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穿出中國范兒(快人快語)
周飛亞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3日 24 版)
《史記》載: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卻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紛紛進言,認為「衣服習俗,古之禮法」,拋棄自身傳統而改夷狄裝束,乃是一種罪過。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漢服,以達到去除鮮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漢族的目的。
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華是禮儀之邦,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歷經幾千年流變,發展出的服飾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漢服、唐裝到旗袍、中山裝,經典的中華服飾也曾成為世界眼中靚麗的風景。
然而,在當代中國,這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卻似趨式微。最簡單的例子便是:當我們被要求「著正裝」的時候,腦子裡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禮服。這對於有著幾千年傳承的服飾文化,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民族服飾,於個人,是身份的標籤和文化認同感的載體;於國家,是形象的展示與禮儀的體現。在現代政治中,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會成為國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服」,如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北歐諸國,阿拉伯國家更是尤為重視。
相比之下,我們的重視似乎還不夠。新中國成立初期,曾規定外交人員的正裝為中山裝。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山裝似乎顯得不太符合當下的審美觀,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外交官們也開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國家眼中並不算正裝,在最隆重的外交場合,穿西服會被視為過於隨便、不尊重外交禮儀的行為。
所幸的是,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並試圖彌補這一缺憾,「中式禮服文化研究熱」正在國內悄然興起。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國服文化研討與服裝探索展示大會」,就是熱潮中的一股涓流。這次由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會議,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服飾文化為目標,探討最多的話題就是為什麼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確,如果我們在重大集會、節日慶典與外交場合能穿「國服」,有利於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這就要求「國服」具有對普通民眾的親和力,便於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在設計上加入中國元素那麼簡單,更應體現中華民族對於衣著的文化理念。
服飾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魏晉風流,士人愛穿寬袍敞襟,以顯自由不羈;大唐盛世,開放自信,服飾因之雍容華貴;在國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國范兒,看來真不是一件小事。
推薦閱讀:
※克里米亞的昨天與今天
※飲食誤區,今天你吃錯了什麼?
※天使的美與優雅 | 1993年的今天,奧黛麗·赫本病逝
※今天農曆九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日
※喜樂是對昨天的感恩,今天的知足,明天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