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千里紀行(二):盛唐邊塞詩的沃土

河西走廊千里紀行(二):盛唐邊塞詩的沃土 大凡長期在西北工作的人,一說起河西走廊,自然就會想起盛唐時期那些朗朗上口、氣勢磅礴的邊塞詩。

河西走廊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空前繁榮的盛唐邊塞詩給河西走廊兩千年的文明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縱觀我國邊塞詩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河西走廊就是邊塞詩綿延生長的沃土,盛唐時期的河西走廊簡直就是邊塞詩源源流淌的「詩畫長廊」。

在《全唐詩》中,邊塞詩約2000首,其中1500首就與大西北有關,與河西走廊有關。一個個詩壇上的風雲人物、名流大師,或投筆從戎,赴邊入幕,求取功名,或奉旨出塞,宣慰三軍,察訪軍情,或借邊塞題材泛詠作賦,寄寓理想,抒發豪情。三軍齊聚,奏響了中國古代邊塞文學中最為動人心弦的樂章,盛唐邊塞詩登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超越的高度。

在盛唐邊塞詩壇上首先吟唱河西走廊的,是「三王」——王之渙、王翰、王昌齡。他們的邊塞詩大都以短小的詩體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廣漠壯闊的河西風光;用跳動跌宕的節奏,表現了戍邊將士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

王之渙流傳下來今日可見的詩僅有六首,但就這六首中,有兩首世人皆知,甚至到今日連三歲的孩童都能背誦。一首是《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另一首是邊塞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就這兩首被稱為「絕句之最」的傳世之作,令他獨步千古。

王翰則有「孤篇邊塞詩人」之稱,僅僅憑一首邊塞詩《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被推上了盛唐詩壇的高峰。雖然他流傳下來的詩作總共才有十四首兩句半。明中後期文學家王世懋的詩學論集《藝圃擷余》就稱:「選唐七言絕句……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可見「二王」兩人的邊塞詩,其影響之大。

王昌齡還算幸運,他的現存詩作就多得多,達180餘首。在這些詩作中尤以七言絕句最負盛名,七言絕句中又以邊塞詩最為著名,《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氣勢雄渾、聲調高昂的八句詩、五十六個字,集中展示了了河西走廊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青海雪山、孤城關隘、大漠風塵、轅門軍營的風情長卷,描寫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南拒吐蕃、西防突厥、守護河西的戍邊惡戰,抒發了將士們捲風挾塵、磨穿金甲、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和高昂鬥志。由此,足見王昌齡七言絕句的高度成就,世人冠其「七絕聖手」名副其實。

「三王」之外,還有「一王」,他就是既擅詩又擅畫的王維。擅詩,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擅畫,中國「文人畫」始祖。宋蘇東坡曾評價說:「味摩詰(王維字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但很多人知道王維,既不是他的山水田園詩《山居秋暝》等代表作,也不是他的水墨山水《雪溪圖》等傳世名畫,而是他的那首與河西走廊有關的邊塞詩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詩絕作」,當時就被譜曲傳唱,謂之「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三疊》,流傳至今。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以唐玄宗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蕭關(今寧夏固原境內)、過居延(今甘肅張掖以北)、出使涼州勞軍來到河西走廊,用他最擅勝場的既寫景又敘事的手法,以一首五言律詩《使至塞上》,短短三十二個字,刻畫了河西大漠中的壯美奇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聯與他後來隱居終南山中輞川庄時所作《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里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相比,同樣都是孤煙、落日,但前者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突出豪放壯麗的塞外之景;後者是墟里孤煙、渡頭落日,突出閑靜恬淡的田園風光。雖然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但都是抓住野外黃昏的典型景象,各用寥寥十字,勾勒出兩幅動靜結合的畫面,而且把自己的情緒巧妙地溶化在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詩人如此寫景猶如作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足見詩人在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創作上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王維在這次奉旨出塞前十六年,也就是開元九年、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寫過一首與河西走廊有關的邊塞長詩《燕支行》。燕支,即燕支山,又名焉支山,座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帶的古甘州、涼州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甘涼咽喉"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詩中,「疊鼓遙翻翰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氏頭」等詩句,令人感受到「漢家天將」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報國壯志。王維的《燕支行》比高適的《燕歌行》早了十六年。

王維出塞勞軍後,又應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之邀,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在涼州住了兩年。這一段經歷,為他邊塞詩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生活感受。可以說,在盛唐邊塞詩壇上,他的邊塞詩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不可忽視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也都有獨到之處。王維雖然算不上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但他的邊塞詩與他的山水田園詩,同樣具有高超的藝術境界。他既為山水田園詩的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也為邊塞詩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在從河西和西域走出來的盛唐邊塞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盛唐詩壇上,杜甫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大量作品如實記寫唐朝由盛轉衰這一歷史過程的詩人,因此被稱為「詩史」。在盛唐邊塞詩詩壇上,也有一個「詩史」,一個用大量作品如實記寫從河西走廊到塞外西域整個西北邊塞生活的詩人,他就是「邊塞詩史」芩參。

岑參先後於天寶八載(749年)和天寶十三載(754年)兩度出塞,前後在西北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對鞍馬風塵、出生入死的征戰生涯和冰天雪地、飛沙走石的邊塞風光,都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軍旅生活體驗豐富。這一時期,是他詩歌創作經歷中最為輝煌的時期,也使他在盛唐邊塞詩壇上創造了「兩個第一」:前後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寫過邊塞詩題材的詩人中,他居第一位;以自己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以自己邊塞詩創作的最高成就,如實記寫從河西到西域整個西北邊塞的真實生活,他是第一人。

芩參的邊塞詩總是以飽滿的熱情、雄健的筆力、奇特的場景,顯示出邊塞將士奔放、豪邁的氣勢,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給人以極大地鼓舞力量。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玉門關蓋將軍歌》等名篇,其實就是大唐帝國的一部波瀾壯闊、宏偉壯烈的西部片,詩人就是這部大片的導演和攝影師,傾情把西北邊塞和盛唐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呈現在世人面前。

盛唐詩壇上與芩參一起被人們合稱為「高岑」的高適,也是一個長期從軍、久佐戎幕的詩人,曾三度出塞,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他是整個唐代大詩人中政治才幹最出色、官也做的最大的詩人。但他的邊塞詩更多反映的是東北邊事。

千百年來,盛唐邊塞詩流風所及,無處不在,餘韻徐來,至今未墜。當今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從昔日邊塞詩綿延生長的這片沃土上,又走出了一批新邊塞詩人,他們已經和正在譜寫一曲更富奇光異彩、更富人生激情、更富時代特色的西部開發新篇章。
推薦閱讀:

《河西走廊》助力實現中國夢
石油地理:河西走廊多雄關
走廊盡頭的牆上掛什麼樣的裝飾畫合適?
走廊怎麼用才不會浪費空間?我有兩個方案
【東盟】東南亞走廊突破 寮國角色關鍵

TAG:走廊 | 河西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