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的認識與理解
2008-05-11 18:56:52|分類: 中西文化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潘學文
在此文之前,就有許多學者以「道」為題材專著成論文詳細闡述過,在此,本人也以在校三年神學中,對「道」所理解及個人對「道」所認識與掌握的與大家一起來討論中西哲學史上對「道」各自的涵義及他們的異同之處。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的「道」與西方希臘哲學中的「道」及其聖經《約翰福音》1:1節中說的「道」都有他們異同之處,各自也都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含義。現我們分別來看他們各自對「道」的涵義。
一、 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的「道」
對於中國或者東亞而言,「道」對其諸文明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習俗等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影響,魯迅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正是道家的哲學和思想,賦予中國人以特殊的素質和能力,成為積極、自主、寬容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堅實基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1]。」
「道」在中國的語境中,含義很豐富:①形而上的本體觀念,簡稱為「道」。②一切有規律而不可變易的法則,也統稱為「道」。③人事社會,共通遵守的倫理規範,也稱為「道」。④神秘不可知,奧妙不測,凡是不可思議的事,便稱為「道」。⑤共通行走的路、徑叫「道」。以下我們就來看影響中國幾千年文化思想中的「道」。
「道」在中國並不限於道家,應該說,諸子百家各有其「道」[2]。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講到「道」的地方就有很多,就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中,就約有40多餘處[3]。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典籍中也都提及到「道」,如《易經》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莊子》),「道聽而途說。」(《論語&8226;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8226;項羽本紀》),「道渴而死。」(《山海經&8226;海外北經》)等等。「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有所不同。
現我們來看「道」在中國哲學史上各體系中的涵義。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後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易經》中有「復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復》),都是道路的意思。《尚書·洪範》中說:「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這裡的道,已經有正確的政令、規範和法度的意思,說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發展。春秋時,《左傳》曾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和「王祿盡矣,盈而盪,天之道也」之說。這裡的「道」帶有規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為哲學範疇。
老子對「道」的看法——老子在他的《老子·第一章》開篇語就開宗明義地提出:「道可道非常道」 後來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以上的言語,詮釋者有不同的講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用言語講述的,能講述的「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經常不變的道。
換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長,不死不滅,獨立永存而不改變。「道」又可周行天下,不會停止;「道」可貫通萬物,而不被萬物所限制;宇宙萬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稱為天下的母親,諸事萬物的根由;此「道」沒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強稱謂之,只可名為「道」。
就宇宙而言,「道」不是一個死靜不動的實有,而是一個推展宇宙萬物變化的發源者,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這裡的「道」被一些學者稱之為「無極」,「一」被稱為「太極」,道生一,就是宇宙變化的程序,是由無極而生太極,無極是無形無象的,太極是一個大混沌,由混沌的變動中產生了陰陽二氣或二體,然經由陰陽的配合,產生了第三者物體。物體在陰陽相配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利用中產生了宇宙萬物。追根逐源,宇宙萬物皆是由道而來。
戰國時期,齊國稷下道家用「精氣」來說明「道」,把虛而無形的「道」看作是流佈於天地之間、遍存於萬物內部的「精氣」。說:「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管子·內業》)。老子曾把「道」表述為「沖氣」,並說「其中有精」。稷下道家從唯物的方面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這一思想,把「道」表述為無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機活力的精氣。精氣說對後來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4]。但它賦予精氣以靈性,有神秘化的傾向,與唯心主義劃不清界限。
莊子對「道」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於「道」的任何主宰。他還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道不當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翻譯過來就是:「道」,有感情有徵兆,沒有行為,沒有形體;可以心傳而不可口授,可以用心領悟而不可用眼睛看見,它以自身為本元,以自身為根底,在沒有天地之前,自遠以來它就存在;它引出鬼神和上帝,產生蒼天和大地;它在太極之上都不算高,在六極之下卻不算深;先於天地存在卻不算久,長於上古都不算老[5]。對於莊子的「道」,當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獨立自存、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並以《莊子》書中「物物者非物」之語為根據,證明「道」是非物質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認為「道」是指具有無限性和永恆性的、產生了天地萬物並存在於其中的物質本體,並以《莊子》書中「通天下一氣」之語為根據,說明「道」就是物質性的氣。
韓非對「道」的看法——韓非汲取並發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提出了關於道、德、理三者互相關係的學說,辯證地處理了它們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始,……萬物之源」,是「萬物之所然」、「萬物之所以成」。把「道」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天地萬物存在與發展的總依據。他還認為,「道」是終極範疇,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萬物的特殊本質就是「德」,「德者,道之功」;萬物的特殊規律就是「理」,道是「萬物之所稽」,「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把道、德、理的關係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一。
到宋代,張載以道為氣化的過程,說「由氣化,有道之名」;程頤、朱熹則以「道」為「理」。程頤認為物質世界不斷地有生有滅,但「理」則是永不改變,而物質世界是以「理」為依據。「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則。程頤認為「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表現在人類生活中就是倫理綱常[6]。表現了氣本論與理本論的不同。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範疇是道家提出的,後被各家學說所接受,雖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為宇宙本原、普遍規律性的代名詞。它對於提高理論思維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規律性,曾起促進作用。
二、 西方希臘哲學中的「道」
在希臘哲學中的「道」稱為「羅各斯(logos)」,「羅各斯」是歐洲古代和中世紀常用的哲學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規律,因而也有「語言」或「理性」的意義。希臘文這個詞本來有多方面的含義,如語言﹑說明﹑比例﹑尺度等。[7]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年~約前480年之間)[8]最早使用了這個概念,認為「吒袼埂筆且恢忠氐鬧腔郟鞘蘭渫蛭銼浠囊恢治⒚畛叨群妥莢頡T謁鬧韃釁校飧齟室簿哂猩鮮齠嘀趾澹饕怯美此得魍蛭鐧納鴇浠哂幸歡ǖ某叨齲淙凰浠夢蕹#嗣悄芄話鹽賬T謖飧鮃庖逕希奧吒魎埂筆俏鞣秸苧飛獻鈐縑岢齙墓賾詮媛尚緣惱苧Х凍?/FONT>[9]。斯多亞學派是「邏格斯」的提倡者和發揚者。他們認為,邏格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規則,它沖塞於天地之間,瀰漫無形。雖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並未使用「邏格斯」這個概念,但是希臘哲學中潛藏的認為宇宙萬物混亂的外表下有一個理性的秩序、有個必然的規則和本質的觀念卻和邏格斯概念是潛在相通的。斯多亞的「邏格斯」包括兩個部分,內在的「邏格斯」和外在的「邏格斯」。內在的「邏格斯」就是理性和本質,外在的「邏格斯」是傳達這種理性和本質的語言。「邏格斯」在西方影響盛大,西方各門科學如「生物學」、「地質學」中詞尾的「學」字(-logy),均起源於「邏各斯」這個詞,「邏輯」一詞也是由它引申出來的。[10]
斯多阿學派對這個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們把它理解為自然運動的合理的秩序,從而與人的理性結合起來。在他們看來,整個宇宙是一個活的實體,其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具有相互適應的某種合理的關係。就象人的理性支配自己的活動一樣,世界的「邏各斯」也支配著世間萬物的關係,使之協調運動。這樣,世界的「邏各斯」就與世界的命運相合,推動整個世界向神恩和至善接近;同時,作為世界一個部分的人同樣也有「邏各斯」的種子,人的習性和道德都受「邏各斯」支配。這樣,「邏各斯」又具有命運的意義。斯多阿學派關於「邏各斯」的思想,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哲學家、神學家那裡又有所發展。他們把希臘的傳統思想和希伯來猶太思想結合起來,使「邏各斯」的理論更帶上神秘主義的色彩。
亞歷山大的斐洛(Philo,約生於公元前20年,死於公元50年)把希臘哲學的「邏格斯」概念和猶太——基督教的「道」聯繫起來。[11]斐洛認為,希臘哲學和猶太教的思想是同根異枝。舊約箴言和詩篇等多處讚美了上帝的智慧,而創世紀也記載了上帝以言辭創造的偉業,據此認為,上帝的智慧就是內在的「邏格斯」,上帝的言辭就是外在的「邏格斯」。斐洛生活在公元前25年到公元40年之間,和耶穌基督是同時代的人。那個時候,新約福音書還沒有寫就,而其正典化則是幾個世紀以後的事情了。斐洛的思想無疑對福音書的寫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對於後面要講的《約翰福音》中所說的「道」表現的最為明顯。《約翰福音》開頭就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而「道」在希臘語聖經中,就是「羅各斯(logos)」。在斐洛那裡他認為,「邏格斯」是上帝創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的中介,而到了《約翰福音》,上帝雖然直接和「道」成為一體,更加感性化,但是其一脈相承的影響還是瞭然的。斐洛還認為,「邏各斯」是世界的神聖的原則,是一種「神聖的智慧」,是神的理性。神按照「邏各斯」創造了世界,因而「邏各斯」又是現實世界的原本。「邏各斯」雖不能說是有人格的,但也不是無人格的。這樣,「邏各斯」學說就發展為可以與一神論相結合的理論。[12]
從斐洛把希臘哲學的「邏格斯」概念和猶太——基督教的「道」聯繫起來以後,「道」也紛紛被後來的希臘護教者引入基督教教義中。如:殉道者查斯丁,他在進行保衛基督教的工作過程中,面臨著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基督教信仰同古典文化的關係問題;二是基督教信仰同《舊約》的關係問題。查斯丁從他關於「邏各斯」或「道」的教義出發著手解決第一個問題。[13]查斯丁與斐洛對於「道」的學說十分接近。[14] 查斯丁對上帝的「道」進行了大量的闡述,他的基本觀點:(1)「道和上帝同在」,「道太初就存在」,它先於創造物。(2)「道來自上帝」,是由上帝內心發出來的,「道」就是上帝的「內在理智」,它本身就是上帝。(3)「道」在上帝創造萬物時表現出來,是上帝創造的工具。(4)「道」永恆地普照著整個世界,向所有的人啟示真理[15]。他的思想對教父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後,還有他的學生塔提安(Tatianns,約130—180年),繼查斯丁之後,比較著名的希臘教父伊里奈烏(Irenaeus,約126——202年)等,都對「道」有所闡述。可見「道」對西方哲學文化中有著很大影響。
可說在西方文化希臘文化和猶太基督教文化中的「道」是哺育西方文化的兩個乳房,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的。
三、《約翰福音》1:1節中的「道」
《約翰福音》1:1節這裡所說的「道」所表達出來的就比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所論的「道」就極其的超越了。《約翰福音》(現代中文譯本)1:1~3節:「宇宙被造以先,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上帝藉著他創造萬有;在整個創造中,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從這三節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他至少表現出三層含義:①這裡所說的「道」,不是作為事物法則的道理,而是超越的、永恆的存在,是自有永有的存在;他不需要以任何別的存在作為自身的前提。②「道」存在於時空之外的,但又是宇宙萬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據和根源。③這個世界不是本來就有的;這個世界有一個開始;這個世界是被創造的;這個世界是上帝藉著「道」而創造的。
「道—λoγos—邏各斯—話—Word」,是個希臘字,有多方面的含義。主要有兩點:(一)指內在的思想;(二)用以表達內在思想的語言。[16]《約翰福音》中的「道」雖然是從希臘語的轉義與傳遞過來的,但是在這裡的「道」,不是純希臘化的教義,他們有很大的差別。「道」( LOGOS)的內涵極其豐富,可指成為肉身的「道」就是耶穌基督,又可指真道就是神的話語(Word),或許還可指道路,因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約14:6)。
現在讓我們回到聖經,來看一看約翰對「道(LOGOS)」的解釋:1)為說明耶穌是神的兒子所下的伏筆;2)為期望說明耶穌是神(是道),也是人(成了肉身)。約翰在《約翰福音》中講到耶穌的「道(LOGOS)」角色有三種特質:與父的關係——造物之先,與神同在;與世界的關係——萬物藉他而造;與世人的關係——道成肉身,成了人的樣式,住在我們之間。「LOGOS」在《約一》1:1成為「生命之道」,仍指基督。在《使徒行傳》中路加可能認為基督就的「道」,因為從中我們看到凡講到基督徒講道的地方就是指傳揚耶穌基督。保羅在《林前》2:2也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這也可看作使徒保羅對「道」的一種理解與態度。[17]
在聖經《約翰福音》福音中的「道」有好幾種譯本,英文譯為「Word」,拉丁文譯為「Verbum」,希臘文譯為「logos」,基督教的中文《聖經》譯此字為「道」,天主教的早期譯本也譯成「道」;現在的天主教中文《聖經》(也是思高譯本)皆譯成「聖言」;[18]他們也都各自含有各自的含義,比如:英文所翻譯的「Word」或「The Word」,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話」,是指上帝的兒子。「太初有道」即為「太初有話」。在這「話」可以代表上帝的能力和旨意,即代表上帝的本身。[19]就是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的話而成的,聖經《創世紀》第1章所記載的語句,是該時寫《聖經》的講述宇宙萬物形成的過程與秩序,都是由上帝的話語而組成。天主教翻譯的「聖言」意指天主第二位聖子,此「聖言」——天主第二位與天主聖文是同性同體的。故言「太初有道」(聖子),「道與神同在」,即天主第二位與第一位同在,「道就是神」,即第二位與第一位是一體的一個神。約翰所論的「道」是利用當時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都熟悉的「道」和這個字已有的概念,講述明白他自己要講的,賦予新的概念。
由此希臘哲學家道出:「道」本身又是超自然的,人們在世界上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道」。完全的真理只有通過新蘇格拉底,即「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來啟示,只有堅信耶穌才能把握真正的「道」。[20]
三、 中西文化「道」的異同
以上我們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的「道」與西方希臘哲學中的「道」及其聖經《約翰福音》1:1節中的「道」,現在我們來看他們各自的異同之處。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將話》中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告訴我們,東西方文化和文明應該是一種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關係,是一種互相學習、共同發展的關係。[21]「道」在其中西文化中也有它的異同之處。
首先我們來看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道」與西方希臘哲學中的「道」的相同之處,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於西方哲學中所稱謂的「有」、「實有」、「存有」等概念,換言之,「有」是一個具體性的事體或物件,藉此「事體物件」的潛能,才能生出其他物體來,故宇宙萬物是由「有」到「有」而產生的。第二句的「有生於無」,此「無」字絕不是空虛的無(Nihil),因為哲學的銘言是:「無中不能生有」,此「無」字亦可稱為「道」的簡稱,因為我們無法給「道」一個肯定的積極名稱,任何肯定性的界說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以消極性的「無」來稱謂之,此「無」非空虛而是「有」,乃宇宙萬物之原始根源,實乃無上之「無」。
我們現來看中國的「道」與聖經《約翰福音》1:1節這裡所論述的「道」。他們微妙微肖的有著聯繫與契合:
老子認為「道」是先在的,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先。也就是說在萬物成形之前就有了「道」。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道」(《道德經·第25章》)。這與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1所說的「太初有道」是十分相近的。不單是新約聖經中有,舊約聖經也有對「道」的論述,只不過是用擬人的手法罷了。如舊約聖經《箴言》八章24節說:「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世界之先,就有了我。」此書的八章27~30節又說:「他(耶和華)立高天我在那裡……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悅,常常在他面前踴躍。」這裡「我」就是指新約約翰所說的「道」。[22]
我們可說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講的「神」,或者道的本質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帝)的屬性,因為天主(上帝)是宇宙間最高的神、無形無像、無始無終、宇宙萬物的創造者,這一切皆適合老子所說的「道」。[23]
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神學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的言明「神是什麼」,若只是積極性的界說「神是什麼」,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因此對神的界說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無所不知的(全知),無所不能的(全能),無所不在的(處處皆在),無限量的實有,也因此肯定神沒有名字。
現世的宗教對神皆有稱謂,猶太教稱神為「至上主」,回教稱神為「阿拉」,天主教稱神為「天主」,基督教稱神為「上帝」,中國人則稱為「老天爺」。人對神的稱謂皆是「比擬式」的稱呼,「至上主」的意思是最高之神,其上無別的神,故高於世上的一切;「上帝」乃是天上的皇帝、最高的主宰者,老天爺乃中國人家族觀念的稱呼,意指天上的老爺爺。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與「道之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創造歷程,也適合《聖經》中創造萬物的講述(參看《創世紀》一章)。
現我們看他兩的異處:「道」在聖經中是神的功能與屬性,老子的「道」不足以講明西方神學中的神。再者,無形無像與無始無終的神,我們人實在無法清楚的講說明白。由老子的「道」,使我們推論出宇宙間應該有一位最高的精神實有存在,其特性是永遠的、唯一的、無限的、最高的生命體;其與宇宙萬物的關係,乃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保存者、輔助者與眷顧者。人可以各種不同的名號稱謂之。
聖經《約翰福音》中的「道」雖從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LOGOS)」〖也就是「道」〗轉義與傳遞過來的,但他們二者之間還有一個很大的距離。在希臘人的觀念中神人之間有一不可逾越的鴻溝,道成肉身的教義不適合他們。我們來看看「LOGOS」的希臘、希伯萊文化淵源。在希臘文化中,「LOGOS」指一個理性的原則;在希伯萊文化中,是指先存的智慧。在希臘最早為「LOGOS」原則作說明的作家是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道」是常變世界中的不變律,就是火,就是神。後來斯多亞學派繼承了這樣的學說,萬物源自「靈火」。[24]所以不可能相對並論。斯多葛學派哲學的「道」是內在於宇宙中的深,它不可能脫離宇宙而獨立存在,更不是創造宇宙萬物全能的上帝[25]。斯多葛學派還說,人依「理」而行就可以實現道德上的至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什麼救贖了。
《約翰福音》中的「道(loges)」表達神的智慧。上帝的道成為肉身,在肉身中他有人的成形與樣貌。智慧化身人之道 ,這「道」就是耶穌基督。約翰所認識的耶穌是一位歷史人物,但他也知道這位歷史人物並不受歷史的限制。約翰所提到的「道」是一個有智慧、有人格、有生命的「道」,所以衪能化身為人,並且有肉身。因此,凡相信衪的就能得著生命。約1: 6-8 節的道是指人物。到了1: 11-14 節祂來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這裡很明顯是用人格來描述衪,不單指「道」。更重要的焦點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衪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在此更道出他所介紹的「道」不是希臘文所講的原理,也不只是講猶太人的智慧、神的話語,而是指父獨生子耶穌基督。
在希臘人哲學的理念裡面,「道」是萬物的本源、是不變者。既然是不變者,怎能成肉身,既成為肉身就成為『變者』,會變的一定不是不變原有的「道」,這是希臘人的邏輯觀念。所以希臘的理念拒絕道成肉身,因此就根據他們的邏輯推理導致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智慧派)折中解釋「道成肉身」。[26]否認了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異端,產生了基督幻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雖在隱約中知道宇宙有個「道」,但不知道是什麼?因他對「道」難以陳明,所謂「不可名」。希臘文化中的邏格斯(Logos)是一個原理、道是言、是智慧的源頭,是存在的第一因,最多從推理中是所謂的『神』。希伯來文化只認為「道」就是上帝創造中的媒介。而約翰福音直接就說「道」就是有位格的神。
以上的表白,邏輯、理念人的思想怎能接受,怎能領悟?只有借用聖經《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二十二節的話「希臘文化要智慧,猶太人要神跡」,我們卻要透過耶穌啟示的宣示,同時也借著人的文化與文字的架構中去明白與領悟超越邏輯的「道」的概念。「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提前3:16節)。只有透過啟示我們才能明白。當神以俯就的方式啟示人時,特別是道成肉身的形態中俯就時,無疑的將自己放在人的思想和理念的架構中,讓人了解他。
從以上的這些例證來看,使我們能更加的認識到聖經中的《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論的遠遠超過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所論的「道」。
[1]《道家如是》崔建林 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第5頁。
[2] A.C.Graham 關於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名著之一就叫《道之爭辯者》(Disputres of the Tao).
[3] 參 陳忠【譯評】,《道德經》,吉林出版社。
[4] 參:《道家如是》崔建林 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第196頁;[道家思想和醫學]。
[5] 《莊子》—華夏文化經典寶庫,[戰國]莊周著,內蒙古出版社,第95頁。
[6] 《活水》三一國際禮拜堂周刊,2008年04月06日,第78期;查經分享《約翰福音》(二) 張再亮老師,第五頁。
[7]「羅各斯」百度百科搜索。
[8] [英]伯特蘭·羅素 著,《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出版,第14頁。
[9]全增嘏 ,《西方哲學史》上冊,第4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參《西方哲學·名著提要》The Summary of the Famous Works on Western Philosophy, 黃頌傑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第257頁。
[11] 參考『駱振芳牧師:《關於約翰福音「道論」的探討(二)》(文摘)』。
[12] 「邏各斯」百度百科搜索。
[13] [美]胡斯都·L·岡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陳澤民 孫漢書 司徒桐 莫如喜 陸俊傑 譯,陳澤民 趙紅軍 校;金陵協和神學院。
[14] 除了道成肉身之外,查斯丁與斐洛在他們關於邏各斯教義方面主要的不同點是查斯丁肯定道的位格本質。
[15] 苗力田 李毓章,《西方哲學新編》,大學哲學叢書,人民出版社;第141頁。毓 教紛被後來的希臘護教者引用一個問題.
[16] ·神學教育講義·《約翰福音》釋義 李蒼森 編著,燕京神學院院刊專輯,1992年11月,第23頁。
[17] 摘自「約拿之家—講章分享(對「道」應有的態度—黃幸平)」。
[18] 參《新約聖經·並排版》(約翰福音)中國基督教兩會,第260~261頁。
[19] 參《活水》三一國際禮拜堂周刊,2008年04月06日,第78期;查經分享《約翰福音》(二) 張再亮老師,第六頁。
[20]苗力田 李毓章,《西方哲學新編》,大學哲學叢書,人民出版社;第142頁。
[21] 章士嶸,《西方思想史》The history of west thought,東方出版中心,前言。
[22] 《金陵神學志》(2/96)總第27期,一九九六年六月出版,《金陵神學志》編輯部,南京大鐧銀巷17號;第66頁。
[23]參「趙賓實:《儒道思想與天主教》合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
[24] 參「約拿之家—講章分享(對「道」應有的態度—黃幸平)」。
[25] 《活水》三一國際禮拜堂周刊,2008年04月06日,第78期;查經分享《約翰福音》(二) 張再亮老師,第5頁。
[26] 在「道成肉身」方面,針對有人認為此論神秘不當的潔難,托馬斯·阿奎那藉助《聖經》、教會會議、教皇聖諭和教父哲學等論證上帝「道成肉身」屬於上帝以最高的方式把自身溝通給其造物的最高的善的本質,而且為了有原罪的人類的復原上帝的「道」或者「話」成肉身是必然的。奎秘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將話》中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過
評論這張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閱讀(322)| 評論(0)| 引用 (0) |舉報 在這如何談一場合神心意的戀愛?歷史的尋繹和價值的重估 ——讀《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bill1231
傅
lyrez@12
lalaz90
以馬內利
zhangruq
Boris
雅各清風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換一張 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頁腳公司簡介 - 聯繫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戶服務 - 隱私政策 - 博客風格 - 手機博客-訂閱此博客
網易公司版權所有?1997-2011
推薦閱讀:
※你真的認識漢字?知道漢字的 六書屬性嗎
※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裡認識我
※教您認識乳腺疾病
※【文化思想】不認識繁體字,你如何能懂中國文化?
※認識神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