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識小》之第三十四:漢語辭彙中的佛教用語
《讀書識小》之第三十四:漢語辭彙中的佛教用語
漢語辭彙中的佛教用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共同支撐起中國傳統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是儒、道、佛三家。儒、道、佛三家雖然各有所重,甚至大相徑庭,但卻能融合會通,相濟相補,構成彼此共存與共榮的文化格局,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很多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合,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梁啟超先生說:《佛教大辭典》(日本人編纂)中共收佛教用漢語「三萬五千餘語」。趙朴初先生認為:「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深入研究漢語辭彙中的佛教日常用語,對於進一步發掘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並加以創造性的現代轉化,進而推進我國現代化大業是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的。
出自佛禪文化中的日常用語和成語典故,漢語中幾乎俯拾即得,不可一一列舉。我這裡選用常用的30例,藉以管窺全豹,不當之處,請博友拍磚。
01、【一塵不染】
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污人的情識,故稱為「六塵」。不被「六塵」中任何一種所染污,就是「一塵不染」。
02、【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語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現在指人裸體。
03、【一刀兩斷】
語出《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思是說:雖能幹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是稱不上「宗師」的。現比喻乾淨利落。
04、【一廂情願】
源自佛教《百喻經》。故事說:一個愚蠢的人到都城裡遊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現指單方面的願望和計劃。
05、【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暫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都是佛教用語。現在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06、【浩劫】
「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音譯簡稱。「劫」是不能用年數來計算的漫長的時間概念。比如,用一件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試一次方廣數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銷磨盡,謂為「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經中又說,「一大劫」中包括世間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劫」的時間概念則由此引申到空間範疇。所以漢語中「浩劫」、「劫難」都兼有時空的雙重意義。
07、【抖擻】
「抖擻」一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則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持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等煩惱,就像能去掉(抖擻)衣服上灰塵一樣。
08、【導師】
引路的人。佛陀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之為「大導師」。
09、【平等】
佛教的平等,意謂捨去一切差別。其中最重要的是破除「我執」和「我見」,轉第七識(即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達到人我平等一如的境界。今指權利、性別、利益上的相對公平。
10、【覺悟】
「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現在指政治上的認識水平。
11、【自覺】
佛典中依「覺」之範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稱之為「自覺」。
12、【味同嚼蠟】
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13、【自欺欺人】
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14、【愁眉苦臉】
「愁眉」是我國古代的化妝術之一。「苦臉」源於佛教。漢傳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15、【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故叫作「痴心」。
16、【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17、【盲人摸象】
《涅槃經》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結論。
18、【鏡花水月】
「鏡中花」和「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語出《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19、【水中撈月】
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如今是家喻戶曉。《摩訶僧祗律》上載:「昔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俱至大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曰:『月今日死,落於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諷喻那些自以為是,分不清是非虛實,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師。
20、【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21、【夢幻泡影】
比喻人生無常,世事虛幻。《金剛經》「六如偈」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歷史上的唐伯虎因此自號「六如居士」。
22、【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麼事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2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4、【伸手不見五指】
現今用來形容光線很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語出《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25、【世界】
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上說:「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家語中「世」即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所指的就是整個宏觀宇宙。「世界」成為常用語後,所指通常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之總和。
26、【大千世界】
佛家認為: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27、【安心】
出自禪宗的一則著名公案。據《五燈會元》卷一載:禪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達摩乞與安心法:「諸佛法印,可得聞乎?」達摩云:「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云:「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遍尋不見心,便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慧可大悟。
28、【婆心】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語,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之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變為「苦口婆心」。
29、【單位】
原指佛教叢林(寺廟)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上說:「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後指計算事物數量的標準,又稱某一工作部門為單位。
30、【翻譯】
本義指譯經。《翻譯名義集》卷一:「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實大同。」後引申為兩種語言之間的對譯。
2015年9月21日於聽雨齋
推薦閱讀:
※元曲《長亭送別》有什麼語言特色?
※趨勢丨羅傑斯:娃娃們的未來要押在中國,中文將是她們餘生最重要的語言
※教學:現代漢語詞語的分類
※100個老外《將進酒》!廣外對外漢語王者遊戲沙龍
※葡萄成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