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未原:倫理問題是大家的事
現代社會中的人都生活在一系列由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觀念所規定了的基本社會關係之中。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原因,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關係採取不同的應對態度。很多人可能從未思考過這些規範自己行為方式的法律和倫理道德體系的內容和邏輯,只以一種被動的態度盲目接受它、順從它。也總有一些人則希望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和邏輯思維來理解這個系統,思考它的理論根據和它的社會合理性,在理解的基礎上主動應對周圍發展變化的社會關係。
人生的經驗也很難告訴我們,究竟哪種態度更值得選取。許多人選擇不思考,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東西思考起來很困難,也可能因為歷史經驗曾經提醒我們,萬一我們思考得出的結論跟現實體系的規定不太一致的時候,這種思考很可能給思想者帶來生活上的麻煩。所謂難得糊塗或大智若愚,實在是有其深刻的人生道理的。但是,願意思考這些問題的人也總有自己的理由。按照王小波先生的說法:「倫理(尤其是社會倫理)問題的重要,在於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內。」因此,「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情。」
活得明白,的確是許多人希望做到並正在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
我以為,一個人要活得明白至少得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法律和倫理體系,思考那些構成我們傳統倫理價值體系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善」、「正義」、「公平」、「自由」等等。認識和理解這些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回顧這些概念的歷史形成過程,反思前人曾經對它們做過的各種思想探討和辯論,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開始,經過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直到現代,西方思想家們就沒有停止過在這些倫理基本問題上的思辨。和中國的哲學家們不同,西方的思想家們習慣於在對前人思想的批判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觀點。閱讀西方倫理學史,其實就是閱讀一部在各種基本倫理道德觀念上的思想交鋒史。閱讀和反思這些西方思想家們的辯論,尤其能夠啟發我們的思考。
雖然英語作者所寫的介紹西方倫理思想史的著作很多,但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也就是包括本書在內的少數幾部著作。曾經擔任國際倫理學會主席的彼得·辛格博士(Peter Singer)在一篇文章中推薦了四部倫理學史著作:「西季威克的<<倫理學史大綱>>(1931) 是一個學識和勇氣的凱歌;威廉·哈特波爾·萊基的<<從奧古斯都到查理曼時期的歐洲道德>>(1877)非常吸引人,並富有資料性;更近期的著作中,弗農·布爾克的<<倫理學史>>(1968) 是一部內容廣泛的傑作;而麥金太爾的<<倫理學簡史>>(1966) 是一部描述個人觀點的值得一讀的著作。」而這幾部書也經常是西方很多大學的道德哲學課程的推薦書目。
譯者注意到,辛格博士所推薦的上述四部著作中,西季威克和麥金太爾的那兩部書已經分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文譯本,而這部由布爾克博士所寫的、史料更為豐富的倫理學史卻尚未被介紹給中文讀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關於布爾克博士這本倫理學史的特點,布爾克本人曾經把它和前述的兩部做過比較,我認為這個比較是很恰當的。
亨利·西季威克的《倫理學史大綱》是1886年之前寫成的。在其第六版(1931年)中,奧爾本·威傑里補充了一章關於二十世紀前二十五年的倫理學。儘管它有很明顯的遺漏,西季威克的這部著作一直是這個領域的標準資料來源。但它在論述中世紀的倫理學和英國之外的現代和當代倫理學時,顯得非常薄弱。在西季威克的這部著作最後一個修改版之後,二十世紀的倫理學界當然又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在我這本書的研究和寫作即將完成的時候,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的《倫理學簡史》出版了。他選擇性地介紹了從古希臘智者派開始到當代的薩特為止的大約三十位主要思想家的倫理學觀點,而忽略了很多其他相對次要的人物。我的這本書,則是要努力介紹更多的倫理學者的思想。
布爾克這本書最明顯的特點在於,它所介紹的西方倫理思想發展過程內容之完整和史料之豐富。這也是我決定要把它翻譯出來介紹給中文讀者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它所涵蓋的西方倫理思想發展歷史的時代跨度之大且完整,介紹的思想家之多。就時代上來講,該書和其他倫理學史著作一樣,跨越了從前蘇格拉底時期直到二十世紀的整個西方哲學發展過程。不同的是,布爾克並沒有像其他作者那樣刻意淡化對中世紀的西方倫理思想觀念的介紹,而是用了三章(佔全書的五分之一篇幅)詳細介紹了中世紀每個在倫理觀點上有所貢獻的思想家。其中不但包括了像托馬斯·阿奎那那樣在倫理學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思想家,以及像奧古斯丁、波愛修斯和奧卡姆的威廉等經常被倫理學史提及的重要人物,而且也包括了很多在其他倫理學史書中並不常見的人物,比如安布洛斯、艾留根納、阿貝拉德、羅吉爾·培根、博納梵圖拉、阿爾伯特、鄧斯·司各特等等。其實,布爾克博士這種對歷史的巨細無遺的敘述風格,自始至終體現在本書所覆蓋的所有歷史時期。比如在介紹十八和十九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發展時,他不僅介紹了像大衛·休謨、亞當·斯密、邊沁、密爾等該學派的中心人物,也介紹了諸如普萊斯、里德、柏克、紐曼、奧斯丁和西季威克等相對次要的思想家們。
其次,布爾克不僅介紹了活躍在歐洲和北美洲以基督教為宗教背景的西方思想家們的倫理思想,而且也介紹了曾經對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猶太教和穆斯林學者,包括邁蒙尼德、法拉比、米斯凱韋、阿維森納、阿威羅伊、納西爾等人的倫理思想。猶太文化與西方思想文化的聯繫及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西方倫理學史有重大影響的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曾經在古典時代的歐洲大陸失傳了很長的時間,卻流行於當時的穆斯林文化,並在中世紀以穆斯林文化為中介才擴散到歐洲大陸。在此過程中,穆斯林學者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註疏,自然也在歐洲學者之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聯繫到這些事實,布爾克博士把這段穆斯林學者的倫理思想發展過程包括在西方倫理學史中作介紹,不僅具有完善史料的意義,而且也使西方倫理思想發展的前後傳承有了更加合理的邏輯聯繫。
本書的史料完整性,還反映在作者對於西方基督教倫理思想的介紹中。作為一位擁有天主教徒身份的當代哲學家,布爾克在這本書的寫作中當然不會刻意迴避對基督教的倫理主張的介紹。其實,要在一部介紹西方倫理學史的著作中完全忽略基督教教義在其中的影響,正如要在介紹中國兩千年的倫理思想發展史中完全忽略佛教和道教曾經產生的影響那樣,既不可能,也是不應該的。關鍵是,作者很好地處理了個人信仰與敘述歷史事實的關係。對於純粹的宗教教條和倫理思想的區別,作者表示:
一套建立於已經廣泛傳播的教條之上,並得到神權支持的道德說教,只要它曾經努力將其觀點與公認的道德哲學立場聯繫起來,那它就的確涉及到了一種倫理立場。(見第四章開篇)
因此,作者要在書中所介紹的那部分與宗教相關的內容,是教義所曾經涉及的倫理立場,並認為「在倫理學史的討論中應該有它們的地位。」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也不以個人的宗教信仰來解釋或批判那些持無神論觀點的思想家們的思想,而是忠實於史料,力求客觀地介紹每個思想家的真實思想。正如他本人在引言中所表示的:
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倫理學史批判。也就是說,我沒有打算對這裡所介紹的各種理論提出我自己的評論。我的計劃只是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倫理觀點做一個開放的、公平的介紹。我個人當然對它們有喜歡和不喜歡,但是我不允許自己個人的偏好有意識地去干擾這個介紹。
讀完此書,我相信他做到了這一點。
本書作者弗農·J·布爾克(Vernon J. Bourke, 1907-1998),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北灣市(North Bay),曾經就讀於多倫多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四十年,並曾擔任美國天主教哲學聯盟主席。他的研究領域是倫理學,專長在於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的道德哲學。布爾克著述甚豐,主要著作除了這部《倫理學史》之外,還包括《倫理學:一本道德哲學教科書》、《危機時刻的倫理學》、《奧古斯丁的現實觀》、《阿奎那的智慧追求》、《托馬斯主義參考書目》、《西方思想中的意志》等。
布爾克博士的這本西方倫理學史於1968年第一次出版。根據WorldCat Identities的統計,從1968年到2008年之間,該書以三種語言(英語、波蘭語和義大利語)共出版或重印了20次,被世界1208個圖書館收藏。美國的《柯克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於1968年發表過對該書的評價。這個評價可以給我們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
倫理學史的寫作並不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快樂,而是為了給讀者提供一些建設性的信息。從這一點來說,布爾克教授的這部著作,對「道德義務」 或「理想人格」 這門科學的歷史做了一次完整的綜合調查,因而填補了這個領域至今為止一直令人煩惱的空缺。在這方面的標準著作,一直是西季威克的<<倫理學史大綱>>,但那書已經幾乎有一百年的歷史了。而近期的一部著作,麥金太爾的<<倫理學簡史>>,著重介紹了幾個最重要的倫理學家的思想,但並沒有對這個領域做一個完整的回顧。從另一方面來說,布爾克的這本書不只是更新了西季威克曾經介紹的內容,而且也補充了被麥金太爾所忽略掉的許多思想家和學派的文獻。它分成五個部分,每部分包括了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編年時代(古羅馬,教父時期和中世紀,現代化早期,現代,當代),而每個時代又被細分為各個不同的思想學派。布爾克對這些資料的處理是闡釋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他沒有試圖依照他自己的(羅馬天主教) 信念來評論各種理論,而是對它們作了客觀的介紹。這本著作因此適用於各種不同宗教背景(包括沒有宗教信仰)的教師和學生,而且也可以強烈地推薦給希望客觀和完整地了解這個領域的讀者。僅僅書中所包括的那些豐富參考文獻,就讓這部書物有所值了。
斯圖亞特·密爾曾經表示,倫理學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當代哲學大師羅素也曾經說過,「倫理學至今還不曾做出過任何確切的、在確實有所發現的意義上的進步;在倫理學裡面並沒有任何東西在科學的意義上是已知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說,何以一篇古代的倫理學論文在任何一方面要低於一篇近代的論文。」維特根斯坦則把倫理學看作是一部人類思想傾向的歷史檔案。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它們的確反映了一個事實:和其他不斷更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同,要了解倫理學的內容,要理解倫理道德體系的內在邏輯,就有必要了解從古到今的重要思想家們關於倫理道德的各種說法。當我讀到布爾克博士的這部倫理學史,深感於其豐富的史料價值,便有意要把它介紹給中文的讀者們。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雖然把這部倫理學史分成了五部十八章來介紹,但其中許多章在原書中並沒有分節。為了方便閱讀,我在翻譯時對某些部分做了分節處理,並用相關思想家的名字作為小節的標題。同時,我也為書中所引的各個思想家做了英文原名和中文譯名的對照表,列於書末,以便有興趣的讀者檢索並深入探討相關的思想內容。
(《西方倫理學史》,布爾克著,黃慰願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推薦閱讀:
※賭場灌水、澳門變水上威尼斯,慘不忍睹...請大家關注
※大家眼中的模範丈夫竟然熱衷徵婚
※家居旺財猛聚財 8大家居財運知識
※十條笑話:大家都機靈點,作弊不可恥,作弊被捉才可恥!
※2018年寶寶取名,周易測名字打分的好名字,推薦給大家選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