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課 《奇效舌診》舌診概論(繁體字版)
(根據千聊直播間語音講座摘錄)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6月6日9點9分鐘,我們現在正式開課。在線轉換。
在開課之初,我們先來思考兩個問題,有兩句話,第壹「什麽叫做運氣?」比如在生活裡面某些人特別的倒黴,運氣特別差,究竟什麽是運氣呢?第二句話「五臟協調」,五臟協調是什麽意思?是壹個什麽概念?它是壹種什麽樣的狀態?我們思考壹下這兩個問題。
首先來說運氣。運氣呢,是壹個中醫名詞,中醫裡面呢有運氣學說,這是壹個簡稱,它的全稱就是五運六氣,五運是哪五運呢,運就是運行的意思。五運就是指的五行之氣的運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這個五行呢並不是單純的特指某壹個固定的事物,就是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納為五行之氣。比如我們人按出生年月生辰八字,可以分為金命的人,土命的人,木命的,水命的等等,包括人的體質也可以按五行來分。
就拿人體來說,人體的五臟它是對應的五行之氣。就是金木水火土,肺為金、心為火、脾為土、腎為水、肝為木。金木水火土就是五行之氣,也就是五行的運行。
單純的拿人體來說,這個人他的運氣不好是因為什麽呢?是因為他的五臟之間不協調了,不健康了,不能正常有序的運行了,所以他的運氣不好,也就是說他的五臟之氣之間的生克循環不好了,所以這個人他的運氣就不好。
所謂有句古詩叫做「屋漏更遭連夜雨」,屋子漏了,還要不停地下雨,就是特別的倒黴,所謂是「喝水塞了牙,放屁扭了腰」,也就是這個人的身體如果不好的話,五臟不協調的話,不但是它的身體不好,並且這個人他的運氣也不好。如果壹個人表面壹看破敗之相,就身體也很差,他就會給人地感覺就是運氣很差的那種感覺,壹眼就能看出來。如果壹個人呢,面泛紅光,印堂發亮,他的身體會非常好,他的運氣也不會太差。所以呢這就是運氣,也就是五行之氣,五臟的運行的壹個平衡狀態。
這個和第二個問題是差不多的,五臟協調,什麽叫做五臟協調呢五臟協調就是五臟五行之間深刻井然有序,陰陽平衡是壹種健康的狀態,對於身體來說呢是壹種極佳的狀態,就是非常好,無論是身體健康也是非常好,他的運氣也是非常好,無論是妳做什麽樣的事情都是屬於壹個最佳狀態,包括我們學習,或者是我們為人診病治病,都是壹個最佳狀態。
如果就是我們在臨床上我們可能會對會有感覺,如果妳的身體這壹段時間不好的話,或者妳最近心情比較煩躁,瑣碎事情比較多,這個時候妳臨床的這個診斷的準確性包括妳開方用藥的有效性,都會大打折扣,都會下降。如果某壹天,妳的身體非常好,心情特別開朗,這個時候妳會發現妳隨便開壹個方子,隨便幾味藥,效果就非常神奇,妳的診斷也是非常的神奇,這就是在說五臟協調,妳的運氣好了,妳的五臟協調了,那麽妳的診斷和治療都是壹個最佳狀態。
包括我們學習某些知識都是壹個道理。有些人吧,比如上課的時候總玩總說話,下課呢也不見學習,而且作業總不完成,但每次考試的時候他總會名列前茅,有些人呢每天看書,上課認真的聽講,下課也不去玩,看書,作業呢認真的完成,非常的刻苦,非常的用功,但是呢學習效率非常差,就像是壹個書獃子壹樣。這個書倒背如流。
比如說醫生也是壹樣,講起理論來倒背如流。四大經典都會背,但是呢治不好病,其中壹個原因呢是讀書讀死死讀書,會理論缺乏實踐。其實在有壹個原因呢也就是它自身的五臟不協調,所以導致它在診斷和用藥上呀,思維就短路了,就不能連貫了,他不能有效的把他的知識運用於臨床之上。
我們呢可以思考壹個問題,什麽樣的學習方式效率最高。比如說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背記英語單詞,或者是我們寫漢字,或者是背誦壹些古詩啊,壹些文章。就是怎麽樣提高妳的學習效率。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第壹是為我們的課程做鋪墊,第二呢也是啟發我們如何把我們的奇效舌診,包括其他的中醫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能很好地掌握。
我們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說我們背記壹些東西,大體呢分為幾種:有默念,就是不出聲音,然後看書,然後心裡自己默念;有默背,就是嘴巴也不出聲音,然後在心裡背誦。還有壹個朗讀,就是發出聲音來的,照著書朗誦;再有呢就是默寫,就是默念之後默背之後,然後再用手把它寫成文字,把它寫出來等等壹些方法;或者是聽,比如說學英語的時候,我們聽對方的發音,但是我們嘴巴自己不動,我們就是鍛煉我們的聽力,這些方法哪壹個效率最高呢?我們可以自己結合自己上學的經驗,我們可以再思考壹下。
默念、默背、默寫、
聽寫、朗讀、背誦。
我們壹般的學習方式呢,有默念,這個默念他是靠我們的眼睛看著書,然後自己在心裡面,我們這個眼睛呢是肝開竅於目,是肝參與了工作;默背就是不看書了,就是自己在心裡所想,然後自己在心裡所念,不發出聲音;默寫也是不發出聲音,也不看書,就是憑記憶用手寫出來,這個手呢歸脾所主,脾主四肢;聽寫,聽要靠我們的耳朵來,聽我們聽到什麽單詞,我們把它寫出來聽力呢歸腎所主,腎開竅於耳,另外呢肝氣通於耳,總體來說呢歸腎所主,寫呢剛才我們說了他是脾主四肢;朗讀,朗讀呢就是我們照著書發出聲音,朗誦靠我們的眼睛看(肝),發出聲音(口舌)口為脾竅,舌為心竅。也就是肝心脾參與都參與了工作。另外呢就是背誦,上面我們講的是默背,這是不看著書,自己在心裡頭默念,不發出聲音,這個背誦呢就是發出聲音,但是不看書,憑記憶然後發出聲音,這樣來讀,還是個口舌,還是壹個心脾在工作。這幾個學習的方法都有壹個共同的參與者,就是人的大腦、記憶力,大腦呢為髓之海,都是腦髓,髓為腎所主,腎藏精生髓,髓向上沿脊上行灌腦,所以呢腦為髓之海,另外呢,腦絡屬於心,另外呢心藏神,主神誌。腎藏誌(智),他與我們的記憶力有關,因為腎主封藏,他會把我們攝取到的壹些信息,然後封藏在我們的記憶裏,也是封藏在我們的誌裏,這個誌呢由腎所主,腎主封藏,也就是說如果妳這個人腎虛的話,他就會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就會特別善忘。如果這個孩子腎氣特別足,腎精充盛,它的腦髓也特別充盛這個人,它的記憶力就好,這都歸腎所主,都是腎主收藏的。
這壹些我們的學習方法呢,整體來說的話,我們發出聲音或者是我們朗讀和手寫,這種學習方法要比妳默念、默背、默寫,學習效率要高,所以呢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很多都是啞巴英語,看到壹個詞知道什麽意思,但是不會讀,不會念,或者是看到了我們認識,但是我們手寫的話可能就忘記了,所以呢後來有壹個瘋狂英語,不管妳發音準不準,但是妳必須要大聲的朗讀出來,因為妳朗讀出來妳的口舌,也就是妳的心脾參加了工作了,然後妳發出來的聲音妳的耳朵也能聽到,然後妳的腎,妳的肝也參加了工作,所以這就是妳五臟都參加工作的時候,並且是妳五臟協調的時候,這個時候呢妳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缺壹不可。我只用眼睛看,只有肝來參加工作,或者是我只用嘴巴來參加工作,我只用心、只用脾來參加工作,那效率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呢效率最好的時候就是五臟協調,五臟都參加工作的時候,也就是五臟協調的時候,不但是妳身體的最佳狀態,也是妳學習效率的壹個最佳狀態。
我們大家思考是不是這壹個規律啊?肯定是的!我們學習這就是壹個捷徑,妳不但要用嘴念出來,妳念出來妳的心脾參加了工作,然後妳的聲音呢傳到了妳的耳朵裏,妳的肝腎也參加了工作,在妳呼吸的時候,妳得通過換氣,因為有氣機的壹個出入,妳才能發出聲音,這個時候呢妳的肺也參加了工作,如果妳不發出聲音,那麽妳的心脾沒有參加工作,妳的效率就大打折扣,所以這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最好的、最佳的壹個狀態。所以我們診斷的時候呢,我們看看我們中醫診斷,我們中醫常用的診法是「望聞問切」,望呢就是用眼睛看,通過眼睛所看到的患者的氣色形態來辨別這個患者所患的某種疾病的性質以及預後,也就是視覺,視覺是靠我們的肝來參加工作的;聞診呢就是用鼻子,是壹種嗅覺,肺開竅於鼻,是肺來參加工作,聞診還有壹個就是用耳朵的聽覺來辨識人的疾病,聲音低沈還是洪亮,聲音粗還是高亢還是低沈。聽力呢,歸腎與肝來管,腎開竅於耳,肝氣通於耳;問診呢就是通過口舌,肺壹個換氣,來詢問患者的癥狀,或者是既往史啊,家族史啊,壹些服藥史啊等等,就是問診通過心脾,耳朵當然也參加工作,主要是壹個心脾;切診,主要指的是切脈,切脈是通過手指的觸覺,這個是脾主四肢嘛,歸脾所管,切診就是用手指的觸覺在相應的脈管處感受脈管搏動時所呈現出來的壹個特徵,壹個脈象,另外切診,還包括觸診,因為切診,剛才我們講的是通過手的觸覺,這個觸診呢也是壹個道理,壹般是用手或者身體其他部位,來觸摸身體不同的部位來感受其溫度、硬度以及生理結構的異常變化,來探究疾病的性質病因等這樣壹種方法,這是切診。也就是說我們的四診和我們的學習壹樣,也是由我們五臟來參加工作的,什麽時候妳這個診斷效率也是壹個最佳狀態呢,同樣的和學習壹樣,也是壹個五臟協調的時候,這時候妳的運氣最好,妳才不會出醫療事故,因為妳的五臟協調,妳的診斷也是壹個最佳狀態,那麽妳開方用藥也會超常發揮,就跟妳考試壹樣,妳的五臟協調,妳考試的話,平時考試不及格,也許妳考試的時候,答題頭腦非常的清晰,超長發揮,這就是壹個五臟協調,妳的運氣非常好的壹個表現。所以呢中醫講究四診合參,也就是說妳的五臟協調,五臟要共同來完成這個任務,這個時候妳的診斷是非常好的。
另外呢還有壹個排序習慣,就是序列排列的壹個先後順序。比如西洋人,他是把最重要的、最大的放在最後,把最小的、最不起眼的東西放在最前,比如按壹個國家分級制度,比如說村莊、城市、州或者是省份,還有國家。如果西洋人,他把村莊放在最前,然後把最大單位的壹個國家的名字放在最後;包括姓名也是壹樣,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把祖宗的這種傳下來的姓氏放在最後,這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是完全相反的。
中國人的排序習慣,把最好的最重要的放在最前,把差壹些的最小的單位放在最後,也就是我們把國家名字放在最前,把村莊的名字放在最後,我們把姓氏放在最前,把妳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後,我們是這樣壹種排序習慣,包括我們考試也是壹樣。如果這個同學考的分數最高,他的數字最大,反而他是排名是最小的那壹個,也就是第壹名。它的數字是最小的是壹,但是呢我們卻認為它是最好的,因為第壹名這是證明他考的分數是最高的,我們是這樣壹個排序習慣,妳像我們英語考級,它的數字越低,反而是級別越差。比如說我們三級英語、六級英語,我們六級英語,他的數字大,它就比這個三級英語它水平要高,他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在中國我們中國考試第六名、第壹名,那肯定是第壹名,要比第六名考的要好,這是我們的壹個排序習慣,我們中國人由古至今都是這種排序習慣。
那麽呢問題就來了。中醫四診講究是「望聞問切」,為什麽把「望診」放在第壹位?按照我們剛才講的中國人的排序習慣,望診排在第壹位,說明呢望診要比其他三診來說地位是最高的,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所以我們的祖先要把它排在第壹位,四診的第壹位,它是別有深意的。那麽我們思考為什麽要把望診放在第壹位,由古至今,這個望診在四診裡面,我們的祖先是怎樣認識望診的?我們的祖先為什麽極力的推崇望診,我們的望診在我們的歷史之中,它處於壹個什麽地位?
在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扁鵲《難經》裡面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這是把中醫四診分門別類做了一個介紹。望而知之謂之神,也就是通過望診來知道患者的病情就像神仙一樣神奇,這是最高的,因為屬於神,你像下面所講的聞而知之謂之聖。他是一個聖人,聖人像孔子,或者是一些古代的一先賢。他是屬於聖人,無論它有多高,它只是一個凡人,它和望而知之謂之神,它就不是一個等級的,神呢就是神仙,神仙一樣神奇。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工匠,它也是一個人,切而知之謂之巧,它是一種技巧,也就是扁鵲《難經》,也是特別的推崇望診,扁鵲也是一個望診和脈診都是特別技藝高超的一個人。在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張仲景《傷寒論》裡面,也曾說:「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也就是他把這個醫生呢,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分別是上工、中工、下工。什麼叫做上工呢?望而知之,這叫做上工,上工望而知之,通過望診就能看出疾病的,這就屬於上工,按照中國人的排序習慣還是一樣,上、中、下,上工是最好的,中工是不好不壞的,就是在中間呆著,下工呢相對是技術是比較差的,所以呢「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呢我們的古代無論是這個經典著作,還是各家之說,對於望診都給予了非常崇高的地位,非常注重。
就像這個史介生說的壹樣:「診斷之道,欲知其內者,當觀乎其外,診察於外者,斯知其內。蓋有於內者,必形諸外。」在《黃帝內經》中呢也有類似於這種說法:「有諸內者必形於諸外也。」就是妳身體裡面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有了怎樣的生理性的,或者是病理性的改變,都可以在外在進行展示。無論是展現於軀體之上,或者是行為動作,或者是頭發,或者是面色,或者是手紋掌紋等等。舌象,包括脈象等等,聲音的洪亮,低微啊,都屬於外。所以呢「有諸內者,必形於諸外」。「古人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者,非指望其面色而已。凡舌苔、毛發、筋骨、齒甲之類,俱包括於望字之中,但望色不及驗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呢,說「望而知之謂之神」,這個望是什麽意思呢?並不是單純的指的望面色,凡是舌苔呀,毛發、筋骨、牙齒、指甲之類的都屬於望診,都屬於望診之中的範圍,但是呢望色不及驗舌,但是望其他的部分不如望舌要來得準確,就是這個意思。
在傅松元《舌苔統誌》這本書裡面曾說:「蓋蓋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如心之開竅為舌,胃咽上接於舌,脾脈挾舌本,心脈系於舌根,脾絡系於舌旁,腎肝之絡脈,亦上系於舌本。夫心為神明之府,五臟之主;胃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臟賴心灌溉。是以臟府有病,必變見於舌上也,故舌辨臟府之虛實寒熱,猶氣口之辨表裏陰陽。無論外感內傷,以察舌為最有憑。」前面是講的是說這個舌呢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心為君主之官,相當於壹個國家裏的壹個君王,這個底下的臣民呢就都得聽這個君王的領導。所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開竅於舌,所以呢舌也就是五臟六腑之總使,心什麽樣子,這個舌就是什麽樣子,心什麽樣子呢?也反映五臟六腑是壹個什麽狀態。在這個《黃帝內經》裡面呢也曾說,這個「主明則下安」「心壹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主不明十二官危」就是這個意思。人身之本嘛,以心為主。
這裡講「舌辨臟腑之虛實寒熱,猶氣口之辨表裏陰陽」。氣口呢就是指的寸口脈,就是指的脈診,說辨舌這個臟腑這個虛實。寒熱就好比是脈診來辨這個表裏陰陽。
由於前面所說的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五臟六腑都直接或者間接的通過經絡與舌相連,所以呢「是以臟腑有病必變現於舌上也」。所以臟腑有任何蛛絲馬跡的壹些病理改變都會呈現於舌面之上。
有哪些範圍呢?最後壹句話說:「無論外感內傷,以察舌為最有憑」,無論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人的疾病無分就分為兩類,壹類是外來的,壹類是內生的,也就是外感病,內傷病。原因呢就是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無論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察舌,也就是看舌為最有憑,是最有憑據的,最有憑證,最有根據的壹種檢查方法。就像這個史介生說的壹樣:「診斷之道,欲知其內者,當觀乎其外,診察於外者,斯知其內。蓋有於內者,必形諸外。」在《黃帝內經》中呢也有類似於這種說法:「有諸內者必形於諸外也。」就是妳身體裡面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有了怎樣的生理性的,或者是病理性的改變,都可以在外在進行展示。無論是展現於軀體之上,或者是行為動作,或者是頭發,或者是面色,或者是手紋掌紋等等。舌象,包括脈象等等,聲音的洪亮,低微啊,都屬於外。所以呢「有諸內者,必形於諸外」。「古人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者,非指望其面色而已。凡舌苔、毛發、筋骨、齒甲之類,俱包括於望字之中,但望色不及驗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呢,說「望而知之謂之神」,這個望是什麽意思呢?並不是單純的指的望面色,凡是舌苔呀,毛發、筋骨、牙齒、指甲之類的都屬於望診,都屬於望診之中的範圍,但是呢望色不及驗舌,但是望其他的部分不如望舌要來得準確,就是這個意思。
在傅松元《舌苔統誌》這本書裡面曾說:「蓋蓋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如心之開竅為舌,胃咽上接於舌,脾脈挾舌本,心脈系於舌根,脾絡系於舌旁,腎肝之絡脈,亦上系於舌本。夫心為神明之府,五臟之主;胃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臟賴心灌溉。是以臟府有病,必變見於舌上也,故舌辨臟府之虛實寒熱,猶氣口之辨表裏陰陽。無論外感內傷,以察舌為最有憑。」前面是講的是說這個舌呢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心為君主之官,相當於壹個國家裏的壹個君王,這個底下的臣民呢就都得聽這個君王的領導。所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開竅於舌,所以呢舌也就是五臟六腑之總使,心什麽樣子,這個舌就是什麽樣子,心什麽樣子呢?也反映五臟六腑是壹個什麽狀態。在這個《黃帝內經》裡面呢也曾說,這個「主明則下安」「心壹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主不明十二官危」就是這個意思。人身之本嘛,以心為主。
這裡講「舌辨臟腑之虛實寒熱,猶氣口之辨表裏陰陽」。氣口呢就是指的寸口脈,就是指的脈診,說辨舌這個臟腑這個虛實。寒熱就好比是脈診來辨這個表裏陰陽。
由於前面所說的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五臟六腑都直接或者間接的通過經絡與舌相連,所以呢「是以臟腑有病必變現於舌上也」。所以臟腑有任何蛛絲馬跡的壹些病理改變都會呈現於舌面之上。
有哪些範圍呢?最後壹句話說:「無論外感內傷,以察舌為最有憑」,無論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人的疾病無分就分為兩類,壹類是外來的,壹類是內生的,也就是外感病,內傷病。原因呢就是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無論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察舌,也就是看舌為最有憑,是最有憑據的,最有憑證,最有根據的壹種檢查方法。
比如說《黃帝內經》對於經絡的記載,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經絡和舌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在壹起,比如按《內經》中記載的壹些經絡的循行,比如「手少陰之別系舌本」,也就是手少陰心經他的壹個別絡是系於舌本的,因為舌為心之竅嗎?它必然是有壹個經絡與舌直接相連的,「肝者,筋之合也,而脈絡於舌本也,」這就是指的肝的壹個經絡。是連於舌本,舌本就是指的舌體。「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脾的經絡是連於舌本,散於舌下的。「肺手太陰之脈,達咽喉,與舌根相連」。肺的經絡也是與舌相連的。「腎足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咽喉,挾舌本」。腎的經絡也是挾舌本,所以說通過上面這五條呢我們就看到了啊,心、肝、脾、肺、腎都有經絡直接與舌相連,他們所相表裏的六腑也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與舌相關系,另外呢還有「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足太陽膀胱經也是連於舌本的,「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手少陽三焦經也是連於舌本的,三焦已經包括五臟六腑了,所以呢五臟六腑都直接或者間接的通過經絡來與舌體相聯系,所以呢這就把作為壹個物理基礎,為什麽我們可以通過壹個很小很小的壹個舌象就可以診斷我們全身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疾病呢?就是通過這種經絡的聯系,他的全息的壹個信息反映於舌上,身體某些改變,舌也隨之而改變,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舌來診斷我們全身的疾病。
古代迄今發現的第壹本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金鏡的意思就是金子做的鏡子,或者是非常珍貴的鏡子,這個金鏡呢指的就是舌診舌象,也就是我們的舌象就像反映我們身體的壹面鏡子壹樣,非常的直觀清晰明了,就像我們早晨壹照鏡子就知道我們人長什麽樣子了,這舌診也是壹個道理。我們壹看舌象,別人看到的是舌頭,我們看到的是壹個人,是壹個人在舌上放著,我們看到舌象的變化,我們就非常直觀的知道了這個人,他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哪個部位出現了什麽問題,哪個臟腑出現了什麽問題,就像壹面鏡子壹樣。
在清代楊雲峰《臨癥驗舌法》這本書裡面說:「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其氣通於此,其竅開於此者也。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系根於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外雜證,也無壹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謬焉。」前面呢同樣是講的這個舌與經絡臟腑的關系。因為全身的臟腑、四肢百骸都通過經絡直接間接與舌相連,所以呢經絡臟腑之病都可以通過舌來驗證,不單是傷寒病、外感病,有苔可驗,即凡內外雜癥,內傷的、外感的、雜病,無壹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就是沒有任何壹種病,舌象上看不出來。這句話意思,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會呈其形著其色於舌上,所以呢根據舌以分虛實則虛實錯不了,根據舌以分陰陽則陰陽也錯不了。根據舌以分臟腑開方子,臟腑差不了,開的方子也錯不了,然後這本書裡面接著說:「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也就是說疾病很危急的時候,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脈象要麽摸不到,要麽非常雜亂。它的信息的準確性很不好,特別是急癥的時候,也就是它的脈象就不準了,這個時候應該是惟以舌為憑,這個時候舌的診斷信息是最準確的,它的憑證證據是最全的。
婦女幼稚之病,這個幼稚指的就是兒科,小兒之病,也就是婦科病或者是兒科病,往往聞之無息。因為孩子尤其是非常小的孩子,它語言表達能力不行,或者是他不會說話,「問之無聲,聞著無息」,他說不出來,那怎麽辦呢,而惟有舌可驗。這個時候我們看舌,我們就知道患者得了什麽疾病了。更何況很多的時候患者呢是「有意無意的騙子」。比如說患者來了,妳問他大便怎麽樣,他說正常,如果妳仔細詢問他的話,大便壹般幾天壹次?他說3到5天壹次很規律,這個按標準來說這就屬於便秘了,但是它認為正常,因為它從小到大就是這麽排便的,3到5天很規律,他認為正常,所以從所以患者嘴中說出來的「正常」,那很值得懷疑,因為患者不知道什麽叫「正常」。比如說還還有的人,他說大便正常,然後妳詳細的詢問壹下大便是壹個怎麽樣的狀況,他說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起床起來就要上廁所,大便不成形,但是非常的順暢,感覺拉完拉完了,非常的舒服。這個呢按標準來說這也屬於五更瀉之類的,屬於那脾腎陽虛了。但是患者認為,每天都有大便就行,就正常,並且拉得非常的順暢,並且拉完了很舒服。患者嘴裡說的「正常」,十有八九是不正常的,因為患者根本就不知道什麽叫做「正常」,包括有些醫生他也不知道什麽叫做「正常」。
還有壹些女性痛經,妳問她月經怎麽樣,她說很正常,為什麽正常,因為我的姐妹們都痛經,我如果不痛經的話,那反而倒覺得我不正常,所以這種患者是很多的,所以呢很多的時候無論是望診、脈診、問診,我們更相信舌診,患者可以騙人,舌不會騙人。
在清代張登《傷寒舌鑒》這個書裡面上說說「蓋邪氣入裏,其虛實寒熱之機,必現於舌,非若脈之隱而不顯也。」也就是所有的邪氣入裏都可以變現於舌上,但是有時候呢這個脈象他倒不明顯,隱而不顯,「況陰盛格陽,與邪熱郁伏,多有假證假脈,唯驗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鑒,無所遁形」。也就是很多的疾病,很多的證型,他有假證假脈,比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等,或者是其他的,比如說表證應該是脈浮,他反而是脈沈啊等等,有很多的假脈,最後壹句話「昭若冰鑒,無所遁形」,但是這個疾病對於舌象來說,有什麽病就必然顯現於舌上,非常的準確,無處藏身就是這個意思。
在清代梁玉瑜這個《舌尖辯正》裡面曾經說:「辨舌較證脈稍易,脈隔皮而舌無皮也」。就像上壹句我們說的:「非若脈之隱而不顯也」就是有的疾病,不但是假證假脈,而且有時候這個病呢它的脈象並不明顯,說為什麽呢?就是這個《舌尖辯正》裡面這句話可以作為他的答案。辨舌較證脈稍易,也就是舌診要比切脈要容易,容易並不等於低級。望聞問切,相對地望診還要比這個切診要高級,但是呢他要比脈診還要簡單,是我們人人可以學的,只要我們長著眼睛,壹看就知道,但是妳脈診的話,並不是說完妳就能通能會的,脈診是很難的,為什麽呢?說「脈隔皮而舌無皮也」脈搏跳動,脈搏在什麽部位呢?我摸患者的脈搏,脈搏在患者的皮膚裡面,皮膚的底下,隔著壹層皮膚,那麽我們切脈用我們的手指感受患者的脈象,我們通過什麽組織來感受呢?通過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末梢神經感受器來感受,而我們的神經也在我們的皮膚下面,也就是妳切脈的話,至少要隔著兩層皮膚,患者的皮膚,我們自己手指的皮膚,這個時候即使是脈象它可以反映全身的這個信息,但是由於隔著兩層皮啊,就好像啊冬天下霧霾壹樣下大霧,霧霾非常重,我們看不清對面來的車輛或者行人,這個脈象也是同樣的道理,她這個脈象隔著兩層皮膚,那麽它得很多的信息就被過濾掉了,就被遮擋住了,所以呢他的信息會大打折扣,並且我們的視覺聽覺要比我們的觸覺要敏銳得多,我們壹看我們就知道了,但是我們閉著眼睛,我們去觸摸就很難感知。
「寒脈不變熱脈多變,而舌色則不亂也,切脈憑指涉於恍惚,而觀舌憑目尤為昭著也」。也就是說很多疾病,有的時候他的脈象變化並不明顯,而舌色都不亂也。因為舌是我們人體唯壹壹個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到的壹個內臟,妳看我們的內臟壹般都在我們的胸腔之中和腹腔之中,這是我們的內臟,而我們的舌頭他在哪裏呢?他在我們的口腔之中,他在壹個腔性環境下,並且臟腑組織它的結構基本結構是什麽呢?是黏膜,不是表皮,像我們外在最外在的這個皮膚這是表皮,這個表皮不屬於內臟,而內臟呢它的基本的壹個組織是黏膜,我們舌的組織也是黏膜構成的,粘膜和肌肉,所以我們的舌在我們口腔之中也是壹個直接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內臟,它與我們的五臟它的關系是最緊密的,要比望面色,什麽手紋掌要好的多,要強得多,信息要全得多,所以呢這是也是我們為什麽古人極力的推崇望診,在望診之中呢又極力的推崇舌診就是這個道理所在。
在這本書裡面呢還說:「小病以舌脈參判,久病及略重之病,脈有時不憑者,則當舍脈憑舌,切勿拘執脈象」。就是小病的時候可以舌象和脈象相互參照來判斷,但是久病及略重之病脈有時候不憑者,所以應「當舍脈憑舌,切勿拘執脈象。」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脈診不好,而是說脈診和舌診之中呢,舌診更為重要壹點,所以呢望聞問切,望診排在首位,切診排在最末壹位。
《黃帝內經》中講了壹個診斷的要旨,它怎麽說呢,它說:「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什麽意思呢?能結合色脈,色呢指的是色診,也就是望診;脈就是脈診。能合色脈,也就是能把望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可以萬舉萬全,也就是沒有困難了,所有的困難都可以診斷出,都可以解決,但是在這個望診和脈診之中,望診更要靠前更重要壹些。
今天呢我們就講這麽多,感謝大家的關註與收聽,下次課我們繼續學習中醫,壹起探討舌診,感謝大家。
我們千聊直播間的找尋方法。打開千聊的APP,然後在搜索壹欄搜索「李氏奇效醫學」就可以找到我們的直播間,然後在系列課裡面查找課程,然後大家就可以關註和收聽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