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禪定、氣功、溯源

瑜伽、禪定、氣功、溯源

  陳兵

  瑜伽、禪定、氣功的產生

  東亞文明的曙光,最先映照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從冰峰雪谷中潺潺流出的黃河、長江、印度河、恆河,在其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地帶,溉乳出發達的古代農牧業,為人智之開通、文化之孕育提供了營養,促使文明之花及早開放。農牧業供給的較充足生活資料,使先民們從與動物界的緊張戰鬥中解放了出來,有餘暇去反思自身的存在及自身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古樸的哲學思考,於焉萌生。而開發潛意識功能、多涉直覺的瑜伽、氣功術,在中印兩大文明古邦被發明的時間,可能要比該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要早。

  喜瑪拉雅山南面的印度,得天獨厚,氣候溫熱,物產豐殷,大自然對人們賜予之厚,遠過於山北面的中華。這裡生活必需品獲得之易,有隻要睡在地上,用一根帶子拴住頭上的樹枝,拉幾下便會有中餐之喻。這種生存條件,使古印度先民過早地發展了其精神面的生活,很早便發明了自我調製心思的「瑜伽」 (Yosa)術。據印度傳說,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就有希瓦(Sadshiva)發明秘密(tantra)瑜伽,流傳於喜瑪拉雅山區。考古發掘資料,起碼能提供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中流行瑜伽的證據莫亨佐,達羅和哈喇帕等古城出土的史前文物中,有刻著瑜伽靜坐姿勢人像的印章、石雕。現存一部梵文手稿,以希瓦答其妻戴薇問的形式,闡述了百餘條瑜伽法則,其中不少方法與後來佛教禪宗、密乘的瑜伽之道相近。西方學才把這份手稿中瑜伽術出現的時間,推定為四五千年以前。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白種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加索一帶入主印度,大概攝取了當地土著民族的瑜伽術,摻人他們本以祈禱祭祀為事的古婆羅門教義中。印度最古的宗教贊詩(梨俱吠陀)中,就出現了「瑜伽」一詞,這個詞的詞根YUJ,原義是給牛馬套上軛,以便駕馭,引申為調製自心義。 <石氏奧義書)釋瑜伽為「堅定地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後來所出的<瑜伽經)開篇即解釋說: 「瑜伽是抑制心識活動」。

  印度瑜伽學者有人認為: 「中印禪、道同源異流,皆發源於喜瑪拉雅山區所出怛特羅(1antra),此術北傳中華,演變為「道」南傳印度,演變為瑜伽術中的「禪那」(Dhyana),怛持羅、道禪那,從語源學來看,可謂同一詞的衍變。又說中印瑜伽術早就有過交流,五千年前,有印度密宗行者瓦希斯塔(vasista)赴中國學習瑜伽術。這一說法雖然尚難找到實物證據,但從華夏民族源出昆崙山之說,及中印兩邦瑜伽、氣功之同步發生髮展,似可推測這樣早期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在古代中華,類似於印度瑜伽的鍛煉方法,稱為道、導引、食氣等,它們出現於文化視野中的時間,起碼也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地區出土的一隻仰韶文化的彩陶罐上,浮塑著一尊裸體女像,其姿態畢肖氣功站樁。這件氣功古物證被定為五六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遺物。記述原始社會傳說的<山海經),說大荒之中有「食氣」、 「食魚」的繼無民「無骨子」,食氣,即調製呼吸的技術,為今日「氣功」一詞之源。 <大荒西經)所記述的西荒地理情況,據已故郭元興的考證,與今西藏、印度、中亞地區的山水實貌緊緊相扣,o透露出古代華夏先民與印度先民有過文化交流的蛛絲馬跡。上古華夏社會的領袖人物如伏羲、黃帝、大禹等,不少先秦典籍皆稱為得道者。 <莊子·在宥)篇說黃帝即位後第十九年,赴空同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的養生之道,與印度瑜伽調製心識的原則非常相近。<呂氏春秋·求人篇)說大禹西行至巫山之下,見有「飲露吸氣之民」,飲露吸氣,當是一種服氣類的氣功術。

  中印瑜伽、氣功的同步發生髮展,即使排除了相互交流的因素,從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考察,也是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可能產物。此類自控身心的鍛煉技術之發明,追溯其淵源,大概有以下六條渠道。

  第一,巫術與原始宗教。

  巫術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化形態。幼年時期的人類,智薄力弱,無力抵抗強大自然力的壓迫,便從直覺出發,把世界二重化,想像物質世界背後有超自然的主宰者天、神、鬼怪,精靈等,以弱者屈從於強者的原始宗教心理,向天、上帝、神靈膜拜祈禱,供獻犧牲、歌舞,以媚求神靈的佑護恩賜,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師,為最初的文化人。巫師及祭神者們以極度虔恭的心情祈禱神,久久專誠不二,並實行齋戒、苦行,服用迷幻藥物,以求交通神靈,這種專精緻志,使他們不自覺地進入「氣功態」,印度最古的文獻(吠陀),便是祭神的頌詩、咒語集,反映出印度原始宗教的風貌。瑜伽在<吠陀)中是一種祭神的禮儀。中國有關食氣及神秘方術之事,最早亦見於巫術文化的結晶<山海經)。 (國語·楚語)也有記述古代楚地巫術盛行的情況說:

  「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又能齋肅哀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現,在女曰巫。」

  古人把巫覡徹聽徹視、智通上下的超常能力歸諸於神明的降臨,從現代氣功學的觀點看來,巫覡們「精爽不攜貳」、 「齋肅哀正」,專精緻志,掃除雜念,以極虔誠的心情專註於對神明降臨的期待,自然很有可能進入氣功態,顯發出人類潛在的特異功能。中國傳統的、據稱出於殷末周初的(易經),便是一種巫覡卜筮之書。 卜筮者須先齋戒清整身心,嚴肅莊重,達到心無雜念的靜定狀態, <易傳)所謂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正是齋戒事神者進入靜定的寫照。這種齋法,實為儒家修養功夫之源,後來還被道家莊子及道教所繼承發揮,作為一種修養方法。

  第二,醫療養生。

  喜瑪拉雅山北的華夏先民,所處生存環境的惡劣,使他們養成了一種與自然作頑強鬥爭並沉醉於鬥爭勝利而獲得生存權利的樂生精神。他們發明的導引、氣功術,更多與疾病作鬥爭有關。 <路史)前紀卷九記陰康氏時,因水瀆阻滯,民多患風濕之病,乃制「大舞」,以利導關節,這種大舞,便是醫用導引氣功術之濫觴。陰康氏遠在伏羲氏之前,距今當有七八千年之久。 <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此類記載。先秦醫書大成(黃帝內經·素問)開篇即以「天師」 (實即巫師)答黃帝問的方式,論上古之人因善「養生之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故能終其天年,壽過百歲,表明以氣功保健、預防為首的醫療思想,在先秦時代就已相當成熟,淵源可上朔至原始社會。上古巫、醫不分,巫術的一大用場就是治病。(公羊傳·隱公四年)注云: 「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也。」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說: 「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移精變氣,即「移易精神,變化藏氣」,@即通過調攝心意,使五臟氣發生良性變化,亦即通過心理鍛煉改善生理狀況,這正是現代化氣功的實質。祝由,即氣功祝咒。這裡說明上古華夏先民的醫療方法,主要是在普遍練氣功的基礎上進行祝咒治療、與華夏民族之樂生貴生不同,印度先民更傾向於精神上的超脫,但他們也知道瑜伽鍛煉有治病、健身、延壽之效,<白騾奧義書)即說修習瑜伽,可令「身輕得康健,寡慾顏敷愉」<吠陀)中所說生命氣是蒲拉那, (hana),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元氣」含義相近。

  第三,潛在特異功能的自然發現。

  現代不少先天性特異功能者的存在,說明此類人物在古代也可能有,中印兩國的古籍中有不少此類記載。特異功能者在發揮其功能時,必須攝心入靜,排除雜念干擾,進入氣功態,這種氣功態的多次體驗,很可能啟發他們自覺進行氣功鍛煉,以加強、鞏固其功能的試驗。此類特異功能者,很可能就是早期瑜伽、氣功術的發明者或重要改進者,並且可能是古代眾望所"刁的首領、聖哲。印度傳說造四(吠陀)的白凈仙人,耆那教主大雄之前的二十三位祖師,中國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大禹等人王,皆被賦予半人半神的色彩, <莊子)稱為「得道」者,蓋皆此類特異功能者。

  第四,自調其心的本能。

  自調其心,與鍛煉肢體一樣,可以說是人類所具的一種本能機制。它的發現,恐怕要比用理性思維認識世界還要早。理性思維能力尚不發達、思想古樸單純的古人,在漫長的夜晚,幽寂的山洞林野,面對深邃的夜空,比現代人更容易進入無意識的放鬆狀態,從而覺察自我調心與內氣運行的內在身心關係乃至天人關係。他們右腦半球的直覺功能,可能要比現代人更多開發,因而很容易浮想聯翩,從意念的自然收放中掌握調心的技術。

  第五,原始仿生行為。

  原始人在與野獸的鬥爭中,產生了對一些動物的崇拜,天生的模仿機制,促使他們去摹仿所崇拜的動作、由於和動物接觸比現代人更多,他們對動物可能觀察得相當仔細,發現蛇,龜、鶴、鶴、鹿等動物所以長壽或有力量,與其本能性習慣有關,如蛇靜多動少,行動時靈活宛轉,能以氣吸攝獵物;龜呼吸緩慢,可多日不食;鶴引頸吸日光,舞姿優美。這些本能性的動作或習性,今天看來其實是一種「動物氣功」。現今世界上還有更具氣功本領的動物,如有軟硬氣功的大西洋磨球豚,汽車壓不死的西班牙蛇,踩不死的尚比亞鼠等。長期觀察,使人們去摹仿動物的氣功,一類效仿動物動作的瑜伽術、氣功於焉發明。印度瑜伽體位法中有牛頭功、蛇功、孔雀功、鸛功等, 「六支瑜伽」的制氣術與龜息有關。中國古代則有蛇行氣、魚鱉行氣、五禽戲等氣功、導引術。

  第六,外星人之傳授。

  只要稍為越過地球中心、人類中心說的狹隘局限,以全宇宙為坐標系來放眼縱觀,就無理由排除外星有高度文明生物存在及來訪的可能性。宇宙學家通過電腦計算,估計僅銀河系中,就有一百億星球有智慧生物生存,大量的「飛碟」現象,及埃及金字塔、蒂亞瓦納科太陽門、秘魯薩克賽瓦曼的倒立巨石等古代文化早熟的不解之跡,都在透露外星人曾來拜訪的信息。古印度傳說<吠陀)天啟,佛教說眾生自光音天降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聖人如伏羲、女媧等,被描繪為人面蛇身,很可能是外星來客。據傳瑜伽、道,便是他們的發明。佛教<摩登伽經)說: 「梵天修學禪道,並有大智見,造<韋陀)論,流布教化。」這位修學禪道而造<吠陀)的梵天,蓋即天外來客。 (莊子)稱伏羲、女媧皆得道者, <易)卦象的原始模式,也被溯源於伏羲。由此而言,瑜伽、氣功,有可能屬地球外文明的移植。

  實際上,從現代氣功現象看,既可以說瑜伽、氣功起源於遠古,也可以說起源於現在。氣功界不斷湧現的新功法,有的自稱無師創悟,有的源於仿生,有的則自稱出於外星人的傳授。

  瑜伽、氣功的修鍊,初步效果,可治病健身,祛老延齡,令人精神怡悅,神氣清明,進而可使人產生幻視幻聽,誘發特異功能,甚至進入「忘我」而與宇宙合一的神秘境界,這可由今日氣功,禪定修習者的體驗所證實。在科學昌明的今日,這些超常心理現象、生理現象,尚不能由科學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認識水平還很低下的古人,把它和巫術、宗教聯繫起來,出於文化人類學上的「超越機制」,以本性中趨向自由的欲求為動力,以它為實現超現實的願望,解決「終極關懷」問題的大道,便不足為奇了。瑜伽、氣功大概從其產生之初起,便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宗教的產生,有著深刻的、複雜的內外根源,是人類理智覺醒達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欺壓爭奪等自然壓迫、社會壓迫,與人本性中趨向解放『自由、永恆幸福的欲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本源動力。宗教,是人類用以解決主客矛盾的一種方法,可謂早熟的本性慾求與發育遲緩的理性認識、科技文明之間的一種調和劑。

  隨人類理智的逐慚覺醒,文明程度的逐漸提高,宗教思維,也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最初的宗教,與人類文明程度的低下相應,目的僅局限在解決危及人類生存的切身問題——毒蟲猛獸、自然災害的威脅,表現為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這是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初稿。印度古婆羅門教、中國先秦的官方巫教,主題都是向天地日月、風雨雷電等象徵自然力權威的神祗表示教畏之情,祭祀神靈,乃至用諂媚,賄賂的手段,祈禱神靈賜予恩典,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其宗旨尚不出原始農牧業生產所要求的範圍。瑜伽、齋戒,在原始巫教中被作為一種精神的禮儀、與神靈交通的途徑。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東方古邦的文明已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地步,隨青銅器、鐵器的使用,農業經濟進一步發達,創造了可以維持小康的生活資料,養活了一批專業的文化人,使人們有餘暇餘力去思考更多問題,思維圈子隨文化的發達擴展到農牧生產、飲食起居之外,向內反思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向外擴展到對天地、宇宙及人與天地宇宙關係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和思考的出發點,隨地理人文環境之異,在喜瑪拉雅山南北的兩個古老民族那裡已有了頗大差別,瑜伽、氣功被賦予的宗教性取向,也隨之迥然相異。這種哲學思考與瑜伽、氣功結合,在中印兩邦同步進行,在公元前一千年後的約十個世紀里,醞釀蘊積,縱橫馳騁,經百家爭鳴,交流分合,開出了燦爛的智慧之花,湧現了一批聖哲賢明,東方傳統文化的成果,大部分都出在這一人智大開、靈感泉涌的青春時代,以後近兩千年的發展,其實不過是這一時期智慧的詮釋發揮而己。

  由咆哮奔放的黃河泥水所哺育成長的華夏民族,在與大自然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養成了一種摯愛人生、 「參贊天地化育」的現世主義精神,他們的宗教思考,以不滿足於人生短暫所生的對個體生命永生不死的追求為出發點。食氣、導引等方術,早就跟不死的信仰聯繫了起來,被作為一種長生不死方而實踐宣揚。傳為生於商周的彭祖、王子喬等,被作為煉養長生的典範。至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煉養成仙的信仰已相當成熟,見於各家學說中。如道家老莊以「專氣致柔」、 「抱一處和」、 「虛極靜篤」、 「心齋」、 「坐忘」等調攝心意的功夫為「長生久視之道」。 <莊子)形象地描述了超然物外而「逍遙遊」的神人、至人、真人的風采。就連醫書<黃帝內經):也大講上古之人通過養生而「壽敝天地」。專門追求煉養成仙的「方仙道」,活躍於戰國秦漢的齊魯燕幽。由於多種原因,中國先秦時代雖已有了成熟的宗教思想,卻未能像印度那樣產生有教團規模的正規宗教。集煉養成仙思想大成的道教,到公元二世紀才姍姍來遲,已是受了印度佛教的刺激啟發。另一方面,華夏先民還在官方、民間的巫教中運用「齋」的技術,至春秋戰國時代,齋法也開始離開祭壇,原來由齋祭占卜而「神諭」的「天道」,被道家拉回自然中,賦予理性的衣裝;又被儒家拉回人間,從人倫教化的角度予以發揚,形成其以道德實踐為本的獨特瑜伽體系。大體而言,先秦文化的主流儒、道、醫、神仙等諸家之學,皆與可歸於氣功的調心術密切相關。及至以此類修養功夫為其學說核心「道」之根本,修養之道與哲學思辨之道在終點上合而為一。

  印度次大陸經濟的發展,似乎比中華要先行一步。當中國殷商之末青銅器時代,印度便已開始使用鐵器,隨農業的發達手工業、商業也有了較大規模,出現了數十個城邦國家,建立了非常像樣的城市設施,供養著社會上層人士,這使印度人具備了孕育高度智慧的物質條件。理性從禱神的祭壇中萌發,從原先崇拜的眾多自然神中,抽象出了一個玄學氣十足的「梵」 (Brahman),奉為宗教信仰的歸宿和源泉。在闡釋<吠陀)的<森林書)中,瑜伽、禪那被作為敬拜神或梵的方法。以後陸續出現的<奧義書),哲學色彩愈益濃厚,瑜伽的地位也愈益重要,不但是一種敬神的禮儀,而且更被奉為與梵合一。使個體生命超升、心靈解脫的道,成為婆羅門必習的課目之一。早期的<歌贊奧義書)第七篇第六章,以瑜伽中的禪那<Dhyana)為使人臻於偉大之道,稱「靜慮為大梵也」。 <泰迪梨耶奧義書)第九章所舉婆羅門學者從師所受的道(nam)中,包括有屬於瑜伽的靜定。該書第四章稱婆羅門修行者「以信為其頭」法律為右翼,真理為左翼,瑜伽為腰,以瑜伽術為宗教修養中的重要內容。

  與華夏先哲一樣,這時期的印度婆羅門先哲,也反省人生之短暫、多苦多難,把永生不死、合一於梵作為信仰及瑜伽修習的終級目的。 <唱贊奧義書)第四章說,若人至誠唱誦「崦」這諸天皆人的不滅之音而修瑜伽, 「人乎此已,如諸天之不死也,彼則永先。」<泰迪黎耶奧義書)第二卷第三章頌云: 「敬思大梵為生氣,其人生存自可久。」以後為印度諸教所共談、關於生命現象的業報輪迴說,在(奧義書)中有了較系統的闡述。這一學說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血肉之軀與非物質性的自我、自性、神我或靈魂「阿特曼(Atman)之結合,肉體雖生滅而自我不死,肉體死亡後,自我受生前行為所積集的「業力」之驅迫,依生前業之善惡轉生於「三道」:若生前誦(吠陀),敬神明,按(吠陀)的規定修習苦行、布施、正行、不殺生、禁慾、同情、瑜伽等,死後自我可投入「天道」而成神,永享福樂;次等者投入「祖道」,先至月宮享樂,業盡後轉生於人間,為四種姓中的前三種(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若生前不信神,不按教典中的規定修行,盡種姓義務,死後其靈魂將沉淪於「獸道」中,墮入地獄受罰,然後轉生為低賤的第四種姓旃陀羅或動物,植物。自我被所造業所縛,不斷轉生於三道中,如車輪轉動不休,終無了期,叫做「輪迴」。那些在森林中沉思冥想的婆羅門祭司,對於永無保持肉體不死,長駐人間,遠沒有表現出像古代華夏的隱士、方土們所懷的熱忱,他們不大摯愛人世,最嚮往自我永遠超脫三道輪迴,離開肉體、業、人世而與永恆不滅、為主為尊的大梵合一。他們在瑜伽中沉思,孜孜探求與梵合一之道。 「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學,於焉創生,成為印度新老婆羅門教教義主幹。梵我一如,謂個人內心的自我與宇宙的理性、實體大咒,本來同一,用<奧義書)中重複多次的話來說,即「我即彼(大梵)」。常入被世俗的愚痴無明、情慾、業力所迷惑束縛,既不覺知自心中的主人公自我,也不認識字宙靈魂大梵。只有按傳統的<吠陀)之道修行,體認自我與大梵不二,使可永遠脫離輪迴及世間的種種痛苦,永恆安樂,不生不死,這種永恆幸福的境地叫「涅架」被印度各宗教共奉為最高目標。達到涅槃」的修行之道,主要有苦行、瑜伽、知識(哲學識辨),瑜伽的作用愈到後來愈顯重要。如<羯陀奧義書)說: 「太古識彼(大梵)真,修瑜伽可致」o修道求涅架成為婆羅門種姓男子的人生終極理想。這種追求被制度化:一個婆羅門男子的一生分為四期,少年學習<吠陀)等經典及諸「明」 (知識技藝),青年結婚生子,中年操持家國俗務,晚年出家遁世,進入森林,加入修道者的集團,修習苦行、瑜伽,專求涅槃」。不少貴為國王者,也遵循這條人生道路,以做一個森林苦行僧為歸宿。把(吠陀)祭儀變為哲學玄思的<奧義書),即出於此類森林修道者之手,其中所蘊含的東方古典智慧,曾使近代西歐大哲叔本華傾倒。

  婆羅門教所追求的梵我合一的涅槃」境界,」系依森林苦行僧們瑜伽中的體驗所建立,西方人稱之為「實踐的神秘主義」。與梵合一之涅槃」,與莊子所言「與道為一」相近,在<奧義書)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定達「三摩地」時的主觀體驗。如<蒙查羯奧義書)云: 「不由余諸天,苦行或事業。唯由智清凈,心地化純潔,靜定乃見彼,無分是太一。當在靜定中離概念、思量,能靜慮者與所靜慮之大梵的對立消泯,此時絕對無分的「太一」心境,超乎生滅,便是死後徵得究竟解脫的前奏: 「彼等長逝時,入乎大梵界,死生得解脫,一切無掛礙。茌這種信仰的籠罩下,在這個對精神解脫比對物質享受更為重視的地方,在這個「思考興趣大於實用的唯一無二的國家」。與瑜伽、苦行結合的哲學或宗教思索,成為其文化精英們的專長,創造出了世界上內容最為豐富多彩、玄思最稱深沉緻密,最具超越精神、出世情調的瑜伽文化。

  婆羅門教教義不僅指導祭司、苦行僧的宗教生活,而且是古印度人世俗生活法則之源,是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的神學依據。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信條之歸結點,是維護被(吠陀)說成是從梵天之口所生的天胤貴胄婆門種姓的世俗尊貴地位。隨著印度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婆羅門宗教信條至佛教誕生時代,呈衰落之勢,出現了多種反婆羅門傳統觀念的「沙門思潮」。這種思潮的出現,當然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重大變革,或解釋剎帝利種姓代婆羅門而勃興,沙門思潮乃剎帝利(武士)思想衝破婆羅門政治限制的反映;或解釋為封建制從奴隸制的衰頹機體中誕生的徵兆。與政治上剎帝利掌權的諸國興旺發達並互相攻伐相適應,印度思想界可謂百家爭鳴,十分熱鬧,與中國春秋戰國之交相似。

  新興的沙門思潮,流派眾多,見解各別,佛典中說有九十六種外道、六十二見,著那教經典說有三百六十三見,其中影響最大者為佛典中常說的「外道六師」: (1)尼乾子·若提子(Niiganth-aNataputa),即耆那教始祖摩訶毗羅(MakkhaliGosala)大雄,以命及非命的二元論解釋一切,倡業報輪迴、靈魂解脫,以持戒、苦行為解脫要道。 (2)末伽黎拘舍羅(makkhali-ctosala)屬耆那教分支「生活派」,佛典名「邪命外道」,唱無因論、宿命論,主張聽天由命。 (3)散惹夷·毗羅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宣揚懷疑論、不可知論,佛典稱為「捕縵論」 (難以捕捉鱔魚學說)。 (4)婆浮陀·伽旃那(Pukudha Kesakamdnln),唱地水火風苦樂命七元素常住、積集組合而成萬物論。 (5)富蘭迦葉(PuranaKssapa),唱無因無緣論,否認善惡業報,倡導暴力無罪。 (6)阿耆多·翅舍欲婆羅(AJ「n Kesakmbala),唱人身唯四大所成,無靈魂存在、死後斷滅的唯物論,否認輪迴業報,奉行享樂主義,佛典中稱「現世涅槃論」,名為「順世外道」——順應世俗觀念、流行於民間的學派。六師中以尼乾子·若提子和末伽黎·拘舍羅倡導的耆那教勢力最大。佛教,其實也是沙門思潮中與耆那教勢力相當的一大家,沙門思潮同各家的哲學觀異雖然千差區別,但否定婆羅門教三大信條,主張種姓平等政治實質都是一致的。 (Sramana))——出家修道者們所掀起,沙門們按師徒關係組成集團,或大或小,常常成群結隊,遊行山林,乞食村鎮,或裸體披髮,或剃髮披布,或剃髮留辨,形服各異,見解行為各別,出沒於村落城市,各自講道傳法,收徒授學,見解行為各別,並常常互相辯論,形成人類歷史上一種文化奇觀。他們中間的不少派別,雖然反對婆羅門教三大信條及哲學觀,但也繼承了傳統的苦行、禁慾、瑜伽等修鍊方法,其宗教教旨、哲學觀,也往往與瑜伽中的體驗有關。佛教<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即說當時沙門、婆羅門的各種見,依據的是在「定意三味」中所發宿命通的直觀。耆那教教祖大雄,據傳即王子出家,坐禪修道十三年,才創宗立教,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也是同類人物。他所創立的佛教,可謂沙門集團中最重瑜伽實踐、瑜伽禪定之學最稱精深博大的一家。

  釋迦牟尼的禪思體悟

  世界三大宗教中,數佛教最為古老。如果說。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崇拜一神為根本宗旨,因而崇拜超自然的神成為西方世界對宗教特質的一般概念的話,佛教,則表現出另一種風貌——它極反對一神崇拜,而主要與瑜伽、禪定的實踐有密切關係。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以教主自稱開所受的神啟為源不同,佛教之源,被歸於教祖釋迦牟尼在禪中思索的體悟,這是佛教與其它宗教相比較而見的首要特徵。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說: 「若離祈禱便無有生命的基督教,若離禪觀便無活的佛教。」禪思,的確是佛教生命的源頭活水。

  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誕生於沙門思潮澎湃的古印度,出生在文明發達較早的恆河上游地區——佛教稱為「中國」的一個城邦一一迦毗羅衛(Kapilavastu),其地在今尼泊爾南境,釋迦為該國國王凈飯王長子,屬釋迦族,剎帝利種姓,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徒眾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關於他的誕生年代,北傳佛教共有七十多種傳說,前後相差五六百年,現在為學術界和國內佛教界普遍採用的釋迦生卒年為公元前565--486年,此系晚近學者根據前齊(善見毗婆沙律)後面的「眾聖點記」,及阿育王即位年代的希臘、中國、印度史料之考證而定,從考據學的角度來說最為可靠。但「眾聖點記」僅出自一個佛教部派的傳說,阿育王在印度古史上前後有過好幾位,筆者認為這一考證結果亦未必符合史實,從佛教思想與<奧義書)的關係看,釋迦的生卒年可能比這還要早。這是一個不易說清的問題,此姑不論。

  釋迦出身的迦毗羅衛,處於當時新興的摩揭陀、僑薩羅等剎帝利強國的威肋之下,年事已高的凈飯王,把振興邦國的希望寄託於這位相貌圓滿福態、姿質稟賦超群拔萃的太子。悉達多自幼受到很好的婆羅門的文化教育,父王為他聘來跋陀羅尼婆羅門,教他遍學(吠陀) <梵書)等六十種婆羅門聖典,又聘武師教習騎射摔跤等諸般武藝。婆羅門傳統的瑜伽術,當為悉達多太子所學課目之一。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二等載,一次悉達多出城郊遊,見農夫耕作之苦,生大憂愁,思慮此事,在一株閻浮樹下打坐,很快便進入初禪,嘗受到定中之樂。這表明他有很好的禪定素質。禪定的體驗。與他以後的出家大概很有關係。

  悉達多生性沉靜,內省力極強,經常反省人生的意義。14歲時,出城遊玩,見到病人、老人、死人、修道沙門四種人,對他刺激很大,回宮後總是深思人命無常,自身也難免老病死,萌出家修道之念。凈飯王憂慮他出家,特意為他娶妻納妃,修建三宮,廣聚妹女,整天歌舞娛樂,希圖用人間的聲色玩樂來羈縻他,但對豪華溫柔、輕歌曼舞的厭膩,更助長了悉達多出塵離俗、探求出離生老病死之道的超越性慾求。一天夜裡,他背著家人,離開王宮,剃除鬚髮,披上沙門穿的袈裟,開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當時印度沙門的修鍊,主要有苦行與禪定二途。釋伽先師事王舍城外有三百徒眾的阿羅蘭仙(Aradabkalama),行禁慾之「梵行」,修學禪定三年,深入佛教所說定中唯見無所有的「無所有處定」,盡窮師之所證,然亦未從中發現足以解悅生死之道。於是另訪有七百徒眾的郁頭蘭仙(Udrskakamapu仕a)繼續習禪,深入更高一級的「非想非非想處定」,證到了佛學所謂世間禪的頂峰境界,然從此中亦未見解脫之道。釋迦所師事的這兩位瑜伽師,學術界認為是婆羅門教數論派的先祖。現代西方有人依印度瑜伽學做禪定實驗,據稱證人了有色界定、無色界定,入最高三摩地,撰有<一個瑜伽者的經歷)一書述其修定過程,得出的結論一如當年的釋迦:此中並無解脫之道。

  釋迦離開郁頭蘭仙后,赴伽耶(Caya)城南優婁頻羅村的苦行林,與苦行沙門為侶,修習苦行。據佛典載,釋迦自稱修習過長立不倒、卧於荊棘之上、拔除鬚髮、在烈日下曝晒等苦行,並根據苦行才「摩擦濕木不能生火,摩擦乾木才能生火,須清除體液,才適宜於接受知識和覺悟」的類此推理,不食煙火食,食用過種子、草、牛糞,乃至日食一麻一米,最後絕食修定,直到呼吸完全停止,聽到身中血液在暗中流淌,頂骨似欲開裂,腹中痛如刀剖,全身發熱似投入火坑。這樣六年下來身體乾瘦至極兩目深陷,全身僅皮包骨頭,由於定力的維持,雖然心中尚覺清爽,但他所追求的解脫之道,卻了無蹤影。於是,他放棄了苦行,到附近尼連禪河中洗了個澡,接受了一位牧女供養的乳糜,調養好了身體,然後來到一株畢缽羅樹下,敷吉祥草墊而坐,發誓: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四決意獨闢蹊徑,開創一條解脫之道。他還是用最初所學的禪定方法,調和身心息,克服雜念、睡眠、昏沉,「降魔」之後,次第入於初二三四禪,苦樂皆舍,萬慮俱捐,心如明鏡止水,清靜澄徹。在如此寂定的情況下,超心理的潛能依次發現,時證得宿舍命通,「億念久遠初始事,前世所經如昨暮。」繼而又發天眼通、他心通、神變通,自己和眾生生命流轉的情景,一一現前。

  按佛教之說,釋迦牟尼修行至此,不過是證得共外道的五神通,尚未見解脫之道,他覺悟成佛的關鍵一著,亦即佛教禪的孤發獨明,釋迦牟尼的獨創,是在寂心中思索,運用「緣起法則」觀析推究,追究生死苦惱的因果。用佛教禪學的術語來說,即是在奢摩他(止)定心中以智慧修毗婆舍那(觀)。釋迦所修的觀,小乘、大乘佛典中一般都說為「十二因緣」——造成生死輪迴的十二個因果鏈條的互相聯結關係。釋迦把生死輪迴之因歸結於自心,推究到最後,認為「無明」乃引起生死苦惱的最終根源。據稱他以智慧反觀,滅掉了無明,即於無明滅處「生智」、 「生覺」,當天色破曉、明相現或明星出時,霍然大悟,解脫一切系縛,窮徹宇宙人生的實相,成為佛陀——大覺者,具足的尊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為「無上正遍正覺」,即覺悟真正、圓滿、至極無上的大聖智者。釋迦對其覺證十分自信,常自稱「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實,見如真。」①釋迦成佛後,在樹下坐禪二十八天,享受解脫之樂,然後走向人間,授徒傳道,說法度人。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出家眾的團體「僧伽」。從此,一個具有教主、教義、教團的大宗教出現於東方,漸傳遍大半個亞洲,主宰了上百代無數人的精神世界,至今在全球尚有二億以上的信徒。

  從各種佛典的記述看,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所得的宗教性體驗或宗教性智慧,是佛教建立之源。這種體驗或智慧奉為佛教善義即「法」的核心,稱為「涅槃」或「無上菩提」。釋迦證得的「涅槃」或無上菩提,及由這種無上菩提升華或重鑄的人格、生命典範,成為後世佛們弟子信仰的起點和終極的歸宿。釋迦說法四十餘年,滔滔不絕,積數千卷,無非是講如何像他一樣證得無上菩提、入「涅架」的方法原理。佛教徒們的宗教修持實踐,不過是步釋迦後塵,按釋迦所教誡指示的原則去約束自己的身心,尤其是修禪定,以求或快或慢地達到釋迦所證的「涅架」境地。而所謂由釋迦證得的無上菩提、 「涅架」妙心,無非是指在禪思中所得的一種完全擺脫煩惱、超越時空生滅、 「實極安樂」的體驗,這種體驗在佛典中終歸被定義為不可言說的東西,意味著這是一種常人從未有過的特殊經驗。善於把握佛學心髓的中國禪宗,稱釋迦牟尼證得者為「佛心」、「佛性」,確信人心佛性皆同,乾脆撤開成千上萬卷佛經文字,欲圖在當下頓見佛心,而且把其所見稱為從佛以來代代相傳「以心印心」的心,集中體現出佛教的特質——以禪的某種體驗為立教之本,以通過禪修實證這體驗為全部教義、宗教實踐的本質,以體驗的代代相傳不斷為其宗教生命的活力所在。當然,這只是指主要由僧伽傳承的精英佛教而言,不包括以神佛崇拜為實質的民間佛教。

推薦閱讀:

瑜伽师地论(五)
脖子的僵硬瑜伽幫你解決
適合在早上做的春季喚醒瑜伽 ,睡懶覺也熱還不如運動起來
7種瑜伽體式幫你快速燃脂
為什麼印度瑜伽修行者能幾秒之內暫停心跳?心跳不是腦幹負責大腦皮層管不了嗎?

TAG:瑜伽 | 禪定 | 氣功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