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77姚姓氏起源

077姚姓氏起源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華)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范縣),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至於姚墟的確切位置,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河南省濮陽范縣南,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括地誌》的記載:「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東北一帶。  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舜的後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後裔分媯、舜、虞、陳、胡、王、孫、田、袁,車、陸等60姓,先後有60 世受封諸侯國君,計享位達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時封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時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傳到漢代,姚姓已繁衍為中原大姓族之一。  2013新百家姓前51名  1、現狀  據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7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若把姚姓後裔改姓以後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內,姚氏族人的傑出人物就數也數不清了, 是最為顯赫的姓氏之一。 表面上姚姓人數排名在幾十位,實際上再包括把姚姓後裔改姓以後的姚氏族人在內,就大大超過李、張、  劉等中華名義大姓。 全球舜帝後裔共有100多個姓 氏,人數達2.6億,分布全世界。[1] 《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尚書》云:「德自舜明。」 [2] 舜又稱舜帝、帝舜,姚姓,名重華,是上古五帝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根據《尚書》、《史記》等有關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諧為依歸,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諧,其和諧之道內涵十分豐富。  虞舜的和諧之道,始則體現為一種和合、和睦的「家和」思想。因品德高尚、能以德服人,故虞舜後來被堯選定為部落首領。而虞舜代堯行「天子」事後,更注重以德化民,勤政愛民,以求協和天下。  姚姓  圖騰文化:桃木為日晷天竿。

  「兆」者為「桃」,相傳夸父以桃木為權杖,以陽平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縣南),以大桃木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靈寶)追趕太陽,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古時,日晷的日影運行作「S」形,即「兆」的「兒」,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記作「X」符,與「兒」合文作「兆」,「女」旁則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與「女」合而為「姚」。  因此,漢語言文字「姚」拆開來講,「兆」應為其本意,女旁則是母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迹。古時占卜時以火灼龜甲,觀察龜甲產生裂痕的形態以占吉凶,成為卜兆或占兆,引申為預兆,有未卜先知之意。因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產桃,因而桃樹成為姚人的神樹和社樹。姚人在門戶上插桃樹枝、舉桃樹枝掃帚引路,以辟鬼驅邪。後來,用桃樹木製作的物品演變成為巫師、道士等職業的工具。  由於姚人將桃樹視為神靈,久而久之,桃樹就成為了姚部落的原始圖騰。姚姓的姓氏圖騰「」,即是由桃樹形狀演變而來。 可見,姚姓的姓氏圖騰源自桃樹,與預測 占卜有關。在古代,預測占卜之術是一種神秘的知識和特殊的智慧。這似乎預示著,姚人將成為一個睿智聰明的族群。  2、起源  姚(y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上古八大姓傳承  源於舜帝姚重華,源於姚姓和媯姓,舜帝以姚為姓。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帝為了考察舜,讓他居住在媯河邊,他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改以媯為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後世子孫便以居地為姓氏,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舜帝為了加強子女間的團結,讓姚姓子女曾經改為媯姓,讓媯姓子女曾經改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於陳(今河南淮陽)地,為陳姓和胡姓的由來。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唐書·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奉祀舜帝,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徙居吳興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姓至舜帝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舜帝奉祀官姚平奠定吳興姚氏基業,舜帝血脈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幾代,上述以《中華姓氏舜裔嫡系宗譜考略》為證[4] 。自黃帝至舜、禹,雖然姓不同,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舜的後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後裔分媯、舜、虞、陳、胡、王、孫、田、袁,車、陸等60姓,先後有60 世受封諸侯國君,計享位達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時封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時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傳到漢代,姚姓已繁衍為中原大姓族之一。姚姓是中華姓氏中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肇始至今,已傳至130餘世。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孫以姚為姓,舜帝登帝位後,  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於虞,至始祖33世孫媯滿封於陳,官拜陶正,謚胡公,其子孫或以國號陳稱姓,或以官號改稱陶唐氏,或以謚號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媯、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脈。在中華姓氏中,媯、姚、田、陳、胡五姓同根源,其血緣先祖是舜帝姚氏。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西漢帝國皇太后王政君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8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陳國自媯滿於公元前1045年開國,至公元前479年陳國滅亡,共傳24王,歷566年。周敬王姬丐41年,陳國終於被楚國所滅,楚惠王在原地建立了陳縣,後改為楚國的別都,陳姓子女改回古姓為,再傳五世後,復改為遠祖之姚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見 舜文化、虞舜文化  中國名籍《史記 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書》也有" "的記載  舜帝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商代虞遂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時媯正朔,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正支是陳完,陳完避難齊國改姓田,秦滅齊後田姓改媯姓,西漢朝媯姓改回舜帝姚姓。此後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斷地分化。《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  黃帝25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  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姓,凡五者皆黃帝嫡裔。王莽在這裡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舜帝後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除姚、陳、田、胡姓外,在中華100大姓之內的還有王、孫、袁、夏、陸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約有1.5億,其中陳姓繁衍得最旺盛,約佔一半。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是一個全球性的民間社團,是一個包容較多姓氏的尋根組織,如今參加這個組織的有姚、陳、虞、胡、田、潘、孫、車、陸、王、袁、姫等10餘姓。  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總部設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行國際大會。首屆世界舜裔國際大會於1982年在香港舉行,盛況空前。之後分別由台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洲各地輪流主辦。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聯誼會第13屆國際大會在潁川陳氏的命名封地河南許昌長葛隆重舉行,這是該組織首次回到祖國故土認祖歸宗。如今已舉辦了15屆,影響很大。 天下舜裔,姓氏各異,但同根源,血脈相連。 舜生於姚墟,舜的子孫便以地為姓,姓姚氏,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舜姚重華生於姚墟,故姓姚」。  源流二  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舜在即位為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舜,舜繼承帝位後,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舜,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還將自己的女兒太姬嫁給媯滿為夫人,之後封他於陳(今河南周口),建有陳國,侯爵,史稱陳滿。他逝世後謚號為陳胡公。陳國的疆域在鄭、宋、齊、楚等大國之間,陳國雖為西周王朝的十二諸侯之一,常參與「五霸」主持的會盟,但卻是一個弱國。春秋時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陳國曾與宋、蔡兩國聯合攻鄭國,卻反遭到鄭國的大舉入侵,搞得要請求別國來救。春秋後期,楚國勢力逐漸強大,並進入中原,陳國即長期成為楚國的附庸,勉強維持政權。周定王姬瑜八年(陳靈公媯平國15年,楚莊王羋旅15年,公元前599年),陳國大司馬夏征舒殺陳靈公自立。第2年,楚莊王以討伐夏征舒為名滅了陳國,然後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媯滿的後裔子孫傳至漢朝陳仲敬時(非東周莊王時期的史筮陳仲敬),因避禍亂而遷居於吳興郡(浙江吳興),改古姓為媯姓。傳至舜帝69世嫡長孫姚平復改舜帝之姚姓,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吳興姚氏正宗。[4] 姚氏族人尊奉舜帝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據天意,兩兩而合,命名五大宗族,並鑄十鼎,永銘天德。其中,帝標記「癸戊」。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為大本營,壬人首領稱「皇」,手持規矩,所生男女俱稱任氏,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手持圓規(壬手持合攏的圓規,癸手持張開的圓規),丁女手持矩,壬規丁矩,丁壬合文,誕生「皇」(或「中」,任又稱仲,帶仲字都屬於任氏,奚仲、仲虺、摯仲氏任。壬+丁=中,中華之中字本意),至此,皇部落誕生,自稱規矩皇族,產生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最著名的就是人皇,規矩是皇族任氏象徵圖騰。壬所生的人,自稱「任氏」,將皇族「壬」加「人」,形成任氏(仲)這是最早的皇族。皇族所生的,才叫人(壬的同音)。規矩皇族,基本上類似人類始祖。規矩為圖騰,自稱皇,例如羲皇,媧皇,娥皇,泰皇,人皇,一般姓氏或國名在後。  帝(癸戊)。皇族的兒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領----壬娶丁,生下兒子戊和女兒己。皇子戊娶癸,產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鉞,武威四方。癸,規也,癸手持張開的圓規。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稱「我」(戊變體)、「吾」(戊同音)。他們首領自稱「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後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誕生了一個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後代自稱姜姓。因為舜娶了一對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兩個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後代,將母親「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後代,將「癸」左邊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異母的兩支帝的後代,他們都是帝的後代,因為母親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為癸女之後。姚實為舜與癸女之後。姚發音與癸女之父「堯」音同。  殷(乙庚)。庚,即金星。庚娶乙。庚,甲己之子。乙,乃戊和癸之女兒,即帝的女兒,帝女。庚遷殷,建立殷,庚乙的兒子丙,緊挨殷而建立商。  商(辛丙)。丁的哥哥丙,同樣是矩家族,丙娶辛,形成了商部落。上辛下丙,即商字。丙+辛=商。辛乃己之女兒。丙手持矩,辛手持利劍。辛是己的女兒。辛所生本為壬癸,但因壬自稱人皇,為先祖,所以商人將十天干之外,又額外誕生了十二地支,將辛之子,稱子,子姓誕生。與任氏之仲相同,子一般在名後。例如箕子、微子。後來,商滅,其貴族子孫,名後有「子」,以示殊榮。  周(己甲)。帝有一子曰甲,一女曰乙。甲西遷,務農為業,是為周之祖。皇族女兒己(大任,任氏名己,摯仲氏任。皇族任氏之女),遠嫁給甲,誕生周(甲+己=周),甲+己誕生了「周」字。周人自稱「自己」,表示自稱是己的後代。周人依據「己」的同音產生了姬姓,自稱己女之後。任己名己,皇之公主,己父壬,母丁(甲骨文寫法為「口」),任己為任氏而稱仲(壬丁合文亦即「中」,摯仲氏任)。」周人依據「己」字以及己之母「丁」字(甲骨文丁為「口」寫法,表示矩)組合,創造了「姬」這個字,表示己女所生的意思。凡是己所生的周人後代,都自稱姬姓,與己同音,這就是姬姓的由來。姬字有個小口,口即丁(丁為姬姓始祖的外祖母),丁為己之母。據說甲因發明鎧甲,依他的名字甲而命名。甲,帝子也。己,皇女也。帝子甲娶皇女己,姬(女+己+丁)姓應運而生。

  源流四  史記載︰春秋早期有姚國,虞舜後代,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源流五  源於羌族,出自後漢西羌燒當羌部首領姚弋仲,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晉書》記載,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肅隴西東南)羌族首領弋仲,本是漢朝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稱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後裔子孫中,皆以首領之改為姓氏,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在西晉懷帝司馬熾執政的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姚弋仲率領他的羌族部落從赤亭(今甘肅隴西東南)遷到榆眉(今陝西千陽),後趙時期曾被石虎強行徙至關中地區。  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晉明帝任命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地區(今山東臨清)。後趙政權滅亡後,姚戈仲降晉,被晉穆帝任命為車騎大將軍、大單于,晉封高陵郡公。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19年(公元384年),姚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建立了後秦政權。之後,姚萇率軍進屯北地(今陝西耀縣),渭北羌胡10萬餘戶歸附,勢力發展很快。東晉太元10年(公元385年),姚萇擒殺苻堅,前秦政權基本滅亡。及至慕容永率鮮卑30餘萬離關中東歸,姚萇於晉太元11年(公元386年)入據長安稱帝,國號大秦,史稱後秦。東晉太元18年(公元393年),姚萇病逝,太子姚興繼立,次年,打敗了前秦的殘餘勢力苻登,徹底滅了前秦政權,據有關、隴地區。然後,姚興又乘西燕敗亡之時一舉取得河東地區,隨後又相繼攻佔東晉的洛陽,臣服西秦,攻滅後涼。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12年(公元416年),姚興病逝,太子姚泓繼位。東晉王朝的車騎將軍劉裕率軍北伐,進攻後秦,收復洛陽。姚弋仲及其子孫創建的後秦政權,從公元386~417年共歷3主,39年。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族禹爾部,屬於明朝賜姓為姚姓。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明朝時期,有蒙古族人饒五十,因有功於朝廷,受賜姚姓而姓姚,稱「姚名智」,其後裔子孫世代稱姚氏至今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屬於明朝煬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耀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滿語為Y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後多冠漢姓為姚姓。  源流八  源於德昂族,出自明朝時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屬於漢化為氏。德昂族,散居於今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其中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聚居區。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於古代的百濮人,與古哀牢國人有密切的關係。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原住民族。史書中記載的茫蠻部落,就是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時期被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德昂族先後臣服於漢朝、晉朝及南召、大理國,在元朝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人絕大多數與景頗族、漢族、僳僳族、傣族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氏族拉,稱耐氏部落,有名無姓。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時,被歸入為雲南副總兵鄧子龍所轄姚營兵,駐紮在姚安,因此取漢姓為姚氏。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農曆6月,以該支姚氏族人為主的明軍地方武裝所在駐地,曾爆發了著名的「姚營兵變」。從古時候起,飲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們善種茶,家家栽有茶樹。過去,居住地區受到其他民族歧視,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後和其他民族一樣有平等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昂族曾一度沿襲民國時的稱謂,統稱為崩龍族,後在本民族的要求下,於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民族稱謂為德昂族。  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別的:山海經《海外西經》所載"三身國"亦見於《大荒南經》"三身之國"; 《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 ,《山海經·海外西經》:「三身國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國應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貴州一帶。[4]  3、帝王  五帝時期  舜(拼音:shùn), 前2257~前2208 ,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一說姚墟在今河南濮陽),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另有說都城在潘城(今河北逐鹿)。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其後裔以姚姓為主脈。  後秦  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萇所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盛時控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歷三主,共三十四年。西晉永嘉(307~312)年間,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領從赤停(今甘肅隴西西)遷徙到榆眉(今陝西千陽東)一帶居住。384年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史稱後秦。姚萇率軍進屯北地(今陝西耀縣),渭北羌胡十萬餘戶歸附,勢力發展很快,385 年擒殺苻堅。及至慕容永率鮮卑三十餘萬離關中東歸,姚萇於386年入據長安稱帝,國號大秦。

  4、始祖  1.得姓始祖:虞舜、陳仲敬、姚戈仲。[5]  2.部分支祖:  姚德相:德相,遷善始祖,字聲川,生歿未詳,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紗帽衡瓦屋後右邊由丙卯山酉向。元配:羅氏:之女,生沒未詳,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紗帽沖瓦屋對岸茅庄屋下首山丙酉山卯向。生子:國湘。  姚釁祿:字在中,號六亭,原籍江西吉安太和縣圳上人元時筮仕燕京宛平縣令遷山西晉寧即今平陽縣輔升湖南寶慶太守致仕後橋寓資陽愛山水秀麗卜居永樂鄉之缺頭嶺東公標觜,今19里七區,生卒年月日時未詳,葬上月形山辛山乙向有碑其墳地界刋勒碑陽前十五弓後三十弓左十七弓右壹百零八弓周圍一百肆拾六弓祠建邑城東闕內,其基地契紙附刋墳圖後。元配:顏氏,生卒年月無考膺元誥命,封恭人,性厭華,飾布衣,練蔉課子嚴謹待僕婢仁恕時稱閨秀葬今十九里七區下月形山壬丙向有碑。子二:生承仕;承任。  姚彥國:鵬公長子彥國,字安邦,行都一郎,居汴州吳興續賢鄉巾.隋進士及第任豫章富州山長教授敕遂居靈源。生子二:明;勝。按舊譜自黃帝至彥國公一百零三世支分派別子孫蕃衍全載以長子孫次第傅之今我祖彥國公居於靈源有九十名溪之勝囑子孫凡遇有名溪卽置立書舍田莊號所居日華溪後子孫遷居皆如其言,故彥國公為大宗。湖南平江姚氏始祖。  姚文信:字春浦,配張氏,子一,德瓘,公妣合葬楓樹林甲山庚向後改卯酉向有碑,公自江右來,遷卜居熙湖東南隅大河之濱土,名勤立業,詩書訓後,越數傅子孫繁衍聚族而居者,甲一鄉遂易今名曰:姚家埠焉公寶為姚家埠各股始遷之祖。贊曰:望溯吳興籍,原江右遷居太湖公為之首質樸性真勤,勞德厚延及孫支慶餘厥後十有三傅寶繁而久族誼相聊,人煙成數食公之福,報公之壽,當知奕葉雲翔必能大且光兮以永垂於不朽。特授寶應縣縣鳳罔萬廷梧拜撰。  5遷徙編輯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1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55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姚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山東地區。秦漢兩晉時,姚姓正支遷吳興郡,其餘遷到北方各地、東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興起和進入中原,大大擴增了姚姓人群的數量,同時甘肅洮水地區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區。唐朝的兩次南下移民東南,姚姓開始進入福建和廣東。明初姚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姚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浙江、陝西、江蘇,這四省姚姓大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四川、山西、廣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當時的河北、江浙、陝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姚姓大約有5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2%,為明朝第33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這二省姚姓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48%,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為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33%。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姚姓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東南漂移,浙蘇贛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區。  6分布編輯當代姚姓的人口已達到550萬,為全國第61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廣東、江蘇四省,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26%,其次分布於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東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為當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總人口的8.7%。全國形成了以皖浙蘇、粵湘為中心的兩個姚姓高聚集區。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姚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姚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皖蘇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東北、廣東大部、桂貴、雲南東部、四川西南、重慶南部、福建南部、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山西南端、黑龍江東部和西部,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Q.22%一o.44%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群。  姚姓在向南發展  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秦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余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之後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遷的範圍更廣,到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天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以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的一支姚姓,遷入陝郡。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據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闢漳州時,隨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因雲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人最多而專門設姚州。宋朝,姚姓發展到了廣東。 福建莆田姚姓,同時播遷外地, [6-8] 莆田姚姓姚天明九世孫姚東夫,在宋紹熙二十八年, 從莆田遷往潮州,創立橫沙姚姓,衍為海陽姚姓(潮州潮安縣舊稱),姚天明九世孫姚立夫,宋淳熙二年,從莆田遷往揭陽定居。 其後又在揭陽海湖村 仙陽 開族,衍為揭陽姚姓,姚天明九世孫姚粢, 那時任職潮州 潮陽縣三任縣尉後, 宋淳熙九年 ,由莆田舉家遷居潮邑 城西,其後代亦衍為潮陽姚姓,稱作莆田姚姓昆仲三人創三陽,一海陽(潮州潮安縣等),二揭陽,三海陽。此後,潮汕姚姓又傳衍海外 。明朝初年,祖籍福建莆田人,戶籍廣西的姚武定,姚武寬,姚武官進入海南,成為姚姓入瓊始祖。 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於這一時期遷入雲南蒙化(現雲南省巍山縣),2001年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發現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親筆題序的《姚氏族譜》,落款為「熙寧四年辛亥年,現文殿學士特進上柱國太子少師、六一居士歐陽修書」。書字後蓋「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圖記。從族譜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為江西籍,他們的先祖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海內望族,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隨明軍進入雲南後入籍蒙化(現巍山縣),歐陽修真跡應為明朝初年帶入雲南的,成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傳之寶。清朝,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姚姓在向北發展  姚姓在向南發展的同時也向北發展到了內蒙古,遼寧等地。姚姓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名人輩出,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從有歷代關姚姓人的對聯中便可管窺一斑。如「父子成雙史 兄弟號二姚」,上聯說的是隋朝散騎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陳》、《梁》兩部史書,直到去世時還沒有完成,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聯指宋代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屬兵將都樂意為他效命。兄弟二人後來都立了大功,人稱 「二姚」。「爵封梁國 文重桐城」,上聯說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開元初年被封為梁國;下聯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參與了《四庫全書》的修纂。主持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四十年。姚鼐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另外,談到姚姓,臘梅和姚黃牡丹也不能不說。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在中國最為著名,縣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戶戶,房前宅後,遍植蠟梅,歷來享有「姚家黃梅冠天下」的盛譽。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黃是一個古老品種,據說起源於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譽為"花王"。

  9、名人  古代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聖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 閩浙總督姚啟聖 、 兩廣總督姚鏌 、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恆,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後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後秦王 姚興;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聖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雲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明朝政治家、高僧姚廣孝,畫家姚綬,抗倭民族英雄姚長子;  閩浙總督姚啟聖 [9] 在清代康熙朝 促進台灣 統一 功勛卓著,於大清帝國任職兵部尚書。清朝一代名臣姚文然、姚啟聖,學者姚培謙、姚際恆、姚文田,文學家姚范、姚鼐、姚瑩、姚椿、姚燮,武狀元姚大寧,華僑實業家姚德勝。民國有目錄學家姚名達,文學家姚永朴、姚永概、姚華、姚鵷雛,開國元勛姚雨平、上海戰役抗日名將姚中英,姚子青等等。岳飛,他母親姚姓 。岳飛母親是母教典範。在國家危亡之秋,勵子從戎,教子盡忠報國,被國人尊為賢母,為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之一。「岳母刺字」成為中華民族母教的經典[10]  當代  姚明  在當代,姚姓名人同樣璀璨生輝。政界有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無銜將軍姚遠方、開國中將姚喆;馬來西亞富商姚永芳、姚美良、姚森良,商界代表人物姚尚坤、姚文青;文學作家有姚一葦、姚雪垠、姚奠中、姚克、姚園、姚若龍、姚謙、張庚(原名姚禹玄)等;歷史學家姚從吾;書畫家姚治華、姚少華、姚景林、姚鳴京;作曲家姚敏,歌手姚莉;滑稽藝術表演家姚慕雙、周柏春(藝名);科學家姚開泰、姚熹、姚檀棟、姚期智、姚福生;演藝界有姚芊羽、姚笛、姚成龍、姚貝娜、姚晨、姚政、姚剛、姚居德、姚安濂、姚星彤、姚子羚、姚遙、姚樂怡、姚瑩瑩、姚嘉妮、姚雪松、姚惠蘭、姚謠、姚二嘎(姚建國);體育界有荷蘭籍出色的單打選手姚潔、國家乒乓球運動員姚彥,更有籃球國際巨星姚明。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本姓姚姓,本名姚基溫。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妻子姚明珊。 岳 飛母親姚姓 。大韓民國總統李明博母親姚充潤(姚姓)是韓國清平一個農民的女兒,在李的自傳中有李明博回憶母親的書《母親》[11] 。  姚春桂 :習仲勛繫念的關中三人,[12-13] [14-15] 1978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習仲勛的署名文章《紅日照亮了陝甘高原》,姚春桂看到了這篇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次會議以後,我被調到關中地區擔任黨的特委書記。……根據中央九月會議的精神,對於每一個人……在四個縣的保安團中,他們向我們提供了許多情報和槍支彈藥。……」 習仲勛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就在陝西 旬邑縣一帶活動, 他先後擔任關中特委和關中分區書記,在旬邑 縣戰鬥和生活了6年(1936年至1942年), 在當地結交了很多朋友,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值此習仲勛周年之際,謹以此文懷念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習老大概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場合能碰到一個來自他所熟悉的地方的陌生人,很快就熱情地招呼他坐下,開始和他聊了起來。 習老說:「我知道你們那個村子,你們村子的姚春桂、穆振江...和我很熟。」 1936年9月間,習仲勛被黨中央任命為關中特委書記,這是習仲勛第二次來到關中開展工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根據新形勢擴大統一戰線。行前,黨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找他談話,特意囑咐道:對民團、保甲,都可以搞統一戰線。民團是國民黨的地方武裝勢力,土地革命時期和共產黨打了多年的仗。其實,習仲勛在和劉志丹創建陝甘早在1933年擔任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時,」見《習仲勛傳》上卷186頁 。現在,黨中央提出擴大統一戰線的政策,習仲勛心領神會,他一到任,便把統戰工作列在了首位, 我們村 姚春桂、穆振江就是他當時開展統戰工作的對象,其中姚春桂是國民黨民團團長。 穆振江是青村首富,卻善待鄉鄰。為了進一步擴大共產黨的影響,穆振江又把他的好友、同村的姚春桂介紹給了習仲勛。  姚春桂當時是國民黨把持的旬邑縣職田鎮民團團長。鎮內不僅駐有民團,還有國民黨正規軍。經過習仲勛細緻的工作,姚春桂被爭取過來。馬家堡找習仲勛、張仲良、張鳳岐等特委負責人「打麻將」,藉機向共產黨傳送信息。 姚春桂還通過穆振江向習仲勛輸送子彈等軍事物資。關中分區(1937年夏季關中特區改為關中分區)1939年撤離馬家堡以後,姚春桂和習仲勛依然保持聯繫,習仲勛委託姚春桂將我黨一名重要幹部從旬邑縣土橋鎮護送到照金。  在殘酷的戰爭年代, 姚春桂秘密為共產黨做事的事情,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而他公開的身份一直是為共產黨所反對的國民黨的民團團長。正因為這樣,他險些兩次被我們的人錯殺, 而這兩次都是因為習仲勛過問而脫險。 他的夫人張鳳英趕忙跑到西安找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  習仲勛親自過問,姚春桂又一次被釋放。  從此,姚春桂的人生命運和習仲勛的政治生涯不可分割地連在了一起。」1978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習仲勛的署名文章《紅日照亮了陝甘高原》,姚春桂看到了這篇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次會議以後,我被調到關中地區擔任黨的特委書記。……根據中央九月會議」姚春桂讀著、讀著,眼眶有點兒濕潤了,他回想起40多年前和習仲勛的交往,覺得這篇文章好像就是寫給他的回信一樣。 不久,青村大隊給姚春桂平反,摘掉了戴在他頭上30年「錯誤的帽子。又過了些時候,習仲勛通過他的弟弟、時任陝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的習仲愷給姚春桂寄去200元錢、一件大衣、一封信。 國民黨民團團長姚春桂身邊也有類似翠平這麼一個女人,這就是他的妻子張鳳英。張鳳英的娘家就是當年關中特區所在地馬家堡,後來她進入共產黨開辦、李維漢任校長的陝北公學(在旬邑縣看花宮村)學習。這樣一個受過共產黨教育的進步女青年嫁給了國民黨民團團長姚春桂,可惜張鳳英於逝世後,別人無從知道。而張鳳英能為救姚春桂直接到西安去找習仲勛、習仲勛不僅接見而且發話放人,說明她絕非普通農村婦女。  在特殊的年代,在特定的時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總起到常人所起不到的作用,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對這樣一些人,很難找出一個政治標籤給他們貼上。也許人的身份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

推薦閱讀:

最難取名字的25個姓氏,真為你家寶寶發愁,尤其是排名第2
中國有哪些少見的稀有姓氏?
你所不知的姓氏
廖姓在自我介紹中應該如何對姓氏做介紹?
這些姓氏,你都讀對了嗎?

TAG:姓氏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