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三疑三答--學佛網

  疑惑一:眾等皆知,十方佛菩薩慈悲,以種種方便普渡眾生。而多數凡夫無智少慧,執我執相,不信佛言,不信祖語,不信因果,如談其佛菩薩如何,便謂這乃迷信或謂時下科學如何如何未見有佛.....。後學愚下便生一疑,為什麼諸佛菩薩不示大神通,行種種方便,或在虛空.或在廟堂.或在眾多之處,而不為此眾多凡夫顯示相好金身?也好使諸眾生斷迷生信,廣渡眾生。

  疑惑二:眾等皆知,萬事皆有因有果,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惡因得惡果善因得善果。而普門品中說,有人在極苦惡難之時,稱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解脫於極苦惡難之中,得以安樂。後學愚下便有一問,比如有人因宿世種著惡業,本應得其惡報,但因此人在惡報之時稱念菩薩聖號,此人不但未受惡報,卻得安樂。雖可謂此人今能稱念聖號也是宿世種了善根,但善根確得了善報,但惡業畢竟未得惡報。難道不成了殺人不用嘗命,欠債不需還錢了嗎?

  疑惑三:眾等皆知,時下佛法經典,皆是阿難尊者與諸菩薩眾,於世尊涅盤後集於成經的,而傳於後世的...經中所記皆是吾本師,釋迦如來親口所言,此是不可非議的。而後學愚下,誦眾經典常生有一疑。比如金剛經雲:"...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等等。即是世尊涅盤後方有可供人誦之經典,而世尊在世時,便有經名,說了如何讀誦,如何受持,如何供養。但當時無經又如何誦,如何書寫,如何供養?雖可謂世尊知十方三世一切事,但當時阿難尊者在場親聞了經名,親聞了佛言。為何不馬上集經成冊?

  師兄有此三疑,說明您還在以"知見"類比"現象",您此刻還為"理""法"所束縛,錯認色受陰境為實相,在想蘊和識蘊中打轉轉;不識佛法真諦。

  請注意: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解脫生死煩惱"。達到這一目的方法雖形式上千差萬別,而本質是相同的,就是說,各種方便法門最終是要修行之人,放下一切執著、貪求,才能徹底解脫。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下面我仍要依"佛法"來圓通您的疑問。

  一、首先,可以肯定的說,佛菩薩應世,為一大因緣而來,就是為痴迷的眾生指出解脫的方法。從古自今,佛菩薩乃至眾多善知識,皆有藉助示現神通,來啟發大眾之舉。比如:六祖肉身不朽、西藏的大寶法王留言預知轉世、四川五明佛學院天降舍利雨、眾多的大德往生凈土時所現瑞相及留下舍利子、等等不勝枚舉。

  至於,"為什麼諸佛菩薩不示大神通,行種種方便,或在虛空.或在廟堂.或在眾多之處,而不為此眾多凡夫示顯相好金身?"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

  1、所謂神通,一般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此五通仍屬五陰境界,即五陰通,並非究竟解脫。達此五通者,由於其心未凈,被無常的境相所迷,仍會有煩惱。執著於此,可造五十陰魔境界,認賊作子,亡失正見,成大妄語,墮無間地獄。可見,以"五陰通"引誘沒有出離心,又欠奉獻精神的貪求之人,修學佛法,往往會事與願違。非但不能令其離苦得樂,反倒,把他引進了火坑。李洪志及其弟子就是現前的佐證。正因為如此,密宗修行要有"上師"護法,實時指點,才能避免"走火入魔"。

  顯然,佛菩薩示現大神通,是要看眾生機緣的,不是無的放矢。佛陀也只是在極重要的法會上,才示現稀有瑞相。所以稱之慈悲示現。據佛經記載,諸佛菩薩也是歷經數劫的行願,才成就如此圓滿妙行,豈能隨便作"無用功"?

  更重要的是,佛陀已通達真理、實相,了知眾生皆俱如來德相,只是被無明愚昧遮蓋了本心罷了,所以,佛陀所說法,三藏十二部無非是指示我們自性即是佛性,只要將染污之心,還以本色,就能見性成佛,三明六通,理事無礙。

  《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中如是說:"深達實相,得甚深理。即知身心佛身法心。所以能知即是智慧眼,常見種種無盡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實亦空,即是妙色身如來。耳常聞種種無盡聲,聲即是空,空即是聲,即是妙音聲如來。鼻常嗅種種無盡香,香即是空,空即是香,即是香積如來。舌常了種種無盡味,味即是空,空即是味,即是法喜如來。身常覺種種無盡觸,觸即是空,空即是觸,即是智明如來。意常思想能分別種種無盡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即是法明如來。"

  佛在此經中還說:"明了分別八識根源,空無所有。即知兩眼是光明天。八識光明天中,即現日月光明如來。兩耳是聲聞天,聲聞天中,即現無量聲如來。兩鼻是佛香天,佛香天中,即現香積如來。舌是法味天,法味天中,即現法喜如來。身是盧舍那天,盧舍那天中,即現成就盧舍那佛,盧舍那鏡像佛,盧舍那光明佛。意是無分別天,無分別天中,即現不動如來、大光明佛。心是法界天,法界天中,即現空王如來。含藏識天,演出阿那含經、大般涅磐經。阿賴耶識天,演出大智度論經、瑜伽論經。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佛,合為一相,即現大通智勝如來。"

  2、漏盡通,是諸佛菩薩及大阿羅漢所證之神通,能總攝五陰通的一切妙行。所謂"漏盡",是指斷除見、思惑後而達到一切煩惱盡。五陰通是有漏的,不圓滿究竟。這裡的"漏"是指有缺憾。比如:只有天眼通,能見一切世間種種色,卻不能聽其聲,或不能知其前因後果,或不能為己所用。既使,同時已俱有五陰通,也難免功高我慢,執著知見,而不能達到"正遍知",還是漏下了自己所"執著"的對象之外的實相。比如:我們凡夫俗子,叫他看一個人的頭,看能否看到環繞人頭的一個氣蒙蒙的"光"環。那麼,這人必定是執著於那人頭上,很集中眼力地去搜尋,結果,除了人頭後面的景物,他什麼也沒看到。這時,他便斷言:人頭上根本沒有什麼氣蒙蒙的"光"環!但當有人告訴他,將雙眼平行開來,似看非看,不要執著於一切景象,只是將那人的頭部連帶所有能入眼的景物、虛空,一併收入眼中,不一會兒,他便可以看到,那人的頭部周圍環繞著約一公分左右厚的很亮,或略帶黃色的氣蒙蒙的"光"環。這時,他又會斷言:真是有光環的!同時,一系列的疑惑也由此生起了。如果,這些疑獲得不到正確的解釋,煩惱乃至悲劇就會因為他的愚昧而發生了。

  由此可見,既使諸佛菩薩,在當機之時,以示現神通的方便之法,來達到使學人堅固修行信念的目的。而在場的人也會因自身的執著不同,所看到的瑞相、感受也是因人而異的。大部分業障深重,執著貪求的人,恐怕視而不見。

  綜上所述,我們便有了"為什麼諸佛菩薩不示大神通,行種種方便,或在虛空.或在廟堂.或在眾多之處,而不為此眾多凡夫示顯相好金身?"這一問題的答案了。佛菩薩不是不示現,而是眾生自昧心眼,視而不見。佛菩薩更注重,指示真諦,啟發眾生實證本心,自見實相,而徹底解脫,永離苦海

  二、《心經》第一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苦厄之因。用智慧覺照五蘊本空,放下一切執著、貪求,當下轉識成智,妙用無礙。苦厄之因即滅,苦厄之果頓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有人在極苦惡難之時,稱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解脫於極苦惡難之中,得以安樂。就是使用的這個原理,讓修學之人,因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在八識心中,儲存下"極苦惡難之時,稱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解脫於極苦惡難"這一程序。真到了危難之時,全身心的高聲稱念:"觀世音菩薩",剎那,此念遍滿身心即盡虛空。當下頓空五蘊,入無我之境,與觀世音菩薩心心相印,同體大悲,聖智現前。五蘊陰界中,原有苦厄的因果鏈當下斷滅。"奇蹟"在這時便發生了。

  然而,那些一邊稱念"觀世音菩薩",一邊又心存疑念"這管用嗎?"的人,由於,想陰未空,識陰作用,我執不斷,恐懼障礙了本有的聖智,"我完蛋了!"一念定生死。菩薩願心無法在他心中起用,因果鏈不斷,輪迴是必然的。

  可見,改變宿業因果,根本在自心自度。佛菩薩的願心只是助緣。自心五蘊不空,苦厄難免。

  至於您問"難道不成了殺人不用嘗命,欠債不需還錢了嗎?"正是您識蘊中建立的"因果鏈",善惡是非等倫理觀念是社會的必然產物,它深深的烙在人們的心識中。以至於許多行者在"宿命通"後,仍然為前世的業行所造成的愧疚心而障道,因此,在懺悔也不能抹去"因果不爽"的陰影的情況下,他們寧可主動去送死,用償還的辦法來完結因果。

  智慧的佛陀,用很多的方法,來解決大家的"愧疚心",比如:懺拜法,當您全身心的履行此法時,當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再比如:超度亡靈法,也是如此。以新的"因滅果滅"的意識,覆蓋了,改變了原有的因果意識。因此,來除滅大家的"愧疚心"。

  總之,五蘊皆空之人,心無染污,連"難道不成了殺人不用嘗命,欠債不需還錢了嗎?"這一念也不立,因果之鏈,無有可依之體,便不能作用,自然度一切苦厄。

  因果報應,受與不受,非是外與,全由我們自心。只要是智慧生起,於一切而不昧,轉因即轉果,完全能自己作主。六祖說的好: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三、"經"有"徑"的意義。又"經緯"是定義方位的名詞。因佛陀將離苦得樂的境界比喻作"涅槃城",而把佛法比喻作通向"涅槃城"的大道。故我國的古德在翻譯佛法文本時,使用"經"這個字,來表示佛法是通向真理、實現解脫之"徑"。也可理解為"方法"。

  因此,《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用智慧到達彼岸的方法。《維摩詰所說經》則可以理解為:維摩詰所說的方法。

  金剛經雲:"...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等等。這裡的"經"也應理解為"方法"而不是經本。況且,這種方法在另外的佛國世界,可能早已結成經本。比如:《阿彌陀經》就是釋迦佛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之法,介紹給我們。

  所以,單純地將"經"理解為經本,便會造成與事實矛盾的誤會。下面,我就將《金剛經》關於"經"的某些語句,作"方法"之義來解釋,以除您的疑惑。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佛告訴須菩提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我說的這種方法,哪怕是四句詩,加以理解並如法修持,為別人解說,他所得到的利益,遠遠大於只是布施財物的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當時,須菩提對佛說"尊者,應該給這個方法取一個什麼名字呢?我們應該怎樣來修持這個方法呢?"佛告訴須菩提說:"這個方法的名字叫:使用智慧到達彼岸,就象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破一切邪見。以這個名字的含義,你就應該知道怎樣修持了……]

  佛陀主張不立文字,以戒為師,就是指示我們:文字不能全現真理,修道要身體力行。如果我們不能,將修行落實到當下,只在佛理上打轉轉,向外求真理,論是非。自心不凈,五蘊不空,這樣,怎麼能解脫生死煩惱呢?怎麼能度一切苦厄?

 
推薦閱讀:

陳兵教授學佛群疑彙編(3)
邁好學佛修行的第一步——法音學習班心得分享
奧運冠軍邢傲偉的學佛心路
學佛不能一概而論
學佛之路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