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的思想交鋒——「科玄論戰」,是時候畫上句號了
「科玄論戰」肇始於1923年2月,以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人生觀》為標誌,隨後,丁文江發起批判,孰料,此次爭論引發了思想大討論,一時間,思想界的名士紛紛參與:梁啟超、張東蓀、胡適……前後延續長達兩年之久。一開始,只是科學和玄學的爭論,最後逐漸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科學、玄學、唯物史觀。按照當時的看法,「玄學派」算是成為了輸家,其餘兩派勝出。
時至今日,「科玄論戰」除了思想文化界還在討論,早已淡出普通人的視野。豈料,近日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先生的演講讓「科玄之爭」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科玄之爭」之所以重回人們的視野,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朱清時院士的特殊身份,作為當今科學界的代表,公然談論「真氣」「脈」「經絡」;
第二,人們往往把科學無法回答或者無法解釋的問題,稱之為玄學。一般情況下,提到玄學,指中國文化中的道家、佛家。
「科玄論戰」已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但論戰涉及的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有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思考,比如: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玄學?科學是萬能的嗎?人生問題依靠科學能解決嗎?如何才是最好的教育?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態度?單純的科技立國、工商立國能走遠嗎?宇宙間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1.科學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當前學術界對「科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不過,有幾個關於「科學」的定義值得思考: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辭海》)
「科學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貴的成果。」(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
「對於科學,就我們的目的而論,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係的有條理的思想』」(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科學是認識的一種形態……是指人們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和積累起來的、現在還在繼續積累的認識成果……知識的總體和持續不斷的認識活動本身。」
「科學是對現實世界規律的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
由以上「科學」一詞的來歷和中外各家對科學的定義可以得出,「科學」是人類實踐的成果,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是「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之前積累的,現在還在繼續積累的……認識活動本身」。它既是成果,但又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體系。從這點來說,科學更應該追求「科學精神」,而非堅守「科學主義」。
按照當前學術界的觀點,科學被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在「科玄論戰」中,科學不單單是指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乃至一部分思維科學的內容,科學可以說囊括了所有的領域。儘管「玄學派」的人生觀尚未納入「科學」範疇,但是科學派認為玄學縱有天大的本領,也跳不出科學的掌心(胡適觀點);堅持「科學可以解決人生觀的全部」(唐鉞觀點);「我們觀察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不能不承認人類今日最大的責任與需要是把科學方法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胡適觀點);「人生觀成不成科學是一事,科學能不能解決人生觀的問題又是一事」;「人生觀的科學是不可能的事,而科學的人生觀卻是可能的事」(任叔永觀點);「依科學去解釋生命問題,應該叫做『人生之科學觀』」「依科學態度而整理思想,構造意見,以至於身體力行,可以叫做『科學的人生觀』」「科學是憑藉因果和齊一兩個原理而構造起來的;人生問題無論為生命之觀念、或生活之態度,都不能逃出這兩個原理的金剛圈,所以科學可以解決人生問題。」(王星拱觀點)總之一句話,「科學萬能」,科學可以解決包括人生觀在內的一切問題。
2.玄學
「科玄論戰」中的「玄學」是指什麼?按照科學派丁文江的觀點,可以知道「玄學」有一個演化過程。最初的玄學(Metaphysics,又譯為形而上學),是指亞里士多德的「根本哲學(First philosophy)或是神學(Theology),包括天帝、宇宙、人生種種觀念在內,所以廣義的玄學在中世紀始終沒有同神學分家」,到了後來,科學、生物學、心理學一一從玄學中獨立出來。玄學也就從一開始的根本哲學退避到本體論(Ontology)。本體論是研究存在(Being)之所以存在的學問。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就是本體論。
除了抨擊西式的玄學,「玄學家單講他的本體論,我們決不肯荒廢我們寶貴的光陰來攻擊他」(丁文江觀點),科學派也對中國「心性之學」了提出批評:「可見得西洋的玄學鬼到了中國,又聯合了陸象山、王陽明、陳白沙高談心性的一班朋友的魂靈,一齊鑽進了張君勱的『我』裡面。無怪他的人生觀是玄而又玄的了。」(丁文江觀點)更是認為科學才能參透一切:「這種活潑潑地心境,只有拿望遠鏡仰察過天空的虛漠,用顯微鏡俯視過生物的幽微的人,方能參領得透徹,又豈是枯坐談禪,妄言玄理的人所能夢見」,生物學可以解決千百年人性善惡的問題:「何況近年來生物學上對於遺傳性的發現,解決了數千年來性善性惡的聚訟」(丁文江觀點)。科學派認為「言心言性的玄學」,猶以陸象山、王陽明、陳白沙為代表的新興學派,之所以有大批的追隨者,是「因為這種玄談最合懶惰的心理,一切都發自內心,可以否認事實,可以否認論理與分析」(丁文江觀點)。
由上可知,「科玄論戰」的「玄學」包括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和中國的玄學。其中,尤其是指孔孟直至陸王的心性之學。按照張君勱的觀點,「玄學」就是指中國的學問,他以張載《西銘》「民胞物與」的思想和《中庸》中「至誠」的思想為例說明。
3.自然科學並非萬能
「科玄論戰」從一開始,只是為了回應「科學能否解決人生觀」問題,到後來演變為「科學能否解決一切問題」,即「自然科學是否是萬能的」。關於「科學萬能」一說,德國化學家曾宣稱:「科學將能憑著其所揭示的『統一的世界觀念』取代上帝的位置,它理應獲得人們所能贏得或想像到的最高地位,人類即將進入科學一元化時代」,已被事實否決了。自然科學不僅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還帶來了副作用——「蟲洞化傾向」,即科學研究要求研究對象獨立化,由此要把研究對象不斷分裂和細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情感、認知、思維也會不斷分裂,最終成為一個「碎片式的存在」,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們每個人研究的學科就是自己的「認知之洞」,人們在各自的洞里自成一統,人與人之間溝通越來越難,精神距離越來越遠,人格越來越分裂化,生存體驗、心靈越來越滑向碎片化的深淵。如果任由科學的蟲洞化傾向發展,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
「科學萬能」說已經遠離了科學的初衷。科學最初只是人類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而且是不斷發展的,並非單一的、不變的。單一的、不變的特點讓科學逐漸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霸權主義,成為奴役人們思想的新形式。這種思想已經不是局限於科學工作者了,而是深入民眾的心中。凡是不合「科學」的,一律視為「封建迷信」。本次朱清時院士發表演講之後,各種「帽子」紛紛扣在院士的頭上,「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宣揚迷信、搞偽科學」。
問題在於,相信「科學萬能」算不算「迷信」?判定其他理論學說是「偽科學」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真科學?上文提到,科學最初並非現在這樣封閉、霸道,蠻不講理。現在最常見的情況:「科學」一旦解釋不了,二話不說,就把某種現象、某種打入「偽科學」「迷信」的囚牢中。
朱清時院士曾經意識到探索佛學、探索生命世界,可能需要另外的方法,他用身體去親自實驗的科學精神值得讚揚。但我們不贊同用自然科學去解釋佛法,佛法也不需要自然科學解釋。
4.生命科學的誕生
在「科玄論戰」中,科學派提出自然科學亦可以揭示生命問題。實際上,自然科學直到現在也無法解釋生命世界。
鑒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當前學術界的現狀,生命學創立人潘麟先生正式提出了「生命科學」這一概念,簡稱為「生命學」。潘麟先生認為,根據人類認知對象的不同,我們總結出三類認識:人對自然的認識、人對社會的認識和人對自身的認識。人對自然的認識,發展出各門自然科學;人對社會的認識,發展出各門社會科學;人對自身的認識,發展出生命科學。所謂自然科學,即對自然界、物質、物理之間的關係與規則等進行探索的科學體系;所謂社會科學,即對社會規律、法則和演化歷程等進行探索的科學體系;所謂生命科學,是一門以探索人(同時也包括一切生物在內)的身心結構和屬性,以及通過相應的實踐而達到全面解放(即獲得終極開悟和徹底地實現其內在自由)的科學,並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宗教觀、審美觀、宇宙觀和生命觀等生命科學體系,以及生命醫學、生命潛能學、養生學、生命美學、生命教育學、生命哲學、生命倫理學等相關學科體系與科學群。
近些年,國內也有「生命科學」的提法,很多高校都有「生命科學學院」,它們的「生命科學」大多來源於之前的「生物學系」,研究的是動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說到底依然是自然科學。
錢學森曾在晚年提出「人體科學」,俗稱為「特異功能」,其實就是人體的潛在能力。之所以改為「人體科學」,是因為許多人反對,「打棍子、扣帽子」。錢學森的人體科學主要的是作為中醫的哲學思想,包括三個部分:中醫(或稱傳統醫學)、氣功(氣功科學)和人體特異功能。錢學森就很贊同中醫的觀點,經絡不應該通過解剖屍體來尋找,而是通過「氣」,循經感受。可以說,錢學森的想法是好的,但人體科學屬於生命科學範疇,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研究。
另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提出過生命科學,南老曾經談到「生命科學這一套,只有我們中國是一路領先的。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西方的科學文明只能作註解。」
生命科學的誕生具有偉大的意義,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必將引起人類發展的革-命。
第一,生命科學的誕生為傳統文化的詮釋提供了新視角。走進傳統文化有很多路徑,生命科學不失為一條捷徑,一把金鑰匙;生命科學中有很多概念,傳統的概念難以理解,若要把握傳統的精髓,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未必趨入真義。
第二,彰顯和捍衛東方文化的自信。自西學東漸以來,西方文化逐漸被國人接受,加上中國學者的推波助瀾,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好的,自己的文化一無是處。中國的國粹——中醫,一度被列入「偽科學」,面臨被取締的尷尬境地。
第三,生命科學為人類的解放提供了一條康庄大道。追求生命覺醒一直以來只是少數人的專利,實現覺醒的方法掌控在少數人那裡。如今成了一門科學,將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人類。
第四,生命科學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存質量。生命醫學的普及,將會極大地減少當前疾病的種類,幫助更多的人恢復健康,遠離疾病。
第五,生命科學將極大地激發人類的潛能,幫助人類實現更多的理想。
第六,生命科學牢牢地抓住了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是生命的學問,在古代,沒有「生命」一詞,只有「心性」一詞,因而心性就是生命的代名詞。而中國的心性之學上承堯舜禹孔孟,下至陸王一脈,蔚為大觀。
5.經驗智慧和般若智慧
人類的主體意識對事物(即宇宙或曰存在的客體意識)認識產生兩種智慧:經驗智慧和先驗智慧。
經驗智慧是我們的主體意識藉助感官對外界(即客體意識)的認識和理解而產生的知識,稱為經驗知識、邏輯知識和科技知識。經驗智慧可以無限制地深化和豐富我們的人生感受和經驗。經驗智慧是累積型智慧,講究「經一事,長一智」;經驗智慧需要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否則萬事難成;經驗智慧研究事物的形構之理;經驗智慧是間接認知事物,需要藉助外物和工具(比如望遠鏡、顯微鏡);經驗智慧可以有效推動各個領域持續性增長,最終發展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藝領域內的各種學科體系。經驗智慧可以最大程度地使人們從各種束縛中脫離出來,從而獲得外在解放。
先驗智慧不用藉助感官對外界產生認識,是以直覺的方式對事物作出理解。這種智慧稱之為「超驗智慧」或「先驗智慧」。先驗智慧認識的是事物的存在之理,生命之理;先驗智慧無需積累,與生俱來,只需呈現;先驗智慧需要無執、無為、中道中彰顯,不可執著;先驗智慧是直接認知事物,無需藉助它物。由先驗智慧可以發展出生命科學。先驗智慧可以讓人類實現從身心內在的各種束縛中,從生死束縛中,從無明、業障、愚痴、顛倒、幻妄、煩惱、感官、自我、各種負面情緒和生物本能,以及各種經驗之局限中,越來越徹底地超越和解放出來,獲得身心、人格和人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與圓滿,即如其所是地實現人生的終極目的與終極關懷,實現生命的永恆。
現代科學囿於成見,不承認事物和生命有超越性存在之理,只承認事物和人的結構之理,因而現代科學不承認生命(意識)內在有直覺智慧,有解脫,有開悟,有凈土,有超自然的能力(即神通);同樣,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很不重視經驗智慧,輕視乃至鄙視其為小術、奇技淫巧、物慾、有為法等,故以東方文化里未能成長出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發展出中醫學、生命學等幾門科學。
實際上,經驗智慧、先驗智慧或者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生命科學之間不需要劍拔弩張、勢成水火,經驗智慧幫助人類實現外解放;先驗智慧幫助人類實現內解放。二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發揮作用,共同造福人類。
二者雖然不衝突,但也不是就可以互相解釋。當前社會上有一種思潮,那就是用「自然科學解釋佛法」「自然科學與佛法殊途同歸」,這純粹是無稽之談。自然科學研究的是事物的形構之理;佛法屬於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生命科學研究的是事物的存在之理,佛法只能用生命科學來解釋。佛法和自然科學只能是平行線的關係。一句話,自然科學再發展一萬年,也解釋不了佛學。
綜上所言,科玄論戰的雙方是時候停戰了:科學並非萬能,玄學也非一無是處。玄學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生命科學。
作者:文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