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兒上肢按摩

小兒上肢按摩

[閱讀:4647 添加日期:2004年12月7日]

1、脾經 (位置) 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補脾經、清脾經統稱推脾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腹瀉、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黃疸等。 (臨床應用) (1) 補脾經能健脾和胃,補氣養。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 (3) 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穩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2、心經 (位置) 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高熱昏迷、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心血不足、驚煩不安等。 (臨床應用) (1)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常用於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經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補法,恐動心火之故。若血氣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補法時,可補後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3、肝經 (位置) 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肝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煩躁不安、驚風、目赤、五心煩熱、口苦咽乾等。 (臨床應用) (1) 清肝經能平肝瀉火,息風鎮驚,解濕除煩,常用治療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症。 (2) 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經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4、肺經 (位置) 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感冒、發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 (臨床應用) (1) 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於肺氣虛損,咳喘氣喘,虛汗怕冷等肺經虛寒症。 (2) 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用於感冒發熱及咳嗽、氣喘、痰鳴等肺經實熱症。5、腎經 (位置) 小指末節落紋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向指更方向直推為清腎經。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腹瀉、遺尿、虛喘、膀胱蘊熱、小便淋漓刺痛等。 (臨床應用) (1) 補腎經能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 (2) 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用於膀胱蘊熱,小便赤澀等症。臨床上腎經穴一般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也多以清小腸代之。 6、大腸 (位置) 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 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 (次數) 100到300次。 (主治) 腹瀉、痢疾、便秘、脫肛。 (臨床應用) (1) 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 (2)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多用於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等。 (3)本穴又稱推三關,尚可用於診斷,詳見診斷章節。7、小腸 (位置) 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 從指尖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推小腸。 (主治)小便赤澀、遺尿、尿閉、水瀉等。 (次數) 100到300次。 (臨床應用) 清小腸能清利下焦濕熱,泌清別濁,多用於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症。若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熱利尿作用。若數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則宜用補小腸。8、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腎頂。 (次數)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等。 (臨床應用)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對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療效。9、腎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稱揉腎紋。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等。 (臨床應用)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痰結。主要用於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痰結不散所致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10、四橫紋 (位置)掌麵食、中、無名、小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稱推四橫紋。 (次數)每條橫紋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 (主治)疳積、腹痛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驚風、氣喘、口唇破裂。 (臨床應用)本穴掐之能退熱除煩,三瘀結;推之能調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臨床上多用於疳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與補脾經、揉中脘等合用。11、小橫紋 (位置)掌麵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推,稱推小橫紋。 (主治)煩躁、口瘡、唇裂、腹脹等。 (臨床應用)推掐本穴能推熱、消脹、散結。主要用於脾胃熱結、口唇潰破及腹脹等症。臨床上用推小橫紋治療肺部乾性羅音,有一定療效。12、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小掌橫紋。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 (臨床應用)揉掌小橫紋能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於喘咳、口舌生瘡等,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臨床上用揉掌小橫紋治療肺部濕性羅音,有一定的療效。13、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稱推胃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嘔呃噯氣,煩渴善飢,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臨床應用) (1)清胃經能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於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臨床上多與清脾經、推天柱、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濕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症;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秘納呆,多與經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骨等合用。 (2)補胃經能健脾和胃、助運化,臨床上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症。14、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床應用) (1)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於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症。 (2)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15.內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八卦。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

推薦閱讀: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按摩穴位養五臟
女性型體調理——按摩及居家保養3
青山未老 君已老,按摩經絡讓你不老
大部分按摩淋巴排毒的國人,都說不清淋巴排的什麼毒
【按摩治療】自我按摩防治腰肌勞損十法

TAG: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