,隨母生活,艱苦度日,不忘學業,好詩與音樂。十五歲時特別關心學問,決志成為學者,好漁獵射藝。  年甫二十供官職,於本省為稅吏。其母逝世辭去此職。在家守孝二載,後為私塾教師,以文學、歷史、政治、音樂與占卜等科目教導學童。不久足前受教者眾,並大受人之景仰,有多年與之共處者。他的目的在求其高材接受官職,以改革中國社會。  孔子年五十歲時成為魯公的內閣之一,後升為宰相。因其以大公無私的精神治理國事,所以他的政敵與日俱增。結果不可能繼續下去,遂不得已辭去。  此後孔子以政客身份周遊列國。希求擬得一政位,當政者能以採納他的獻議並見諸實行,但志與願違,終成泡影,有時受迫,身陷縲紲。年近古稀,退返家園,以終余年。卒於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有三,深惜壯志未遂,遺憾終身。弟子等聽聞他反覆自言自語道: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禮記)  他對他的弟子說:「舉國不以我為師,我可以死矣!」一周後,他便悄然與世長辭了,並無祈禱,未期望靈魂不滅,顯然毫無所懼。  論到孔子的教訓,主要的根據是五經四書。前者大半為孔子所著,其餘為前人執筆。四書內載孔子之言行,為其門人記錄,其中也包括孔子以後的材料。近代西人讀此中國古典發現賢哲的智慧,但未免繁瑣。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全部中國古典沒有一句不是令讀者感到困窘(難為情)的。這與許多古代文典是一顯著的對照。  孔子認為自己是以往價值的傳述者,而非創作家(述而不作)。他說:「我信古人,對古人深具感情。」「余非生為聖賢。我不過是深愛古人之學,努力求得之(信而好古)。」  孔夫子雖認為當日中國老朽腐敗,但仍有改革之希望。他主張中國的難題乃因人未能遵照古人遺訓而生活。他特別著重「禮」字。現代中國學者林語堂解說「禮」為「一理想的社會秩序,各守本位,特別是合理化的封建次序的理性社會,在孔子的當時此秩序業已瓦解。」  孔子教導人倫之五大關係,此五常必按古人之教訓而調整之,堅持之。此五常為:一、父子有親,二、君臣有義,三、夫婦有別,四、長幼有序,五、朋友有信。這些社會關係只能以「禮」來調整,以求社會之融洽。孔子果真相信古人確已達到社會的理想。無疑他把「往日佳況」給理想化了。他的大目的是在號召舉國上下,重回往昔的光榮與成就。  孔子宣言其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為消極的金律,與基督的積極金律(太七:12)正相反。  孔子的人性觀是膚淺而樂觀的。他並未暗示到人心的有罪與敗壞。他主張人心是善良的,人們所惟一需要的就是「忠誥善道」,助人為所當為。他說,假如執政的秉公行義,率先垂範,百姓自當順服。他主張社會改革必先由統治階級開始。  孔子的人性觀不但不合聖經,而且在心理學上也是浮淺不合實際的。造成人類行為的基本因素,並非像孔子所說那樣簡單、初步的方法。當然孔子對今日的心理學所知無幾,他也未想到下意識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在孔子當時,佛教雖然是一錯謬的宗教,但它卻深入民間,對於人類的缺欠少有表面的分析。  孔子既然主張人類的難題根本在乎理智,而非在乎道德,所以他使用啟發的工夫來使人民善良。但他不能回答這問題:「為何要人民善良?」、「使人民能善良的動機為何?」他把這些問題置之度外,明顯他也未想到這問題。  孔子對真神甚或對異邦假神沒有真正信仰——當人問到他這事的時候,他以不可知的態度示之。他贊成宗教儀式,但不信神靈之存在。有人問他關於死的事,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他對宗教的態度是唯理的、人本的。他所認為有價值的事就是看它對社會有否貢獻:換言之,他視宗教為達成人類目的之工具——那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有宗教的人。  孔子死後,他的教訓也起伏不定,後被武帝於主前一三六年宣布為中國的正統信仰。繼此,儒教學者從事主持政府的教育,開始兩千年來以孔子思想來訓練中國的統治階級。其間有一傾向發起即認死去的孔子為神明,並以宗教崇拜儀式拜之。  孔教的「孝道」觀念為中國社會秩序的中流砥柱。儒教以家庭為人之第一本分,這是指著父母祖先說的。有父或長兄尚在的男人,不能認為是自由獨立的,女人不能獨立自由——她總是服從父親,丈夫,或她的兒子(三從)。中國對於孝道太過誇張,遠超過事實之上。雖然如此,中國社會所以能保持它五千餘年的安定力量,就是孝道。  儒教給中國的影響就是使人民退後,而非前進。一切都是注重古人的教訓。儒教對神與超自然的不可知主義,對人類個性的道德情形樂觀,都鼓勵中國人對宗教的真理與價值漠不關心,對道德或倫理的難題存膚淺的、自滿的態度。按照上述的原則,一位理想的儒者乃是君子,但他從未把握住人心中有罪惡的真理,他對人生屬靈永遠的部門完全忽略,置若罔聞;與真神的正當關係之絕對需要,在他看來毫無實際。他所關心的是人,而不是神;是今生,而非來世。  茲從基督教觀點來歸納孔教的缺點:缺乏對真神的觀念;以古人的教訓代替神之啟示;缺乏人類罪惡,得救之道的真正觀念;對人的樂觀以致造成人自滿與屬靈的驕傲;一味後顧,阻止人類正常發展;對來世缺乏清晰觀念,專重今生;由於其倫理教訓的膚淺性格,當基督教的福音傳給中國人的時候,使他們極難理解真正的悔罪。  討 論  1.孔子生於何時何地?此時在聖經歷史中有何事發生?  2.試述孔子的早年生活與教育?  3.孔子最初在政府上的職位是什麼?為什麼他放棄了?  4.孔子持有什麼最高的政府職位?他為什麼辭去這職份?  5.孔子如何消耗他一生的余年?  6.關於孔子的教訓,我們所得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7.孔子認為中國苦難的原因為何?  8.中國的「禮」是什麼意思?  9.根據孔夫子人的五倫是什麼?  10.孔夫子對遙遠的過去抱什麼態度?  11.在孔子所提的金律與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的金律之間有何區分?  12.根據孔夫子的社會改革必須如何開始?  13.孔夫子對人性的觀點,在那裡是不合聖經的?  14.為什麼孔夫子的人性觀,從心理學上來說是不實際的、膚淺的?  15.有什麼根本的問題,孔夫子不聞不問?  16.孔夫子對宗教的崇拜抱什麼態度?  17.對神的存在,他的態度為何?  18.是誰在什麼時候把儒教奉為中國的正式信仰?  19.儒教如何影響治理階級?  20.根據儒教「孝道」是什麼意思?  21.由於特別注重儒教,養成了中國人民的什麼性格?  22.從聖經的基督教觀點來看,儒教的特別錯誤是什麼?十、神道教――神化日本的宗教  神道教是日本人的典型宗教,發源於日本古代神話。根據神話,日本古時有男神與女神,伊庄諾與伊庄冉創造日本諸島及日本人民。在浴時伊庄諾洗掉眼疵,如此生天照女神,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祗。天照大神的孫子為瓊瓊杵,被差遣降世治理。瓊瓊杵的曾孫即神武天皇,日本的第一任皇帝,時在主前六六〇年。根據此神話,日本皇室的派系是直接由天照大神而來。  在本質上來說,神道教包括日本諸島、人民、天皇都有屬神的性格,因此在列國之中為超特的,也需要宗教上的崇拜。日本早先的土民倭奴被驅逐至北海道。  主後五世紀日本受中國的文明與文化的影響甚大。由於受中國影響的結果,孔教的倫理、孝道與祖先崇拜大部為日本人所接納。於第六世紀佛教由中國輸入日本,最初經過抵抗時期以後,不久即為日人所熱烈歡迎。佛教在日本極為流行,甚至神道教幾為佛教的傳布所湮沒。主後十七世紀,日本純神道主義曾有一次大復興,加強日皇為天照大神的直系後裔的觀念。  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本居(Moto-ori)堅稱日本皇帝為神之後裔,並主張日本為位列諸國之上,外國當承認日本的優越並應向日皇致敬。本居反對從孔教輸入倫理教訓的傾向,因那是從外國(中國)來的。  日本向來閉關自守直至一八五三年美國海軍大將派利(Admiral Perry)才打破此禁海政策。日本決定使國強大,藉革新與工業化成為世界列強之一。日本果於短期內達到驚人的成就。  一八六八年日本政變,稱之為「一八六八復辟」。即由與派利將軍之會商,剝奪當時掌權的「將軍」之職。日皇名符其實地成為最高治理者。一八六八年以後明治天皇宣布神道教為日本國教。日本憲法於一八八九年「准許」宗教自由,但只要神道教仍居日本國教的優越地位,宗教自由就不是真自由。  由於西方觀念(包括基督教,特別是西方科學與哲學)有增無已地在影響日本,多人已失去起初對神道教及其古代神話的單純信念。日本政府企圖藉重新解釋神道神話來對付此威脅,說日本的神祗如人一樣,持有特殊才能,政府利用神道教來形成日本人的態度與思想。  一八八二年造成「派系神道」與「神社神道」的正式分裂。「派系神道」宣稱為一宗教,與基督教、佛教或其他宗教同等。但「神社神道」或「國立神道」正式宣布為非宗教,參預其祭體的乃全民對國家表示忠貞之義務。一九一一年政府更進一步命令學校教師必須率領團體學生至地方「國立神道」神社參拜。學生務必每日向御影(即天皇之像)致敬,此舉使基督徒大受困擾。政府堅持聲明這些行事是「非宗教的」,僅屬愛國熱誠。一國家的愛國熱誠被認為是屬神的,就不能算做「僅屬愛國熱忱」,乃不可避免地涉有宗教崇拜的性質。  日本政府立有十萬以上的「國立神道」神社。這些神社為一萬六千祭司供職,為政府派定,由政府發薪。這些祭司執行國立神道「非宗教的」祭禮。這些神社為國有財產,與「派系神道」不同,但仍保留為神道信仰的神社,具有神道的特性與習慣。  「神社」即「神之家」的意思。神社往往壯皇偉大,引人注意。用本色木料建造,建於公園多樹之區,圍以范籬,外部只有一處入口,前設「鳥取(torii)」――即禮門。神社的整個氣氛與環境是幽靜的,極其神秘,加之古木深蔭,憑添無限幽思。  參拜者來到神社前務必潔凈手與口,擊掌引起神之注意,然後叩首,以食物或衣服獻之,默禱,再叩首,肅然離去。  神社內供以「神體」――特意保存的聖物,鮮為外人所見,視為神社存在屬靈的象徵。內藏一面鏡子,一口古劍,一頁古經卷,或一塊石頭。人民關於此神體愈矇昧無知,拜之為神,向之祈禱,其餘的人愈以為「神體」果真有化難為祥之力,或以之為古代偉人的象徵。  國立神道神社最重要的一個,是在本洲南部的伊勢,靠近日本內海――盛大的美景區。此神社特為崇拜天照大神――太陽女神。此神社自古即為忠貞的日本人民參拜之所。一九四五年以前日本天皇要親往伊勢神宮參拜,或特派御使參拜。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華伊始,控制日本政府的軍閥以各種宣傳手段提倡神道與觀念,特別是小、中學校,起初不過是一神話的,現今被提高為支持日本神國統治世界的概念。  被軍閥升格的國家神道的真義,在一九三一年――一九四五年期間乃是尊日本帝國為神並崇拜之。關於女神的神道神話等,用以支持國家崇拜,正如在希特勒治下的納粹德國獨裁政府一樣。有良知的日本基督徒曾受此國家崇拜的困擾不小,他們的信仰自由因政府參予世界第二次大戰而大受打擊。軍閥將神道升格到如此地步,還說這是「非宗教的」,僅為愛國熱忱。  神道神社在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於一九四五年佔領日本時予以撤廢。日本政府與神社制度間的官式聯繫於是破壞,「國立神道」神社雖然與政府脫離關係,但仍有多人參拜。如今只靠賴支持者的個人奉獻與慨助而已。  同時國立神道被廢止,真正完全宗教自由,在日本國的歷史中初次得以確立。正如楊約翰教授(Prof. John Young)所說,自由是基督教給戰敗日本的恩物。雖然現今有重歸國家支持神道教的各種預兆,但此項自由已繼續至今日。日皇已宣布他不是神,但神道教的觀念在日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一旦事件爆發,即有復歸國家神道制的可能。我們應當不斷地為日本真正自由的延續而祈禱。  除了現已被廢止的國家神道以外,尚有派系神道與人民家中的神道。大多數日人的家中供有神龕,其中有紙牌或木牌一座,上書某神及某祖先的名字。每日在此龕前獻上簡單的祭物與默禱。在日人的宗教生活中,除了神道教之外尚包括佛教的信仰與習慣。  我們當如何從基督教的觀點來論神道教呢?第一,古代神話深具奇妙特性,不足正視。企圖為日本國家的強大來重新解釋神話是合理的說明,但忽視其真實性――其實這古代神話的本質主要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界神奇力量的反應。日本為神國的整個複雜關係――天皇,諸島與人民,治理世界的命運――簡直是錯謬的。這種思想不但是拜偶像,奪去真神獨得的榮耀,也與聖經的真理與科學的事實相矛盾。人類是單一的自然種系――神從一本造出萬族來(徒十七:26)。「超民族」的理念根本是崇拜偶像與反科學的。  政府稱神道教的禮儀是「非宗教的」聲明,簡直是荒謬絕倫――神社的禮儀明顯是有宗教性的。一個現代化的國家能夠正式宣布包含「神社」、祭司、祈禱、奉獻,又真實承認神靈的禮儀為「非宗教的」,且為全國人民所參予,連相信那位吩咐「除了我以外不可拜別的神」之上帝的基督徒也不能例外,實令人驚異。從前日本政府強迫人民參加神道教的崇拜根本是拜偶像的、殘暴的――是抵擋神的嚴重罪惡,剝奪基督徒的自由。  從神學與倫理學方面來說,神道教即或是真實的,也是內容空虛,不足以應付人類宗教與道德上的需要。這就可解說佛教於日本盛行的一部分原因。佛教雖屬虛偽,但不缺乏內容。神道教不能支持一真實世界觀與人生哲學,也不能支持道德的圓滿系統,更沒有任何罪與道德律的觀念。論到真而活的神更毫無所知。日本及其人民需要基督教,以及真神所特別啟示的舊新約聖經。他們需要聖經論創造的啟示來代替萬物起源的神道神話。他們需要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與復活,作為人民與國家的獨一救主。  討 論  1.「神道」二字的意義為何?  2.關於日本帝國的起源,神道教的神話是什麼?  3.神道的基本意義為何?  4.日本的原始民族為何?  5.日本何時受中國的影響?有何結果?  6.佛教何時輸入日本?有何成功?  7.在主後十七世紀,日本的宗教情形有何改變?  8.學者本居的教訓為何?  9.日本是怎樣向世界各國開放?又有何結果?  10.一八六八年的復辟是什麼?  11.有誰使神道成為日本的正式國教?並在何時?  12.為何一八八九年憲法「所准許」的宗教自由,不是真宗教的自由?  13.西方思想的輸入,對日本人民信仰神道教有何影響?  14.日本政府如何對抗這種趨勢?  15.「派系神道」與「神社神道」何時分裂?  16.「神社神道」根據日本政府來說有什麼特性?  17.政府用什麼方法參拜國立神道?  18.在日本一共有多少國立神道神社?  19.有多少祭司供職於國立神道神社?  20.「神社」二字在日文的意義為何?  21.試述神道神社的外觀與環境?  22.崇拜者在神社表演什麼動作?  23.神社內保藏什麼?人們對這些物件存什麼不同的態度?  24.在國立神道神社中,有那一個是最重要的?位於何處?崇拜何神?  25.在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五年這一段期間內,為軍閥所控制的日本政府,用神教作什麼?  26.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間,為日本軍閥所升格的國立神道教的真義是什麼?  27.此時在德國有何相等的事件發生?  28.國立神道教的制度在何時被誰所撤廢?  29.從前的國立神道神社的現況如何?  30.宗教的自由在何時,並如何臨到日本?  31.對今日日本的宗教自由,還有那兩個可能性的危機?  32.在日本人家中如何敬拜神道?  33.從基督徒的觀點看來,應當如何論神道教的神話?  34.說明日本民族的超越感,是違反聖經的真理,也不合乎科學的事實?  35.國立神道說他們的理解是「非宗教的」,對嗎?  36.神道教的神學與倫理的性格為何?  37.如何解說佛教在日本顯著的成功?  38.在神道教中所缺乏真宗教的基本真理為何?  39.為什麼在日本需要聖經的創造教義?  40.日本真正最大的需要是什麼?十一、伊斯蘭教――亞拉伯戰鬥性的一神主義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在年代上來說乃世界最幼稚的宗教。以前所述之各宗教均發源於基督紀元前,但伊斯蘭教創於主後七百年,它不過才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伊斯蘭(Islam)有「服從」的意思。回教徒(Moslems)即是「服從者」的意思。據稱全世界的回教徒是二億五千萬,但人數繼增,特別是在非洲,回教以驚人的成功代替了多神教。  伊斯蘭教的內容大部是經穆罕謨德由猶太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借來的。有一個故事說有某婦人把她的詩稿送給出版家刊印成書,出版家拒絕出版,並致便箋給她說:「某某尊夫人大鑒:尊詩稿既高雅又屬創作。但不幸高雅的部份非屬創作,而創作的部份甚為拙劣。」照樣可以說伊斯蘭教的美點非屬原來的,乃是從其他的宗教信仰借來的;凡屬原有的都是惡劣的。  伊斯蘭教的背景是古代亞拉伯的宗教實況。這宗教是多神的,崇拜月、星、男神、女神並信仰無數的神靈――天使、魔鬼等。  穆罕謨德六歲時即為孤兒。他的監護人對麥迦的宗教迷信特別熱心。及至年長,穆氏為現時的亞拉伯宗教的惡性所困擾,特別是爭吵、拜偶像、不道德與放蕩。回教有一種最殘忍的習慣,就是把不要的女嬰活埋。穆罕謨德對亞拉伯不同族黨之間無味的流血鬥爭也感到憤慨。  當穆罕謨德十二歲時,曾隨駱駝商隊到帕勒斯坦與敘利亞去。如此得與猶太教與基督教的信仰接觸。由於這些經歷,使他懷疑到許多亞拉伯的信仰與習慣。  到了三十五歲時,穆罕謨德與比他年長十五歲的富貴寡婦赫底澈(Khadijah)結了婚。她的愛情給他不少鼓勵,使他在面臨困難與反抗之餘,仍能澈底實行他的宗教信念。  穆罕謨德起初在本鄉麥迦(Mecca)傳道,大受逼迫。如此繼續下去有十年之久。他的頭一個信徒就是他的太太赫底澈。穆罕謨德的親族名阿布巴克系一富商,也做了穆氏的最初信者。經過四年傳道的經驗得了四十人歸從這伊斯蘭的新信仰。但在麥迦的反抗勢力日增,主後六二二年穆罕謨德及其信從者終於逃往麥底那(Medina)――有八日的駱駝隊的旅程。他受到麥底那城的人大大歡迎,並得以在該城樹立伊斯蘭教。穆氏提倡新宗教習尚――於禮拜五崇拜,在禮拜寺屋頂祈禱,施捨為支持先知工作及貧困者。  此後在麥迦與麥地那之間發生衝突。穆罕謨德及其從人獲得勝利,重歸麥加。他縱橫亞拉伯,在政治與宗教上佔優勢,部分是由於勢力的征服,部份是由於他的感化與勸說。穆罕謨德卒於主後六三二年。後繼者為阿布巴克(Abu Bakr),即稱為哈利發(回教國王)。  伊斯蘭教由於廣泛的軍事活動而繼續擴展。主後六三八年攻陷了耶路撒冷;三年後侵入埃及;六三七年進入伊拉克;六四九年進入波斯;於六五二年進入大部的中央亞細亞。後來回教完全用武力推行,達至印度。在穆罕謨德死後不到一百年,全部北非及西班牙之一部已變為伊斯蘭教。回教在歐洲的擴展終於主後七三二年為馬爾泰(Charles Martel)在法國土爾斯之役所阻止。西班牙後歸回基督教,但從摩洛哥至帕基斯坦以及荷蘭,迄今仍屬回教。如上所述,伊斯蘭教在今日北非以及他處甚為擴展。在蘇聯及中國亦佔優勢。數十年前北平有回教寺四十餘所,迄今情形如何不得而知。回教的主要教義:  一神主義――主要神絕對的單一性。這就暗含反對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神的教義,穆氏曾與此教義接觸。可惜穆氏所認識的基督教是一種錯誤方式的,由於他謬解神三位一體教義為三神主義的結果。回教的神觀是著重超越而忽視他的潛在,強調祂的尊嚴與能力而忽略祂的慈愛與憐憫。確言絕對的預定。回教對預定論的信仰與加爾文主義的預定論是不同的,回教認為人事中所欲達到的目的是被預定的,與手段無關,這也就是忽視自然界的現實性。(加爾文主義預定論認為目的與手段均為神所預定。)  穆罕謨德為神之先知——回教雖承認有其他的先知,包括摩西與耶穌,但堅持穆罕謨德為最後而且最大的先知。雖然如此穆氏並不被認為是超人的——他不過是神藉以發言的普通人。  可蘭經為神絕對的言語——回教徒是驕傲自以為義的,基督教罪與得救的福音很難傳給他們。他們主要的宗教本分就是背誦公式文:「阿拉以外無別神,穆罕謨德為其先知。」(背誦此文即成為回教徒);祈禱布施,特別的禁食與朝聖。如果可能,每一回教徒必往麥迦參拜一次。此外尚有一些道德上的責任;這些包括善待孤寡,禁誡淫、飲、賭博、食肉與豬肉;對於被休之女人表示親切;娶妻不得超過四個;為阿拉在軍中服務的特別反對非信者。  有些回教的道德法規確比穆罕謨德時有真正的改進。例如:多妻的限制減為四個,這就明顯可見以前一個回教徒可以娶十個以上的妻子。情形雖然如此,現今回教的道德仍屬死板而表面化,著重特殊的命令與禁止,而忽視內心對鄰舍的真實之愛。在這一點上,回教與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很相似。  為何回教如此興盛呢?如何解釋回教迅速的發展呢?勸回教徒改信基督為何如此困難呢?有一次一個回教的學生問筆者為何回教基督教更興盛。停了一會,筆者回答為回教在信仰與生活上比基督教容易標榜;回教不如基督教那樣在人身上有更嚴格的道德要求。回教不能令人發出「我真是苦阿,誰能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或「我知道在我裡頭,就是在我身體之中,毫無良善」的悲鳴。一個達到合理目的的宗教容易養成自信、自足與屬靈的驕傲,不可避免地引人到自以為義,但不能令罪人生出一個有罪的良心來,或因不能履行絕對道德標準的要求而自綏。簡言之,回教使人覺得很舒服,而基督教首先叫人很難堪。使人心靈憂傷的宗教是基督教,而非回教。  回教是反基督教的宗教。引領拜偶像的中國人或信多神教的非洲人信基督比引領驕傲自恃的回教徒更容易。拒絕神的三位一體(基督教福音的根基)在回教中不但是默然的,而且是顯然的。這在可蘭經中有清楚的說明。因此回教與主耶穌的福音之間的關係實在是惡化的。  雖然如此,對回教徒傳福音有不是絕對不可能的。神的恩典是有主權的恩典,聖靈能打破人的成見與自義,令人真正悔罪並在耶穌基督里有得救的信心。如果基督教會對回教人歸主更關心,或者對回教徒的傳道有更大的成就。  回教雖系一神教,但它乃是一虛偽的信仰。它論神的教義太簡單,不合真理。神只有一位,但祂也是三而一的。回教把耶穌基督與先知列為平等,甚至比穆罕謨德還小。它的救法根本是虛假的,沒有獨一救贖主的流血贖罪。培養人的自義與驕傲。忽視神所賜的憂傷心靈。大部著重表面的道德。偽稱可蘭經為神絕對的啟示,在回教中最大罪惡得到許可,例如在整個回教世界中婦女所佔的低下地位。  討 論  1.當伊斯蘭教發起的時候,有何特點?  2.「伊斯蘭」三字有何意義?  3.回教徒的意義為何?  4.全世界一共有多少回教徒?  5.今日回教在那裡迅速發展?  6.穆罕謨德從那裡得到他許多的概念?  7.在伊斯蘭教以前的亞拉伯宗教是什麼?  8.在麥迦有什麼特點?  9.亞拉伯宗教的那些特點,使穆罕謨德感到困惱?  10.穆罕謨德如何與猶太教、基督教的信仰接觸?  11.穆罕謨德的婚姻,對他的宗教事業有何影響?  12.試述穆罕謨德如何認為自己是神所選召的先知?  13.穆罕謨德為麥迦的先知,是怎樣成功的?  14.穆罕謨德為什麼去麥底那?有何結果?  15.穆罕謨德如何在亞拉伯掌握政治與宗教的優勢?  16.在穆罕謨德死後一百年,伊斯蘭教擴展多遠?  17.試述伊斯蘭在西歐的擴展並怎樣受到阻止?  18.現今世界何處仍為伊斯蘭教所佔據?  19.回教論的道理有什麼特性?  20.回教的預定論與加爾文派的預定論有何不同?  21.伊斯蘭教對耶穌抱什麼態度?  22.伊斯蘭的聖經是什麼?論到這經典他們說什麼?  23.根據伊斯蘭教,得救之道為何?  24.伊斯蘭教的主要宗教義務是什麼?  25.伊斯蘭教的一些道德義務是什麼?  26.試提穆罕謨德的道德法則之一,在當日乃是一項真正的改革。  27.伊斯蘭教的倫理的一般性格為何?  28.如何解說伊斯蘭教的成功?  29.為何勸一個拜偶像的多神主義者信耶穌基督,比勸一個回教徒信基督更容易呢?十二、猶太教――無贖罪之血的舊約宗教  舊約的宗教是恩典的宗教,就是屬於神之愛的宗教,為罪人白白預備救恩。它也是救贖的宗教,因它說明了人的罪藉著神所悅納之代替者的流血得以除掉。如此說來,舊約的宗教是恩典的,也是救贖的宗教。最屬靈的以色列人總是體會到舊約宗教的這種恩典與救贖的性格。但似乎總有一種力量或傾向來改變或重新解釋舊約的宗教是某種人為的宗教。  當我們閱讀新約時,我們就在猶太人中間發現了兩個黨派――法利賽派與撒都督該派。撒督都派管制聖殿組織與崇拜,這一派受希臘哲學的影響很大,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可以稱他們為自由派、新派。他們懷疑聖經中許多的教訓,連復活也包括在內。  法利賽派是分離派,極端擁護猶太人的一切事宜,而反對異邦的。在各點上法利賽派與撒督都派之間的爭論,法利賽派為是,撒督都派即為非。這並非暗示說法利賽派在凡事上都是對的,絕非如此。他們有許多錯誤之處,特別是在轉移舊約的恩典與救贖,而為憑功德來遵行神的誡命而自救的宗教。保羅在未歸主以前,在大馬色的路上,正是為這法利賽派的猶太宗教大發熱心。雖然他們也獻血祭,也守逾越節,包括宰殺羔羊,而他們的神學在根本上是屬乎功德的。關於「罪人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這問題,他們給以錯謬的回答,因為他們非以信心,乃憑人的行為來回答。  主後七十年猶太與羅馬戰爭的結果,乃是猶太人的徹底失敗並耶路撒冷與聖殿的毀滅。那些存活的猶太人遂被分用於羅馬的天下,多數為奴隸。猶太人的信仰(與基督教信仰不同)受極大的打擊,似無再度復起的可能。  當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攻陷不久以前,有位名為察該約安(Johanan ben Zakkai)的拉比逃到一個海口,名為雅布奈(Jabneh or Jamnia),於此傳授律法和猶太人的信仰。此人企圖修改猶太信仰以適用當時發生的歷史變革。公會(Sanbedrin)――即七十長老所組織的――業已解體,於是察該組織新議會且為該會之首領,為猶太信仰制定法則與裁決。這些人是擅自奪取此項職分,並非為神所召,亦非舊約制度的合法延續。雖然如此,雅布奈會議廣泛地為人所承認,以其主腦人為全羅馬帝國屬下猶太人的首領。  今日的猶太教不過是分部地根據舊約聖經而已,其中又加了許多遺傳和解釋。在附加的部分上有稱為米須納(Mishnah)的――是在主後二百年間加入四千拉比的訓言,目的在修改摩西律法而適應於第二世紀的情形。米須納乃為加利利的猶太學者們所編著。他們又編製了帕勒斯丁法典(Palestinian Tulmud),此典並無何重要性。  往巴比倫的猶太學者對保持猶太宗教頗為嚴肅。部分的米須納乃哈拉卡(Halakah)非明文法的解釋,而另外部分包括所謂哈加達(Haggadah)――律法解釋以外的遺傳;這些乃是從以前拉比的說教中所搜集的歷史性、宗教性、道德性以及實踐性的論題。在巴比倫的猶太人集以前未記錄的哈拉卡與哈加達之材料於大成,稱之為吉馬拉(Gemara)。以後吉馬拉與米須納合併,即成為猶太法典(Tulmud)。上法典即為今日猶太教的真正權威,該法典於主後五百年完成。該法典包含六十三卷,分為六大部分。從那時到如今,正牌的猶太人即帶上這法典的有色眼鏡來看舊約。  茲後,猶太人雖受迫害,但對他們的宗教仍信守彌堅。中世紀的猶太最大學者為麥孟奈摩西(Moses Maimonides)。他生於西班牙,後被驅逐至埃及。麥氏生活一一三五至一二〇四之間,寫了幾本很重要的書。一本是米須納注釋;一本是猶太法典縮本;另外一本是「迷者指針」――根據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來辯護猶太教信仰。在本書中麥氏謬解了神跡,把創造的記載解作神話,不信為真。在猶太社會中反對麥氏的新見解者雖不乏其人,但卻非常有感化力。  今日許多的猶太人都是世俗化沒有宗教;在種族上來說他們是猶太人,但在宗教上說他們不是猶太人。現代以色列共和國中的猶太人大半是世俗化的。鼓勵猶太人回國的錫安運動(The Zionist Movement)乃是顯著的世俗化、社會政治、或謂民族的運動,而非宗教信仰的表現。  今日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分為各不同的派別。純正信仰的猶太人特別密守猶太教的歷史信經――猶太法典。他們盼望嚴守律法的細節而得救。雖然有多人已放棄盼望彌賽亞的親自來臨,並主張集體的以色列就是耶和華的受膏者,具有對世界的使命,但仍有人盼望彌賽亞的再臨,解救他們。他們仍守逾越節,但可不宰殺羔羊。他們的宗教根本是法理主義、道德主義、或言憑人的行為而自救。  所謂改革的猶太人,在他們對崇拜的態度與儀式上很像基督教中的「新神學派」。會堂的崇拜很像基督教的聚會。嚴格的猶太飲食規定律已被認為可有可無,一些革新的猶太人根本不在乎這些規定,猶太法典不再被認為有權威的,無人仰望彌賽亞的親自來臨。猶太信仰不被認為是一固定的系統,乃是隨不同環境而發展的。許多革新的猶太人,對舊約聖經都抱一種「寬大的」態度,關於各卷的著者與日期主張「高等批評派」的見解,即如摩西五經非全為摩西所寫,申命記是在約西亞時代寫的,以賽亞書的四十章至六十六章為「第二以賽亞」在被擄巴比倫時期所著的。  學者當於此特別留意:二十世紀的猶太教與舊約的宗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兩者之間的不同,正如未悔改時大數的掃羅與悔改後的使徒保羅之間的不同;是靠行為得救的宗教與靠神拯救的宗教之間的不同。本文筆者曾遇過許多教會中純正信仰的人士,很天真地以為今日的猶太教信仰,在各點上都是舊約宗教的再生,所缺乏的只是對耶穌為彌賽亞的信仰而已。某些人士當獲悉今日多數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根本不相信彌賽亞,就會大大驚異,有些人還不知道今日猶太人守逾越節,卻不宰殺羔羊。  綜觀以上所論各節,就令我們知道今日要引領一個猶太人歸向基督是何等的困難!這不一定要說服猶太人,叫他們知道耶穌就是他們所仰望的彌賽亞就夠了。也必得告訴他們,人是完全有罪的,自己無力自救,罪人絕對需要靠恩典得救。這是很難作到的,因為有宗教的猶太人是極端自以為義的。只有聖靈的大能才真能領一個猶太人悔改,並歸向基督而得救。  討 論  1.舊約的宗教是什麼宗教?  2.「恩惠的」與「救贖的」名詞有何意義?  3.在基督時代猶太領袖的兩大派別為何?每派代表什麼?  4.為什麼法利賽的神學是根本錯誤的?  5.察該約安是誰?他為猶太教信仰做了些什麼?  6.米須納、吉馬拉與他爾馬都是什麼?  7.誰是中世紀最有名的猶太學者?  8.這位學者著述了什麼重要的書籍?  9.麥孟耐摩西對舊約的神跡抱什麼態度?對創世記的創造抱著什麼態度?  10.錫安運動的特性是什麼?  11.今日真正猶太人的宗教的性格為何?  12.現今新派猶太人與保守派的猶太人有何不同?  13.許多新派猶太人對舊約聖經的態度為何?  14.為什麼領猶太人信主是困難的?十三、宗教呢?還是基督教?  以上十二章論題曾概略地指出宗教的要義,有關宗教的來源與發展的自然觀與聖經觀的對比,如何解說在偽宗教中的相關優點,並基督教會當如何藉宣教師與異邦宗教並其信從者接觸,此後又討論過幾個歷史上的宗教――印度教、佛教、儒教、神道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對以上宗教的討論與批評都是出於聖經基督教的觀點。在本文最後一章中,筆者就一切非基督教的宗教之根本虛偽,不能滿足人類真正需要以及聖經基督教的特性作一般的觀察。  雖然非基督教信仰都包括些真理的成分,在相關的意義上或有些「優點」,但都是虛偽的,因為這些偽信仰對人生的最大問題給予錯誤的答案。例如(一)神的性質為何?(二)神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如何?(三)人類苦難的真因為何?(四)人當作什麼才可以得救?(五)死之真義為何?與(六)死後有何事發生?等問題。在這些宗教中雖然有真理與善良的成分在內,但在系統上來說乃是虛偽的,不能救人脫罪免苦。  還有特別的一點,沒有一個非基督教的信仰預見人類的真正需要。人已死在罪過之中,根本不能也不願承認這個事實。唯有聖經的基督教對人類的病症給予正確的診斷——人類由於在道德上、理智上背叛神、已毫無指望地墮落在罪中了,因此唯有聖經的基督教闡明人類絕對需要救恩。其它宗教給人勸勉——其中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但基督教把福音傳給人,即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人所成功救恩的好消息。  筆者前在中國傳道時曾用過一張五幅的挂圖。頭一幅說明一個人掉在深坑中,自己掙扎也不能上來。第二幅描寫一位道貌岸然的學者——代表孔教——站在坑邊。他對這可憐的人說:「你走路時為什麼不加小心呢?走路注意的人不會掉在這坑中的。下次你走路時要加點小心啊!」這幾句教訓當然對於坑中的人毫無補益。其次是說到一個老道士(道教是最迷信的)。他勸勉坑中的人要燒香,超渡亡魂,但他也不能救他上來。然後是一個佛教的和尚對坑中人說:「可憐的人哪,你的難題就是你想要出坑,我們一切的苦惱都是由願望來的。我們想要得到我們沒有的東西,把這種妄想除掉,你就會心裡有平安。有了這種態度,你就會體會在坑中,不在坑中都沒有多大關係。」其次是一位基督徒,跪在十字架旁屈身用手挽救那人從罪坑裡上來,最後那人站在磐石上,口唱新歌讚美神。  只有聖經的基督教承認人是落在罪坑中;只有聖經的基督教相信人類的無望和用人的方法自救的虛妄;只有聖經的基督教有聖靈的大能,使人重生,更新人的心志與品格,把人從罪與自我中改變過來,而指向神的義;只有聖經的基督教才能與現代人接近,不拘在歐美,或在亞非都有充分的信念,有「耶和華如此說」作為信息的後盾。  在近代的宣教工作上,再沒有比新神學派宣教師的努力更可憐的。他們對異教人民提出一些勸告,他們的信息就是行為、道德主義,藉著教育與人類文化得拯救。外邦人根本不缺乏勸勉,他們有夠用的古往今來的聖人與哲學家。現代自由派根本不信,他們也不能傳揚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信息,祂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筆者著此「基督教與世界宗教」的目的,就是盼望能幫助一些人確實知道,世界的急需就是唯一的真宗教——聖經中的基督教。  討 論  1.在以前十二課當中,我們學習了什麼?  2.為什麼把這些非基督教的宗教當作是虛偽的?  3.唯有基督教所指出的人類需要的事實是什麼?  4.唯有在基督教里所發現的能力是什麼?  5.在勸化與福音之間的基本不同是什麼?  6.為什麼神學上的自由派與現代派不能作有效的宣教工作?
推薦閱讀:

是否能以科學的方法證明某人是神的兒子?
請穆斯林先學會悔改道歉再要求非穆善待你們
如何不去爭論哪個聖經譯本最好
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
伍亦勤與尼采哪個更牛?尼采沒打倒基督教,伍可以嗎?

TAG:世界 | 宗教 | 基督教 | 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