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孩子最愛聽,父母該說的時候就得說
近期,靜觀育兒微信後台,收到不少父母的建議,希望我多寫一些大孩子教養方面的文章。待進一步溝通後發現,這些父母普遍對「和長大了的孩子溝通」這件事,心裡有顧忌。他們看到孩子一天天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和世界了,憂慮著該如何跟他們對話更合適。
他們問: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話,似乎孩子跟自己的共同話題也是越來越少了,怎麼辦?
在此,我想說兩點:
第一,因為我的工作就是0-6歲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我的分享,必定還會大部分都圍繞這個主題。但是下一步,我會結合大家的建議,適當做一部分大孩子的教養內容,謝謝你們的信任。
第二,從孩子們進入幼兒園,尤其進入學齡期以後,他們的心思的確是越來越細膩了。父母們尤其需要管好自己的嘴,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一方面不能再把孩子當做小寶寶看待了,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同時,必要的引導仍然不可少。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多正向引導,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學會「四兩撥千斤」、不動聲色地激勵孩子。一旦孩子內心積極的、向上的、自我激勵的能量足夠了,這樣的孩子就不用擔心他們會長歪了。
今天的文章,我就分享一些常用的激勵句式。這些話,孩子們愛聽、對他們的成長也很有益處。
需要提醒的是,我也常會在網上看到許多類似「孩子們最喜歡的XX句話」之類。但是都只是光禿禿放一句話在哪裡,至於何種情況適用,其實並未說清楚,很容易對父母產生誤解——好聽的話說得越多越好、孩子誇得越多越好,還請父母們慎重對待此類雞湯文章。
孩子最愛聽的話:你力氣真大!你快有媽媽高了!
適用場合:這類對孩子身體力量方面的誇獎,多多益善,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進行即可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自己身體的接納、肯定,是孩子們的自我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對孩子身體力量方面的誇獎,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譬如:
早起幫孩子穿衣的時候,可以驚嘆地告之:哇,你好像又長高了呢!
孩子幫忙拎垃圾,你可以用快樂的口氣說:你真有勁兒!像個大力士一樣!
居住於弱小的身體中、長期仰視大人的高度……這些事實其實常常會帶給孩子挫敗感。若父母能夠對孩子的身體力量給以「強大」的暗示,會有效促進孩子的自我建構,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能量。
孩子最愛聽的話:真的很有趣啊!/這真是太奇妙了!
適用場合:當孩子快樂的大喊,爸爸/媽媽,快看!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因為一件自己覺得很好玩的事情,拽住大人的胳膊興奮地大喊你一起看。這其實就是孩子在分享。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刻大都被大人錯過,或者沒有真正對孩子的分享表示過感激與積極的回應。
梁文道先生在他的《味道》一書中這樣描述過:
分享,本是最神秘的一種狀態。
比方說看見河岸的樹上棲息了幾隻越冬的白鷺,小孩會很興奮地拉著媽媽的手大叫:「快看!」
為什麼看見了有趣的東西也想叫媽媽看到呢?難道多了一個人幫眼,白鷺的數量會多了幾隻?還是它們會變得更可愛優美?
當然不,只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所愛所關懷的人與自己同喜,讓他也感到興奮,或者讓他見證我的興奮。
表達對孩子所感興趣事物的同等關注,不僅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注,還會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那種親密聯結。這種「我們一起分享美好事物」的體驗,不僅有助於促進親子關係,也能夠使得孩子的內心得到滋養。
孩子最愛聽的話:我能理解你(的行為、心情)/你這麼做,一定是因為……但是(亮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議)
適用場合:孩子的錯誤言行你不能接受的時候
如果一個小孩子,沖著父母說了一句髒話,一般父母會如何做呢?大多數應該會用指責的口吻說:「你不能說髒話/你怎麼能這樣說話?!」
其實,較好的說法是:「你剛才一定很生氣,才這樣對媽媽說話。但是,你剛才那種用詞讓我很不舒服,請以後別再這樣說了。」
如果一個大孩子,他在同學家玩到很晚,回家的時間早就超過和父母的約定時間了。一般父母會如何做呢?大多數應該會批評:「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
其實,較好的說法是:「你今晚肯定是玩得很開心,才會這麼晚回來。但是,你這麼晚回來是不對的,既沒有遵守規則,我們也都很擔心你,希望你下次能夠按時回家。」
一般孩子「犯錯」父母不能接受,都牽涉到孩子的規矩建立、習慣養成的問題。這種衝突、摩擦,是孩子們學習某些規矩、習得某些習慣必經的一個過程。孩子的行為不恰當的時候,父母應該告誡,而非批評、指責。
批評指責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攻擊、甚至被羞辱,如此不僅不能教會孩子辨別對錯,反而可能阻礙孩子規則意識的真正內化。但若父母能夠首先通過「共情」表達出自己的接納、理解,這種理解才能成為親子間誠懇交流的開端,更有助於問題解決,以及孩子成長。
孩子最愛聽的話:大膽去做吧,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都支持你
適用場合:孩子爭強好勝,或者對於事情的結果表現出擔憂,不敢嘗試/做決定
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爭強好勝表示過擔憂。排除了父母本身比較好強、對孩子要求過高等因素外,孩子們進入學齡期前後,也會進入一個對競爭敏感的時期,表現的「爭強好勝」也屬正常現象。
靜觀育兒微信上就有一位媽媽發愁地問:
羅老師,我家孩子5歲半了,近半年來,顯得特別好勝,甚至平時穿衣服、洗澡、吃飯都想要得第一,還要跟我們比。但是一旦學校里有什麼比賽之類,他又不太敢參加,說害怕。我平時也沒有對他有多嚴厲呀,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喜歡爭第一併非壞事。但是不敢參加正常的比賽活動,就是對事情的結果過於看重了。可以想見,應該是家人或者學校老師多次表達了對勝利者的欣賞。這讓孩子誤解為:只有得第一才能得到大人的喜歡,如果沒有得到,就可能失去大人的關注和愛。
這類好勝的孩子,他們其實最想聽到的話是:大膽去做吧,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支持你,我們都愛你。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聽到父母說這句話。這句話意味著絕對的接納,會讓孩子們內心充滿安全感,懂得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影響「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這一事實,從而才有心理能量去放心探索、嘗試新鮮事物。
而當孩子探索中再遇到障礙的時候,情緒因此低落了,父母還可以再來一句:你已經很努力了,需要我幫忙嗎?
孩子最愛聽的話:你做的真不錯!看,你把……
適用場合: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時候,或者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時候
我們一直強調孩子做家務活的重要性。但是我也常常會在心靈雞湯中,看到他們推薦一些類似句子:「你幫媽媽把地掃得真乾淨,你真乖!」「你把碗洗得真乾淨,我真是太高興了!」這兩個句子問題在哪裡呢?
第一個句子中,用了一個「幫」字,這把原本屬於孩子分內的事情,全部變成了媽媽自己的事情,孩子不過是個外人而已,於是無形中,也把孩子對於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給卸掉了。
第二個句子中,把孩子做的事情和父母自己的心情聯繫到了一起。這樣就變成了,孩子做某件事情,是為了讓大人高興。如此容易養成愛討好大人的孩子。這類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卻很容易變得過於在乎他人的評價,逐漸失掉自我。
所以,不如用充滿讚賞的口吻,就事論事地、具體地表揚孩子做得好,而且最好還能描述清楚,比如說:你做得真不錯,掃地好乾凈呀!你幹得很棒,你看,小狗狗被你照顧得白白胖胖!
如此,孩子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自然而然的責任感,也能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
另,平時孩子遊戲、做手工等等,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表揚,對孩子的付出給以具體的、清晰的肯定,如此孩子就能明白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直接的、正向的」關係,從而獲得自信心,以及進一步努力的動力。
孩子最愛聽的話:哇!太了不起了!
適用場合: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賦,或者有極大的興趣時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不能有分別心。比如有的父母認為學習成績好才是了不起的。鋼琴、英語考過了級才是優秀的。只有這些情況下,他們才可能給以孩子發自內心的讚歎。如果孩子只是玩一些「歪門邪道」的小把戲,比如反覆琢磨一些積木塊,喜歡說話,甚至愛做飯等等,父母很難去誇孩子。
其實只要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那就極有可能是他們的天賦所在。如果孩子們所喜歡的,所搗騰的,能夠得到父母由衷的讚歎,那對孩子而言,將是巨大的鼓舞和動力。
比如,發現孩子在畫畫方面有興趣,總愛塗塗畫畫,那麼為何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呢?你完全可以在某一天,對著孩子的作品來一句:哇!太了不起了!
也許這一句話,就可能造就出一位未來的大師。
推薦閱讀:
※19歲的時候父母給我生了個妹妹,我完全不同意,但是以後還要繼續養她,我應該怎麼辦?
※【引用】(分享)幾個有關父母的小故事,看了一定要轉發!
※生男生女真的那麼重要麼?現代人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親戚關係又該怎麼處理?
※此女本是亡國之妃 卻不顧父母反對下嫁軍史 最終再成新朝皇后
※新24孝標準下多「不孝子」 父母最願子女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