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一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一講(上) 2014-09-01 17:36閱讀:
X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講表的第三十面,我們這一次這是今天兩節課跟明天兩節課;再來就是下下禮拜六、十九號有兩節課;再來最後一次一月二十號因為要辦兒童學佛營,所以那一次的就是取消,所以剩下六節課我們要將這一個課程《普賢行願品》要做個圓滿。 我們上次講到第三十面的「癸三、廣頌前迴向」,廣頌就是我們針對前面的長行文,第十「普皆迴向」長行文比較略;部份頌文(偈頌)的部分,是比較廣所以稱為廣頌前迴向。「子初、別發十大願」,這就是前面長行文所沒有的內容,十大願在《華嚴經》裡面的,初地菩薩部分有講到發十大願,就剛好是我們這個部分的別發十大願,但是就是它的先後次第有所不同。比如說在《華嚴經》的初地菩薩,我們都知道初地菩薩就是歡喜地、初地歡喜地,因為他已經證得了法身,破一分的無明證得了一分的法身,所以內心生起無量的歡喜稱為歡喜地。在《華嚴經》的初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他的次第就是先念過一次給大家了解,我們再依著《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來解釋。 初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第一個就是「供養願」,供養願就是在我們丑五的供養願,就是等於三十一頁的供養願;第二就是「受持願」,受持願就等於別發十大願的第一個大願受持願;第三「轉法輪願」,轉法輪願是在別發十大願的第七「轉法輪願」;第四個大願「修行二利願」,就是別發十大願的第二、丑二;再來第五「成熟眾生願」,是在別發十大願的第三;第六大願是「承事願」,承事願就是在別發十大願的(等於三十二面)丑九「承事願」;再來第七個大願是「凈土願」,初地菩薩所發的第七個大願就是凈土願,就是別發十大願的第八「凈土願」;初地菩薩所發的第八大願就是「不離願」,就是別發十大願的第四「不離願」;再來第九願是「利益願」,利益願就是別發十大願的「丑六、利益願」;再來第十「成正覺願」,就是別發十大願的第十、「丑十、成正覺願」,剛好是十大願,所以我們這裡的《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剛好是跟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是完全一樣,只是前後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次第的不同而已。所以我們接著就一一的來為大家來解說,大家先請合掌,我們先將前面的五個大願念誦過一次,再一一的來解釋。癸三、廣頌前迴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盤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凈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凈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丑一、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盤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我們就到第五大願作一個段落。第一個「受持願」我們上次有簡單的介紹,這一次我們就從頭再作個解說,受持願又稱作護法願怎麼說?就是說我們能夠受持佛法,其實就是在護持佛法,你能夠依教奉行、依著佛法去修持、受持,這就是護持佛法能夠常住,所以我們護持佛法一般都稱為護法。護法其實有分作內護跟外護,外護就是作種種的四事的供養三寶稱為外護;但是內護就是你能夠依著佛法去修持,比如說為什麼稱作出家眾是屬於內護?居士是屬於外護?就是外護居士就是護持道場的四事的運作,內護出家眾就是住持道場使佛法能夠相續不斷,這就是屬於護法願也稱為受持願。 在頌文裡面『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第一句在清涼國師解釋《普賢行願品疏》裡面,他在解釋『我為菩提修行時』這是屬於「果」--教理行果--屬於果的部分。我們為了要成就菩提果、也就成就佛果,在因地的修行時,所以『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屬於「理」的部分,教理行果的理的部分。『宿命』我們上次有講到就是宿命通,一般假如有跟無漏的智慧相應的話就是宿命智,所以通是通於凡夫的,一般我們講說五種神通,凡夫也可以得到五種神通,但是他假如沒有得到漏盡通的時候,就不能稱作智,因為他沒有無漏的智慧。所以假如以究竟來講,菩薩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是要得到宿命智,最好就是要證得位不退,得到無漏的智慧。所以以宿命通來講,就是在我們修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不會有隔陰之迷、不會退轉,你能夠把過去生所修學的佛法能夠相續不斷,因為我們在菩薩道的時候,你會生生世世來投胎,最怕的就是你投胎之後有隔陰之迷,你過去所修的佛法忘記了,你這一生要重新開始,乃至於也有可能會退轉,你忘失的時候就會退轉。 下一句『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是屬於教理行果的「行」,修持戒法乃至於戒定慧以戒為基礎。出家為什麼菩薩要發願、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也能夠以出家的來利益眾生,在《大智度論》裡面就講了一個偈頌,說出家的功德殊勝。它就先作個比喻:「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深。」就是說為什麼要發願出家修凈戒?龍樹菩薩就先作一個比喻:孔雀尾巴羽毛很漂亮,雖然有很漂亮的羽毛來「色嚴身」,來莊嚴牠的身體,很漂亮的羽毛的顏色來莊嚴牠的身體;但是「不如鴻鶴能遠飛」,牠雖然有漂亮的羽毛,但是牠不會飛,不如像鴻鳥或者鶴一樣可以飛,飛到遠的地方能夠自在,這是一個譬喻。然後會歸到佛法,就講到我們「在家雖然有五欲」的快「樂」,種種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的快樂,「不如出家功德深」,所以在家雖然能夠得到世間有漏的快樂,但究竟還是無常,不能像出家修凈戒一樣,能夠得到究竟清凈的解脫,能夠得到無漏的智慧。所以「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深」。 所以菩薩在發願的時候,他也是發願『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無垢』就是不清凈;『垢』就是污垢、不清凈;修持戒律不清凈稱為有垢、有污垢。『無破無穿漏』是屬於比喻就好像浮囊要渡海,『破』就是破一個大洞;『穿』就是破一個小洞,但是只要有破或者有穿漏,浮囊就會慢慢、慢慢氣就會消失掉,我們就沒有辦法依著浮囊渡過大海,就會沉到大海裡面,大海就比喻生死的大海,沒辦法超脫生死。 再來『天龍夜叉鳩盤茶』底下四句,是屬於教理行果的「教」--說法,『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說法」就是說宣說佛陀的教法。所以兩個偈頌合起來就是教理行果,依著教去修行依著行去證得理,乃至於得到果位--教理行果。所以我們都是發願能夠利益一切的眾生,你要能夠了解一切眾生的語言,才有辦法為一切的眾生來說法。所以佛能夠「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說他能夠說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悉以諸音而說法』,他是屬於天道的眾生,就用天道的語言;是屬於龍道的眾生,就是用龍的語言來說法;他是夜叉,就用夜叉的語言來為他說法,都讓他得到他相應的佛法。 再來我們講到第二個大願「丑二、修行二利願」,「修行二利」是哪二利?就是第一個就是自利、第二個是利他,自利利他就稱為二利。自利就是我們有戒定慧的基礎,能夠使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自利是屬於基礎,你有自利的基礎之後,才有戒定慧的功德來利益他人,否則你自己沒有基礎,你要利益眾生是非常的有限,只是跟他結個善緣而已。丑二、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凈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們依著清涼國師的解釋《普賢行願品》的批註,第一句『勤修清凈波羅蜜』,他是講作修行的本體稱為「行體」,為什麼?『清凈』就是代表什麼?三輪體空跟般若智慧相應稱為清凈。前面我們講到「十波羅蜜」,我們現在解釋一下什麼是十波羅蜜:一般我們講說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六波羅蜜;但是在清涼國師的批註裡面,他把波羅蜜用十種再加上第七方便波羅蜜、第八願波羅蜜、第九力波羅蜜、第十智波羅蜜(智慧的智)。布施、持戒、忍辱…前面六個,比較容易、大家比較常看到,所以比較不用再詳細的解釋。 第七「方便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就是「攝化自在,應變隨時,善離過非」,稱為方便波羅蜜。「攝化自在」就是說我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能夠善巧方便的自在;「應變隨時」眾生有不同的根器,你就用不同的方式來攝化眾生、來度化眾生;來「善離過非」,我們上次也講,假設眾生應該用這種方式來度化,你用其他的方式來為他說法,他就不相應的時候,這其實就是有過非,沒有辦法契機,沒有辦法讓眾生得到真實的相應的利益,這是屬於菩薩度眾生的一個過失。所以你有方便波羅蜜的時候,你就可以攝化自在,怎樣的眾生都可以很自在、善巧的,用他相應的方法來利益他,這個就是方便波羅蜜。 第八「願波羅蜜」就是「專心向樂,樂求不退」。「願」就是願力的意思、願波羅蜜。他能夠一心向菩薩道,而且樂求不退--不退轉,不會退失他的菩提心,這稱為願波羅蜜。 第九「力波羅蜜」就是「有勝堪能,不可屈伏」。他有殊勝的勘能性,「力」就是力量,他要有很殊勝的度化眾生的力量、勘能性,所以「不可屈伏」就是不會遇到逆境就退轉,稱為力波羅蜜。 第十「智波羅蜜」「決斷諸法,能善了知」。第十的智波羅蜜跟第六般若波羅蜜,假如以智慧來講第六的般若波羅蜜,是比較偏向屬於根本智,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根本智;第十的智波羅蜜就是比較偏向後得智,所以它能夠「決斷諸法,能善了知」。後得智就是一種方便智,它可以了達一切的諸法的差別相稱為智波羅蜜。所以十種的波羅蜜要讓它清凈,一定要跟著我空法空的智慧相應。 所謂的「三輪體空」,比如說布施,你要布施到三輪體空的時候才可以算是清凈。「三輪」就是我們布施的時候,一定有個能布施的我、還有受布施的別人、還有布施的物品,這三種你都要會歸到空性,所以你要能夠妙有而且要真空、真空而妙有,這樣子才能夠達到清凈的本體。 所以『勤修清凈波羅蜜』,就是行體,修行、證得清凈的本體。雖然你六度萬行、行種種度眾生的菩薩道,但是也是會歸到清凈的本體,不執著有漏的相,所以『勤修清凈波羅蜜』,是屬於行體、修行的本體。 再來『恆不忘失菩提心』這一句的話,就是所有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證得菩提果,所以你不能暫時的忘失菩提心,你忘失菩提心的時候,你就沒辦法得到菩提的果報。所以在《華嚴經》裡面就講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假設你的內心忘失根本的菩提心,去為了求諸有漏的福報的時候、是為魔業,這怎麼說?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世怨」,假設你為了得到有漏的福報,雖然今生努力的修持、努力的修福報,你來生就有很大的福報去享樂;但是你享樂之後,就會引導你生起種種的煩惱,乃至於在下一生就很容易墮落,所以這有漏的福報就是屬於三世怨,就是跟魔(魔就是煩惱的總相)、跟煩惱相應的業都稱為魔業--不是清凈的業。所以『恆不忘失菩提心』,是所有修行的一個目的,就是證得菩提果。 『滅除障垢無有餘』在清涼國師的解釋,就是屬於修行的「業用」,修行的業用是什麼意思?業用就是他有個作用,我們修持每一個法門都有他的作用。比如說我們剛剛講的十種的波羅蜜,十種的波羅蜜都有它相對的、對治的作用,它要有破障--就是破的功用、也有生善的功用,比如說這十種波羅蜜它個別的破障的作用: 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它能夠破除慳貪、慳貪不舍的障礙。 第二個持戒的波羅蜜--能夠破除毀禁,毀禁就是毀壞禁戒的障礙。 第三個忍辱--它可以破除瞋恚的障礙。 第四精進--能夠破除懈怠的障礙。 第五禪定--能夠破除散亂的障礙。 第六般若波羅蜜--能夠破除愚痴的障礙。 第七方便波羅蜜--能夠破除躭滯。躭滯就是一種不留、不自在的意思。「滯」就是一個水字旁再一個帶;「躭」就是身右邊再一個沈、沈溺,沈到水中的右邊稱為躭滯,躭滯就是它沒辦法應變隨時,沒辦法度化眾生自在,所以你有方便波羅蜜的時候,就可以破除躭滯的障礙。 第八願波羅蜜--就可以破除退屈。它能夠樂求不退,就可以對治退屈,「退」就是退步的退、「屈」就是屈服的屈,有遇到障礙就會退縮,就是沒有願的波羅蜜。 第九力波羅蜜--就是對治怯劣。「怯」就是怯弱,就是有點害怕不往前的意思,「劣」就是下劣,它就是力量很薄弱這稱為下劣,能夠對治怯劣的障礙。 第十智波羅蜜--能夠破除昧事。「昧」就是愚昧的昧,「事」就是一切事相的差別法稱為昧事,它能夠破除你對一切事相差別的這種無所了知的障礙。所以這種十種波羅蜜可以『滅除障垢無有餘』,它能夠滅除它相對的障礙。『無有餘』,能夠滅除沒有剩餘,把障礙滅除乾淨稱為無有餘。 再來下一句『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就是包括自利跟利他的所有修行稱為總相。『妙』要達到妙的境界,就是你一切的修持都要回歸、回事向理,迴向到真如實際的理體,這樣子才可以稱作圓滿成就。所以在《楞嚴經》裡面也講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菩提」就是種種的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圓滿了,但是它是「歸無所得」,會歸到實際理體、不著於相,這樣子才可以稱作妙行,所以這一偈就是修行的一個善巧方便,就包括一切修持的妙行、種種的方便修行。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就是修行的「相」叫作「行相」,修行的種種的相狀,前面兩句是屬於法說,後面兩句是屬於譬喻說。『於諸惑業及魔境』,『惑』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障當中的煩惱障;『業』就是三障當中的業障;『魔境』跟『世間道』都稱為三障當中的報障,所以加起來就是惑業苦三障。在惑業苦三障當中要得到解脫,我們自己利益,「二利」的話就是自利的基礎,你要先自己從惑業苦的三障裡面得到解脫,乃至於再令一切的眾生,從惑業苦的三障當中能夠得到解脫。所以魔境跟世間道會稱為報障,因為我們在世間當中,你所接觸到五塵的境界,色身香味觸種種的境界會不得自在。為什麼五塵「塵」稱為塵?塵就是會污染的意思,比如說鏡子,我們的本性就好像鏡子一樣--本性清凈,但是就是被煩惱妄想的灰塵蓋住。色身香味觸這五塵,比如說眼根接觸到色塵的時候,我們就隨著色塵的污染、隨著色塵的影響,隨著境去攀緣,這時候就不得自在,所以就是五塵的境界,就是會系縛我們,讓我們不得自在,所以稱為報障。惑業苦也是苦,有受到境界的影響心就不自在,就感到苦報。 再來做一個譬喻『猶如蓮華不著水』,就作一個比喻,我們修行人能夠在世間三障當中得到解脫,就好像『蓮花』(我們都看過蓮花),蓮花一般我們說是出污泥而不染,雖然它是長在很髒的污泥當中,但是它長出來的時候不會被污泥所染污,這比喻我們在三障世間道中、在惑業苦的三障當中,不被煩惱、不被系縛,能夠得到解脫,這樣子就好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另外講到『不著水』、『蓮花不著水』,大家也可以去觀察一下,比如說我們蓮花的葉片,你看你把洒水下去的時候,水滴不會殘留在葉片上,它有一個保護的薄膜,所以蓮花的葉片是不會著水,水是不會殘留在葉片上、蓮花上。這就比喻我們在世間--就是三障、五塵的境界當中,我們雖然每天看到色身香味觸,接觸到種種的境界,但是境界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你看到污染的境界,只要你的心不去執著,境界就不會影響到你。所以境界是跟你的心相應才會影響到你,但是你的心不去執著的時候,境界就是境界,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你能夠得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到一切的環境當中,就不會受境而轉,而且你的心能轉境不受境轉,就好像『猶如蓮花不著水』。 另外一個譬喻就是好像『日』『月』;『日』就是太陽;『月』就是月亮,我們看日月在天空當中,它是不執著的--不是固定在一個點,所以是『不住空』。它雖然在虛空當中,但是它是不住在虛空當中,是自在的意思。這比喻一個修行人,你要是有執著的時候,你就是沒辦法自在、沒辦法解脫的意思;假設日月執著在空中一個點,它就沒辦法運轉。同樣的一個道理比喻說我們修行人,假設你遇到境界的時候,你就執著在境界上,沒辦法跳出來、跳出境界來的時候,你就是沒辦法得到解脫。丑三、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再來我們看到第三個大願叫作「成熟眾生願」,為什麼叫作「成熟」?在經論上說佛出世,他的目的就是有三種利益眾生的目的:第一種就是未種善根的令種善根,就是過去生沒有種植佛法善根的眾生,他先令他種下善根的種子,這是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過去生已經種下善根種子的眾生,他令其成熟,成熟就是使的善根的力量更加的殊勝;再來已經成熟善根的眾生,令其解脫,解脫就是得到究竟的無漏的解脫。剛剛講的成熟只是讓令他善根增長的意思,更加的殊勝增長,已經成熟的眾生就令其解脫,令種子得果報,令因成就果報稱為解脫,所以就是這種三個次第。頌文裡面就講到『悉除一切惡道苦』,全部有八句,就是兩個偈頌有八句,除了第五句,就是『我常隨順諸眾生』這句以外,其他的七句都是屬於別相,個別說明的成熟眾生的相狀;第五句『我常隨順諸眾生』這是屬於總相,就是屬於總括一切隨順眾生,成熟眾生的願稱為總相。 我們先看到別相,怎樣的成熟眾生?第一個就是『悉除一切惡道苦』,令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三惡道的苦因還有苦果,令他不造三惡道的因--十惡業,十惡業都是三惡道的因,你有造了苦因,就一定要得到苦果,所以菩薩先令一切眾生不去造惡業,自然不去感召惡果。 『等與一切群生樂』」,前面是屬於「拔苦」,第二句是屬於「予樂」,予樂這一切的群生,就是一切的眾生,平等的施予一切的眾生快樂,包括世間的快樂、還有出世間的快樂。 有多長的時間?『如是經於剎塵劫』就是利益眾生,成熟眾生的時間有這麼長,『剎塵劫』好像微塵一樣的數目,這樣的時間的大劫。 它的空間『十方利益恆無盡』,『十方』就是我們成熟眾生、利益眾生的空間--十方的世界、十方的法界,都是我們利益眾生的空間。『恆無盡』都是永無止盡的。 『我常隨順諸眾生』,這就剛剛我們講的總說、總相。 『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盡於未來一切劫』這也是講到利益眾生的時間,隨順諸眾生的時間有『未來一切劫』,怎樣的利益眾生?『恆修普賢廣大行』,就是能夠令諸眾生也能夠修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種廣大的行願。『恆修普賢廣大行』,為了什麼?為了『圓滿無上大菩提』,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菩提,令一切的眾生也能夠成佛的這種圓滿的果報,所以成熟眾生最究竟的,就是令其眾生都成就佛道,這是第三個大願,菩薩發的第三個大願,就是成熟眾生願,我們就先下課十分鐘,待會再解釋第四「不離願」。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男人怕老婆的最高境界
※女人無論多大都愛浪漫,只是境界有所不同(轉載)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
※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怕老婆六境界」網路瘋傳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