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春節期間看哭無數中國人。除了壓歲錢,還能給鄉村孩子些什麼?

這張主題為「33歲父親趕路24小時返家,3歲兒子路口等待」的照片,春節期間讓無數中國人感動流淚。它蘊含著當下鄉村教育的沉痛與希望所在。

春運,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平日里,在城市打拚的人們,可能很少去思考鄉村教育的問題。春節返鄉,除了給鄉村的下一代一些壓歲錢,總會讓人想到更多:我們還能為鄉村的教育、鄉村的孩子做些什麼?

讓我們聽聽著名教育專家、湖南師範大學劉鐵芳教授,關於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與《教育時報》記者的對話——

從3歲孩子的等待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恆久的希望

教育時報:劉教授春節好!我知道您從小在鄉村長大,也有過鄉村學校教學的經歷,從事大學研究工作之後,您非常關注鄉村文明和鄉村教育的問題。我們對於鄉村教育的關注,不應該僅在春節返鄉的時候;但這個時候,是全社會的關注點向農村最集中的時候,也是全社會對鄉村教育體會最深切的時候。春節期間,您對鄉村教育有什麼樣的觀察和感受?

劉鐵芳:「33歲父親趕路24小時返家,3歲兒子路口等待」這個報道,我自己可能是比較早地看到。當看到那個穿藍色棉衣的小兒子站在路邊等待的照片時,我止不住眼淚雙流,彷彿眼前就是我自己的兒子在等待著許久未歸的我歸來一樣,或者就像是小時候的我自己,在等著自己父親的歸來。一張小小的照片,蘊含著當下鄉村教育的沉痛與希望所在。

鄉村教育的沉痛之處,在於父母愛的陪伴嚴重匱乏與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父母愛的陪伴缺失,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日常生活缺少父母切近的指導與陪護,由此而帶來日常學習與生活的熱情與動力不足,這將會直接地削弱鄉村兒童發展的高度。父母愛的陪伴缺乏帶來的根本性問題,就是因為愛的缺失帶來的鄉村兒童內心的空無感與鄉村兒童幸福體驗的缺乏,也即幸福感將會極大地被弱化,從而極大地影響個體今後健康自信、積極向上之人格的養成。春節期間,我跟一位縣中學骨幹教師聊起縣城高中生的教育問題,他告知我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問題包括:缺少是非善惡觀,很多孩子孤獨感很強,不少孩子易沉迷網吧,有的孩子容易加入類似黑社會團體,同時有不少女孩子容易迷失在不良誘惑中。當然,我們對學生的判斷難免包含著我們的價值先見,但不容置疑的是鄉村社會的空心化對鄉村兒童成長的不良影響確實存在,而且超過我們的想像。這從不時報道出來的留守兒童自殺的個案中可見一斑。

鄉村教育的希望也在於此,從3歲孩子的等待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恆久的希望,那就是渴望愛。只要他們的心中還在涌動著愛的渴望,那就是他們對生活的信心與對自我成長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所在。另一方面,儘管很多時候因生活的無奈人們選擇分離,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鄉村家庭意識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為了孩子而選擇就近務工。也許這種回歸依然艱難,但畢竟多了一份希望。

鄉村教育的沉痛之處,在於父母愛的陪伴嚴重匱乏與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除了壓歲錢,還能給鄉村孩子什麼教育時報:春節過後,社會又回到城鄉二元割離的狀態。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城市精英」返城之後,便又進入了「自己的世界」,進入到了年復一年的「陀螺狀態」,對農村教育的關注和思考,又拋給了時間和專門研究農村教育的專家。作為教育人和教育的守望者,您認為,我們除了在春節給鄉村孩子一些壓歲錢,還能為鄉村的孩子們做些什麼?

劉鐵芳:說句真心話,作為教育研究者,或者說作為教育之愛者,我真的感到自己很無力,這也是我近年來幾乎不談論鄉村教育問題的緣由。目前,我們真正可以做、也需要做的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還是鄉村家庭問題,最好的鄉村學校也難以替代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在這個層面,我們所能做的還是如何提醒鄉村父母儘可能地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特別是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前幾年。

第二個層面是鄉村學校教育問題,鄉村學校教師需要意識到一點,那就是,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實地陪伴、激勵、喚起鄉村少年的生命自信與生命熱情;不要反過來,以單純的記誦之學與考試之棒進一步加劇鄉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第三個層面是鄉村支教,鄉村孩子固然需要外來支教的臨時教師們帶給他們對外面世界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實地做他們生命中的朋友,以真誠的愛增進他們生命的溫情。

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實地陪伴、激勵、喚起鄉村少年的生命自信與生命熱情

讓鄉村孩子從小就獲得一種美好而高貴的精神體驗

教育時報:鄉村教育的很多問題,不是教育領域能解決的,更多地取決於社會的系統變革和鄉村文化的發展。我知道,您對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您覺得,鄉村文化和鄉村教育的哪些方面是最值得您眷戀和珍視的?關於鄉村文化的建設和鄉村教育的發展,您有什麼樣的預期和展望?

劉鐵芳:說到眷戀和珍視,往往帶有個人的色彩。從個人而言,我確實很眷戀和珍視我所經歷的鄉村文化與鄉村教育。關於我個人的經歷,早在我的《鄉土的逃離與回歸》一書中就寫得很清楚,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自然層面,包括自然的環境與以鄉村勞動為中心的切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二是富於愛心和引導性的人際交往,包括來自家庭的愛與引導,以及鄉村公共生活中友伴之間的愛與引導;三是多樣而不乏趣味的鄉村文化,包括鄉村民俗文化、鄉村娛樂文化與鄉村知識人的文化意義。這種生活首先是屬於我個人的生命體驗,其次也是超越個人之上的,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千百年來鄉村文化或鄉村文明的精髓。

今天,我們必須充分地意識到,我們不能以一種簡單的基於個人喜歡的眷戀與珍視的情懷,來談論鄉村教育的發展。換言之,我們不能以個人的偏好來替代鄉村教育在今天應有的發展路向,鄉村教育必須通入時代,引領今日鄉村少年的健全發展。但毫無疑問,過去的經歷可以作為今日借鑒的思考資源。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思考,過去的鄉村生活與鄉村教育究其現代化程度而言確實不高,但為何能相對完整地給予那時的鄉村少年以生命的呵護;而今天,單就鄉村學校條件而言,比我們那個時代早已千差萬別,鄉村孩子的發展卻並未同步提高,我們今天鄉村孩子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我們過去的經歷究竟能給今天以何種啟迪?

年少的鄉村生活與教育經歷對於今天的我而言,最可珍視的精神資源就是兩點:愛與自由

回過頭來,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年少的鄉村生活與教育經歷對於今天的我而言,最可珍視的精神資源就是兩點:愛與自由。這種愛與自由浸染在我所經歷的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愛來自於家庭、鄰居、親朋好友,也來自鄉村學校我的並不高明的老師們;自由來自充分的鄉村自然交往,來自友伴們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也來自相對輕鬆的鄉村學校教育教學經歷。

在我看來,今日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教育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鄉村兒童本位意識,也即要確立一個根本著眼點,那就是我們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要有利於促進鄉村兒童健全發展,這是中心。從這一中心出發,我們要做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努力營造積極的鄉村交往氛圍。這裡的關鍵詞是兩個:一是鄉村交往,所謂鄉村交往就是鄉村社會要多營造鄉村公共交往空間,擴展鄉村孩子與鄉村社會交往的可能性;二是積極交往,所謂積極交往就是要體現積極向上的精神價值,避免賭博、投機、黑惡泛濫的交往模式。

二是以鄉村學校為中心,努力打造鄉村文化高地。當前鄉村社會與鄉村學校的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不能再給鄉村孩子們提供美好而高貴的教育想像,或者說給他們提供自我發展的美好想像,使得他們在個體成長的初期遭遇精神上的荒漠化。讓孩子們從小就獲得一種內心的美好而高貴的精神體驗,是今天鄉村文化與鄉村教育最關鍵的問題之所在。這種體驗的主要來源包括閱讀、聽故事、活動等,這都需要有真正懂得鄉村孩子內心世界並且樂於走向他們的人們去幫助他們、引導他們。這一責任無疑應該歸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包括父母、鄉村教師、新華書店、志願者,以及每一個關心鄉村孩子、關心中國未來的人們。

當前鄉村社會與鄉村學校的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不能再給鄉村孩子們提供美好而高貴的教育想像

原載 ||《教育時報》


推薦閱讀:

大英帝國魅模:漢娜·馬丁(Hannah Martin)
如何給照片換背景
平常大家會選擇做DIY相冊或者洗照片嗎?
2018/1/24 - 2018/3/20,九張
1976:毛澤東六次會見外賓照片透露出的訊息

TAG:春節 | 中國 | 孩子 | 中國人 | 照片 | 壓歲錢 | 鄉村 | 這張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