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退行性脊柱疾病的X線影像分析及流行病學調查
脊柱疼痛和脊柱神經病變是小動物的常見病,這使脊柱成為最常見的影像研究區域。退行性脊柱疾病共分兩種:變形性椎關節強直和退行性腰薦狹窄[1]。任何先進的影像學檢查之前都應該先拍攝X 線片,通過X 線片可以獲得許多有價值的診斷信息,因此X 線攝影技術在脊柱的影像學檢查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試驗基於犬脊柱的X 線檢查,分析了犬脊柱疾病的X 線徵象,並調查了犬退行性脊柱疾病的流行病學。
關鍵詞:脊柱疼痛;退行性脊柱疾病;變形性椎關節強直;退行性腰薦狹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本研究對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來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院拍攝X 線片的部分患犬進行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X 線片表現出退行性脊柱疾病徵像的患犬。共篩選出378隻犬,品種包括京巴犬、博美犬、貴賓犬、吉娃娃犬及八哥犬等共計45 個品種,年齡從2歲~18 歲。
1.2 試驗器材及方法對每個病例的信息進行詳細記錄,包括就診日期、品種、性別、年齡、絕育與否及臨床癥狀。用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HF50-E 醫用高頻X 射線攝影裝置對患犬進行X 線檢查,記錄每個病例的X 線片。
1.3 數據處理對離散型數據使用單變數X2檢驗(UnivariableX2-test),P<0.01 為差異極顯著,0.01<P<0.05 為差異顯著,P>0.05 為差異不顯著。最後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體進行圖表繪製。
2 結果與分析
2.1 犬退行性脊柱疾病總體發病情況共收集退行性脊柱疾病378 例,其中變形性椎關節強直309 例,退行性腰薦狹窄69 例。
患犬品種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分布: 該病主要分布於以下3 個品種,京巴犬67 例
(17.7%)、博美犬57 例(15.1%)、八哥犬20 例(5.3%)。其他品種發病率較低。
發病部位見表2-1,胸腰結合處的病例所佔比例最高(33.5%),其次依次為腰椎節段(28.1%)、胸椎節段(21.8%)、頸椎節段(8.2%)、腰薦結合處(6.3%)、頸胸結合處(2.1%)、薦椎(0.0%)。結果表明:犬脊柱疾病的多發部位為胸腰結合處、腰椎節段及胸椎節段。
表2-1 退行性脊柱疾病的發病部位分布
犬脊柱疾病的發病年齡見表2-2,幼年犬0.0%,青年犬0.3%,中年犬24.8%,老年犬74.9%。
表2-2 退行性脊柱疾病的發病年齡
2.2 退行性脊柱疾病分類
2.2.1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 本研究共收集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的病例309 例,其中大型犬79 例,佔總發病數的25.6%,中型犬34 例,佔11.0%,小型犬196 例,佔63.4%。
2.2.1.1 影像特點分析 在側位X 線片上,典型的X 線徵象為:早期階段,在一個或多個脊椎的前腹界和後腹界與椎間盤相連部位出現鉤狀高密度陰影;嚴重動物受累脊椎新骨形成更顯著,陰影也更大。受累椎體前後兩端的投影分別在前腹界和後腹界增大,且分別向相鄰的脊椎椎體延伸,最終延伸的骨刺橋連,使兩個或多個脊椎連在一起。根據影像學徵象,按Hendrik-Jan C 的方法[2],將變形性椎關節強直分為三級,椎體前腹界和後腹界輕微骨刺的,即骨刺只突出椎體很少的可定為一級(如圖2-1 黑色箭頭)。椎體前腹界和後腹界骨刺突出椎體大部分,但相鄰兩椎體的骨刺未完全橋連的病例可定為二級(如圖2-1 白色箭頭和圖2-2 黑色箭頭)。兩相鄰椎體前腹界和後腹界骨刺已橋連的病例定為三級(如圖2-2 白色箭頭)。
圖2-1 14 歲雌性已絕育臘腸犬的胸椎右側位X 線片。圖2-2 3 歲雄性金毛巡迴獵犬的腰椎右側位X 線片。
本研究對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的分級進行改良:由於變形性椎關節強直一級與二級概念不是特別明確,主觀因素太重,且將一級與二級分級情況合併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故將一個病例中既有一級又有二級的病例稱之為輕度病例,將一級或二級又有三級的病例稱為複合病例,將只有三級的病例稱為重度病例。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表2-3 不同程度的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的體型分布
註:**表示在體型方面重度病例與輕度病例差異極顯著(P<0.01)
發病年齡的統計分析見表2-4。 由表可知,輕度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11.1±2.9 歲
(N=106),複合病例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0.0±3.0 歲(N=33),重度病例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0.8±3.2 歲(N=170)。結果表明不同程度的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在發病年齡上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表2-4 不同程度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的發病年齡
2.2.1.2 發病情況分析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共涉及40 個品種犬,其中發生率最高的三個品種為:京巴犬(60 例,佔19%)、博美犬(52 例,佔17%)和八哥犬(18 例,佔6%)。
患犬發病年齡從2 歲-18 歲不等,平均發病年齡為10.84±3.02 歲(N=309)。8 月齡-2 歲患犬1 例(0.3%),2-8 歲患犬63 例(20.4%),8 歲以上患犬245 例(79.3%)。結果表明變形性椎關節強直不會發生於幼年犬,青年犬可發病,中老年犬多發。
關於本病患犬性別,雄性未絕育犬180 例(58%),雌性未絕育犬98 例(32%),雄性絕育犬12 例(4%),雌性絕育犬19 例(6%)。總之雄性犬192 例(62%),雌性犬117 例(38%)。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患犬的發病部位中,頸椎節段發生率為7%,頸胸結合處發生率為2%,胸椎節段發生率為30%,胸腰結合處發生率為33%,腰椎節段發生率為28%。結果表明:變形性椎關節強直可發生於全段脊柱,但尤其多發於胸椎節段和胸腰結合處。
2.2.2 退行性腰薦狹窄
退行性腰薦狹窄病例共69 例,小型犬34 例,中型犬16 例,大型犬19 例,其中表現癥狀的36 例,無脊柱疾病相關癥狀屬於X 線片意外發現的33 例。
2.2.2.1 影像特點分析
退行性腰薦狹窄的典型X 線徵象為:腰薦關節處椎間盤鈣化(如圖2-3);腰薦關節脊椎終板硬化,椎間隙密度升高;L7 和薦椎之間的椎間隙變窄成楔形或一條窄縫;L7 和S1 椎體相鄰終板硬化且第7 腰椎後腹界和薦椎前腹界有骨刺形成或骨刺橋連(如圖2-4);L7 與S1 椎體排列異常(S1 相對於L7 椎體向腹側移位);或幾個徵象同時出現。
2.2.2.2 發病情況分析
退行性腰薦狹窄病例共涉及26 個品種,其中發生率最高的三個品種為:可卡犬(7 例,佔10%)、京巴犬(7 例,佔10%)、吉娃娃犬(7 例,佔10%)。患犬發病年齡從3 歲-15 歲不等,平均發病年齡為8.83±2.92 歲(N=69)。其中8 歲以下的患犬有17 例,8 歲以上(含8 歲)52 例,佔了退行性腰薦狹窄總發病數的大部分。
患犬性別分布:雄性未絕育患犬42 例(61%),雌性未絕育患犬22 例(32%),雄性絕育患犬1 例(1%),雌性絕育患犬4 例(6%)。總的來說雄性患犬佔62%,雌性患犬佔38%。
3.討論
3.1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的發病數最多,共309 例。平均發病年齡為10.84±3.02 歲(2-18 歲),多發於老年犬,分析其原因可能由於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疾病本身是一種退行性疾病,需要脊柱受到反覆的損傷、外力才能引發此病。發病部位的統計顯示,變形性椎關節強直多發於胸腰結合處和胸椎。胸腰結合處的脊椎可能更多的受到損傷、外力或磨損等作用,容易導致此部位脊柱的退行性病變。
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中,有癥狀的59 例,無癥狀的250 例。文獻中提到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的骨刺起源於椎體終板的腹側邊緣或背外側邊緣,並向腹側和外側延伸,不會延伸進入椎管,但骨刺可向背外側延伸,這樣可能會壓迫神經根,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3]。
在不同程度的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病例中,輕度、複合、重度病例的平均發病年齡無顯著差異。但在體型方面,輕度病例與重度病例存在顯著差異。輕度病例的小型犬比例明顯高於重度病例,但重度病例中大型犬的比例明顯提高。有資料顯示運動量和品種會影響此病的流行病學特點[3,4]。本研究中,大型犬主要為德國牧羊犬、拉布拉多犬等品種,這些犬的運動量大,且體型大,脊柱承受負荷大,所以推測大型犬尤其是運動量大的肥胖犬變形性椎關節強直程度更嚴重。
3.2 退行性腰薦狹窄
所收集的退行性腰薦狹窄的病例中,小型犬居多。但文獻中提到退行性腰薦狹窄多發於大型犬[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目前國內尤其是北京地區小型犬飼養量居多;而且一些退行性病變的X 線徵象(比如:L1-S1 終板硬化、椎間盤密度升高)在小型犬尤其是軟骨營養不良品種犬很常見,有的犬先天性腰薦部位狹窄[1] 。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小型犬的退行性腰薦狹窄的發病數較多。患犬平均發病年齡為8.83±2.92 歲(5-13 歲),主要發生於中老年犬,與文獻中提及的相符[5,6],同時也與「退行性」相符。
參考文獻
[1] Donald E, Thrall. Textbook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Radiology-6th Edition [M]. Elsevier, 2013:88-194.
[2] Morgan, JP.Spondylosis Deformans in the Dog: Its Radiographic Appearance [J]. Acta Orthop.Scand. Suppl , 1967:96.
[3] Morgan JP, Hansson K, Miyabayashi T. Spondylosis deformans in the female beagle dog: Aradiographic study [J]. 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1989, 30:457-460.
[4] Hendrik-Jan C. 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 and spondylosis deformans inpurebred dogs: A retrospective radiographic study [J]. The Veterinary Journal, 2011: 84-90.
[5] Tarvin G, Prata RG. Lumbosacral stenosis in dogs [J]. J Am Vet Med Assoc., 1980, 177: 154-159.
[6] Koppel E, Rein D. Lumbosacral instability. The cauda equina compression syndrome in dog [J].Tierarztl Prax, 1992, 20(6): 637-645.
推薦閱讀:
※學生厭學調查報告 德育論文
※美國政府開始調查泄密門 Facebook股價大跌逾5﹪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呼籲國家調查購買兩房證券內幕
※調查稱女人28歲男人41歲時幸福感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