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讓課堂止於靜 (向永知)

--學生問題意識的缺失與喚醒向永知(《江蘇教育研究》2014.3)世界的奇思妙想,是非線性、發散性和劣構性的。(見表l和表2)表1情境資料蝴蝶效應探究目標聯繫的內涵教師預設1.從「蝴蝶效應」中你發現了什麼?2.什麼是「聯繫」?包括哪兩個方面?3.哲學上的聯繫與生活中的聯繫關係如何?問題設計學生存疑1.「蝴蝶效應」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2.聯繫發生是否有條件?聯繫產生的過程是什麼?3.聯繫的範圍、本質分別是什麼?4.聯繫有無方向性,是單向還是雙向?5.事物間的聯繫始終不變嗎?6.聯繫都是有益的嗎?表2情境資料愚公移民探究目標聯繫的普遍性問教師預設1.從「愚公移山」到「愚公移民」是如何體現聯繫的普遍性?2.聯繫普遍性包括哪三個層面?3.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間都有聯繫嗎?4.聯繫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題設計學生存疑1.陶淵明設想的「世外桃源」與外界是否有聯繫?2.有沒有相互間不存在聯繫的事物?世上有無獨立的個體?4.如何解釋各種意料之外的突髮狀況?5.「有機整體」是相對什麼而言?6.聯繫有多普遍?我們所說的「風馬牛不相及」「差了十萬八千里」都不科學嗎?二、歸因:誰弄丟了我的問題重新檢視課堂活動,不難發現被漠視的學生及學生的問題意識。那麼,學生從「問號」到「句號」退變的背後推手到底是什麼?為此,筆者圍繞「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進行了大樣本的問卷調查,旨在從師生兩個維度來透視和甄別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以期實現課堂的質變和重構。1.學生方面的原因(1)心理因素第一,畏懼心理。教學交往原本是主體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相遇,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寬容和愛的品性。但是,現實課堂里教師是權威的化身,既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社會價值體系的代表者。「冒犯」教師權威、不走尋常路的學生,往往被冷落甚至被譏笑、訓斥。正是這些充斥於課堂的壟斷和霸權,在不知不覺中遮蔽了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因喪失追問的心理安全而習慣於接受。第二,迷信教材。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材是一種教學素材,也是引導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是手段,學生的發展才是目的。可是,現實教材本身卻被異化了,教材成了金科玉律,成為教學亦步亦趨的嚮導。因此,在學生的眼中,教材上的知識就是真理,學會教材上固化的知識成為教學的目的,不能去質疑,更不能用超越書本知識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將問題止於教材。第三,應試心理。學習動機是個體發動與維持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應試教育承襲的是「知識為本」「知識至上」理念。由此,不少學生認為,讀書就是「教、學、考」三位一體的活動,完全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當應試成為終極目標,學習知識的出發點就會背離興趣和特長,背離自身成長的需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問題的衝動。(2)能力因素第一,知識面不廣。當前的學生為了升學埋頭於書山題海,重複於機械訓練,生活在「教室——食堂——宿舍」這個特殊的三角區內,平時除了教材和與之相關的教輔練習外,一般很少涉及其它書籍,很少接觸社會生活,尤其在一些崇尚封閉式管理的寄宿制學校更是如此。這種遠離社會、與世隔絕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是答題應試的機器人,知識面狹窄,思維缺少廣度和深度,更不用說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了。第二,口頭表達能力差。「授受式」課堂中,教師控制整個教學過程,把持著三尺講台。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欽點」和「恩准」下方能發言,偶爾有機會站起來,或因揣摩老師想要的答案而迷惘,或因掉進老師的問題陷阱而窘迫,極少有口頭表達自己真實思想的機會,口不從心。(3)行為因素長期以來,教師熱衷於傳授那些固定化的、事實性的、結論性的知識,而極少涉及知識的探究生成過程,課堂成了表演教案劇的舞台。正是這種「授受式」教學,養成了學生普遍的依賴性和受動性,習慣於老師來羅列知識點,講透重難點並給出標準答案。學習過程因此少了體驗,少了感悟。也少了質疑爭辯和反思。靜觀、靜聽、靜思最終成為最實用的學習方式。此外,當下一些示範課、評優課上出現了另一種值得關注的極端現象:「機灌代替人灌」「為了探究而探究」「熱熱鬧鬧地合作學習」等,這種課堂泡沫的背後仍是對學生主體角色的漠視。2.教師方面的原因(1)狹隘的課程觀——不屑放問。以政治學科為例,在一些老師眼中,新課程就等於新教材。政治課教學就是消除學生與教材、與國家意識形態及政治形勢間的不同認識,統一學生思想。誠然,思想政治課有統一學生思想的功能定位,但真正的思想統一,必須經過各種思想觀點的展示、交流、碰撞、整合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透視當下社會生活基礎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及生成新問題的過程。而部分老師卻擔心,如果放問給學生的話,課堂可能會亂象叢生,課時肯定會比較緊張,這樣性價比低。殊不知,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也是新課程的應然目標之一。(2)權威的教師觀——不願讓問。「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習慣於扮演「知識傳授者」角色,把持著課堂交往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學生作為知識的「存儲器」,總是處於被支配、被控制的執行者和工具人的地位。所謂的師道尊嚴就異化為教師權威和課堂專制。以課堂言語交往為例,調查發現,學生的課堂言語行為大多數(佔93.8%)是被動地對教師提問的應答,而由學生自主啟動的言語交往則微乎其微。教師不願讓問給學生,反映了「獨白」式課堂中實際存在的隱性霸權,久而久之,習慣了這種課堂文化的學生會不自覺地把思維的自主性交給了老師。(3)程式化的教學觀——不敢接問。教學設計的模式化、教學內容的教條化、教學策略的經驗化,成為當下課堂生活的一種無形樊籬。從形式到內容、從顯性的知識到隱性的價值觀,教學諸環節都被以一種刻板的、結構化的方式固化了,課堂上的一切交往活動完全按照老師預設的「行進路線」在演繹,一般不出其左右。老師「適時」的提問往往是把學生騙進預先挖好的陷阱,「精彩」的點拔卻是在不斷調控糾偏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偶爾有學生大膽提出「另類」問題時,老師很少有正面接招的,或模稜兩可簡單肯定,或罔顧左右而言他,或剎車調頭原路返回。當學生的存疑大多被輕視或只能依賴其自愈能力時,問題意識的漸近丟失則成為一個必然的事實。(4)標準化的評價觀——無視新問。應試教育下的「標準化」評價,一是片面強調絕對的評價標準,過多關注被評價對象的共性和一般特徵,而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豐富性;二是片面強調量化範式下的評價標準,簡單地把複雜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的關切心等綜合素養量化為幾個僵硬的數字。課堂上當學生好不容易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時,有的老師置若罔聞,有的老師用冰冷的「標準答案」來搪塞。一言以蔽之,所謂的「標準化」是對獨特個性和獨立思想的閹割。三、策略:莫讓課堂止於靜錯位的課堂教學交往,必然導致學生問題意識的淡薄和學習主體性的喪失。那麼,我們的課堂如何找回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勇於質疑、大膽猜測的意識,讓他們走出教室仍然面對問號,懷抱新奇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問題情境是孵化問題的搖籃,特定情境氛圍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為此,教師首先要把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我要學」的求知慾望和內在衝動,從而使學生進入探究問題的準備狀態。「情境——興趣——動機——問題」是學習願望產生的一條路徑,正所謂「觸景生情」。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新穎性和趣味性,能夠聚焦社會熱點,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要有劣構性和開放性,能夠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大膽地批判、懷疑和奇思妙想;要有生活性和真實性,能夠寓於學生當下的生活之中,引發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共鳴。2.留下思維時空,讓學生「有問」。留白是一種智慧。此時無聲勝有聲,此處無物勝有物。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憤」與「悱」是一種疑非疑,懂非懂,知未知的狀態,是教師刻意尋求的一種時機。為此,課堂教學應著眼於「最近發展區」,給學生留下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有疑問時,你能啟發他頓悟;當學生心理出現矛盾時,你能巧妙地疏通:當學生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你能及時地捕捉並授之以漁;當學生問題達成時,你能引導其超越最近發展區並拓展多元思維等,這樣的課堂必將走出一個個會思考、善思辨、有思想的獨立人。3.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里指出:「沒有了平等,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平等意味著不存在絕對的權威和對真理的獨佔,師生雙方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和機會。因為只有在民主、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里,學生才可能獨立地發表見解、自由地想像和創造。相反,壓服、壟斷、霸權都將遮蔽學生思想的靈光。為此,教師必須走下神壇,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讓課堂充盈著自由和民主的氣息,使得教學成為師生間平等相處、互相協作、共同探究的過程,這樣會使學生心情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對話中去。4.回歸生活世界,讓學生「善問」。生活是人類一切科學的基底,走向生活是教育獲得生命力的根本路徑。為此,課堂教學必須面向生活世界,讓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首先,要關注當下社會生活。現實生活豐富而多彩、真實而複雜,蘊藏著無盡的教育資源,教學要從單純的書本、封閉的教室走向豐盈的生活,尋覓生活中的政史地、理化生……實現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統整。其次,要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學生生活是以其固有天性而展開的,自然、本真而又生氣勃勃。教學必須從「成人生活」走向「兒童生活」,關注生命的本來面目和本真意義。再次,要構建學生可能生活。可能生活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它是超越現實又可以在現實生活之外被預期的生活。建構個體的可能生活是對人性自由的彰顯和捍衛,它將告訴人們何為生命意義。《學記》日:「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實現課堂生活的質變和革新,必須「善待問」,從「知識課堂」走向「探究課堂」、從「獨白」走向「對話」,在知識復現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生命復活,這樣的課堂才是幸福的課堂,這樣的教育才是美麗的教育。(向永知,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213003)
推薦閱讀:

【致遠|課堂】宋畫臨摹(花鳥)
《山居秋暝》課堂實錄
五星大廚課堂:揭秘原創滷味菜品9款
名醫課堂丨如何正確看待不孕症?
從上課收手機寫起

TAG: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