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是一種能力之中國社會婚戀觀普遍缺失的原因

結婚是一種能力之中國社會婚戀觀普遍缺失的原因

2011-08-29 21:59:13

歸檔在梅花講堂|瀏覽 47 次|評論 0 條

現在有很多剩男剩女,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剩下。這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男女兩性關係改變,導致兩性面對新情感關係不適應的緣故;有經濟發展、社會總體生活方式改變導致體制對個體的控制放鬆,個體可以越來越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的緣故;還有一個原因是,個體面對婚姻和情感經營時的普遍基本能力缺失的緣故。

那些不具備結婚能力的人在婚戀實踐中,就很容易錯失、放棄、蹉跎機會,導致慢慢地被剩下來。

很多人基本能力缺失其實也是個社會性的問題。中國古代社會不注重個體的幸福感,重的是整體社會的穩定和秩序,這個穩定和秩序以犧牲個體的自由、自我為代價,個體的幸福感、自由均被漠視,只以維穩為上,久而久之,整個社會無論是執政,還是家庭事務,都以穩定為目標,而不在乎其中的質量和個體感受。

以前的中國,只要99.9%的家庭是穩定,一個父親,一個或幾個母親,一個或幾個孩子,都活著,手足俱全。這個家庭就是好家庭,當社會中這類家庭佔大多數的時候,這個社會在家庭建設方面就OK了——只有它們是穩定的,它就是沒有問題的。而這當中,那些個體,開心,還是痛苦,幸福,還是悲傷,沒有人關心。

有人置疑,社會主體也會以愚民的方法糊弄過去——女性生來就是受苦的;一切都是命,等等等等。父母感情不睦、家庭暴力、破碎家庭等等,這些都沒關係,只要父母沒離婚,家庭結構還在,它就沒有問題。

久而久之,婚姻和家庭成了一個公眾都了解的人生程序,但和幸福、快樂、尊嚴、榮耀之前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甚至有的反之的聯繫。

一個事物,一個制度讓個體不開心的話,個體就不會認為這個事物和制度是必須的和有價值的。當到了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她就都會本能地規避開那些自己會讓自己痛苦的沒有價值的事物。情感、婚姻、家庭也如此。

當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整個社會群體里的大多數對情感、婚姻、家庭的認知和感受都和痛苦、悲傷、壓抑等負面感受有關時,它們對個體自然沒有吸引力。

很多人自然而然也就家庭觀缺失,他/她不認為婚姻、家庭、情感是必須的東西,是能讓自己幸福、愉悅的東西。這些人面對人生程序時,就不會認為婚姻和家庭是人生必須的東西,不會願意主動選擇和投入它。確實,誰會主動投入到讓自己痛苦的事物里去呢。


推薦閱讀:

成立大會暨「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社會科學」高級論壇
談談「富不過三代」和「階層固化」
中國社會學網
當今的中國社會為什麼得癌症的人會越來越多?
將被社會慢慢淘汰的5種人!進來看看,有沒有你?

TAG:社會 | 中國 | 結婚 | 原因 | 婚戀 | 中國社會 | 能力 | 婚戀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