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習語、諺語(4
06-12
英漢詞典中習語語源的注釋問題范紅升習語(idioms)作為辭彙系統中的一個單位,在語文詞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都收錄相當數量的習語。然而,筆者發現,不知是詞典編纂者主觀認識上的原因,還是過分考慮實際操作中的困難,目前所有的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在處理英語習語時都存在著一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是都沒有在習語語源的注釋方面作較為系統的努力(偶而注釋一下也只是比較隨機的行為)。本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所作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探討。作者主要從文化〖ZW(〗「文化」是個用得有點濫俗的詞語。本文中的「文化」是人類學意義上的概念,也就是英國人類學家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先定義的文化:「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現代文化人類學家在該經典定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許多新的文化定義)文化就是某一社會群體的整個生活方式。〖ZW)〗的角度論證了在佔有篇幅優勢的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中注釋習語的語源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並提出了一些具體做法。習語的定義「習語」這個概念並沒有十分統一的定義。本文採用較為廣義的說法,即習語是有喻義或引申義,且由於慣用而定型化的(stereotyped)片語(如bakers dozen,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或簡短語句(如Pigs might fly! If you want a pretence to whip a dog,say that he ate the fryingpan;Love me,love my dog;The mind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其中也包括部分定型的俗語(colloquialisms)、俚語(slangs)和諺語(proverbs)。絕大多數的習語當然還是片語,但這裡不考慮「動詞+小品詞(particles)」構成的動詞片語(如get at,get behind,get into,get off,get on to,get through,get together,get up)。這類結構數量不算小,但與本文的探討角度不太吻合。習語的文化淵源習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其所屬語言文化的各個方面,因為一個民族、一種文明每一領域內的實踐都有可能反映在其使用的語言里。換句話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人們頻繁使用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語中更是積澱著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我們可以從英國語言學家L.P.Smith所作的一項研究(Smith,1957: 167,278)中得到旁證。他在其著作《單詞與習語》中用大量的篇幅分別列舉了2 000多條英語習語的30多種語源出處。這裡歸納其文中提及的幾類主要語源出處:1.來自海上生活的習語。英國的航海業向來較為發達,不少航海術語後被陸上的人們在更廣泛的範圍里用來比喻相類似的事物,如show ones colours,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all at sea,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等。 2.來自軍事生活的習語。戰爭造就了很多習語,如run the gauntlet,stand ones ground,poison the wells,a false alarm,a spark in the powder magazine等。3.與動物有關的習語。由於英民族的狩獵、賽馬和賽狗等活動,動物與習語的產生有著必然的聯繫。其中與馬和狗有關的習語較多,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go off with ones tail between ones legs,a dark horse,flog a dead horse,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等。4.來自衣、食、住、行等家庭生活的習語。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out of the fryingpan into the fire,not right in the upper storey,throw the house out of the windows,ge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give a curtain lecture,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等。5.來自體育運動和娛樂遊戲的習語。很多古老的運動和遊戲如板球、射箭、拳擊和紙牌戲給英語引入了豐富的習語。比如有關紙牌戲的習語有play one』s last card,follow suit,put ones cards on the table,the game is up等。6.來自音樂、舞蹈、繪畫、戲劇等文藝領域的習語。如blow one』s own trumpet,change ones tune,dance attendance,open the ball,put the finishing touches to something,the dark side of the picture,pull the strings,in the limelight等。 7.來自醫學、法律、商業、教育等行業的習語。如a dose of one』s own medicine,make out ones case,lay down the law,make the best of a bad bargain,turn the scales,play truant等。8.來自宗教方面的習語。由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譯過來的基督教經典《聖經》是英語習語的豐富源泉,這裡的例子也只是「a drop in the bucket」(見《舊約?以塞亞書》40:15):the forbidden fruit,the salt of the earth,an eye for an eye,kill the fatted calf,turn the other cheek,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9.來自莎士比亞戲劇的習語。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繼《聖經》之後的英語習語最豐富的文學源泉,其中記錄了很多以前就流行的習語,也有很多他本人創造的習語,如speak daggers,eat out of house and home,eat the leek,give the devil his due,a fool』s paradise,the pound of flesh,the beginning of the end,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等。10.外來習語。英語從法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等外來語中借用了為數眾多的習語。由於篇幅的限制,這裡僅說明一下取自希臘語的英語習語。希臘作為文明古國,創造了許多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如著名的希臘史詩、神話和寓言等,其中許多獨特的表達法已成為英語習語,像源於希臘神話的Pandoras box,the Gordian knot,the sword of Damocles,源於荷馬史詩的on the knees of the gods,Penelopes web,on the razor』s edge ,源於《伊索寓言》的cry wolf,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blow hot and cold,the lions share等。11.人體習語。跟人體器官相關的「人體習語」比其他各種來源的習語都要接近生活的本體,而且數量更大。其中與「手」、「頭」和「心」有關的居多。比如,與「眼睛」相關的習語有see eye to eye with someone,throw dust in someone』s eyes,cry one』s eyes out,the apple of the eye等。L.P.Smith的這項研究對我們了解英語習語的語源有著很重要的幫助和啟示,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習語是其所在語言文化的集中反映。但要指出的是,他的分類隨機性較明顯,致使許多類別之間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因此他往往不得不將同一個習語置於幾個不同的類別之下。如果能選擇一個視角,進行系統的切分,比如按文化四大系統〖ZW(〗文化人類學家們一般把文化分成四大系統。一、技術—經濟系統:包括生態環境、生產、交換和分配方式、科學技術、人工製品等。二、社會系統:包括社會階級、群體、親屬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風俗習慣、歷史等。三、觀念系統:包括宇宙觀、宗教、巫術、民間信仰、藝術創造和意象、價值觀念、認識和思維方式等,其中認識和思維方式對於異語交際中的相互理解影響最大。四、包括音系—字位結構、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這樣一些語言資源。〖ZW)〗下的諸組成要素進行分類,效果當會理想得多。注釋習語語源的必要性一、文化習得與詞典編纂語言研究方面的積極成果對詞典學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這裡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於深受描寫主義語言學影響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的誕生。它標誌著詞典編纂從此脫離了規定主義、走上了描寫主義的道路。反過來說,詞典編纂應對語言學研究方面的積極成果作出快捷的反應。現代語言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要駕馭一門外語,學習者一定得經歷從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到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最終到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成熟。這些必經的環節缺一不可。(張柏然,1992:1)也就是說,學習一門外語不只是學習語言本身及其運用的技巧,更需要學會跨越與該語言伴隨而來的文化障礙。因此,作為語言學習的工具和文化的索引,語文詞典就應該充分有效地揭示貯存在語言單位中的社會文化意義;作為學習外語的重要工具的雙語詞典服務於直接的交際目的,比起單語詳解詞典應越發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和語言交際的影響,更應該儘可能地提供有關外語的社會文化知識,使讀者通過所學語言,達到了解該語言所屬的社會文化的目的。張柏然教授說,如何在雙語詞典中充分有效地揭示貯存在語言單位中的社會文化意義,是雙語詞典學的重要課題。(張柏然,1992:1)我認為,在雙語詞典中提供習語的語源就是在這方面的一個努力。因為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一種語言里的習語最能集中反映該語言所屬文化的各個方面;反過來說,弄清習語的來源自然有助於了解其所在語言的文化。二、習語釋義中聯想意義的損失和變形從理論上說,雙語詞典中的釋義應追求與原辭彙單位最大程度的等值,即應儘可能地傳達出一個辭彙單位的所有意義。這當然很難做到,更何況雙語詞典的釋義不同於單語詞典的釋義,它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可替換性的限制。翻譯習語時尤其如此。由於習語中豐富的文化內蘊,同時傳達其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和聯想意義(associative meaning)這兩種意義實際上就是E.A.Nida劃分的兩大意義類型,即認知意義(cognitive meaning)和情感意義(emotive meaning)。〖ZW)〗往往很困難,有時根本不可能,所以,很多場合下,雙語詞典中習語的釋義只提供了概念意義。但由於沒有採取任何補償手段,造成了很大的語義損失。因為聯想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語義,尤其是典故性的習語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有突出的「文本間相關性」(intertextuality)〖ZW(〗法國後結構主義批評家朱莉婭?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提出的概念,意指「所有的文本都同別的文本相聯繫,沒有哪一個文本能夠完全脫離在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時存在的其他文本的影響」。文本間的相關當然主要是同一種文化里文本間的相關,因為作者最熟悉的文本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文化里的文本。〖ZW)〗;有時使用現成的漢語習語來對譯還極易產生變形的聯想。拿漢語的「東施效顰」來說,如果英文釋義只提供其概念意義「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就會失去我們能聯想到的沉魚落雁般的美人西施捧心鎖眉而越發嫵媚的姿態和東施拙劣模仿的醜態。再如,將「塞翁失馬」譯成「a blessing in disguise」雖然概念意義相仿,卻導致聯想意義上的變形,因為「a blessing in disguise」給人以宗教方面的聯想,而「塞翁失馬」給人的聯想是古時邊塞一老翁失馬得福的故事。英漢詞典中英語習語的釋義如果只提供概念意義,其中的語義損失也是與此相類似的情況。下面的例子均摘自《英漢大詞典》(陸谷孫,1991)(本節中其他的例證也源出於這部詞典):lock,stock and barrel 〈口〉完全,全部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舉,徒勞無功,白費力氣Penelope』s web 永遠做不完的工作blow hot and cold 冷熱無常;出爾反爾(指對意見等由贊成又轉為不贊成);搖擺不定,三心二意kill the fatted calf 設宴慶祝(或歡樂),給予款待以上習語中的聯想意義在漢語釋義中均不復存在。如將「kill the fatted calf」譯成「設宴慶祝(或歡樂),給予款待」就無法讓人聯想起《舊約?路加福音》第15章里耶穌所說的一個寓言:浪子回家,其父欣喜若狂,命自己的奴隸殺牛宰羊來慶賀。有時用現成的漢語習語翻譯概念意義相近的習語,因而使用了不同的形象構詞,這樣做卻導致了原習語聯想意義不得已的變形,請看下面的例子: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口〉說到曹操,曹操就到。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rob Peter to pay Paul 剜肉補瘡,借債還債拿第一個例子來說,「Talk of the devil」和「說到曹操,曹操就到」雖概念意義相同,聯想意義卻由於變形,發生了強烈衝突。習語釋義中應設法補償聯想意義的損失,糾正聯想意義的變形。方法之一就是直接譯出字面義,給讀者提供聯想的出發點。但不少情況下,由於習語的文化內涵很豐富,不諳西方文化的使用者並不能從字面義獲得正確的聯想(況且有的習語字面義還無法傳譯!)。如,一般使用者就難以推導出「black sheep」這個習語字面義與概念義之間的聯繫。請看下面的例子:black sheep 1.黑綿羊 2.有辱門楣的人;**,害群之馬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意指不可僅憑偶然現象而貿然下結論)有鑒於此,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辦法就是說明習語的淵源,以彌合聯想意義上的差距。三、為使用者考慮的詞典很多學習者覺得英語習語較難掌握,其重要原因恐怕就是習語的概念意義與字面意義往往相去甚遠,記憶起來很是費力。有些英語習語表面看來和漢語的表達法「一拍即合」,但實際上都是所謂的「假朋友」(faux amis),它們能成為最隱蔽的陷阱。如new wine in old bottles ≠舊瓶裝新酒,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濟,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羊補牢。有些習語表面看來是不合語法的,如Murder will out,blow someone to kingdom come,put paid to,the world and his friend,by and large,the powers that be,trip the light fantastic,long time no see等。還有些表面上看來不合理性思維,如wear ones heart upon ones sleeve,throw the house out of the windows,rain cats and dogs,jump down someones throat,storm in a tea cup等。這些因素都會給英語習語的理解和記憶造成困難。因為我們知道,反理性、違背邏輯、無法類比的事物都能構成極大的理解和記憶障礙(試想想一般的人能夠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多少位數呢?)。但是,一旦弄清了習語的來龍去脈,我們就能發現習語構成符號間的理據,理解和記憶某個習語將成為精神享受,而不再是心理負擔。習語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整體性或定型化。據此,學生常被老師要求不分青紅皂白、一古腦兒地記憶一個習語。這樣做對掌握語言的實際應用顯然不利。因為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人們為了追求某種修辭效果,也常常活用和創新某些習語(如新聞標題就常用此法),而這種活用和創新是建立在使用者諳熟習語來源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學習者弄不清習語的來源,作機械的記憶,就無法欣賞它們的妙用。如pass the buck (to someone) 〈口〉推諉責任(給某人);歸罪(於某人),這裡buck是buckhorn knife(鹿角刀)的簡約。在一種牌戲裡用這種鹿角刀作表示該誰發牌的碼子,輪流傳遞,但有人為了偷懶,把傳到自己手中的碼子又傳給別人,故云。美國總統杜魯門(H.S.Truman)就憑此發揮,創造了一個表達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後也變成了習語),叫做「The buck stops here.」意為「不再把責任推向別處,責任到此為止」。BBC一廣播記者也曾援引一大會發言人的話說「There was too much buck passing.」 (Baker,1992: 64)詞典編纂是為使用者服務的藝術。詞典編纂者應儘可能地為使用者考慮,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就習語而言,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就應該利用其篇幅優勢給習語注釋來源以溝通文化間的差異,從而為使用者帶來輕鬆理解和記憶英語習語的方便。以上三點,從文化習得與詞典編纂、詞典釋義中習語聯想意義傳達過程中可能的損失和變形,到詞典應該給使用者帶來輕鬆理解和記憶習語的便利,都要求習語語源在詞典中佔有一席之地。事實上,這三點可歸納成一點,就是習語豐富、鮮明的文化內涵要求編纂者為其注釋語源信息。但目前的狀況又怎樣呢? 筆者發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在此方面下過很大的功夫,作過系統的努力(甚至有很多專門的習語詞典也不注釋語源出處!),如《新英漢詞典》(增補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1985),《英華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984),《現代英漢綜合大辭典》(吳光華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遠東英漢大辭典》(梁實秋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和香港遠東圖書公司:1991),《大英漢詞典》(李華駒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連目前最大型且最為出色的綜合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在這方面也顯得極為吝嗇版面。然而,我們已經看出,這種不應該的吝嗇造成的損失是比較重大的。注釋習語語源的可行性大、中型英漢綜合詞典不同於小型詞典,在篇幅上佔有優勢,完全可利用一部分空間來為習語注釋來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習語的來源只用一兩句話即可表達清楚(我們將在下一節里再談一些具體做法)。所要區分的是大型和中型詞典在這方面所做的幅度應該有所差異,中型詞典可選擇那些最具文化色彩、對漢語學習者來說涵義最隱晦的習語,大型詞典則可相應擴大其工作面。所需的有關資料也並不匱乏。關於英語習語的語源出處,有關學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利用的材料,如大部頭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比較實用的案頭詞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初版是1870年,以後不斷修訂,是一部介紹英語習語和典故的出處及淵源的較大型專門詞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20thCentury Phrase and Fable (Market House Books Limited,1991),由V.H.Collins編著、英國朗文公司出版的三部有關英語習語的書A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56,1957)、A Second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58)和A Third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60)(較為簡明扼要地介紹了3000條英語習語的含義和來源),L.P.Smith的著作Words and Idioms (5th ed.,1957.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Ltd.),R.L.Morgan的著作Why We Say — A Guidebook to Current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 (1954),Dictionary of Word and Phrase Origins (3 vols,1962,1967,1971. William & Mary Morries. Harper & Row,Publishers),國內出版的一些專門詞典如廈門大學外文系編譯的《英語成語詞典》(1972年版,1980、1993重印,北京商務印書館),彭在義等編著的《英語成語典故》(198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張野編著的《英語成語典故》(1986,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孫海運、方如玉編著的《英語成語來龍去脈》(1989,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和香港商務印書有限公司),《世界成語典故辭典》(1989,上海:文匯出版社),《英語慣用短語詞典》(1982,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以上只是筆者能搜集到的部分資料,編纂者在實際需要的時候可以多方面查考。毫無疑問,只要留心,會發現更多、更好、更新的資料。搜集資料是實現這項計劃至關重要的步驟。有些習語由於年代久遠等緣故,其來源已無從稽考了,這方面的信息在詞典中只好闕如。但我們並不可因噎廢食,以此作為阻止我們在這方面進行努力的理由,因為畢竟還有很多的習語其淵源還是可以查考的。實際操作理論上我們已看出,在大、中型綜合英漢詞典中注釋習語來源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講究具體、細緻的工作方法。如可以組織專門的人員編寫習語,從釋義、語源到例證,這樣能夠方便統籌,前後有一致性。在選擇哪些習語該加註語源信息時,應重點考慮那些文化特色鮮明、對漢語學習者來說涵義較隱晦的習語。這裡就本人能夠預料到的一些情況談幾點具體做法:(1)注釋習語語源的文字應簡練,提供的信息量只要能夠成為連接習語字面意義和概念意義的紐帶就行。也就是說使用者憑藉所提供信息的幫助就能推導出習語字面意義和概念意義的關係就可以,而不應說得太透,這樣做是為了盡量節省寶貴的篇幅。例如: throw down the gauntlet 挑戰〔中世紀的騎士向另一騎士發出挑戰就把自己的擊劍手套(gauntlet)拋在地上〕as drunk as a fiddler 爛醉如泥的〔早期,英格蘭民間小提琴手在公開場所為舞蹈伴奏,人們習慣以酒酬謝,小提琴手每每酩酊大醉〕a bull in a china shop 行動(或說話)魯莽的人,笨手笨腳動輒闖禍的人〔1816年Amhest勛爵代表英國(John Bull)前來中國(China)交涉貿易發展問題,由於魯莽行事而導致外交失敗,被英國的一家報紙漫畫成一頭闖進瓷器(china)店的公牛(bull)〕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舉,徒勞無功,白費力氣〔Newcastle是英國的主要產煤區〕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 〈美口〉處於不利地位;處於嚴重情況〔棒球擊球手已擊兩球不中,如第三擊再不中,就要出局〕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不正視現實;不正視困難;採取鴕鳥政策〔鴕鳥(ostrich)每遇危險就把頭埋藏在沙子里〕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平息風波,平息怒氣;勸和,調停爭端〔據說航海時遇到風浪,把油倒進海里,可讓海浪平息〕turn the other cheek (挨揍後)把另一面頰湊上;甘受侮辱〔《新約?馬太福音》5: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殺雞取卵〔《伊索寓言》:一人有會生金蛋的母雞,以為其肚裡藏有金塊,將其殺了,卻發現什麼也沒有。英文里改「雞」作「鵝」,成為「殺鵝取卵」〕under the rose 秘密地;私下裡〔羅馬神話:天使丘比特(Cupid)行賄沉默之神哈柏克拉底(Harpocrates),送其一支玫瑰花,要對方不把他的母親、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Venus)的風流韻事向外張揚〕(2)有文學淵源的習語,如有可能的話,可以直接摘錄其原文有關語句,將其作為該習語的例證。當然這裡存在的問題是:一、有些習語第一次使用的是其本義,而現代英語中只取其喻義;二、某些習語經過演變進入現代英語,其拼寫或部分構詞已不再保持原樣了。 這兩種情況(可能還有其他一些情況)的習語源出文句都不宜用作例證。莎士比亞戲劇和《聖經》(現代英語版本)中的習語源出語句有很多就可作為例證(《聖經》中的習語在其原文里絕大多數是按本義翻譯的)。如:speak daggers to someone 惡語傷害某人〔莎士比亞戲劇,見引文〕:Hamlet. ... I will speak daggers to her,but use none. 我要用利劍一樣的話刺痛她的心,可是決不傷害她身上的一根毛髮。(《漢姆雷特》第3幕第2場)eat someone out of house and home 〈口〉把某人吃窮,吃光某人的家當〔莎士比亞戲劇,見引文〕:He hath eaten me out of house and home: He hath put all my substance into that fat belly of his. 我的一份家業全都給他吃光啦。他把我的全部家私一起裝進他那胖肚子里去。(《亨利四世》第2部,第2幕,第1場)the apple of ones eye 〔源出《聖經》,見引文〕 1.掌上明珠;寶貝;珍愛物:His daughter is the apple of his eye. 2.瞳孔;眼珠:He shielded him,cared for him,guarded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耶和華)就環繞他(指耶書倫,Jeshurun),照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舊約?申命記》32:10) (3)某些習語的本義在現代英語中仍然使用,且本義到引申義之間的聯繫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較為明顯,那麼所列的本義本身往往就是很好的語源說明。如:back the wrong horse 1.〈賽馬〉下錯賭注,賭錯了馬 2.支持(或選擇)失敗的一方;看錯了人;支持了失敗的事業know the ropes 1.(水手)熟悉船上各式纜索具 2.〈口〉曉得訣竅;懂行,在行;熟悉風土人情follow suit 1.〈紙牌戲〉 跟出同花色的牌 2.學樣,跟著做,照著做(4)有些習語的來源可以在相關詞條釋義中著意交待清楚,這樣詞條釋義本身完整,放在該詞條下的習語語源也就不用贅述了。如將white elephant 單列詞條,說明詞源,放置該詞條內的習語「have a white elephant on ones hand」只需提供釋義就可以了:white elephant使人感到累贅的贈品;成為負擔的(或招致虧損的)財產〔白象在南亞一些地方被視為聖物,相傳暹羅國王如對某一大臣不滿,就賜其一頭白象。為飼養聖物往往會導致傾家蕩產〕have a white elephant on ones hand (釋義)。又如,如果在hatchet條釋義中提及「(北美印第安人用作武器或工具的)輕便斧」,其下列的兩個習語「bury the hatchet言歸於好,和解;休戰,講和」和「dig up the hatchet開戰,宣戰」也就不用再加語源說明了。(5)如果兩個或數個習語的來源息息相關,就可以採用參見系統,只給其中一個註解語源,而其餘的就請使用者參見該習語。比如,「blow ones own trumpet」和「Your trumpeter is dead.」都是「自我吹噓,自吹自擂」的意思,來源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只是把語源註解在「Your trumpeter is dead」之下就可以了:〔古代,傳令官常常以一片熱鬧的喇叭聲宣布騎士進入競技場。說「你的吹鼓手死了」即意味著:再也沒人替你吹喇叭了,你得自吹自擂〕(6)語源模稜兩可的可一併列上,如kick the bucket「死,翹辮子」就有兩種說法。一說人上吊時,繩子套上脖子,把墊腳的桶(bucket)一踢就弔死了;另一說與宰豬有關,在英國的諾福克郡,宰豬時把豬的雙腳綁起來倒懸在橫杆(bucket)上,豬蹄上橫杆就意味著死了。 (7)有些習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可以挑選一種或幾種較為可信的說法列出,如mind one』s Ps and Qs (謹言慎行,小心行事)這一習語的來源說法就頗多:①英國小學生學識字母時,常把p和q混淆起來,老師常提示說Mind your P』s and Q』s. ②手工排鉛字時代極易排錯p和q,Mind your Ps and Qs就成了印刷工對學徒的告誡。③過去鄉村酒店的老闆常在石板上記賬,用P表示pints,用Q表示quarts,標明顧客用了多少酒。結賬時顧客當留心自己的酒的用量單位。④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每當舞蹈學校的學生戴假髮鞠躬行禮時,老師總要告誡學生注意自己的P(pieds,腳)和Q(queques,假髮),因躬身時假髮容易脫落。這一說法即要求學生注意儀錶和禮貌。(8)某些習語的來源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注釋清楚的。如果出處一般使用者都能查找得到,如《伊索寓言》、《聖經》、莎士比亞戲劇、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就可以給該習語指明具體出處(有可能的話用一兩句話交待一下梗概),讓感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查找閱讀,如把「an apple of discord」和「the pound of flesh」這兩個習語介紹清楚,不費一定篇幅恐怕不太容易,處理方法如下:an apple of discord 爭端起因,禍根;覬覦的目標〔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三女神為競美爭奪一隻金蘋果,最終導致特洛伊戰爭的爆發〕the pound of flesh 合法但有悖情理的要求〔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高利貸者夏洛克要求一未能及時還貸的債務人如約從身上割下一磅肉〕但有些習語的出處一般使用者查閱起來肯定不太便利,我想這種情況下編纂者稍微多費些筆墨也是值得的。參考文獻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Nida,E.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Smith,L.P. Words and Idioms,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Ltd.,1957.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陸谷孫,《英漢大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張柏然,「語言?詞典?文化」,《簡明美?英國英語詞典》代序,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作者單位:譯林出版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