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馬克思主義和諧的人的思想

探究馬克思主義和諧的人的思想
2011-3-13

曲劍輝

摘要:馬克思主義和諧的人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明確和諧的人的涵義後從四方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和諧的人的思想的本質。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和諧的人的思想 本質和諧是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追求的主題,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是人類的基本理想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狀態下,人理應是怎樣的人?就是要形成和諧的社會主體—和諧的人。.和諧的人的涵義和諧的人存在兩個層面上的涵義:(一)是抽象層面,指作為一種人的存在方式,脫胎於實踐又是回歸於實踐,是實踐在社會發展特定時期的具體化,是具有包括自然人、經濟人、道德人、生態人等各種方式的揚棄,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存在方式。(二)是具體層面,指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是集個體和諧、人際和諧與類和諧的統一體,具體涵蓋了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的人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必定具備人的通性,即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人的本質的展現等。和諧社會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和諧的人的文化範式還幾乎是一個「空場」,而和諧的人的研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的關鍵層次。.馬克思主義和諧的人的思想的本質1.人與人交往相和諧人在社會中存在。馬克思說,社會本身生產成為作為人的人。人的這一社會性決定了和諧的人必然是人與人交往相和諧的人。人的力量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馬克思多次講過,合作把每個人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完成每個人單獨的個人無法分期分批完成的任務。合作使每個人之間取長補短,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形成單獨的個人中所沒有的力量與能力,也就是系統論所講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馬克思說,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通過交往這種主客觀矛盾人與人的關係貴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人的本質而言的。其實,在人與人的關係方面,是社會關係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影響著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這是因為,個人自身的和諧只有在集體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社會各系統、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基礎,並通過這種和諧體現出來;人和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特殊表現,而社會整體的和諧又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通過交往這種主客觀矛盾運動的過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相容程度和感情靠攏程度。所謂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基本利益一致,雙方心理距離接近,心理相容性強,彼此感情認同。否則,則稱為不和諧或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人與人的和諧關係是人與自身的和諧關係的外化,這種外化的和諧又能反過來內化為人與自身的和諧。因為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才能給這個社會中生活的每個人以信賴和安全感、歸屬感,也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了,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才能將人與自然應當友好相處、相依為命的思想達成共識。2.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相統一馬克思一貫反對把人看作純粹的「自然人」,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說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屬性,馬克思說過,「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②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62頁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頁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人類與自然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於自然,同時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又影響改變著自然,而自然反過來又通過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耗竭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制約人類的發展。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更重要是人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人是在社會中產生的。人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和諧的人應是應該是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相統一的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③離開了社會,僅有人的自然存在,是無法成為「人的存在」的。馬克思所指出,「社會人的一定性質,即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一定性質」,④人在社會中發展,必須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本性相統一。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個人都不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和諧的人站在自然面前,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具有在社會交往中相互合作的屬性。馬克思說:「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採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正如馬克思所做的總結「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是不可思議的。」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發展是伴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關係的不斷豐富而不斷發展的。因而,人的發展的本質在於人的社會性和社會關係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關係日益密切和強化。這是由」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發展靠教育,教育發展要通過發展人的潛能來實現『的現代社會發展的邏輯關係所決定的。馬克思曾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馬克思認為,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與社會應當互相融合,這樣的人才是自由的人,這樣的社會才是高度和諧的社會。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的存在必然要求滿足他的衣、食、住、生理等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人的社會屬性要求他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確關係。人與自然關係反映的是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而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斷深化。古代社會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產生了「天人合一」的認識。人類應該面對現實進行整體反思,人類既是自然的兒子,受賜於自然;同時又是自然的主人,能夠超越、駕馭自然。異化勞動造成了人的本質各個方面之間的割裂與衝突。馬克思說,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成為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佔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因此,一切肉體的精神的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和諧的人就是要既從屬與超越,既駕馭又受制不同的歷史道路形成了東西方迥異的天人觀。西方重「天人之分」,東方重「天人合一」。只有把這兩種觀念結合起來,把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相統一、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結合,才能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諧的人應該是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精神與肉體的統一。3.理性與非理性相協調理性與非理性是相互依賴的。理性是決定性,它支配、控制非理性,非理性對理性有誘導、補償和調節作用。作為人的心理因素和認知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理性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馬克思談到的理性與非理性的人是建立在費爾巴哈哲學的基礎之上的。費爾巴哈講到,「普遍官能就是理智,普遍的感性就是精神性」。⑥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一個自然的本質,不把人放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他大談人的感性(非理性),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歸結為一種愛的關係,誇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馬克思講到,認識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能否準確客觀的反映客體,其影響因素是十分眾多的。其中理性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62頁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4頁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34頁⑥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83頁與非理性是一對重要的因素。理性是人類經過漫長曆程發展起來的高級屬性。理性積澱著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和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各種各樣使社會有序化的規範。人的思維、人的活動中普遍有效的認識方式,構成人類理性的框架。因此理性是一種邏輯的分析認知世界、把握事物本質,深入地進行獨立探究,並進行設疑、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自己的存在權利。思維著的昏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它追求普遍有效性和事物的完整性、合理性。它不僅是人運用智力去理解和應付現實的能力,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身諸多複雜而對立素質中的一股整合力量。但是不管理性如何發展、作用如何強大,「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人的認識活動不可避免的要有非理性的介入。人的意識,不僅存在著概念、判斷和推理,還存在著情感、意志、信念、幻想、直覺、習慣、本能等非理性的因素。一般地說,非理性不具有對客體實現觀念把握的功能,但是,它們對人的認識能力的發揮與運用往往起到導向、選擇、激發和調節的作用。情感、意志、信念、幻想、直覺、習慣、本能等非理性的因素對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給人的認識活動提供動力、動因和調節控制機制。人是有情感的動物,人的任何活動總是有情感、情緒貫徹其中,並受它們的激發和抑制,積極的情感和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生機和活力,推動著認識活動的發展。馬克思曾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人的興趣、求知慾、好奇心以及對事物的追求與情感密不可分。有理性沒有非理性或只有理性沒有非理性的人都不是和諧的人。現實的做到和諧的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協調的人。沒有理性的非理性的人是盲目的,沒有非理性的理性的人是空洞的。如果沒有理性「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也聯繫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繫都無法了解。」⑦和諧的人,從精神層面來講,和諧的人應該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相協調的人。4.自由與自律集於一體和諧的人是自由與自律的集合體。康德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自律概念。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康德的自律概念對道德的宗教基礎的消解,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 ⑧馬克思對自由自律的完整理解並不限於形式,還涉及其豐富的、現實的內容。在馬克思看來,自由作為「人的類的特性」,是人類與動物界揖別和分野的根本所在。但一個人的意志自由能否得到發展和發揮,在多大的程度和什麼方向上得到發展和發揮,總是要受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制約。個人只有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才有可能發展揮自己的意志自由,實現自己的目的。因為人是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其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因而,自由總是具體的、歷史的。馬克思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馬克思這種對自由的看法就是主體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追求和表現出的一種狀態,一種境界。馬克思把這種狀態、境界稱之為「自由王國」。馬克思認為:「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的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在物質生產領域,「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的論述說明人的自由可以看作是人在活動中通過認識和利用必然表現出的一種自覺、自為、自主的狀態,自由活動就是自覺、自為的、自主的活動。西方存在主義者薩特也說過人就是自由的,「因為如果存在確是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道德力量與行政力量高度融合、滲透,共同作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因此,傳統的似乎井然有序的道德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道德發生自律作用的結果,不是道德獨立作用的結果,而是道德與政治原則、政治手段合而為一作用於經濟生活和社會日常生活的結果。雖然在政治、倫理互動的體制下,也形成了一整套有關道德修養的理論,但道德自律的實際作用很小。與傳統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頁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頁社會以政治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相適應,道德依靠良心、輿論發揮作用的「軟約束」功能通常凸顯為一種必須如此的「硬約束」原則。在特權、等級制度下,個人沒有自由意志可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自律。只有當人的自由權利得到法律保證、人們有了一定自由的社會背景下,普遍的道德自律才有可能。因而,自由是自律的前提,沒有自由也就無所謂自律。同時自律也是自由權利得到保障的理性基礎,沒有自律也不可能有普遍的自由。和諧的人是自由與自律的集合體。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處處體現了馬克思的和諧的人的思想。馬克思窮盡一生都在追求的是對人的和諧發展的關注。筆者的分析論述可能還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學習提高。參考文獻:[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陳志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推薦閱讀:

2018.5.5 閑時 閑人 閑語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特別篇
馬克思主義者如何談戀愛?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
從一月新番看對當今世界現代性的批判
青年馬克思關於基督教的一篇文章

TAG:思想 | 馬克思主義 | 人的思想 | 和諧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