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講座筆記及感想:關於愛、0--18歲的兒童成長需要、自由、規則、敏感期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31682&extra=page%3D1&page=1這是我在06年9月,第一次聆聽孫老師講座的筆記及感想,第一次的震撼與感動猶然在心。那時候,我的孩子還不到一歲。至今已經1年多過去了,每每在博客翻看,仍然感觸很深。而通過一次次回顧,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跟隨了孩子成長而得到的成長。深深感謝。把這篇筆記搬過來,再次表示我對孫老師、大李、小巫等等老師的敬意!寫在前面----孫瑞雪講座千呼萬喚始出來,孫瑞雪終於來深圳開講座了,800元兩天,去的媽媽爸爸還是濟濟一堂。今天第一天。美麗動人的王樹,說話時的體態象舞蹈一樣優美,後來才知道她原先就是學舞蹈的;親切而風趣的孫老師,讓人如沐春風。而這些,是與她們帶來的理論吻合的。今天一下子塞了太多信息進腦袋,三言兩語說不完,先記下一個令我為之觸動的故事。一個從孫瑞雪的小學畢業的男孩,,進入初中伊始,學校組織軍訓,要求每個孩子不能帶水和食物,這個男孩就帶了個梨子去了----也許他認為這不是水也不是食物,是可以帶的----結果當然是,被老師沒收了。校長在大會上說:這是誰帶的梨子,上來,把它給我吃了!受過傳統教育的孩子都會害怕,知道校長是權威,是控制者,所以一定是屏息、戰戰兢兢,等待批評、斥罵;但是,這個孩子沒有,他走上台去,拿起梨子,喀嚓喀嚓吃完了梨子,邊吃邊看著校長老師們,他應該不知道這是反話,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校長氣急敗壞:這是哪個學校出來的孩子?肯定是那個蒙特梭利學校的。。。。。。也許我們繼續想,會擔心如果我的孩子這樣,在傳統學校里會不會成為異端,被老師厭惡和排斥?可是又一想,在平等、愛和自由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應該更有力量去面對人生中艱險的一面。希望小乖成為這樣精神強大、不被奴役的孩子。講座之一:關於愛(王樹主講)中國人是個內斂的民族,換個角度說,也是個壓抑的、愛的能力比較弱的民族,不信的話,我們一起看看孩子眼中的愛吧。以下是張以慶的記錄片《幼兒園》里的與幾個孩子的對話,該片是在武漢一所非常好的幼兒園拍攝的:問:什麼時候會說我愛你?孩子:不知道。問:聽過媽媽說過沒有?沒有。問:你想對誰說我愛你?不知道。問:愛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我把你抱著。問:你會對什麼人說我愛你?我覺得那不好說。問:不好說還是不好意思說?不好意思說。問:為什麼?因為那個噁心。文字的衝擊力遠不如鏡頭,當你看到那些天真純潔、奶聲奶氣的孩子,羞愧地、靦腆地、對於愛難以啟齒,你會笑,但笑過了,你一定會難過。再看另一個對一年級孩子的抽樣問答。問:父母什麼樣的行為和語言是愛的表現:不打、不罵就是愛。安慰是愛,埋怨不是愛。對我凶,是不愛。上學遲到,爸爸罵我是不愛我。有一次我摔倒了,爸爸說:你長眼睛幹什麼的?寫錯字了,爸爸說:你最好是不認字。回家遲了,爸爸把我在樓道里關了一分鐘。。。。。。。我自己清楚記得,有一次走路東張西望,差點撞到別人身上,爸爸抬手就給了我一下:你眼睛長哪兒去了?----作為孩子,如果他哪怕溫和地提醒我要小心啊,都會無比溫暖,心裡充滿愛的感覺,可是他的反應讓我一生都記得,心裡永遠感到酸楚,沒有愛,沒有安全感----而如果問他,他一定說是著急才這樣的,是為我好,是愛。愛是這樣表達的,那麼,我們的愛一定是出了問題。父母,尤其是母親給孩子的愛,讓孩子感覺到什麼是真正的愛,到底有多重要?王樹做了這樣一個試驗:請一位家長坐在椅子上,放鬆地坐著,椅子的靠背支撐著的半身----相對舒服;再請她頭也後仰放鬆,問:舒服嗎?答不是很舒服。王樹走到她的身後讓她的頭靠在自己的身上----現在全身都得到了支撐,顯然很舒服。母親的愛就是這個支撐,是精神支柱,如果她的愛足夠強大,我們一生都將無所畏懼;如果愛力不夠,我們就處於懸空狀態,久了,必然身心俱疲。而我們是怎樣做的呢?這是另外一個情景模擬:一位家長扮演王樹的寶寶,一位扮演保姆,一位扮演爺爺奶奶,一位扮演寄宿學校老師。出生後,母親把她交付給保姆帶養;大一些然後交給爺爺奶奶、幼兒園;6、7歲該上學了,母親選了費用昂貴的寄宿學校,把她交給老師。。。。。。問寶寶:你有什麼感覺?感覺被拋棄,沒有安全感、茫然、痛苦。而母親,顯然會感到委屈----做了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為了給你創造好的環境?什麼是愛,什麼樣的愛是被需要的,是否孩子才最有發言權呢?孩子沒有感覺到的愛,是孩子需要的東西嗎?這個模擬再次揭開我的傷疤,我就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到小學才回去的,我曾經得到世界上最好的照顧,可是父母,在我的成長中缺席,這個缺口永遠無法彌補;爺爺奶奶都去世了,我感覺自己就是孤兒,孤獨無助,與父母永遠客氣禮貌而疏離。這種痛,父母不會懂,只能由孩子自己承受。還有關於情緒的一個案例:摔蛋糕的故事。孩子過2歲生日了,媽媽答應給孩子買蛋糕。產生了自我意識的孩子要求跟著去,媽媽想,好,給孩子自由,一起去了;孩子要求自己挑選,媽媽想,好,給孩子自由;孩子左挑右選,花了很長時間才選好,媽媽一直忍耐著;最後,孩子要求自己捧著走,媽媽還是答應了;可是、可是,可想而知的,路都走不好的孩子捧這麼個東西,結果摔倒了,蛋糕摔了稀巴爛!孩子哇哇大哭,媽媽也終於火山爆發了----忍耐了兩個小時,用盡了所有的耐心,媽媽再也無法控制焦慮的情緒。這種感受,想必很多媽媽都經歷過。我們不會管理和釋放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成長中缺失這個內容,但是,為了孩子不再如我們,我們要學習並運用這些方法。在這個時刻,請記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溫和地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蛋糕摔碎了。就這麼簡單,孩子能感受你的愛,強大自己。照顧還是控制?有多少媽媽/家長怕臟不讓孩子玩沙,怕病不讓孩子玩水,怕亂不讓孩子扔東西,怕累不讓孩子奔跑,怕煩不想傾聽孩子的訴說?這些到底是照顧還是方便自己的控制?讀了很多蒙氏書籍,作為愛和自由的狂熱擁護者,我仍然不停地在想控制孩子:喂他吃奶而他不配合想去玩的時候,我焦慮憤怒,恨不得大發其火;孩子很喜歡水,我怕他著涼而整個夏天不讓他玩水。。。。改變自己是如此痛苦,可是哪怕做到50分、70分,孩子也將受益終生,那麼為什麼不去努力?讓我們在痛苦中修復、蛻變,與孩子一起成長。PS:《幼兒園》值得一看。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之二:0--18歲的兒童成長需要孫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有多少2歲孩子的家長知道4歲孩子需要什麼,有幾個4歲孩子的家長知道6--12歲孩子的需要,知道他們成長的規律?沒有。如果,我們對這些預先有所了解和準備,一定可以幫助孩子很好地成長。0--3歲:需要被照顧,從而活下來,並感受情緒。孫老師的觀念是3歲以前的孩子,需要什麼就要立即給予滿足,無須讓他學習等待;也無須建立規則。(個人覺得視孩子情況而定,建立規則可以提前到2歲。)3--6歲:開始接受成人的影響。並且進一步完善自我的建構。將0-3歲的內在感受轉為有意識的狀態。會察言觀色。比如剛進幼兒園時會很緊張。特別自律。逐漸他就放鬆。一旦放鬆,就會產生破壞性行為。6--9歲:認識和了解成人的世界。最難適應的環境是情感。開始吸收文化和藝術。比如,搞不懂為什麼老師可以隨便說別人,他們會非常敏感,容易看老師臉色行事。這個階段特別需要父母的參與,如果你很愛他,從精神上引導他,他不會再看老師的臉色。孩子開始對生活進行總結,存儲進大腦,奠定未來的人格。9--12歲:特別需要力量和安全感。這個階段父親非常重要,父親可以給孩子力量感。王樹觀察到的一個例子:一個男孩和母親在打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會兒父親來了,什麼也沒說,抱著臂坐在那裡看。孩子明顯開始緊張,打得好了看父親一眼,打失誤了也看父親一眼,直到結束,背著包跟著父親離開。走的時候看了王老師一眼,眼中明顯充滿了驕傲,跟在父親身邊的那種驕傲。這階段的孩子很崇拜父親,模仿父親。比如,一個男孩,本來不喜歡吃麵條,媽媽說你看爸爸有吃麵條呢,他就會願意吃;本來不喜歡打球,看到父親去打,他說「我也要打」;乖爸說,他小時候打針,哭鬧得厲害,父親來了,啥也不說,往邊上一坐陪著他,馬上就不哭了。如果是單親家庭,母親在這階段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哭泣,那會使孩子感覺生命沒有依靠,過早承擔他不該承擔的東西。以上說的是父親在這階段的重要性----懂了這個,我推翻了在小乖9歲左右移民的想法。還有一點,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喜歡炫耀,尤其是男孩子。他可能需要穿名牌、需要多一些零花錢來交朋友用,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讓你的孩子充分地炫耀吧!不要指責他虛榮、追求名牌,不要強求他艱苦樸素。BTW,難怪偶現在這麼喜歡名牌捏,原來是那時候沒條件炫耀,沒成長好,嘻。12--18歲:決定一生努力的模式。最需要的是理解。了解了兒童的需要,要解決的是如何去愛。舉個例子:一家三口周末去喝早茶,爸爸看報紙,媽媽說,你能不能陪陪我們啊。爸爸說:我有陪啊,周末我不是都有在家嗎(看書看報紙)。你看,成人之間對愛的形式尚且有歧義,何況成人和兒童之間呢。說幾條比較難理解的:讓孩子擁有自由的心靈,而不被奴役。經典案例----一個小女孩到外婆家,看到草地上的水龍頭,她很想玩,幾次伸手又縮回來,外婆感到奇怪,問,你是不是想玩水呀?女孩說是的,外婆說那就玩嘛。小女孩說,阿姨不許。外婆說阿姨現在不在,你是在外婆家裡,外婆同意你玩。可是孩子還是不敢玩。這個孩子已經從精神上被奴役了。關於精神上的奴役,身邊比比皆是。孫老師說,有個孩子第一次到她的學校,很喜歡沙池,卻只站在邊上,用腳輕輕踩一下就抬起來,嘴裡說「沙、沙」,問他為什麼不下去玩,孩子說:媽媽說臟。晚上帶小乖下樓玩,半小時不到,看到很多。一個活潑的小女孩,想在台階上蹦,馬上被爺爺制止:你不能跳。其實那個台階很低,很安全了;然後小女孩奔向草地,爺爺又喊:不要去,有蟲子咬你!過一會兒爺爺和媽媽散步走遠了些,小女孩找不到他們,哭起來,鄰居的奶奶就說:你再亂跑,你媽就不要你了。。。我暈倒一個先!讓孩子獲得自我認同,從而提高自我價值感。這個就是說父母對孩子要少一些譴責和抱怨,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否則孩子自我認同很低,長大以後也只會譴責和抱怨----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愛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能量和活力。建議看《放牛班的春天》。兩個孩子打架,起因是甲不讓乙喝水,乙偏要喝,甲打了乙。這時,要蹲下,擁抱、與乙對視、緩慢地對他說:每個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權利,你可以選擇喝水,也可以選擇不喝水,如果別人讓你不舒服了,對他說「請向我道歉」。如果被打的孩子比較膽怯,不敢說,要在他身後摟著他,給他力量,讓他有勇氣說:請你向我道歉。同時,我們也要與甲對視,緩慢地說:你剛才的行為是控制,每個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權利,你不可以控制別人。然後讓他向對方道歉。我們不要強化打人這個行為。而傳統的處理方法是批評打人的孩子:你怎麼能打人呢?打人是錯誤的。。。。。。然後可能還附加著懲罰----我看的《幼兒園》就有這樣的場景,老師嚴厲地對打人的中班孩子說:收拾好你的東西,離開這裡,坐到小班去!然後老師又對被打的孩子說:你看他現在不在這裡坐著了,老師不要他了。----我看的時候,看那個被懲罰的孩子低著頭,想著他心裡該有多恐懼,我的心都快碎了!不能想像,如果我的孩子也被這樣對待。。。。。。所以,無論如何,我要送他上蒙特梭利學校。傳統的處理方法令被打的孩子感覺自己是懦弱無能的,降低自我認同,而令打人的孩子產生罪惡感,同樣降低自我認同。還有,還有,我們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當作什麼都不懂的物體,隨意扯來扯去----《幼兒園》有這樣的場景,老師批評一個孩子,就把他推來搡去,隨意搖晃,大加指責----這些東西自己都有經歷過,一次次翻開自己的痛苦經歷,讓我深度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對待孩子。孩子是天使,是從天上落入凡間的精靈,他們美好、純潔、高貴、善良,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絕對相信,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成人的問題。有一本書叫《都是爸爸媽媽的錯》,希望我錯得不要太多。總結:愛就是幫助孩子心理成長,尊重孩子成長中的需要,愛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明天繼續重頭戲:愛和自由部分。之三:自由說到自由,突然感覺無從下筆了。一說到給孩子自由,是最容易招來責難的----給他自由?那還得了,小孩子懂什麼,不得玩瘋了?給他自由?什麼都能做?笑話!那還不得上房揭瓦?小孩子就是得管教!在我沒生孩子之前,思想一點不比這高明,前輩的父母家長們都是這樣說的,自己也是這樣被管教大的,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這樣,要管教孩子,控制孩子。從出生開始,孩子想要抱----不能多抱,會抱成習慣的;要把尿,要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孩子想爬----不可以,多臟啊;孩子想翻東西----不可以,那多亂啊;孩子想跳----不可以,那多危險啊;孩子想吃手----不可以,會吃成習慣的;孩子啃東西----不可以,那樣不衛生。。。。。。很慚愧,有孩子前,我曾經多麼無知地贊同這些觀點啊!現在回頭看,這些觀點,有哪一個考慮了孩子的意願?哪一條想過孩子為什麼要那樣做?每一條都是大人的想法,都是方便看護人而總結出來的規範。自由的對立面表現為強制。我聽到有媽媽說給孩子把尿,無論他哭泣掙扎都要把,並且以把到為榮;我看到幼兒園規定時間讓孩子去尿尿;我聽到孫老師說北京最好的幼兒園要求孩子吃飯時一口稀飯一口饅頭;我看到成人一次次打開孩子放進嘴裡的手指;我聽到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自己入睡,任她每晚哭泣幾十分鐘;我聽到成人為了阻止孩子晚上外出而編造有狼吃人、有警察抓人;我還看到無論孩子餓不餓,到時間塞東西給孩子吃----慚愧的是,我也這樣做著。。。。。。對於以上等等,我想只有一句話來點醒我們:強制之所以是一種惡,完全是因為它據此把人視作為一無力思想和不能評估之人,實際上是把人徹底淪為了實現他人目標的工具。為什麼必須給兒童自由?在我看來,人類經歷那麼漫長的進化,走到今天,嬰兒、幼兒的狀態應該是最本質地體現著進化授予我們的密碼,他們是那麼純粹,他們沒有受到外界、環境什麼影響,他們的需求應該是最本我、最合理的,他們需要餵養、擁抱、愛撫,需要吃手,需要攀爬,需要玩水,需要玩沙。。。。。。他們的需求就是成長的需求。我們長大了,我們已經割段了與孩子的紐帶,我們忘記了那時候的感受,可是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我們的種種想當然的限制,必然破壞著兒童的發展。兒童擁有能從環境中選擇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有行為的自由。例如,在傳統幼兒園,大家定時上下課,定時去WC,按時戶外活動;而在蒙氏幼兒園,有進出教室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規則範圍內選擇工作、玩耍、休息等等。兒童擁有他需要安靜時就能不受干擾的自由----獨處的自由,選擇空間的自由。這一點在中國非常薄弱,例如父母們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提供的,房間、抽屜等等地方都可以暢通無阻,遑論請他們敲門、尊重隱私了。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記不得孫老師怎麼講的了:(兒童擁有自己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計策,並且選擇答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兒童有交換與分享的自由。有些場景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甲想玩乙的玩具,乙不肯,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必然強行把玩具給甲玩,同時指責孩子太自私;我曾經在樓下聽到有個阿姨說她帶的孩子:你怎麼這麼小氣啊,你這樣我都不想帶你了,多沒面子啊。我們不好意思說:這是我(乙)的東西,你想玩得徵求我的同意。我們會喜歡看到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幼兒園:在幼兒園,上課時間,有的孩子在操作教具,有的孩子在校長的沙發上,有的孩子在樓梯底下,有的孩子在戶外玩沙,有的孩子在發獃。。。。。。一個小小孩子需要吃板藍根,她要求自己撕開袋子,老師同意了,她用力一撕,裡面的內容撒了一大半出來,小小孩子把剩下的部分兌水喝掉,心滿意足地走了;立即有一個大孩子主動走過去清理小小孩子弄髒的現場,然後也滿意地離開了。一個小小孩子用刀切水果玩,切完離開,迅即也有大孩子走過去收拾、歸位;孫老師拿著早點3個麵包去學校,一個孩子走上去,遞給她一顆糖,又遞給她一顆,孫老師正為自己的人格魅力沾沾自喜呢,孩子說了:我給你分享了我的糖,你應該讓我分享你的麵包;因為你分享了2顆糖,所以你的3個麵包都要給我。說完,拿了麵包走了。留下孫老師在原地發懵。一個孩子拿著從別人那裡分享來的3塊餅乾,坐在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上舒服地享用,又一個孩子走來,問:我能分享你的餅乾嗎?前一個孩子說:不要說話。後一個孩子聳聳肩走了,並無失落和苦惱。幼兒園外出體驗生活,交代每個大孩子帶一個小孩子,握住手,負責帶去和帶回。一個大孩子分到了一個特別淘氣的小孩子,從頭到尾,安全帶回學校後,大孩子放開手,痛苦地哭泣:我發誓,以後再也不帶你啦!(多令成人慚愧的責任感。)一個孩子在門衛爺爺那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王樹老師發現了,王老師激動地、含著眼淚抱著孩子說:老師知道你一定很難過。。。。。。孩子卻淡定地說:沒關係,你應該同情的是他,他又沒受過蒙氏教育。有電話打到園長辦公室找一個老師,剛巧有那個班的孩子從門口經過,孫老師說:能否請你幫園長媽媽叫一下某某老師?孩子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校車上,園長發現一個男孩情緒不高,於是過去關懷:你好象不開心啊?孩子說:我在沉思!還有那個上台吃梨子的男孩。想要一個身心、精神自由,會順從而不被權威控制的孩子,我們要做的還很多,我們要有勇氣承擔「慣壞孩子」的指責,除了尊重孩子,不要想當然地控制孩子,我們還要學習建立規則,給孩子,也給自己。面對慣壞孩子的質疑,我們要說,自由是有尺度的,規則之外,是自由的範圍。PS,附上一個今天看到的小故事----一個白鬍子老頭問一位母親:我能否知道你的年齡?母親答:我今年26歲,我的孩子一歲。白鬍子老頭說:不,應該是孩子多大,你就多大。之四:規則這是比較實用的環節。說愛和自由,最難把握自由的尺度,其實就是規則的尺度,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什麼樣的規則、如何建立規則才最適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由面及點地來看,幾個大原則:首先是家長要把握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家長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自己,在外面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幫助孩子建立「沒有人有權利欺負你」的觀念。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般家長的反應是著急上火、責問、批評,甚至毆打。前陣子有個女孩考試成績沒達到母親的要求,被母親失手打死了,女孩臨去前最後一句話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我想起來就難受得要命;媒體報道時記者說那個母親「其實是很愛她的孩子的」,我想這個記者是助紂為虐,他讓人誤解這樣嚴厲管教孩子本沒有錯,只是失手、過度了而已;而事實是,這樣的母親是不配做母親的,母親兩個字,不是你生出了孩子就合格、就是天生的母親的。今天看南方衛視,有個鐵鏈鎖兒的新聞,13歲的男孩,父親無法「管教」,就用鐵鏈鎖在家裡。我不知道男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只知道,他一出生,也是一個純潔、高貴、美好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一樣,至於後來為什麼會變得令父母不能容忍,最應該拷問的正是他的父母!我們要學會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更是對自己說:你學習不好是你的問題,但是媽媽沒有權利罵你。這是尊重。比如有一天孩子沮喪地跟你說,媽媽我畫畫沒有某某小朋友好。這個時候不要去說孩子哪裡哪裡不好、不如誰誰誰,而是抱著孩子對他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做你自己最好。再比如,要尊重環境:一個孩子在會場跳來跳去,這時候家長無須跟他商量,可以直接把他抱到可以跳的地方玩。續 規則不傷害健康不傷害生命不傷害道德孫老師做了個情景模擬:請2個家長,一個是寶寶,一個是媽媽,孩子先是在矮一些的地方攀爬,跳躍,媽媽覺得安全沒有制止;然後孩子開始往更高的地方爬,這時媽媽覺得擔心,就在旁邊扶了一把;當孩子爬上高處想往下跳的時候,媽媽本能地制止,說:寶寶,危險。評論:在安全的情況下不理會是對的;但當孩子往危險的高度攀登、可能傷害健康時,媽媽從開始就應該制止,而不是扶助孩子爬上去以後再制止。同時告訴孩子那樣做會傷害到他。再如,孩子都對插座、開水感興趣,傳統的做法是恐嚇孩子:那裡面有個電老虎啊,你碰了會出來咬你;開水你不能動,千萬不能動啊!孩子不懂得什麼是電老虎,但他知道什麼是老虎,所以他反而更加好奇想去看看電老虎是什麼樣子的;開水是同一道理,越不讓他動的東西他越感興趣。不要恐嚇。應該做的是:跟他解釋電很難理解,只要告訴他如果動電會死的----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死亡,告訴他如果那樣他會離開媽媽、不能和媽媽在一起;告訴他開水是很燙的,會傷害身體,所以不能動----一般孩子都知道什麼是燙。兒童如果習慣了家長對他講原因,會變得比較順從。這些規則是不需要商量的,可以直接制止。孩子可能會哭,哭是正常的,是調節自身的重要模式,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關於孩子的哭,我看了《傾聽孩子》,很有感想,至少減輕了對孩子哭泣的畏懼感。需要給孩子建立的幾個主要規則: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比如打人(敏感期排除別人干擾的打除外),打人發生的原因很多,凡是在家裡挨打的孩子在學校必然打人。孩子經常會邊玩邊打鬧,如果打鬧有升級的可能,家長要立即拉住兩個人的手說:請換一種方式。而不要說:不許打架,等等。一個孩子向另一個孩子吐口水,要說:這是粗野的行為,請你向他道歉。如果打架雙方力量懸殊大,要從背後擁抱弱勢方,給他力量,鼓勵他說:請你向我道歉。如果有糾紛,要傾聽原因,辨明是非,有時候需要互相道歉。2、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如果孩子拿別人東西了,要給孩子說兩句話:這是你的東西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就說這兩句,連說3遍,如果孩子仍不接受,則強行拿走。孩子會哭一陣,沒關係,以後他就不會拿別人東西了。需要嚴重注意的是,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東西,孩子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常見的是,家裡有小朋友來玩,家長為了表示熱情,擅自把孩子的玩具拿給別人玩甚至送給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思維混亂,無法建立規則。一定要記得徵求孩子的同意!3、不可以打擾別人。情景模擬:一個家長扮演的寶寶正在走向另外一個專註玩耍的孩子,還沒到達就被老師攔住了。----如果孩子想打擾別人,要爭取在他還沒打擾到別人時及時制止,帶他做別的事情去。4、請歸位。如果孩子玩完玩具放下想離開,家長要及時提醒歸位,如果他不願意則說:媽媽愛你,我們一起歸位好嗎?如果孩子已經離開我們才發現,不要再把他找回來歸位,因為已經沒有現實後果了。需要注意的是,一不要讓他做力不能及的歸位,二是家裡的歸位可以適當放鬆,畢竟家是放鬆的地方。5、請等待。比如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玩多久都可以。「等待的時候不用把生命的腳步停下。」0--3歲的孩子不能等待,他們沒有時間感,這個時間段他們會把喜歡的東西走到哪裡拿到哪裡,睡覺也抱著,這個正常的。4歲以後好些,5歲以後完成時間感的建立。時間智能被破壞了的人做事容易過急、焦慮。我自己就是這樣,現在疑惑的是如何保護和發展孩子的時間智能,那麼4歲以前要不要孩子學習等待呢?6、請道歉。有勇氣對人說,也有勇氣要求別人說對不起。這個前面有涉及,不再說。如何幫助兒童建立規則?1、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一定要明辨是非。哈,這一條考驗家長。2、幫助孩子建立,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比如,孩子走路遇到一個人,他可能會推開,而不是繞開,因為他不會。這時要教他繞開,不要說:你怎麼推人啊等等。孫老師園裡有些主題課就是幫助兒童建立規則的。比如不讓孩子在走廊奔跑,因為會撞到人。由老師扮演孩子奔跑,中途不小心帶到了一個小朋友,經過示範,孩子會明白。不要說「不許跑」之類的話,孩子不會懂。有時候孩子喜歡一個人是用踢打咬的方式表達的,這時要說:你是不是愛媽媽呀?把擁抱、撫摩、親吻等方式示範給他,讓他知道如何表達愛。3、每周視情況制定建立一條或幾條原則。建立規則,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爸爸愛他,只是不喜歡他做有些事情;建立規則不是要求孩子馬上做到,而是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堅持一段時間,同時家長也不可以超越規則;規則不可以變來變去;孩子喜歡和父母鬥智斗勇,家長要堅守規則不變,但6歲前不必要讓孩子承受現實後果,那將使孩子沒有安全感。之五 敏感期懂得孩子每個時期有哪些敏感期非常重要,做父母的可以知道如何引導孩子的發展,不至於武斷粗暴地批評、制止孩子的正常行為,同時配合制定規則,不至於胡亂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規則。孫瑞雪說,希望我們成人和孩子,象外星人遇見外星人一樣,彼此了解,而不是現狀中,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關係。我們來按年齡解讀敏感期,我只揀常見和容易被成人誤解、阻撓的敏感期行為做個記錄。0----2歲半 主要發展智能結構用嘴認識事物:孩子喜歡吃手、咬各種東西,請不要阻止他。所幸小乖這個敏感期我沒有阻撓他,過渡得還可以。探索空間:爬、抓、扔東西等,所有提手旁的動作都喜歡。秩序:這一點我在小乖身上至今還沒明顯發現(小乖目前10個月)。自我意識:咬人、打人、說不等。提供可以咬的東西給他,幫助度過----小乖現在咬人很兇,不過應該是長牙的原因;對於打人,可以忽略他,不要對他說:不能打人、打人是錯誤的等,這樣會強化打人的行為。玩水、沙:不用說了,每個孩子都喜歡,吸引力長達12年。審美: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須完整。這個最容易被誤解為蠻不講理。例如: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個大蛋糕之類的東西,媽媽說,你吃不完這麼多,媽媽吃一半你吃一半,於是掰下一半;孩子立即大哭大鬧,非得要整個的不可。這個場景太常見了,以前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太自私太蠻橫了,必須得管教。如今才知道,這是審美敏感期到來了。同樣的情況,媽媽在完整的蛋糕上面咬一口是可以的,掰開不可以,因為破壞了完整性。由這個可以看出,孩子的審美意識完美意識很強,每個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2歲半----3歲建立概念: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這時候要注意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概念。舉幾個反面典型幫助理解:孩子摔倒了,成人會「打地」來安慰孩子----哈哈,這個太司空見慣了,我現在明知道不對,有時候都有這樣的衝動,可見也是從小建立了錯誤概念,這個將導致長大後不會承擔責任,喜歡推卸;對孩子說你不聽話會被抓走----建立對警察的錯誤概念,可以隨便抓人;說天黑不能出門,導致我們長這麼大了還怕黑;我就親耳聽過一個3歲多的孩子繪聲繪色地對我說:天黑了外面有狼,不能出去,會被狼吃掉,然後她還進行了聯想,什麼有美國的大灰狼飛過來,專門吃小孩子(她補充說不吃她)等等,我聽的時候覺得很搞笑,還覺得孩子很有想像力,後來才知道是大錯特錯。自我意識產生:私有意識產生,明確說「這是我的」----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支配事物;這個最容易被批評為自私。自私的意思是為了私利損害他人利益。3----4歲執拗:這個是和秩序感關聯的,表現為無論做什麼都要按照他的秩序來,十分執拗,不然就大哭大鬧。例如,媽媽帶孩子進電梯,媽媽先按了樓層,孩子立即大哭,非得出去,重新進去由他來按才行----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理解,不要動輒扣個不講理的大帽子。壘高:喜歡把物體壘高、推倒再重壘,建立三維空間。這個時期粉紅塔和棕色階梯比較適合孩子。色彩:開始認知色彩。可以用色板讓孩子認識。認顏色每次拿單獨一個顏色,不能同時一個畫面上幾個顏色出現;每次最多認3個色就好了。也可以準備顏料和畫板,讓孩子自己調色。里想起「三段式」認知方法----1、媽媽:這是花(簡潔)。說3遍。2、媽媽:花在哪裡?孩子會以手指認。3、媽媽指花:這是什麼?孩子:花。大致如此,以此類推。關鍵在於不要羅嗦,要簡潔,如果孩子暫時沒反應,不要強求。語言:開始對句子感興趣,重複和模仿他人。詛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就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越喜歡。比如:踢死你、打死你、臭PG、去死吧、王八蛋等等。這時候我們要忽略他、淡化他,孩子見你沒反應,很快就沒興趣說了。追求完美:從審美髮展到對事物完美的追求。常表現為執拗,執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總是手拉手走來的。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如剪刀、筆等。要給孩子使用真實的工具,教給兒童正確的使用方法。孫瑞雪反對切切看這樣的玩具。汗一個,我又白買了。現在給小乖當玩具算了。藏、佔有:開始強烈地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開始物品交換和人際關係。這個藏和佔有,不一定是他需要這個東西,如果這一階段不滿足,成人後會停留在這個階段。我自己好象就有這個毛病,什麼東西都想先佔有下來才有安全感。年初有個3歲多的孩子來我家小住,特別喜歡藏東西,見啥藏啥,晚上睡覺也要看著她的那些寶貝,我當時可頭疼了,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可理喻、這麼自私啊,現在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慚愧啊。可惜孩子現在在她母親身邊仍然被無知地對待著,她認為這是孩子被寵壞了的標誌,因而嚴加管教。嘆息。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這個太有感觸了,還是前面說的那個孩子,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為什麼了還有為什麼,我被折騰得暈頭轉向,呵呵。其實孩子是通過問為什麼串聯知識,對於他不能理解和控制的事物加以判斷,從而獲得安全感。曉燕建議看《風不吹它睡了嗎》。繼續:敏感期4----5歲出生:開始詢問自己從哪裡來,這是兒童安全感最早的來源。千萬不要再說什麼孩子是從垃圾箱里或者哪裡撿回來的了,太愚蠢了。家裡要準備各種百科全書,人體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學的等等,全都得有。情感:開始表達情感,關注別人是否愛他,對父母的情緒反應敏感。人際關係: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夥伴並相互依戀。婚姻:人際關係敏感期後真正展開。最早要和父母結婚,之後會「愛」上一個小夥伴。我拿這個問題考問乖爸:如果你的女兒說長大了要和你結婚,你會怎麼說?乖爸左思右想後說:我會跟她解釋一些關係,說清楚我和媽媽是夫妻,不能跟她結婚。----看,這就是反面典型,哈。正確的做法是無須更正和解釋,可以說好的,等你長大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自然而然會明白這個道理的。這個時期孩子可能會問很多問題,比如可不可以和不愛自己的人結婚,可不可以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等等,父母要在這時候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審美:尤其女孩子對自己的衣著產生濃厚興趣。數學概念:對數名、數量、數字產生濃厚興趣,只有三位一體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數的概念。這個在4歲半最明顯,一定要讓兒童通過實物進行練習,不贊成孩子心算,支持筆算,兒童使用具象思維越久,抽象思維就越有潛力。身份確認:開始崇拜某一偶像,積累未來成人時的人格特徵。性別:對性別和自身身體的認識來自於觀察,如同認識眼鼻口一樣客觀。因此孫瑞雪支持家長和孩子一起洗澡,異性也沒關係,兒童可以這樣認識身體,消除青春期對身體的神秘感,但很多家長持不同意見。我自己也覺得彆扭,也許這種心態說明自己有問題。繪畫、認字、音樂:提倡給孩子聽名曲、看名畫、讀名著,這個階段是人格奠定的重要時期,給孩子看的東西都要選擇最美好的,比如迪斯尼動畫片等。象小紅帽、白雪公主等童話不建議給孩子看。認字要以實物配對的形式。5----6歲婚姻:5歲以後選擇夥伴的傾向性非常明顯。書寫。數學邏輯:對數的序列、概念和概念間的關係產生興趣。社會性興趣:開始積極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利,喜歡遵守和建立規則,形成合作意識。動植物實驗、收集:熱烈吸收一切來自自然界的知識。一些螺旋壯敏感期伴隨著孩子一直到12歲:繪畫、音樂(從節奏到旋律到對音樂表現的感悟)、語言、審美、對空間的認識、人際、秩序、自我、婚姻。6歲以後的敏感期:理財。這段時間特別熱衷於錢,喜歡錢,想辦法得到錢,可以讓他們通過做家務等掙錢,形成財商。兒童會特別珍惜自己掙的錢,而惦記著花別人的錢。要在以前,我一定會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貪財啊,呵呵,又錯了。深入思考。這段時間的關鍵在於反覆和孩子討論問題。總結:提供一個愛和自由的環境,讓孩子的敏感期充分度過。結束語(06年9月24)花了一周的時間,終於把筆記和感想整理完了,既可以和大家分享,也是個複習的過程,感覺挺充實。以後有孫瑞雪的講座我還是要去聽,聽過的媽媽們說,每一次她都有新東西帶給大家,每聽一次都有新的收穫。我相信她們的話,孫瑞雪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傳道者,是個有大愛心的人,她是真心愛孩子,想給天下的孩子帶來福音。萬里長征這才是第一步,小乖快要1歲了,媽媽們面對的問題我也將面對。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少,能否象果果媽那樣頂住鄰居的壓力?小豬七七也說了,「在非蒙氏環境里(例如我們小區)用蒙氏的理念帶孩子,尤其是小寶寶,特別需要內心堅定,不為旁人所動。而我恰是一個為別人考慮很多的人,這種人容易對環境妥協。這是我在實踐蒙氏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我也在擔憂這些,不過即便擔憂,還是要進行的,為了自己,為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好象更看重自己心智的成長。自己成長了,給孩子的也就自然而然了。用孫瑞雪念的那首詩做結束語,也作為對未來的寄語:讓我的愛象陽光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推薦閱讀:

父母的情緒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心理發育
給孩子補腦,核桃與DHA產品哪個好
寶雞孕婦伸腳故意絆倒4歲男童: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
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成長的「飛躍期」!這才算正確認識了

TAG:兒童 | 成長 | 自由 | 規則 | 筆記 | 兒童成長 | 敏感 | 18歲 | 講座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