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科學家需要google

為什麼科學家需要用google?原因很簡單,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

在google scholar上輸入任何一個關鍵詞,它給出相關的學術文章,按照引用次序排序,它直觀地給出了你所關心的那個詞在學術界的熱度。google搜索的智能是這個星球上目前最好的,它幾乎不出錯。

針對每一篇學術文章,它給出了引用了該文章的其他文章,你可以追溯這篇文章引發的討論。假設這篇文章有錯誤,你不會因為它的錯誤而被誤導,一分鐘以內,你能找到反駁的文章。

你可以搜索科學家的名字,它給出了該科學家所有的文章,按照文章的引用次數列表。比如在納米材料界排名第一的華人科學家楊培東,你可以看到他的若干篇文章都有數千次被引用,這是一個科學家在同行中被認可的直接標誌,你可以追溯引用了楊培東文章的每一篇文章。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google scholar頁面。上圖是華人女科學家莊小威的google頁面。庄小威今年42歲,她不到30歲就拿到了哈佛大學物理系和化學系終身教授的職位。她的工作非常漂亮,可惜與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 庄小威的頁面上有她的全部文章,可以按照引用次數或者時間排序,你可以看到她的代表作和最新作品。在右邊,列出了她的文章被引用的總次數,我已經說了,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影響力標誌。此外還有兩個參數:H-index和i-10 index. H-index是說一個科學家有多少篇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以上,庄小威有56篇文章被引用了56次以上,過去5年里,她有48篇文章被引用了48次以上。H-index綜合的反映了一個科學家在其職業生涯的活躍程度和影響力,如果一個人發表了很多論文,但是沒有影響,它的H-index會很低;如果一個人發表了幾篇高影響的文章,但是沒有繼續發出聲音,那麼H-index同樣會很低。在自然科學領域,一般H-index高於40的科學家,屬於行業內非常不錯的。一些頂尖科學家的H-index可能會上百。另一個參數是i-10 index,它描述了這個科學家有多少文章被引用了10次以上。此外,google scholar的頁面還會給出每年引用次數的變化,你會看到,庄小威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 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基金的評審人員,面對一個科學家,你可能會想用它的H-index作為參考,因為它告訴了你這個科學家在行業內到底影響力如何,它這些年裡是否活躍。我不是建議用H-index作為唯一標誌,因為公正評價一個科學家唯一的辦法應該是讀他的論文。 另外一些搜索引擎也給出了相似的功能,比如ResearchGate,很多科學工作者也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頁面。ResearchGate還提供了科學交流的場合。過去人們常說SCI論文,SCI是一個科技文獻資料庫,在它誕生的1994年以前,科學家都是去圖書館查找期刊的。科學家通過論文進行交流,SCI改變了科學家交流的方式,現在google scholar在繼續改變科學。 一個搜索引擎是否好用,取決於它的技術積累,取決於它的團隊,到了現在,還取決於它的用戶。科學家們建立了自己的google scholar頁面,是因為google是一個全球化的工具,科學家們可以無障礙的通過google找到自己的同行和同行的工作,這些用戶也建立起google的公信度,他們是google的資源。即使我不評價其他搜索引擎和google之間的技術差異,也許百度也會有百度學者,但是我想在短暫的未來若干年裡,不會有太多的學者建立自己的百度學者頁面。人們常說,最民族的最世界的,不是這樣的,只有最世界的才是最世界的,這不因為你有多愛國而改變。 我不會說google scholar無可替代,事實上如果它一夜之間消失了,人們總是能找到其他替代的產品或者尋找信息的方式。但是一個東西是不是無可替代,不是它應該不應該消失的理由。我也不會說封鎖了google,人們就不會翻牆。是的,科學家們會翻牆,因為我看到許多大陸的優秀科學家也建立了自己的google scholar頁面,但是這不是「封鎖了google對科學毫無影響」的理由。一個科學家的黃金時間是30歲到40歲短短的十年里,很多科學家的工作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奠定的,一個國家要讓這麼多科學家拿出自己職業生涯短暫時間的一部分來研究翻牆技術,在路由、電腦、平板電腦、移動設備都裝上各種軟體,還需要不停更新,無論這些行為是否耗費大量時間,都是非常可笑的。更何況這個國家口頭上說要尊重科學,發展科學。科學是人做的,這種封鎖不是對從事科學的人的尊重。 科學同樣不是一群精英科學家的獨有成果。誠然,當代科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社會把一些資源投到一小部人手中,讓他們決定如何處理。但是精英不是從空氣中出來的,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有源源不斷的精英,精英的成長需要有土壤。科學家是從青年中產生的;他也要有一支青年的隊伍,他訓練青年,幫助他們成長為新的科學家。要產生這些將來發展科學的青年,需要一個熱愛知識、追求真理、把事實看作有價值的社會,只有這樣的社會,才能產生正直、熱情、勤奮、有著永不熄滅的好奇心的年輕人。只有這些年輕人,人類科學才不斷發展。 當一群年輕人在一個與世界脫離的社會長大,他無法知道這個世界走到了那裡,他也無法知道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別人告訴他,「這樣也能過,其實也挺好的,都沒必要,這是為你好」,他從小被灌輸了一種虛無和犬儒,他既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也不知道什麼是錯的,他渾渾噩噩的存在著,尋求真理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辯論」,他只是想自己過得舒服(只要能發展經濟,就是對的)。當他想尋找知識的時候,他手裡的搜索引擎是被閹割的;世界上其他人掌握的知識,他沒有——也許他覺得不重要,反正需要時可以翻牆;但是當他走上世界,他會發現世界跟他說的不是同一種語言,因為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用另一套工具交流。他意識到不到世界上跟他說的不是一種語言,他認為世界對他有敵意,這種敵意是因為他獨特的民族,因此他開始宣傳民族自豪感。因為他需要讓自己過得舒服,他需要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對的,自己本來不需要其他人能夠擁有的東西,這種被剝奪是必要的,是有價值的。 即使我懷著最大的善意,我也認為,這樣一群年輕人或許能夠產生科學價值觀,但是不能產生科學。
推薦閱讀:

與科學家方勵之、李淑嫻夫婦談信仰——遠方的心月
科學家給腸道細菌寫了份「分子食譜」
年輕的學術追夢人要有離開「象牙塔」的準備
林墨一周歲:林墨閱讀量TOP10文章
科學家確認最強血型! 快看看你是否擁有?

TAG:科學家 | 科學 |