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系列講座

古詩詞系列講座-格律詩寫作

2011-06-30 19:25:00|分類: 社會雜談 |字型大小訂閱

寫格律詩,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連平(三連仄);三忌換韻;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舊韻亂用。

  一忌孤平:所謂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後一個韻腳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則為犯孤平。孤平為詩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聲,除去第七個韻腳字外,只有第四個字是平聲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韻腳的句子,就是說,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字的句中(即韻腳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韻腳的句中,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論之說,第三、第五字變為仄聲字,就變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這樣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卻犯了尾三仄,當然,對於初學者,尾三仄不是太嚴格,如果能避免,則更好。

  二忌尾三連平(三連仄):是指每句最後三個字都是仄聲或都是平聲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後一字是仄聲,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聲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詩家之大忌。

  三忌換韻:是指一首格律詩中,韻腳的字的韻部,只能在同一個韻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韻部,就是換韻。所謂韻腳,就是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如果第一句押韻,其韻腳也包括在內。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與第二句相同位置間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與第三句相同位置間的字,平仄相同,即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詩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實是兩幅對聯,如果一幅對聯,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詩中,盡量不要有重複的字,但是在一個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過平直,沒有味感。

  八忌新舊韻亂用:是指在同一首詩中用韻,要麼依舊韻(平水韻),要麼依新韻(中華14新韻),不能新舊韻混用。當然,亦有以詞韻(如詞林正韻)作詩者,詞韻比詩韻(平水韻)相對較寬,但是,即使是以詞韻為據押韻,也要在同一個詞韻的韻部。

格律詩的三個基本要素:詩韻、平仄、對仗。 前面講了,格律詩是絕句和律詩的通稱,格律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麼,我們在寫格律詩的時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個基本要素。 一、詩韻:就是詩的韻腳,格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上面講了寫格律詩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換韻及八忌新舊韻亂用,就指詩韻。簡單地講,就是絕句第二、第四句最後一字押平聲韻且韻腳在同一個韻部,律詩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後一字押平聲韻且韻腳在同一個韻部。無論絕句還是律詩,第一句最後一字可押韻亦可不押韻,常見古人詩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韻。 二、平仄(既粘與對):所謂平仄關係,就是除去最後一字韻腳字外,第二句要與第一句平仄相反,這就是對,第三句要與第二句平仄相同,這就是粘。同樣,第四與第三句對,第五與第四句粘。依次類推。 三、對仗:所謂對仗,主要是指律詩而言的,絕句無所謂對仗。 下面以平起式七律為例,講一下關於對仗的基本常識:○平▲仄⊙可平可仄 ○○▲▲▲○○,  ▲▲○○▲▲○。 (首聯) ▲▲○○○▲▲,  ○○▲▲▲○○。 (頷聯) ○○▲▲○○▲,  ▲▲○○▲▲○。 (頸聯) ▲▲○○○▲▲,  ○○▲▲▲○○。 (尾聯) 關於對仗,只指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就是說,律詩中間的四句,要求對仗。如果中間的四句不對仗,就不是律詩,即使對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關係或無韻腳,也不能稱做律詩,這是一般格式。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詩中,也有首聯和頸聯對仗的、也有只是頸聯對仗的,今人作律詩,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 所謂對仗,一般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對仗有許多說法,如「工對」、「寬對」、「借對」、「當句對」、「隔句對」、「交股對」、「互文對」、「流水對」等。 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下面以前人的詩句,舉例講解:

舉例一: 絕句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一首典型的絕句格律詩,詩韻、平仄(既粘與對)、對仗,三要素全符合。這裡要強調的是,絕句無所謂對仗,對仗當然更好。 一、詩韻:這首詩是首句不押韻式,「天」、「船」在同一韻部,且是平聲韻。 二、平仄(既粘與對):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與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平仄關係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餘各字平仄對立;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 與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平仄關係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與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平仄關係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平仄平平仄」。 換言之,所謂平仄,以絕句為例,第二句中每個關鍵字(主要在二、四、六、七字)與第一句中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反,既為對;第三句中每個關鍵字與第二句中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同,既為粘;第四句中每個關鍵字與第三句中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反,亦為對。如是律詩,則第五句與第四句,諸字平仄相同,亦為粘,第六句與第五句諸字,平仄相反,亦為對依次類推。 三、對仗: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對「一行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含」對「門泊」,「千秋雪」對「萬里船」。 舉例二: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全詩雖然押的平韻,但是沒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後聯不粘,後兩句失對,所以它不是格律詩中的絕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絕,或者稱做古風詩。 這裡強調一下,上面所舉例的兩首詩的格律,都是依舊韻(既平水韻)品讀並講解的,比如「一行白鷺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舊韻中是仄聲,而在新韻中卻是平聲字。新舊韻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作詩中,一定要新舊韻分清,不能在一首詩中新舊韻亂用。 古人寫格律詩,是嚴格按照韻書來押韻的。

律詩中對仗位置的六種變格: 前面講了,律詩通常在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上用對仗,這是對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對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聯、兩聯、三聯直至全詩四聯上,或者全詩四聯都不用對仗,這就是對仗的變格。古人給出名稱的對仗變格有以下六種: (一)蜂腰體 第二聯(既頷聯)不用對仗,只在第三聯(既頸聯)上用對仗,古人稱為蜂腰體或蜂腰格。 (二)偷春體 把本該用在頷聯的對仗,挪用到首聯上,就構成偷春體,又叫換柱對。 (三)貧對仗 全首詩僅有一聯對仗,則稱之為貧對仗。 (四)富對仗 一首詩有三聯對仗,則稱之為富對仗。 (五)全首對 如果一首詩四聯皆用對仗,就是所謂的全首對。杜甫多用此體。 (六)首尾不對體 如果一首律詩從頭到尾都不用對仗,詩家稱之為首尾不對體。此體極為少見,唯大家李白多用之。 作詩難,作格律詩更難,而做排律詩,則是難上加難,所以,初學者,切勿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可先試作一些絕句,慢慢掌握並運用格律詩的一般格式,以融會貫通,逐步提高,精益求精。

詩及詩的意境之淺見

「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之直觀體現或感悟。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鍊,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像。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著詩人當時的心情故事,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句結而餘味未盡。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人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雲:「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他將境界分為「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標誌著傳統的意境論的完成。詩詞在意境上是同一道理。 作詩,可以分以下六步: 第一步:語言準確。不敢想像,對一件事(或物)的字面意思表達不完整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怎麼能稱其為「詩」呢? 第二步:平仄合律。如果寫格律詩,就一定要遵從格律詩的一般格式來寫,即便是古風,也有其基本的詩韻; 第三步:結構完好。如同一個人一樣,要有頭有腳、有內臟器官 ,對於詩而言,就要在「起承轉合」四大要素上多下點功夫; 第四步:鍊句巧妙。所謂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詩有詩韻詩魂,平鋪直敘的文字堆砌,不叫詩,即使有簡單的韻,也只能稱其為打油詩而難登大雅之堂; 第五步:見解獨特。要通過詩句反應出自己對事物獨特的看法或感受、感觀,不能人云亦云,嚼別人嚼過的飯,毫無意義; 第六步:寓意深遠。要通過詩的字裡行間,聯想到或寓含到更深遠的字面以外的東西。 作詩,反對無病呻吟和矯揉造作,所謂無病強說愁,對作詩而言,是要不得的。

格律詩的寫作章法,概括起來是四個字:起承轉合。

所謂起承轉合,我國最權威的工具書《辭海》是這樣解釋的:起承轉合是「詩文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另一方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 起承轉合是創作詩文的基本章法。 所謂「起」就是「起頭」,也可稱之為「開頭」或「開端」。 「萬事開頭難」。古人創作詩歌非常重視起頭,並且對起頭有很多講究,有所謂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單起、對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託,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等等等等。詩文創作,頭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聲奪人之效; 所謂「承」就是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據情路、景路、理路,將上下文之間緊緊地聯繫起來,上下關聯,前後呼應,或總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順,或舒緩,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風,拂面而來,或如開閘之水,咆哮而下; 所謂「轉」就是轉折、轉換,由情轉到景,由景轉到情,由彼轉到此,由此轉到彼,由事轉到理,由理轉到事,由物轉到人,由人轉到物,或順勢而轉,或乘勢而上,有如奔騰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擋,曲曲折折向東奔流。一首詩寫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轉」,如果轉得好,轉得神,轉得妙,轉得出其不意,轉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勢若奔雷。所以歷代詩人無不在轉上絞盡腦汁,以求收到「攝人魂魄」之功; 所謂「合」就是結尾,結束全文。結尾往往是詩文的精華之所在,是作者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結尾有兩種結法,一是明結,一是暗結。明結就是通過結尾直抒胸臆,闡明事理,抒發感慨和豪情;暗結則是以事說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託和抱負,給人以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結尾往往是詩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遠,引人深思,言雖止而意無窮。 紅樓夢第48回《香菱學詩》中講到,黛玉教香菱學作詩,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她先講「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是說寫格律詩的基本常識,後面又緊接著說「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黛玉後面這話,是針對格律詩以外的詩的寫作方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不要因詞害意,如果有了好的意境、好的詩句,可以不講平仄格律,當然,不講平仄格律的詩,就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風詩了。 所以,在這裡提醒初學者及各位詩友,如果你的詩作不符合格律詩的格式,最好不要特別註明為七律、五律或七絕、五絕之類的題目,免得鬧出笑話。 簡單地講,一首詩的「起承轉合」,就是首句(或首聯)開頭或寫景或寫事,二句(或頷聯)承接前面的主題繼續展開陳述或寫景,三句(或頸聯)要轉以寄情或寄思,往遠大處著筆,第一二句如果寫實的,則第三句就要寫虛的,四句(或尾聯)要歸納收尾,達到前後銜接。

推薦閱讀:

疊字詩詞之美,蕩氣迴腸
你最喜歡的戀愛情話、語句、詩詞等有哪些?
毛澤東同志為近當代中華詩詞做出的偉大貢獻
宋詞《卜運算元·詠梅》如何表現出陸遊內心的糾結?
這些詩詞,一眼就美到骨子裡

TAG: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