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國風》「情愛詩」看周代淑女的品格

  關鍵詞:詩經 國風 周代女性  一、淑女的品質  《詩經國風》多為民俗歌謠之詩,亦有男女相與詠其情狀之篇章。傳統詩經分析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只有夫婦之道合乎禮儀,家庭和睦安定,才能夠使得國家長治久安。女性,對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組成。《詩經國風》一百六十一首詩歌中,情詩佔據著重要位置,不同的情詩有著不同的情感基調,而這些詩歌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女性形象,展現了周代的淑女品格。《詩集傳》說:「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德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至於淫,哀而不至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先著重從周南、召南進行梳理。  (一)《關雎》、《靜女》、《游女》――被動矜持有禮有節的形象,高尚優雅的情致  《關雎》為《詩經》之首篇,朱子稱「此詩得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②《毛詩序》闡釋詩經講后妃之德,認為關雎展現了夫妻應有的專一品格。《關雎》在整部「詩三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單純地分析文本中的愛情因素,全詩講述的是青年男子渴望追求心目之中的「窈窕」③淑女,卻求之不得,內心輾轉折磨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全詩皆從主人公情感視角出發,從如何相思、內心如何輾轉難眠到相出以琴瑟取悅淑女,主人公內心傾慕的對象自始至終並沒有正面描寫,而是作為一個被追逐的對象,矜持而遠離,安靜而被動,內斂而不輕易與人戀愛。詩歌中,男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各種方法獲得淑女的芳心,具體來講便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見,當時周國優秀美好的女子是懂得音樂,愛好琴瑟,有著一定教育背景的,只有通過高尚的方法才有可能加以接近。無獨有偶,國風邶風中《靜女》一詩中,情竇初開欲與情郎相會的美麗女子也是以樂器「彤管」作為定情信物加以相贈,音樂成為男女之間愛情的橋樑與紐帶,男女之間以高尚的方式加以接近。這與儒家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男女結合必須節之以禮節,濟之於理性」是密切符合的。  《詩經》當中淑女的特質之一便是矜持、內斂,擁有高尚情操和教育,行動不逾矩。  (二)《汝墳》、《卷耳》、《》――深明大義,擔任家庭重擔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其中一項重要的區別就在於社會風的差異:男性在外狩獵,征戰;女性生活的中心則是家庭。由於男性的缺席,女性在男女愛情關係之間扮演一種等待的角色。④《詩經》中情愛之詩有一重要的內容就是「思婦詩」,這一類詩歌展現了當時淑女的質量,即:在男性缺席的家庭當中,女性表現出深明大義的高尚情操,並且能夠擔負家庭和勞動的重任。《汝墳》是《詩經國風周南》的詩篇,描述了一位女子清晨起來因沒有見到遠方的丈夫心生思念,想像與丈夫歡聚。然而雖然思念深切,疼惜丈夫的勞累,卻又深明大義地心懷父母,心懷家國,支持他效力王室。《毛詩序》認為《汝墳》表現了「婦女能閔其君子勉之與正也」。淑女作為妻子在家庭中忍受與丈夫離別的痛苦之時,所表現出的情致是首先顧慮丈夫的辛勞,然後將國家、父母安危進行敘說,將自我放在後面。淑女須有心懷家國父母的大心懷,在家庭中甘願付出的奉獻精神。而作為家庭的重要支撐,隨著丈夫的遠行,女性在思想上有了深明大義之精神,也身體力行投入到勞動之中,擔任家庭重擔。《卷耳》 是《周南》中另一篇「思婦詩」代表作,詩篇描繪了丈夫遠行後,妻子在街邊採摘卷耳,心繫遠方的丈夫,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正如朱熹所說:「此詩可見后妃專一之至。」也如《毛詩序》的評述:「卷耳言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被私謁之心。」古代對於淑女賢惠的標準體現在為丈夫著想在先、自己在後的精神,以及投身勞動的實踐中。《》 也是描繪女子勞動的場面 ,全詩描繪的情狀與《卷耳》相仿卻又在勞動方面的刻畫更加具體,詩歌在刻畫女子採摘的過程中分別描寫了「采」、「掇」、「捋」、「」、「擷」的具體勞動行為,每一個動作都有著不同的意涵與功能,這些動作的描繪生動展現了當時女子擁有熟練的家庭勞動技能。  《詩經》中這些「思婦詩」,其實也是一種對當時女性的頌揚。男性遠行,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作為駐守家園的主體,不僅在情感上深切思念,更克服了痛苦設身處地為丈夫著想,在精神上稱為丈夫的賢內助;更在勞動中以自己的力量為家庭作出貢獻,以纖弱的肩膀扛起家庭勞動的重任。  (三)《螽斯》、《小星》――后妃之不妒  歷來有說法稱《詩經》是一部講述后妃之德的著作,在每一首「愛情詩」的動人故事背後,都可以看到當時對於後宮妃嬪生活的行為準則之描繪,以及在文王之化大背景之下的對於人們道德的教化色彩。  《螽斯》和《小星》兩篇是《詩經周南》和《召南》中主題解釋頗為多元的作品,即被認為是描寫宮中后妃不嫉妒之美德的代表作品,也是教化色彩較為濃厚的詩篇。《螽斯》以螽斯子孫眾多來比后妃之不嫉妒,君王才有子孫興旺、王室人丁興盛的形態。可見,中國古代傳統觀念中對於傳宗接代極為重視,宮廷中后妃眾多,而后妃應當將個人的情感放在帝王傳宗接代的後面。而作品《小星》歷來有不同的闡釋,通過朱熹《詩集傳》的闡釋認為《小星》講「南國之化承后妃之不妒嫉以惠其下……賤妾安於其命」的闡述分析文本可以發現同樣宣揚后妃不嫉妒的作品《小星》,則更多地從女性內心情感的抒發加以闡釋。進入後宮的女性可以說是那個時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優秀的條件選入宮中,然而她們的命運卻是參差不齊的,情感較之於尋常家庭的女子也更特別,服侍君王,每一位妃嬪的情感難以得到滿足,只得哀嘆人與人之間命運的懸殊。然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們認為,后妃應該做到無嫉妒之心,才可以使王室興旺;這樣的教化也作為當時淑女的一種榜樣。   淑女的質量在於將小我的情感放大化,後宮妃嬪應以王室之傳宗接代為出發點,全無妒嫉之心,擁有廣闊的胸懷接納。家庭中的女性在戀愛和婚姻家庭中,也應當盡免除妒嫉之心,以一種寬廣的胸懷為丈夫著想。  (四)《有梅》、《桃夭》――適齡婚姻,組成家庭  無論古代還是今天,「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都是社會道德觀念中一個重要的真理。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家庭是組成整個社會的重要因素,家庭的禮儀、穩定以及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安定的基礎,婚姻對於女性來講,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女性到了結婚的年齡而不嫁,是不符合人生常情、社會常禮的。與現如今流行的社會議題「剩女」跨時代不謀而合,《詩經》當中的一篇作品《有梅》便是講述女性的婚姻與年齡的詩篇。詩歌以梅花比喻女性,梅花的不同生長階段比喻女性的不同年齡時期,梅花的盛開時節正如待嫁淑女的青春年華,「求我庶士」只待良辰吉日,然而當梅花開始飄落傾筐既之的時刻也意味著少女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詩歌描繪了文王之化底下「女子以貞信自守,懼其嫁不及時而有強暴之惡辱也」,故言「梅落而在樹者少以見時,遢而太晚矣」。在《有梅》這首詩歌中,少女眼看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年齡已經仿似梅花飄落般走向了適當結婚的年齡之外,終於勇敢地吶喊出來希望「求我庶士可以在良辰吉日與我成婚」,走入婚姻的殿堂,組成家庭。詩歌表達了一種古代中國的道德倫理觀念,即:女性在適當的年齡走入婚姻,組成家庭是道德與品格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應被看做是女性對於社會穩定平和的一項重要行動。  我國古代的風俗中,「男子桑適當娶,女子二十當嫁,婚姻大事必備禮而行之,以召鄭重。逾越齡失婚男女於仲春之月相會,男女相奔,得以及時也」。⑤女性如果不在適當的年齡成婚被認為是違背倫理綱常,不守婦道的象徵,而超過年齡的女性也有著受到侮辱的威脅。  《詩經國風》中的《桃夭》也是一首描繪女子婚嫁的詩歌,以婚姻家庭為題材,在此略述。詩歌與《有梅》相似的是同樣以花朵比喻女性。詩歌中以桃花盛開的熱烈繁盛貌起興,描繪女子結婚的盛大狀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之子于歸,宜其家人」⑥的描寫也將女子成年後的家庭責任加以闡述,離開原生家庭成婚的女性,以丈夫以及夫家為生活的重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種必備的道德。  婚姻,是古代女性生命中的重要議題。《詩經》中的愛情作品將此議題賦予教化的含義。我們可以看到,在適當的年齡結婚,完成家庭的使命也是淑女的重要質量。  二、淫詩之說  《詩經》中有一類詩歌被理學家認定為「淫詩」。「詩之美,貴乎真摯純潔的自然流露。」愛情是《詩經國風》當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也是周代人們生活情狀的一個重要而美好的內容,無論是嫻靜被動,還是在約會中熱烈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情意,詩篇中心中有愛的女子都是美的。然而或許《詩經》研究的價值也在於從不同的視角為今人展現遙遠時代的風土人情,也彰顯了超離作品時代之外的不同學術的視角。儘管在理學家眼中,當女性逾越禮儀與規矩,即便是追求愛情也便被稱為淫,而不符合淑女之道。而在當時的青年男性眼中,這些奔放的女子也是美麗的,他們的愛情是真摯的。  三、結語  學者白川靜曾說:「古人認為的愛情是在靈魂的溝通傳遞中進行的。」《詩經國風》當中的情愛詩篇擁有不同的故事與色彩,在這些男女相與詠歌的篇章中,我們看到了傳統女性思念情人獨自承擔的傷痛隱忍,也在河畔邀約的盛景中觸碰到那個時代青年男女們的內心,在田野歌詠中看到家庭面臨分離時的哀痛,更在那些追逐與思念中感受愛的真諦。  周代的淑女,寧靜內斂,深明大義,高雅志趣,適齡走進婚姻,肩扛家庭重擔。《詩經》中的窈窕淑女,便是最美的例證。  注釋  ① 《詩集傳》:《詩集傳》是朱熹研究《詩經》的作品,共20卷.《詩集傳》是朱熹根據《詩集解》刪改三次而成的,約完成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維基百科詞條)  ② 朱熹.國風關雎[A]//詩經集注[C].萬卷樓出版社,1996.  ③ 周南《關雎》詩有窈窕之語,根據西漢末葉楊雄所編纂的《方言》,窈窕是這一帶的詞語.  ④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M].  ⑤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有梅[M].台北:三民書局,1987.  ⑥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M].  參考文獻  [1] 白川靜.詩經研究[J].幼獅月刊.  [2]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一)[M].台北:三民書局,1987.  [3] 朱熹.詩經集注[M].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詩經《麟之趾》?
妙哉----給孩子取名:女「詩經」男「楚辭」
讀詩經
詩經註解(236)大明
論《詩經》「賦 比 興」

TAG:淑女 | 詩經 | 情愛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