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張志俊拳法
陳式太極拳張志俊拳法
(一)
——陳式太極拳新架42式
一、陳式太極拳簡介
陳式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從陳王庭起,陳氏世代傳習太極拳,在陳家溝太極拳一向秘不外傳,直到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陳長興把太極拳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後,逐漸演化成楊式、武式、吳式和孫式,太極拳才慢慢地流傳到全國各地。
陳式太極拳在傳習過程中,不斷對原有的拳路進行加工提煉,逐漸形成了近代流傳的一、二路拳套。一路拳動作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用力以纏絲勁為主,發勁為輔;動作力求柔順,以化勁為基礎,用柔迎剛以化剛,在外形上具有緩、柔、穩的特色。由於動作速度較慢,拳架分高、中、低,運動量可以調節,因此既適合於身體較好的人用來增強體質,也適於體弱和慢性病患者療病保健。
二路拳(炮捶)動作較複雜,要求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以棚、捋、擠、按為輔;動作力求堅剛、迅速,著重彈性勁的鍛煉。套路中有「竄蹦跳躍,騰挪閃戰」的動作,具有快、剛、躍的特色。這路拳由於速度快,爆發力強,較適於青壯年或體力較好的人練習。
通過一、二路套路的鍛煉,可以逐漸揣摩「知己的功夫」,為了求得懂勁,陳式太極拳還創造了對抗性的推手和散手,就是「知彼的功夫」。陳式推手強調捨己從人,根據對方的外力來發揮自己的技法,做到「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因而走架子和推手要交替練習,才能掌握懂勁的功夫。
二、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
1、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2、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3、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4、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5、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節節貫串運動;
6、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7、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8、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三、陳式太極拳的傳承(近現代)
1、陳發科(1887——1957)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字福生,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幼承家學,功夫深厚精湛,是近代最傑出的陳式太極拳代表人物,1928年應邀進京教拳,從此開創了陳式太極拳的新時代,他把陳氏世代秘不外傳的「提高架」和「功夫架」公佈於世。這兩路拳架起點高、難度大,氣勢磅礴、威武俊秀,架子較低、身法較大,動作舒展大方、見功夫快。拳路中手法靈活多變,技擊性強,動作嚴謹規整,勁路清晰細膩,在快慢相間的功夫中發勁完整而頻繁,世人稱之為「新架」。其傳授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宗師級人物,有陳照奎、陳照丕、洪均生、田秀臣、顧留馨、沈家楨、雷慕尼、李經梧、馮志強、許禹生、李劍華等。
2、陳照奎(1928——1981)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為陳發科幼子。四歲隨母親到北京,七歲開始練拳,功夫巧道深厚而又獨特。他演練的拳架鬆緊得體,行雲流水,體用結合,拳架較低,瀟洒大方,開合有序,氣勢磅礴。在實戰方面,精於擒拿、跌打、驚閃、靠擊、彈抖,尤其善於抓筋、拿脈、反骨等技擊技術。自1962年起,先後在上海、南京、北京、鄭州、陳家溝、焦作等地傳授陳式太極拳(提高架和功夫架即「新架」),二十年如一日,培養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學生,使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後繼有人,為現代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陳式太極拳第十代代表人物,其拳藝已傳遍全國,推向世界,他傳授的弟子較出色的有張志俊、陳小旺、馬虹、萬文德、張其林、張茂珍、陳瑜、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
3、張志俊河南焦作人,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60年代末開始習練陳式太極拳,1974年在鄭州拜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奎為師,近四十年來練功不輟,潛心研討,全面系統地掌握了陳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和教學方法。他精於推手、散手、擒拿等實戰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有關太極拳的詮釋、教學和訓練的全新理念,並首次提出了「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太極理論。他演練的拳架,套路嚴謹,法度明了,行雲流水,耐人尋味。太極拳應有的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輕沉兼備、連綿不斷、周身協調、節節分家的風格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推手和實戰中,太極拳的驚、乍、空、靈的動作揮灑自如,勁路清晰,手法圓潤,招法純熟,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現在海內外學員有萬餘人,入室弟子一百多人。
4、趙雪筠河南漯河人,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1988年開始學習散打,2002年始練陳式太極拳老架,次年改練陳式太極拳新架。2005年由田同軍老師引薦有幸認識了當代著名陳式太極拳大師張志俊,此後開始系統學習張志俊太極拳法的拳架、拳理、推手、擒拿、散手、技法等。2007年正式拜張志俊為師,成為其入室弟子。三年來,其拳技取得了長足進步,他演練的太極拳具有:「手法細膩、儒雅沉穩、輕靈洒脫、舒緊有度」的風格。先後在市區的煙廠花園、黃河廣場、雙匯廣場、老虎灘公園和人民公園等地義務傳授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86式)、二路(炮捶72式)、新架18式、42式、國家競賽套路(56式)等拳架,推手、擒拿、散手等技法,陳式太極劍、太極刀、抖桿等器械。參加學習的學員有數百人,並利用學生暑假開辦有「陳式太極功夫少兒表演班」,使太極拳更有利於在廣大青少年中傳播,有力推動了漯河陳式太極拳的發展。
四、陳式太極拳42式-- 簡介
陳式太極拳42式是為了弘揚太極文化和傳承太極功夫,根據傳統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86式)、二路(炮捶72式),結合廣大青少年朋友活潑愛動的特點精心整編而成的。它既不失一路拳的輕、靈、緩、柔的特點,又突出了二路拳的剛、猛、驚、乍、閃、戰、跳、躍的風格;既可以作為很好的太極武術表演,更是典型的功夫架以加強太極功力訓練。
五、陳式太極拳42式--動作名稱
1、起勢2、金剛搗碓
3、懶扎衣4、六封四閉
5、單鞭6、左轉身金剛搗碓
7、白鶴亮翅8、斜行拗步
9、提收10、前趟拗步
11、掩手肱捶12、十 字 手
13、金剛搗碓14、披 身 捶
15、撇身捶16、斬手
17、翻花舞袖18、右 雲 手
19、右高探馬20、左 雲 手
21、左高探馬22、連 環 炮
23、倒騎麟24、白蛇吐信
25、海底翻花26、掩手肱拳
27、奪二肱28、連 珠 炮
29、右玉女穿梭30、回身當頭炮
31、左玉女穿梭32、回身當頭炮
33、撇身捶34、拗 鸞 肘
35、順鸞肘36、穿 心 肘
37、穿雲肘38、窩 里 炮
39、井纜直入40、風掃梅花
41、金剛搗碓42、收勢
六、張志俊太極拳法歌訣
1、梢節領勁入妙境,
兩頭捲曲定乾坤。
2、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3、一動腳先領,腳領膝要棚;
膝棚胯要松,外包內又撐。
4、自轉運若軸,公轉方圓生;
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5、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
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複生妙玄。
6、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
兩手分輕重腳講虛實,處處有開合棚勁混圓。
7、逢力必棚,逢棚必纏;
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8、棚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
采要實,挒要驚;肘要衝,靠要崩。
9、前後是本能,
左右是技巧,
上下是奧妙。
漯河陳式太極拳人民公園輔導站趙雪筠
二00八年六月
陳式太極拳張志俊拳法
(二)
一、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
1、源流:
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為清朝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陳長興定式,傳其子陳耕耘,又傳其孫陳延熙,到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陳發科前,一直秘不外傳。1928年陳發科應邀進京教拳,他把陳氏秘不外傳的提高架和功夫架(世人稱之為「新架」)公佈於世,從此他開創了陳式太極拳發展的新時代。
2、特點: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起點高,難度大,具有氣勢磅礴,威武俊秀,架子較低,身法較大,動作舒展大方,見功夫快的特點。拳路中,手法靈活多變,技擊性強,動作嚴謹規整,勁路清晰細膩,在快慢相間的功夫中發勁完整而頻繁。
3、傳承:
此路拳一經陳發科傳出,很快震撼了整個太極拳界,一大批優秀拳師紛紛拜到陳發科門下,後來大部分成為宗師級人物,如有:陳照奎、陳照丕、馮志強、洪均生、田秀臣、顧留馨、李經梧等。特別是其幼子陳式太極拳第十代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陳照奎。二十年如一日,將此路拳傳遍海內外,現今世上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新架皆源自陳照奎。1974年,我的恩師張志俊在鄭州拜陳照奎為師,近40年練功不輟,首次提出了「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太極新理念。將陳式太極拳新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二、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結構
此套拳共86式,分六段教學,第一段(1—16式)為基礎訓練;第二段(17—30式)為身法練習;第三段(31—44式)是獨立訓練;第四段(45—56式)為跳躍練習;第五段(57—73式)為重複練習;第六段(74—86式)為彈抖訓練。整套拳結構嚴謹,法度明了,行雲流水,耐人尋味。尤其第一段為本路拳的核心(重中之重),要下苦功夫,反覆加強習練。
三、教學安排
第一個月(從10月11日——11月10日)重點學習第一段,為後面的學習打基礎,找出運動規律,突破難點;
第二個月(從11月11日——12月10日)學習第二、三、四段,從易到難,逐步展開,在第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加強身法、平衡、協調性的鍛煉,難點要單式訓練;
第三個月的後20天,學習第五、六兩段,通過第五段的複習,重點放在第六段的松活、彈抖的練習上。2009年元旦小結,一路拳學習基本結束。在學習期間,拳式涉及的技法、拳理等一同在教學中講述,力爭讓學員們基本掌握一路拳的手上路線和基本身法、步法等。
四、陳式太極拳學習注意事項
1、要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2、上肢要沉肩、乍肘、腋下空;
3、下肢要松胯、塌腰、圓襠、曲膝、五趾抓地、空湧泉穴;
4、要從手上領勁,四肢棚圓,做到身備五張弓,有球體感;
5、手上要有順逆纏絲和開合;
6、要做到公轉和自轉同時有,自轉要小於公轉;
7、要注意胸腰運化,開吸合呼;
8、要做到身向右轉,重心左移;身向左轉,重心右移;
9、手和腳要清楚:輕沉兼備、虛實分明;
10、要節節分家、節節貫穿;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五、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動作名稱
第一段(1—16)
1、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第二金剛搗碓
7、白鶴亮翅
8、斜行拗步
9、初收
10、前蹚拗步
11、第二斜行拗步
12、再收
13、第二前蹚拗步
14、掩手肱捶
15、十字手
16、第三金剛搗碓
第二段(17—30)
17、披身捶
18、青龍出水
19、雙推手
20、三換掌
21、肘底捶
22、倒卷肱
23、退步壓肘
24、中盤
25、白鶴亮翅
26、斜行拗步
27、閃通背
28、掩手肱捶
29、六封四閉(大)
30、單鞭(大)
第三段(31—44)
31、雲手
32、高探馬
33、右擦腳
34、左擦腳
35、左蹬一根
36、前蹚拗步
37、擊地捶
38、翻身二起腳
39、獸頭式(護心拳)
40、旋風腳
41、十字手
42、右蹬一根
43、海底翻花
44、掩手肱捶
第四段(45—56)
45、小擒打
46、摟膝抱頭推山
47、三換掌(小)
48、六封四閉
49、單鞭
50、前招
51、後招
52、左右野馬分鬃
53、六封四閉(大)
54、單鞭(大)
55、雙震腳
56、玉女穿梭
第五段(57—73)
57、懶扎衣
58、六封四閉
59、單鞭
60、雲手(插步)
61、擺腳跌叉
62、左右金雞獨立
63、倒卷肱
64、退步壓肘
65、中盤
66、白鶴亮翅
67、斜行拗步
68、閃通背
69、掩手肱捶
70、六封四閉(大)
71、單鞭(大)
72、雲手
73、高探馬
第六段(74—86)
74、十字擺蓮
75、海底翻花
76、指襠捶
77、白猿獻果
78、六封四閉(小)
79、單鞭(斜)
80、雀地龍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轉身雙擺蓮
84、當頭炮
85、金剛搗碓
86、收勢
六、張志俊太極功夫歌訣
1、梢節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
2、上肢: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3、下肢:一動腳先領,腳領膝要棚。膝棚胯要松,外包內又撐。
4、走手入妙境,開合定乾坤。
5、自轉運若軸,公轉方圓生。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6、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複生妙玄。
7、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兩手分輕重腳講虛實,處處有開合棚勁渾圓。
8、逢力必棚,逢棚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9、棚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采要實,挒要驚。肘要衝,靠要崩。
10、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
七、陳式太極拳早期的傳承
1、陳王廷(1600-1680):陳式太極拳的奠基人,字奏庭,河南溫縣陳家溝人,為陳氏第九世,幼年兼習文武,武功彰於當世。其時為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曾任溫縣「鄉兵守備」,得到過恩賜。後隱居鄉里,讀書研拳,並傳授於子孫後代。他傳授的各種拳械功夫,為陳氏拳術體系的雛形。因年代久遠,陳王庭遺存著作甚少,僅有《拳經總歌》、《長短句》等幾種,向來被視為他研創陳氏太極拳的情景寫照。陳王庭重視陰陽之理入拳械套路,強調導引、吐納之術的健身作用,推進了武術養生的發展。由於吸收了道家養生術之精要,開闊了武術內功的衍進天地。他之後,陳家溝練拳的風氣更濃了,世代沿襲,名手輩出,歷久不衰。
2、陳長興(1771-1853)著名陳氏太極拳家,字雲亭,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自幼秉承家學,研習拳技,用功刻苦,行走坐卧皆揣練拳法,經年累月,功力深湛,立身中正,儀態威嚴,時人稱之為「牌位先生」、「牌位大王」。他長期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飲譽武林。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戰鬥篇》等,他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練歸納,形成太極拳一路、二路(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大架,至今廣為流傳。著名弟子有其子陳耕耘、楊露禪等。
3、陳耕耘:字霞村,陳氏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藝冠當時,承父業保鏢山東,威鎮一方,盜寇聞風喪膽。清光緒年間,山東萊州府城中立碑,彰表陳耕耘,隻身闖入賊巢,力戰賊魁,一舉全殲,解百姓以倒懸,救商賈出苦海。晚年他潛心教其子延熙、延年。
4、陳延熙:為陳氏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耕耘之子,從父業,拳藝高超,耕讀之餘,教習子孫,代代相傳,延續家風。清光緒26年(1900年),袁世凱為山東巡府,見耕耘公碑記,知太極拳為陳氏所專精,派人去訪,聘陳延熙前往教其子侄。各派拳師,凡與其較技者,無不心悅誠服。後他隨袁世凱從山東去天津,教拳6年,後來以母老為由回歸鄉里,以行醫教拳而終。其弟子有:一代宗師陳發科。
後陳發科、陳照奎、張志俊《拳法一》已載
漯河陳式太極拳人民公園輔導站.趙雪筠
二〇〇八年十月
(三)
——新架精要十八式
一、陳式太極拳新架精要18式--簡介
陳式太極拳精要18式為「傳統陳式太極拳86式」第一段綜合練習。本段自成體系,為陳式太極一趟小拳,又稱「三搗碓」。它是傳統陳式太極拳基礎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學好陳式太極拳,把它作為精華特彆強調,單獨學習十分必要,它既是學習太極入門之基礎,也是修練功夫的基礎,所以陳家溝常流傳有「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三搗碓」的歌謠。學會了三搗碓,就踏上了學習修鍊太極拳的大道。因為打完它大概需要4分鐘左右,所以既可參加套路比賽,也可以作為功夫架,為太極散手搏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陳式太極拳新架精要18式--動作名稱
1、預備式10、初收
2、起勢11、前趟拗步
3、金剛搗碓12、第二斜行拗步
4、懶扎衣13、再收
5、六封四閉14、第二前趟拗步
6、單鞭1 5、掩手肱捶
7、左轉身金剛搗碓16、十字手
8、白鶴亮翅17、第三金剛搗碓
9、斜行拗步18、收勢
三、陳式太極拳新架精要18式--分解動作說明
第一式預備式(無極樁)
預備式是開始做動作前意識上和姿勢上的準備,它要求:
1、立身中正站立,兩足平行向前,兩臂自然下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百會穴虛虛領起,眼睛平視前方,耳聽後方;辱微閉,牙微叩,舌頂上齶,下頦微內收,後頸微挺;兩肩要平,胸微含,腹微收,脊背要有上下對拉拔長之意;襠要圓,胯微松,兩膝微屈,兩踝關節要松,腳要五趾微抓地,湧泉穴要空。
2、在身體放鬆的同時,要做深呼吸,即呼吸要做到深、細、勻、長,氣息下行至丹田,要氣沉丹、意注丹田。
3、意識要平靜、清凈,大腦要做到空、虛、靜、靈,忘掉雜念,人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第二式起勢
1、面南起勢,自然呼吸。松右胯,左腳前腳掌輕扒地,先綳腳面,然後腳尖找迎面骨上蹺領起,再松一次胯。
2、左腳向左開步,腳跟內側先著地,寬度與肩同寬或略寬。
3、身體下沉,襠走下弧移重心,左腳踏實。
4、身體微向上,平衡陰陽。
第三式金剛搗碓
1、雙手雙順纏抓勾,虎口圓,掌心空,提腕墜肘至胸腹之間,兩手之間距離為一小臂,同時身體左轉45°,重心移至右腿,目視前方。
2、雙手變掌繼續上提,同時身體微向右轉45°,兩掌虎口相對,向右前下方按去,目視前方。
3、雙手右順左逆同時經小腹前下弧線變捋式,身體也隨之左轉,重心右移,最後雙手有向上托舉之意。
4、雙手右逆左順先外棚再向右平,身向右轉,重心移左,同時右腳尖蹺外擺約70°,眼平視前方。
5、雙手前棚,襠走下弧,重心由左移右,左腳梢節領勁,提膝,左肘與左膝由相合之意。
6、左腳向左前方45°開步剷出,腳尖上蹺里合,雙手向右後輕推,有對拉之意,同時胯要微微松下。
7、雙手左逆右順走下弧前棚,重心由後向前移,前手有棚勁,後手要有按意。
8、雙手雙順纏合再開撩掌而出,前高後低,重心微下沉。
9、雙手雙逆纏合蓋,再松一次胯。
10、右手向後下畫弧挖起,領住右腳經左腳內側畫里弧線再向右前虛步輕輕點出,重心落在左腿上,右手順纏向前上撩出,左手逆纏,四指輕點於右小臂里(上)側,兩肘要乍,腋下要空,同時要松胯。
11、右掌變拳,里卷、頂肘、向肩合起,左手順纏沉至小腹前,雙手上下分開,同時提右膝腳尖領勁找小腿迎面骨,身體微下沉胯松。
12、震腳砸拳,用右拳背砸左掌心,雙手有合擊之意,同時再一次松胯,右腳下震,寬度與肩同寬或略寬,目視前方,頭虛領頂勁。
第四式懶扎衣
1、身體微右轉約45°,重心移左,雙手雙順纏走下弧線向右前方搓出,目視前方。
2、雙手雙逆纏下掛還原上式結束之狀。
3、右拳變掌,兩手腕相交叉,手指順著左大腿外側下插,指尖找左腳後跟,同時身微左轉重心右移,目視前方,注意右腋下要空。
4、雙手依愈上先下,愈前先後之原則,繞外弧線領起,身向右轉,面向正南,兩手腕相交,指尖上指不超過自己的眼睛,兩肘外乍,兩手外棚。
5、身體微微左轉,重心右移,右手逆纏,輕抱左小臂內側;左手順纏合抱至右小臂外側,注意要輕,懷中要空,平視前方。
6、雙手雙逆纏右上左下打開,然後右順左逆,分別按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各畫一個圓,最後左掌跟合至右小臂內側(或右肘彎處),做到肘乍、腋下空,同時右手在起時領起右腳畫後弧線,提膝,右肘與右膝有相合之意,重心全部移至左腿成獨立式。
7、右腳以腳跟向右貼地剷出,雙手與身體繼續微左轉,左右有對拉之意,餘光斜視右腳。
8、身體繼續左轉,右腳踏實,重心右移,右肩向右有靠擊之意。
9、右手逆纏,雙手外棚,同時松胯下沉,右手逆纏展臂打開,左手順纏中指找自己的丹田,同時重心繼續右移,大概四六開,餘光斜注右手中指。
第五式六封四閉
1、右手順纏收攏再坐腕打開外展,左手先虎口貼於小腹,再用中指尖點丹田折腕下掛,同時身體右轉合再還原。
2、右手順纏下挖上提合於左小臂上端,左手虎口再貼小腹折腕棚肘,右手與左肘有相合之意,同時身右轉,重心移左,頭向上領起,松胯立身中正。
3、右手逆纏掌心朝外,左掌順纏掌心朝里,兩手腕相疊加向右擠出,內臂保持半圓,墜肘沉肩,雙手擠至右膝上;襠走下弧移重心至右腿。
4、右手順纏先下再上,由下采捋變上挑捋,掌心向上托起,左手虎口圓朝上,先沉後起,肘乍肩沉,同時身向左轉(正南方),重心在右身體下沉。
5、雙手變掌雙順纏走梢節,半圓扇形打開合於自己耳後,注意雙肩不能起,雙肘下乍,同時身體繼續左轉,身體重心再次下沉,目視右前方。
6、雙手雙逆纏先合於胸前,然後向下經腹前中線,再向右前下方推(按)出,注意虎口相對,坐腕,指尖上蹺,右胯微突。同時左腳畫後弧線收於右腳內側(一腳之距),虛步輕點,左膝向左前外,圓襠松胯,內臂半圓,目視南方。
第六式單鞭
1、雙手雙順纏合,乍肘空腋下,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右手小指點於左小臂尺骨與橈骨之間,有前搓之意,同時身向右轉,重心稍移至左腳,左腳跟未著地,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外擰,合襠松胯,目視前方。
2、右手五指捏攏成勾手從左掌心上向外棚打而出,左掌順纏如割麥之狀收於自己丹田處,同時身向左轉(東南),重心移於右腿,開襠松胯,肩沉肘墜。
3、右勾手繼續向外領勁,再次墜肘沉肩,提左膝與左肘有相合之意,松右肘下沉,支撐腿五趾抓地,屈膝松胯,眼的餘光斜視左前下方。
4、以左腳跟向左虛虛貼地剷出,腳尖上蹺里合,右胯再一次輕輕下沉,右勾手繼續外領,左右上下有對拉爭力之意。
5、松右胯,襠走下弧移重心於左腿,同時右腳尖里扣,右勾手微里收。
6、左手順纏上升主動找右手,右手有相迎左手之意,身向右轉,重心左沉,目視左手。
7、左手逆纏掌心朝外,目光隨左手向前,然後向左展臂拉開,同時右手亦向右開,有雙分之意,重心繼續左移。
8、重心左實右虛,成四六開(或黃金分割比例),雙肩再沉一下,雙肘再墜一下,雙胯再松一下,雙手腕下坐,將身體轉正,呼氣調整,眼餘光注左手中指。
第七式左轉身金剛搗碓
1、雙手均為掌型,右順左逆同時按順時針畫圓,要梢節領勁,後半圈變右逆左順向右上發力,同時松胯調重心先在右後在左。
2、左手同上一動作畫圓,右手比上一動作圓畫的大一些,右手要經胸前中線,其他與上一動作同。
3、右手順左手逆,按於右腹前,同時身向左轉,重心右移,左腳尖外擺約90°,即「擺腳轉身」,身體面向正東,目視前方。
4、襠走下弧線,重心前移(左腿),同時前手棚,後手下按,目視東方。
5、6、7、8、9與第三式金剛搗碓的第8、9、10、11、12完全相同,只是方向是面向東。
第八式白鶴亮翅
1、2、3、4、5、6與第四式懶扎衣的前6動完全相同,這裡不再重述。
7、右腳開步的方向是向右前45°,其餘與懶扎衣第7動類似,不再重複。
8、與懶扎衣第8動一樣。
9、雙手雙逆纏外棚,右上左下展翅打開,右掌推至右耳側,內臂撐圓有外托之意;左掌按於左胯外,同時左腳畫後弧線收於右腳內側,相距約一腳的長度。面向東北,最後檢查一下,是否符合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屈膝圓襠等要求,再審視一下此式中以左腳尖點地和右腳踏實時是否具有支撐八面的氣勢。
第九式斜行拗步
1、右掌在右耳側畫一個字母「e」,左掌同時在身體左側畫字母「c」,同時身體向右轉約90°,由東北面向東南。重心由右移至左腿,右腳尖微微上蹺,結束時右掌按於右胯外,左掌立掌合於胸前中線。
2、右手上升與左手平,兩手相距一小臂,內臂撐圓向前棚出,同時腳尖外擺,襠走下弧線,移重心於右腿,同時提左膝,腳尖領勁,先開後合的動作,左肘與左膝相合松胯,目光斜視左前下方。
3、左腳以腳跟輕輕貼地向左前(東北)斜方剷出,雙手略向右後(西南)斜方逆纏而上展開,掌心斜朝右前方,與下肢由對拉爭力之勢,剷出的腳,腳尖找迎面骨,上蹺里合,胯松膝棚,雙棚之膝與雙乍之肘上下有相合之意。
4、左掌逆纏從胸前中線向左下摟過左膝,右掌順纏頂肘螺旋、定位、膨脹,合於胸前中線,身體微左轉,重心在右沉胯。
5、右掌逆纏半圓扇形開,合於右耳後,掌心朝右耳有打電話之態;左掌五指捏攏成勾手提腕墜肘,向左上提至高與肩平,同時,襠走下弧移重心於左腿,成左實右虛。
6、右手逆纏向左經胸前找左手,左勾手向右有相迎之意,當兩手快要接觸時,右掌繼續逆纏展臂拉開向右,目光隨右手轉,左勾手亦向外微微外開,兩手有雙分之意,重心繼續向左移。
7、身體微左轉,調整重心稍回右腿,同時雙手坐腕下沉,面向東北,舒展、自然、鬆柔、呼氣,此式為左勾右掌,與「單鞭」一式恰相對。
第十式、初收
1、左手變掌同時雙掌微外開,輕按再折腕,手腕內側相合有「雙峰貫耳」之勢,收手合腕時要頂肘、沉肩,同時重心後移,身微左轉,注意身中正,莫泛臀。
2、接著雙手逆纏外開、下按、合抱、上捧,即雙手畫外圓,最後左手前右手後,與單鞭第1動手型相同,雙肘外乍與雙膝上下有相合之意,同時重心前多,身微右轉下沉。
3、雙手雙逆纏下按,勁力點在指頭肚,掌心要空,同時重心後移,即「邊按邊移重心」。
4、雙掌指尖下點,提腕上收至左膝上,腋下要空,同時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腳畫後弧線收至右腳內側,虛步輕點,目視前下方。此動為「收手收腳」。
5、雙手逆纏勁力點集中於指尖向前下方插出,同時要提左膝,左腳尖要下指找地,即「提膝下插」,要同步,此式為合勁獨立式,要達到穩定,關鍵在於頂勁領起,氣沉丹田,屈膝松胯,注意兩手小指。
第十一式前趟拗步
1、雙手用指頭肚反時針在左膝蓋上畫一小圈,同時支撐腿要屈膝松胯,左膝再一次輕提平衡身體重心。
2、雙手繼續左順右逆在身體右側向下捋,然後梢節領起,肩肘不能起,繞上弧線向左轉,轉至身體正前方(東北)時,兩手腕相交叉,指尖上指、坐腕,雙臂半圓外棚,同時左腳梢節領也同步畫一個反時針的圈,左腳跟輕輕觸地,右胯輕輕下沉,此動關鍵是要手腳同步。
3、雙手坐腕逆纏向前(東北)推棚出,重心襠走下弧移前,後腳後跟微提起。
4、重心全部移至左腿,提右膝,右肘右膝相合松左胯下沉穩定重心,眼的餘光斜視右前下方。
5、右腳向右前45°(東南),逆纏貼地剷出,雙手與身體微左轉,上下左右有對拉之意。
6、身體繼續左轉,右腳踏實,重心右移,雙掌逆纏前棚,向外分開,坐腕下沉松,呈「推窗望月」之形,意注於兩掌大指上,外分手指有遞個之意,面向東北,拉開後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均有相合之意,謂之「外三合」。
第十二式第二斜行拗步
1、右掌逆纏,左掌順纏,雙手走下弧線向右成捋式,身向右轉,重心在左,左手合於胸前中線,右手在右肩側。
2、右順左逆同上一動一樣向左成捋式,身向左轉重心右移,身體松胯下沉。
3、與第1動相同,不再複述。
4、5、6、7、8、9與第九式「斜行拗步」的第2、3、4、5、6、7完全相同,只是第5動開步的步幅與前面相比略微小些,實際本式的前3動身體走了一個螺旋下沉,即走了一個「S」型。
第十三式再收
本式動作、方向和要求要點與第十式「初收」相同。
第十四式第二前趟拗步
動作、方向和要領與第十一式「前趟拗步」相同。
第十五式掩手肱捶
1、右掌變拳梢節領勁順纏外翻發力,左掌順纏外分撩掌發力,身體微左轉,重心微右移下沉,
2、雙手捲起合經面前畫圓最後兩手相交,左虎口緊貼於右手腕外側,下移腹前猛然加速下采發力,同時微松胯雙腳用力蹬地躍起轉身90°(向東南)落下震腳松胯,這是一個轉身大跳,注意在空中的太極型不能丟失。
3、右拳順纏外開向右後展開發力用拳背擊打,有向右外搓打之意,左掌逆纏外弧線用食指找自己的右肩窩,肘要外乍外分,與右拳有對開之意,同時身微左轉,重心移至右腿,眼藐右拳。
4、右拳像割麥子一樣合於左肘尖處,注意腋下要空,身體與大臂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左肘主動與右拳有相合之意,同時身向右轉,重心移左。
5、右拳逆纏走下弧線纏至右胯外側,微里折腕,左掌展臂前開(東南),注意雙肘均要定位,同時身體微左轉重心右移下沉,立身中正,目視前方。
6、左掌右拳逆纏雙開向外向下,接著變順纏折提,雙肘要下墜,然後雙手均向里合,右拳合於右胸前用拳面貼右胸,手腕要折,肘要向外頂出;右掌立掌合於胸前中線,指尖上指,外折腕;同時雙腳一個小跳調整下沉,有束身蓄勁之意,重心在右,眼睛死盯著前方(東南)目標。
7、右拳逆纏向下向前經左小臂下驟然螺旋向右前(東稍偏南)打出,此時梢節領勁變緊握拳;左掌向左後亦梢節領勁變虎爪向左後發肘勁,雙手前後有對拉撕裂勁,更是典型的通背勁。此時右腳猛蹬地、擰腰、轉襠、松胯,將地面的反作用力向手上送去,此式要表現太極拳的剛勁,有發勁如放箭之勢。總之要勁整、勁猛、勁疾,本來本式的第3、4、5三動為一個小跳在空中完成的動作,鑒於學員剛學不易掌握,所以要求慢練,打出節奏就可以了。
第十六式十字手
1、右拳變掌順纏向左下合,左手變掌雙手右上左下合於左膝上,同時重心稍左移,緊接著雙掌變「龍爪」,五指微捏攏,右高左低向右慢慢拉開,虎口朝上,指尖相對,重心慢慢移至右腿,成低勢的偏馬步,雙肘與雙膝有相合之意,目光左下。
2、右手先逆纏前後變順纏挖向左下,肘要頂,左手手型不變,手指向下外轉180°,折腕上右提,頂肘,實際上是右手走下弧線,左手走上弧線,兩手腕相交於左膝上,左上右下,指尖均指向左下,同時重心由右移至左,目看雙手。
3、雙手鬆走外弧線挑起,同時身體向右(正南)輕跳松胯,最後雙後腕相交,左內右外,指尖向上,雙肘外乍前棚,目視前方(南),重心微偏左。
第十七式第三金剛搗碓
1、雙手逆纏前棚,右上左下拉開,內臂半圓,肩不可架,重心慢慢由左向右移,目視前方。
2、右掌繼續逆纏向右上領起,肘墜肩松;左掌順纏翻轉掌心朝上,勁達梢節,順著左大腿內側向外下插,同時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塌腰松胯,左腳快速逆纏外開半步,腳跟鏟地,腳尖上蹺里合,餘光斜視左手左腳。
3、右掌逆纏下按至右胯外,同時左掌上起折臂合於左耳下,掌心向上向前,下面襠走低下弧線,重心移至左腿。
4、5、6與第三式金剛搗碓的第10、11、12相同,此處就不重述了。
第十八式收勢
1、立身中正、虛靈頂勁,右拳變掌,雙手虎口朝前,掌心朝上,指尖相對,在小腹前輕輕外開,雙腕外突,輕吸氣,同時微松胯下沉,平視前方(南)。
2、雙手雙順纏,指尖先外平開,一同上升領起至與胸同高,繼續吸氣,最後指尖里合,重心繼續微下沉。
3、雙掌逆纏從胸前下按至小腹前,然後分開置於身體兩側,自然下垂,同時重心上升慢慢呼氣。
4、梢節領勁,左腳領起並步,成預備式之形,然後調整一個深呼吸,平衡一下陰陽,回歸無極狀態。
四、學習陳式太極拳注意事項
1、要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2、上肢要沉肩、乍肘、腋下空;
3、下肢要松胯、塌腰、圓襠、屈膝、五趾抓地、空湧泉穴;
4、要從手上領勁,四肢棚圓,做到身備五張弓,處處有球體感;
5、手上要有順逆纏絲和開合;
6、要做到公轉和自轉同時有,自轉要小於公轉;
7、要注意胸腰運化,開吸合呼、起吸落呼、蓄吸發呼;
8、要做到身向右轉,重心左移;身向左轉,重心右移;
9、手和腳要清楚:輕沉兼備(手)、虛實分明(腳);
10、重心移動時,要做到襠走下弧;
11、上肢運動時,要做以肘為圓心,小臂為半徑的圓運動;
12、下肢運動時,要做以膝為圓心,小腿為半徑的圓運動。
13、要節節分家、節節貫穿;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五、張志俊太極功夫歌訣
1、 梢節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
2、上肢:
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3、下肢:
一動腳先領,腳領膝要棚。
膝棚胯要松,外包內又撐。
4、走手入妙境,開合定乾坤。
5、自轉運若軸,公轉方圓生。
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6、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
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複生妙玄。
7、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
兩手分輕重腳講虛實,處處有開合棚勁渾圓。
8、逢力必棚,逢棚必纏。
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9、棚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
10、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
六、歷代太極拳拳論精選
1、拳經總歌
明末清初陳王廷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樁根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2、打手歌
清·王宗岳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3、十三勢行功歌
清·陳長興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神,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惜。
4、太極拳論
清·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5、太極拳解
清。武禹襄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雙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
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持。
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動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博兔之鶻;神似搏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6、功用歌
清末民初·宋書銘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
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7、拳論分類錄
清末民初·陳鑫
(1)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3)輕靈圓轉,中氣貫足
(4)纏繞運勁,舒暢經絡
(5)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6)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7)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8)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9)運柔成剛,剛柔相濟
(10)先慢後快,快而復慢
(11)竄奔跳躍,忽上忽下
(12)剛柔俱泯,一片神行
(13)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8、太極陰陽總論
陳鑫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9、太極拳纏絲法詩
陳鑫
(1)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2)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濛。
(3)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辟賴斯提;理經三昧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玻璃。
10、太極拳拳經
陳鑫
太極陰陽,有柔有剛;
剛中寓柔,柔中寓剛;
剛柔相濟,運化無方。
11、太極拳纏絲勁論
陳鑫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行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上,而
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以跡象視之,似
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編寫說明
陳式太極拳是一種古老優秀拳術,它獨特的練功方法和強身祛病、延年益壽之功效譽滿全世界。我的恩師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張志俊,1974年拜一代宗師陳照奎為師,從師7年,40年精心研討,練功不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了「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太極新理念,使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化、直觀化,成為當代勇於開拓進取的一代太極大師。為了把老師的拳藝繼承好、傳播好,結合自己近五年來在教拳和學拳中的體會,深感張老師的拳法之精細、嚴謹、科學、全面。為更好地將此拳法向我們漯河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和廣大朋友們推廣,在2008年我已編有《拳法一》和《拳法二》。但是,對於初學陳式太極拳的朋友們,他們更希望將最基礎的「傳統一路86式」第一段的每一式、每一動作做更加細緻地分解說明,並能形成文字資料。所以我在倉促間趕編了《拳法三》——「陳式太極拳新架精要18式」。鑒於本人水平和精力有限,裡面難免有欠妥之處,謹請各位老師、同仁和朋友們多多斧正。
趙雪筠
推薦閱讀:
※太極拳如何修練氣沉丹田
※練功太極拳(動作分解)
※吳式太極拳柳恩久原地36勢拳勢分解
※練習太極拳,實質就這五個字!
※王新午:太極拳闡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