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電影中的「開放式空間」和「封閉式空間」?
【夏季風的回答(75票)】:
分為兩個層面來談論:單鏡頭和多鏡頭。它們分別對應「繪畫空間」和「戲劇舞台空間」。
1、單鏡頭——繪畫空間
這時候所說的「封閉式空間」就是構圖的封閉,畫面追求穩定平衡的效果,不會讓觀眾的視線和注意力轉移到畫框之外。
from《英雄》from《英雄》
如果要形成「開放式空間」,那麼就要打破構圖的封閉,方法有很多,比如讓主體向畫框外看去、主體的重要部位有一部分留在畫框之外(比如人臉一半在畫外)或者只有一小部分留在畫內(比如只有一手在畫內,暗示畫外空間里有一個人)。由於電影還有聲音這個維度,所以即使是封閉式的構圖,如果加入聲源不在畫面內的聲音,就能讓觀眾想像出一個畫外的空間(例如:畫面是房間里的人,聲音里出現了走廊里某人的腳步聲),也就讓這一個鏡頭形成了「開放式空間」。
看向畫外。看向畫外。
from《一個和八個》
人臉部分留在畫外。人臉部分留在畫外。
from《一個和八個》
這是一個封閉式的構圖,但出現了門外管家傳話的聲音,暗示了畫外空間的存在,這便形成了「開放式空間」這是一個封閉式的構圖,但出現了門外管家傳話的聲音,暗示了畫外空間的存在,這便形成了「開放式空間」
from《大紅燈籠高高掛》
2、多鏡頭——戲劇舞台空間
這種情況下,它營造的是整體的空間感。上世紀30、40年代,好萊塢電影形成了非常嚴密的「戲劇舞台空間」,也就是讓人感到人物活動的空間就像是一個戲劇舞台(演員的表演也是相對戲劇化的),總有一面牆不拍出來,因為那裡留給觀眾。它們採用嚴格的正反打鏡頭,遵守軸線原則,讓觀眾的注意力完全留在人物-敘事上,不製造多餘的空間。直到如今,好萊塢電影大部分時候也都是採用這樣的空間構造。下面舉例某些影片如何打破這樣的「戲劇舞台空間」形成「開放式空間」。
from《紅色沙漠》from《紅色沙漠》
這四張截圖展示:女人出畫之後,鏡頭停留了一段時間,下一個鏡頭先是保持無人背景一段時間然後女人再入畫,暗示兩個鏡頭之間還有一段空間。這就是多鏡頭組成「開放式空間」的例子。而「封閉式空間」一般是前一個鏡頭停留背景一段時間下一個鏡頭人物就已經是入畫了,或者相反,這種情況下,兩個鏡頭間就讓人感覺不到多餘的空間。
【言若非的回答(1票)】:
手上有書,做個勤勞的搬運工。ps 貌似有點答不對題,但是覺得理解這個開放形式封閉形式也有利於理解樓主的問題。
開放形式和封閉形式涉及現實的兩種不同態度,每個形式有其獨自的風格和技術特徵。一般現實主義電影導演傾向於開放形式,形式主義派偏愛封閉形式。開放形式在風格上趨向含蓄,封閉形式刻意而有意彰顯。
就視覺形象而言,開放形式強調不拘形式和顯眼的構圖。這類影像似乎沒有分明的結構,讓人聯想到隨意安排的形式。人和物似乎是被發現的,而不是刻意布置的。 封閉形式則更強調更具風格化的的設計,儘管這類影像可以顯示錶象的真實,但很少具有開放形式特有的那種偶然性,恰好被發現的樣子。人和物在景框內的位置更加精確,重力的平衡是精心設計的。
開放形式偏重貌似簡單的技巧,因為導演用這種平實自然的手法可以強調現實中直接的熟悉的親和的方面。有時這類影像是在僅僅局部控制下的情景中拍攝的,這些即興性條件可能營造出在嚴格控制下的環境中難以捕捉到的自發性和直接感。
封閉形式可能更加強調陌生感,影像充滿結構性對比和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由於場面調度受到更精確的控制和更加風格化。所以這些影像會產生視覺奇異感,遠離現實感。正在看的《巴頓芬克》應該很多這種鏡頭
封閉形式還飽含更加密集的視覺信息。 封閉形式還飽含更加密集的視覺信息。
開放形式的構圖不同上面已經說了就不在複述。
在開放形式的影片中一般是戲劇性動作指揮攝影機,比如在(毒品交易)中,斯蒂文索德伯格強調攝影機的流動,攝影機盡責盡職,隨時隨地跟拍演員,彷彿任憑演員的驅逐。這類影片表明偶然性在確定視覺效果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實際出現在一個背景中的事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熒幕上似乎正要發生的事件。其實,在一部開放形式的影片中,許多極簡單的效果也是在苦心孤詣的處理和操控之後取得。
反之,在封閉形式的影片中,攝影機常常比戲劇性動作先行一部,在視覺上,
物件和演員僅僅局限在預先設定的攝影機機位的範圍內,預設機位往往隱含命運或者宿命的意味,因為攝影機似乎知道將要發生的事。
開放形式濫用時顯得稀鬆和幼稚,使視覺形象單調沉悶。ps 類似於紀錄片的電影
封閉形式濫用則顯得嬌(zhuang)柔造(bi)作和自命不凡。視覺元素猶如計算機的程序。 一一摘自《認識電影》
【鴿子鴿子的回答(1票)】:
嘻嘻 准大四影視編導來答 如有錯誤 請指正 封閉式空間 : 比如你在一個門關上的房間里整理桌面 接下來人物活動在房間進行 開放式空間 : 一個女人拿著槍指向她的正斜前方 這個鏡頭畫面中你看不到她指的是誰
【叟澤粗的回答(1票)】:
樓主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不自己去書中找答案呢?以眼說話 (豆瓣)即使這本書雖然講的比較淺顯、但也比樓上簡短的答案要來的細緻。而且還有推薦片目。 真心覺得知乎這一類問題還是推薦書看好了。很多專業性的東西在電腦屏幕上講不清楚、也沒耐心看。
【Tim的回答(0票)】:
這個題目琢磨了一下,是問開放式結局,還是封閉式結局,還是問結構?小心求證搜索了一下,有人回答了此問題,直接轉,大家噴,噴完自然有人寫。
封閉式構圖封閉式構圖是影視構圖的主要構圖形式。60年代以前,影視畫面構圖的完整、均衡是構圖的基本要求。60年代以後影視構圖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開放式構圖有了明顯增加。封閉式構圖和開放式構圖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封閉式構圖對主體的處理習慣於把主體處理在幾何中心或趣味中心,形成一種完整感,全景是如此,即使是拍特寫近景也講究畫面結構的完整性,不會出現半個臉,半個身子等;第二、封閉式構圖十分講究構圖均衡。如拍攝人物,人處在畫面的一側,另一側就有一定的視覺形象造成均衡格局。封閉式構圖也可以把人物處理在畫面四周任何一角,但他的視線是向心的,必須在視線前方留有適當空間。比如電視劇《一地雞毛》局辦公室的人物構圖均屬封閉式構圖。處理動態構圖時,不僅起幅落幅講究完整與均衡,而且在人物或攝像機運動過程中也十分注意均衡。封閉式構圖的這些特點,也反映了傳統的構圖規律。處理雙人構圖視線方向時,面對面、觀眾不會意識到畫外空間的存在;第三、封閉式構圖,一般講究畫面完整性。比如拍人和物的特寫鏡頭,雖然是表現人和物的局部也注意畫面結構的完整性。處理動態態構圖十分注意起落幅畫面的完整性。而開放式楊構不受這種限制,經常處於完整與不完整性變化之中不把觀眾視覺感受局限在可視的畫框之內,而是有意引導觀眾突破畫框,產生更廣泛的畫外空間的聯想。封閉式構圖源於繪畫,一幅成功的畫要有完整性,均衡性,而且所表現的內容只限於畫面之內。 開放式構圖現代影視表現技巧,已經突破了在一個固定的畫幅之內完成畫面造型任務的局限,觀眾對畫面的審美思維從封閉式的思維向開放式思維轉變。開放式構圖形式,是突破畫幅固定局限的有力手段。早期的電影,因受技術條件限制,機位不動,一拍到底直到把一卷膠片拍完再換上一卷接著拍,這樣拍成的電影,還不成其獨立的藝術,只不過是一個記錄工具而已。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運動攝影、不同景別及蒙太奇手段的產生和運用,電影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剛剛成為藝術的電影,不得不向具有豐富經驗的古典繪畫學習。這樣,電影畫面的繪畫性便成了電影畫面的審美標準。蘇聯國立莫斯科電影大學教授庫里肖夫在《電影導演基礎》一書中這樣寫道:「決定畫面時,一定要規定出拍攝對象與畫面四邊的關係。做為電影攝影的先決條件需是一個畫家或半個畫家。」顯然,他把畫面的四個邊框做為一個固定的介線如同一幅畫一樣,畫面造型只限於在這個固定的框架中進行。這是典型的「封閉式」構圖法則。「封閉式」構圖的特點是把框架當成一個獨立的封閉空間,注重框架內部布局的均衡、完整、嚴謹、統一。畫面從內容到形式都由於框架的存在而與外部空間脫離,成為一個和四邊有內在聯繫的封閉空間。與此相反,隨著影視造型觀念的演變,出現了「開放式」構圖形式。「開放式」構圖,不再把畫面框架看成與外界沒有聯繫的界線。畫面構圖注重與畫外空間的聯繫。造成一個除了實空間(可視畫面)以外,還存在著一個虛空間--不可視的,但由觀眾想像而存在的畫外空間。對於「開放式構圖」的特點綜述如下:(1)畫面主體不一定放在畫中心,以強調主體與畫外空間的聯繫;(2)畫面形象不完整,以強調畫外空間的存在,以及和畫外空間的有機聯繫;(3)故意破壞構圖的均衡、不諧調,使畫面經常處於不均衡到均衡,不諧調到諧調的多樣變化之中;(4)藉助於聲音構成畫外空間,而且往往是聲畫分立。總之,「開放式」構圖,不是把觀眾的視覺感受局限的可視的「具像畫面」之內,而是 引導觀眾突破畫框限制,產生畫面外空間聯想,達到擴展固定畫框的空間,突破畫框局限的目的。從而增加了畫面的容量。
轉自影視的封閉式空間和開放式空間如何理解?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雪花女神龍?
※摔跤吧,父權與女權
※有誰知道林心如的個人背景?
※《新木乃伊》講的是什麼故事?
※《復仇者聯盟3》將會有哪些角色可能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