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義分析伊斯蘭走向世界的原因

所處位置 -->資料檢索 -->管窺信仰 -->宗教研究更新時間:2003/4/20 9:16:44從教義分析伊斯蘭教走向世界的原因尚燁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1[關鍵詞]伊斯蘭教傳播 伊斯蘭教義摘 要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蘭教最為年輕,但它走向世界的歷程卻最短。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伊斯蘭教的教義。該教義簡單明了,重視兩世生活,具有理性主義和平等精神,並衝破了民族的局限,把伊斯蘭教所信奉的安拉看作是「全世界的主」。這種關注全人類的教義使其具備了衝出半島,走向世界的活力。關鍵詞 伊斯蘭教 教義 《古蘭經》 穆罕默德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蘭教最為年輕。可以說,伊斯蘭教產生時,佛教、基督教都已突破其發源地的禁錮,向周邊甚至更遠的地區傳播,並在這些地區擁有大批的信徒。但這二者走向世界的過程幾乎均在其自身痛苦掙扎了近三百年並仰賴世俗權勢的扶持才得以醞釀成熟。而伊斯蘭教則在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在世時就顯示出勃勃生機,孕育著向外奪取生路的鋒芒,並在其後的短短時期內,就衝破了西亞、北非等地的猶太教、基督教勢力,成為這些地區居民永久信奉的宗教,並以西亞、北非為中心,伊斯蘭教輻射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正如弗蘭克·惠林所言:「與任何宗教相比,伊斯蘭教傳播之快是驚人的。」1究其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似乎都擺脫不開中世紀阿拉伯人的對外大規模軍事擴張,筆者認為,伊斯蘭教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宗教,起關鍵作用的是伊斯蘭教教義。如果沒有這一因素,單憑刀劍只能使被征服地區的人民迫於淫威而暫時屈服,決不會鞏固和持久,不會成為一種民族的心理積澱。筆者即欲從伊斯蘭教自身精神和特性來挖掘其很快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內在原因。不妥之外,敬請同仁指正。一、 伊斯蘭教教義認主獨一的普世性伊斯蘭教源於人煙稀少,以沙漠為主要地理概貌的阿拉伯半島。當時沙漠生活的不穩定性和冒險性,造成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大至自然天體,小如石頭泉水,都分別被阿拉伯人看作是神靈的棲居所在而受到崇奉。伊斯蘭教就是在與強大的多神崇拜的鬥爭與較量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伊斯蘭教首要的最基本的信條就是認主獨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這句清真言是每個穆斯林呱呱墜地時聽到的第一聲祝福,也是每位穆斯林告別人生得到的最後祝福,其使用頻率之高足以表明伊斯蘭教特彆強調認主獨一的堅定信念。的確,在世界三大一神教中,伊斯蘭教對於宇宙一神的信仰,比猶太教、基督教更加堅決、樸實,其禁止偶像崇拜也更為嚴厲、徹底。在伊斯蘭教中最惡劣的、不可饒恕的罪惡就是崇拜多神和偶像意義上的以物配主。《古蘭經》曰「誰以物配主,誰已犯大罪了」(4:48)(注:數字表示《古蘭經》的章、節,下同)「誰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誰入樂園,他的歸宿是火獄,不義的人,絕沒有任何援助者」(5:72)。穆罕默德堅持偶像崇拜者必罰入火獄,即使是親生父母也不例外,因而,就是在他剛創立伊斯蘭教,勢單力薄之時,甚至面臨生命危險也決不以放棄—神信仰而求得保護,顯示了其禁止偶像崇拜的嚴峻態度。這種堅定的一神思想從沒有絲毫動搖。630年,穆罕默德兵臨麥加城後,第一件事就是堅決搗毀克爾白殿的偶像,徹底清除多神信仰的痕迹,只保留「黑石」作為伊斯蘭教的聖物,這一象徵性的行為向世人表明伊斯蘭教是較為徹底的一神教。《古蘭經》中也多次強調「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安拉是宇宙間唯一的神明。「除安拉外,假若天地間還有許多神明,那末,天地必定破壞了。」(21:22)「安拉沒有收養任何兒子,也沒有任何神靈與他同等。否則,每個神靈必獨佔他所創造者,他們也必優勝劣敗,讚頌安拉,超乎他們的描敘。」(23:91)可見,認主獨一是伊斯蘭的靈魂。認主獨一原則在伊斯蘭教的所有教義中滲透、流通,就象水在植物中流通,神經貫穿於體內一樣。真主安拉是宇宙的唯一真神,它是萬物的創造者。大到天體、人類,小至地上的一隻螞蟻都基於安拉的恩賜而存在。假若安拉意欲毀滅它們,則任何人都無法保護它們。安拉是全知全能的,「他確是全聰的,確是全明的」(42:11),但他又「確是至容的,確是至赦的」(35:41),它有多種屬性但主要屬性是憐憫和諒解。儘管安拉創造了萬物,但它卻並沒有以造物主的身份居功自傲,呈給世人一幅暴君的專制面貌,反而更多地體現為萬物的供給者和保護者,就象胸懷寬廣的慈父,在其嚴厲的面孔背後洋溢著的卻是寬厚、仁愛和理解。憂愁時,它給人以希望;焦慮時,它給予慰藉,它就跳動在你的心房,隨時關注著你。所有虔誠的信士都會在安拉信念的指引下超越一切艱難險阻,平安抵達自己所憧憬的幸福彼岸。無怪乎穆罕默德·安薩里說,一個虔誠的信士,應會有如此熱情洋溢的祈禱:「主啊!我只服從你,我只歸信你,我只托靠你,我只歸向你,只為你辯駁,只要求你判決,求你饒恕我從前干過的和以後犯的罪惡,公開的和秘密的罪惡,你比我更清楚的錯誤吧!你可以使一切向前,可以使一切向後,真應受拜者,唯有你。」2安拉是慈悲的,安拉的恩賜是寬廣的,它面向全人類、沒有種族、膚色和地域之分,全世界的人都是安拉的孩子,同享安拉的保護與祝福。先知穆罕默德警告人們說「你們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安拉的被創造物,你們要知道你們應該公平地對待人們——黑人、白人、紅色人、黃色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3隻有「愛人如己者,才是真信士」4可見,在早期伊斯蘭教中不存在困擾當今世界的頑症之一——種族主義,安拉對所有的人種一律張開懷抱,笑納他們的善行,這正是我們今天依然在追求的一種美德。它再次表明穆罕默德所宣傳的伊斯蘭教,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比較強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它象一盞明燈照亮了當時處於黑暗時代的阿拉伯半島,而且,它將繼續指引信徒放眼世界,關注全人類。為了使信徒時刻不忘博愛精神,突出安拉的普世特性,先知穆罕默德在辭朝時再次強調「人們啊!你們的主是一個,你們的始祖是一個。阿拉伯人不比外族人優越;外族人也不比阿拉伯人優越;白種人不比黑種人優越;黑種人也不比白種人優越。」這段演講表明穆聖深知安拉的恩賜並沒有局限於他所代表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安拉的選民,其他民族、種族也倍受安拉青睞,安拉是全世界的主,是大家的保護神。《古蘭經》首句曰「全世界的主,我們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1:2—6)這就是說,儘管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但其所信奉的安拉卻是「全世界的主」。既不是某一部落的、也不是某一民族的,這就衝破了血緣的關係和民族的局限,具有世界宗教的特徵。舉凡世界宗教都要強調其自身的超民族、超國家的普世性,伊斯蘭教具備了這一特徵。二、伊斯蘭教教義的理性主義與平等精神儘管伊斯蘭教要極力論證安拉的絕對獨一,但伊斯蘭教同樣宣布:安拉優待人,賦予人美好的形態與優美的構造,並把靈魂的成份特賜予人。可見,在伊斯蘭教看來,人是獨樹一幟,備受安拉寵愛的。《古蘭經》曰「我確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態」(95:4)「他最初用泥土創造人,然後用濺水的精華創造他的子孫。然後使他健全,並將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體中。」(32:7—9)這更進一步指明,在人的體內涌奔著真主的精神,或者說,人的精神是最高的主宰真主的精神的具體體現,《古蘭經》對人的讚美是不吝詞句的,安拉對人是鍾愛的,於是安拉創造整個宇宙為人服務。「真主為你們而制服海洋……以便你們尋求他的恩惠……他為你們而制服天地萬物」(45:12—13)更為甚者,《古蘭經》竟然還說:「他使你們成為大地上的代治者」由此,人從安拉的被造物上升為安拉的「代治者」,這一身份的改變無形中提高了人的價值和地位。這比基督教的原罪說更符合人性。在基督教中,人因其始祖亞當、夏娃背棄上帝而背上了沉重的原罪,人在獲得智慧的時候失去了他們心愛的伊甸園,因而,人在現實生活中就需要不斷地贖罪,對上帝總是心存一份負罪感,正如負債之人面對債權人總有一絲歉疚,哪怕此債權人是其至親好友,這種感覺大大地打擊了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相反,伊斯蘭教卻把人提到「代治者」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尊嚴,從而從一個側面促使人們扮演好這一角色。而要把現實人生這一場戲演得精彩、成功,伊斯蘭教又要求你不要放棄大腦的功能,要用你的頭腦來思索世界、探索人生。伊斯蘭教中同樣不乏理性主義的思想。《古蘭經》常常要求人們睜開眼睛觀察世界。「你說:你們要觀察天地之間的森羅萬象」(10:101)穆罕默德也多次以明確的語言表明求學問是每個穆斯林終身不渝的天職,如,「求知,從搖籃到墳墓。」「哲理是穆民們失去的駱駝,必須尋找,哪怕到中國去」5以此來開發當時尚處於文明邊緣的阿拉伯人。在同一時期的宗教中,如此重視學習的並不多見。歐洲的中世紀可以說是基督教最為輝煌的時期,但它卻是以推行蒙昧主義為基礎的。它要求信士放棄理性,閉著眼睛聆聽上帝的福音。因而,當時的歐洲,僧侶階層幾乎是唯一的識字階層,他們壟斷文化領域,扼制人們窮究宇宙、探索生命奧妙的慾望,他們用教會的森嚴與權威要求其信徒無條件地接受其教義,不得有絲毫的懷疑。也正因此,這一時期才被描繪為歐洲的「黑暗時代」。或許,是伊斯蘭教最為年輕,吸取了猶太教、基督教的經驗從而升華了自己的教義。無論如何,伊斯蘭教歡迎探索。在伊斯蘭教教義中,不只理性主義吸引著人們,民主與平等精神也讓人為之振奮。創教初始,麥加貴族曾挖空心思,使盡各種伎倆摧殘搖籃中的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在飽啜苦水中體味到團結就是力量,而要擰成一根繩就必須對所有的信士一視同仁,絕不可有高下之分。他多次強調凡穆斯林皆為兄弟,主張「信士與遷士,如牆上之磚,互相維繫,人們在安拉面前一律平等」6這種平等的觀念突出地體現在朝覲期間,所有的人,不分等級貴賤均穿著同樣的服飾,做著同樣的祈禱,那是在真主的護佑下,各人種、各民族享受兄弟間手足之情的充分例證。這種平等的觀念也同樣體現在清真寺的布局中。在清真寺,沒有為富人特設的位置,所有參與禮拜的信士均按「先來後到」的秩序排列,他們的鞋子都放在一起,有窮人的破舊布鞋、草鞋,富人的擦得油光鋥亮的皮鞋,它們沒有貴賤之分,正如它們的主人一樣。在安拉面前沒有尊卑、主僕之分,大家都是真主的信徒,進天園的機會均等。更何況,伊斯蘭教奉行最先行善者最先進天園的原則,真主最喜愛的是最虔敬的人,而不問其膚色、種族。這種人人平等的觀念無疑給那些貧苦無權的下層人士以一種心靈的安慰,吸引著他們選擇伊斯蘭教,求得人格上的平等。這種綿綿的兄弟情意和平等觀念也對那些文明發展較早、專制權較為完備、等級森嚴的國家,如波斯帝國、拜占延帝國產生了誘人的魅力。在這些專制國家中,國王自稱血管中流動的是神的血液,臣民避諱提及國王的尊姓大名,更不得斗膽直面國王,更不敢奢談平等二字,在專制主義國家中,國王就是國王,永遠高居在上,臣民就是臣民,只能俯首聽命,哪怕是指鹿為馬,也只能點頭稱是,完全一幅奴才的嘴臉,而這又與人性中求平等、求民主的心態相悖。這種被外來壓力扭曲的心靈一旦觸到一點平等的火花,立刻就會讓心回歸原位,而伊斯蘭教中博愛平等的思想恰恰就是他們心靈的矯正器。穆罕默德曾告誡人們:「你們不要屈從於暴虐的統治者,你們是生而自由的,你們中的任何人都不是你們的統治者和主人……你們是自由的,你們不應該成為那些剝奪你們利益的暴虐者的奴隸……除了安拉,不要害怕別人,不要希冀別人的恩慈」7穆罕默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白德爾戰役期間,穆聖在檢閱整裝待發的部隊時,發現有一名士兵站出了隊列,就用手中端著的木杯頂著士兵的肚子命其歸隊。士兵在歸隊後說道:「安拉的使者!你弄疼我了!安拉確是以真理、正義派遣了你呀!」穆聖聽後做出了讓人吃驚的反應,他隨即露出自己的肚子並把木杯遞給士兵,說道:「你下達命令吧!」8試想,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竟敢在大庭廣眾面前直言衝撞軍隊的統帥,可結果非但沒有遭到懲罰,反而讓其懲罰統帥,可見其民主、仁愛與大度。無怪乎美國應用物理學家邁克爾·哈特確信「穆罕默德是全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9有這樣的使者作榜樣,人們有理由相信選擇伊斯蘭教是正確的。三、伊斯蘭教教義簡單明了,易於運作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蘭教的教義最為簡單,它不像其它宗教那樣需要不斷的學習、反省和作出巨大的犧牲。它的教義中沒有像基督教那樣的原罪說,故而人不必拘泥於與生俱來的原罪的困惑中;也沒有像佛教那樣基於十二因緣的輪迴轉世說,故而人也不必束縛在業報輪迴的殘酷法輪上。伊斯蘭教明確宣布人只對自己負責,「各人犯罪,自己負責」(6:164)而且是以自己的能力為限。任何人都無權赦免別人的罪,無權替他人救贖,這就徹底推翻了人與主之間的神權中介,每個人都可以直接與真主安拉溝通,安拉為所有的信士敞開他的門徑,任何一個信士都可以直接與安拉對話。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也同大家一樣,是個凡人,也會象常人一樣生老病死。因此,儘管穆罕默德地位顯赫,使命崇高,但也不能成為信徒崇奉的對象,在穆罕默德的葬禮上,第一位正統哈里發艾卜·伯克爾曾說:「聽著,人民,如果有人崇拜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已經死了;如果有人崇拜安拉,他還活著,沒有死。」10這一席話表明穆罕默德不是神,他只是安拉的使者。《古蘭經》記載穆罕默德曾做出這樣的自我評價:「我不對你們說,我有真主的一切寶藏,我也不對你們說:『我能知幽玄』」(6:50)「我不能為我自己主持禍福,除非真主意欲」(10:49),這就告訴人們,如果穆罕默德,這位被稱為封印先知的使者也和凡人一樣,那麼,誰還能站出來謊稱他與真主有特殊聯繫呢?先知穆罕默德甚至告誡他心愛的女兒法蒂瑪,她在末日審判時,也不能指望他去為她說情,她必須依靠自己的行為和信仰,靠自己來尋求得救。用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希望就在自己的腳下,全看你如何把握。既然命運由自己掌握,同時又能享受安拉的恩賜,還有什麼理由不皈依伊斯蘭教呢?更何況皈依的方式又是如此簡單,你只需當眾念誦一次清真言,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就被承認為穆斯林,就可以分享穆斯林大家庭的快樂。任何人只要遵守五功,課修善功,就是稱職的受安拉喜愛的穆斯林。而這五功的禮儀,在實際操作中也較為靈活,如禮拜前的大凈、小凈,對每一個做禮拜的穆斯林來說都很重要,但在水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也可以沙代凈。再如齋功,本應是每個成年穆斯林應盡的義務,但體弱多病者、旅行者及哺乳的母親等等,也可以不守齋戒或延緩齋戒。《古蘭經》明確告訴大家「安拉要你們便利,不要你們困難」(2:185),這樣穆斯林就取得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自由,從而方便了人們的實際生活,也使一條條看似苛刻的清規戒律變得和藹可親,易於接受。《古蘭經》中也多次肯定這種靈活應變的必要性,如,「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安拉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2:173),這無異於肯定了人的生命是寶貴的,為生存所迫,穆斯林否認宗教身份,隱瞞內心信仰都可以得到安拉赦免,先知穆罕默德曾對自己所獻身的宗教有過這樣一個評語「這個宗教簡便易行,誰都會被其征服。」11穆聖一語道破伊斯蘭教之所以能在征服人心的過程中戰勝競爭對手的奧妙。四、伊斯蘭教教義強調既修來世、又重今生信仰後世、信仰末日是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在《古蘭經》中凡提及信仰安拉之處,一般都要與信仰末日相連。在末日來臨之際,天園與火獄之門將同時打開,呈給世人的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在天園中,有永不變味的奶河,有濃烈芳醇的酒河,有純凈甘甜的蜜河;更有顧自流盼的仙女;俊美清秀的僮僕……入住樂園之民,將與自己的伴侶「共沐蔭涼,斜倚於床」,他們心無介蒂,和睦相處,在他們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光彩;而火獄中的情景卻令人毛骨悚然,被罰入火獄的罪人將永受燒灼之苦,果腹之物只能是毒樹上的惡果,解渴之水是一種讓人「梗塞難咽」的膿汁,飲用後常令人更加口渴難忍,彷彿驕陽灸烤下乾裂的土地,急切盼望清泉流過,但在火獄中等待他們的卻是沸水滾湯劈頭蓋臉潑下,於是,「皮膚內臟,全被溶化」(22:20),安拉的懲罰是嚴厲的,安拉會令其換以新皮,繼續接受審判。《古蘭經》曰「既不判決他們,置於死地,又不減刑輕饒」真可謂永墜苦海,不得脫身。作為現實之人,我們如何在末日審判時遠離火獄永居樂園呢?單靠希冀、期盼是無法做到的,安拉是全能的,它自有一架公正的天平,人的全部行為都將在這架天平上稱算清楚,凡意欲進入天園之人,必須響應安拉,力行善功,至少也要棄絕惡行,不隨惡念。《古蘭經》曰「信道而且行善者,必將享受極樂園,而永居其中」(31:8—9)「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99:7—8)。可見,善事就是在今世為後世而積累的盤纏,今世的善功在後世將碩果累累。這就是說,伊斯蘭教在今世行善和後世獲得幸福之間建立了堅實的紐帶,同樣,將這一紐帶建立於作惡和遭受懲罰之間。於是,信仰末日審判自然促使人們行善積德以期回賜;遠離邪惡以防懲罰,這樣的內省幫助信徒趨善避惡,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儘管伊斯蘭教極重視後世,但它又號召信徒別放棄今生。伊斯蘭教不是出世的宗教,《古蘭經》允諾穆斯林的兩世(今世和後世)生活,求得兩世吉慶,既看重來世,又不放棄對現世幸福的追求。伊斯蘭教的這種實踐性、現實性體現在穆罕默德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中「信仰真主,並拴好你的駱駝」12這種信仰與務實的高度契合表明伊斯蘭教與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之處是,它重視人的現實物質利益。《古蘭經》上就說: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安拉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你說「安拉為他的臣民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7:31—32)可見,伊斯蘭教並不提倡禁慾,而在基督教中,自從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後,「人慾」便成為人類原罪的最初動因,所以在其最興盛的中世紀它鼓吹禁慾,鼓吹與世隔絕,以摧殘肉體的方式來保護精神。佛教更是認為大千世界,苦海無邊,苦的根源就在於欲。要達到無苦涅木般境界,必須滅欲。在伊斯蘭教中,人慾不再是罪,它成了人類幸福之源,奮鬥之源。人若無欲,才是可怕的。「倘人類無欲,舉世皆淡恬無聊……故欲者乃真主予人類最恩惠的賞賜,也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倘吾人民無欲,萬物於我何用?」13因而,伊斯蘭教教導信士充分享受一切允許享受的樂趣。先知穆罕默德是穆斯林的表率,他曾明確表示摒棄禁欲主義。據艾哈邁德·愛敏記載,有一位叫阿卜杜拉·木·阿慕爾的穆斯林意欲不睡覺,不吃飯,也不對家人盡義務而打算一心一意只敬慕真主。當穆聖知道此事後告訴他:「阿卜杜拉呀,你比真主的使者做得還好,因為真主的使者既把齋又吃飯,又吃肉,又要履行對家人的義務。阿卜杜拉呀,你確實對不起真主,對不起你的身體,也對不起你的家人」14可見,穆罕默德自己也沒有斷絕人間煙火,更不醉心於出家、苦行和忍飢挨餓。因而,在伊斯蘭教中沒有出家制度,沒有修道院,沒有出家的修士與修女。這在三大宗教中讓人耳目一新。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禁慾與拋棄紅塵都被認為是聖行而大加讚美,但伊斯蘭教卻鼓勵信士熱愛生活,投身於火熱的世俗生活。《古蘭經》曰「真主以你們的同類做你們的妻子,並將你們從妻子創造兒孫」(24:32)可見結婚是被《古蘭經》規定了的神聖誡命之一,也充分表明伊斯蘭教是入世的宗教,這種參與世俗生活的積極性也可以從建築清真寺的地理位置中反映出來。一般清真寺為了方便人們的聚禮,都選在人口集中的鬧市區,與熙熙嚷嚷的世欲生活融為一體,而不像修道院、寺院都修建在深山老林中,遠離喧囂的人群,這本身就籠罩了一層神秘感、肅穆感。當然,同時它也要求久居其中的信士斷絕慾望,甘守淡泊,隱世潛修。伊斯蘭教則不要求信士隱遁某地,度其一生,反而要求他們積极參与生活。因為真主賞識奮鬥人生之人,故而每個穆斯林都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開拓生活,建設生活,以發掘安拉賦予大地的寶藏,進而享受生活。這樣,信仰真主就不再是一種盲目的,純精神的追求,而是一種具體實在的人間日常行為的宗教體系,它具有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內容,吃飯、穿衣、生兒育女,做好工作,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都具有了信仰的意義。對此英國人詹森曾說「它是一種神靈和人類的總體,適於今生,也適於來世。」15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伊斯蘭教也不例外,在其教義中也存在著一些妨礙穆斯林隊伍進一步擴大的條款。如《古蘭經》對於多神教徒和不信道者,不是積極爭取他們皈依,而是號召信徒「你當避開以物配主的人」(6:106)對於這種迴避消極的態度,《古蘭經》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難道你要強迫眾人都做信士嗎?」(10:99)可見,《古蘭經》把這種拒絕爭取非穆斯林入教歸納為安拉的意圖。筆者認為,這是以安拉的名義,掩蓋了穆斯林怠於或恐於對非穆斯林做耐心細緻的說服,達到以理服人,爭取他們為教友的惰性心理,類似的條款無疑對伊斯蘭教征服世界起了一定的掣肘作用,但它們不可能阻擋伊斯蘭教大踏步走向世界,畢竟,它們在《古蘭經》中還只是一個小的支流,不能算作伊斯蘭教的主要教義。綜上所述,伊斯蘭教之所以能迅速擠身於世界三大宗教之林,就在於它本身充滿活力,在它的教義中有著更多的符合人性的內容,從而使其具有平靜地征服人們心靈的力量。借用學者高惠珠的話,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合人性者亦得天下。」16注 釋①弗蘭克·惠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傳教移植的比較宗教研究》,《世界宗教資料》1983年第3期。②穆罕默德·安薩里《穆斯林的信仰》,清真寺內部資料,第61頁。⑤13 15 16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與務實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9、39、8、33頁。③⑦加法爾·哈迪《伊斯蘭信仰學教程》,清真寺內部資料,第61、65頁。④優素福·克爾塔威《伊斯蘭基本特色》,清真寺內部資料,第79頁。⑥寶文安譯《布哈里聖訓實錄精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頁。8阿里·團塔威《信仰的召喚——伊斯蘭論》,清真寺內部資料,第162頁。⑨12M·A·拉希姆《伊斯蘭——所有先知的宗教》,清真寺內部資料,第4、140頁。10(美):L·M·霍普夫《世界宗教》,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頁。11 14(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一冊,第342、343頁。17馬堅譯《古蘭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共有 1703 位讀者閱讀過此文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書籍·元文琪?著.伊斯蘭文學(伊斯蘭文化小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肖憲?著.傳統的回歸: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斯蘭文化小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秦惠彬?著.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小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楊學良/編著.從伊斯蘭文化復興歷程淺談伊斯蘭早期的思想.天馬出版公司,2008·肖耀輝?劉鼎寅/著.雲南基督教史(雲南宗教系列專史).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編.中國宗教概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同類文獻[1] 林長寬.伊斯蘭東傳中國之再探討:中國伊斯蘭發展之歷史背景.宗教研究期刊(台灣),2003[2] 錢雪梅.試比較伊斯蘭教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和中國的傳播 .阿拉伯世界,1994[3] 梁旺兵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 甘肅蘭州730070 ).阿拉伯(大食)征服中亞的歷史階段探析 .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牛海楨,李曉英甘肅聯合大學文學院,甘肅聯合大學文學院 甘肅蘭州730000 ,甘肅蘭州730000.伊斯蘭文化在西北地區的傳播及其影響.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伊布拉欣.伊斯蘭教的傳播與發展.作者賜稿,2003[6] 申旭.回族與西南絲綢之路.雲南社會科學,1994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緣起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English |中文伊斯蘭學術城: Copyright @2002-2003www.islamboo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邊緣山人工作室製作


推薦閱讀:

透徹!古蘭經四項法則證實達阿希犯罪行徑背叛伊斯蘭教義教規(轉給非穆朋友)
關於伊斯蘭及教義
四教義----隋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中正之聲】極端分子以他們的野蠻行徑歪曲伊斯蘭教義
四教義卷第八

TAG:世界 | 原因 | 教義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