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春秋吳國風雲錄05忠言逆耳

春秋吳國風雲錄05忠言逆耳

  吳王夫差征服越國之後,躊躇滿志,在他看來,憑藉破楚服越的,赫赫戰功和影響,吳國已經可以和各個諸侯,一爭高下,具備了爭當諸侯盟主的實力。然而就在吳王夫差一心一意北上爭霸,準備征討北方的大國齊國的時候,伍子胥卻兜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然而羽翼豐滿的吳王夫差,卻再也不把伍子胥的諫言放在眼裡,不僅不聽忠告,而且還逼死了伍子胥。那麼面對爭霸形勢一片大好的吳國,伍子胥擔心的究竟是什麼呢?吳王夫差為什麼堅持北上爭霸,不聽伍子胥的諫言呢?

毫無疑問,伍子胥是一位吳國的大功臣,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提出「安君理民」 的改革方案,並付之於實踐,使得吳國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崛起於東南,由一個偏僻小國成為威震四方、足以與老牌霸主相抗衡的諸侯強國; 作為一名諫臣,伍子胥歷來為人稱道,被樹為楷模,他性格剛毅正直,嫉惡如仇,敢於進諫,彰顯出感人的人格魅力。伍子胥雖然有超前的政治眼光,但是由於忠言逆耳,最終被逼自殺,那麼伍子胥之死,對於吳國爭霸,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王衛平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春秋吳國風雲錄》第五集《忠言逆耳》。

  【吳王夫差征服越國之後,躊躇滿志,在他看來,憑藉破楚服越的,赫赫戰功和影響,吳國已經可以和各個諸侯,一爭高下,具備了爭當諸侯盟主的實力。然而就在吳王夫差一心一意北上爭霸,準備征討北方的大國齊國的時候,伍子胥卻兜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然而羽翼豐滿的吳王夫差,卻再也不把伍子胥的諫言放在眼裡,不僅不聽忠告,而且還逼死了伍子胥。那麼面對爭霸形勢一片大好的吳國,伍子胥擔心的究竟是什麼呢?吳王夫差為什麼堅持北上爭霸,不聽伍子胥的諫言呢?】    吳國要想成為霸主的話,就必須北上中原,打敗齊國和晉國,為此,吳王夫差充分的準備,打算實現霸主夢想,吳王當然知道齊國是個國力強盛,不容易征服的對手,而且齊國位於山東半島,兩國之間犬牙交錯著若干小國,其中最主要的是魯國和依附於楚國的陳國,要想征服齊國,就要清除沿途的阻擾和騷擾,因此他花費了十年的時間,辦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制服陳國,清除來自側背的威脅,陳國在今天河南東部,以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區,處於楚國北進中原的咽喉之地,因為地理位置重要,長期被楚國控制,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入楚國的時候,吳王闔閭曾經派人,去召見陳懷公,這樣陳懷公就面臨著親吳還是親楚的抉擇,他自己不敢隨便做主,就把國人召集來商量。他說,想要親附楚國的人站在右邊,想要親附吳國的人站在左邊,國人根據自己的土地情況,分別站在左右兩邊,沒有土地的人就站到了有土地的親戚的那邊,結果兩邊的人數大致相等。這樣就不好抉擇了,有個大臣建議國家興盛於仁德,滅亡於災禍,我們沒有看到吳國樹立仁德,也沒有看到楚國遭遇災禍,所以說「楚未可欺,吳未可從」。晉國是諸侯盟主,我們用晉國作為借口來拒絕吳國,看行不行啊?陳懷公一聽有道理,把名義上的盟主晉國抬出來,吳國總的給點面子吧,就採納這個建議,拒絕吳國的召見。吳王一聽是晉國不讓陳懷公召見。表面吳王無可奈何,心裡是不爽的,因此,兩個國家結了冤讎,只是當時吳軍匆忙撤離楚國,後來又忙於對付越國,所以和陳國的矛盾沒有計劃,現在吳王夫差調轉矛頭,北上中原的時候,由於陳國的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吳王夫差就以兩國的舊怨為借口,於公元前494年的秋天發動了侵略陳國的戰爭,陳國就投降吳國,聽從吳國的號令,制服陳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北上中原的側翼的威脅。    第二件事情:是結盟魯國,齊國在山東半島的東部,魯國在山東半島的西部,吳國要進攻齊國,就要借道魯國,魯國雖然算不上大國,但是也不是太小,尤其是一個禮儀之邦,吳國要進攻魯國,必須冒很大的政治和道義風險,儘管如此,吳王還是憑藉軍事實力,實施了征服魯國的軍事行動,在公元前488年的夏天,吳王夫差和魯哀公在魯國境內,舉行峰會,吳國向魯國索取百牢的貢禮,牢是先秦時候祭祀或宴請時所用的牲畜,牛、羊、豬各一頭,稱為太牢,羊、豬各一頭,稱為少牢。牛、羊、豬各一百頭,就稱作百牢。按照禮制從周天子到公侯伯子男各個等級的諸侯,所用的數量是有規定的,如果是諸侯的話,最上等的公也就是用九牢,吳國是子爵,最多只能用五牢。但是他向魯國要百牢的貢禮,明擺著是要挑起事端。講禮的魯國碰到不講禮的吳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吳國的非分要求,儘管「吳將亡矣,棄天而背本」,也沒辦法。吳國也就沒有進攻魯國的借口了。但是同年的秋天,魯國出兵攻打近鄰小國邾國,俘虜了邾國國君,邾國向吳國求救,終於找到了一個進攻魯國的借口,就在公元前487年,吳國出兵救邾國,攻佔了魯國的一些城邑,魯國打不過吳國,就想出奇制勝,魯國大臣微虎挑選了三百勇士,想趁著夜色襲擊吳王的駐地,實施斬首行動,但是消息泄流了,就和魯國講和,簽訂了友好盟約,雖然沒有征服魯國,但是定了盟約,關係得到改善,孤立了齊國。    第三件事情:是開鑿邗溝。吳王夫差為了,運送糧草兵力,在今天的江蘇揚州為起點,開挖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人工運河,叫邗溝。吳國的水軍就可以由長江進抵淮河,然後向西由泗水,北上進攻齊國。或者向東入大海,從海上進攻齊國。邗溝的開挖,對吳國是非常有好處的。    【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在中原地帶縱橫捭闔,採取恩威並用的,最終為征伐齊國做好了準備,而這時候的齊國內政混亂不堪,兩位國君先後被臣下殺死,王族於大臣之間矛盾重重,爭權奪利的鬥爭從未停息過,這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國力,為吳國提供了機會,吳王夫差見縫插針,最後抓住了一個齊國的小辮子,為討伐齊國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麼這是怎樣的一個理由呢?】    公元前487年的春天,齊國國君為了進攻魯國,就派人請求吳王出兵,一起攻打魯國,過了一年。又派一個使者去吳國要求撤回去年的請求。這就弄的吳王很不開心,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為吳國進攻齊國提供了一個借口。吳王夫差對使者說,去年我聽到貴國國君的命令,現在又改變了,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想去貴國當面請教,實際上是向齊國下了戰書。第二年吳國就聯合魯國、邾國等討伐齊國,吳軍兵分兩路,一路又吳王率領又陸上進攻,一路從淮河入海,向北,從海上進攻齊國,自知理虧的大臣就殺掉了國君謝罪,吳軍進展也不順利,最後只好罷師了。吳國從海上進攻齊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生的海戰,把這件事看成是海軍的起源。    【公元前484年,為了報復魯國。追隨吳國伐齊,齊國發動了伐魯戰爭,被魯軍擊敗,此時的齊國內憂外患,實力進一步消弱,吳王夫差認為與齊國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最終號稱十萬的吳魯聯軍攜手進攻齊國,雙方在艾陵打響一起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公元前484年的夏天,吳王夫差又親自帶領大軍從邗溝北上,會和魯國的軍隊,大舉進攻齊國,在艾陵(山東萊蕪境內)相遇,擺開陣勢。齊國軍人表現出了少有的悲情和勇氣,公孫夏命令部下,高唱著只有在送葬時候才唱的輓歌《虞殯》,陳子行命令部下準備好下葬時含在嘴裡的玉,這兩個行為都是表示必死的決心。每人準備八尺繩子,栓吳軍的腦袋,表示必勝的信念,還有將軍陳書表示,我只能聽到進攻的擊鼓之聲,不能聽到鳴金收兵的聲音,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齊國將士的勇氣可嘉,可是面對的敵人太強大了,最後的結果是全軍覆沒。八百戰車被俘獲,三千士兵被斬殺。吳國把艾陵之戰的戰利品全部給了魯國,自己在爭霸的途中有前進了一大步,不但打敗可齊國,還爭取到一個盟友魯國。    【艾陵之戰後,很多諸侯都臣服於吳國,越王勾踐也派人前來祝賀,吳軍聲威大震,這時吳國達到了他的全盛時期,吳王夫差離霸主之夢只有一步之遙,正所謂水滿則溢,此時危機也在慢慢降臨到吳國頭上,伍子胥在吳軍討伐齊國之前,就苦苦勸諫吳王夫差不要一味地消耗實力,小心被人釜底抽薪,然而已經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夫差,再也聽不進伍子胥的諫言,最終還逼死了伍子胥,那麼吳國的危機究竟是什麼呢?伍子胥又是如何被逼死的呢?】    越國的君臣無時無刻不在謀劃復仇的事情,他們在實施著復仇的計劃,聽說吳王大動干戈,北上與齊國進行決戰,越王勾踐興奮不已,在文種的謀划下,帶領一個高級代表團到吳國訪問,帶去了大量的金錢珠寶,送給吳王和將士,吳國上下齊口稱讚越王勾踐,其中也有例外,就是老臣伍子胥,對於勾踐的舉動,伍子胥感到非常的憂慮和恐懼,他認為這是越國人向把吳國向餵豬一樣,喂肥以後,再加以再殺,他再次提醒吳王越國對我們來說是腹心之病,一定有滅我之心,因此我們應該消滅他。而齊國對我們吳國來講,不過身上長的小瘡,他們的土地就像石田,我們得到了也不會去耕種,我們兩國之間還有淮河長江的阻隔,他們是不可能和我們來爭奪土地的,吳國的當務之急是消滅越國。    伍子胥這個建議十年前就提過,當時都沒有採納,現在就更不會採納了,吳王不但不聽,反而給了伍子胥一個難堪,你不是反對與齊國交戰嗎,我就派你到齊國去下戰書,伍子胥預感到自己的下場不會好,吳國肯定會被越國所滅,所以就在出使齊國的時候,捎帶辦了一件私事,把自己的一個兒子託付給了齊國大夫鮑氏,為自己留下一條血脈,改姓王孫氏,艾陵之戰,吳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吳王夫差按耐不住內心的得意,就把伍子胥召來教訓一番。伍子胥性情耿直,容不得夫差對他的嘲諷奚落,非常激動就說:「今王播棄所患,外不憂此孤僮之謀,非霸王之事。天所未棄,必趨其小喜,而近其大憂。王若覺寤,吳國世世存焉,若不覺寤,吳國之命斯促矣。員擒。員誠前死,掛吾目於門以觀吳國之喪。」就在這樣一個時候,伯嚭跳出來了,火上澆油,大說伍子胥壞話,把伍子胥託孤的事情也揭發出來了,夫差一聽伍子胥和外敵勾結,不能忍受了,要置伍子胥死地,拿寶劍要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對吳王父子兩代都有大恩,沒想夫差聽信小人伯嚭之言,要他自殺,心憤難平,就對門人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說完以後就自殺了。    【毫無疑問,伍子胥是一位吳國的大功臣,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提出「安君理民」 的改革方案,並付之於實踐,使得吳國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崛起於東南,由一個偏僻小國成為威震四方、足以與老牌霸主相抗衡的諸侯強國; 作為一名諫臣,伍子胥歷來為人稱道,被樹為楷模,他性格剛毅正直,嫉惡如仇,敢於進諫,彰顯出感人的人格魅力。伍子胥雖然有超前的政治眼光,但是由於忠言逆耳,最終被逼自殺,那麼伍子胥之死,對於吳國爭霸,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伍子胥的死,對吳國來說是個重大的損失,加速了吳國的滅亡,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伍子胥的死,導致了吳國民心背離。伍子胥在吳國的威信非常高,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在吳國報復越國的行動中間,不是由夫差出面,而是由伍子胥出面發動號令的,老百姓聽到伍子胥的命令,就像聽到自己父母發的號令一樣,爭前恐後踴躍參戰。後來夫差大興土木弄的怨聲載道,因為伍子胥在,國內才沒有發生動亂。吳王夫差剛愎自用,聽信小人之言,殺害忠臣,把伍子胥屍體拋入江中,屍槨無存,這就嚴重的傷害了老百姓的感情「知與不知,莫不哀之。」所以他們就在江邊修建寺廟拜見伍子胥。    第二:伍子胥的死,失去了對外敵的威懾。雖然打敗越國之後,伍子胥就被淡出朝政,但是他活著就是吳國的象徵,對吳國的敵人而言就是一種威懾。越王勾踐聽說伍子胥自殺之後,馬上就要進攻齊國,被范蠡制止了,范蠡說:「子胥之計策,尚未忘於吳王之腹心也。」伍子胥死後都讓敵人這麼害怕,他活著至少吳國就不會很快滅亡。    第三:伍子胥的死,使吳王夫差再也聽不到真心的勸諫了,在亡國的道路上一意孤行,作為兩朝老臣,伍子胥尚且因直言敢諫而被賜死,其他大臣誰還敢提不同意見呢?就是連太子也不敢進諫了,但是畢竟關係到自家的江山,又不能不說,就採取拐彎抹角的迂迴方式進行勸諫。《吳越春秋》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太子拿著彈弓,從後花園出來,衣服和鞋子都濕了,很狼狽,吳王夫差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太子說我在後花園散步,聽到秋蟬的鳴叫,我就悄悄的走過去看,秋蟬喝足了露水,在高高的樹梢上面,隨風舞動,長聲鳴叫,自以為很安全,不知道一個螳螂沿著樹枝爬到了它的身後,正要下爪的時候,不知道黃雀接著樹葉的掩護,正在靠近螳螂,那個黃雀不知道我拿著彈弓正要向他發射。我一門心思想打黃雀,不知道旁邊有個水坑,就掉裡面去了。所以弄得身上都濕了。吳王夫差哈哈大笑說:「天下之愚莫過於斯,但貪前利不睹後患。」,太子說:「天下之愚復有甚者」,魯國是個禮儀之國,齊國要來攻打他,根本不顧惜老百姓的生命,齊國只顧攻打魯國,不知道吳國千里行師要去攻打他,而吳國一門心思要北上爭霸,要攻打齊國,不曉得越國要佔領我們的土地,要屠殺我們的百姓,天下的愚蠢能超出這個嗎?吳王還是沒有聽進去。    伍子胥一死。吳王夫差只想著要去挑戰中原最後一個大國,晉國。他能不能成功呢?下次再講。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大隋風雲下部(五)千秋運河
百家講壇《俠骨柔情陸放翁》
《百家講壇》20080309《康熙大帝》03 少年天子 – 閻崇年
百家講壇-金正昆談禮儀-禮儀就在你身邊
【百家講壇】《白蛇傳奇》(全五集)

TAG:風雲 | 國風 | 忠言逆耳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